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企业动态能力的跨层整合框架

IT圈 admin 33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通梓莹)

(第卷第期

2018

9

32 9 )________________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_________________(Vol‘32

No‘9)

[DOI] 10.19629/.34-1014/871125003

專東域噙

f

Sept. ,2018

理论.实务

企业动态能力的跨层整合框架

李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

:动态能力视角为企业如何在动态环境中取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解释

文章辩证性分析了动态能力的不

同概念

回顾了国际顶尖期刊上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进展

进而整合企业动态能力的核心要素

构建了跨层次的整合框

该整合框架以高层管理团队的动态管理能力为微观基础

以资源整合与重构活动为核心流程

以组织绩效为目标导

以绩效反馈与组织学习为发展机制

文章强调动态能力的内在关联的演化机制与整体视角

对企业管理者与动态能

力研究者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

动态能力

微观基础

高管认知%组织学习

中图分类号

:

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097(2018)09-0158-07

A Multi-level Integrating Framework of Corporate Dynamic Capabilities

LI Can

Abstract %

Th

d

the

mu

dnmc

e

e ersectivoyaicaailitis rviaiortaxlaatiofr ofirotaisstaialcoetitiv

avataiyaieviroeiar criticallaalyzifferet cocetalizatiooyaicaailiti

,

revie

researcroresoiternatiol tojoral

,

frtir interatte eeleetifirm yai

lti-levl iteratifraeoriteratifraeoriclyaiaaeecaailitiotoaaee

teaticro-foatio

,

tresorciteratiarestrctriroceste ey roces

,

tcororateorac

o

,

ate erformace feeacaoraizatiol learniteveloet ecaism

iter-relateevoltioecaism ae olistivie

,

wicrvicertain ilicatios fr firm aaeraresearcero

yaicaailitie

Kywords:

yaicaailiti

icro-foatio

;

exectivcoitio

orgaizatiol learni

ppe f dnmc pb

s n nna

epodes n mp

y n

p

nt epn

n

ule

n ohw ms b

pu

es h

n unbe mp

es

e

nges n a dnmc n

h pg

engng

nmnt. Ths ppe

k. The ng

n

es dnns f dnmc pb

ky

ws

unsgmns n

mwng mw

db

k nudes the dnmc mngmnt pb

uung ps as h

na

mp

kps

gn

es f p mngmnt

p

he d

m as he m

d

undnhe

p

ues ngng nd

w

he e prfmne

as the gal

n

nd hk nd ng as pmnmhn.

un mhnnd thhc hh podes

ue gn

nomngs nd hs n

pbs.

dnmc pbesmundnnnnang

_

(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iig

100871

,

China $

dnmc

、弓

I

文量更是从

1997

年的

100

篇上升至

2016

年的

1 236

篇。中国的制度复杂性与动荡的市场环境,使得动态

能力视角尤为适用于中国情景下的管理实践。中国

学者积极开发了中国情境下动态能力的测量,例如,

贺小刚等

[2]

基于文献与社会实证调查,提出动态能

力主要包含

5

个方面:市场潜力、组织变革、组织学

习、组织柔性与战略隔绝;焦豪等

[3]

则提出,动态能

力包含四个构面,即环境洞察能力、变革更新能力、技

术柔性能力与组织柔性能力。复合构念的概念界定

方式,有利于动态能力的操作化,然而由于其抽象性,

在提供更为直接的规范性启示上存在不足。

在过去十几年,从

Gavtt1[4]

等学者开始,战略和

组织学者越来越致力于打开集体构念的黑箱子,探讨

个体层面的因素以及个体层面因素的互动如何影响

组织层面的结果和绩效,以及个体层次的行动在宏观

企业竞争优势从何而来是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

核心议题之一。初期战略管理学者强调企业外部因

素,尤其是行业环境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随后,

资源基础观则将视角从企业外部转向企业内部,关注

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异质性资源。随着市场与技

术环境的动态性日益加强,

Teece

等[1]拓展了资源基

础观,提出动态能力的视角,探讨企业如何通过整合、

构建与重构内外部资源,更新组织惯例与能力,以获

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

的概念提出以来,学者们对于动

态能力的研究兴趣持续升温。在

feb of Science

据库中以

“Dynamic Capability”

“Dynamic Capabili­

ties”

为主题词

,限定企业经济为研究方向

,检索发现

:

1997-2016

年期间共有研究论文

1

万余篇,年均发

收稿日期:

2017-11-2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1472004)

作者简介:

李璨

1989

-),

山东济宁人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战略管理

企业创新

—158 —

2018年9月

(第32卷第9期)

企业动态能力的跨层整合框架

Sept

. ,2018

(

Vol

.32,

N

〇.9)

层面的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5]。本文首先对动态能

力不同的概念化进行辨析,然后对国际顶尖期刊上

1997-2017年所发表的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进行全

面回顾。在此基础上,顺应战略管理领域对于微观机

制的研究趋势,识别动态能力的核心要素,构建关于

动态能力的跨层次整合模型。该整合框架启发学术

研究者通过一个整体和动态的视角看待企业动态能

力的概念本身,同时也有利于实践者识别企业动态能

力发展中的关键环节。

二、动态能力的概念辨析

三种不同的概念界定显著影响和塑造了动态能力

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其一,Pee等[1]开创性提出动

态能力概念框架,强调动态能力是企业在动态环境中

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其二,Eisenhardt和Mar-

tm[6]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一系列可以识别的流程与惯

例;其三,WrnteR]为代表的学者将动态能力视为一种

高阶能力,通过改变普通能力作用于竞争优势。

(一) 动态能力:响应动态环境的能力

Teece和Pisano[8]将“动态能力”定义为竞争优

势的来源‘动态’指环境变化的特征;当市场进人

时间和时机极其关键、创新速度极其快速、未来竞争

和市场难以预测时,特定的战略反应成为必需。‘能

力’则强调战略管理在调整、整合和重构内外部的组

织技能、资源与专业能力以适应变化环境中的关键作

用。”动态能力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①过程

(Pr〇CeSS),企业协调与组合资源的方式以及组织学

习;②定位(Position),企业难以交易的知识资产与互

补性资产的组合;③路径(Pah ),企业所采取或者继

承的演化路径[6]。企业动态能力依赖于企业的资源

基础与前期发展路径,具有复杂性与难以复制性,也

因此具有动态能力的企业可以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

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

(二) 动态能力:流程与惯例

在Pee等[1]里程碑式的著作后,Eienhadt和

Martin[6]重新界定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将动态能力视

为一系列特定的并且可识别的组织流程与惯例。产

品研发、联盟、收购与资产剥离都属于具体的动态能

力。不同于Pee等[1]对动态能力异质性和路径依

赖性的强调,Eisenhardt和Martin[6]认为动态能力在

不同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概念上与“最佳实

践”相类似。

此外,Eisenhardt和Martin[6]对动态能力的边界

条件进行了讨论,指出动态能力在适度动态的市场环

境和高速动态的市场环境的表现形态是不同的:在适

度动态的市场环境,动态能力与组织惯例相似;而在

高速动态的市场环境中,动态能力是简单的、高度经

验性的、不稳定的并且结果不可预知的组织过程。动

态能力本身是不可持续的,企业竞争优势实际由许多

短期不连续的竞争优势构成。

(三) 动态能力:高阶能力

C〇llls[9]区分了企业的三类能力:第一类能力,指

“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率地完成企业基本功能活

动的能力,例如工厂布置、分销物流与市场推广”;第

二类能力,指针对企业活动动态提升的能力;第三类

能力,“由更形而上的战略洞见组成,这种洞见使得

企业能够识别其他资源的内在价值,或者比竞争对手

更快速地制定创新性战略。”在Colli的基础上,Win-

te[7]利用数学中导数的隐喻对能力进行了层次划

分:“零阶操作能力”,即企业获得短期生存的能力;

动态能力,指代拓展、修改或者创造普通能力的能力,

其能够改变常规惯例的速度,动态能力是零阶操作

能力的“一阶导数”;二阶能力则是动态能力的“一阶

导数”,组织学习是作用于动态能力的能力。

Winte[7]2特别指出动态能力不等同于竞争优

势。一方面,如果同期其他的竞争者采取了类似的动

态能力战略,其竞争优势很容易丧失;另一方面,其对

比了动态能力与“事后问题解决”(Ad hoc problem-

solving)。 Winter[7] 认为,当面临重大环境变化时,快

速寻求满意方案是应对的另一种可能有效的选择。

动态能力的运用需要有目的性的先期资源投人,与之

相比,“事后问题解决”的方式可能成本更低。

(四) 概念评述

这三种不同的概念界定奠定了动态能力发展脉

络。与此同时,这三种概念界定也有各自的局限性。

Pee [1]等对动态能力的界定为研究者带来了两方面

的疑问:首先,环境的动态性与组织能力的动态性是否

有必然联系?其次,将动态能力等同于竞争优势,通过

动态能力的结果定义其本身,陷人了与资源基础观同

样被垢病的“同义反复”[1〇]。Eisenhardt和Martin[8]将

动态能力视为具体的流程与惯例,为动态能力与管理

学相关研究搭建了链接,推动了动态能力在产品研发、

联盟、并购、市场进人、资产剥离等与组织资源重构相

关的研究中的应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采用Eisn-

hardt和Martin的定义可能会导致动态能力的概念泛

化。Winte[7]关于动态能力的讨论规避了同义反复的

问题,为动态能力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然而,对

能力进行阶层分类亦有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方面,如

C〇ll1S[9]所论述,能力求导会带来“无限求导”的问题,

即无法确定在何种层次上,能力最终与绩效相关。另

一方面,Helfat和Winter[11]提出,动态能力与普通的能

—159 —

2018年9月

(第32卷第9期)

企业动态能力的跨层整合框架

Sept

. ,2018

(

Vol

.32,

N

〇.9)

力之间的界限在本质上是模糊的。

整体来说,Pee等[1]持有的是积极的动态能力

观,将动态能力直接与竞争优势联系,强调动态能力

的企业异质性。而Eisenhardt和Martin[6]以及Win-

t'[7]对于动态能力的界定是中性的,其认为动态能

力不一定带来竞争优势,动态能力通过作用于资源基

础或低阶能力间接影响竞争优势。随着动态能力研

究的深人,后面一种中性的视角逐渐占据主流。Hel-

fat等[12]给出了更为简洁的定义,即“企业有目的地

创造、拓展或修改其资源基础的能力”。综上,不同

的概念对动态能力界定的视角不同,且各概念都有自

身局限。但共识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仅来源于企

业的资源或者流程惯例,而且来源于企业如何重构资

源与惯例的方式和过程。

三、动态能力的文献回顾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在顶尖管理学期刊上以动态

能力为主题的研究,理解如何在管理学研究中应用和

发展动态能力的理论视角,进一步识别动态能力的核

心元素。通过限定5种管理学顶尖国际期刊《Admin­

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Organiza­

tion Scie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

ies》,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得到了 75篇在

题目或者摘要中出现“ Dynamic capability ”或者“ Dy­

namic capabilities” 关键字的相关文献。其中 ,有 18

篇理论文章与2篇文献计量,其余是55篇实证文献。

动态能力研究中面临的一项重要障碍是能力的测

量[16]。一方面,组织能力是一种潜能,只有在进行具

体活动时才能观测;另一方面,能力到绩效的因果链

条受到了环境等非能力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文

献回顾时,本文着重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文献进行了

分类,以呈现相关研究如何将动态能力概念进行不同

的操作化。如表1所列,在75篇文献中,采用二手数

据的文献共21篇,采用问卷调研的文献共15篇,采

用案例研究的文献共11篇,采用仿真方法的文献共

5篇;此外,有2篇文献采用了混合方法,有1篇文献

采用了实验的方法。

表1动态能力相关研究(1997-2017)

研究方法

主要文献与主题

Helfat 和 Peteraf ($015 ); Teece ($014); Kor 和 Mesko

($013 ); Eggers ( $01$ ); Hodgkinson 和 Healey

($011 ); Eisenhadt 等($010 ); Augier 和 Teece

理论文章

($009 ); Teece ( $007 ); Schreyogg 和 Kliesch-Eberl

($007 ); Winter ( $003 ); Blyler 和 Coff ( $003 );

Makadok ( $00$ ); Zollo 和 Winter ( $00$ ); Makadok

($001 ); Eisenhardt 和 Martin ( $000 ); Helfat ( $000 );

Teece 等(1997 ); Helfat (1997 )

—160 —

续表1

研究方法

主要文献与主题

文献计量

Kara 等($016); Peteraf 等($013)

Danneels( $016 ); Morris 等($014 ); Schilke ($014 );

Drnevich 和 Kriauciunas ( $011 ); Lichtenthaler 等

问卷

($010 ); Capron 和 Mitchell ( $009 ); Fang 和 Zou

($009); Morgan 等($009);Lichtentha丨er($009);Dan-

neels ( $008 ); Doving 和 Gooderham ( $008 ); Kale 和

Singh ($007 ); Song ( $005 ); Uhlenbruck ( $004 ); Luo

($003)

Bingham 等($015 ); Vahlne 和丨varsson($014);Dan-

neels( $011 ); Galunic 和 Eisenhardt ($001 ); Rindova

案例

和 Kotha( $001 ); Bingham 和 Eisenhardt( $011); Taylor

和 Helfat($009);Salvato($009);Gilbert($006);Foss

($003); Rosenbloom ($000)

Girod 和 Whittington($017);Zhou 和 Wan($016);Sta-

dler 等($013);Chen 等($01$);Kotha 等($011 );Lee

等($010 ); Jiang, Tao 和 Santoro ( $010 ); Anand 等

($010 ); Tang 和 Liou ( $010 ); Filatotchev 和 Piesse

二手数据

($009 ); Shamsie 等($009 ); Pierce ( $009 ); Rothaer-

mel 和 Hess ( $007 ); Moliterno 和 Wiersema ( $007 );

Hahn 和 Doh ($006); Slater 等($006 ); Karim ($006);

Kor 和 Mahoney ($005); Griffith 和 Harvey ($001 ); Car­

penter 等 ( $001); Madhok 和 Osegowitsch ($000)

仿真

Rahmandad ( $01$ ); Coen 和 Martin ( $011 ); Chi 和

Seth ($009); Zott ($003); Lee 等($00$)

混合方法

Vergne 和 Depeyre($016); Heimeriks 等($01$)

实验

Wollersheim 和 Heimeriks($016)

除前文探讨的三篇概念性文章以外,动态能力的

理论文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

TeeCe

[14]所探讨的动

态能力的微观机制相一致,强调高层管理者在捕捉机

会、抓住机遇与重构资源上的重要角色[15_18];另一类

则探讨组织学习如何作为动态能力的内在机制更新

组织惯例[19剑。

2

篇文献计量中,

Peteraf

等[21]采用共引分析发

现动态能力领域存在以

Pee

等为代表,和以

Eisn-

hardt

Martin

为代表的两个研究阵营。

Kama

等[22]

将“①研发/创新/技术,②战略决策/市场研究,③合

作/联盟/外部关系,④知识管理,⑤无形资产/声誉,

⑥战略人力资本能力”等

6

类活动相关的能力归为动

态能力,并基于

115

篇实证研究进行了元分析。他们

发现,动态能力未必优于普通能力,在动态环境下,普

通能力依然可能为企业带来绩效的优势;动态能力和

普通能力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采取问卷测量的研究,大多针对某一项或者两项

具体的动态能力进行操作化,最常见的是研发能力、

市场能力与联盟能力。问卷题项一般要求管理者以

竞争者为参照对象,对自身企业在一系列相关活动上

能力的表现进行评估。此类问卷可以直接反映动态

能力,但依赖于管理者能否准确评估[26]。此外,跨国

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的整合绩效与本地响应性也被

视为与动态能力密切相关[i25]。不同于大多数问卷

2018年9月

(第32卷第9期)

企业动态能力的跨层整合框架

Sept

. ,2018

(

Vol

.32,

N

〇.9)

方法,

D0ing

Gooderham

+26 ]将动态能力解构为人

力资本的异质性、独特的常规和系统以及外部服务的

能力,分别测量这些独立的构念对于企业相关多元化

的影响。@2163)11•等[別在动态能力理论框架下,

研究了技术授权中员工对外部知识利用时负面态度

的成因与结果。

二手数据的研究中,大部分文献没有直接测量动

态能力,而是间接关注动态能力可观测的表现,在具

体的行业情景中,将不同的资源重构方式与组织的财

务绩效或者生存性指标建立因果联系。例如

,Gid

Wittington

(2017 )[28]分析了“组织重构”(企业单

元的增加、减少、合并吸收、合并新建、拆分与剥离,计

数变量)和“组织重组”(企业整体重大的结构变化,

哑变量),两种方式在不同的环境动态性中的绩效。

Shamsie

等[29]基于电影行业情景中,分析了企业在影

视产品类别上复制或更新的选择对能力发展的影响。

利用半导体行业的数据,

Tang

和@〇[30]识别了三种

不同的资源重构组合,即关系管理、固定资本管理和

知识管理,通过贝叶斯模型证明了动态能力是竞争优

势的重要前因。基于软件行业的背景,@

e

等[61]将独

立软件服务商重构其产品的资源分配以加强产品组

合的互补性的行为,概念化为一种动态能力。企业的

人力资本、无形资产等较为社会复杂性的资本如何影

响企业国际化与企业价值也在动态能力框架下得到

了实证检验[32—33]。

与问卷和二手数据相比,案例研究能够更为深人

揭示组织能力与情境变量的共演关系。

Cndoa

K〇tha

[34]在雅虎与

Excite

的对比案例中阐释企业的

形式、功能与竞争优势的共演,引人了 “连续变形”

(Continuous

morphing

)的概念来描绘企业寻求竞争优

势的路径。

Bingham

Eisenhardt

[35]基于科技企业的

多案例研究,提出能力演进中,企业学习的内容是一

些简练的启发式原则(

HeunSc

),这些简练的启发

式原则被用以实际指导和调整战略。

Bmgham

等[66]

将联盟活动、合资活动与并购活动中的能力概念化为

不同的动态能力,基于美国陶氏化学企业案例研究,

探讨了企业如何同时学习多种动态能力,并指出设置

专门负责机构的益处

。Danneel

39’』研究了曾经世

界领先的

Smith

Corona

打印机在尝试运用动态能力

进人新的产品领域的失败案例,识别了管理者的错误

的“资源认知”为其失败主因。案例研究丰富了关于

动态能力发展的微观基础的探讨,话题涵盖了技术转

换中管理者的链接行为[38],产品开发过程中各个层

次的个体活动[39],组织对于威胁和机会的认知框

架[40],领导力[41],内部激励问题[42]。

采用仿真作为研究方法,学者们主要探讨管理者

在能力的发展优先次序[43]、资源分配[44]以及行动时

机[45]等决策类变量,如何在权变的行业环境中,产生

不同的企业绩效。

CM

Seth

[46]依据动态能力理论,

识别和验证了企业选择利用互补能力的模式的影响

因素。@

e

等[49]则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推演出动态

能力是导致战略群组出现的重要条件。

实验与定性比较的方法在近期也引人到了动态

能力相关研究。

follersheim

Heimeriks

[48]尝试在

实验环境下,利用纸牌游戏来说明动态能力的特征:

更有效的资源利用、更有效率的合作,更加依赖于合

理的行动序列以及行动的刻意性。

Vergne

Depey

-

R

[49]则采用综合定性和定量数据的混合方法,利用

模糊集分类方法探讨美国911事件之后,国防行业

16家企业不同的资源重构的路径,间接贡献到我们

对动态能力发展的理解,其发现高适应性未必带来高

绩效。

Davis

Marquis

[50]提出,管理研究应从范式导

向转为问题导向,即从理论内部的推演与归纳,转为

以解释现实中的新现象及其机制作为目标宗旨。在

一定程度上,动态能力的发展遵循了这样一种路径。

许多研究是基于具体情境下的研究发现,虽然在普适

性上有所欠缺。但从商业实践中的具体的问题和情

景出发,更为清晰地呈现了动态能力的具体内涵,并

为不同情境下的研究发现提供对话的可能。

四、动态能力的整合框架

本文尝试勾勒跨层次的动态能力发展路径(见

图1),为动态能力研究的核心要素间关系提供整合

性框架。该框架由三个层次的核心要素组成:①个体

层次的管理者的动态管理能力;②组织层次的流程与

资源重构;③组织层次的组织整体绩效。这个流程是

一个连续的反馈集合体。

1

动态能力的整合框架

(一)个体层次到流程层次

动态能力框架下环境的概念,指所有与企业运营

—161 —

2018年9月

(第32卷第9期)

企业动态能力的跨层整合框架

Sept

. ,2018

(

Vol

.32,

N

〇.9)

相关的组织机构与个体的

商业系统

,包括互补者、

供应商、管制机构、科研机构等

[14]

。在商业系统中,

核心企业的战略决定显著影响互补者的盈利与退出。

尽管广泛的外部知识搜索对企业捕捉机会是有利的,

的管理和协同,能否设立合理的组织架构和激励机

制,包括软性的组织文化,如对失败的包容的文化等。

(三)内部机制:组织学习与绩效反馈

组织学习是个体与团队思维与行动改变之过程,

但管理者的注意力是有限且稀缺的,其分配受到了外

部信息的分布格局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等内部因素的

约束

[5M2]

。管理者对外部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制度

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解读存在差异。管理者根据自

己对环境的诠释做出一系列资源协调决策:要响应哪

些外部变化或者竞争者行动?何时去响应?是否沿

用旧的惯例?如何更新旧的惯例以解决新的问题?

Adnei•

Helfat

53]

基于石油行业的实证研究,发

现高管战略选择是企业的绩效差异产生的重要来源,

进而提出动态管理能力(

Dyiiamic maiiagerial ca(aSili-

tieQ

的概念。动态管理能力指管理者建立、整合和重

构组织资源与竞争力的能力,由管理者的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与管理者认知三个维度构成:人力资本主要

指管理者技能&社会资本指管理者拥有的内外部的社

会关系

;

管理者认知则包含了管理者的知识结构、认

知模式和情绪控制等(

Helfat

Peteraf

2015

)[54

]。

Krn•

M'k

[ 1/

]进一步阐释了管理者的动态管理能

力通过影响管理者主导逻辑,即管理者思考与决策

的方式,进一步影响企业战略与绩效。

TeeCe

[14

]阐

释了高管团队和组织既有的流程、体系和结构作为

动态能力发展的载体,阐释了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

框架,即感知(

sense

)

、利用(

seize

)

和重构(

reconfig

­

ure

)。

这些资源基础重构体现在具体的组织活动

上,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产品研发、联盟、收购和

新市场进人等。

(二)从流程层次到组织层次

已有元分析表明动态能力与绩效之间的正相关

关系(

Fainshmidt

等,

2016

)[55]

。然而,如前文辨析动

态能力并不直接等同于竞争优势,而是一种能够以满

意的水平之上从事某项活动的能力。流程层次上的

资源重构,如新产品带来新的组织惯例与新的市场机

会,联盟带来新的外部知识与社会资本,这些都作用

于企业的绩效。

Hefat

[12

]提出了衡量动态能力的

两个尺度

:

技术性适配与演化性适配。技术性适配针

对企业内部能力的效率,指单位成本的质量;而演化

性适配主要指面临市场需求和竞争,企业可以生存并

发展的能力。

动态能力作用于组织的资源重构过程,在影响组

织层面的绩效时,也受到了组织层面权变要素的影

[56]

。例如,企业特定流程上发展的能力能否与企

业的总体战略相适应,能否有效进行不同外部相关方

162

该过程嵌人到组织制度中。个体和团队的学习经历

制度化的过程,存储于组织的惯例、系统、结构,文化

和战略中。组织学习作为动态能力的潜在发展机制,

是动态能力的文献的共识。

Zollo

Winter

[20]

从组织

惯例角度出发,将动态能力定义为

,“

一种通过学习

而得到的稳定的集体活动模式,通过动态学习,组织

可以系统地创造与调整其运营惯例以追求更高的效

能”。动态能力和组织学习都与组织惯例与能力的

更新,以及知识利用与创造过程密切相关。动态能力

和知识管理是重构现有的资源和运营惯例的一阶能

;

组织学习是动态能力的二阶能力

[7]

组织学习有两种基本类型,经验式学习与刻意式

学习。经验式学习指

干中学”,经验式学习中,连续

性经验、过去的错误,以及经验的节奏都会影响企业

动态能力的发展

[6]

。刻意式学习主要指,知识阐释

与知识编码的过程,对已有组织活动经验的反思与文

本化的总结。在进行投资与并购等频率相对低并且

行为与绩效之间因果模糊性较高的活动能力时,刻意

式学习机制尤为重要。此外,针对新创性企业,

Zahra

[57]

指出试错、即兴和模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

经验式的学习。

绩效反馈机制来源于组织行为理论

[51]

。当企业

的实际绩效水平超越了其自身的期望水平时,其倾向

于认为自己的资源结构和能力运用是具有优势,其可

能继续利用与成功相关的资源与行动路径,因而进一

步嵌人到下一轮的资源重构发展中

;

而当企业绩效低

于企业的期望水平时,则可能触发管理者新的探索、

新能力的构建或者资源剥离的行为

[58]

五、结束语

本文从流程机制的角度呈现动态能力的概念。

对于管理实践者来说,首先要意识到,管理层的动态

管理能力是企业动态能力的基础,认知能力与社会资

本和人力资本同样重要,要有意识地突破惯性思维,

扩展自己的认知深度和广度。其次,在组织的层面,

适当加强对于组织学习的投人,提高组织整体的吸收

能力,进而促进动态能力的发展。此外,联盟、创新、

并购等活动有利于更新企业的惯例,但需要好的治理

模式与企业文化,以实现流程层次上的组织活动与组

织整体战略相容。当然,本文提供的整合框架仅是一

个程序化的示意,现实的动态能力在演化中更为复杂

和非线性。

2018年9月

(第32卷第9期)

企业动态能力的跨层整合框架

Sept

. ,2018

(

Vol

.32,

N

〇.9)

对于动态能力的研究者来说,至少有三个方向值

得进一步探索。首先,相对于组织学习的机制,绩效

反馈的机制在动态能力的研究中较少,绩效反馈和组

织学习是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的概念,企业的绩效期

望与实际绩效的差异,如何影响下一步组织学习探索

的方向与资源重构的方向,值得进一步拓展研究。其

次,在流程的层面,针对联盟或者并购能力已有相当

成熟的研究,但在组织如何发展多种流程层次的动态

能力,对于整体资源组合的动态把握,尚需要进一步

的研究。第三,企业管理者的个体决策如何对企业战

略动态产生影响,已有一些实证研究的积累,但如何

超越高管的教育背景与职业背景等显性个体变量,将

个体层次的认知差异引人到组织结果的解读,同时理

解中国的文化情景如何塑造这种认知差异,依然有很

多值得进一步探索与解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TEECED J

PISANO M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7): 509—566.

[2] 贺小刚

李新春

方海鹰.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基于

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6(6):94-106.

[6]焦豪

魏江

崔瑜.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路径分析:基于创

业导向和组织学习的视角[J].管理世界

2008(4):91

-106.

[4] GAVETTI G. Cognition and hierarchy

Rethinking the micro­

foundations of capabilities’ development [ J ].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5, 16(6): 599—617.

[5] FELI.^ T

FOSS N J

PLOYHART R E. The microfounda­

tions movement in strateg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 J ].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2015

9(1): 575—662.

[6] EISENHARDTK M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

(10/11):1105—1121.

[7] WINTERS G. 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 J]. Stra­

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24(10): 99^995.

[8] TEECED

PISANO G.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

An Introduction[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994,

6(6):567-556.

[9] COLLIS D J. Research note: how valuable ar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15

(S1): 146-152.

[10] PRIEM R L

BUTLER J E. I the resurce-basd “view” a

useful perspective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1): 22—40.

[11] HELFAT C E

WINTER S G. Untangling dynamic and op­

erational capabilities: Strategy for the ( N) ever-changing

world[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62(11):

1246—1250.

[12] HELFAT CE

FINKELSTEINS

MITCHELL W

et al. Dy­

namic Capabilities: Understanding Strategic Change in Or­

ganizations [ M]. Singapore: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9.

[16] GRANT R M

VERONA G. Whafs holding back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Remedies for com­

mon problems[ J]. Strategic Organization

2015

16( 1): 61

-74.

[14] 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

ance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28 ( 16 ):

1619—1650.

[15] HELFAT C E,PETERAF M A. Managerial cognitive capa­

bilities and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66(6): 861 — 850.

[16] KOR Y Y

MESKO A. 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

configuration and orchestration of top executives’ capabilities

and the firm’s dominant logic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64(2): 266-244.

[17] EISENHARDT KM

FURR.R,BINGHAM C B. CROSS­

ROADS—Microfoundations of performance: Balancing effi­

ciency and flexibility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 J ]. Organi­

zation Science

2010

21(6): 126^1276.

[18] AUGIER M

TEECE D J.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Role of Managers in Business Strategy and Economic Per­

formance [J ].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9

20(2): 410

-421.

[19] SCHREYtGGG

KLIESCH-EBERL M. Howdynamic can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be? Towards a dual-process model

of capability dynamization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

nal

2007, 28(9):91^966.

[20] COLLO M,WINTER S G. Delil^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

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 J ].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2, 16(6):669-651.

[21] PETERAF M,DI STEFANO G,VERONA G.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Bringing two diverging

conversations together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64(12): 1689—1410.

[22] KARNAA,RICHTER A

RIESENKAMPFFE. Revisitiiig

the role of tlie environment in the capabilities-financial per­

formance relationship: A meta-analysis [ J ]. Strategic Man­

agement Journal

2016

67(6): 115^1176.

[26] DANNEELS E. Survey measures of first- and second-order

competenc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67

(10):2174—2188.

[24] LUO Y. Market-seeking MNEs in an emerging market: How

parent-subsidiary links shape overseas success [ J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6

64(6):290—609.

[25] UHLENBRUCK K. Developing acquired foreign subsidiar­

ies :the experience of MNE S,in transition economies [ J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4

65(2): 109

-126.

[26] ERIK D,PAUL N G. Dynamic capabilities as antecedents

of the scope of related diversification: the case of small firm

accountancy practices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29(8): 84

857.

[27] LICHTENTHALER U,ERNST H,HOEGL M. Not-sold-

here: how attitudes influence external knowledge exploitation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0

21(5): 1054—1071.

[28 ] GIROD S J G,WHITTINGTON R. Reconfiguration

re­

structuring and firm performance: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一 166 —

2018年9月

(第32卷第9期)

企业动态能力的跨层整合框架

Sept

. #2018

(

Vol

.32,

N

〇.9)

environmental dynamism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

nal

2017, 38(5

):

112^1133.

[29] SHAMSIE J

MARTINX

MILLERD. In with the Old,in

with the New: Capabilities

Strategies,and Performance a­

mong the Hollywood Studios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30(13): 1440-1452.

[30] TANG Y C

LIOU F M. Does firm performance reveal its

own causes? the role of Bayesian inference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1):39—57.

[31] LEE C H,VENKATRAMAN N,TANRIVERDI H,et al.

Complementarity-based hypercompetition in the software in­

dustry: Theory and empirical test

1990_2002 [ J]. Strate­

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31 ( 13

):

143^ 1456.

[32] CARPENTER M A,SANDERS W G,GREGERSEN H B.

Bundling human capital witli organizational context

The im­

pact of international assignment experience on multinational

firm performance and CEO pay [ J ]. Academy of manage­

ment journal

2001

44(3)

49^511.

[33] FILATOTCHEV I,PIESSE J. R&D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rowth of newly listed firms

European evidence [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9

40(8

):

1260-1276.

[34] RINDOVA VP

KOTHAS. Continuous “morphing

”:

Com­

peting through dynamic capabilities

form

and func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6

):

1263

-1280.

[35] BINGHAM C B,EISENHARDTK M,FURR N R. What

makes a process a capability? Heuristics

strategy,and ef­

fective capture of opportunities [ J ]. Strategic Entrepreneur­

ship Journal

2007, 1(1/2

):

2^47.

[36] BINGHAM CB,HEIMERIKS K H,SCHIJVEN M,et al.

Concurrent learning

How firms develop multiple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parallel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12)

1802—1825.

[37 ] DANNEELS E. Trying to become a diferent type of compa­

ny :Dynamic capability at Smithi Corona[ J]. Strategic Man­

agement Journal

2011

32(1

):

^31.

[38]TAYLOR A,HELFAT C E. Organizational linkages for sur­

viv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Complementary assets,middle

management,and ambidexterity [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9, 20(4)

718—739.

[39 ] SALVATOC. Capabilities unveiled

The role of ordinary ac­

tivities in the evolution of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es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9

20(2

):

384—409.

[40] GILBERT C G. Change in the presence of residual fit

Can

competing frames coexist? [ J ] .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6, 17(1

):

150—167.

[41] ROSENBLOOM RS. Leadersiiip

capabilities,and techno­

logical change

The transformation of NCR in the electronic

era[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10/11

):

1083-1103.

[42 ] FOSS N J. Selective intervention and internal hybrids

Inter­

pret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ie Oticon

spaghetti organization [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3,14

(3):331 —349.

一 164 —

[43] RAHMANDAD H. Impact of growthi opportunities and com­

petition on firm-level capability development trade-offs [ J ].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2

23(1

):

138—154.

[44] COEN C A,MARITAN C A. Investing in capabilities

The

dynamic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1

22(1)

99-117.

[45 ] ZOTT C.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rain­

dustry diferential firm performance

insights from a simula­

tion stud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4(2

):

97-125.

[46] CHI T,SETH A. A dynamic model of the choice of mode

for exploiting complementary capabilities [ J ]. Journal of In­

ternational Busines Studies

2009

40(3

):

36^387.

[47] LEE J

LEE K,RHO S.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strategic group emergence

a genetic algorithm-based model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8

):

727

-746.

[48] WOLLERSHEIM J,HEIMERIKS K H. Dynamic Capabili­

ti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 Qualities

Insights from a Lab

Experiment[ J ].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6,27 (2

):

233

-248.

[49] VERGNE J P,DEPEYRE C. How Do Firms Adapt? A

Fuzzy-Set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Cognition and Capabilities

in U. S. Defense Firms’ Responses to 9/11 [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59(5

):

1653—1680.

[50] DAVIS G F,MARQUIS C. Prosj^ects for organization theory

in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Institutional fields and

mechanisms[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5

16(4

):

332

-343.

[51 ] CYERT R M,MARCH J G. A behavioral tiieory of tiie firm

[M].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1963.

[52] OCASIO W. Attention to attention [ J ]. Organization Sci­

ence

2011

22(5

):

128^1296.

[53 ] ADNER R,HELFATC E. Corporate effects and 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 [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4(10

):

10H —1025.

[54] HELFAT C E,PETERAF M A. Managerial cognitive capa­

bilities and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6

):

831 —850.

[55] FAINSHMIDTS,PEZESHKAN A,LANCE FRAZIER M

et al.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 Meta-Analytic Evaluation and Extension [ J ].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6

53(8

):

1348—1380.

[56] DANNEELS E.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of second-order

competenc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8,29

(5)

519-543.

[57] ZAHRAS A,SAPIENZA H J,DAVIDSSON P. Entrepre­

neurship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Areview

model and re­

search agenda [ J ].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6,

43(4)

917—955.

[58] MOLITERNO T P,WIERSEMA M F. Fim performance

rent appropriation,and the strategic resource divestment ca­

pability [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11

):

1065—1087.

[

责任编辑

:

欧世平

]

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通梓莹)

(第卷第期

2018

9

32 9 )________________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_________________(Vol‘32

No‘9)

[DOI] 10.19629/.34-1014/871125003

專東域噙

f

Sept. ,2018

理论.实务

企业动态能力的跨层整合框架

李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

:动态能力视角为企业如何在动态环境中取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解释

文章辩证性分析了动态能力的不

同概念

回顾了国际顶尖期刊上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进展

进而整合企业动态能力的核心要素

构建了跨层次的整合框

该整合框架以高层管理团队的动态管理能力为微观基础

以资源整合与重构活动为核心流程

以组织绩效为目标导

以绩效反馈与组织学习为发展机制

文章强调动态能力的内在关联的演化机制与整体视角

对企业管理者与动态能

力研究者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

动态能力

微观基础

高管认知%组织学习

中图分类号

:

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097(2018)09-0158-07

A Multi-level Integrating Framework of Corporate Dynamic Capabilities

LI Can

Abstract %

Th

d

the

mu

dnmc

e

e ersectivoyaicaailitis rviaiortaxlaatiofr ofirotaisstaialcoetitiv

avataiyaieviroeiar criticallaalyzifferet cocetalizatiooyaicaailiti

,

revie

researcroresoiternatiol tojoral

,

frtir interatte eeleetifirm yai

lti-levl iteratifraeoriteratifraeoriclyaiaaeecaailitiotoaaee

teaticro-foatio

,

tresorciteratiarestrctriroceste ey roces

,

tcororateorac

o

,

ate erformace feeacaoraizatiol learniteveloet ecaism

iter-relateevoltioecaism ae olistivie

,

wicrvicertain ilicatios fr firm aaeraresearcero

yaicaailitie

Kywords:

yaicaailiti

icro-foatio

;

exectivcoitio

orgaizatiol learni

ppe f dnmc pb

s n nna

epodes n mp

y n

p

nt epn

n

ule

n ohw ms b

pu

es h

n unbe mp

es

e

nges n a dnmc n

h pg

engng

nmnt. Ths ppe

k. The ng

n

es dnns f dnmc pb

ky

ws

unsgmns n

mwng mw

db

k nudes the dnmc mngmnt pb

uung ps as h

na

mp

kps

gn

es f p mngmnt

p

he d

m as he m

d

undnhe

p

ues ngng nd

w

he e prfmne

as the gal

n

nd hk nd ng as pmnmhn.

un mhnnd thhc hh podes

ue gn

nomngs nd hs n

pbs.

dnmc pbesmundnnnnang

_

(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iig

100871

,

China $

dnmc

、弓

I

文量更是从

1997

年的

100

篇上升至

2016

年的

1 236

篇。中国的制度复杂性与动荡的市场环境,使得动态

能力视角尤为适用于中国情景下的管理实践。中国

学者积极开发了中国情境下动态能力的测量,例如,

贺小刚等

[2]

基于文献与社会实证调查,提出动态能

力主要包含

5

个方面:市场潜力、组织变革、组织学

习、组织柔性与战略隔绝;焦豪等

[3]

则提出,动态能

力包含四个构面,即环境洞察能力、变革更新能力、技

术柔性能力与组织柔性能力。复合构念的概念界定

方式,有利于动态能力的操作化,然而由于其抽象性,

在提供更为直接的规范性启示上存在不足。

在过去十几年,从

Gavtt1[4]

等学者开始,战略和

组织学者越来越致力于打开集体构念的黑箱子,探讨

个体层面的因素以及个体层面因素的互动如何影响

组织层面的结果和绩效,以及个体层次的行动在宏观

企业竞争优势从何而来是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

核心议题之一。初期战略管理学者强调企业外部因

素,尤其是行业环境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随后,

资源基础观则将视角从企业外部转向企业内部,关注

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异质性资源。随着市场与技

术环境的动态性日益加强,

Teece

等[1]拓展了资源基

础观,提出动态能力的视角,探讨企业如何通过整合、

构建与重构内外部资源,更新组织惯例与能力,以获

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

的概念提出以来,学者们对于动

态能力的研究兴趣持续升温。在

feb of Science

据库中以

“Dynamic Capability”

“Dynamic Capabili­

ties”

为主题词

,限定企业经济为研究方向

,检索发现

:

1997-2016

年期间共有研究论文

1

万余篇,年均发

收稿日期:

2017-11-2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1472004)

作者简介:

李璨

1989

-),

山东济宁人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战略管理

企业创新

—158 —

2018年9月

(第32卷第9期)

企业动态能力的跨层整合框架

Sept

. ,2018

(

Vol

.32,

N

〇.9)

层面的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5]。本文首先对动态能

力不同的概念化进行辨析,然后对国际顶尖期刊上

1997-2017年所发表的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进行全

面回顾。在此基础上,顺应战略管理领域对于微观机

制的研究趋势,识别动态能力的核心要素,构建关于

动态能力的跨层次整合模型。该整合框架启发学术

研究者通过一个整体和动态的视角看待企业动态能

力的概念本身,同时也有利于实践者识别企业动态能

力发展中的关键环节。

二、动态能力的概念辨析

三种不同的概念界定显著影响和塑造了动态能力

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其一,Pee等[1]开创性提出动

态能力概念框架,强调动态能力是企业在动态环境中

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其二,Eisenhardt和Mar-

tm[6]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一系列可以识别的流程与惯

例;其三,WrnteR]为代表的学者将动态能力视为一种

高阶能力,通过改变普通能力作用于竞争优势。

(一) 动态能力:响应动态环境的能力

Teece和Pisano[8]将“动态能力”定义为竞争优

势的来源‘动态’指环境变化的特征;当市场进人

时间和时机极其关键、创新速度极其快速、未来竞争

和市场难以预测时,特定的战略反应成为必需。‘能

力’则强调战略管理在调整、整合和重构内外部的组

织技能、资源与专业能力以适应变化环境中的关键作

用。”动态能力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①过程

(Pr〇CeSS),企业协调与组合资源的方式以及组织学

习;②定位(Position),企业难以交易的知识资产与互

补性资产的组合;③路径(Pah ),企业所采取或者继

承的演化路径[6]。企业动态能力依赖于企业的资源

基础与前期发展路径,具有复杂性与难以复制性,也

因此具有动态能力的企业可以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

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

(二) 动态能力:流程与惯例

在Pee等[1]里程碑式的著作后,Eienhadt和

Martin[6]重新界定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将动态能力视

为一系列特定的并且可识别的组织流程与惯例。产

品研发、联盟、收购与资产剥离都属于具体的动态能

力。不同于Pee等[1]对动态能力异质性和路径依

赖性的强调,Eisenhardt和Martin[6]认为动态能力在

不同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概念上与“最佳实

践”相类似。

此外,Eisenhardt和Martin[6]对动态能力的边界

条件进行了讨论,指出动态能力在适度动态的市场环

境和高速动态的市场环境的表现形态是不同的:在适

度动态的市场环境,动态能力与组织惯例相似;而在

高速动态的市场环境中,动态能力是简单的、高度经

验性的、不稳定的并且结果不可预知的组织过程。动

态能力本身是不可持续的,企业竞争优势实际由许多

短期不连续的竞争优势构成。

(三) 动态能力:高阶能力

C〇llls[9]区分了企业的三类能力:第一类能力,指

“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率地完成企业基本功能活

动的能力,例如工厂布置、分销物流与市场推广”;第

二类能力,指针对企业活动动态提升的能力;第三类

能力,“由更形而上的战略洞见组成,这种洞见使得

企业能够识别其他资源的内在价值,或者比竞争对手

更快速地制定创新性战略。”在Colli的基础上,Win-

te[7]利用数学中导数的隐喻对能力进行了层次划

分:“零阶操作能力”,即企业获得短期生存的能力;

动态能力,指代拓展、修改或者创造普通能力的能力,

其能够改变常规惯例的速度,动态能力是零阶操作

能力的“一阶导数”;二阶能力则是动态能力的“一阶

导数”,组织学习是作用于动态能力的能力。

Winte[7]2特别指出动态能力不等同于竞争优

势。一方面,如果同期其他的竞争者采取了类似的动

态能力战略,其竞争优势很容易丧失;另一方面,其对

比了动态能力与“事后问题解决”(Ad hoc problem-

solving)。 Winter[7] 认为,当面临重大环境变化时,快

速寻求满意方案是应对的另一种可能有效的选择。

动态能力的运用需要有目的性的先期资源投人,与之

相比,“事后问题解决”的方式可能成本更低。

(四) 概念评述

这三种不同的概念界定奠定了动态能力发展脉

络。与此同时,这三种概念界定也有各自的局限性。

Pee [1]等对动态能力的界定为研究者带来了两方面

的疑问:首先,环境的动态性与组织能力的动态性是否

有必然联系?其次,将动态能力等同于竞争优势,通过

动态能力的结果定义其本身,陷人了与资源基础观同

样被垢病的“同义反复”[1〇]。Eisenhardt和Martin[8]将

动态能力视为具体的流程与惯例,为动态能力与管理

学相关研究搭建了链接,推动了动态能力在产品研发、

联盟、并购、市场进人、资产剥离等与组织资源重构相

关的研究中的应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采用Eisn-

hardt和Martin的定义可能会导致动态能力的概念泛

化。Winte[7]关于动态能力的讨论规避了同义反复的

问题,为动态能力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然而,对

能力进行阶层分类亦有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方面,如

C〇ll1S[9]所论述,能力求导会带来“无限求导”的问题,

即无法确定在何种层次上,能力最终与绩效相关。另

一方面,Helfat和Winter[11]提出,动态能力与普通的能

—159 —

2018年9月

(第32卷第9期)

企业动态能力的跨层整合框架

Sept

. ,2018

(

Vol

.32,

N

〇.9)

力之间的界限在本质上是模糊的。

整体来说,Pee等[1]持有的是积极的动态能力

观,将动态能力直接与竞争优势联系,强调动态能力

的企业异质性。而Eisenhardt和Martin[6]以及Win-

t'[7]对于动态能力的界定是中性的,其认为动态能

力不一定带来竞争优势,动态能力通过作用于资源基

础或低阶能力间接影响竞争优势。随着动态能力研

究的深人,后面一种中性的视角逐渐占据主流。Hel-

fat等[12]给出了更为简洁的定义,即“企业有目的地

创造、拓展或修改其资源基础的能力”。综上,不同

的概念对动态能力界定的视角不同,且各概念都有自

身局限。但共识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仅来源于企

业的资源或者流程惯例,而且来源于企业如何重构资

源与惯例的方式和过程。

三、动态能力的文献回顾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在顶尖管理学期刊上以动态

能力为主题的研究,理解如何在管理学研究中应用和

发展动态能力的理论视角,进一步识别动态能力的核

心元素。通过限定5种管理学顶尖国际期刊《Admin­

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Organiza­

tion Scie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

ies》,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得到了 75篇在

题目或者摘要中出现“ Dynamic capability ”或者“ Dy­

namic capabilities” 关键字的相关文献。其中 ,有 18

篇理论文章与2篇文献计量,其余是55篇实证文献。

动态能力研究中面临的一项重要障碍是能力的测

量[16]。一方面,组织能力是一种潜能,只有在进行具

体活动时才能观测;另一方面,能力到绩效的因果链

条受到了环境等非能力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文

献回顾时,本文着重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文献进行了

分类,以呈现相关研究如何将动态能力概念进行不同

的操作化。如表1所列,在75篇文献中,采用二手数

据的文献共21篇,采用问卷调研的文献共15篇,采

用案例研究的文献共11篇,采用仿真方法的文献共

5篇;此外,有2篇文献采用了混合方法,有1篇文献

采用了实验的方法。

表1动态能力相关研究(1997-2017)

研究方法

主要文献与主题

Helfat 和 Peteraf ($015 ); Teece ($014); Kor 和 Mesko

($013 ); Eggers ( $01$ ); Hodgkinson 和 Healey

($011 ); Eisenhadt 等($010 ); Augier 和 Teece

理论文章

($009 ); Teece ( $007 ); Schreyogg 和 Kliesch-Eberl

($007 ); Winter ( $003 ); Blyler 和 Coff ( $003 );

Makadok ( $00$ ); Zollo 和 Winter ( $00$ ); Makadok

($001 ); Eisenhardt 和 Martin ( $000 ); Helfat ( $000 );

Teece 等(1997 ); Helfat (1997 )

—160 —

续表1

研究方法

主要文献与主题

文献计量

Kara 等($016); Peteraf 等($013)

Danneels( $016 ); Morris 等($014 ); Schilke ($014 );

Drnevich 和 Kriauciunas ( $011 ); Lichtenthaler 等

问卷

($010 ); Capron 和 Mitchell ( $009 ); Fang 和 Zou

($009); Morgan 等($009);Lichtentha丨er($009);Dan-

neels ( $008 ); Doving 和 Gooderham ( $008 ); Kale 和

Singh ($007 ); Song ( $005 ); Uhlenbruck ( $004 ); Luo

($003)

Bingham 等($015 ); Vahlne 和丨varsson($014);Dan-

neels( $011 ); Galunic 和 Eisenhardt ($001 ); Rindova

案例

和 Kotha( $001 ); Bingham 和 Eisenhardt( $011); Taylor

和 Helfat($009);Salvato($009);Gilbert($006);Foss

($003); Rosenbloom ($000)

Girod 和 Whittington($017);Zhou 和 Wan($016);Sta-

dler 等($013);Chen 等($01$);Kotha 等($011 );Lee

等($010 ); Jiang, Tao 和 Santoro ( $010 ); Anand 等

($010 ); Tang 和 Liou ( $010 ); Filatotchev 和 Piesse

二手数据

($009 ); Shamsie 等($009 ); Pierce ( $009 ); Rothaer-

mel 和 Hess ( $007 ); Moliterno 和 Wiersema ( $007 );

Hahn 和 Doh ($006); Slater 等($006 ); Karim ($006);

Kor 和 Mahoney ($005); Griffith 和 Harvey ($001 ); Car­

penter 等 ( $001); Madhok 和 Osegowitsch ($000)

仿真

Rahmandad ( $01$ ); Coen 和 Martin ( $011 ); Chi 和

Seth ($009); Zott ($003); Lee 等($00$)

混合方法

Vergne 和 Depeyre($016); Heimeriks 等($01$)

实验

Wollersheim 和 Heimeriks($016)

除前文探讨的三篇概念性文章以外,动态能力的

理论文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

TeeCe

[14]所探讨的动

态能力的微观机制相一致,强调高层管理者在捕捉机

会、抓住机遇与重构资源上的重要角色[15_18];另一类

则探讨组织学习如何作为动态能力的内在机制更新

组织惯例[19剑。

2

篇文献计量中,

Peteraf

等[21]采用共引分析发

现动态能力领域存在以

Pee

等为代表,和以

Eisn-

hardt

Martin

为代表的两个研究阵营。

Kama

等[22]

将“①研发/创新/技术,②战略决策/市场研究,③合

作/联盟/外部关系,④知识管理,⑤无形资产/声誉,

⑥战略人力资本能力”等

6

类活动相关的能力归为动

态能力,并基于

115

篇实证研究进行了元分析。他们

发现,动态能力未必优于普通能力,在动态环境下,普

通能力依然可能为企业带来绩效的优势;动态能力和

普通能力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采取问卷测量的研究,大多针对某一项或者两项

具体的动态能力进行操作化,最常见的是研发能力、

市场能力与联盟能力。问卷题项一般要求管理者以

竞争者为参照对象,对自身企业在一系列相关活动上

能力的表现进行评估。此类问卷可以直接反映动态

能力,但依赖于管理者能否准确评估[26]。此外,跨国

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的整合绩效与本地响应性也被

视为与动态能力密切相关[i25]。不同于大多数问卷

2018年9月

(第32卷第9期)

企业动态能力的跨层整合框架

Sept

. ,2018

(

Vol

.32,

N

〇.9)

方法,

D0ing

Gooderham

+26 ]将动态能力解构为人

力资本的异质性、独特的常规和系统以及外部服务的

能力,分别测量这些独立的构念对于企业相关多元化

的影响。@2163)11•等[別在动态能力理论框架下,

研究了技术授权中员工对外部知识利用时负面态度

的成因与结果。

二手数据的研究中,大部分文献没有直接测量动

态能力,而是间接关注动态能力可观测的表现,在具

体的行业情景中,将不同的资源重构方式与组织的财

务绩效或者生存性指标建立因果联系。例如

,Gid

Wittington

(2017 )[28]分析了“组织重构”(企业单

元的增加、减少、合并吸收、合并新建、拆分与剥离,计

数变量)和“组织重组”(企业整体重大的结构变化,

哑变量),两种方式在不同的环境动态性中的绩效。

Shamsie

等[29]基于电影行业情景中,分析了企业在影

视产品类别上复制或更新的选择对能力发展的影响。

利用半导体行业的数据,

Tang

和@〇[30]识别了三种

不同的资源重构组合,即关系管理、固定资本管理和

知识管理,通过贝叶斯模型证明了动态能力是竞争优

势的重要前因。基于软件行业的背景,@

e

等[61]将独

立软件服务商重构其产品的资源分配以加强产品组

合的互补性的行为,概念化为一种动态能力。企业的

人力资本、无形资产等较为社会复杂性的资本如何影

响企业国际化与企业价值也在动态能力框架下得到

了实证检验[32—33]。

与问卷和二手数据相比,案例研究能够更为深人

揭示组织能力与情境变量的共演关系。

Cndoa

K〇tha

[34]在雅虎与

Excite

的对比案例中阐释企业的

形式、功能与竞争优势的共演,引人了 “连续变形”

(Continuous

morphing

)的概念来描绘企业寻求竞争优

势的路径。

Bingham

Eisenhardt

[35]基于科技企业的

多案例研究,提出能力演进中,企业学习的内容是一

些简练的启发式原则(

HeunSc

),这些简练的启发

式原则被用以实际指导和调整战略。

Bmgham

等[66]

将联盟活动、合资活动与并购活动中的能力概念化为

不同的动态能力,基于美国陶氏化学企业案例研究,

探讨了企业如何同时学习多种动态能力,并指出设置

专门负责机构的益处

。Danneel

39’』研究了曾经世

界领先的

Smith

Corona

打印机在尝试运用动态能力

进人新的产品领域的失败案例,识别了管理者的错误

的“资源认知”为其失败主因。案例研究丰富了关于

动态能力发展的微观基础的探讨,话题涵盖了技术转

换中管理者的链接行为[38],产品开发过程中各个层

次的个体活动[39],组织对于威胁和机会的认知框

架[40],领导力[41],内部激励问题[42]。

采用仿真作为研究方法,学者们主要探讨管理者

在能力的发展优先次序[43]、资源分配[44]以及行动时

机[45]等决策类变量,如何在权变的行业环境中,产生

不同的企业绩效。

CM

Seth

[46]依据动态能力理论,

识别和验证了企业选择利用互补能力的模式的影响

因素。@

e

等[49]则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推演出动态

能力是导致战略群组出现的重要条件。

实验与定性比较的方法在近期也引人到了动态

能力相关研究。

follersheim

Heimeriks

[48]尝试在

实验环境下,利用纸牌游戏来说明动态能力的特征:

更有效的资源利用、更有效率的合作,更加依赖于合

理的行动序列以及行动的刻意性。

Vergne

Depey

-

R

[49]则采用综合定性和定量数据的混合方法,利用

模糊集分类方法探讨美国911事件之后,国防行业

16家企业不同的资源重构的路径,间接贡献到我们

对动态能力发展的理解,其发现高适应性未必带来高

绩效。

Davis

Marquis

[50]提出,管理研究应从范式导

向转为问题导向,即从理论内部的推演与归纳,转为

以解释现实中的新现象及其机制作为目标宗旨。在

一定程度上,动态能力的发展遵循了这样一种路径。

许多研究是基于具体情境下的研究发现,虽然在普适

性上有所欠缺。但从商业实践中的具体的问题和情

景出发,更为清晰地呈现了动态能力的具体内涵,并

为不同情境下的研究发现提供对话的可能。

四、动态能力的整合框架

本文尝试勾勒跨层次的动态能力发展路径(见

图1),为动态能力研究的核心要素间关系提供整合

性框架。该框架由三个层次的核心要素组成:①个体

层次的管理者的动态管理能力;②组织层次的流程与

资源重构;③组织层次的组织整体绩效。这个流程是

一个连续的反馈集合体。

1

动态能力的整合框架

(一)个体层次到流程层次

动态能力框架下环境的概念,指所有与企业运营

—161 —

2018年9月

(第32卷第9期)

企业动态能力的跨层整合框架

Sept

. ,2018

(

Vol

.32,

N

〇.9)

相关的组织机构与个体的

商业系统

,包括互补者、

供应商、管制机构、科研机构等

[14]

。在商业系统中,

核心企业的战略决定显著影响互补者的盈利与退出。

尽管广泛的外部知识搜索对企业捕捉机会是有利的,

的管理和协同,能否设立合理的组织架构和激励机

制,包括软性的组织文化,如对失败的包容的文化等。

(三)内部机制:组织学习与绩效反馈

组织学习是个体与团队思维与行动改变之过程,

但管理者的注意力是有限且稀缺的,其分配受到了外

部信息的分布格局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等内部因素的

约束

[5M2]

。管理者对外部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制度

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解读存在差异。管理者根据自

己对环境的诠释做出一系列资源协调决策:要响应哪

些外部变化或者竞争者行动?何时去响应?是否沿

用旧的惯例?如何更新旧的惯例以解决新的问题?

Adnei•

Helfat

53]

基于石油行业的实证研究,发

现高管战略选择是企业的绩效差异产生的重要来源,

进而提出动态管理能力(

Dyiiamic maiiagerial ca(aSili-

tieQ

的概念。动态管理能力指管理者建立、整合和重

构组织资源与竞争力的能力,由管理者的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与管理者认知三个维度构成:人力资本主要

指管理者技能&社会资本指管理者拥有的内外部的社

会关系

;

管理者认知则包含了管理者的知识结构、认

知模式和情绪控制等(

Helfat

Peteraf

2015

)[54

]。

Krn•

M'k

[ 1/

]进一步阐释了管理者的动态管理能

力通过影响管理者主导逻辑,即管理者思考与决策

的方式,进一步影响企业战略与绩效。

TeeCe

[14

]阐

释了高管团队和组织既有的流程、体系和结构作为

动态能力发展的载体,阐释了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

框架,即感知(

sense

)

、利用(

seize

)

和重构(

reconfig

­

ure

)。

这些资源基础重构体现在具体的组织活动

上,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产品研发、联盟、收购和

新市场进人等。

(二)从流程层次到组织层次

已有元分析表明动态能力与绩效之间的正相关

关系(

Fainshmidt

等,

2016

)[55]

。然而,如前文辨析动

态能力并不直接等同于竞争优势,而是一种能够以满

意的水平之上从事某项活动的能力。流程层次上的

资源重构,如新产品带来新的组织惯例与新的市场机

会,联盟带来新的外部知识与社会资本,这些都作用

于企业的绩效。

Hefat

[12

]提出了衡量动态能力的

两个尺度

:

技术性适配与演化性适配。技术性适配针

对企业内部能力的效率,指单位成本的质量;而演化

性适配主要指面临市场需求和竞争,企业可以生存并

发展的能力。

动态能力作用于组织的资源重构过程,在影响组

织层面的绩效时,也受到了组织层面权变要素的影

[56]

。例如,企业特定流程上发展的能力能否与企

业的总体战略相适应,能否有效进行不同外部相关方

162

该过程嵌人到组织制度中。个体和团队的学习经历

制度化的过程,存储于组织的惯例、系统、结构,文化

和战略中。组织学习作为动态能力的潜在发展机制,

是动态能力的文献的共识。

Zollo

Winter

[20]

从组织

惯例角度出发,将动态能力定义为

,“

一种通过学习

而得到的稳定的集体活动模式,通过动态学习,组织

可以系统地创造与调整其运营惯例以追求更高的效

能”。动态能力和组织学习都与组织惯例与能力的

更新,以及知识利用与创造过程密切相关。动态能力

和知识管理是重构现有的资源和运营惯例的一阶能

;

组织学习是动态能力的二阶能力

[7]

组织学习有两种基本类型,经验式学习与刻意式

学习。经验式学习指

干中学”,经验式学习中,连续

性经验、过去的错误,以及经验的节奏都会影响企业

动态能力的发展

[6]

。刻意式学习主要指,知识阐释

与知识编码的过程,对已有组织活动经验的反思与文

本化的总结。在进行投资与并购等频率相对低并且

行为与绩效之间因果模糊性较高的活动能力时,刻意

式学习机制尤为重要。此外,针对新创性企业,

Zahra

[57]

指出试错、即兴和模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

经验式的学习。

绩效反馈机制来源于组织行为理论

[51]

。当企业

的实际绩效水平超越了其自身的期望水平时,其倾向

于认为自己的资源结构和能力运用是具有优势,其可

能继续利用与成功相关的资源与行动路径,因而进一

步嵌人到下一轮的资源重构发展中

;

而当企业绩效低

于企业的期望水平时,则可能触发管理者新的探索、

新能力的构建或者资源剥离的行为

[58]

五、结束语

本文从流程机制的角度呈现动态能力的概念。

对于管理实践者来说,首先要意识到,管理层的动态

管理能力是企业动态能力的基础,认知能力与社会资

本和人力资本同样重要,要有意识地突破惯性思维,

扩展自己的认知深度和广度。其次,在组织的层面,

适当加强对于组织学习的投人,提高组织整体的吸收

能力,进而促进动态能力的发展。此外,联盟、创新、

并购等活动有利于更新企业的惯例,但需要好的治理

模式与企业文化,以实现流程层次上的组织活动与组

织整体战略相容。当然,本文提供的整合框架仅是一

个程序化的示意,现实的动态能力在演化中更为复杂

和非线性。

2018年9月

(第32卷第9期)

企业动态能力的跨层整合框架

Sept

. ,2018

(

Vol

.32,

N

〇.9)

对于动态能力的研究者来说,至少有三个方向值

得进一步探索。首先,相对于组织学习的机制,绩效

反馈的机制在动态能力的研究中较少,绩效反馈和组

织学习是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的概念,企业的绩效期

望与实际绩效的差异,如何影响下一步组织学习探索

的方向与资源重构的方向,值得进一步拓展研究。其

次,在流程的层面,针对联盟或者并购能力已有相当

成熟的研究,但在组织如何发展多种流程层次的动态

能力,对于整体资源组合的动态把握,尚需要进一步

的研究。第三,企业管理者的个体决策如何对企业战

略动态产生影响,已有一些实证研究的积累,但如何

超越高管的教育背景与职业背景等显性个体变量,将

个体层次的认知差异引人到组织结果的解读,同时理

解中国的文化情景如何塑造这种认知差异,依然有很

多值得进一步探索与解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TEECED J

PISANO M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7): 509—566.

[2] 贺小刚

李新春

方海鹰.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基于

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6(6):94-106.

[6]焦豪

魏江

崔瑜.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路径分析:基于创

业导向和组织学习的视角[J].管理世界

2008(4):91

-106.

[4] GAVETTI G. Cognition and hierarchy

Rethinking the micro­

foundations of capabilities’ development [ J ].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5, 16(6): 599—617.

[5] FELI.^ T

FOSS N J

PLOYHART R E. The microfounda­

tions movement in strateg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 J ].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2015

9(1): 575—662.

[6] EISENHARDTK M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

(10/11):1105—1121.

[7] WINTERS G. 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 J]. Stra­

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24(10): 99^995.

[8] TEECED

PISANO G.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

An Introduction[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994,

6(6):567-556.

[9] COLLIS D J. Research note: how valuable ar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15

(S1): 146-152.

[10] PRIEM R L

BUTLER J E. I the resurce-basd “view” a

useful perspective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1): 22—40.

[11] HELFAT C E

WINTER S G. Untangling dynamic and op­

erational capabilities: Strategy for the ( N) ever-changing

world[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62(11):

1246—1250.

[12] HELFAT CE

FINKELSTEINS

MITCHELL W

et al. Dy­

namic Capabilities: Understanding Strategic Change in Or­

ganizations [ M]. Singapore: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9.

[16] GRANT R M

VERONA G. Whafs holding back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Remedies for com­

mon problems[ J]. Strategic Organization

2015

16( 1): 61

-74.

[14] 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

ance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28 ( 16 ):

1619—1650.

[15] HELFAT C E,PETERAF M A. Managerial cognitive capa­

bilities and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66(6): 861 — 850.

[16] KOR Y Y

MESKO A. 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

configuration and orchestration of top executives’ capabilities

and the firm’s dominant logic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64(2): 266-244.

[17] EISENHARDT KM

FURR.R,BINGHAM C B. CROSS­

ROADS—Microfoundations of performance: Balancing effi­

ciency and flexibility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 J ]. Organi­

zation Science

2010

21(6): 126^1276.

[18] AUGIER M

TEECE D J.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Role of Managers in Business Strategy and Economic Per­

formance [J ].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9

20(2): 410

-421.

[19] SCHREYtGGG

KLIESCH-EBERL M. Howdynamic can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be? Towards a dual-process model

of capability dynamization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

nal

2007, 28(9):91^966.

[20] COLLO M,WINTER S G. Delil^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

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 J ].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2, 16(6):669-651.

[21] PETERAF M,DI STEFANO G,VERONA G.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Bringing two diverging

conversations together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64(12): 1689—1410.

[22] KARNAA,RICHTER A

RIESENKAMPFFE. Revisitiiig

the role of tlie environment in the capabilities-financial per­

formance relationship: A meta-analysis [ J ]. Strategic Man­

agement Journal

2016

67(6): 115^1176.

[26] DANNEELS E. Survey measures of first- and second-order

competenc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67

(10):2174—2188.

[24] LUO Y. Market-seeking MNEs in an emerging market: How

parent-subsidiary links shape overseas success [ J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6

64(6):290—609.

[25] UHLENBRUCK K. Developing acquired foreign subsidiar­

ies :the experience of MNE S,in transition economies [ J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4

65(2): 109

-126.

[26] ERIK D,PAUL N G. Dynamic capabilities as antecedents

of the scope of related diversification: the case of small firm

accountancy practices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29(8): 84

857.

[27] LICHTENTHALER U,ERNST H,HOEGL M. Not-sold-

here: how attitudes influence external knowledge exploitation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0

21(5): 1054—1071.

[28 ] GIROD S J G,WHITTINGTON R. Reconfiguration

re­

structuring and firm performance: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一 166 —

2018年9月

(第32卷第9期)

企业动态能力的跨层整合框架

Sept

. #2018

(

Vol

.32,

N

〇.9)

environmental dynamism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

nal

2017, 38(5

):

112^1133.

[29] SHAMSIE J

MARTINX

MILLERD. In with the Old,in

with the New: Capabilities

Strategies,and Performance a­

mong the Hollywood Studios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30(13): 1440-1452.

[30] TANG Y C

LIOU F M. Does firm performance reveal its

own causes? the role of Bayesian inference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1):39—57.

[31] LEE C H,VENKATRAMAN N,TANRIVERDI H,et al.

Complementarity-based hypercompetition in the software in­

dustry: Theory and empirical test

1990_2002 [ J]. Strate­

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31 ( 13

):

143^ 1456.

[32] CARPENTER M A,SANDERS W G,GREGERSEN H B.

Bundling human capital witli organizational context

The im­

pact of international assignment experience on multinational

firm performance and CEO pay [ J ]. Academy of manage­

ment journal

2001

44(3)

49^511.

[33] FILATOTCHEV I,PIESSE J. R&D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rowth of newly listed firms

European evidence [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9

40(8

):

1260-1276.

[34] RINDOVA VP

KOTHAS. Continuous “morphing

”:

Com­

peting through dynamic capabilities

form

and func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6

):

1263

-1280.

[35] BINGHAM C B,EISENHARDTK M,FURR N R. What

makes a process a capability? Heuristics

strategy,and ef­

fective capture of opportunities [ J ]. Strategic Entrepreneur­

ship Journal

2007, 1(1/2

):

2^47.

[36] BINGHAM CB,HEIMERIKS K H,SCHIJVEN M,et al.

Concurrent learning

How firms develop multiple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parallel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12)

1802—1825.

[37 ] DANNEELS E. Trying to become a diferent type of compa­

ny :Dynamic capability at Smithi Corona[ J]. Strategic Man­

agement Journal

2011

32(1

):

^31.

[38]TAYLOR A,HELFAT C E. Organizational linkages for sur­

viv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Complementary assets,middle

management,and ambidexterity [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9, 20(4)

718—739.

[39 ] SALVATOC. Capabilities unveiled

The role of ordinary ac­

tivities in the evolution of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es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9

20(2

):

384—409.

[40] GILBERT C G. Change in the presence of residual fit

Can

competing frames coexist? [ J ] .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6, 17(1

):

150—167.

[41] ROSENBLOOM RS. Leadersiiip

capabilities,and techno­

logical change

The transformation of NCR in the electronic

era[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10/11

):

1083-1103.

[42 ] FOSS N J. Selective intervention and internal hybrids

Inter­

pret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ie Oticon

spaghetti organization [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3,14

(3):331 —349.

一 164 —

[43] RAHMANDAD H. Impact of growthi opportunities and com­

petition on firm-level capability development trade-offs [ J ].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2

23(1

):

138—154.

[44] COEN C A,MARITAN C A. Investing in capabilities

The

dynamic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1

22(1)

99-117.

[45 ] ZOTT C.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rain­

dustry diferential firm performance

insights from a simula­

tion stud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4(2

):

97-125.

[46] CHI T,SETH A. A dynamic model of the choice of mode

for exploiting complementary capabilities [ J ]. Journal of In­

ternational Busines Studies

2009

40(3

):

36^387.

[47] LEE J

LEE K,RHO S.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strategic group emergence

a genetic algorithm-based model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8

):

727

-746.

[48] WOLLERSHEIM J,HEIMERIKS K H. Dynamic Capabili­

ti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 Qualities

Insights from a Lab

Experiment[ J ].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6,27 (2

):

233

-248.

[49] VERGNE J P,DEPEYRE C. How Do Firms Adapt? A

Fuzzy-Set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Cognition and Capabilities

in U. S. Defense Firms’ Responses to 9/11 [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59(5

):

1653—1680.

[50] DAVIS G F,MARQUIS C. Prosj^ects for organization theory

in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Institutional fields and

mechanisms[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5

16(4

):

332

-343.

[51 ] CYERT R M,MARCH J G. A behavioral tiieory of tiie firm

[M].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1963.

[52] OCASIO W. Attention to attention [ J ]. Organization Sci­

ence

2011

22(5

):

128^1296.

[53 ] ADNER R,HELFATC E. Corporate effects and 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 [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4(10

):

10H —1025.

[54] HELFAT C E,PETERAF M A. Managerial cognitive capa­

bilities and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6

):

831 —850.

[55] FAINSHMIDTS,PEZESHKAN A,LANCE FRAZIER M

et al.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 Meta-Analytic Evaluation and Extension [ J ].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6

53(8

):

1348—1380.

[56] DANNEELS E.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of second-order

competenc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8,29

(5)

519-543.

[57] ZAHRAS A,SAPIENZA H J,DAVIDSSON P. Entrepre­

neurship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Areview

model and re­

search agenda [ J ].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6,

43(4)

917—955.

[58] MOLITERNO T P,WIERSEMA M F. Fim performance

rent appropriation,and the strategic resource divestment ca­

pability [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11

):

1065—1087.

[

责任编辑

:

欧世平

]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