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1日发(作者:彤远航)
大河安澜——黄河治理成就游1500字
2019年是新中国70华诞。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砥
砺奋进,不断创造伟大奇迹,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伴随着新中国的豪迈步
伐,70年来黄河治理开发事业,春潮澎湃,成就斐然。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与坚强领导下,
黄河防洪工程体系与非工程措施不断加强,战胜了历年洪水,黄河岁岁安澜,彻底扭转了
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黄河水利水电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为流域和相关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水源和强大动力;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黄土
高原生态环境大为改观;依法治河空前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优化配置取得新进展。进
入新时代,根据党中央新思路新部署新要求,针对黄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治黄方略不
断发展,各项治黄工作扬帆竞渡。70年,春华秋实,筚路蓝缕,黄河治理开发事业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黄河安危,事关大局,从新中国诞生之际就充分体现了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开发进入历史新纪元。让古老的黄河除害兴利,为中华民族
造福,成为中央治国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京视察就来到黄河,发出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1950年1月,政务院水字1号令明确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流域性机构。为了根治黄河
水害,开发黄河水利,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全流域组织进行大规模查勘,国家专门成立黄河
规划委员会,组织编制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明确了黄河治理开发任务。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
利的综合规划》,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黄河综合规划的实施,成为新中国黄河治
理开发的一座里程碑。
1957年4月,根据全国人大通过的黄河综合规划,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
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国家从全国各地抽调大批建设者汇集三门峡施工工地。建设期间,周
恩来总理两次亲临现场,协调解决工程建设有关重大问题,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
平、李先念、陈云、李富春、陈毅、彭德怀、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到三门峡工
地视察,极大鼓舞了工程建设者的士气,有力推动了工程建设进度。
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频繁,灾难深重,被称为“中华民族之忧患”。新中国成立以来,
黄河下游先后进行了四次大修堤,开展了河道整治,相继修建了三门峡、小浪底、陆浑、
故县、等干支流水库,开辟了东平湖、北金堤等分滞洪区,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
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与此同时,加强防汛队伍、防汛调度方案、水文水情测报预
报、防汛通信系统等非工程措施。依靠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战胜了历年洪水,
实现了黄河安澜,创造了伏秋大汛70年不决口的历史奇迹,彻底扭转了千百年来黄河频
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有力保障了黄淮海大平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经济社
会的顺利发展。
特别是1958年黄河大洪水,当年7月黄河花园口生洪峰流量达22300立方米每秒。
按照防洪预案,为保证大堤安全,可以动用滞洪区采取分洪措施。但滞洪区内有100万人
口,200多万亩耕地,分洪将付出惨重的损失。如果不分洪,又要承受巨大的防洪风险。
在此严峻情势下,黄河水利委员会召开黄河防汛紧急会议,经过认真分析认为,近年下游
堤防经过培修加固,抗洪能力明显提高,沿河防汛队伍防洪技术显著增强,靠全力加强防
守,战胜这场洪水是可能的。据此研判,黄河水利委员会果断提出“不分洪,加强防守,
战胜洪水”的建议方案,得到中央批准。
按照黄河防汛总指挥部的部署,河南、山东两省迅速组织200多万人的军民抢险大军,
以“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英勇气概,严密防守,紧急抢护,日夜拼搏在防洪第
一线,终于战胜了这场有水文实测资料以来最大的一场黄河洪水,同时避免了分洪造成的
巨大损失,取得了黄河防洪斗争的全面胜利。新中国成立前的1933年,发生与1958年
相似的大洪水,黄河下游两岸决口50多处,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四省30个县被淹,
273万人受灾,死亡1.27万人。在黄河防洪安全问题上,新中国与旧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
照。
进入新世纪,为确保黄河安澜,2002年7月,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
理开发规划》,开展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堤防加宽加固,临河种植防浪林带,背河放淤加宽
增厚淤背区,堤顶修建防汛道路。经过两期建设,2011年完成了713千米的下游标准化
堤防建设。2012年9月,以继续建设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开展游荡型河段河道整治为
重点,启动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建设项目。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复新一轮黄
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加固堤防险工和河道整治工程。
经过多次建设,千里堤防,巍峨连绵,犹如两道水上长城,为黄河下游防洪保安全提
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24年4月21日发(作者:彤远航)
大河安澜——黄河治理成就游1500字
2019年是新中国70华诞。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砥
砺奋进,不断创造伟大奇迹,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伴随着新中国的豪迈步
伐,70年来黄河治理开发事业,春潮澎湃,成就斐然。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与坚强领导下,
黄河防洪工程体系与非工程措施不断加强,战胜了历年洪水,黄河岁岁安澜,彻底扭转了
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黄河水利水电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为流域和相关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水源和强大动力;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黄土
高原生态环境大为改观;依法治河空前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优化配置取得新进展。进
入新时代,根据党中央新思路新部署新要求,针对黄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治黄方略不
断发展,各项治黄工作扬帆竞渡。70年,春华秋实,筚路蓝缕,黄河治理开发事业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黄河安危,事关大局,从新中国诞生之际就充分体现了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开发进入历史新纪元。让古老的黄河除害兴利,为中华民族
造福,成为中央治国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京视察就来到黄河,发出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1950年1月,政务院水字1号令明确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流域性机构。为了根治黄河
水害,开发黄河水利,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全流域组织进行大规模查勘,国家专门成立黄河
规划委员会,组织编制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明确了黄河治理开发任务。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
利的综合规划》,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黄河综合规划的实施,成为新中国黄河治
理开发的一座里程碑。
1957年4月,根据全国人大通过的黄河综合规划,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
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国家从全国各地抽调大批建设者汇集三门峡施工工地。建设期间,周
恩来总理两次亲临现场,协调解决工程建设有关重大问题,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
平、李先念、陈云、李富春、陈毅、彭德怀、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到三门峡工
地视察,极大鼓舞了工程建设者的士气,有力推动了工程建设进度。
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频繁,灾难深重,被称为“中华民族之忧患”。新中国成立以来,
黄河下游先后进行了四次大修堤,开展了河道整治,相继修建了三门峡、小浪底、陆浑、
故县、等干支流水库,开辟了东平湖、北金堤等分滞洪区,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
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与此同时,加强防汛队伍、防汛调度方案、水文水情测报预
报、防汛通信系统等非工程措施。依靠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战胜了历年洪水,
实现了黄河安澜,创造了伏秋大汛70年不决口的历史奇迹,彻底扭转了千百年来黄河频
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有力保障了黄淮海大平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经济社
会的顺利发展。
特别是1958年黄河大洪水,当年7月黄河花园口生洪峰流量达22300立方米每秒。
按照防洪预案,为保证大堤安全,可以动用滞洪区采取分洪措施。但滞洪区内有100万人
口,200多万亩耕地,分洪将付出惨重的损失。如果不分洪,又要承受巨大的防洪风险。
在此严峻情势下,黄河水利委员会召开黄河防汛紧急会议,经过认真分析认为,近年下游
堤防经过培修加固,抗洪能力明显提高,沿河防汛队伍防洪技术显著增强,靠全力加强防
守,战胜这场洪水是可能的。据此研判,黄河水利委员会果断提出“不分洪,加强防守,
战胜洪水”的建议方案,得到中央批准。
按照黄河防汛总指挥部的部署,河南、山东两省迅速组织200多万人的军民抢险大军,
以“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英勇气概,严密防守,紧急抢护,日夜拼搏在防洪第
一线,终于战胜了这场有水文实测资料以来最大的一场黄河洪水,同时避免了分洪造成的
巨大损失,取得了黄河防洪斗争的全面胜利。新中国成立前的1933年,发生与1958年
相似的大洪水,黄河下游两岸决口50多处,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四省30个县被淹,
273万人受灾,死亡1.27万人。在黄河防洪安全问题上,新中国与旧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
照。
进入新世纪,为确保黄河安澜,2002年7月,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
理开发规划》,开展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堤防加宽加固,临河种植防浪林带,背河放淤加宽
增厚淤背区,堤顶修建防汛道路。经过两期建设,2011年完成了713千米的下游标准化
堤防建设。2012年9月,以继续建设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开展游荡型河段河道整治为
重点,启动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建设项目。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复新一轮黄
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加固堤防险工和河道整治工程。
经过多次建设,千里堤防,巍峨连绵,犹如两道水上长城,为黄河下游防洪保安全提
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