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2日发(作者:赵翠梅)
文化研究
59
网络新闻写作要以受众为中心
迟 玉 绂
(黑龙江省画报社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当天所有国内报纸读者总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新闻报
社会发展程度变化和网络传播技术进步导致受众接受
道过程中,新浪网综合了几乎所有大众传媒信息传播手段,
网络信息的心理预期逐渐由追求快速主动向探求深度异质
文字报道、视频、音频、手机短信,而不是像以前经常采用
转变;与此相适应,网络新闻的写作在保持原有特点之外,
的单纯的文字滚动报道,进而大获成功。
还应借鉴传统媒介新闻写作的优秀经验使网络新闻写作获
二、风格化写作
得更大发展。
网络受众一般具有重图片、轻文字,重直观、轻抽象的
传播环境的改变制约着新闻写作,与传统媒介相比,网
具象性思维方式,网络传媒的空前繁荣使得传播空间日益向
络似乎囊括了以往所有大众媒介的形态和优点,同时具备它
公众化演变,受众呈现非群体化特征,选择性增强,个人趣
们所不具有的特点。网络传播包括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
味凸现,千篇一律、冗长乏味的新闻报道再难以引起读者的
大众传播三种传播模式,从传统媒体的点对面传播变为点对
兴趣。这就要求新闻写作要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生动别致,
点的传播,突出了个性化和交互性的特点,彻底摆脱了以往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个性特色,创建知名品牌,使读者被鲜
枪弹论所强调的中弹即倒的模式,可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
明的风格所吸引。
果。
如搜狐的日月谈评论专栏,针对当下热点问题,社会、
在网络全新的传播模式的冲击下,受众的心理产生了明
时政、财经、娱乐新闻等及时发表评论,语言质朴有力,没
显的变化,受众开始拥有了对信息的选择权甚至发布权,不
有故做姿态,没有不痛不痒的口号和高调,浓浓的关注之情
再满足于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即主流媒体不予报道的事
跃然纸上。风格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熟悉读者的新
件他们也能从网上获得详尽的信息,读者不再处于信息受控
闻信息需求和阅读心理期待的基础上,努力寻找新颖独特的
状态。多种媒介,一个声音变为一个媒介、多种声音,读者
角度,阐发与众不同的见解,精求讲述写作方法的结果。
应该知道什么,应该什么时候知道不再完全由媒体控制。
风格可以有多种多样,如自然流畅的叙述风格,风趣诙
受众现实的心理状态是:对传统媒体既有对其权威性的
谐的幽默风格,精密严谨的论证风格等等。它们或传达浓郁
需要,又有在知情权问题上的困惑;对网络传媒钟爱其自由
的生活气息,或体现强烈的地域特点,或洋溢温馨的人文关
互动,又对其真实性产生质疑。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改
怀,以各自不可替代的风格牢牢吸引读者,培养起读者的阅
变传统的新闻写作思维方式,变宣传主导型为报道主导型,
读习惯和阅读情感,和读者达成一种默契。这种默契一旦形
从传者中心转变为受者中心,综合网络媒体的物理优势和传
成,新闻在它的固定读者群中就有了品牌效应。
统媒体丰厚底蕴,使读者同时拥有速度和深度。
三、精确新闻
网络媒体的兴盛不仅仅在于它具有无与伦比的信息空
间,还在于它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言论空间,让读者充分
精确新闻的概念来自于精确新闻学。精确新闻学就是运
体验信息充足的快感。但由此产生了一个信息失控的状况,
用数学语言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的一种方法。精确新闻学
色情、赌博、垃圾邮件扑面而来。要解决这种信息失控的问
产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 ,其特点是用精确的数据、概
题,回到过去封闭的状态已不可能,只能顺势而动,在针对
念来分析新闻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从而
网络媒体制订完善有效的管理措施的同时,分析新媒介的传
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播特点,借鉴传统媒体中符合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因
网络的出现方便了新闻数据的采集、归类和分析,为精
素,使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更适合社会、受众的需要。
确新闻的写作提供了方便条件,也使之成为互联网时代网络
受众中心理念是一切新闻写作的出发点和切入点。作为
新闻写作的一种内在要求,既强化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一种新媒体,互联网否定了传统的我传你受的传播方式,传
采用深度报道、调查报道、民间测验等更为精确的报道方式,
播者不再被视为全知全能的先知,而是处于一种和读者平行
来提高新闻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如2005年10月1日搜狐网
对等的状态,是一个具有真诚服务精神和开放思想空间的信
刊载的《国庆到 花钱去》,2005年9月22日新浪网刊载
息采集、制作、发布者。
的《品牌机渐成北京家用PC消费时尚》,2005年3月4日
网络新闻写作基于传播环境的改变和受众心理的变化
网易刊载的《两会离我们有多近——公众对两会的认知与期
所展现出的新特点,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大有可为。
待调查》等新闻报道,通过使用网络调查提出相关事实结论,
一、解释性新闻
列出详尽的调查数据和结果,使结论更加科学准确,读者感
在使用网络媒体的过程中,受众和媒介的关系发生根本
到真实可信。
变化,大众传媒作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发布者的地位逐步下
任何新闻媒介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归根
降,作为信息发布专业机构的特点更加突出,新闻工作者将
结底是取决于内容而不是形式,网上看新闻的时代才刚刚开
失去传统的对新闻源的优先接近权。
始,在新技术的催化下,网络新闻写作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对新闻事件第一手材料的获得,占有和解释将不再是新
网民的需求对网络新闻工作者思想水平、写作水平和新
闻工作者的独家专权,而成为受众与媒介共享的资源,这意
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媒体要发挥其基本的舆论功
味着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依据全社会共享的第一手材料对
能和社会整合功能,都要立足于其报道内容是否真实可信,
新闻事件作出自己的报道、解释和评论。在这种条件下,网
是否起到船头守望者的作用,是否能对社会成员的工作生活
络媒体作为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者的地位不占优势,突发事
起到指导作用。在新闻表述过程中尽管可以极尽夸张煽情之
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新闻记者往往不能出现在现场,
能事,这在一些网络新闻中时常可见,但读者可以不看、不
而在场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新闻事件发布出去。而传
信或迅速忘记。
统大众传媒由于传播方式的时效性或丰富性的缺陷也难如
在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应该怎样给予读者以指
人意,网络新闻报道在这方面正可以大显身手。
导性,是硬绑绑的摆事实、讲道理,还是以色情暴力、低级
据新浪网公布数字显示,在2005年10月12日神六发
趣味吸引眼球,二者皆不可取。一条新闻是否吸引读者,表
射当天,该网站所制作的专题浏览量达到4.5亿人次,超过
面看来是写作技巧问题,实际上背后隐藏着(下转第17页)
【黑龙江史志 2008·15】
现,因此对于非政权下的社会力量开始采取行动。从两汉历
史看,经过汉武帝的打击,侠武失去了市场,游侠向权力靠
拢,出现了侠、官结合的趋势。汉书就记载了游侠和国家权
力紧密结合,在国家秩序范围内任侠行权。同时,又因为社
会风气的改变,儒学占据统治地位,很多游侠开始考取功名
利禄,逐渐与权力体系结合。如自郭解之后,郭氏后代再没
有任侠,从与国家对抗转为与权力机构结合。《后汉书·郭
伋传》记载:“伋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三迁为渔
阳督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还有像“以任侠
自喜”的郑当时官为太守、右内史,大侠楼护官至天水太守,
闾里之侠原涉为谷口令,任侠好勇的朱云官为县令等。他们
由国家打击的对象转变为国家政权的基础,与权力结合,形
成了侠官。
2、游侠转变成豪族势力
游离于王权势力支配之外的游侠,在王权的支配下除了
向权利靠拢,成为权力体系的一员,同时随着豪族势力的形
成,一些游侠失去独立存在的基础,转而依附豪族,纳入豪
族秩序之中,成为豪族势力的基本力量。游侠的来源广泛而
复杂,一些游侠由于身份背景的不同,财富逐渐膨胀,向豪
族强宗转化。《汉书·循吏传·黄霸传》师古注曰:“身为豪
族而役使乡里人也。”黄霸的身份是豪杰,曾被徙云陵,后
入钱买官,实现与权利的结合,使其家族日益兴盛,黄氏家
族由豪侠变成了豪族官僚世家。
3、游侠的消亡
一些下层隐迹江湖或是欺名盗世之徒也会在侠性之中
渗透着流氓性,从而胡作非为。“那些‘少年’、‘阿少年’
就曾蔑视法令,纵逸狂放,其行为构成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
[11]
因素。”
,这些“少年”、“阿少年”是游侠阶层的基石,
围绕在游侠周围形成一种可以与王权抗衡的社会力量,得到
下层社会的认可和推崇。可是随着世风的转变,就有一些游
民、无赖去刻意模仿,鱼目混珠的夹杂在游侠之中,变成了
黑社会,成为乡间打手,无恶不作,对社会安定产生负面影
响。执政者出于维护社会安定的角度,对于这种专制体制之
下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必然会消灭,甚至借故镇压消灭掉了
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游侠。例如景帝镇压郭解父亲、汉武帝迁
徙郭解后又投其入狱并杀。汉武帝还重用酷吏镇压游侠,还
有的游侠被从军戍边。这正是因为在王权支配之下,一定要
使社会多元化变成由统治者一人支配的一元化。
17
在封建君主统治的正统思想下,秩序支配的多元化就会
削弱或分解王权的支配秩序,这是王权所不允许的。按照王
权支配的原则,任何人都只能在王权支配体系下获得人身支
配权,而不能超越王权支配。在王权支配的社会中,王权不
允许任何其他支配秩序和力量的出现。因而游侠以崛起于民
间的力量来维护社会公道,保障社会秩序,就触犯了王权支
配的权威。所以,游侠阶层除了与权力体系结合,大部分走
向消亡的历史命运。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M]. 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2. p3181
[2]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M]. 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2.p3181
[3]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M]. 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2.p3181
[4]班固.汉书·游侠传[M]. 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62.p3697
[5]吕思勉. 秦汉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p462
[6]班固.汉书·游侠传[M]. 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62.p3697
[7]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M]. 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2.p2517
[8]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M]. 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2. p3188
[9]班固.汉书·游侠传[M]. 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62.p3700
[10]班固.汉书·游侠传[M]. 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62.p3700
[11]王子今.说秦汉“少年”与“恶少年”[J].中国史研究,1991年(4).p97
[12]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M].武汉:崇文书局,2003.
[13]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4]刘泽华.先秦士人与社会[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15]许倬云著,邹水杰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6.
[16]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7]汪涌豪.中国游侠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8]刘俊文主编,黄金山、孔繁敏等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第三卷上古秦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3.
[19]陈正宏.史记精读[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0]卫敏、晁福林.先秦时期的游侠[J].寻根,2003(4).
[21]胡鹏.史记游侠略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3).
[22]党艺峰.《游侠列传》及其叙述之外 [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
(1).
[23]刘希欣.游侠、豪侠、官侠——中国古代文学下特征的变异及原因
[J].菏泽师专学报,2002(3).
[24]何兰玉.论唐代游侠[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作者简介:
苏庆辉(1981年---- ),女,辽宁人,渤海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
业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
(上接第63页)重构三个重要阶段,新一代摄影人更加自
信地去表现中国的现实,不论是深挖矛盾根源还是走向更大
的虚无,发展到现在,摄影已经不再是消极的人类回忆或思
考的载体,它以强大的影响力和独特的话语重构民众的记
忆。摄影作品中越来越多的融入作者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寻
找“决定性瞬间”。这种思考会通过干预画面的方式注入图
像,这就是说摄影师的自我意识到了高度自由的状态,摄影
在慢慢地与艺术融合,并已经具有了艺术的某些属性,而我
们也越来越无法说清哪一个更接近真实,它给了观者更大范
畴的选择。
参考文献:
顾 铮.现代性的第六张面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
胡武功.中国影像革命:当代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C].北京:中国文
联出版社,2005.1
鲍昆.摄影中国[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12
王璜生.中国人本[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12
萧沉.以写实主义的立场[DB/OL]./pos
t/78/141938
吴美纯 / 邱志杰.影像与后现代[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8
孙京涛.纪实摄影[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6
≈≈≈≈≈≈≈≈≈≈≈≈≈≈≈≈≈≈≈≈≈≈≈≈≈≈≈≈≈≈≈≈≈≈≈≈≈≈≈≈≈≈≈≈≈≈≈≈≈≈≈≈≈≈≈≈≈≈≈≈≈≈≈≈
(上接第43页)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
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夏于全.四库全书精华(子部)[M].第三卷.第一版.内蒙古人民出版
社, 2002.
[2] 李朝鲜,刁晶辉·大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使命
[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6)
[3] [英]马尔科姆·卢瑟福,陈建波,等译·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经
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 田建国·和谐社会与和谐大学建设[J]·山东经济战略研
究,2005,(6)
作者简介:
李菊花(1962年8月—— ),女,副教授,江西丰城人,宜春学院外
国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
李志友(1967年4月—— ),男,教授,硕士,江西上高人,宜春学
院政法学院教务科长,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
≈≈≈≈≈≈≈≈≈≈≈≈≈≈≈≈≈≈≈≈≈≈≈≈≈≈≈≈≈≈≈≈≈≈≈≈≈≈≈≈≈≈≈≈≈≈≈≈≈≈≈≈≈≈≈≈≈≈≈≈≈≈≈≈
(上接第59页)作者的写作态度,是否从读者需要出发,
把自己放在普通读者的位置,实现新闻的零距离关怀,实现
通俗而不庸俗,体谅而不迎合,冷竣而不苛责,敢于实事求
是而不是人云亦云,着眼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耸人听闻,
从新闻的选择和表现形式上可以折射出一个媒体是否具有
符合社会时代要求的新闻写作态度。
2024年4月22日发(作者:赵翠梅)
文化研究
59
网络新闻写作要以受众为中心
迟 玉 绂
(黑龙江省画报社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当天所有国内报纸读者总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新闻报
社会发展程度变化和网络传播技术进步导致受众接受
道过程中,新浪网综合了几乎所有大众传媒信息传播手段,
网络信息的心理预期逐渐由追求快速主动向探求深度异质
文字报道、视频、音频、手机短信,而不是像以前经常采用
转变;与此相适应,网络新闻的写作在保持原有特点之外,
的单纯的文字滚动报道,进而大获成功。
还应借鉴传统媒介新闻写作的优秀经验使网络新闻写作获
二、风格化写作
得更大发展。
网络受众一般具有重图片、轻文字,重直观、轻抽象的
传播环境的改变制约着新闻写作,与传统媒介相比,网
具象性思维方式,网络传媒的空前繁荣使得传播空间日益向
络似乎囊括了以往所有大众媒介的形态和优点,同时具备它
公众化演变,受众呈现非群体化特征,选择性增强,个人趣
们所不具有的特点。网络传播包括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
味凸现,千篇一律、冗长乏味的新闻报道再难以引起读者的
大众传播三种传播模式,从传统媒体的点对面传播变为点对
兴趣。这就要求新闻写作要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生动别致,
点的传播,突出了个性化和交互性的特点,彻底摆脱了以往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个性特色,创建知名品牌,使读者被鲜
枪弹论所强调的中弹即倒的模式,可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
明的风格所吸引。
果。
如搜狐的日月谈评论专栏,针对当下热点问题,社会、
在网络全新的传播模式的冲击下,受众的心理产生了明
时政、财经、娱乐新闻等及时发表评论,语言质朴有力,没
显的变化,受众开始拥有了对信息的选择权甚至发布权,不
有故做姿态,没有不痛不痒的口号和高调,浓浓的关注之情
再满足于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即主流媒体不予报道的事
跃然纸上。风格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熟悉读者的新
件他们也能从网上获得详尽的信息,读者不再处于信息受控
闻信息需求和阅读心理期待的基础上,努力寻找新颖独特的
状态。多种媒介,一个声音变为一个媒介、多种声音,读者
角度,阐发与众不同的见解,精求讲述写作方法的结果。
应该知道什么,应该什么时候知道不再完全由媒体控制。
风格可以有多种多样,如自然流畅的叙述风格,风趣诙
受众现实的心理状态是:对传统媒体既有对其权威性的
谐的幽默风格,精密严谨的论证风格等等。它们或传达浓郁
需要,又有在知情权问题上的困惑;对网络传媒钟爱其自由
的生活气息,或体现强烈的地域特点,或洋溢温馨的人文关
互动,又对其真实性产生质疑。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改
怀,以各自不可替代的风格牢牢吸引读者,培养起读者的阅
变传统的新闻写作思维方式,变宣传主导型为报道主导型,
读习惯和阅读情感,和读者达成一种默契。这种默契一旦形
从传者中心转变为受者中心,综合网络媒体的物理优势和传
成,新闻在它的固定读者群中就有了品牌效应。
统媒体丰厚底蕴,使读者同时拥有速度和深度。
三、精确新闻
网络媒体的兴盛不仅仅在于它具有无与伦比的信息空
间,还在于它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言论空间,让读者充分
精确新闻的概念来自于精确新闻学。精确新闻学就是运
体验信息充足的快感。但由此产生了一个信息失控的状况,
用数学语言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的一种方法。精确新闻学
色情、赌博、垃圾邮件扑面而来。要解决这种信息失控的问
产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 ,其特点是用精确的数据、概
题,回到过去封闭的状态已不可能,只能顺势而动,在针对
念来分析新闻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从而
网络媒体制订完善有效的管理措施的同时,分析新媒介的传
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播特点,借鉴传统媒体中符合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因
网络的出现方便了新闻数据的采集、归类和分析,为精
素,使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更适合社会、受众的需要。
确新闻的写作提供了方便条件,也使之成为互联网时代网络
受众中心理念是一切新闻写作的出发点和切入点。作为
新闻写作的一种内在要求,既强化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一种新媒体,互联网否定了传统的我传你受的传播方式,传
采用深度报道、调查报道、民间测验等更为精确的报道方式,
播者不再被视为全知全能的先知,而是处于一种和读者平行
来提高新闻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如2005年10月1日搜狐网
对等的状态,是一个具有真诚服务精神和开放思想空间的信
刊载的《国庆到 花钱去》,2005年9月22日新浪网刊载
息采集、制作、发布者。
的《品牌机渐成北京家用PC消费时尚》,2005年3月4日
网络新闻写作基于传播环境的改变和受众心理的变化
网易刊载的《两会离我们有多近——公众对两会的认知与期
所展现出的新特点,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大有可为。
待调查》等新闻报道,通过使用网络调查提出相关事实结论,
一、解释性新闻
列出详尽的调查数据和结果,使结论更加科学准确,读者感
在使用网络媒体的过程中,受众和媒介的关系发生根本
到真实可信。
变化,大众传媒作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发布者的地位逐步下
任何新闻媒介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归根
降,作为信息发布专业机构的特点更加突出,新闻工作者将
结底是取决于内容而不是形式,网上看新闻的时代才刚刚开
失去传统的对新闻源的优先接近权。
始,在新技术的催化下,网络新闻写作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对新闻事件第一手材料的获得,占有和解释将不再是新
网民的需求对网络新闻工作者思想水平、写作水平和新
闻工作者的独家专权,而成为受众与媒介共享的资源,这意
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媒体要发挥其基本的舆论功
味着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依据全社会共享的第一手材料对
能和社会整合功能,都要立足于其报道内容是否真实可信,
新闻事件作出自己的报道、解释和评论。在这种条件下,网
是否起到船头守望者的作用,是否能对社会成员的工作生活
络媒体作为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者的地位不占优势,突发事
起到指导作用。在新闻表述过程中尽管可以极尽夸张煽情之
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新闻记者往往不能出现在现场,
能事,这在一些网络新闻中时常可见,但读者可以不看、不
而在场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新闻事件发布出去。而传
信或迅速忘记。
统大众传媒由于传播方式的时效性或丰富性的缺陷也难如
在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应该怎样给予读者以指
人意,网络新闻报道在这方面正可以大显身手。
导性,是硬绑绑的摆事实、讲道理,还是以色情暴力、低级
据新浪网公布数字显示,在2005年10月12日神六发
趣味吸引眼球,二者皆不可取。一条新闻是否吸引读者,表
射当天,该网站所制作的专题浏览量达到4.5亿人次,超过
面看来是写作技巧问题,实际上背后隐藏着(下转第17页)
【黑龙江史志 2008·15】
现,因此对于非政权下的社会力量开始采取行动。从两汉历
史看,经过汉武帝的打击,侠武失去了市场,游侠向权力靠
拢,出现了侠、官结合的趋势。汉书就记载了游侠和国家权
力紧密结合,在国家秩序范围内任侠行权。同时,又因为社
会风气的改变,儒学占据统治地位,很多游侠开始考取功名
利禄,逐渐与权力体系结合。如自郭解之后,郭氏后代再没
有任侠,从与国家对抗转为与权力机构结合。《后汉书·郭
伋传》记载:“伋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三迁为渔
阳督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还有像“以任侠
自喜”的郑当时官为太守、右内史,大侠楼护官至天水太守,
闾里之侠原涉为谷口令,任侠好勇的朱云官为县令等。他们
由国家打击的对象转变为国家政权的基础,与权力结合,形
成了侠官。
2、游侠转变成豪族势力
游离于王权势力支配之外的游侠,在王权的支配下除了
向权利靠拢,成为权力体系的一员,同时随着豪族势力的形
成,一些游侠失去独立存在的基础,转而依附豪族,纳入豪
族秩序之中,成为豪族势力的基本力量。游侠的来源广泛而
复杂,一些游侠由于身份背景的不同,财富逐渐膨胀,向豪
族强宗转化。《汉书·循吏传·黄霸传》师古注曰:“身为豪
族而役使乡里人也。”黄霸的身份是豪杰,曾被徙云陵,后
入钱买官,实现与权利的结合,使其家族日益兴盛,黄氏家
族由豪侠变成了豪族官僚世家。
3、游侠的消亡
一些下层隐迹江湖或是欺名盗世之徒也会在侠性之中
渗透着流氓性,从而胡作非为。“那些‘少年’、‘阿少年’
就曾蔑视法令,纵逸狂放,其行为构成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
[11]
因素。”
,这些“少年”、“阿少年”是游侠阶层的基石,
围绕在游侠周围形成一种可以与王权抗衡的社会力量,得到
下层社会的认可和推崇。可是随着世风的转变,就有一些游
民、无赖去刻意模仿,鱼目混珠的夹杂在游侠之中,变成了
黑社会,成为乡间打手,无恶不作,对社会安定产生负面影
响。执政者出于维护社会安定的角度,对于这种专制体制之
下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必然会消灭,甚至借故镇压消灭掉了
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游侠。例如景帝镇压郭解父亲、汉武帝迁
徙郭解后又投其入狱并杀。汉武帝还重用酷吏镇压游侠,还
有的游侠被从军戍边。这正是因为在王权支配之下,一定要
使社会多元化变成由统治者一人支配的一元化。
17
在封建君主统治的正统思想下,秩序支配的多元化就会
削弱或分解王权的支配秩序,这是王权所不允许的。按照王
权支配的原则,任何人都只能在王权支配体系下获得人身支
配权,而不能超越王权支配。在王权支配的社会中,王权不
允许任何其他支配秩序和力量的出现。因而游侠以崛起于民
间的力量来维护社会公道,保障社会秩序,就触犯了王权支
配的权威。所以,游侠阶层除了与权力体系结合,大部分走
向消亡的历史命运。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M]. 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2. p3181
[2]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M]. 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2.p3181
[3]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M]. 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2.p3181
[4]班固.汉书·游侠传[M]. 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62.p3697
[5]吕思勉. 秦汉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p462
[6]班固.汉书·游侠传[M]. 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62.p3697
[7]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M]. 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2.p2517
[8]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M]. 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2. p3188
[9]班固.汉书·游侠传[M]. 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62.p3700
[10]班固.汉书·游侠传[M]. 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62.p3700
[11]王子今.说秦汉“少年”与“恶少年”[J].中国史研究,1991年(4).p97
[12]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M].武汉:崇文书局,2003.
[13]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4]刘泽华.先秦士人与社会[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15]许倬云著,邹水杰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6.
[16]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7]汪涌豪.中国游侠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8]刘俊文主编,黄金山、孔繁敏等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第三卷上古秦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3.
[19]陈正宏.史记精读[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0]卫敏、晁福林.先秦时期的游侠[J].寻根,2003(4).
[21]胡鹏.史记游侠略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3).
[22]党艺峰.《游侠列传》及其叙述之外 [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
(1).
[23]刘希欣.游侠、豪侠、官侠——中国古代文学下特征的变异及原因
[J].菏泽师专学报,2002(3).
[24]何兰玉.论唐代游侠[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作者简介:
苏庆辉(1981年---- ),女,辽宁人,渤海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
业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
(上接第63页)重构三个重要阶段,新一代摄影人更加自
信地去表现中国的现实,不论是深挖矛盾根源还是走向更大
的虚无,发展到现在,摄影已经不再是消极的人类回忆或思
考的载体,它以强大的影响力和独特的话语重构民众的记
忆。摄影作品中越来越多的融入作者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寻
找“决定性瞬间”。这种思考会通过干预画面的方式注入图
像,这就是说摄影师的自我意识到了高度自由的状态,摄影
在慢慢地与艺术融合,并已经具有了艺术的某些属性,而我
们也越来越无法说清哪一个更接近真实,它给了观者更大范
畴的选择。
参考文献:
顾 铮.现代性的第六张面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
胡武功.中国影像革命:当代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C].北京:中国文
联出版社,2005.1
鲍昆.摄影中国[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12
王璜生.中国人本[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12
萧沉.以写实主义的立场[DB/OL]./pos
t/78/141938
吴美纯 / 邱志杰.影像与后现代[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8
孙京涛.纪实摄影[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6
≈≈≈≈≈≈≈≈≈≈≈≈≈≈≈≈≈≈≈≈≈≈≈≈≈≈≈≈≈≈≈≈≈≈≈≈≈≈≈≈≈≈≈≈≈≈≈≈≈≈≈≈≈≈≈≈≈≈≈≈≈≈≈≈
(上接第43页)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
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夏于全.四库全书精华(子部)[M].第三卷.第一版.内蒙古人民出版
社, 2002.
[2] 李朝鲜,刁晶辉·大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使命
[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6)
[3] [英]马尔科姆·卢瑟福,陈建波,等译·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经
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 田建国·和谐社会与和谐大学建设[J]·山东经济战略研
究,2005,(6)
作者简介:
李菊花(1962年8月—— ),女,副教授,江西丰城人,宜春学院外
国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
李志友(1967年4月—— ),男,教授,硕士,江西上高人,宜春学
院政法学院教务科长,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
≈≈≈≈≈≈≈≈≈≈≈≈≈≈≈≈≈≈≈≈≈≈≈≈≈≈≈≈≈≈≈≈≈≈≈≈≈≈≈≈≈≈≈≈≈≈≈≈≈≈≈≈≈≈≈≈≈≈≈≈≈≈≈≈
(上接第59页)作者的写作态度,是否从读者需要出发,
把自己放在普通读者的位置,实现新闻的零距离关怀,实现
通俗而不庸俗,体谅而不迎合,冷竣而不苛责,敢于实事求
是而不是人云亦云,着眼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耸人听闻,
从新闻的选择和表现形式上可以折射出一个媒体是否具有
符合社会时代要求的新闻写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