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旋流塔板的几何参数计算

IT圈 admin 24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1日发(作者:夹谷鸿朗)

旋流板塔的几何参数

1. 旋流叶片外径

D

W

、盲板直径

D

m

、叶片数m及叶片厚度

旋流叶片外径

D

W

可从气体负荷所需的有效面积

A

r

或穿孔面积

A

0

计算。对给

定的气流负荷,所需的

A

0

与其他塔板类似,可按穿孔动能因子

F

0

计算.

F

0

0

(1—1)

式中:

F

0

—穿孔动能因子;

0

—穿孔气速(m/s);

—气体重度(kg/m)。

由流量公式可得

3

A

0

V

V

(1—2)

3600

0

3600F

0

式中,V为气体流量(m

3

/h),而

V

称为气体负荷。使用上式时,应先选定

适宜的

F

0

,根据旋流塔板的流体力学及传质性能等因素,在初算时可选择

F

0

10~11,。在除尘过程中,为产生足够的离心力,可采用较大的气速,常压下取

F

0

为12~15,加压时还可相应的增大。

旋流叶片外径

D

W

与穿孔面积

A

0

的关系为:

D

W

2

D

m

2

2m

A

0

0.785()[sin

-]

(1—3)

6

10(D

W

D

m

)

式中

D

W

D

m

以及

的单位都用mm代入,通常盲板直径

D

m

D

W

/3

是塔板水

平放置时叶片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叶片仰角,一般可选用

=25

0

若用

F

0

=1011

代入上述两式中,即可得到:

D

W

10V

(1—4)

在旋流叶片之外需要安排溢流口,根据气液比的大小,可估计塔的内直径为

D

n

(1.11.4)D

W

(1—5)

叶片的厚度,碳钢板、铝板取

=3mm

,不锈钢

=(1.52)mm

,聚氯乙烯

=(45)mm

叶片数m,在

D

W

小于1000mm时取m为24,

D

W

更大时,m值也随之增加.塔

内直径超过2m的塔通常都使用双程塔板,里面一圈24块,外面一圈48快。两程

塔板仰角都一样,外面那段大概占整块板叶片直径的1/3,不包括盲板部分。

在设计过程中应对初算得到的

D

W

D

m

D

n

值进行核算。方法是用式(1—2)

和式(1-3)核算

A

0

F

0

,若

F

0

何原选定的值相差较大,则应调整

D

W

数值。

2. 罩筒高度

h

z

在叶片外设置罩筒的目的是封闭叶片外沿开口,使气流不致由此直冲塔壁而

造成雾沫夹带。此外,还可在罩筒与塔壁间形成集液槽,将沿塔壁降落的液体导

入溢流装置.

罩筒高度可取刚好封闭叶片外沿开口,这样可使叶片的仰角得到一个校核的

标准,以利制造.罩筒高度

h

z

可近似地用下式计算:

D

W

sin

m

叶片间在外沿处的最大距离

l

可近似地取为:

h

z

=

l=h

z

2

3. 叶片径向角

叶片的开缝线(即边线)外端与半径的夹角称为叶片径向角。

当开缝线与盲板相切时,此时的

可按下式计算:

=arcsin

D

m

D

W

径向角

最好是使开缝线与盲板相切,在

D

m

(

开缝线也可以与最小的圆相切。

1

4

1

0

)D

W

时,

可取14~19。

8

旋流板塔用于除尘时采用内向板;而作为除雾作用时,为了尽量地将雾滴甩

到器壁上,可采用外向板。

4. 旋流塔板的溢流装置

在罩筒与塔壁间的循环区可安排2—3个圆弧形溢流口,下接弧形过渡到圆

形的漏斗状异形接管,然后再接圆管,并将这些圆弧形溢流管的底部联接。如液

体负荷量小,可以不使用异形接管,而将圆管上部压扁,在接到近似于弧形或腰

子形的溢流口下,这样能使溢流槽宽及阻力比直接用圆管小。

在设计时,可按下式定出溢流口的总面积

A

y

(67)L

L-液体的体积流量(m

3

/h)

每个溢流口的面积为

A

yi

A

y

n

,n—溢流口(管)的个数,常为2~3。

对于弧形溢流口,其两端为半圆形,圆心间的弧长为

l

,宽度为b,其溢流面

积为:

A

yi

lb0.785b

2

l

长时,b值减小,可使塔径减小。在一般情况下,

l

不宜超过

D

n

/i

,以免显

著影响气体的分布及增大其压力损失。

叶片外的板环去总宽(包括罩筒厚度及溢流槽宽)

B(D

n

D

w

)2

mm。建议

当b大于40mm时,将溢流口隔成20—40mm的弧形长条,以清除漩涡,保持正常

的液位,隔板的底部与溢流口底相平,高度约与罩筒高度相等.

异形管下端的圆面积可比上端溢流口小,因为在下端液位相对较高,且进入

圆管时的流量系数已近于1。溢流圆管的直径按下式估算:

d

g

2

L

n

此时圆管内的流速为1m/s左右。

溢流管底与其下部盲板的距离h

m

可取(1/2~2)dg。在溢流管的全长中,异

形管约占1/3~1/2,其余部分为圆管。

旋流塔板的板间距H应高于塔壁上的液环.设计时,板间距可由溢流装置所

需的高度决定,并利用下式估算.一般不小于400mm.

H0.01(800D

n

D

m

)F

0

(0.52

)100

式中,

为溢流口的液速(m/s),其值为

=2.78

5. 有关塔的高度

L

,溢流口流速1m/s。

A

y

每一层要有0。5m以上的高度,具体高度看情况,若考虑清除结垢可适当增

加,最后一层脱水板后的高度最好大于塔径,若塔径小于1000mm,塔底高度一般

为1200~1800mm。直径超过2m的塔,最下层至少2.4m.

塔顶筒体到除雾板的距离可在1500mm以下。

循环水池利用塔底做不必另作水池,最低水深有800mm就行。

塔顶进水管直径为1.5~2。0的水泵出水口直径。进水管流速为3m/s,安装

在塔板间距1/2处.塔底出水管流速为0.8~1.0m/h.

6. 塔板的支承形式

塔板的支承形式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拉杆和定距管 通常用于ф500~1200mm的塔,可用3根ф14的拉杆互成

120

0

布置。

(2) 法兰联接 用于小直径塔.一般一个塔节装置3块塔板,中间一块塔板焊接

在塔壁上,上面一块上装,下面一块下装。上下两块塔板用螺栓或龙门楔固定

于焊在塔壁的塔圈上或其他支承上。

(3) 塔圈 在塔径D大于800mm时,一般用焊接在塔壁上的塔圈来固定.

7. 沉淀池

沉定池表面负荷1.0~3。0m

3

/(m

2

·h).

表面负荷q=

流量QQ

沉淀池表面积A

D

2

4

D

有效容积=停留时间×流量

4Q

q

2024年4月1日发(作者:夹谷鸿朗)

旋流板塔的几何参数

1. 旋流叶片外径

D

W

、盲板直径

D

m

、叶片数m及叶片厚度

旋流叶片外径

D

W

可从气体负荷所需的有效面积

A

r

或穿孔面积

A

0

计算。对给

定的气流负荷,所需的

A

0

与其他塔板类似,可按穿孔动能因子

F

0

计算.

F

0

0

(1—1)

式中:

F

0

—穿孔动能因子;

0

—穿孔气速(m/s);

—气体重度(kg/m)。

由流量公式可得

3

A

0

V

V

(1—2)

3600

0

3600F

0

式中,V为气体流量(m

3

/h),而

V

称为气体负荷。使用上式时,应先选定

适宜的

F

0

,根据旋流塔板的流体力学及传质性能等因素,在初算时可选择

F

0

10~11,。在除尘过程中,为产生足够的离心力,可采用较大的气速,常压下取

F

0

为12~15,加压时还可相应的增大。

旋流叶片外径

D

W

与穿孔面积

A

0

的关系为:

D

W

2

D

m

2

2m

A

0

0.785()[sin

-]

(1—3)

6

10(D

W

D

m

)

式中

D

W

D

m

以及

的单位都用mm代入,通常盲板直径

D

m

D

W

/3

是塔板水

平放置时叶片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叶片仰角,一般可选用

=25

0

若用

F

0

=1011

代入上述两式中,即可得到:

D

W

10V

(1—4)

在旋流叶片之外需要安排溢流口,根据气液比的大小,可估计塔的内直径为

D

n

(1.11.4)D

W

(1—5)

叶片的厚度,碳钢板、铝板取

=3mm

,不锈钢

=(1.52)mm

,聚氯乙烯

=(45)mm

叶片数m,在

D

W

小于1000mm时取m为24,

D

W

更大时,m值也随之增加.塔

内直径超过2m的塔通常都使用双程塔板,里面一圈24块,外面一圈48快。两程

塔板仰角都一样,外面那段大概占整块板叶片直径的1/3,不包括盲板部分。

在设计过程中应对初算得到的

D

W

D

m

D

n

值进行核算。方法是用式(1—2)

和式(1-3)核算

A

0

F

0

,若

F

0

何原选定的值相差较大,则应调整

D

W

数值。

2. 罩筒高度

h

z

在叶片外设置罩筒的目的是封闭叶片外沿开口,使气流不致由此直冲塔壁而

造成雾沫夹带。此外,还可在罩筒与塔壁间形成集液槽,将沿塔壁降落的液体导

入溢流装置.

罩筒高度可取刚好封闭叶片外沿开口,这样可使叶片的仰角得到一个校核的

标准,以利制造.罩筒高度

h

z

可近似地用下式计算:

D

W

sin

m

叶片间在外沿处的最大距离

l

可近似地取为:

h

z

=

l=h

z

2

3. 叶片径向角

叶片的开缝线(即边线)外端与半径的夹角称为叶片径向角。

当开缝线与盲板相切时,此时的

可按下式计算:

=arcsin

D

m

D

W

径向角

最好是使开缝线与盲板相切,在

D

m

(

开缝线也可以与最小的圆相切。

1

4

1

0

)D

W

时,

可取14~19。

8

旋流板塔用于除尘时采用内向板;而作为除雾作用时,为了尽量地将雾滴甩

到器壁上,可采用外向板。

4. 旋流塔板的溢流装置

在罩筒与塔壁间的循环区可安排2—3个圆弧形溢流口,下接弧形过渡到圆

形的漏斗状异形接管,然后再接圆管,并将这些圆弧形溢流管的底部联接。如液

体负荷量小,可以不使用异形接管,而将圆管上部压扁,在接到近似于弧形或腰

子形的溢流口下,这样能使溢流槽宽及阻力比直接用圆管小。

在设计时,可按下式定出溢流口的总面积

A

y

(67)L

L-液体的体积流量(m

3

/h)

每个溢流口的面积为

A

yi

A

y

n

,n—溢流口(管)的个数,常为2~3。

对于弧形溢流口,其两端为半圆形,圆心间的弧长为

l

,宽度为b,其溢流面

积为:

A

yi

lb0.785b

2

l

长时,b值减小,可使塔径减小。在一般情况下,

l

不宜超过

D

n

/i

,以免显

著影响气体的分布及增大其压力损失。

叶片外的板环去总宽(包括罩筒厚度及溢流槽宽)

B(D

n

D

w

)2

mm。建议

当b大于40mm时,将溢流口隔成20—40mm的弧形长条,以清除漩涡,保持正常

的液位,隔板的底部与溢流口底相平,高度约与罩筒高度相等.

异形管下端的圆面积可比上端溢流口小,因为在下端液位相对较高,且进入

圆管时的流量系数已近于1。溢流圆管的直径按下式估算:

d

g

2

L

n

此时圆管内的流速为1m/s左右。

溢流管底与其下部盲板的距离h

m

可取(1/2~2)dg。在溢流管的全长中,异

形管约占1/3~1/2,其余部分为圆管。

旋流塔板的板间距H应高于塔壁上的液环.设计时,板间距可由溢流装置所

需的高度决定,并利用下式估算.一般不小于400mm.

H0.01(800D

n

D

m

)F

0

(0.52

)100

式中,

为溢流口的液速(m/s),其值为

=2.78

5. 有关塔的高度

L

,溢流口流速1m/s。

A

y

每一层要有0。5m以上的高度,具体高度看情况,若考虑清除结垢可适当增

加,最后一层脱水板后的高度最好大于塔径,若塔径小于1000mm,塔底高度一般

为1200~1800mm。直径超过2m的塔,最下层至少2.4m.

塔顶筒体到除雾板的距离可在1500mm以下。

循环水池利用塔底做不必另作水池,最低水深有800mm就行。

塔顶进水管直径为1.5~2。0的水泵出水口直径。进水管流速为3m/s,安装

在塔板间距1/2处.塔底出水管流速为0.8~1.0m/h.

6. 塔板的支承形式

塔板的支承形式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拉杆和定距管 通常用于ф500~1200mm的塔,可用3根ф14的拉杆互成

120

0

布置。

(2) 法兰联接 用于小直径塔.一般一个塔节装置3块塔板,中间一块塔板焊接

在塔壁上,上面一块上装,下面一块下装。上下两块塔板用螺栓或龙门楔固定

于焊在塔壁的塔圈上或其他支承上。

(3) 塔圈 在塔径D大于800mm时,一般用焊接在塔壁上的塔圈来固定.

7. 沉淀池

沉定池表面负荷1.0~3。0m

3

/(m

2

·h).

表面负荷q=

流量QQ

沉淀池表面积A

D

2

4

D

有效容积=停留时间×流量

4Q

q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