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对于茶艺创新的一点认识

IT圈 admin 56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4日发(作者:裔念寒)

茶叶Journal of Tea 2011,37(2):113—115 

对于茶艺创新的一点认识 

高 虹 

(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310013)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茶艺师、茶艺表演已不是一个新鲜的 

名词了。在多年从事茶文化宣传、教育,特别是茶艺、茶道的教学、创新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针对茶艺师的 

自身修养、茶席的色彩美学、现代美学理念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对新时代茶艺的创新提出了认识。 

关键词 茶艺冲泡;提高修养;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TS272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0577-8921(2011)02-113-03 

Discussion on the innovation of tea art performance 

GAO Hong 

(China National Tea Museum,Hangzhou 310013)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ise of the living standard,tea art performances are not popular.Based on 

the characterristics of the tea art performances and aesthetics,brainchild of its innovation was proposed. 

Key words tea performance;personality;smriti;inovation 

茶,原本只是一片绿色的叶子,有了文人的介入, 

茶的生命开始有了意义,“和、静、清、寂”,“茶禅一 

味”……人们尉睛感来冲泡一杯好茶,把对茶的内心 

感受,通过艺术的冲泡过程诠释出来。这种来源于生 

活,又融入了人们审美理想的泡茶方式,就是茶艺¨ 。 

茶艺表演,作为茶文化的一种动态表现形式,是 

架起广大普通百姓和茶文化知识殿堂的一座桥梁。 

由于人们的文化修养不同,对茶文化的接受和理解 

的一种物质,我们在饮茶时,品到的那种苦苦涩涩的 

味道就是茶多酚的味道。茶多酚浸出含量过少,茶 

汤厚度不够;过多,则有苦涩味,所以茶艺师在平时 

要多注意冲泡技艺的熟练掌握。不同的茶品,其所 

需的水温、投放量都是不一样的,这一比例尺度的掌 

握只有靠茶艺师在平时多做“有心人”才能在表演 

的过程中有较高水平的发挥。 

2茶艺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从有人类文明开始就有 

了对茶的利用。从最初的生煎羹饮到唐煮宋点以及 

方式也不尽相同,要让更多的人理解茶的内涵,茶艺 

的表现形式必须多样化、具体化_2“J。作为新生代 

的茶艺师要面临的不仅仅是挖掘、整理、传承好我国 

悠久的茶艺、茶俗文化,同时还要做好发展和创新工 

明代瀹饮法的确立,小小一片茶叶,涤荡出的是深邃 

的文化内涵。 

继承是必然的,作为新时代的茶艺师不仅要能 

泡好一壶茶,同时也应该熟悉和了解茶文化知识以 

及有关茶的逸闻轶事,只有做到“博古”才能了解茶 

的思想、内涵,了解古人对茶、水、器具以及茶的冲泡 

作。那么现代茶艺如何发展,如何创新呢? 

1茶艺师要不断地加强基本功的练习 

茶之道,讲究在茶的采制、烹煮过程和品饮的意 

境上。茶艺师着重要掌握的是第二个阶段,即茶的 

烹煮过程,要熟练掌握茶、水、温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影响一杯茶汤最重要的因素是“氨酚比”。氨,指的 

方式和技艺方面的追求,了解茶文化的“雅”和 

“博”。然而茶艺、茶道在经过千年的积淀以后,已 

经发生了种种变化,面对如此有着深厚底蕴的茶的 

文化,创新更是不可忽略的课题。 

是氨基酸的含量。茶叶中氨基酸含量的多少决定着 

茶汤的鲜爽度;酚,指的是茶多酚。这是茶叶中特有 

收稿日期:2011—03一l6 

作者简介:高虹(1973年一),女,浙江杭州人,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艺队技术指导。 

ll4 37卷 

创新不等同于扬弃,创新是在继承茶的传统文 

化和冲泡方式上的进一步升华。这是内容和形式之 

间的关系:内容是性质;形式是表象,是为表现内容 

服务的。内容决定着表现形式,不同的形式也能表 

或粉红色系列,这种正三角形对比配色,对比效果明 

显,使整体具有活泼、亮丽的动感美。当然,我们指 

的和谐不仅仅是茶席色彩上的和谐,它还包括整体 

摆放布置的和谐,茶具搭配以及茶艺师在冲泡过程 

中动作、神态的和谐。美并不是一些精致巧妙的零 达同一内容。内容是相对于稳定的,形式具有比较 

活跃、变异性等特点。脱离传统文化的茶艺表演形 

式是缺少灵魂的表演,一台茶席的设计并不只是色 

彩的协调搭配,也不仅仅是用具摆放的合理和科学 

性,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表象,能让人们找到文化的 

件组合,而是一种整体的优美。现代社会追求简约 

自然的风格,自然即美。在整个茶艺创作的过程中 

不应加入太多炫耀的成分,有些茶艺一味强化茶的 

某一特性,在表演过程中一会儿用茶水熏眼睛,一会 

积淀,这样的茶席布置才耐人寻味。因此,茶艺师在 

从事茶艺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的器具、动作 

的堆砌,而应深挖文化内涵,以史为话、以史为魂,然 

后再选择适合其内容的崭新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 

艺术个性,力求把古代文人们的人文思想、理念渗透 

到创新茶艺中,创作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富有形 

式美的茶艺、茶道。 

3茶艺师要注重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把对茶的情 

感和认识用语言文字、歌舞绘画或生活俚语等形式 

记录和表现出来。艺术是相通的,这是艺术的本质 

特征,不同艺术之间的相互借鉴、吸纳、融汇、贯通能 

使艺术的表现更丰富、生命力更强。所谓“茶通六 

艺”指的就是富琴思、晓棋妙、增书香、添画韵、醒诗 

魂、解酒困、品花香。一名优秀的茶艺师,除能泡得 

手好茶外还应对其相关的艺术有所了解,如古典 

音乐、香道、传统式插花艺术、书画的鉴赏、以及瓷 

器、紫砂器的鉴赏等,茶艺师只有自身具有一定的艺 

术鉴赏能力,才能做到“艺从心发”,才能让新创的 

茶艺,给人带去自然美的愉悦,同时也让欣赏者体验 

到茶艺师美好的情感意愿。 

4茶艺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 

茶艺的创新不仅要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同时也 

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标准,既要和谐柔美,又要大气 

内敛。 

首先是和谐。拿西湖龙井茶茶艺表演的创作来 

说,西湖龙井茶属炒青类绿茶,茶汤颜色偏黄绿色,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糙米色。从色彩和谐的角度来 

讲,类似色或接近对比配色较具有调和感,整体效果 

自然、幽雅、稳重。从色相环上看,它的类似色是黄 

色和绿色,接近对比色是黄橙色和青绿色,考虑到近 

几年较为流行灰色调,所以在茶席桌布的选用上,偏 

向于暗灰调的黄色,其色犹如宣纸一般,然后布上作 

画,努力营造出“矮纸斜行闲做草”的意境;而茶艺 

师的服装男性可选择蟹青色,女性可选择略带橙色 

儿又去熏耳朵,让人看了啼笑皆非。创新茶艺还是 

应该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和谐是一种由内向外 

散发的光辉,在简单中体现生活的美。 

其次是具有地方风格。江南有江南的柔美,少 

数民族有少数民族的热情。保持地方风格就是用自 

己的方式表达永恒的魅力,而不是盲目地追随潮流 

步伐。仍旧拿西湖龙井茶茶艺表演的创作来说,历 

史上最能展现西湖神韵的诗句该属苏东坡的那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了吧,一直以 

来杭州的西湖给人以自然亲切、秀逸清雅的美感,是 

自然美中秀美的典范。为了展现这一美感,从茶具 

的选择上应尽量选用精致、典雅,善于把玩的器具。 

另外,就茶汤色泽来讲,绿润的茶汤一般适合用白 

瓷、青瓷、青花瓷等色彩较为柔和的器具,而玻璃茶 

具因其具有通透性,能欣赏到茶叶在冲泡过程中上 

下起舞的茶舞表演,所以在茶艺表演中也经常会用 

到。但是从历史的传承性来看,吴越一带是青瓷的 

故乡,无论是粉青、梅子青还是秘色瓷都有着深厚的 

历史文化积淀,用这些色釉的器具来表演西湖龙井 

茶,我认为是再合适不过得了吧。 

作为茶艺师在创新一种茶艺时,要切记:潮流在 

变,风格永存。不要人云亦云,要寻找最适合的表现 

方式,努力展现茶的淳朴自然、平和高洁的内蕴。太 

辛辣太喧嚣的感觉不是美,而是一种刺激。优秀的 

茶艺应当像清风,给人温馨、温暖的美感,犹如月中 

的桂影。 

再次是合理加入时尚理念。作为一个现代人要 

学会享受这个时代科技带给人们的种种好处。古人 

曾经说过,在茶的冲泡过程中“侯汤最难”。如果光 

凭眼睛耳朵来“侯汤”当然是件难事,但是在科技快 

速发展的今天,水温的掌握完全不用茶艺师过于操 

心,只需一个小小的设定,不同的茶品就能有不同的 

水温,十分地轻松便捷。绿色环保也是现代茶艺师 

要坚持的理念,低碳生活、低碳茶艺既是一种时尚也 

(下转第115页) 

茶叶Journal of Tea 2011,37(2):115 

201 1年浙江省“余姚瀑布仙茗’’敬老茶会在杭州举行 

2010年4月2日,约900名省、市老领导、茶叶 盟先生向余姚赠送茶诗。 

学会老会员及有关茶叶专家有幸相聚在山光如淀、 

湖光如练的西子湖畔,品一口暖暖的余姚瀑布仙茗, 

卸下冬天的寒冷和沉重,共同迎接由浙江省茶叶学 

茶会专门安排了余姚地方特色文艺表演和茶艺 

表演,其中舞蹈《瀑布仙茗传美名》、唢呐独奏《家乡 

美》、姚剧表演唱等节目受到与会茶人的热烈欢迎。 

余姚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浙江省历史文化 

名城,被誉为“东南最名邑”和“文献名邦”,有“中国 

会和余姚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1浙江省‘余 

姚瀑布仙茗’敬老茶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子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渭 

山、省政协原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茶文化之乡”的称号。余姚瀑布仙茗因以《神异记》 

记录最早、《茶经》记载最多而闻名于全省甚至全国, 

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加工工艺曾 

刘枫和省市老领导沈祖伦、王家扬、陈法文、吴敏达、 

李德葆、薛艳庄、黎清、王一夫、夏仲烈、胡灿时、杨招 

棣、戴盟、丁可珍等共聚钱王祠,同品余姚瀑布仙茗。 

浙江省科协、浙江大学、中国茶叶学会、国际茶 

文化研究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全国供销 

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省农业厅、中国茶叶 

博物馆、浙江省茶叶集团、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等单 

失传已久,现今的瀑布仙茗重创于1979年,并在1980 

年在浙江省名茶评比会上荣获一类名茶称号,茶学泰 

斗庄晚芳教授曾题诗:“瀑布仙茗古著名,泉流胜迹万 

家迎,四明传记忆旧藓,味美香清寄友情。” 

余姚瀑布仙茗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基地 

规模化、种植良种化、企业群体化、经营合作化和生产 

机械化的强势产业格局。目前,全市茶园面积6.2万 

亩,其中通过有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认证茶园2.9 

位的有关领导出席了茶会。出席此次茶会还有宁波 

和余姚市相关部门的领导、余姚市在杭工作的代表 

和中国新闻网、浙江El报、中国改革报、浙江电视台、 

浙江经视、浙江在线、都市快报、浙江省政协联谊报、 

万亩,茶叶产量为6559吨,产值1.82亿元,其中余姚 

瀑布仙茗产量779吨,产值1.32亿元,已初步建立起 

以品牌市场开拓为核心、以质量管理与服务为中心、 

农民日报、农村信息报、《茶叶》、《中国茶叶》、《茶叶 

科学》、《茶博览》、《茶叶信息》、《中国茶"i-DIl工》、 

浙江大学新闻中心、浙江大学电教中心、宁波日报、 

以“双商标”授权模式为管理机制,培植46家品牌骨 

干企业,受益十万茶农的产业模式。余姚瀑布仙茗品 

牌更是迅速崛起,先后获得“浙江省优质名茶”、“中 

国鼎尖名茶”、“中华文化名茶”、“中国农产品地理标 

志”、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活动区礼品 

茶”等众多荣誉。余姚是中国最早的产茶地之一,余 

姚瀑布仙茗已列为中国驰名商标。2009年,为促进余 

姚瀑布仙茗可持续发展,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00 

宁波电视台、宁波晚报、余姚日报、余姚市电视台等 

20多家新闻媒体代表。 

本次敬老茶会由浙江省茶叶学会梁月荣常务副 

理事长主持,王岳飞秘书长介绍到会的领导和来宾, 

毛祖法理事长和中共余姚市委书记陈伟俊分别致欢 

迎词,余姚市人民政府市长毛溪浩先生介绍余姚茶 

业发展情况,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先生介绍浙 

万元,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把余姚茶产业打造中国茶 

文化圣地、中国珍稀名优茶和精深产品研发高地、中 

国出口珠茶加工重要集散地,使茶叶成为余姚山区经 

济支柱和彰显余姚精神的名片。(相关图片见彩页) 

(本刊通讯员) 

江茶叶产销情况,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龚淑英女士 

点评“余姚瀑布仙茗”产品质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 

究会名誉会长刘枫为“瀑布仙茗”题词,顾问杨招棣 

为“瀑布仙茗”题写对联,浙江省诗词协会原会长戴 

(上接第114页) 

不背离茶的核心精神。 

的花朵,绽放华丽,并且精彩千年。 

参考文献 

1黄小伟.茶艺的历程.茶叶,2001,27:16—17. 

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并让这种情感通过茶艺表 

现出来,让茶叶在水的浸润下,留住光阴的历程、历 

2朱红缨.关于茶艺审美特征的思考.茶叶,2008,34:251—254. 

3 朱红缨.茶文化学体系下的茶艺界定研究.茶叶,2006,32:176— 

178. 

史的积淀以及蓬勃的生机,在淡然典雅中演绎茶文 

化的内涵与风韵。让新时代的茶艺表演像一朵吐蕊 

4龚永新.名茶艺术美的鉴赏.茶叶,2007,33:243—245. 

2024年4月4日发(作者:裔念寒)

茶叶Journal of Tea 2011,37(2):113—115 

对于茶艺创新的一点认识 

高 虹 

(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310013)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茶艺师、茶艺表演已不是一个新鲜的 

名词了。在多年从事茶文化宣传、教育,特别是茶艺、茶道的教学、创新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针对茶艺师的 

自身修养、茶席的色彩美学、现代美学理念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对新时代茶艺的创新提出了认识。 

关键词 茶艺冲泡;提高修养;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TS272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0577-8921(2011)02-113-03 

Discussion on the innovation of tea art performance 

GAO Hong 

(China National Tea Museum,Hangzhou 310013)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ise of the living standard,tea art performances are not popular.Based on 

the characterristics of the tea art performances and aesthetics,brainchild of its innovation was proposed. 

Key words tea performance;personality;smriti;inovation 

茶,原本只是一片绿色的叶子,有了文人的介入, 

茶的生命开始有了意义,“和、静、清、寂”,“茶禅一 

味”……人们尉睛感来冲泡一杯好茶,把对茶的内心 

感受,通过艺术的冲泡过程诠释出来。这种来源于生 

活,又融入了人们审美理想的泡茶方式,就是茶艺¨ 。 

茶艺表演,作为茶文化的一种动态表现形式,是 

架起广大普通百姓和茶文化知识殿堂的一座桥梁。 

由于人们的文化修养不同,对茶文化的接受和理解 

的一种物质,我们在饮茶时,品到的那种苦苦涩涩的 

味道就是茶多酚的味道。茶多酚浸出含量过少,茶 

汤厚度不够;过多,则有苦涩味,所以茶艺师在平时 

要多注意冲泡技艺的熟练掌握。不同的茶品,其所 

需的水温、投放量都是不一样的,这一比例尺度的掌 

握只有靠茶艺师在平时多做“有心人”才能在表演 

的过程中有较高水平的发挥。 

2茶艺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从有人类文明开始就有 

了对茶的利用。从最初的生煎羹饮到唐煮宋点以及 

方式也不尽相同,要让更多的人理解茶的内涵,茶艺 

的表现形式必须多样化、具体化_2“J。作为新生代 

的茶艺师要面临的不仅仅是挖掘、整理、传承好我国 

悠久的茶艺、茶俗文化,同时还要做好发展和创新工 

明代瀹饮法的确立,小小一片茶叶,涤荡出的是深邃 

的文化内涵。 

继承是必然的,作为新时代的茶艺师不仅要能 

泡好一壶茶,同时也应该熟悉和了解茶文化知识以 

及有关茶的逸闻轶事,只有做到“博古”才能了解茶 

的思想、内涵,了解古人对茶、水、器具以及茶的冲泡 

作。那么现代茶艺如何发展,如何创新呢? 

1茶艺师要不断地加强基本功的练习 

茶之道,讲究在茶的采制、烹煮过程和品饮的意 

境上。茶艺师着重要掌握的是第二个阶段,即茶的 

烹煮过程,要熟练掌握茶、水、温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影响一杯茶汤最重要的因素是“氨酚比”。氨,指的 

方式和技艺方面的追求,了解茶文化的“雅”和 

“博”。然而茶艺、茶道在经过千年的积淀以后,已 

经发生了种种变化,面对如此有着深厚底蕴的茶的 

文化,创新更是不可忽略的课题。 

是氨基酸的含量。茶叶中氨基酸含量的多少决定着 

茶汤的鲜爽度;酚,指的是茶多酚。这是茶叶中特有 

收稿日期:2011—03一l6 

作者简介:高虹(1973年一),女,浙江杭州人,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艺队技术指导。 

ll4 37卷 

创新不等同于扬弃,创新是在继承茶的传统文 

化和冲泡方式上的进一步升华。这是内容和形式之 

间的关系:内容是性质;形式是表象,是为表现内容 

服务的。内容决定着表现形式,不同的形式也能表 

或粉红色系列,这种正三角形对比配色,对比效果明 

显,使整体具有活泼、亮丽的动感美。当然,我们指 

的和谐不仅仅是茶席色彩上的和谐,它还包括整体 

摆放布置的和谐,茶具搭配以及茶艺师在冲泡过程 

中动作、神态的和谐。美并不是一些精致巧妙的零 达同一内容。内容是相对于稳定的,形式具有比较 

活跃、变异性等特点。脱离传统文化的茶艺表演形 

式是缺少灵魂的表演,一台茶席的设计并不只是色 

彩的协调搭配,也不仅仅是用具摆放的合理和科学 

性,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表象,能让人们找到文化的 

件组合,而是一种整体的优美。现代社会追求简约 

自然的风格,自然即美。在整个茶艺创作的过程中 

不应加入太多炫耀的成分,有些茶艺一味强化茶的 

某一特性,在表演过程中一会儿用茶水熏眼睛,一会 

积淀,这样的茶席布置才耐人寻味。因此,茶艺师在 

从事茶艺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的器具、动作 

的堆砌,而应深挖文化内涵,以史为话、以史为魂,然 

后再选择适合其内容的崭新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 

艺术个性,力求把古代文人们的人文思想、理念渗透 

到创新茶艺中,创作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富有形 

式美的茶艺、茶道。 

3茶艺师要注重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把对茶的情 

感和认识用语言文字、歌舞绘画或生活俚语等形式 

记录和表现出来。艺术是相通的,这是艺术的本质 

特征,不同艺术之间的相互借鉴、吸纳、融汇、贯通能 

使艺术的表现更丰富、生命力更强。所谓“茶通六 

艺”指的就是富琴思、晓棋妙、增书香、添画韵、醒诗 

魂、解酒困、品花香。一名优秀的茶艺师,除能泡得 

手好茶外还应对其相关的艺术有所了解,如古典 

音乐、香道、传统式插花艺术、书画的鉴赏、以及瓷 

器、紫砂器的鉴赏等,茶艺师只有自身具有一定的艺 

术鉴赏能力,才能做到“艺从心发”,才能让新创的 

茶艺,给人带去自然美的愉悦,同时也让欣赏者体验 

到茶艺师美好的情感意愿。 

4茶艺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 

茶艺的创新不仅要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同时也 

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标准,既要和谐柔美,又要大气 

内敛。 

首先是和谐。拿西湖龙井茶茶艺表演的创作来 

说,西湖龙井茶属炒青类绿茶,茶汤颜色偏黄绿色,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糙米色。从色彩和谐的角度来 

讲,类似色或接近对比配色较具有调和感,整体效果 

自然、幽雅、稳重。从色相环上看,它的类似色是黄 

色和绿色,接近对比色是黄橙色和青绿色,考虑到近 

几年较为流行灰色调,所以在茶席桌布的选用上,偏 

向于暗灰调的黄色,其色犹如宣纸一般,然后布上作 

画,努力营造出“矮纸斜行闲做草”的意境;而茶艺 

师的服装男性可选择蟹青色,女性可选择略带橙色 

儿又去熏耳朵,让人看了啼笑皆非。创新茶艺还是 

应该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和谐是一种由内向外 

散发的光辉,在简单中体现生活的美。 

其次是具有地方风格。江南有江南的柔美,少 

数民族有少数民族的热情。保持地方风格就是用自 

己的方式表达永恒的魅力,而不是盲目地追随潮流 

步伐。仍旧拿西湖龙井茶茶艺表演的创作来说,历 

史上最能展现西湖神韵的诗句该属苏东坡的那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了吧,一直以 

来杭州的西湖给人以自然亲切、秀逸清雅的美感,是 

自然美中秀美的典范。为了展现这一美感,从茶具 

的选择上应尽量选用精致、典雅,善于把玩的器具。 

另外,就茶汤色泽来讲,绿润的茶汤一般适合用白 

瓷、青瓷、青花瓷等色彩较为柔和的器具,而玻璃茶 

具因其具有通透性,能欣赏到茶叶在冲泡过程中上 

下起舞的茶舞表演,所以在茶艺表演中也经常会用 

到。但是从历史的传承性来看,吴越一带是青瓷的 

故乡,无论是粉青、梅子青还是秘色瓷都有着深厚的 

历史文化积淀,用这些色釉的器具来表演西湖龙井 

茶,我认为是再合适不过得了吧。 

作为茶艺师在创新一种茶艺时,要切记:潮流在 

变,风格永存。不要人云亦云,要寻找最适合的表现 

方式,努力展现茶的淳朴自然、平和高洁的内蕴。太 

辛辣太喧嚣的感觉不是美,而是一种刺激。优秀的 

茶艺应当像清风,给人温馨、温暖的美感,犹如月中 

的桂影。 

再次是合理加入时尚理念。作为一个现代人要 

学会享受这个时代科技带给人们的种种好处。古人 

曾经说过,在茶的冲泡过程中“侯汤最难”。如果光 

凭眼睛耳朵来“侯汤”当然是件难事,但是在科技快 

速发展的今天,水温的掌握完全不用茶艺师过于操 

心,只需一个小小的设定,不同的茶品就能有不同的 

水温,十分地轻松便捷。绿色环保也是现代茶艺师 

要坚持的理念,低碳生活、低碳茶艺既是一种时尚也 

(下转第115页) 

茶叶Journal of Tea 2011,37(2):115 

201 1年浙江省“余姚瀑布仙茗’’敬老茶会在杭州举行 

2010年4月2日,约900名省、市老领导、茶叶 盟先生向余姚赠送茶诗。 

学会老会员及有关茶叶专家有幸相聚在山光如淀、 

湖光如练的西子湖畔,品一口暖暖的余姚瀑布仙茗, 

卸下冬天的寒冷和沉重,共同迎接由浙江省茶叶学 

茶会专门安排了余姚地方特色文艺表演和茶艺 

表演,其中舞蹈《瀑布仙茗传美名》、唢呐独奏《家乡 

美》、姚剧表演唱等节目受到与会茶人的热烈欢迎。 

余姚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浙江省历史文化 

名城,被誉为“东南最名邑”和“文献名邦”,有“中国 

会和余姚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1浙江省‘余 

姚瀑布仙茗’敬老茶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子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渭 

山、省政协原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茶文化之乡”的称号。余姚瀑布仙茗因以《神异记》 

记录最早、《茶经》记载最多而闻名于全省甚至全国, 

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加工工艺曾 

刘枫和省市老领导沈祖伦、王家扬、陈法文、吴敏达、 

李德葆、薛艳庄、黎清、王一夫、夏仲烈、胡灿时、杨招 

棣、戴盟、丁可珍等共聚钱王祠,同品余姚瀑布仙茗。 

浙江省科协、浙江大学、中国茶叶学会、国际茶 

文化研究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全国供销 

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省农业厅、中国茶叶 

博物馆、浙江省茶叶集团、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等单 

失传已久,现今的瀑布仙茗重创于1979年,并在1980 

年在浙江省名茶评比会上荣获一类名茶称号,茶学泰 

斗庄晚芳教授曾题诗:“瀑布仙茗古著名,泉流胜迹万 

家迎,四明传记忆旧藓,味美香清寄友情。” 

余姚瀑布仙茗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基地 

规模化、种植良种化、企业群体化、经营合作化和生产 

机械化的强势产业格局。目前,全市茶园面积6.2万 

亩,其中通过有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认证茶园2.9 

位的有关领导出席了茶会。出席此次茶会还有宁波 

和余姚市相关部门的领导、余姚市在杭工作的代表 

和中国新闻网、浙江El报、中国改革报、浙江电视台、 

浙江经视、浙江在线、都市快报、浙江省政协联谊报、 

万亩,茶叶产量为6559吨,产值1.82亿元,其中余姚 

瀑布仙茗产量779吨,产值1.32亿元,已初步建立起 

以品牌市场开拓为核心、以质量管理与服务为中心、 

农民日报、农村信息报、《茶叶》、《中国茶叶》、《茶叶 

科学》、《茶博览》、《茶叶信息》、《中国茶"i-DIl工》、 

浙江大学新闻中心、浙江大学电教中心、宁波日报、 

以“双商标”授权模式为管理机制,培植46家品牌骨 

干企业,受益十万茶农的产业模式。余姚瀑布仙茗品 

牌更是迅速崛起,先后获得“浙江省优质名茶”、“中 

国鼎尖名茶”、“中华文化名茶”、“中国农产品地理标 

志”、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活动区礼品 

茶”等众多荣誉。余姚是中国最早的产茶地之一,余 

姚瀑布仙茗已列为中国驰名商标。2009年,为促进余 

姚瀑布仙茗可持续发展,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00 

宁波电视台、宁波晚报、余姚日报、余姚市电视台等 

20多家新闻媒体代表。 

本次敬老茶会由浙江省茶叶学会梁月荣常务副 

理事长主持,王岳飞秘书长介绍到会的领导和来宾, 

毛祖法理事长和中共余姚市委书记陈伟俊分别致欢 

迎词,余姚市人民政府市长毛溪浩先生介绍余姚茶 

业发展情况,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先生介绍浙 

万元,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把余姚茶产业打造中国茶 

文化圣地、中国珍稀名优茶和精深产品研发高地、中 

国出口珠茶加工重要集散地,使茶叶成为余姚山区经 

济支柱和彰显余姚精神的名片。(相关图片见彩页) 

(本刊通讯员) 

江茶叶产销情况,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龚淑英女士 

点评“余姚瀑布仙茗”产品质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 

究会名誉会长刘枫为“瀑布仙茗”题词,顾问杨招棣 

为“瀑布仙茗”题写对联,浙江省诗词协会原会长戴 

(上接第114页) 

不背离茶的核心精神。 

的花朵,绽放华丽,并且精彩千年。 

参考文献 

1黄小伟.茶艺的历程.茶叶,2001,27:16—17. 

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并让这种情感通过茶艺表 

现出来,让茶叶在水的浸润下,留住光阴的历程、历 

2朱红缨.关于茶艺审美特征的思考.茶叶,2008,34:251—254. 

3 朱红缨.茶文化学体系下的茶艺界定研究.茶叶,2006,32:176— 

178. 

史的积淀以及蓬勃的生机,在淡然典雅中演绎茶文 

化的内涵与风韵。让新时代的茶艺表演像一朵吐蕊 

4龚永新.名茶艺术美的鉴赏.茶叶,2007,33:243—245.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