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崔吉)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通用7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
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
助到大家。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1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很早就列好在必读书单中的一本,他
在豆瓣的评分高至90分,是大家公认的大事经典之作,尤其是对于创
新创业领域的同学说,实乃入门必读之书。
三天的端午假期,我把这本书看完了。
如果让我评价,仅从第一遍的阅读感受说,只能算一般,有很多
收获,但谈不上过瘾。与阅读《智能时代》、《运营之光》、《把时
间当朋友》相比,它给我带的惊喜并不多,那种我期待的电光火石、
茅塞顿开的观点似乎少了些,而且内容的理解上也比较晦涩。
我想,这可能是自己的现实工作中还未经历过书里所说的那些观
点,也或者是大多数经典的书籍仅仅在读一遍的情况下是很难领会到
它的精髓。但之所以被那么多人评为经典,必有其经典之处,所以后
续我仍然会多读多理解几遍。
就目前读完的感受说,有几点对我启示很大。
其一,《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让我明白了创新的含义,之前总是
听到各种各样的创新理论,比如颠覆式创新,微创新等等,但从没有
具体思考过,什么是创新,我们应该如何去界定创新。
日常生活里,我们听到创新的第一反应是高科技,或者是将创新
与创意、好点子联系在一起,也或者是人们开创了一项新的生意也被
称为创新,这些观点是不完整的。
书里给出的观点比较全面,一种定义是指,将资从产出和生产力
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及产出较高领域的方式方法就是创新,比如
麦当劳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任何一家不错的美国餐厅早就开始生
产它所供应的最终产品了。
但是凭借的应用管理方式的创新,他们将产品标准化,设计制作
流程和工具,并基于工作流程设定标准,基于标准培训人员,麦当劳
大幅度的提高了资的产出,这是从供给端定义的创新;
另外一种定义是指,创新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了
新的价值和满意度,甚至创造了新的客户,这是从需求端定义的。
基于以上的定义,创新主要分为三个类别,产品的创新--即产品
或服务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及制造产品与服务,并且将他们推向市
场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与活动的创新、社会创新---即市场、消费者行为
和价值的创新。
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的定义,创新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无比
重要的企业增长、社会进步的动力。
于是,我在想,创新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发现创
新的?有了这些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创新落地到企业真正增长的业务?
这也是我从本书中得到的第二个启示。
我们之所以有机会创新,之所以有机会创业,不是凭空捏造无端
想出的,其本质是在于变化,是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是国家政策、
人口规模、消费趋势、新技术等等的变化。
正是有了这些变化,才给了企业创新的机会,让察觉到变化的企
业在巨头还未察觉或已经察觉但并未行动时快速揭竿而起,快速增长,
成为下一个巨头。
所以说,当公司以同样的产品满足同样的客户群体,但每年的收
益却每况愈下,不是的产品不够好,很可能是客户的需求已经发生变
化。
因此我们要有重视变化、拥抱变化的意识,(fsir)这一点我自认为
做的还不错,这几年的折腾,也从内心真正意识到拥抱变化的重要,
不再视变化为威胁和恐惧。
那么关键问题了,在拥有重视变化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如何如发
现、寻找变化呢?进而给我们创新提供条,让公司的业务能弯道超车。
书中给出了部分答案,书里认为,创新的一半自于七个方面:
1、意外的事
2、不协调事
3、程序需要的创新
4、产业或市场结构的变化
5、人口统计
6、认知的、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
7、新知识
相信作者已经总结的比较完整了,我们从需要关注着七个方面,
从他们的的变化中去发现创新的机会,然后重视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以市场为导向去落地创新的方案。
但我认为,真正在落地时仍然困难重重,比如你是如何去鉴别这
些变化的,什么样的差异在你看就是书本里说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
还能引起你的重视?
或者说,我们应该重视怎样的变化,变化到什么程度?它的标准
是什么?我想,这很难有标准,只能是凭借个人的经验和商业感觉了。
所以我越越理解,创业也好,管理也好,他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
中都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边走边想,并且实践尤为重要。
另外,书里的另一处观点对我启发很深,或者说打开了另外的思
考维度。
我一直认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领导者,不论是销售部门、运营
部门、技术部门,他们所具备的核心能力是洞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也就是说,这名管理者能够根据当下团队的现状、市场现状、产
品现状、以及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发现当下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然后
协调资去解决这个问题。
并总能在不同阶段发现并解决困扰当下的问题,能具备这样的能
力已然是高手,他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审时度势,找到
问题的核心,并解决它。
但这本书给出的观点除了发现并解决问题外,还提到管理者不光
要把精力放在发现并解决问题上,还需要关注可能存在的机遇,比如
书里前半部分提到的意外的事、不协调事等。
这些机遇很可能是下一次创新的开始,这就好比是不仅要脚踏实
地,更要仰望天空,发现变化并基于此创新,这是不同纬度的观点,
它对管理者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有管理的能力,还需要有创新、战
略的能力。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2
近期,读完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
上就不必再看了。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
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
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
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
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
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只有这个变化,在同
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
产出。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
新。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
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
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可见,高
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
而非科技名词。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
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
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
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
一、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就近看,手机行业就如此。10年
前,在手机行业兴起时,诺基亚成功抓住机遇,风光无限,全球市场
份额在50%以上,而近几年,特别是在iphone出世后,诺基亚败退,
江山不断被吞噬,如今已被苹果超越,不得不转向wp7平台,以图东
山再起。原因也很明了,客户在得到基本的通讯功能后,更加追求手
机的体验感、个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后产生的变化,
而诺基亚没有及时迎接变化,迟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败退。
二、主动拥抱变化。还是谈手机。最近新闻,htc老板成功登顶台
湾首富,其新增的财富,很大部分在于这几年htc手机的蓬勃发展。我
们知道,早在5、6年前,htc就已经推出智能手机,吸引了不少爱好
者,这二年,在google发布android平台后,htc更是及时跟进,快
速推出新版手机,成功占领大陆和欧洲市场。htc成功的原因,恐怕就
在于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静静等候,或安于现状。
其二,形成创新的机制。企业是否鼓励创新,有利有弊。试想,
如果在一个企业内,特别鼓励创新,那么所有人都去搞创新去了,普
通的工作没人干,企业肯定出现问题;而如果一个企业死守现状,不
作创新,那么这个企业最终也会被淘汰。如何打破这个悖论?德鲁克
就三种企业模式: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有企业,分别指导如何建立
良好的机制,以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对于现在企业,注意四个领域:
第一,接受创新;第二,评估创新;第三,构建组织架构和人员;第
四,注意禁忌。对于新企业,注意四个要求:第一,关注市场;第二,
关注财务;第三,建立团队;第四,确定创始人的角色。对于服务机
构,创新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德鲁克建议注重以下几点:第一,界定
使命;第二,合理表达组织目标;第三,视情形调整目标;第四,重
视机遇。如果企业能按照德鲁克的建议去实施创新机制,相信成功的
概率会大大增加。
其三,要有战略。创新思路的挖掘和创新机制的形成,是一种战
术,但是要真正把创新搬上市场,企业必须要有战略。德鲁克在书中
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比如,孤注一掷,就是将
所有资源导向一个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据行业领头羊为目标;攻其
软肋,就是重视行业领导者忽视的成功或失败的机遇,在对手麻痹大
意的之时大力发展,最终取而代之;生态利基,则适合小企业,目标
是在行业领导者不肖一顾或不能兼顾的小众市场中有所作为,持续发
展;改变价值和特征,则从价格、客户现时状况及客户价值等方面,
由表及里,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作为一个创业者,德鲁克的这本书可谓
适如其时,如一口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3
之前了解彼得德鲁克是从阅读《跟德鲁克学领导力做卓有成效的
管理者》开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我反复阅读,领会了
部分意思,就感觉受益匪浅,运用到工作中,效果甚佳。从去年听过
徐纪罡老师讲授的《企业创新管理》课程后,就一直在思考创新在实
际工作中的应用,略有收获,但收效甚微。从拿到《创新与企业家精
神》这本书开始,我就觉得很多困惑可以慢慢解开,学习这本书,一
定能让自己有所收获,对工作有所促进,果如其然。解决了三个问题:
创新到底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创新?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到底是什么?
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手段,企业家从事创新活
动。并且创新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工作,这意味着创
新是可以学习的,是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加以实践从而熟练掌握的。创
新是企业家的标志。这句话使我眼前一亮,明白了创新和企业家之间
的关系,我们需要创新,更需要企业家精神,既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那我就一如既往的去创新,去追求企业家精神。平时我们所理解的创
新大多局限于技术的创新,比如技术革命,然而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
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
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成为一
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
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
价值。结合工作实际,我们的创新主要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
创新。管理创新大到机制、流程制度创新,引入成熟先进的管理工具
提升管理效率。小到一条建议、一个想法、一个小改善等都是管理创
新;技术创新就是引进先进技术或是自身技术的优化改进,达到提升
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的目的;产品创新就是根据市场需求,
结合自身技术创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怎么样才能创新?
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为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
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
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
贏得市场?读完这本书,就有了答案。如果你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
找创新机遇,你就能系统化地管理创新;如果你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
你就能使创新发展为可行的事业。彼得德鲁克在书中的创新实践里,
主要揭示了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
的事件、程序需要、产业与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和
新知识。德鲁克认为,变化为新颖且与众不同的事物的产生提供了机
会。绝大多数成功的创新都是利用变化达成的。对于认知的变化,这
个与个人的教育程度和思维习惯有很大的联系。德鲁克说无论引起认
知变化的原因为何,它都创造了大量的创新机遇。然而并不是每个人
都能够发现新的创新机遇,就如那句谚语——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
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我们很难确定某个认知变化是一时的流行还是
永久性的变化,以及它所带来的真正后果,因此,以认知为基础的创
新必须从较小且非常具体的地方做起。德鲁克开始时便强调,以上7
个创新机会的来源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而且有重叠的地方。这种
情形可以被看作一栋建筑物的七个窗户.每个窗户看到的部分景色均
可从另一扇窗户看到。但从窗户正中得到的景象却截然不同。这也正
是这个篇章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力图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以摆
脱自己的眼光、知识和理解力的局限,去识别新的现实、变化、机遇
和挑战。
为什么要创新?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创新无疑是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和市场
竞争。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大型企业需
要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作为日常管理的常态,以应对变革;生活在变
革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因为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德鲁克说,应对
变革的最好办法是创造变革。我们应遵循他的教诲,并将创新与企业
家精神真正贯彻到实践中去,积极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创新既要雷厉风行,也要久久为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4
在公司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拜读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受
益匪浅。作者彼得.德鲁克,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称为“大师中大
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本
书系统的讲解了创新与企业以及企业家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三部分:
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
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是,要进行有目的的创新。我一直认为,创
新很难,是那些智商超群、绝顶聪明的人才能做到的,一般人是不能
做的,创新有很大的风险。但是在本书中讲到,创新是可以学习、可
以复制的;有目的的创新,可以减少90%的风险。
创新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例如目前焊装车间总拼工位,我们采用
ABB的GateFrame技术在同一工位实现褒迪、欧胜两大系列产品,地
板定位采用电磁铁和PLP系统适应不同长度、不同底盘状态的车型需
求,能满足不同轴距、低中高顶100多个车型的混线生产需求。这一
创新来源于车型种类多,轴距复杂这一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
们进行了创新,这就是有目的的创新。
此外,书中也对创新机遇的来源做了系统讲解:意外事件、不协
调的事件、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
新知识。
创新有了,但是,只有创新不行,必须还要有创新的管理。这就
是所谓的孤芳自赏是没有用的。很多高精尖企业,上了三板,可是没
有效益,股票从很高的价格跌到停板,为什么,就是由于这些企业,
只有科学家技术员,没有企业家管理。
书中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企业家管理独特的政策、措施、组织结
构、人事安排和财务预算。真正的企业家管理,是即使某一天管理者
不在了,企业精神也能传承下去,自动持续创新。
我理解为这就是公司的文化精神传承,组织机构延续。企业家精
神是创新实践的精神,即作为一个管理者,无论你管理的是上万名员
工还是几名员工,要从商业角度出发,从社会问题出发,制定出适合
自己部门的制度,形成适合自身团队的氛围,并传承发展下去。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欧胜新车型的调试和国六项目的开发,并通
过以下三项措施保障项目顺利开展:
1、制定严谨的工作计划,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成果可视化;
2、学习多元化知识,多交流多培训,有目的的创新应用于现场生
产;
3、针对人员年轻有活力的特点,打造一支敢拼、敢闯、有活力的
团队。
创新的路上,我们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但我们会始终坚持以顾
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持续创新,解决现场质量及工艺问题。
为打造成一流的商用车企业做出贡献。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5
本来我认为在德鲁克先生的众多著作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是我唯一有资格写序的一本书,因为在过去十多年里我不仅读过很多
遍,而且以此为教材,培训过几班职业经理人。但这次我重读时才发
现,事情并非我原以为的那么简单。有关主题该说的话德鲁克在书中
几乎都写了,我当然不可能比他写得更好,而且从“自序”、“前言”
直至“结论”,全书结构严谨,没有给另一篇序言任何机会。所以这
里我写的并不是序言,而是一篇读后感,如果按我的意见编辑,我宁
可它出现在书末而不是书首,仅供读完全书仍有耐心的读者参阅。
什么是“创新”?
“创新”这个字眼在今天很流行,也很时髦,许多机构都把它当
作口号,甚至写进自己的宣言,但是对它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首先
是把“创新”与聪明的创意或发明混为一谈。其次,是一提到它就意
会到科技方面。最后,很多人认为凡开创一盘新生意或者一项新事业
就是创新。
德鲁克深刻地指出,“创新”与上述误解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客户
创造出新的价值。什么是价值?价值并不是价格。价值是客户得到的,
价格是客户付出的。做企业的,推出一项新产品、新服务或一个新流
程,要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客户满意。
客户有新的所得,才会从不买到买、从买得少到买得多,或者愿意付
出比过去更高的价格。这反映在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上,就是创造了新
的财富。同样的,非营利机构的创新也要让服务对象有新的满意,从
而愿意接受你的服务;政府的政策创新或体制改革也要产生让人民可
以感受得到的新便利或保障。虽然很多“创新”与科技有关,但是科
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会创新,不但机会更多,而且效益更
大。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价格提供市面上已有的产品或服务并
不算创新,因为它只是对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客户群进行瓜分,并没
有创造新客户,这样的新公司注定会在市场萎缩的时候被“边缘化”。
创新是可以学会的!
在德鲁克的笔下,无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悠久的大
企业还是新开办的小企业,企业界还是非营利界和政府,处处都有创
新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他认为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
能,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实务工作。创新并
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训练;不需要灵光乍现,但需要遵守“纪律”
(创新的原则和条件)。因此,创新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传授和学
习的,只要照书中所总结的规则去操作,就可以学会如何成功地创新。
这打破了以往创新给人的神秘感。但是,在大家同样都认真阅读了本
书,或者上过同一个创新课程之后,为什么总是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实
行了创新呢?
养成正确的心态。
德鲁克的回答是:首先,必须不惧怕任何变化,不对外部和内部
的改变产生反感。企业家总是把变化当作正常的、健康的事物,张开
双臂去欢迎它,并主动从中寻找创新的机会。仅仅懂得创新的原理和
规则是不够的,必须养成这样的心态。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不协
调、不一致的现象,成功或失败、灾难或惊喜,处在一个大的经济和
社会转型时期更是这样。身处其中的人,是抱怨它,力图保留原来的
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是把它当作契机,观察它、理解它、利用它?
在书中德鲁克把“有计划的放弃”列为一个组织实行创业型管理的头
等重要的政策,具有警示的作用。因为是否能执行这个政策,是对每
一个管理者,尤其是最高层的管理者——首席执行官的严峻考验。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6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一本经
典著作,管理学方面的书以前也读得很少,因为印象中就觉得管理学
就是一门很水的专业,是一些枯燥空洞的理论,这本书看下来虽然还
是有很多地方没有很深的体会,但是看到了很多颠覆于一般思维的想
法,对于创新有一些全新认知。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什么是创新?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特征,书中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来告
诉我们创新是什么,它并不只局限于科技、发明,我印象很深地是日
本的社会创新,二战后的日本,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技术积累,但它
却完成了迅速崛起的神话,它的策略就是创造性模仿,在别人的原创
上加以改进,通过市场创新去打败原创者。我最近在帮我同学找供应
商管理方面的资料,发现日本人在生产及运作管理上很厉害,比如丰
田,它的精益生产,JIT生产让管理创新渗透到产品开发设计的整个过
程,并且它让这种创新在一代又一代的丰田人中保持下去,不仅让丰
田在数十年内成为世界汽车第三生产商,也让世界各地企业争相效仿。
这种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也是彼得德鲁克所推崇的。他认为,虽然很
多创新与科技有关,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会创新,不但
机会更多,而且效益更大。
第二,为什么要创新?
作者引用了许多实际中的大企业、公司例子来说明创新的重要性,
书里也提到了企业家精神并不仅仅局限在经济性机构,在公共服务机
构,如政府、学校、医院,其实更需要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书中第14
章有分析),引用德鲁克的话来说:“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能让任何社
会、经济、产业、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与自我
更新能力。这首先是因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不是对原有的一切”斩草
除根“,而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这次推出一个新产品,下次实施一
项新政策,再下次就是改善公共服务。其次,因为它们并没有事先规
划,而是专注于每个机会和各种需求。再次,是因为它们是试验性的,
如果它们没有产生预期的和所需的结果,就会很快消失。” 创新固然
可以令一个企业成功并赢得财富,但是创新的意义不仅限于此。在本
书的“结论”中,德鲁克把创新引申到企业家社会的。
第三,如何进行创新?
我想这个问题在座的每个人应该都思考过,创新是处于这个社会、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需要的精神,但我以前就觉得很难实行。在这本书,
告诉我们创新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学习的,创新需要训练。我自己
读下来,归为以下三方面:
其一,要拥抱变化、专注机遇。德鲁克提出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
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
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我们可以从
这些方面来发现创新机遇,系统的创新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寻找变化,
要对这些变化本身可能提供的经济或社会创新的机遇进行系统化的分
析,所以我们要主动拥抱变化、专注机遇。
其二,要成为一名创新实践者。这一点可以联系工作实际,书中
提到我们要做的有:学会思考(要对创新机遇有组织、有系统地分析
和研究),多看、多问、多听(要清楚别人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提
供服务时才知道什么是能够被更好地接受的),目标明确(多样化往
往容易分心),从细微处入手(以便于调整),不断地学习;禁忌:
不要太聪明(制度出台的时候要考虑到制度实行起来,人员是否能够
承受,比如过于复杂、细节的东西,看似很全面,但基层人员实行起
来可操作性太小),不要尝试为未来进行创新(这个观点不是很同
意),创新也需要勤奋、毅力等。
其三,形成创新的机制,要有战略。德鲁克就三种企业模式:新
企业、服务机构及现有企业,分别指导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以保持
企业的创新动力。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战略,在书中的第三部分,详细
介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比如,孤注一掷(就是将所有资源导向一个
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据行业领头羊为目标)攻其软肋(就是重视行
业领导者忽视的成功或失败的机遇,在对手麻痹大意的之时大力发展,
最终取而代之)生态利基(则适合小企业,目标是在行业领导者不肖
一顾或不能兼顾的小众市场中有所作为,持续发展)改变价值和特征
(则从价格、客户现时状况及客户价值等方面,由表及里,满足客户
深层次的需求。)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7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的创新就是能够在同行业中“赶”在前
面去沟通,在同类技术中总结、对比和分析,让优秀成果“超”额产
出,大力倡导“走出去、请进来”做法。
要想赶在前边,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不能靠常规性
质的思维进行处理问题,比如能从钢筋料头材料的节省想到对于大体
量的工程,能否考虑定制专有材料,打破常规的加工尺寸,同时在进
行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对应这一项内容的专用其他材料也可以进行
升级改造,推动相关业务整体的提升,从点到线、面、乃至整个体的
变化,不断创造出优势的产业和技术。
超额成果的利用,并不是最终的结尾,还要勇于突破,大力倡导
走出去,到新的项目中去实践,并进行评价,开展纵、横向的应用讨
论,从而确定该成果的优势和劣势,进而突破唯我独尊的心态,在自
我对比中进行优化,不断超越自己。
作为企业,对于员工更要进行大力提倡,让大家都动起来,发散
性的进行思维。每位员工所在的岗位不同,思路也不一致,但是创新
的思想是相同的,都希望自己有奇思妙想,并且在不断的尝试中,让
我们的智慧得到增长;在不断的尝试中,让我们的能力得到提升。
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崔吉)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通用7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
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
助到大家。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1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很早就列好在必读书单中的一本,他
在豆瓣的评分高至90分,是大家公认的大事经典之作,尤其是对于创
新创业领域的同学说,实乃入门必读之书。
三天的端午假期,我把这本书看完了。
如果让我评价,仅从第一遍的阅读感受说,只能算一般,有很多
收获,但谈不上过瘾。与阅读《智能时代》、《运营之光》、《把时
间当朋友》相比,它给我带的惊喜并不多,那种我期待的电光火石、
茅塞顿开的观点似乎少了些,而且内容的理解上也比较晦涩。
我想,这可能是自己的现实工作中还未经历过书里所说的那些观
点,也或者是大多数经典的书籍仅仅在读一遍的情况下是很难领会到
它的精髓。但之所以被那么多人评为经典,必有其经典之处,所以后
续我仍然会多读多理解几遍。
就目前读完的感受说,有几点对我启示很大。
其一,《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让我明白了创新的含义,之前总是
听到各种各样的创新理论,比如颠覆式创新,微创新等等,但从没有
具体思考过,什么是创新,我们应该如何去界定创新。
日常生活里,我们听到创新的第一反应是高科技,或者是将创新
与创意、好点子联系在一起,也或者是人们开创了一项新的生意也被
称为创新,这些观点是不完整的。
书里给出的观点比较全面,一种定义是指,将资从产出和生产力
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及产出较高领域的方式方法就是创新,比如
麦当劳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任何一家不错的美国餐厅早就开始生
产它所供应的最终产品了。
但是凭借的应用管理方式的创新,他们将产品标准化,设计制作
流程和工具,并基于工作流程设定标准,基于标准培训人员,麦当劳
大幅度的提高了资的产出,这是从供给端定义的创新;
另外一种定义是指,创新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了
新的价值和满意度,甚至创造了新的客户,这是从需求端定义的。
基于以上的定义,创新主要分为三个类别,产品的创新--即产品
或服务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及制造产品与服务,并且将他们推向市
场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与活动的创新、社会创新---即市场、消费者行为
和价值的创新。
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的定义,创新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无比
重要的企业增长、社会进步的动力。
于是,我在想,创新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发现创
新的?有了这些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创新落地到企业真正增长的业务?
这也是我从本书中得到的第二个启示。
我们之所以有机会创新,之所以有机会创业,不是凭空捏造无端
想出的,其本质是在于变化,是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是国家政策、
人口规模、消费趋势、新技术等等的变化。
正是有了这些变化,才给了企业创新的机会,让察觉到变化的企
业在巨头还未察觉或已经察觉但并未行动时快速揭竿而起,快速增长,
成为下一个巨头。
所以说,当公司以同样的产品满足同样的客户群体,但每年的收
益却每况愈下,不是的产品不够好,很可能是客户的需求已经发生变
化。
因此我们要有重视变化、拥抱变化的意识,(fsir)这一点我自认为
做的还不错,这几年的折腾,也从内心真正意识到拥抱变化的重要,
不再视变化为威胁和恐惧。
那么关键问题了,在拥有重视变化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如何如发
现、寻找变化呢?进而给我们创新提供条,让公司的业务能弯道超车。
书中给出了部分答案,书里认为,创新的一半自于七个方面:
1、意外的事
2、不协调事
3、程序需要的创新
4、产业或市场结构的变化
5、人口统计
6、认知的、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
7、新知识
相信作者已经总结的比较完整了,我们从需要关注着七个方面,
从他们的的变化中去发现创新的机会,然后重视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以市场为导向去落地创新的方案。
但我认为,真正在落地时仍然困难重重,比如你是如何去鉴别这
些变化的,什么样的差异在你看就是书本里说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
还能引起你的重视?
或者说,我们应该重视怎样的变化,变化到什么程度?它的标准
是什么?我想,这很难有标准,只能是凭借个人的经验和商业感觉了。
所以我越越理解,创业也好,管理也好,他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
中都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边走边想,并且实践尤为重要。
另外,书里的另一处观点对我启发很深,或者说打开了另外的思
考维度。
我一直认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领导者,不论是销售部门、运营
部门、技术部门,他们所具备的核心能力是洞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也就是说,这名管理者能够根据当下团队的现状、市场现状、产
品现状、以及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发现当下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然后
协调资去解决这个问题。
并总能在不同阶段发现并解决困扰当下的问题,能具备这样的能
力已然是高手,他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审时度势,找到
问题的核心,并解决它。
但这本书给出的观点除了发现并解决问题外,还提到管理者不光
要把精力放在发现并解决问题上,还需要关注可能存在的机遇,比如
书里前半部分提到的意外的事、不协调事等。
这些机遇很可能是下一次创新的开始,这就好比是不仅要脚踏实
地,更要仰望天空,发现变化并基于此创新,这是不同纬度的观点,
它对管理者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有管理的能力,还需要有创新、战
略的能力。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2
近期,读完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
上就不必再看了。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
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
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
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
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
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只有这个变化,在同
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
产出。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
新。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
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
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可见,高
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
而非科技名词。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
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
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
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
一、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就近看,手机行业就如此。10年
前,在手机行业兴起时,诺基亚成功抓住机遇,风光无限,全球市场
份额在50%以上,而近几年,特别是在iphone出世后,诺基亚败退,
江山不断被吞噬,如今已被苹果超越,不得不转向wp7平台,以图东
山再起。原因也很明了,客户在得到基本的通讯功能后,更加追求手
机的体验感、个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后产生的变化,
而诺基亚没有及时迎接变化,迟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败退。
二、主动拥抱变化。还是谈手机。最近新闻,htc老板成功登顶台
湾首富,其新增的财富,很大部分在于这几年htc手机的蓬勃发展。我
们知道,早在5、6年前,htc就已经推出智能手机,吸引了不少爱好
者,这二年,在google发布android平台后,htc更是及时跟进,快
速推出新版手机,成功占领大陆和欧洲市场。htc成功的原因,恐怕就
在于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静静等候,或安于现状。
其二,形成创新的机制。企业是否鼓励创新,有利有弊。试想,
如果在一个企业内,特别鼓励创新,那么所有人都去搞创新去了,普
通的工作没人干,企业肯定出现问题;而如果一个企业死守现状,不
作创新,那么这个企业最终也会被淘汰。如何打破这个悖论?德鲁克
就三种企业模式: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有企业,分别指导如何建立
良好的机制,以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对于现在企业,注意四个领域:
第一,接受创新;第二,评估创新;第三,构建组织架构和人员;第
四,注意禁忌。对于新企业,注意四个要求:第一,关注市场;第二,
关注财务;第三,建立团队;第四,确定创始人的角色。对于服务机
构,创新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德鲁克建议注重以下几点:第一,界定
使命;第二,合理表达组织目标;第三,视情形调整目标;第四,重
视机遇。如果企业能按照德鲁克的建议去实施创新机制,相信成功的
概率会大大增加。
其三,要有战略。创新思路的挖掘和创新机制的形成,是一种战
术,但是要真正把创新搬上市场,企业必须要有战略。德鲁克在书中
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比如,孤注一掷,就是将
所有资源导向一个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据行业领头羊为目标;攻其
软肋,就是重视行业领导者忽视的成功或失败的机遇,在对手麻痹大
意的之时大力发展,最终取而代之;生态利基,则适合小企业,目标
是在行业领导者不肖一顾或不能兼顾的小众市场中有所作为,持续发
展;改变价值和特征,则从价格、客户现时状况及客户价值等方面,
由表及里,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作为一个创业者,德鲁克的这本书可谓
适如其时,如一口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3
之前了解彼得德鲁克是从阅读《跟德鲁克学领导力做卓有成效的
管理者》开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我反复阅读,领会了
部分意思,就感觉受益匪浅,运用到工作中,效果甚佳。从去年听过
徐纪罡老师讲授的《企业创新管理》课程后,就一直在思考创新在实
际工作中的应用,略有收获,但收效甚微。从拿到《创新与企业家精
神》这本书开始,我就觉得很多困惑可以慢慢解开,学习这本书,一
定能让自己有所收获,对工作有所促进,果如其然。解决了三个问题:
创新到底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创新?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到底是什么?
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手段,企业家从事创新活
动。并且创新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工作,这意味着创
新是可以学习的,是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加以实践从而熟练掌握的。创
新是企业家的标志。这句话使我眼前一亮,明白了创新和企业家之间
的关系,我们需要创新,更需要企业家精神,既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那我就一如既往的去创新,去追求企业家精神。平时我们所理解的创
新大多局限于技术的创新,比如技术革命,然而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
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
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成为一
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
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
价值。结合工作实际,我们的创新主要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
创新。管理创新大到机制、流程制度创新,引入成熟先进的管理工具
提升管理效率。小到一条建议、一个想法、一个小改善等都是管理创
新;技术创新就是引进先进技术或是自身技术的优化改进,达到提升
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的目的;产品创新就是根据市场需求,
结合自身技术创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怎么样才能创新?
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为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
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
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
贏得市场?读完这本书,就有了答案。如果你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
找创新机遇,你就能系统化地管理创新;如果你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
你就能使创新发展为可行的事业。彼得德鲁克在书中的创新实践里,
主要揭示了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
的事件、程序需要、产业与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和
新知识。德鲁克认为,变化为新颖且与众不同的事物的产生提供了机
会。绝大多数成功的创新都是利用变化达成的。对于认知的变化,这
个与个人的教育程度和思维习惯有很大的联系。德鲁克说无论引起认
知变化的原因为何,它都创造了大量的创新机遇。然而并不是每个人
都能够发现新的创新机遇,就如那句谚语——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
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我们很难确定某个认知变化是一时的流行还是
永久性的变化,以及它所带来的真正后果,因此,以认知为基础的创
新必须从较小且非常具体的地方做起。德鲁克开始时便强调,以上7
个创新机会的来源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而且有重叠的地方。这种
情形可以被看作一栋建筑物的七个窗户.每个窗户看到的部分景色均
可从另一扇窗户看到。但从窗户正中得到的景象却截然不同。这也正
是这个篇章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力图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以摆
脱自己的眼光、知识和理解力的局限,去识别新的现实、变化、机遇
和挑战。
为什么要创新?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创新无疑是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和市场
竞争。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大型企业需
要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作为日常管理的常态,以应对变革;生活在变
革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因为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德鲁克说,应对
变革的最好办法是创造变革。我们应遵循他的教诲,并将创新与企业
家精神真正贯彻到实践中去,积极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创新既要雷厉风行,也要久久为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4
在公司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拜读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受
益匪浅。作者彼得.德鲁克,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称为“大师中大
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本
书系统的讲解了创新与企业以及企业家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三部分:
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
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是,要进行有目的的创新。我一直认为,创
新很难,是那些智商超群、绝顶聪明的人才能做到的,一般人是不能
做的,创新有很大的风险。但是在本书中讲到,创新是可以学习、可
以复制的;有目的的创新,可以减少90%的风险。
创新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例如目前焊装车间总拼工位,我们采用
ABB的GateFrame技术在同一工位实现褒迪、欧胜两大系列产品,地
板定位采用电磁铁和PLP系统适应不同长度、不同底盘状态的车型需
求,能满足不同轴距、低中高顶100多个车型的混线生产需求。这一
创新来源于车型种类多,轴距复杂这一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
们进行了创新,这就是有目的的创新。
此外,书中也对创新机遇的来源做了系统讲解:意外事件、不协
调的事件、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
新知识。
创新有了,但是,只有创新不行,必须还要有创新的管理。这就
是所谓的孤芳自赏是没有用的。很多高精尖企业,上了三板,可是没
有效益,股票从很高的价格跌到停板,为什么,就是由于这些企业,
只有科学家技术员,没有企业家管理。
书中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企业家管理独特的政策、措施、组织结
构、人事安排和财务预算。真正的企业家管理,是即使某一天管理者
不在了,企业精神也能传承下去,自动持续创新。
我理解为这就是公司的文化精神传承,组织机构延续。企业家精
神是创新实践的精神,即作为一个管理者,无论你管理的是上万名员
工还是几名员工,要从商业角度出发,从社会问题出发,制定出适合
自己部门的制度,形成适合自身团队的氛围,并传承发展下去。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欧胜新车型的调试和国六项目的开发,并通
过以下三项措施保障项目顺利开展:
1、制定严谨的工作计划,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成果可视化;
2、学习多元化知识,多交流多培训,有目的的创新应用于现场生
产;
3、针对人员年轻有活力的特点,打造一支敢拼、敢闯、有活力的
团队。
创新的路上,我们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但我们会始终坚持以顾
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持续创新,解决现场质量及工艺问题。
为打造成一流的商用车企业做出贡献。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5
本来我认为在德鲁克先生的众多著作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是我唯一有资格写序的一本书,因为在过去十多年里我不仅读过很多
遍,而且以此为教材,培训过几班职业经理人。但这次我重读时才发
现,事情并非我原以为的那么简单。有关主题该说的话德鲁克在书中
几乎都写了,我当然不可能比他写得更好,而且从“自序”、“前言”
直至“结论”,全书结构严谨,没有给另一篇序言任何机会。所以这
里我写的并不是序言,而是一篇读后感,如果按我的意见编辑,我宁
可它出现在书末而不是书首,仅供读完全书仍有耐心的读者参阅。
什么是“创新”?
“创新”这个字眼在今天很流行,也很时髦,许多机构都把它当
作口号,甚至写进自己的宣言,但是对它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首先
是把“创新”与聪明的创意或发明混为一谈。其次,是一提到它就意
会到科技方面。最后,很多人认为凡开创一盘新生意或者一项新事业
就是创新。
德鲁克深刻地指出,“创新”与上述误解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客户
创造出新的价值。什么是价值?价值并不是价格。价值是客户得到的,
价格是客户付出的。做企业的,推出一项新产品、新服务或一个新流
程,要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客户满意。
客户有新的所得,才会从不买到买、从买得少到买得多,或者愿意付
出比过去更高的价格。这反映在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上,就是创造了新
的财富。同样的,非营利机构的创新也要让服务对象有新的满意,从
而愿意接受你的服务;政府的政策创新或体制改革也要产生让人民可
以感受得到的新便利或保障。虽然很多“创新”与科技有关,但是科
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会创新,不但机会更多,而且效益更
大。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价格提供市面上已有的产品或服务并
不算创新,因为它只是对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客户群进行瓜分,并没
有创造新客户,这样的新公司注定会在市场萎缩的时候被“边缘化”。
创新是可以学会的!
在德鲁克的笔下,无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悠久的大
企业还是新开办的小企业,企业界还是非营利界和政府,处处都有创
新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他认为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
能,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实务工作。创新并
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训练;不需要灵光乍现,但需要遵守“纪律”
(创新的原则和条件)。因此,创新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传授和学
习的,只要照书中所总结的规则去操作,就可以学会如何成功地创新。
这打破了以往创新给人的神秘感。但是,在大家同样都认真阅读了本
书,或者上过同一个创新课程之后,为什么总是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实
行了创新呢?
养成正确的心态。
德鲁克的回答是:首先,必须不惧怕任何变化,不对外部和内部
的改变产生反感。企业家总是把变化当作正常的、健康的事物,张开
双臂去欢迎它,并主动从中寻找创新的机会。仅仅懂得创新的原理和
规则是不够的,必须养成这样的心态。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不协
调、不一致的现象,成功或失败、灾难或惊喜,处在一个大的经济和
社会转型时期更是这样。身处其中的人,是抱怨它,力图保留原来的
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是把它当作契机,观察它、理解它、利用它?
在书中德鲁克把“有计划的放弃”列为一个组织实行创业型管理的头
等重要的政策,具有警示的作用。因为是否能执行这个政策,是对每
一个管理者,尤其是最高层的管理者——首席执行官的严峻考验。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6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一本经
典著作,管理学方面的书以前也读得很少,因为印象中就觉得管理学
就是一门很水的专业,是一些枯燥空洞的理论,这本书看下来虽然还
是有很多地方没有很深的体会,但是看到了很多颠覆于一般思维的想
法,对于创新有一些全新认知。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什么是创新?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特征,书中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来告
诉我们创新是什么,它并不只局限于科技、发明,我印象很深地是日
本的社会创新,二战后的日本,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技术积累,但它
却完成了迅速崛起的神话,它的策略就是创造性模仿,在别人的原创
上加以改进,通过市场创新去打败原创者。我最近在帮我同学找供应
商管理方面的资料,发现日本人在生产及运作管理上很厉害,比如丰
田,它的精益生产,JIT生产让管理创新渗透到产品开发设计的整个过
程,并且它让这种创新在一代又一代的丰田人中保持下去,不仅让丰
田在数十年内成为世界汽车第三生产商,也让世界各地企业争相效仿。
这种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也是彼得德鲁克所推崇的。他认为,虽然很
多创新与科技有关,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会创新,不但
机会更多,而且效益更大。
第二,为什么要创新?
作者引用了许多实际中的大企业、公司例子来说明创新的重要性,
书里也提到了企业家精神并不仅仅局限在经济性机构,在公共服务机
构,如政府、学校、医院,其实更需要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书中第14
章有分析),引用德鲁克的话来说:“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能让任何社
会、经济、产业、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与自我
更新能力。这首先是因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不是对原有的一切”斩草
除根“,而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这次推出一个新产品,下次实施一
项新政策,再下次就是改善公共服务。其次,因为它们并没有事先规
划,而是专注于每个机会和各种需求。再次,是因为它们是试验性的,
如果它们没有产生预期的和所需的结果,就会很快消失。” 创新固然
可以令一个企业成功并赢得财富,但是创新的意义不仅限于此。在本
书的“结论”中,德鲁克把创新引申到企业家社会的。
第三,如何进行创新?
我想这个问题在座的每个人应该都思考过,创新是处于这个社会、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需要的精神,但我以前就觉得很难实行。在这本书,
告诉我们创新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学习的,创新需要训练。我自己
读下来,归为以下三方面:
其一,要拥抱变化、专注机遇。德鲁克提出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
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
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我们可以从
这些方面来发现创新机遇,系统的创新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寻找变化,
要对这些变化本身可能提供的经济或社会创新的机遇进行系统化的分
析,所以我们要主动拥抱变化、专注机遇。
其二,要成为一名创新实践者。这一点可以联系工作实际,书中
提到我们要做的有:学会思考(要对创新机遇有组织、有系统地分析
和研究),多看、多问、多听(要清楚别人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提
供服务时才知道什么是能够被更好地接受的),目标明确(多样化往
往容易分心),从细微处入手(以便于调整),不断地学习;禁忌:
不要太聪明(制度出台的时候要考虑到制度实行起来,人员是否能够
承受,比如过于复杂、细节的东西,看似很全面,但基层人员实行起
来可操作性太小),不要尝试为未来进行创新(这个观点不是很同
意),创新也需要勤奋、毅力等。
其三,形成创新的机制,要有战略。德鲁克就三种企业模式:新
企业、服务机构及现有企业,分别指导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以保持
企业的创新动力。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战略,在书中的第三部分,详细
介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比如,孤注一掷(就是将所有资源导向一个
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据行业领头羊为目标)攻其软肋(就是重视行
业领导者忽视的成功或失败的机遇,在对手麻痹大意的之时大力发展,
最终取而代之)生态利基(则适合小企业,目标是在行业领导者不肖
一顾或不能兼顾的小众市场中有所作为,持续发展)改变价值和特征
(则从价格、客户现时状况及客户价值等方面,由表及里,满足客户
深层次的需求。)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7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的创新就是能够在同行业中“赶”在前
面去沟通,在同类技术中总结、对比和分析,让优秀成果“超”额产
出,大力倡导“走出去、请进来”做法。
要想赶在前边,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不能靠常规性
质的思维进行处理问题,比如能从钢筋料头材料的节省想到对于大体
量的工程,能否考虑定制专有材料,打破常规的加工尺寸,同时在进
行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对应这一项内容的专用其他材料也可以进行
升级改造,推动相关业务整体的提升,从点到线、面、乃至整个体的
变化,不断创造出优势的产业和技术。
超额成果的利用,并不是最终的结尾,还要勇于突破,大力倡导
走出去,到新的项目中去实践,并进行评价,开展纵、横向的应用讨
论,从而确定该成果的优势和劣势,进而突破唯我独尊的心态,在自
我对比中进行优化,不断超越自己。
作为企业,对于员工更要进行大力提倡,让大家都动起来,发散
性的进行思维。每位员工所在的岗位不同,思路也不一致,但是创新
的思想是相同的,都希望自己有奇思妙想,并且在不断的尝试中,让
我们的智慧得到增长;在不断的尝试中,让我们的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