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程及经验_

IT圈 admin 34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14日发(作者:却雪曼)

2019

年第

6

理论探讨

No.

6,2019

(总第

211

期)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General.

No.

2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程及经验

杨德山

刘鑫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

探索

按主要特征分期

这一探索过程可分为五个颇具特色的阶段

即“

从新民主主义道路的短暂尝试向社会主

义道路的迅速转变

吸取苏联教训

独立自主探索新道路

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

'

中国模

式'的现代化道路基本成形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70

年艰辛探索的根本经验就是要坚

定不移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8594(2019)06

-

0005

-

06

通过何种路径

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

和发展生产事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国营

家是自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直面的时代主题

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劳动者集体经济

劳动者个

在一代代前辈探索失败之后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几十

体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构成推进经济发展和

年的艰辛努力

成功地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

现代化的新经济形态⑵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年

化之路

对这一过程进行简略的历史梳理

既可以从

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下在进行各种复杂的政

一个侧面增进人们对新中国成立

70

年辉煌成就的感

治斗争

社会运动的同时

奇迹般地恢复和重建了经

性认识

又可以丰富人们对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建设

济秩序

工农业总产值

工农业各主要产品产量迅速

规律的理性思考

本文将这一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加

到达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

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

以叙述

并在此基础上做理论的概括和分析

比重

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逐步上升

财政收支平

从新民主主义道路的短暂尝试向社会主义道

物价稳定

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路的迅速转变

但是

也就在这一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身矛

盾日益显露:私人资本的唯利本性以及土改后农村的

恩格斯在论及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时指

两极分化

与共产党人

消灭私有制”

的主张和追求

一个民族

“只有当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重新掌

与这一社会构建的理论基础马列主义

“过渡时期”

握自己的命运的时候

它的内部发展过程才会重新开

社会主义现代化

需要的经济基础相悖

[1]

o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

之,中国共产党对这一独特社会形态存续时间估计的

来说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民族独立

不确定性以及苏联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走新民主主义

、政治民主化等先决条件。

在此前夕

中国共产党

道路建设中国现代化由此中断

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经验

认为中国现代化首

1953

年年底

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

先要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即革命胜利后

国家将长期

路线和总任务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

逐步实现

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对

收稿日期

2019

-09-0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党的建设基本理论研究

"

(

16ADJ0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

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基于理论史(学说史

)

视角的描述和分析

(

16JJD710014

)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德山

(

1966-)

,

江苏大丰人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党的建设研究;刘鑫

(

1988-)

,

山西太原人

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5

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然

这种探索过程充满艰辛

曲折

在其后的

这条被称为

一体两翼

”的总路线中

一化

为体,

20

多年中

围绕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存在若干重要问

两翼

为用

其成立的理论依据是生产关系必须适

党内产生了分歧、

冲突和斗争:在社会发展阶段方

保护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总路线同时借鉴了苏

缘于对

过渡时期

理解的不同

出现了对社会主

联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验,

要矛盾判断的差异;进而有了中心任务是

尽快地从

一方面创造性地采用和平赎买的手段,实现了所有制

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还是

以阶级斗争

变革和人的改造相互结合

另一方面,继续力争经过

为纲

”的冲突

在依靠力量方面

尽管

1956

年有了进

三个

五年

计划实现工业化

中国从此走上社会主

入原子能时代的清醒认识,有了

文化革命

”“

技术革

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向科技进军

自觉

但自

1957

年至

文化大革

总路线

指导下

一五

期间新中国的工业

结束的大部分时间里

,作为现代化建设直接推动

化取得了重大成就: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

力量的知识分子阶层一直处于被怀疑、

被排斥的政治

比重达到

56.

7%

重工业产值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达

和社会环境中

而工农兵成为

科学实验

的主力

45%

⑷不但基本具备了第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

经济建设方针方面,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稳步前进

中兴起的产业

不少大中企业拥有了

20

世纪

40

年代

的主张

与依靠群众激情并采用运动方式

求多求快

的先进技术

而且第三次产业革命出现的新兴产业也

的意见产生冲突

后者往往被视为革命

积极的象征

已经起步

。与此同时

社会主义改造急速完成

1956

前者被当作保守

右倾的表现

凡此等等

认识上的

年公有制经济已经占绝对统治地位

差异往往还被上升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

85.6%

141359

-

360

以计划为基本手段的资源配置体系完

发展道路之争

并随之产生党内人事组织上的非

全形成

市场作用基本消失

经济决策权力主要集中

正常的调整

于中央政府

平均化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也基本形

不过

就是在这一曲折时期,一方面

从来没有放

整体来看

短短五年时间内

这种仿照苏联并得

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追求

1964

12

到它支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在中国已具雏形

明确提出用

35

年时间

两步走

实现

四个现

二、

吸取苏联教训

独立自主探索新道路

代化”

的战略主张

;1975

1

重申了这一目标

一方面

尽管

抓革命

日益成为党和国家生活的主旋

当然

这种以公有制为基础

采用计划指令与市

但是

促生产

”并未放弃

即使在

文化大革命

”十

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

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且三者有

年间

中国的社会总产值

工农业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

机统一的现代化建设模式⑸的弊端也很快显现出来

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尤其重要的是

在对外关系方

并引起了中国共产党的关注

1956

2

苏共二十

20

多年间

先后提出

中间地带

三个世界

大对斯大林错误的批判

为中国共产党从理论上分析

划分的全球战略主张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政治

和解决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存在的问题提供了

威望,为日后开展正常的经贸往来奠定了基础

1970

契机

年代上半期

中美关系的突破

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经过半年多的思考和探索,党的八大对中国社会

大多欧美发达国家和欧共体正式关系的建立,为中国

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更新的认识:在社会主义改造完

在经贸

科学文化方面与世界现代化新水平接触

成之后

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

“有计划地发展国民

发达国家学习创造了条件

虽然国际共运中的意识

经济

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

有系统

有步骤

形态分歧和论战对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现代化建设道

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

路的探索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但也坚定了党和人民

化的工业

现代化的农业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

自主

自尊

自立的信念

代化的国防

在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政策方面

中国共产党提岀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

必须注意

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

保持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

发展整个工业和农业正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地做出了

全党工作

的比例;必须促进科学

文化

技术的进步

努力赶上

的着重点应该从一九七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世界的先进水平

;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地

建设上来

的重大决策

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从此在

和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⑷

这些认识尽管并

承继之前近

30

年探索成就的基础上进入全新的摸索

不十分成熟

但已经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有了

阶段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思想旗帜指引下

一定的区别

它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当时认可

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理论进入全面创新境界

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前提下

开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第一

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大命题

为现

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

代化布局展示全新局面

在对世情分析的基础上

6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代替了

准备早

代化视野

推进了国内的各项改革

改革也从认识上

体制上

方式上促进了开放

二者相互推动

相辅相

大打

打核战争

的战略判断;在吸取国际共运教

训的基础上

停止了意识形态论战;

在对国情分析的

基础上

生产力标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新的理论指导下,新时期之后的

13

年中国现

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农村

城市

科技

教育

政治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

代了

阶级斗争为纲

进而得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

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⑺'的结论和命题

推进

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

整个国家焕发

第二

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时期之后,

中国共产党以生产力而不是以生产关系和

出勃勃生机

在经济生活中

国内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

3645

亿元上升到

1991

年的

2

万亿元

外汇储备

1.67

亿美元上升到

1990

年的

111

亿美元

,11

亿人

意识形态为根据重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

阶段

得出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结论

并由此确

定了以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为核心内容基本路

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四、

中国模式

的现代化道路基本成形

线

明确其目标在于把中国建设成为

“富强

民主

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15

O

1989

4

月到

1991

12

国际社会主义运

动遭遇严重挫折,国内怀疑改革开放国策之声不绝于

第三

拓展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新时期之

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共产党一直认为

中国现代化

建设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落后的生产力

之间的矛盾

新时期后

党从历史

教训中逐步认识到

制度的

不成熟

不完善

带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能否继续下去

人疑虑

苏东剧变甫一尘埃落定

邓小平就视察南方

并发表了重要谈话

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

不动摇;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

旧社会的许多痕迹

仅仅关注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建

设是不够的

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

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是以这四个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

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不存在姓

姓“

的问

题;要抓住时机

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

在整个

方面为限”

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还要发展高

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

[12]2

°-

M

o

这些重要论断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高度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⑼

第四,勾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路

线图

初级阶段的提出和现代化内涵认识的深化

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第一

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模式

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指引下

根据新时期

以来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经验

中国共产党确定了社会

二战后世界现代化尤其是亚洲

四小龙

发展状况的

分析

使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初很快放弃了

20

世纪

内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规划

提出了

10

年时间

“解决人

民的温饱问题”

,20

年时间使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

再用

50

年时间

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步走

发展战略⑻

与之相应

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

强调要使市场在

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同时国家能够通过计划这一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

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此为基础

中国共产党提出与之相应的经济

政治

政等体制改革的目标

提出精神文明

社会生活

环境

保护

军队国防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建设要

12]16-34

法制建设等也在这些战略目标之内

第五,选择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

方法

关键抉择

通过

抓革命

开展

“群众运动

调动央地积极性

执行

鞍钢宪法

等是新时期之前中

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方式方法

新时期之初

中国

第二

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冷战

结束

共产党直面体制弊端

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

展的经验

选择改革开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

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之时,

也是经济全球化趋

势愈益明显

知识经济方兴未艾、

信息革命扑面而来

之际,

要提倡科学

靠科学才有希望

⑴切-

378

党的

十五大强调将对外开放确定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

改革要

贯穿四个现代化的整个过程

⑴]

,

而且改革要深入到

政党

国家、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开放是面向的是整

新世纪之初

中国的对外开放向沿江沿边和内陆省区

个世界的开放

对西方发达国家开放重在吸引外资

技术

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开放重在推动国家关系正常

推进

逐步形成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

尤其是

2001

年年底

经过近

10

年的实质性

谈判

(开放市场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对第三世界国家开放重在取长补短

互通有

无⑺"

开放本身也是一种改革

它打开了人们的现

外开放由此进入全方位

依法规

互通性的新境界

同时开放的扩大,也成为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全党的

五大能力

建设的要求,进而使

党的建设

第三,提出并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的现代化

党的领导”

党的事业

”等三者之间形成有机的联

建设理念和方向

新时期尤其是新世纪之后

中国经

济一直以超过中国共产党估计的速度飞快增长

但是

系,勾勒出与现代化建设方向相一致的中国特色马克

思主义执政党较为完整的政党建设理论体系

基层群众生活

社会收入分配关系

市场经济规范

会治安形势都存在若干不足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增加了

社会更加和谐

目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角度

新时代

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经

济复苏乏力

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

全球性问题加剧

的外部环境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

深刻变化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迎难而上

开拓

提出建设

和谐社会

”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则

专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决定

此外,经济的

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之间

的矛盾日益激化

2007

10

党的十七大首次明

确提出

生态文明”

理念

,

并将其列为

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目标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的重要内容

2012

11

党的十八大正式将

生态文明建设

确定为全

进取,

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性成就

这些成就既反映在实践探索中

又体现在理

论创新中

第一,从更加广阔的视野看待中国现代化建设的

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i

社会

生态文明

建设理念和目标的提出更加深刻

地体现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

体现了中

意义

经过长期

尤其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奋斗

今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

国内

生产总值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

率超过

30%

,

以此为基础

,

其他各个方面也在改革开

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和执政理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适应和领导现代化过程中

放中稳步发展

整个国家呈现出生机勃勃

方兴未艾

之势

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及其展

推进党的建设

党的领导的理论和体制创新

党的工

作重心的转移和基本路线的确定

要求党的建设和党

的领导工作必须与之相应

。就党建而言

,1980

年代

现出的态势,足以说明:就中华民族而言

在近代饱经

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把

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

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的目标

并以实践为依据,

磨难一百多年之后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了站起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伟大复兴的光明前

景即将实现;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而言

自资产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开始的

500

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和运

动,尤其是

170

年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党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民主集中制

干部队伍

的作风

处理党内矛盾和斗争等若干方面提出新的主

进入

1990

年代后

国际国内发生的深刻变化

发党重新认识和思考党建若干基本问题

并形成新的

尽管屡遭挫折

但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成功而使其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就全人类现代文

明而言

在现代化进程中

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目前不

超过

30

人口不超过

10

亿

而且都是资本主义国

党建理论观点

如将党建工作视为一项系统性的

的伟大工程

从历史演变角度说明党所处的

历史方

从执政环境阐释党建必须解决两个重大历史性

如果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

课题,确定建设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的党建总目标

并由此形成

一条主线

五个方面

系统性的工作布

现了现代化

,

不但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

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

而且意味着

就党的领导而言,一方面,

党从历史必然

现实必

未来必须视角

反复说明中共的政治

法律地位的

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走社会主义道路一样能建设成

现代化国家

这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

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

合法

合理

合情性

始终强调坚持党的领导重要性

另一方面

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

强调党的一切

活动必须在宪法以及法律框架内进行,

保证国家行

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为解决人类问题

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立法

司法机关业务工作的独立性

保证经济

会组织活动的自主性;强调党的领导

“主要是政治

想和组织的领导

必须按照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原

第二,从全新的时代角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内涵

进入新时代后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认识更为深刻

首先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它是以

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党内各级

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人民利益为本位

造福于人民的的现代化

是在推进

物质社会现代化的同时不断提高人的自身现代文明

素质的现代化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新世纪之后

中国共产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命题,提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

五种能力

建设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系统性

整体性

有机

革命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坚持党要管党

全面从严

性相统一的现代化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

治党

尤其要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根本性和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

首要地位

统领作用

做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

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

各个方

发力

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

抓住

关键少数

坚持

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

短的很短

g

最后

三严三实

坚持民主集中制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进入新时代

这集中表

明党的纪律

强化党内监督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

现为

尽管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治文化

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坚决纠正各种不正

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

之风

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

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

国际地位没有变化

但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

自我完善

自我革新

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

改革开放初期的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只有这样

才能使党永葆先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转化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

进性和纯洁性

才能不断增强党长期执政的能力,

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能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一基本国情对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前景提出新

现代化建设的各项目标

的要求

纵观

70

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愿

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艰辛历程

笔者认为

最根本的历

景和路径。

就远景而言,经过长期努力

尤其是党的

史经验及现实启示就是要始终坚持以

一个中心

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全

个基本点

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

方位的

开创性的成就

整个国家发生了深层次的、根

路线

从形成发展看

这条路线真正实现了中国特色

本性的变革

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谱系自然就随之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理论

实践等三种逻辑

整:从党的十九大到

202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有机统一

决胜期

2020

年到

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而论,它是兴国之要

的基础上,再奋斗

15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从历史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逻辑看

在国家政权基本巩固后

党就将实现国家工

上,再奋斗

15

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业化与实现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两项任务同时并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就达到目标的途径而言

在后一项任务完成之后

更是将发展生产力作为

党的十八以来的探索成就论

分为三个层次:在现代

党和国家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

只是在后来相当长

化建设的整体的布局中,坚持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的时间里,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出现了社会主义建设

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

,协同推

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时期基本路线并存,而又因为领导

进;在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里

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

人个人因素影响后者重于前者的状况

直到党的十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

一届三中全会确定

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一九七

四个全面

有机统一

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

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至此党执政

第一要务

在现代化建设中

经济建设是基础

是关

后的工作重点才真正走上正轨

其中的过程恰恰展

是党的中心工作

在经济建设中

针对我国经济

示了

“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

的历史发展基本过

发展的基本状况,必须贯彻

创新”

协调

绿色

程和总体趋势。

从理论逻辑看

这一战略决策的转变

共享

新发展理念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是对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革命阶段理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到什么

实际运用和理论创新①

从实践逻辑看

最近四十年

阶段

党的建设自然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

党的十八

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令全世界惊羡的发展成就

大以来

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认识更为

个社会一直基本处于安定和谐状态

党的威信不断提

深刻

具体表现为:视

党的领导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执政基础日益坚固

与党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坚

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信念紧密相关

只有牢牢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

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

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

东西南北中

党是领导一切

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

,[14]

o

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就必须以自我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经济

①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将共产主义革命分为四个阶段

强调在完成了政权革命

生产资料所有制革命后

共产

主义政党应该带领人民进行生产力的革命

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

并且尽可能

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

421

9

实力

科技实力

国防实力

综合国力

才能为坚持和

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总之

新中国成立

70

年的历史反复证明以

一个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

雄厚物质基础

tl5]o

四项基本原则”而言

它是当代中国的立国之

中心

两个基本点”

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人民的幸福线

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从形成过程

构成基本路线内容的各个方面相互贯通

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须臾不可偏离

丝毫不可偏废

必须全面坚持

一以贯之问

参考文献

[1]

[2]

[3]

[4]

它是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当然

中国成立后

这一立国之本成为几代人的共识并非一

蹴而就

1957

年出现的右派分子极端言论

1980

代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1989

—1991

年间原苏

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剧变

尤其是冷战结束之

后地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实行的

西化

”“

分化

战略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8

[M].

北京:人民岀版社

1964

630.

毛泽东选集:

4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谋,一直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立国之本的

坚守

从理论上看,

四项基本原则

中最根本的原则

1430

-

1433.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4

[M].

北京

中央文献

坚持党的领导”

没有

党的领导

其他三个坚

持就无从谈起

敌对势力要否定

颠覆的最根本的也

出版社

,1993:

70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

2

是这项原则

以多党制代之

使中国回到积贫积弱

的旧时代

从现实看

经过

40

多年政治体制改革的

(1949-1978)

上册

[M].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5]

[6]

实践

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都深切地认识到

坚持

和完善党的领导

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

命脉所在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

165

-166.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9

[M].

北京

中央文献

出版社

1994

315

-316.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

幸福所在

[

6]

O

改革开放

而论

它是强国之路

是党和国家

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就历史过程看

尽管它成为国

家的基本国策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在党的十一届三

[7]

[8]

[9]

邓小平文选:第

3

[M].

北京:人民岀版社

,199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全会之后

但如前文所述

无论是改革

还是开放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未间断

只是某一阶段由于一些客

观因素而不如后来之深

之广

之准而已

也正是有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218.

[10]

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

1975

1

13

日)

[N].

人民

了新时期之前的探索经验和教训做基础

才有了新时

日报

,1975

-

01

-21(1).

[11]

[12]

[13]

胡耀邦文选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474.

期之后的成就

不顾历史事实

割断二者之间的联

动辄用闭关锁国描述新时期之前新中国对外交往

状况

在事实上是站不住脚的

从理论依据和发展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直认为

工业化

商品化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而全球化是其基本趋

势,“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

状态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831.

[14]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

10月

18

日)

[N].

人民

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

精神的生产也是

日报,

2018

-10-28.

[15]

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

[

71

o

中国成立之后

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时期

.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08

12

18

日)

[N].

人民日报

,2018-12-19(2).

和政府从未放弃对外的经贸

技术

文化

资金的交

[16]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周年大会上的讲

(

2016年

7

1

日)

[N].

人民日报,

2016

-07

-02

(2).

也从未对任何经济

政治

文化

军事等领导体制

固守不变

这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始终是坚持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治国理政的

从实践活动看,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04.

新时期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成就

完全取决

[18]

.在学习

胡锦涛文选

报告会上的讲话

(

2016

9

29

日)

[N].

人民日报

,2016

-09

-30(2).

于改革的不断深化

开放的不断扩大

所以

党的十

九大报告确定以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

坚持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

刘建明

10

2024年4月14日发(作者:却雪曼)

2019

年第

6

理论探讨

No.

6,2019

(总第

211

期)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General.

No.

2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程及经验

杨德山

刘鑫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

探索

按主要特征分期

这一探索过程可分为五个颇具特色的阶段

即“

从新民主主义道路的短暂尝试向社会主

义道路的迅速转变

吸取苏联教训

独立自主探索新道路

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

'

中国模

式'的现代化道路基本成形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70

年艰辛探索的根本经验就是要坚

定不移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8594(2019)06

-

0005

-

06

通过何种路径

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

和发展生产事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国营

家是自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直面的时代主题

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劳动者集体经济

劳动者个

在一代代前辈探索失败之后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几十

体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构成推进经济发展和

年的艰辛努力

成功地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

现代化的新经济形态⑵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年

化之路

对这一过程进行简略的历史梳理

既可以从

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下在进行各种复杂的政

一个侧面增进人们对新中国成立

70

年辉煌成就的感

治斗争

社会运动的同时

奇迹般地恢复和重建了经

性认识

又可以丰富人们对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建设

济秩序

工农业总产值

工农业各主要产品产量迅速

规律的理性思考

本文将这一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加

到达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

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

以叙述

并在此基础上做理论的概括和分析

比重

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逐步上升

财政收支平

从新民主主义道路的短暂尝试向社会主义道

物价稳定

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路的迅速转变

但是

也就在这一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身矛

盾日益显露:私人资本的唯利本性以及土改后农村的

恩格斯在论及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时指

两极分化

与共产党人

消灭私有制”

的主张和追求

一个民族

“只有当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重新掌

与这一社会构建的理论基础马列主义

“过渡时期”

握自己的命运的时候

它的内部发展过程才会重新开

社会主义现代化

需要的经济基础相悖

[1]

o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

之,中国共产党对这一独特社会形态存续时间估计的

来说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民族独立

不确定性以及苏联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走新民主主义

、政治民主化等先决条件。

在此前夕

中国共产党

道路建设中国现代化由此中断

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经验

认为中国现代化首

1953

年年底

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

先要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即革命胜利后

国家将长期

路线和总任务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

逐步实现

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对

收稿日期

2019

-09-0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党的建设基本理论研究

"

(

16ADJ0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

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基于理论史(学说史

)

视角的描述和分析

(

16JJD710014

)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德山

(

1966-)

,

江苏大丰人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党的建设研究;刘鑫

(

1988-)

,

山西太原人

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5

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然

这种探索过程充满艰辛

曲折

在其后的

这条被称为

一体两翼

”的总路线中

一化

为体,

20

多年中

围绕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存在若干重要问

两翼

为用

其成立的理论依据是生产关系必须适

党内产生了分歧、

冲突和斗争:在社会发展阶段方

保护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总路线同时借鉴了苏

缘于对

过渡时期

理解的不同

出现了对社会主

联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验,

要矛盾判断的差异;进而有了中心任务是

尽快地从

一方面创造性地采用和平赎买的手段,实现了所有制

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还是

以阶级斗争

变革和人的改造相互结合

另一方面,继续力争经过

为纲

”的冲突

在依靠力量方面

尽管

1956

年有了进

三个

五年

计划实现工业化

中国从此走上社会主

入原子能时代的清醒认识,有了

文化革命

”“

技术革

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向科技进军

自觉

但自

1957

年至

文化大革

总路线

指导下

一五

期间新中国的工业

结束的大部分时间里

,作为现代化建设直接推动

化取得了重大成就: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

力量的知识分子阶层一直处于被怀疑、

被排斥的政治

比重达到

56.

7%

重工业产值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达

和社会环境中

而工农兵成为

科学实验

的主力

45%

⑷不但基本具备了第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

经济建设方针方面,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稳步前进

中兴起的产业

不少大中企业拥有了

20

世纪

40

年代

的主张

与依靠群众激情并采用运动方式

求多求快

的先进技术

而且第三次产业革命出现的新兴产业也

的意见产生冲突

后者往往被视为革命

积极的象征

已经起步

。与此同时

社会主义改造急速完成

1956

前者被当作保守

右倾的表现

凡此等等

认识上的

年公有制经济已经占绝对统治地位

差异往往还被上升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

85.6%

141359

-

360

以计划为基本手段的资源配置体系完

发展道路之争

并随之产生党内人事组织上的非

全形成

市场作用基本消失

经济决策权力主要集中

正常的调整

于中央政府

平均化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也基本形

不过

就是在这一曲折时期,一方面

从来没有放

整体来看

短短五年时间内

这种仿照苏联并得

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追求

1964

12

到它支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在中国已具雏形

明确提出用

35

年时间

两步走

实现

四个现

二、

吸取苏联教训

独立自主探索新道路

代化”

的战略主张

;1975

1

重申了这一目标

一方面

尽管

抓革命

日益成为党和国家生活的主旋

当然

这种以公有制为基础

采用计划指令与市

但是

促生产

”并未放弃

即使在

文化大革命

”十

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

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且三者有

年间

中国的社会总产值

工农业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

机统一的现代化建设模式⑸的弊端也很快显现出来

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尤其重要的是

在对外关系方

并引起了中国共产党的关注

1956

2

苏共二十

20

多年间

先后提出

中间地带

三个世界

大对斯大林错误的批判

为中国共产党从理论上分析

划分的全球战略主张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政治

和解决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存在的问题提供了

威望,为日后开展正常的经贸往来奠定了基础

1970

契机

年代上半期

中美关系的突破

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经过半年多的思考和探索,党的八大对中国社会

大多欧美发达国家和欧共体正式关系的建立,为中国

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更新的认识:在社会主义改造完

在经贸

科学文化方面与世界现代化新水平接触

成之后

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

“有计划地发展国民

发达国家学习创造了条件

虽然国际共运中的意识

经济

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

有系统

有步骤

形态分歧和论战对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现代化建设道

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

路的探索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但也坚定了党和人民

化的工业

现代化的农业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

自主

自尊

自立的信念

代化的国防

在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政策方面

中国共产党提岀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

必须注意

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

保持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

发展整个工业和农业正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地做出了

全党工作

的比例;必须促进科学

文化

技术的进步

努力赶上

的着重点应该从一九七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世界的先进水平

;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地

建设上来

的重大决策

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从此在

和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⑷

这些认识尽管并

承继之前近

30

年探索成就的基础上进入全新的摸索

不十分成熟

但已经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有了

阶段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思想旗帜指引下

一定的区别

它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当时认可

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理论进入全面创新境界

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前提下

开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第一

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大命题

为现

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

代化布局展示全新局面

在对世情分析的基础上

6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代替了

准备早

代化视野

推进了国内的各项改革

改革也从认识上

体制上

方式上促进了开放

二者相互推动

相辅相

大打

打核战争

的战略判断;在吸取国际共运教

训的基础上

停止了意识形态论战;

在对国情分析的

基础上

生产力标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新的理论指导下,新时期之后的

13

年中国现

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农村

城市

科技

教育

政治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

代了

阶级斗争为纲

进而得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

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⑺'的结论和命题

推进

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

整个国家焕发

第二

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时期之后,

中国共产党以生产力而不是以生产关系和

出勃勃生机

在经济生活中

国内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

3645

亿元上升到

1991

年的

2

万亿元

外汇储备

1.67

亿美元上升到

1990

年的

111

亿美元

,11

亿人

意识形态为根据重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

阶段

得出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结论

并由此确

定了以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为核心内容基本路

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四、

中国模式

的现代化道路基本成形

线

明确其目标在于把中国建设成为

“富强

民主

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15

O

1989

4

月到

1991

12

国际社会主义运

动遭遇严重挫折,国内怀疑改革开放国策之声不绝于

第三

拓展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新时期之

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共产党一直认为

中国现代化

建设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落后的生产力

之间的矛盾

新时期后

党从历史

教训中逐步认识到

制度的

不成熟

不完善

带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能否继续下去

人疑虑

苏东剧变甫一尘埃落定

邓小平就视察南方

并发表了重要谈话

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

不动摇;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

旧社会的许多痕迹

仅仅关注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建

设是不够的

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

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是以这四个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

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不存在姓

姓“

的问

题;要抓住时机

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

在整个

方面为限”

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还要发展高

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

[12]2

°-

M

o

这些重要论断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高度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⑼

第四,勾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路

线图

初级阶段的提出和现代化内涵认识的深化

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第一

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模式

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指引下

根据新时期

以来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经验

中国共产党确定了社会

二战后世界现代化尤其是亚洲

四小龙

发展状况的

分析

使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初很快放弃了

20

世纪

内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规划

提出了

10

年时间

“解决人

民的温饱问题”

,20

年时间使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

再用

50

年时间

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步走

发展战略⑻

与之相应

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

强调要使市场在

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同时国家能够通过计划这一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

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此为基础

中国共产党提出与之相应的经济

政治

政等体制改革的目标

提出精神文明

社会生活

环境

保护

军队国防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建设要

12]16-34

法制建设等也在这些战略目标之内

第五,选择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

方法

关键抉择

通过

抓革命

开展

“群众运动

调动央地积极性

执行

鞍钢宪法

等是新时期之前中

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方式方法

新时期之初

中国

第二

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冷战

结束

共产党直面体制弊端

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

展的经验

选择改革开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

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之时,

也是经济全球化趋

势愈益明显

知识经济方兴未艾、

信息革命扑面而来

之际,

要提倡科学

靠科学才有希望

⑴切-

378

党的

十五大强调将对外开放确定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

改革要

贯穿四个现代化的整个过程

⑴]

,

而且改革要深入到

政党

国家、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开放是面向的是整

新世纪之初

中国的对外开放向沿江沿边和内陆省区

个世界的开放

对西方发达国家开放重在吸引外资

技术

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开放重在推动国家关系正常

推进

逐步形成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

尤其是

2001

年年底

经过近

10

年的实质性

谈判

(开放市场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对第三世界国家开放重在取长补短

互通有

无⑺"

开放本身也是一种改革

它打开了人们的现

外开放由此进入全方位

依法规

互通性的新境界

同时开放的扩大,也成为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全党的

五大能力

建设的要求,进而使

党的建设

第三,提出并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的现代化

党的领导”

党的事业

”等三者之间形成有机的联

建设理念和方向

新时期尤其是新世纪之后

中国经

济一直以超过中国共产党估计的速度飞快增长

但是

系,勾勒出与现代化建设方向相一致的中国特色马克

思主义执政党较为完整的政党建设理论体系

基层群众生活

社会收入分配关系

市场经济规范

会治安形势都存在若干不足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增加了

社会更加和谐

目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角度

新时代

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经

济复苏乏力

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

全球性问题加剧

的外部环境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

深刻变化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迎难而上

开拓

提出建设

和谐社会

”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则

专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决定

此外,经济的

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之间

的矛盾日益激化

2007

10

党的十七大首次明

确提出

生态文明”

理念

,

并将其列为

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目标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的重要内容

2012

11

党的十八大正式将

生态文明建设

确定为全

进取,

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性成就

这些成就既反映在实践探索中

又体现在理

论创新中

第一,从更加广阔的视野看待中国现代化建设的

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i

社会

生态文明

建设理念和目标的提出更加深刻

地体现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

体现了中

意义

经过长期

尤其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奋斗

今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

国内

生产总值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

率超过

30%

,

以此为基础

,

其他各个方面也在改革开

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和执政理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适应和领导现代化过程中

放中稳步发展

整个国家呈现出生机勃勃

方兴未艾

之势

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及其展

推进党的建设

党的领导的理论和体制创新

党的工

作重心的转移和基本路线的确定

要求党的建设和党

的领导工作必须与之相应

。就党建而言

,1980

年代

现出的态势,足以说明:就中华民族而言

在近代饱经

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把

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

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的目标

并以实践为依据,

磨难一百多年之后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了站起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伟大复兴的光明前

景即将实现;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而言

自资产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开始的

500

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和运

动,尤其是

170

年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党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民主集中制

干部队伍

的作风

处理党内矛盾和斗争等若干方面提出新的主

进入

1990

年代后

国际国内发生的深刻变化

发党重新认识和思考党建若干基本问题

并形成新的

尽管屡遭挫折

但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成功而使其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就全人类现代文

明而言

在现代化进程中

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目前不

超过

30

人口不超过

10

亿

而且都是资本主义国

党建理论观点

如将党建工作视为一项系统性的

的伟大工程

从历史演变角度说明党所处的

历史方

从执政环境阐释党建必须解决两个重大历史性

如果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

课题,确定建设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的党建总目标

并由此形成

一条主线

五个方面

系统性的工作布

现了现代化

,

不但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

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

而且意味着

就党的领导而言,一方面,

党从历史必然

现实必

未来必须视角

反复说明中共的政治

法律地位的

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走社会主义道路一样能建设成

现代化国家

这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

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

合法

合理

合情性

始终强调坚持党的领导重要性

另一方面

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

强调党的一切

活动必须在宪法以及法律框架内进行,

保证国家行

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为解决人类问题

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立法

司法机关业务工作的独立性

保证经济

会组织活动的自主性;强调党的领导

“主要是政治

想和组织的领导

必须按照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原

第二,从全新的时代角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内涵

进入新时代后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认识更为深刻

首先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它是以

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党内各级

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人民利益为本位

造福于人民的的现代化

是在推进

物质社会现代化的同时不断提高人的自身现代文明

素质的现代化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新世纪之后

中国共产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命题,提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

五种能力

建设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系统性

整体性

有机

革命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坚持党要管党

全面从严

性相统一的现代化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

治党

尤其要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根本性和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

首要地位

统领作用

做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

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

各个方

发力

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

抓住

关键少数

坚持

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

短的很短

g

最后

三严三实

坚持民主集中制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进入新时代

这集中表

明党的纪律

强化党内监督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

现为

尽管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治文化

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坚决纠正各种不正

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

之风

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

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

国际地位没有变化

但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

自我完善

自我革新

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

改革开放初期的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只有这样

才能使党永葆先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转化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

进性和纯洁性

才能不断增强党长期执政的能力,

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能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一基本国情对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前景提出新

现代化建设的各项目标

的要求

纵观

70

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愿

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艰辛历程

笔者认为

最根本的历

景和路径。

就远景而言,经过长期努力

尤其是党的

史经验及现实启示就是要始终坚持以

一个中心

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全

个基本点

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

方位的

开创性的成就

整个国家发生了深层次的、根

路线

从形成发展看

这条路线真正实现了中国特色

本性的变革

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谱系自然就随之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理论

实践等三种逻辑

整:从党的十九大到

202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有机统一

决胜期

2020

年到

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而论,它是兴国之要

的基础上,再奋斗

15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从历史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逻辑看

在国家政权基本巩固后

党就将实现国家工

上,再奋斗

15

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业化与实现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两项任务同时并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就达到目标的途径而言

在后一项任务完成之后

更是将发展生产力作为

党的十八以来的探索成就论

分为三个层次:在现代

党和国家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

只是在后来相当长

化建设的整体的布局中,坚持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的时间里,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出现了社会主义建设

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

,协同推

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时期基本路线并存,而又因为领导

进;在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里

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

人个人因素影响后者重于前者的状况

直到党的十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

一届三中全会确定

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一九七

四个全面

有机统一

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

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至此党执政

第一要务

在现代化建设中

经济建设是基础

是关

后的工作重点才真正走上正轨

其中的过程恰恰展

是党的中心工作

在经济建设中

针对我国经济

示了

“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

的历史发展基本过

发展的基本状况,必须贯彻

创新”

协调

绿色

程和总体趋势。

从理论逻辑看

这一战略决策的转变

共享

新发展理念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是对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革命阶段理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到什么

实际运用和理论创新①

从实践逻辑看

最近四十年

阶段

党的建设自然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

党的十八

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令全世界惊羡的发展成就

大以来

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认识更为

个社会一直基本处于安定和谐状态

党的威信不断提

深刻

具体表现为:视

党的领导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执政基础日益坚固

与党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坚

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信念紧密相关

只有牢牢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

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

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

东西南北中

党是领导一切

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

,[14]

o

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就必须以自我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经济

①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将共产主义革命分为四个阶段

强调在完成了政权革命

生产资料所有制革命后

共产

主义政党应该带领人民进行生产力的革命

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

并且尽可能

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

421

9

实力

科技实力

国防实力

综合国力

才能为坚持和

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总之

新中国成立

70

年的历史反复证明以

一个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

雄厚物质基础

tl5]o

四项基本原则”而言

它是当代中国的立国之

中心

两个基本点”

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人民的幸福线

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从形成过程

构成基本路线内容的各个方面相互贯通

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须臾不可偏离

丝毫不可偏废

必须全面坚持

一以贯之问

参考文献

[1]

[2]

[3]

[4]

它是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当然

中国成立后

这一立国之本成为几代人的共识并非一

蹴而就

1957

年出现的右派分子极端言论

1980

代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1989

—1991

年间原苏

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剧变

尤其是冷战结束之

后地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实行的

西化

”“

分化

战略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8

[M].

北京:人民岀版社

1964

630.

毛泽东选集:

4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谋,一直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立国之本的

坚守

从理论上看,

四项基本原则

中最根本的原则

1430

-

1433.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4

[M].

北京

中央文献

坚持党的领导”

没有

党的领导

其他三个坚

持就无从谈起

敌对势力要否定

颠覆的最根本的也

出版社

,1993:

70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

2

是这项原则

以多党制代之

使中国回到积贫积弱

的旧时代

从现实看

经过

40

多年政治体制改革的

(1949-1978)

上册

[M].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5]

[6]

实践

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都深切地认识到

坚持

和完善党的领导

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

命脉所在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

165

-166.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9

[M].

北京

中央文献

出版社

1994

315

-316.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

幸福所在

[

6]

O

改革开放

而论

它是强国之路

是党和国家

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就历史过程看

尽管它成为国

家的基本国策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在党的十一届三

[7]

[8]

[9]

邓小平文选:第

3

[M].

北京:人民岀版社

,199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全会之后

但如前文所述

无论是改革

还是开放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未间断

只是某一阶段由于一些客

观因素而不如后来之深

之广

之准而已

也正是有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218.

[10]

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

1975

1

13

日)

[N].

人民

了新时期之前的探索经验和教训做基础

才有了新时

日报

,1975

-

01

-21(1).

[11]

[12]

[13]

胡耀邦文选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474.

期之后的成就

不顾历史事实

割断二者之间的联

动辄用闭关锁国描述新时期之前新中国对外交往

状况

在事实上是站不住脚的

从理论依据和发展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直认为

工业化

商品化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而全球化是其基本趋

势,“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

状态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831.

[14]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

10月

18

日)

[N].

人民

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

精神的生产也是

日报,

2018

-10-28.

[15]

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

[

71

o

中国成立之后

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时期

.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08

12

18

日)

[N].

人民日报

,2018-12-19(2).

和政府从未放弃对外的经贸

技术

文化

资金的交

[16]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周年大会上的讲

(

2016年

7

1

日)

[N].

人民日报,

2016

-07

-02

(2).

也从未对任何经济

政治

文化

军事等领导体制

固守不变

这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始终是坚持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治国理政的

从实践活动看,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04.

新时期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成就

完全取决

[18]

.在学习

胡锦涛文选

报告会上的讲话

(

2016

9

29

日)

[N].

人民日报

,2016

-09

-30(2).

于改革的不断深化

开放的不断扩大

所以

党的十

九大报告确定以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

坚持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

刘建明

10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