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音乐课教案-醇厚的中原韵
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绳晨萱)
醇厚的中原韵
一、教材来源:
本课选取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模块》
中的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音乐鉴赏模块P28
—33页数)。
二、教学要求: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
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
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4、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三、教材分析:
1、《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小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
山东临沂地区,现在已传遍全国。《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
第四乐句外前三乐句的节奏青春期会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
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
乐句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束音依次收整在do、re、ia、sol
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中“起——承——转
——合”的功能地位。
2、《王大娘钉缸》在河南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的生活小调。《王
大娘钉缸》。应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王大娘钉缸》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
写成。从整体上看,上句与下句均为6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
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之间,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但是,这一短一长却是一
呼一应,尤其是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
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徵音上,其衬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商音上,给予人
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的宫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向下发展的动力需要,其
衬词部分结音到主音——徵音上,给予人完满结束的感觉。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
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3、《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
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孟姜女》这首曲子源头本在江苏,
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
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
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在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
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
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
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
—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它更多地保留
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绳晨萱)
醇厚的中原韵
一、教材来源:
本课选取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模块》
中的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音乐鉴赏模块P28
—33页数)。
二、教学要求: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
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
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4、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三、教材分析:
1、《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小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
山东临沂地区,现在已传遍全国。《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
第四乐句外前三乐句的节奏青春期会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
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
乐句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束音依次收整在do、re、ia、sol
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中“起——承——转
——合”的功能地位。
2、《王大娘钉缸》在河南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的生活小调。《王
大娘钉缸》。应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王大娘钉缸》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
写成。从整体上看,上句与下句均为6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
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之间,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但是,这一短一长却是一
呼一应,尤其是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
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徵音上,其衬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商音上,给予人
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的宫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向下发展的动力需要,其
衬词部分结音到主音——徵音上,给予人完满结束的感觉。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
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3、《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
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孟姜女》这首曲子源头本在江苏,
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
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
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在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
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
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
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
—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它更多地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