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乔忆之)
2023届天津市九校高三联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素有
“
诗国
”
之称,我们的祖先创作的诗歌精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
明珠。诗歌是以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负载着深挚情感的有韵律的文学样式。它所抒发的
感情比散文更浓烈、更醇厚,讲究(
)、语近情遥,具有一种简约含蓄之美。
古典诗歌要求在限定的字数里,尽可能表达由丰富的内容,文字要最大限度地向内浓缩,
而意蕴应最大限度地向外延展。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
惨戚戚
”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
在寥寥数语中,包孕着无穷的意蕴,含而不露,(
)。
由于追求简约含蓄之美, 。如杜甫的《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苏轼的《念奴
娇·赤壁怀古》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
所谓诗歌鉴赏,就是要披文入情,含英咀华,反复吟味,用艺术再创造去填补空白、垫
平壑谷,真切而深刻地(
)诗作的意境之美。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言简意赅
意犹未尽
领会
B
.言简意赅
余味绵长
领略
C
.言之有物
余味绵长
领略
D
.言之有物
意犹未尽
领会
2
.下列填入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表达题旨
B
.使得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传达题旨
C
.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传达题旨
D
.使得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表达题旨
3
.下列与文段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等。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
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B
.辛弃疾,有
“
词中之龙
”
之称,被后入赞为
“
南宋最勇猛的文人、最抒情的将军
”
。与
苏轼合称
“
苏辛
”
,与李清照并称
“
济南二安
”
。
C
.《登高》和《蜀相》都是杜甫所做的怀古诗。怀古诗常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为题
试卷第1页,共10页
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寄托情思。
D
.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与
“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
,都运用了比喻
手法,其中
“
雪
”
的意思一致,都指似雪的白色浪花。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很多高质量产地农产品热销全国,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钱袋子
越来越“鼓”,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数据显示,在烟台、大连、丹东、阿克苏等畅销
农产品产地,县域农村地区的消费连年高倍数增长,农村地区网购的成交额增速,数倍
高于所在城市整体的增速,成为消费增量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2022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发展指数报告:县域农村“新消费”蓬勃发展》)
材料二:
站在全新的“赶考路”上,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的号角越吹越响亮。广大基层
干部要握牢“三农”这把时代“火炬”,更要“目光向下”,借以制度、科技、生态这
三个抓手,努力挖掘广袤乡村土地中蕴藏的无限潜力与后劲。
在长久以来的实践中,基层自治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发展,引导村民开展基层
自治,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将建设美好生活的“受益者”转化为“建设
试卷第2页,共10页
者”“参与者”,把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转变为动力,赋能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基层干部要把握政策方向,落实补贴等激励政策,主动联系“种粮大户”“种菜大
棚”等乡村农业“头部”成员,积极与当地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科技企业保持信息互通,
关键时刻能够做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将先进的数字化、科技化农业生产方式引入到
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注入“数字能量”,助力农业高效发展。
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把握其中的“黄金分割点”,既要抓经
济,也要保环境。除了做好退耕还林、落实休渔期制度等“基本功”,也要探索巩固、
美化人居环境的“新技巧”。
(摘编自杨诚《以“三个抓手”助力“三农”发展》)
材料三:
引才是人才事业的基础,只有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涌入乡村,才能彰显乡村活力。
一则,要从高校引才,注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导向,响应国家政策,突出选调生、大
学生村干部、西部志愿者等群体在高校中的招录比例,让年轻人怀揣梦想、带着情怀到
乡村干事创业。二则,要将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引流、回流,把好的理念、经验、阅
历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组织建设的具体做法。
人才亦是如此,并非一出生就贴上了“人才标签”,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成
长,才能在各自领域拔尖,成为领军人物。因此,要做好培育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不
断充沛知识,增长才能,达到人才标准。
引才、育才是前提,留才是关键,只有真正留住人,留住人心,乡村的发展才会良
性循环,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摘编自毛龙《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源动力》)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多高质量产地的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成交额节节高升,这成为农村整
体消费增量的主要原因。
B
.近三年,全国各区域的农村网购用户数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东北地区的增长速
度相比其他地区最为突出。
C
.县域农村网购荔枝、木瓜等水果的年均增长率较高,说明农村食品消费走向尝鲜吃
好,也说明县域农村消费已全面升级。
D
.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未来他们对荔枝、木瓜的需求量仍将大于对葡
萄、草莓等水果的需求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应积极开展基层自治,不仅使农民成为建设美好生活的受益
试卷第3页,共10页
者,更成为建设者和参与者。
B
.数字经济助力农村地区农产品生产及消费,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地区人民
生产水平和消费实力的提升。
C
.壮大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既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奔赴基层就业,也要做好退役军人
和致富带头人引流、回流工作。
D
.保护环境是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的问题,而探索巩固、美化人居环境的
“
新技巧
”
是保
护环境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6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近三年县域农村网购水果消费趋势看,成交额年均增长率最高的水果是荔枝,它
也将成为今后成交额年均增长率最高的冠军水果。
B
.实现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只要把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转变为动力,就能站
在全新的
“
赶考路
”
上,一路向前。
C
.助力农业高效发展,要将数字化、科技化农业生产方式引入田间地头,也要重视生
态环境的保护和开发。
D
.引才、育才是乡村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前提,因此留住人才,乡村的发展才会良性
循环,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代·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
以养而致。孟子曰:
“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
.
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
..
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
..
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
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
..
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
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
试卷第4页,共10页
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
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
.
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
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
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
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
.与燕、赵间豪俊游
游:远游
.
B
.恣
观终南、嵩、华之高
恣:尽情
.
C
.天下之所恃
以无忧
恃:依靠
.
D
.将归益治
其文
治:研习
.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充乎
天地之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B
.称其气之
小大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C
.此二子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
D
.以
知天地之广大
谨拜表以闻
..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辙年少未能通
/
习吏事
/
向之来非有
/
取于斗升之禄
/
偶然得之
/
非其所乐
B
.辙年少
/
未能通习吏事
/
向之来
/
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
偶然得之
/
非其所乐
C
.辙年少
/
未能通习吏事
/
向之来非有
/
取于斗升之禄
/
偶然得之
/
非其所乐
D
.辙年少未能通
/
习吏事
/
向之来
/
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
偶然得之
/
非其所乐
10
.下列六句分编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在写文章方面赞同的观点的一项是(
)
①
辙生好为文
①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①
气可以养而致
①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
①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①
而辙也未之见焉
A
.
①①① B
.
①①① C
.
①①① D
.
①①①
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
...
A
.本文具体说明了
“
养气
”
的新含义,强调了后天的修养,还论述了怎样
“
养气
”
的问题,
篇末点明写作意图。
B
.苏辙曾说过,他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后人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
试卷第5页,共10页
充塞于天地之间。
C
.苏辙自到京城,因没有见到韩太尉而心存遗憾,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来
激发自已的雄心壮志。
D
.这篇以议论为主的书信体文章,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推论严密,强调了
“
养气
”“
治
文
”
的重要性。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
2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
13
.苏辙认为,
“
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面致
”
,就选文谈谈如何养
“
气
”
。请用自己
的话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定林
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
②
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
①
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①
仍:又。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
.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愁苦之情用一
“
凉
”
字全部托出。
B
.颔联
“
脱屦
”“
敷衾
”
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C
.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烦忧。
D
.这首诗即兴即事,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2)
赏析诗歌颈联。
(3)
诗人为什么认为
“
悲虫
”
也会有
“
好音
”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混合默写
15
.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
1
)
_____________
,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试卷第6页,共10页
(
2
)《国风》好色而不淫,
_____________
。(《屈原列传》)
(
3
)苟以天下之大,
_____________
,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
4
)千岩万转路不定,
_____________
。(《梦游天姥吟留别》)
(
5
)当今,人们经常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表达
不义之财丝毫不取的意思,倡导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清官作风。
六、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亲亲麦子
张佐香
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的心坎上。
②麦子的颗粒很美,有有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棵
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还是美丽的。麦子生命的每个过程都是美丽的。麦子原本是一
粒种子,浸润了阳光、空气、水分、结出黄灿灿的麦粒,丰富了我们的血液和躯体。麦
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
③当秋阳拂照四野,耕耘完的田畴袒露出丰腴的肌肤,随着父亲手臂的挥动和铿锵
..
的步伐,麦粒穿过深秋的空气落入土地。田野上空一阵又一阵金色的雨在秋阳里一闪一
闪。父亲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涟漪,把麦粒交给生命的家园。种子要想不丢失自己,就必
须走回它生命的家园,走向疏松湿润的土壤,吸收大地的微温和芬芳。在秋雨的润泽下,
绿色的剑刺破黑暗的泥土指向天空。嫩嫩的绿芽儿探出头来,它们挨挨挤挤挤在地住在
一起,以盛大的形式展开,以集体的力量显示其生存的意义。
④麦子从容地迈过冬天的门槛,第一个用绿色的手与春天紧握。清纯的麦苗相依相
扶、牵牵连连,一直铺向遥远的远方。瞬间,万野绿遍,大地尽染,麦子在一望无际的
田畴尽情地拓展绿色的海洋。大地融进了蓝天,蓝天陷进了绿海。此时的乡亲们忙着在
麦海里除草施肥,麦子在人类的呵护下,展示着拔节吐穗、开花灌浆的生命过程。麦子
..
和人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
⑤麦子把生命之花开在头部,最完美地接受阳光雨露。麦子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雕
塑,不动声色地吐露出饱满的穗子,麦穗就是国徽上的那麦穗。麦穗是绝妙的艺术品。
..
数十粒麦子团结起来,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一个柱体。麦粒大头向下,小头尖尖向上,汗
滴一般,而麦芒如刽直指蓝天。风来了,麦浪一波一波,似乎整个大地都跳起了舞,父
亲去看看麦子的长势,怜惜地扯下几根麦穗搓着,然后眯起眼,吹起麦芒,将一手心鲜
嫩的麦粒倒进嘴里。我去嗅麦子清香的味道,像掬起一捧水那样,用双手捧着几个麦穗,
试卷第7页,共10页
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乔忆之)
2023届天津市九校高三联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素有
“
诗国
”
之称,我们的祖先创作的诗歌精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
明珠。诗歌是以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负载着深挚情感的有韵律的文学样式。它所抒发的
感情比散文更浓烈、更醇厚,讲究(
)、语近情遥,具有一种简约含蓄之美。
古典诗歌要求在限定的字数里,尽可能表达由丰富的内容,文字要最大限度地向内浓缩,
而意蕴应最大限度地向外延展。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
惨戚戚
”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
在寥寥数语中,包孕着无穷的意蕴,含而不露,(
)。
由于追求简约含蓄之美, 。如杜甫的《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苏轼的《念奴
娇·赤壁怀古》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
所谓诗歌鉴赏,就是要披文入情,含英咀华,反复吟味,用艺术再创造去填补空白、垫
平壑谷,真切而深刻地(
)诗作的意境之美。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言简意赅
意犹未尽
领会
B
.言简意赅
余味绵长
领略
C
.言之有物
余味绵长
领略
D
.言之有物
意犹未尽
领会
2
.下列填入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表达题旨
B
.使得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传达题旨
C
.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传达题旨
D
.使得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表达题旨
3
.下列与文段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等。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
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B
.辛弃疾,有
“
词中之龙
”
之称,被后入赞为
“
南宋最勇猛的文人、最抒情的将军
”
。与
苏轼合称
“
苏辛
”
,与李清照并称
“
济南二安
”
。
C
.《登高》和《蜀相》都是杜甫所做的怀古诗。怀古诗常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为题
试卷第1页,共10页
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寄托情思。
D
.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与
“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
,都运用了比喻
手法,其中
“
雪
”
的意思一致,都指似雪的白色浪花。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很多高质量产地农产品热销全国,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钱袋子
越来越“鼓”,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数据显示,在烟台、大连、丹东、阿克苏等畅销
农产品产地,县域农村地区的消费连年高倍数增长,农村地区网购的成交额增速,数倍
高于所在城市整体的增速,成为消费增量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2022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发展指数报告:县域农村“新消费”蓬勃发展》)
材料二:
站在全新的“赶考路”上,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的号角越吹越响亮。广大基层
干部要握牢“三农”这把时代“火炬”,更要“目光向下”,借以制度、科技、生态这
三个抓手,努力挖掘广袤乡村土地中蕴藏的无限潜力与后劲。
在长久以来的实践中,基层自治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发展,引导村民开展基层
自治,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将建设美好生活的“受益者”转化为“建设
试卷第2页,共10页
者”“参与者”,把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转变为动力,赋能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基层干部要把握政策方向,落实补贴等激励政策,主动联系“种粮大户”“种菜大
棚”等乡村农业“头部”成员,积极与当地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科技企业保持信息互通,
关键时刻能够做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将先进的数字化、科技化农业生产方式引入到
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注入“数字能量”,助力农业高效发展。
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把握其中的“黄金分割点”,既要抓经
济,也要保环境。除了做好退耕还林、落实休渔期制度等“基本功”,也要探索巩固、
美化人居环境的“新技巧”。
(摘编自杨诚《以“三个抓手”助力“三农”发展》)
材料三:
引才是人才事业的基础,只有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涌入乡村,才能彰显乡村活力。
一则,要从高校引才,注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导向,响应国家政策,突出选调生、大
学生村干部、西部志愿者等群体在高校中的招录比例,让年轻人怀揣梦想、带着情怀到
乡村干事创业。二则,要将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引流、回流,把好的理念、经验、阅
历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组织建设的具体做法。
人才亦是如此,并非一出生就贴上了“人才标签”,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成
长,才能在各自领域拔尖,成为领军人物。因此,要做好培育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不
断充沛知识,增长才能,达到人才标准。
引才、育才是前提,留才是关键,只有真正留住人,留住人心,乡村的发展才会良
性循环,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摘编自毛龙《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源动力》)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多高质量产地的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成交额节节高升,这成为农村整
体消费增量的主要原因。
B
.近三年,全国各区域的农村网购用户数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东北地区的增长速
度相比其他地区最为突出。
C
.县域农村网购荔枝、木瓜等水果的年均增长率较高,说明农村食品消费走向尝鲜吃
好,也说明县域农村消费已全面升级。
D
.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未来他们对荔枝、木瓜的需求量仍将大于对葡
萄、草莓等水果的需求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应积极开展基层自治,不仅使农民成为建设美好生活的受益
试卷第3页,共10页
者,更成为建设者和参与者。
B
.数字经济助力农村地区农产品生产及消费,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地区人民
生产水平和消费实力的提升。
C
.壮大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既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奔赴基层就业,也要做好退役军人
和致富带头人引流、回流工作。
D
.保护环境是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的问题,而探索巩固、美化人居环境的
“
新技巧
”
是保
护环境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6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近三年县域农村网购水果消费趋势看,成交额年均增长率最高的水果是荔枝,它
也将成为今后成交额年均增长率最高的冠军水果。
B
.实现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只要把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转变为动力,就能站
在全新的
“
赶考路
”
上,一路向前。
C
.助力农业高效发展,要将数字化、科技化农业生产方式引入田间地头,也要重视生
态环境的保护和开发。
D
.引才、育才是乡村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前提,因此留住人才,乡村的发展才会良性
循环,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代·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
以养而致。孟子曰:
“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
.
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
..
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
..
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
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
..
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
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
试卷第4页,共10页
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
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
.
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
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
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
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
.与燕、赵间豪俊游
游:远游
.
B
.恣
观终南、嵩、华之高
恣:尽情
.
C
.天下之所恃
以无忧
恃:依靠
.
D
.将归益治
其文
治:研习
.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充乎
天地之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B
.称其气之
小大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C
.此二子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
D
.以
知天地之广大
谨拜表以闻
..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辙年少未能通
/
习吏事
/
向之来非有
/
取于斗升之禄
/
偶然得之
/
非其所乐
B
.辙年少
/
未能通习吏事
/
向之来
/
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
偶然得之
/
非其所乐
C
.辙年少
/
未能通习吏事
/
向之来非有
/
取于斗升之禄
/
偶然得之
/
非其所乐
D
.辙年少未能通
/
习吏事
/
向之来
/
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
偶然得之
/
非其所乐
10
.下列六句分编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在写文章方面赞同的观点的一项是(
)
①
辙生好为文
①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①
气可以养而致
①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
①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①
而辙也未之见焉
A
.
①①① B
.
①①① C
.
①①① D
.
①①①
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
...
A
.本文具体说明了
“
养气
”
的新含义,强调了后天的修养,还论述了怎样
“
养气
”
的问题,
篇末点明写作意图。
B
.苏辙曾说过,他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后人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
试卷第5页,共10页
充塞于天地之间。
C
.苏辙自到京城,因没有见到韩太尉而心存遗憾,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来
激发自已的雄心壮志。
D
.这篇以议论为主的书信体文章,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推论严密,强调了
“
养气
”“
治
文
”
的重要性。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
2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
13
.苏辙认为,
“
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面致
”
,就选文谈谈如何养
“
气
”
。请用自己
的话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定林
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
②
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
①
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①
仍:又。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
.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愁苦之情用一
“
凉
”
字全部托出。
B
.颔联
“
脱屦
”“
敷衾
”
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C
.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烦忧。
D
.这首诗即兴即事,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2)
赏析诗歌颈联。
(3)
诗人为什么认为
“
悲虫
”
也会有
“
好音
”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混合默写
15
.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
1
)
_____________
,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试卷第6页,共10页
(
2
)《国风》好色而不淫,
_____________
。(《屈原列传》)
(
3
)苟以天下之大,
_____________
,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
4
)千岩万转路不定,
_____________
。(《梦游天姥吟留别》)
(
5
)当今,人们经常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表达
不义之财丝毫不取的意思,倡导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清官作风。
六、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亲亲麦子
张佐香
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的心坎上。
②麦子的颗粒很美,有有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棵
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还是美丽的。麦子生命的每个过程都是美丽的。麦子原本是一
粒种子,浸润了阳光、空气、水分、结出黄灿灿的麦粒,丰富了我们的血液和躯体。麦
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
③当秋阳拂照四野,耕耘完的田畴袒露出丰腴的肌肤,随着父亲手臂的挥动和铿锵
..
的步伐,麦粒穿过深秋的空气落入土地。田野上空一阵又一阵金色的雨在秋阳里一闪一
闪。父亲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涟漪,把麦粒交给生命的家园。种子要想不丢失自己,就必
须走回它生命的家园,走向疏松湿润的土壤,吸收大地的微温和芬芳。在秋雨的润泽下,
绿色的剑刺破黑暗的泥土指向天空。嫩嫩的绿芽儿探出头来,它们挨挨挤挤挤在地住在
一起,以盛大的形式展开,以集体的力量显示其生存的意义。
④麦子从容地迈过冬天的门槛,第一个用绿色的手与春天紧握。清纯的麦苗相依相
扶、牵牵连连,一直铺向遥远的远方。瞬间,万野绿遍,大地尽染,麦子在一望无际的
田畴尽情地拓展绿色的海洋。大地融进了蓝天,蓝天陷进了绿海。此时的乡亲们忙着在
麦海里除草施肥,麦子在人类的呵护下,展示着拔节吐穗、开花灌浆的生命过程。麦子
..
和人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
⑤麦子把生命之花开在头部,最完美地接受阳光雨露。麦子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雕
塑,不动声色地吐露出饱满的穗子,麦穗就是国徽上的那麦穗。麦穗是绝妙的艺术品。
..
数十粒麦子团结起来,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一个柱体。麦粒大头向下,小头尖尖向上,汗
滴一般,而麦芒如刽直指蓝天。风来了,麦浪一波一波,似乎整个大地都跳起了舞,父
亲去看看麦子的长势,怜惜地扯下几根麦穗搓着,然后眯起眼,吹起麦芒,将一手心鲜
嫩的麦粒倒进嘴里。我去嗅麦子清香的味道,像掬起一捧水那样,用双手捧着几个麦穗,
试卷第7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