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国内研学旅行研究综述

IT圈 admin 58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2日发(作者:步丰熙)

国内研学旅行研究综述

作者:李榕

来源:《旅游纵览》2020年第12期

基金项目:福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6FZ30);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

项目(编号:JAS180363)。

近年来,我国逐渐明确研学旅行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

划,研学旅行相关议题引起各界关注,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国内研学旅行相关文献进行梳

理,分析研学旅行的研究现状及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在中国知网上以 “研学旅行”为主题进行检索呈现近4000条结果,其中2013年及之前每年

发文量不超过50篇,从2013开始每年发文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2017—2020年每年发文量明

显增加,已达每年几百篇或上千篇的发文量,如图1所示。这些文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课

程设计”“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方案设计”“实施策略”等主题展开研究。由于研学旅行属于教

育活动,师范类院校更加关注研学旅行。国内研学旅行相关研究机构分布在国内各个师范大

学,还有一部分分布在中学,如图2所示。

(一)研学旅行的内涵和价值研究

2013年2月,《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

行”的设想。2014年8月,《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了将“研学旅

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范畴。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下发《关

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

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

径”。这些文件明确了研学旅行的界定及意义,强调了集体的方式、研和学的结合、校内外教

育衔接,也指出了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

一些学者也对研学旅行的作用和价值进行了研究。一是有关某学科(如地理、历史、体育

等)的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研究。高幼芳等(2020)认为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展示地理

综合思维。何汉勇(2020)讨论了高中历史研学旅行教学模式的价值,包括激发课程学习兴

趣、强化课程学习效果、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才新彬(2019)讨论了中小学体育研学旅行课程

化的实践价值。迪丽努尔·买买提等(2019)探讨了研学旅行对提升美术核心素养的价值,认

为研学旅行有助于陶冶情操,形成优秀的美术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二是某种类型旅游的研学

旅行价值研究。田阳敏(2019)认为高中生研修红色文化,对其品格的塑造和精神的培养都具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官长春(2020)梳理了红色研学旅行所具有的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组织观念、意志锤炼、群众路线、家风作风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三是研学旅

行的总体价值研究。唐杨等(2018)认为在中小学推进研学旅行课程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

本需要,具有重要的为国育英才、为未来育人才的育人价值,必须以这些育人价值为指导,实

施研学旅行的各个环节。邱珊珊(2018)从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看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付松

(2018)以成都研学旅行为例分析了研學旅行的“教学”价值。纪天华(2019)提出研学旅行课

程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的丰富、价值观的建构和主体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

值。基于以上分析,研学旅行价值研究集中于教育价值分析,对其他方面的价值如经济价值鲜

有提及,故其他价值亟待挖掘。

(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文献较多,其中包括课程开发价值与目标研究、关于某一门课程的设

计(如地理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关于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计方法研究以及不同学段研

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等。

一是课程开发价值、原则、目标研究。韦婧婧等(2020)探讨了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

的价值与策略。李先跃等(2020)分析了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原则与目标,认为研学课

程开发应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注重融合性、确保安全性、强调保障性。

二是某门课程设计研究。邱涛(2018)对研学旅行地理类活动课程开发进行了研究。梁玲

玲等(2020)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构建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策略。胡

宝华等(2020)以舟山海岸地貌为例,基于地理实践力提升研究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由于研

学旅行课程与地理学科关联较为密切,关于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研究明显比其他课程丰富。也

有学者对研学旅行与历史课程、思政课程、美术课程的结合进行研究。庄莹琳(2020)对高中

美术研学旅行课程线上模式进行探索,认为实践育人助推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形成。

三是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方法或途径研究。高源等(2020)从研学课程主题选择原则、主题

设计、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与效果评价等方面阐述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并以天一庄

园为研学基地,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研学主题,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践。孟初薇

(2018)分析了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置方法及其注意点。

四是不同学段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宋世云等(2020)以北京市海淀区研学旅行课程建

设为例,研究了小、初、高不同学段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方法。

(三)研学基地(营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研学基地(营地)研究主要从规划、开发、管理等方面展开,有的结合乡村旅游或红色旅

游等进行分析。田露银(2019)研究了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基地的开发与利用策略。沈晓萌

(2019)基于景观感知研究了乡村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孙文茂等(2019)以济宁羊山景区

为例研究了红色旅游景区开展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的策略。陈东军等(2020)尝试以教育价值、

游憩价值、环境条件、相关设施及服务4个因子构建国家公园研学旅行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四)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研究

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集中于两方面内容:一是培养体系、方式的研究;二是培养

需求分析。陈安慧(2020)依据教育部设定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从个人素

养、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3个方面来构建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刘彬等

(2020)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究井冈山革命老区研学旅行人才培养路径。张丽利等

(2020)对湖北省宜昌市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

(五)研学旅行市场和产品研究

有些学者对研学旅行市场特征和产品开发进行了研究。马悦等(2016)探讨了陕西省研学

旅行市场的开发现状,分析其现有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市场开发建议。陈俊磊

(2019)对“欢乐果世界”初中生研学旅行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汪滢滢(2019)研究了南京市中

小学生研学旅行市场特征,认为还存在重旅行轻研学、高素质研学旅行人才供给不足、產品缺

乏特色和深度等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还有学者分析了研学旅行市场运行模式。钟晓鹏

(2018)以安徽省为例,研究了目前研学旅行市场的运行模式,指出主要有三种模式:以综合

实践基地为载体的研学模式;以研学旅行基地为依托,采用“基地+研学点”的研学模式;以研

学主题为核心,跨区域整合研学资源的研学模式。

(六)研学旅行标准研究

一是研学旅行整体的标准体系研究。彭俊芳(2019)分析了国家标准修订与研学旅行发展

的关系。李慧等(2020)对研学旅行标准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旨在规范研学旅行各参与方的行

为。二是研学旅行课程标准研究。袁书琪等(2019)从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

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研究研学旅行课程标

准。尹厚霖(2020)通过研读地理学科《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以期更好地领会《研学旅行课

程标准》的指导要求。三是地方标准研究。王超(2020)对山西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

地方标准进行分析,该标准提出应成立由教育、旅游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山西省研学旅行

评价委员会”,从研学课程设计、承办方资质、教育服务管理等方面对研学旅行进行评价。

(七)研学旅行风险管理研究

研学旅行风险管理研究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方面内容。研究方法大

多数采用定性分析,也有部分文献结合定量分析方法。高璐(2018)运用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和危害性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 FMECA)对山西省体育研学旅行

项目风险管理进行研究。王军海等(2019)运用因果分析法辨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风险因

素,并采用定性分析评估方法——安全检查表法识别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风险。已有研究均

表明加强安全教育、做好应急预案等措施有助于降低研学旅行风险。

基于以上对研学旅行文献的分析,一些议题还存在不足,亟待后续完善。

一是研学旅行的价值分析侧重于育人价值、教育价值,其经济价值涉及很少。研学旅行价

值的研究不够全面,需拓展思路,从不同角度挖掘、分析研学旅行的价值。

二是课程设计研究未对课程评价或反馈予以足够关注,而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环

节,有助于提升课程质量,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研究应引起重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尚未形成统

一的标准,对课程设计的目标、方法、评价等的研究有待完善。

三是关于基地(营地)建设、人才培养、市场和产品开发等议题,相关文献对存在问题及

解决方案的看法基本一致,但是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论证不够充分。大多数学者从

生态学、地理学角度展开基地(营地)研究,有待从管理学角度深入、系统地研究。很多学者

提出产品开发的同质性问题,然而很少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是研学旅行标准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一些地方的标准或研学旅行某项工作的标准陆续

出台,但是还没形成一致的、全面的看法,远不够成熟。这是因为研学旅行近几年才逐渐确定

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研学旅行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才引起重视,开始出台一些标准,并逐

步完善。

五是研学旅行风险管理研究主要包含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内容,研学旅行在

风险管理方面的文献相对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而风险管理是研学旅行中很重要的议题,如何

将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于研学旅行研究有待后续探讨。

目前,研学旅行的研究方法大多数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个别文献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如

对问卷结果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研学旅行研究亟待将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采用先进

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交叉使用教育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多种学科背景的研究方法,提高研

学旅行研究的深度。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4年4月2日发(作者:步丰熙)

国内研学旅行研究综述

作者:李榕

来源:《旅游纵览》2020年第12期

基金项目:福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6FZ30);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

项目(编号:JAS180363)。

近年来,我国逐渐明确研学旅行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

划,研学旅行相关议题引起各界关注,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国内研学旅行相关文献进行梳

理,分析研学旅行的研究现状及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在中国知网上以 “研学旅行”为主题进行检索呈现近4000条结果,其中2013年及之前每年

发文量不超过50篇,从2013开始每年发文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2017—2020年每年发文量明

显增加,已达每年几百篇或上千篇的发文量,如图1所示。这些文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课

程设计”“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方案设计”“实施策略”等主题展开研究。由于研学旅行属于教

育活动,师范类院校更加关注研学旅行。国内研学旅行相关研究机构分布在国内各个师范大

学,还有一部分分布在中学,如图2所示。

(一)研学旅行的内涵和价值研究

2013年2月,《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

行”的设想。2014年8月,《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了将“研学旅

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范畴。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下发《关

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

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

径”。这些文件明确了研学旅行的界定及意义,强调了集体的方式、研和学的结合、校内外教

育衔接,也指出了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

一些学者也对研学旅行的作用和价值进行了研究。一是有关某学科(如地理、历史、体育

等)的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研究。高幼芳等(2020)认为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展示地理

综合思维。何汉勇(2020)讨论了高中历史研学旅行教学模式的价值,包括激发课程学习兴

趣、强化课程学习效果、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才新彬(2019)讨论了中小学体育研学旅行课程

化的实践价值。迪丽努尔·买买提等(2019)探讨了研学旅行对提升美术核心素养的价值,认

为研学旅行有助于陶冶情操,形成优秀的美术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二是某种类型旅游的研学

旅行价值研究。田阳敏(2019)认为高中生研修红色文化,对其品格的塑造和精神的培养都具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官长春(2020)梳理了红色研学旅行所具有的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组织观念、意志锤炼、群众路线、家风作风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三是研学旅

行的总体价值研究。唐杨等(2018)认为在中小学推进研学旅行课程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

本需要,具有重要的为国育英才、为未来育人才的育人价值,必须以这些育人价值为指导,实

施研学旅行的各个环节。邱珊珊(2018)从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看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付松

(2018)以成都研学旅行为例分析了研學旅行的“教学”价值。纪天华(2019)提出研学旅行课

程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的丰富、价值观的建构和主体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

值。基于以上分析,研学旅行价值研究集中于教育价值分析,对其他方面的价值如经济价值鲜

有提及,故其他价值亟待挖掘。

(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文献较多,其中包括课程开发价值与目标研究、关于某一门课程的设

计(如地理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关于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计方法研究以及不同学段研

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等。

一是课程开发价值、原则、目标研究。韦婧婧等(2020)探讨了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

的价值与策略。李先跃等(2020)分析了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原则与目标,认为研学课

程开发应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注重融合性、确保安全性、强调保障性。

二是某门课程设计研究。邱涛(2018)对研学旅行地理类活动课程开发进行了研究。梁玲

玲等(2020)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构建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策略。胡

宝华等(2020)以舟山海岸地貌为例,基于地理实践力提升研究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由于研

学旅行课程与地理学科关联较为密切,关于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研究明显比其他课程丰富。也

有学者对研学旅行与历史课程、思政课程、美术课程的结合进行研究。庄莹琳(2020)对高中

美术研学旅行课程线上模式进行探索,认为实践育人助推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形成。

三是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方法或途径研究。高源等(2020)从研学课程主题选择原则、主题

设计、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与效果评价等方面阐述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并以天一庄

园为研学基地,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研学主题,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践。孟初薇

(2018)分析了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置方法及其注意点。

四是不同学段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宋世云等(2020)以北京市海淀区研学旅行课程建

设为例,研究了小、初、高不同学段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方法。

(三)研学基地(营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研学基地(营地)研究主要从规划、开发、管理等方面展开,有的结合乡村旅游或红色旅

游等进行分析。田露银(2019)研究了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基地的开发与利用策略。沈晓萌

(2019)基于景观感知研究了乡村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孙文茂等(2019)以济宁羊山景区

为例研究了红色旅游景区开展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的策略。陈东军等(2020)尝试以教育价值、

游憩价值、环境条件、相关设施及服务4个因子构建国家公园研学旅行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四)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研究

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集中于两方面内容:一是培养体系、方式的研究;二是培养

需求分析。陈安慧(2020)依据教育部设定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从个人素

养、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3个方面来构建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刘彬等

(2020)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究井冈山革命老区研学旅行人才培养路径。张丽利等

(2020)对湖北省宜昌市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

(五)研学旅行市场和产品研究

有些学者对研学旅行市场特征和产品开发进行了研究。马悦等(2016)探讨了陕西省研学

旅行市场的开发现状,分析其现有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市场开发建议。陈俊磊

(2019)对“欢乐果世界”初中生研学旅行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汪滢滢(2019)研究了南京市中

小学生研学旅行市场特征,认为还存在重旅行轻研学、高素质研学旅行人才供给不足、產品缺

乏特色和深度等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还有学者分析了研学旅行市场运行模式。钟晓鹏

(2018)以安徽省为例,研究了目前研学旅行市场的运行模式,指出主要有三种模式:以综合

实践基地为载体的研学模式;以研学旅行基地为依托,采用“基地+研学点”的研学模式;以研

学主题为核心,跨区域整合研学资源的研学模式。

(六)研学旅行标准研究

一是研学旅行整体的标准体系研究。彭俊芳(2019)分析了国家标准修订与研学旅行发展

的关系。李慧等(2020)对研学旅行标准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旨在规范研学旅行各参与方的行

为。二是研学旅行课程标准研究。袁书琪等(2019)从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

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研究研学旅行课程标

准。尹厚霖(2020)通过研读地理学科《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以期更好地领会《研学旅行课

程标准》的指导要求。三是地方标准研究。王超(2020)对山西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

地方标准进行分析,该标准提出应成立由教育、旅游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山西省研学旅行

评价委员会”,从研学课程设计、承办方资质、教育服务管理等方面对研学旅行进行评价。

(七)研学旅行风险管理研究

研学旅行风险管理研究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方面内容。研究方法大

多数采用定性分析,也有部分文献结合定量分析方法。高璐(2018)运用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和危害性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 FMECA)对山西省体育研学旅行

项目风险管理进行研究。王军海等(2019)运用因果分析法辨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风险因

素,并采用定性分析评估方法——安全检查表法识别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风险。已有研究均

表明加强安全教育、做好应急预案等措施有助于降低研学旅行风险。

基于以上对研学旅行文献的分析,一些议题还存在不足,亟待后续完善。

一是研学旅行的价值分析侧重于育人价值、教育价值,其经济价值涉及很少。研学旅行价

值的研究不够全面,需拓展思路,从不同角度挖掘、分析研学旅行的价值。

二是课程设计研究未对课程评价或反馈予以足够关注,而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环

节,有助于提升课程质量,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研究应引起重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尚未形成统

一的标准,对课程设计的目标、方法、评价等的研究有待完善。

三是关于基地(营地)建设、人才培养、市场和产品开发等议题,相关文献对存在问题及

解决方案的看法基本一致,但是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论证不够充分。大多数学者从

生态学、地理学角度展开基地(营地)研究,有待从管理学角度深入、系统地研究。很多学者

提出产品开发的同质性问题,然而很少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是研学旅行标准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一些地方的标准或研学旅行某项工作的标准陆续

出台,但是还没形成一致的、全面的看法,远不够成熟。这是因为研学旅行近几年才逐渐确定

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研学旅行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才引起重视,开始出台一些标准,并逐

步完善。

五是研学旅行风险管理研究主要包含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内容,研学旅行在

风险管理方面的文献相对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而风险管理是研学旅行中很重要的议题,如何

将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于研学旅行研究有待后续探讨。

目前,研学旅行的研究方法大多数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个别文献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如

对问卷结果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研学旅行研究亟待将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采用先进

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交叉使用教育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多种学科背景的研究方法,提高研

学旅行研究的深度。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