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湛迎蓉)
香港粤语人群的普通话声调语调偏误特征
顾文涛
【摘 要】语音的自然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调语调等韵律特征,而这些韵律特征
的语言差异是导致二语韵律偏误的重要原因.本文比较了普通话母语人群和香港粤
语人群产出的普通话声调语调特征.首先从声学上分析了句中双字调组的基频模式,
发现粤语人群的主要偏误是调域偏窄,尤其体现在阳平调.然后,通过听辨实验和声学
分析,系统考察了不同句长及不同尾字调的陈述句、语调疑问句、带“吗”疑问句
的语调.听辨实验表明,粤语组陈述句的辨识率高于母语组,而疑问句的辨识率低于母
语组(尤其是阳平或去声结尾时).声学分析发现,粤语组陈述句的基频下倾比母语组
更明显,而疑问句相对于陈述句的整体基频提升则弱于母语组(尤其句子较长时),只
是句尾基频提升依然明显.听辨实验与声学分析的结果一致,粤语人群的普通话语调
偏误可归因于语言能力受限及语言负迁移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粤语人群的普通话
语音训练.
【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2
【总页数】10页(P123-132)
【关键词】普通话;香港粤语;声调;语调;陈述;疑问;二语偏误
【作 者】顾文涛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178
语音的自然度在很大程度上与声调和语调等韵律特征有关。然而,不同语言(含方
言)中声调和语调的声学实现方式并不相同,这些差异很可能造成二语习得过程中
韵律迁移并导致偏误。
作为汉语共同语的普通话,和香港特区具有官方地位的粤语,都是汉语言的成员。
由于普通话在香港的普及率低,香港粤语人群的普通话习得,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
的二语习得。按照汉语音韵学的传统,每个汉语音节划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而
声调主要由韵母承载,其主要音征是基频(F0)。表1给出了普通话和香港粤语(下
文简称粤语)声调系统的对比,包括调类、音高特征、以及五度制调值。其中,普
通话有四个调类(音高特征分别是高、升、低、降;其中T3只在句尾或突显音节上
呈现降升调)以及一个轻声T0;粤语则有六个调类,无轻声。双字调的协同发音作
用,普通话与粤语是相似的,即顺向同化为主、逆向异化为辅(Xu, 1997; Gu &
Lee, 2009)。
以往对粤语人群习得普通话的研究,多集中在单字调及双字调组(林露, 2007; 金健
等, 2008),发现的主要偏误为T1调阶偏低,T1、T4易混淆,T2、T3易混淆。
本文首先也考察双字调的偏误,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我们将双音节词置于语流
中,考察在连续语句中的表现。
在普通话和粤语中,陈述句的语调一般是降调,不带疑问语气词的是非疑问句(或
称语调疑问句)的语调一般是升调。但是,疑问句升调的具体表现,普通话和粤语
之间存在差异。粤语疑问句调的基频提升几乎集中在句尾(Ma et al., 2006; Gu et
al., 2006; Xu & Mok, 2011),可以用自主音段节律(AM)理论中的边界调来描述
(Ladd, 1996)。普通话疑问句调的基频提升则是整体性的(石佩雯, 1980; Gårding,
1985, 1987; Shen, 1990; Yuan et al., 2002; Lee, 2000, 2005),从句首起疑问句
的基频就比陈述句高(Shen, 1990; Yuan et al., 2002),虽然基频提升的幅度往往
还是在句尾达到最大(Liu & Xu, 2005)。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者认为普通话语调
的区别性特征在句尾(胡明扬, 1987;贺阳、劲松, 1992;林茂灿, 2006),但是这
一观点与基频整体提升的结论并不矛盾,因为他们大多只是认为句尾的提升更重要,
并未否定其余部分也存在提升。
在声调语言中,声调与语调的交互作用关系是研究的难点。最突出的是,疑问句尾
音节的声调与上升语调的交互。在普通话中,语调疑问句尾音节四声的相对音高模
式保持不变,但是调阶变高或曲拱斜率变大(林茂灿, 2006)。在粤语中,语调疑问
句尾音节往往会变为升调型(Ma et al., 2006; Xu & Mok, 2011),如果用指令-响
应模型来分析,就是将句尾音节后半部的声调指令替换为一个幅值较高的正指令
(Gu et al., 2006)。
普通话和粤语的语调在声学表现上的差异,同样也反映在听觉感知上。在普通话和
粤语中,陈述语气的听辨率都高于疑问语气(Yuan & Shih, 2004; Chen & Jiang,
2011; Xu & Mok, 2012)。对于普通话,有研究认为,疑问语调的主要音征是相对
于陈述句的整体音高提升,而句尾边界调的作用十分有限(Chen & Jiang, 2011);
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对疑问语调的听辨受到句尾字调的影响,句尾为阳平时比去声
时更容易辨识为疑问句(Yuan & Shih, 2004; Yang & Marjorie, 2010; Xu & Mok,
2012),上声时辨识率最低(Yang & Marjorie, 2010; Xu & Mok, 2012)。对粤语
而言,相关研究表明,边界调对语调感知起重要作用,边界调高的往往会判为疑问
语气,而句尾字调的曲拱特征对语调听辨的影响不大(Ma et al., 2011; Xu & Mok,
2012)。
虽然有针对普通话和粤语语调的对比研究,但是进一步考察二语语调偏误的很少。
最近,Gu(2015)通过声学分析考察了粤语人群普通话学习者的陈述句和语调疑问
句的音高偏误。本文在进一步分析这两个句类的同时,还将考察带“吗”疑问句,
同时考察句长的影响。与Gu(2015)采用的语料相比,本文设计了更具交际功能的
对话语料,以期更真实地反映自然语流的语调偏误。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还增加了
听辨实验,从听感与声学两个角度考察二语语调偏误。
实验语料由两部分组成,分别针对声调和语调的研究而设计。为了在同等条件下进
行对比实验,我们设计了严格受控的目标句。
针对双音节声调组合设计的目标句,文本和拼音如下所示:
(A) 他帮[姜/梁/蒋/项][哥/伯/导/少]开车。
Ta1 bang1 [jiang1/ liang2/ jiang3/ xiang4][ge1/ bo2/ dao3/ shao4]kai1
che1.
在全阴平承载句“他帮XX开车”当中嵌入一个有意义的双音节目标词,涵盖四声
的两两组合。前字韵母都是iang,后字韵母不尽相同;没有零声母构成的音节。
这部分共包含16个句子。
针对语调研究设计的是三组不同句长的目标句,文本和拼音如下所示:
(B) 今天吃[煎包/鲜桃/尖枣/酸酪][。/?/吗?]
Jin1 tian1 chi1 [jian1 bao1/ xian1 tao2/ jian1 zao3/ suan1 lao4][./?/ma0?]
(C) 今天吃苏州煎包 [。/?/吗?]
Jin1 tian1 chi1 su1 zhou1 jian1 bao1 [./?/ma0?]
(D) 今天张哥吃苏州煎包 [。/?/吗?]
Jin1 tian1 zhang1 ge1 chi1 su1 zhou1 jian1 bao1 [./?/ma0?]
每组句子包含三个句类,分别是陈述句(以句号结尾)、语调疑问句(以问号结尾)、
带“吗”疑问句(以“吗”字后接问号结尾)。其中,语调疑问句与带“吗”疑问句
的语义相同。为便于三个句类之间的对照描述,将带“吗”疑问句“吗”字之前的
音节也称为“句尾音节”。
B组句是在承载句末尾嵌入一个双音节目标词。目标词的前字韵母是ian或uan,
后字韵母都是ao。B组句除末字外全部为阴平,末字则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
去声,以考察声调与语调的交互作用。C、D两组是B组“今天吃煎包”的扩展,
目的在于考察句长变化对句调的影响。这些句子都是有意义的文本,且没有零声母
构成的音节。变化的是以下三个变量:
- 句子类型(3个选项):陈述句、语调疑问句、带“吗”疑问句。
- 句末字调(4个选项):T1至T4;此处不考虑轻声。
- 句子长度(3个选项):5、7或9个音节(不计“吗”字)。
以往的研究多采用朗读语音,但是这不能真实反映自然话语的特征。为了考察自然
语流中的声调语调变化,本文采用角色扮演的对话语料,将目标句嵌在对话中。这
种设计还有一个好处,由特定语境可以更自然地激发陈述和疑问的不同语气。我们
为每个目标句设计了一段对话,并给出语境及对话者关系的说明。每段对话有3-6
个话轮,目标句是其中的一个独立话轮。将总共16+18 = 34段对话的脚本以随
机顺序排列。
实验选取了两组被试,分别是熟练使用普通话的内地学生(母语组,或称L1)、以
香港粤语为母语的普通话学习者(粤语组,或称L2)。每组被试包括年龄相仿的10
名大学生(5男5女),母语组平均年龄为25岁,粤语组平均年龄为19岁。母语组
被试都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均达到二级甲等。粤语
组被试都是在南京读大学的香港学生,母语为粤语,都有一至两年的普通话课堂学
习经历,普通话能力中等,未参加过普通话水平测试。
每组被试成对录制语音。在充分熟悉每段语料并确认文字的正确读音后,一男一女
两名被试进入专业录音棚,分别扮演甲、乙两个角色,以正常语速和自然语调录音。
主试对录音全程监听,一旦发现口误或明显不流利之处就要求被试重新录制该段对
话。所有34段对话录完后,两名被试再互换角色录制。
对目标句语音,我们使用Praat软件进行手工切分与标注。根据语谱图和波形,将
每句话切分为各音节的声母段与韵母段。使用Praat软件的自相关算法,以10ms
为间隔自动提取基频值,然后手动修正错误点。接着,对基频曲线轻微平滑以消除
局部扰动,在韵母段内对断点做线性内插以获得连续曲线。为方便基频的比较,我
们将时长归一化,在每个音节的韵母段内等间距地取10个点的基频值,形成时长
归一化的基频曲线。将基频由Hz值转化为以50Hz为参考的半音(st)值以后,对
一组被试求取平均的基频曲线。
首先考察双字声调组合的基频模式。针对A组句中的双音节目标词,图1画出了
时长归一的以半音为单位的基频曲线图。图1(a)(b)显示前字调固定、后字调四声
变化的模式,而图1(c)(d)显示后字调固定、前字调四声变化的模式,注意当两字
都是T3时前字变调为T2。
可以看到,粤语组被试的四声基本调型与母语组区别不大,主要的差异是调域偏窄,
这也是普通话二语学习者的普遍问题(沈晓楠, 1989; 毛世桢, 2008);这里特别突出
的是阳平T2,尤其T2在后字时基频升幅太小、甚至看不出是升调型。表2给出
了四声分别在前后字的调阶(基频均值)与调域(基频范围)的统计分析结果。可见,
无论前后字,粤语组的调阶与母语组没有显著差异(虽然粤语组均值略低);对于调
域,无论前后字,除了平调T1没有显著差异外(平调调域并没有实质意义),T2-
T4粤语组的调域均比母语组显著更窄,而且在T2时差异最显著。
调域变窄也影响到调间的协同发音效应。普通话声调的协同发音,主要体现在前字
调对后字调的顺向同化作用,尤其是前字调为T3或T4(均以低调阶结尾)时对后字
调的降阶作用(Xu, 1997)。由图1(c)(d)可见,粤语组的降阶作用不如母语组明显,
这是由于粤语组的前字四声形成的调域偏窄造成的。
为比较两组被试产出的语调,设计了一个听辨实验。我们招募了10名(5男5女)
年龄相仿的内地普通话熟练使用者作为听辨人,与发音被试没有交集。他们都是南
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平均年龄24岁,普通话水平测试均达到二级甲等,无
听力障碍史。
我们从含有B、C、D组句的对话中切出18×20 = 360个目标句作为听辨材料,
要求听辨人判断是陈述还是疑问。为确保听辨不受句法影响,我们切除带“吗”疑
问句的“吗”字段(虽然这样导致语句不完整,但是被试仍然可以根据语调预测)。
听辨实验用E-Prime 2.0软件呈现刺激并采集听辨人的反应,实验范式为恒定刺激
法。我们将360个目标句按随机顺序组成12个语音文件,每个语音文件含30个
刺激句,相邻刺激之间用5秒的无声段间隔。实验在隔音室内进行,听辨人佩戴
AKG K271 MKII耳机,在每个5秒无声间隔内,通过按键操作,对刺激句做出三
选一的判断:“陈述、疑问、无法判断”,超时未选则作为“无法判断”处理并自
动跳到下一句。实验开始前听辨人充分练习,熟悉实验流程。采用特制键盘,主键
区只有三个按键,各按键之间有足够距离以避免误按。每听完一组30个句子,听
辨人可以休息。实验结束后,选择结果会自动保存到相应文件。
图2显示了四声结尾的五字句的听辨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Yuan & Shih, 2004;
Chen & Jiang, 2011; Xu & Mok, 2012)类似,两组被试,陈述句的辨识率均高于
语调疑问句。唯一的例外是,母语组以T2结尾的陈述句,辨识率低于同样以T2
结尾的语调疑问句(粤语组无此表现的原因下文解释),这表明当句尾字调的音高走
向与语调冲突时,会干扰语调的听辨。
此外,总体而言,切除“吗”字的带“吗”疑问句,辨识率很低。这不难解释,因
为带“吗”疑问句的疑问信息主要通过疑问语气词“吗”传达,“吗”字切除后疑
问信息就受损。此处也有一个例外,就是以T4结尾的疑问句,辨识率很高(母语组
甚至超过陈述句的辨识率),这表明句尾轻声疑问语气词对其前字调的影响,只有
当前字为T4时是显著的。
对比两组被试语料的听辨结果可以发现,陈述句的辨识率,粤语组的语句总体上高
于母语组的(T4结尾的除外),原因我们将在后面的声学分析部分解释;然而,两
类疑问句的辨识率,粤语组语句普遍低于母语组语句,表明粤语被试没有很好地掌
握普通话语调疑问句的韵律编码策略。因此,母语组T2结尾陈述句的辨识率低于
T2结尾语调疑问句的现象,粤语组没有出现。
无论是母语组还是粤语组,陈述句和疑问句的感知都明显受到句尾字调的影响:
T2(升调)结尾的陈述句辨识率最低,T4(降调)结尾的语调疑问句辨识率最低。这表
明,语调与句尾字调音高走向的冲突会给语调感知造成困难。
更值得注意的是,母语组与粤语组的语句在辨识率上的差异,随不同的句尾字调而
变。粤语组语句相对于母语组在辨识率上的下降,主要表现在T4结尾的带“吗”
疑问句以及T2或T4结尾的语调疑问句中。也就是说,对于完整语句的语调,从
听感上比较,粤语组问题最严重的是升调T2或降调T4结尾的语调疑问句。
针对B、C、D组句,图3、图4给出了时长归一的以半音为单位的基频曲线图。
深色和浅色线分别对应母语组和粤语组,三种线型分别代表三个句类。对比两组被
试的数据,可以发现粤语组的普通话语调偏误规律。
首先,粤语组的基频曲线总体上略低于母语组。其次,比较陈述句中的若干个阴平
调T1,粤语组的基频下倾现象明显,而母语组并不明显。表3给出了用母语组减
去粤语组所得陈述句各音节的基频差值,定量地显示了上述结果。首先,表中大多
数音节的基频差值为正,表明母语组基频略高于粤语组,但是差异并不显著。其次,
总体上看音节位置越靠后,基频差值越大(不考虑五字句尾的T2-T4音节),表明粤
语组相对母语组而言,陈述句有更明显的基频下倾。
我们对基频下倾度的差别解释如下。因为母语者的基频曲线不仅遵循语音产生的生
理规则,还要对语法、语义、语用等高层信息编码,因此往往通过基频重置,对话
语结构加以灵活的调整,从而陈述句没有表现出简单划一的生理性基频下倾现象;
而二语学习者语言能力受限,尚未熟练掌握通过基频变化对语法、语义、语用编码
的策略,因此基本只遵从语音产生的生理规则,陈述句表现出较典型的基频下倾现
象。这也是造成粤语组陈述句辨识率高于母语组陈述句的原因——粤语组明显的
音高下倾趋势被当成了陈述语调的感知线索。
当然,粤语组的语调偏误更多地体现在疑问句中。我们知道,疑问句特别是语调疑
问句,基频一般比陈述句高。表4和表5列出了四声结尾的五字的语调疑问句和
带“吗”疑问句相对于陈述句的各音节基频提升量,表6和表7列出了T1结尾的
不同句长的语调疑问句和带“吗”疑问句相对于陈述句的各音节基频提升量(表内
拼音中的点号代表有不同组合)。差值的统计显著水平也显示在表中。
对于母语组,两类疑问句的基频总体上比陈述句高,而且基频提升量在句尾音节达
到最大(T4结尾的语调疑问句、T2结尾的带“吗”疑问句除外)。T4结尾的语调疑
问句例外,是因为降调T4与上升的语调冲突,这也是语调疑问句在T4结尾时辨
识率最低(如图2所示)的原因。
对于粤语组,疑问句的基频提升总体上弱于母语组(统计显著水平较低,或者提升
量较小)。这一差异更显著地体现在较长的句子中,这不难理解,因为对于较长的
句子,二语学习者需要在更长范围内规划基频的编码,所以更加困难。
造成这种疑问语调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母语负迁移。在粤语中,是非问句疑问信
息的传达更多依靠句尾语气词及句尾音高提升,而不是全句音高的整体提升。粤语
人群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很可能将这种韵律编码策略迁移到普通话中,较多依
赖句尾音高提升来传达疑问信息。
本文系统比较了普通话母语人群和香港粤语人群的普通话声调语调特征。首先,对
句中双音节词的声学分析发现,粤语人群在声调上的主要偏误是调域偏窄,尤其体
现在阳平调,这与以往对孤立双音节词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然后,通过听辨实验
和声学分析,着重考察了不同尾字调、不同句长的三个句类(陈述句、语调疑问句、
带“吗”疑问句)的语调。
对语调的听辨实验结果表明,粤语组的陈述语调,辨识率总体上高于母语组,而粤
语组的疑问语调,辨识率明显低于母语组。此外,两组被试语句在语调辨识率上的
差异,直接受到句尾字调的影响;其中,T2或T4结尾的语调疑问句,粤语组的
语调偏误最为明显。
对语调的声学分析结果表明,对陈述句而言,粤语组的基频下倾现象较母语组更明
显。对两类疑问句而言,相对于陈述句的整体基频提升,粤语组弱于母语组,在句
子较长时尤为明显;但是句尾音节的基频提升,粤语组能较好地保持。这里的声学
分析结果与Gu(2015)基本一致,只是比后者有了更多变化,这是因为本研究采用
了更自然的对话语料。
研究结果也验证了听觉感知与声学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图2的听辨实验
结果显示,语调疑问句的辨识率在T4结尾时最低,这可以从图3的基频曲线得到
解释:以T4结尾时,语调疑问句相对于陈述句的基频提升量最少。
本文观察到的粤语人群的普通话语调偏误,可归因于普通话能力受限以及粤语的负
迁移效应。研究的结果,对于粤语人群的普通话教学有显而易见的启示作用。总结
出声调语调的内在规则与偏误规律,学习者就容易避免或纠正偏误。例如,了解到
普通话疑问句调与粤语的不同实现方式,从句首就拉升基频,即可改进语调疑问句
的自然度。一般来说,掌握特定语言背景人群常见的二语韵律偏误规律,就能对症
下药,有助于二语语音教学。
【相关文献】
[1]Chen, P. and Jiang, A. (2011). Representation of Mandarin intonations: Boundary tone
revisited. Proc. 23rd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1.
[2]Gårding, E. (1985). Constancy and variation in Standard Chinese tonal patterns. Lun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s 28: 19-51.
[3]Gårding, E. (1987). Speech act and tonal pattern in Standard Chinese: Constancy and
variation. Phonetica 44: 13-29.
[4]Gu, W. (2015). Tone, intonation, and emphatic stress in L2 Mandarin speech by English
and Cantonese learners. Proc. 18th ICPhS, Glasgow, UK.
[5]Gu, W., Hirose, K., and Fujisaki, H. (2006). Modeling the effects of emphasis and
question on fundamental frequency contours of Cantonese utterances. IEEE Trans. Audio,
Speech & Language Processing 14: 1155-1170.
[6]Gu, W. and Lee, T. (2009). Effects of tone and emphatic focus on F0 contours of
Cantonese speech: A comparison with Standard Chinese. 中国语音学报, 2: 133-147.
[7]Ladd, D. R. (1996). Intonational Phon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Lee, J. (2000). The pragmatics and intonation of ma-particle questions in Mandarin. MA
thesi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OH.
[9]Lee, J. (2005). The prosody of questions in Beijing Mandarin. PhD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OH.
[10]Liu, F. and Xu, Y. (2005). Parallel encoding of focus and interrogative meaning in
Mandarin intonation. Phonetica.
[11]Ma, J. K., Ciocca, V., and Whitehill, T. L. (2006). Effect of intonation on Cantonese
lexical tones.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20: 3978-3987.
[12]Ma, J. K., Ciocca, V., and Whitehill, T. L. (2011). The perception of intonation questions
and statements in Cantones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29(2): 1012-
1023.
[13]Shen, X. (1990). The Prosody of Mandari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4]Xu, Y. (1997). Contextual tonal variations in Mandarin. Journal of Phonetics 25.
[15]Xu, B. R. and Mok, P. (2012). Cross-linguistic perception of intonation by Mandarin
and Cantonese listeners. Proc. 6th Speech Prosody, Shanghai, China.
[16]Xu, B. R. and Mok, P. (2011). Final rising and global raising in Cantonese intonation.
Proc. 17th ICPhS, Hong Kong.
[17]Yang, C. and Marjorie, K. M. (2010). The percep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tones and
intonation.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45(1): 7-36.
[18]Yuan, J. and Shih, C. (2004). Confusability of Chinese Intonation. Proc. 2nd Speech
Prosody, Nara, Japan.
[19]Yuan, J., Shih, C., and Kochanski, G. P. (2002). Comparison of declarative and
interrogative intonation in Chinese. Proc. 1st Speech Prosody, Aix-en-Provence, France, pp.
711-714.
[20]贺阳, 劲松. 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2): 71-96.
[21]胡明扬. 关于北京话的语调问题[A]. 见: 胡明扬. 北京话初探[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 146-
164.
[22]金健, 胡伟湘, 王霞, 李爱军. 广州普通话和普通话声调对比研究[A]. 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
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 2008.
[23]林茂灿. 疑问和陈述语气与边界调[J]. 中国语文, 2006(4): 364-376.
[24]林露. 粤方言背景学习者普通话声调习得的实验研究及教学对策[D]. 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
2007.
[25]毛世桢.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6]沈晓楠. 关于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J]. 世界汉语教学, 1989(3): 158-168.
[27]石佩雯. 四种句子的语调变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0(2): 71-81.
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湛迎蓉)
香港粤语人群的普通话声调语调偏误特征
顾文涛
【摘 要】语音的自然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调语调等韵律特征,而这些韵律特征
的语言差异是导致二语韵律偏误的重要原因.本文比较了普通话母语人群和香港粤
语人群产出的普通话声调语调特征.首先从声学上分析了句中双字调组的基频模式,
发现粤语人群的主要偏误是调域偏窄,尤其体现在阳平调.然后,通过听辨实验和声学
分析,系统考察了不同句长及不同尾字调的陈述句、语调疑问句、带“吗”疑问句
的语调.听辨实验表明,粤语组陈述句的辨识率高于母语组,而疑问句的辨识率低于母
语组(尤其是阳平或去声结尾时).声学分析发现,粤语组陈述句的基频下倾比母语组
更明显,而疑问句相对于陈述句的整体基频提升则弱于母语组(尤其句子较长时),只
是句尾基频提升依然明显.听辨实验与声学分析的结果一致,粤语人群的普通话语调
偏误可归因于语言能力受限及语言负迁移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粤语人群的普通话
语音训练.
【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2
【总页数】10页(P123-132)
【关键词】普通话;香港粤语;声调;语调;陈述;疑问;二语偏误
【作 者】顾文涛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178
语音的自然度在很大程度上与声调和语调等韵律特征有关。然而,不同语言(含方
言)中声调和语调的声学实现方式并不相同,这些差异很可能造成二语习得过程中
韵律迁移并导致偏误。
作为汉语共同语的普通话,和香港特区具有官方地位的粤语,都是汉语言的成员。
由于普通话在香港的普及率低,香港粤语人群的普通话习得,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
的二语习得。按照汉语音韵学的传统,每个汉语音节划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而
声调主要由韵母承载,其主要音征是基频(F0)。表1给出了普通话和香港粤语(下
文简称粤语)声调系统的对比,包括调类、音高特征、以及五度制调值。其中,普
通话有四个调类(音高特征分别是高、升、低、降;其中T3只在句尾或突显音节上
呈现降升调)以及一个轻声T0;粤语则有六个调类,无轻声。双字调的协同发音作
用,普通话与粤语是相似的,即顺向同化为主、逆向异化为辅(Xu, 1997; Gu &
Lee, 2009)。
以往对粤语人群习得普通话的研究,多集中在单字调及双字调组(林露, 2007; 金健
等, 2008),发现的主要偏误为T1调阶偏低,T1、T4易混淆,T2、T3易混淆。
本文首先也考察双字调的偏误,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我们将双音节词置于语流
中,考察在连续语句中的表现。
在普通话和粤语中,陈述句的语调一般是降调,不带疑问语气词的是非疑问句(或
称语调疑问句)的语调一般是升调。但是,疑问句升调的具体表现,普通话和粤语
之间存在差异。粤语疑问句调的基频提升几乎集中在句尾(Ma et al., 2006; Gu et
al., 2006; Xu & Mok, 2011),可以用自主音段节律(AM)理论中的边界调来描述
(Ladd, 1996)。普通话疑问句调的基频提升则是整体性的(石佩雯, 1980; Gårding,
1985, 1987; Shen, 1990; Yuan et al., 2002; Lee, 2000, 2005),从句首起疑问句
的基频就比陈述句高(Shen, 1990; Yuan et al., 2002),虽然基频提升的幅度往往
还是在句尾达到最大(Liu & Xu, 2005)。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者认为普通话语调
的区别性特征在句尾(胡明扬, 1987;贺阳、劲松, 1992;林茂灿, 2006),但是这
一观点与基频整体提升的结论并不矛盾,因为他们大多只是认为句尾的提升更重要,
并未否定其余部分也存在提升。
在声调语言中,声调与语调的交互作用关系是研究的难点。最突出的是,疑问句尾
音节的声调与上升语调的交互。在普通话中,语调疑问句尾音节四声的相对音高模
式保持不变,但是调阶变高或曲拱斜率变大(林茂灿, 2006)。在粤语中,语调疑问
句尾音节往往会变为升调型(Ma et al., 2006; Xu & Mok, 2011),如果用指令-响
应模型来分析,就是将句尾音节后半部的声调指令替换为一个幅值较高的正指令
(Gu et al., 2006)。
普通话和粤语的语调在声学表现上的差异,同样也反映在听觉感知上。在普通话和
粤语中,陈述语气的听辨率都高于疑问语气(Yuan & Shih, 2004; Chen & Jiang,
2011; Xu & Mok, 2012)。对于普通话,有研究认为,疑问语调的主要音征是相对
于陈述句的整体音高提升,而句尾边界调的作用十分有限(Chen & Jiang, 2011);
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对疑问语调的听辨受到句尾字调的影响,句尾为阳平时比去声
时更容易辨识为疑问句(Yuan & Shih, 2004; Yang & Marjorie, 2010; Xu & Mok,
2012),上声时辨识率最低(Yang & Marjorie, 2010; Xu & Mok, 2012)。对粤语
而言,相关研究表明,边界调对语调感知起重要作用,边界调高的往往会判为疑问
语气,而句尾字调的曲拱特征对语调听辨的影响不大(Ma et al., 2011; Xu & Mok,
2012)。
虽然有针对普通话和粤语语调的对比研究,但是进一步考察二语语调偏误的很少。
最近,Gu(2015)通过声学分析考察了粤语人群普通话学习者的陈述句和语调疑问
句的音高偏误。本文在进一步分析这两个句类的同时,还将考察带“吗”疑问句,
同时考察句长的影响。与Gu(2015)采用的语料相比,本文设计了更具交际功能的
对话语料,以期更真实地反映自然语流的语调偏误。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还增加了
听辨实验,从听感与声学两个角度考察二语语调偏误。
实验语料由两部分组成,分别针对声调和语调的研究而设计。为了在同等条件下进
行对比实验,我们设计了严格受控的目标句。
针对双音节声调组合设计的目标句,文本和拼音如下所示:
(A) 他帮[姜/梁/蒋/项][哥/伯/导/少]开车。
Ta1 bang1 [jiang1/ liang2/ jiang3/ xiang4][ge1/ bo2/ dao3/ shao4]kai1
che1.
在全阴平承载句“他帮XX开车”当中嵌入一个有意义的双音节目标词,涵盖四声
的两两组合。前字韵母都是iang,后字韵母不尽相同;没有零声母构成的音节。
这部分共包含16个句子。
针对语调研究设计的是三组不同句长的目标句,文本和拼音如下所示:
(B) 今天吃[煎包/鲜桃/尖枣/酸酪][。/?/吗?]
Jin1 tian1 chi1 [jian1 bao1/ xian1 tao2/ jian1 zao3/ suan1 lao4][./?/ma0?]
(C) 今天吃苏州煎包 [。/?/吗?]
Jin1 tian1 chi1 su1 zhou1 jian1 bao1 [./?/ma0?]
(D) 今天张哥吃苏州煎包 [。/?/吗?]
Jin1 tian1 zhang1 ge1 chi1 su1 zhou1 jian1 bao1 [./?/ma0?]
每组句子包含三个句类,分别是陈述句(以句号结尾)、语调疑问句(以问号结尾)、
带“吗”疑问句(以“吗”字后接问号结尾)。其中,语调疑问句与带“吗”疑问句
的语义相同。为便于三个句类之间的对照描述,将带“吗”疑问句“吗”字之前的
音节也称为“句尾音节”。
B组句是在承载句末尾嵌入一个双音节目标词。目标词的前字韵母是ian或uan,
后字韵母都是ao。B组句除末字外全部为阴平,末字则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
去声,以考察声调与语调的交互作用。C、D两组是B组“今天吃煎包”的扩展,
目的在于考察句长变化对句调的影响。这些句子都是有意义的文本,且没有零声母
构成的音节。变化的是以下三个变量:
- 句子类型(3个选项):陈述句、语调疑问句、带“吗”疑问句。
- 句末字调(4个选项):T1至T4;此处不考虑轻声。
- 句子长度(3个选项):5、7或9个音节(不计“吗”字)。
以往的研究多采用朗读语音,但是这不能真实反映自然话语的特征。为了考察自然
语流中的声调语调变化,本文采用角色扮演的对话语料,将目标句嵌在对话中。这
种设计还有一个好处,由特定语境可以更自然地激发陈述和疑问的不同语气。我们
为每个目标句设计了一段对话,并给出语境及对话者关系的说明。每段对话有3-6
个话轮,目标句是其中的一个独立话轮。将总共16+18 = 34段对话的脚本以随
机顺序排列。
实验选取了两组被试,分别是熟练使用普通话的内地学生(母语组,或称L1)、以
香港粤语为母语的普通话学习者(粤语组,或称L2)。每组被试包括年龄相仿的10
名大学生(5男5女),母语组平均年龄为25岁,粤语组平均年龄为19岁。母语组
被试都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均达到二级甲等。粤语
组被试都是在南京读大学的香港学生,母语为粤语,都有一至两年的普通话课堂学
习经历,普通话能力中等,未参加过普通话水平测试。
每组被试成对录制语音。在充分熟悉每段语料并确认文字的正确读音后,一男一女
两名被试进入专业录音棚,分别扮演甲、乙两个角色,以正常语速和自然语调录音。
主试对录音全程监听,一旦发现口误或明显不流利之处就要求被试重新录制该段对
话。所有34段对话录完后,两名被试再互换角色录制。
对目标句语音,我们使用Praat软件进行手工切分与标注。根据语谱图和波形,将
每句话切分为各音节的声母段与韵母段。使用Praat软件的自相关算法,以10ms
为间隔自动提取基频值,然后手动修正错误点。接着,对基频曲线轻微平滑以消除
局部扰动,在韵母段内对断点做线性内插以获得连续曲线。为方便基频的比较,我
们将时长归一化,在每个音节的韵母段内等间距地取10个点的基频值,形成时长
归一化的基频曲线。将基频由Hz值转化为以50Hz为参考的半音(st)值以后,对
一组被试求取平均的基频曲线。
首先考察双字声调组合的基频模式。针对A组句中的双音节目标词,图1画出了
时长归一的以半音为单位的基频曲线图。图1(a)(b)显示前字调固定、后字调四声
变化的模式,而图1(c)(d)显示后字调固定、前字调四声变化的模式,注意当两字
都是T3时前字变调为T2。
可以看到,粤语组被试的四声基本调型与母语组区别不大,主要的差异是调域偏窄,
这也是普通话二语学习者的普遍问题(沈晓楠, 1989; 毛世桢, 2008);这里特别突出
的是阳平T2,尤其T2在后字时基频升幅太小、甚至看不出是升调型。表2给出
了四声分别在前后字的调阶(基频均值)与调域(基频范围)的统计分析结果。可见,
无论前后字,粤语组的调阶与母语组没有显著差异(虽然粤语组均值略低);对于调
域,无论前后字,除了平调T1没有显著差异外(平调调域并没有实质意义),T2-
T4粤语组的调域均比母语组显著更窄,而且在T2时差异最显著。
调域变窄也影响到调间的协同发音效应。普通话声调的协同发音,主要体现在前字
调对后字调的顺向同化作用,尤其是前字调为T3或T4(均以低调阶结尾)时对后字
调的降阶作用(Xu, 1997)。由图1(c)(d)可见,粤语组的降阶作用不如母语组明显,
这是由于粤语组的前字四声形成的调域偏窄造成的。
为比较两组被试产出的语调,设计了一个听辨实验。我们招募了10名(5男5女)
年龄相仿的内地普通话熟练使用者作为听辨人,与发音被试没有交集。他们都是南
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平均年龄24岁,普通话水平测试均达到二级甲等,无
听力障碍史。
我们从含有B、C、D组句的对话中切出18×20 = 360个目标句作为听辨材料,
要求听辨人判断是陈述还是疑问。为确保听辨不受句法影响,我们切除带“吗”疑
问句的“吗”字段(虽然这样导致语句不完整,但是被试仍然可以根据语调预测)。
听辨实验用E-Prime 2.0软件呈现刺激并采集听辨人的反应,实验范式为恒定刺激
法。我们将360个目标句按随机顺序组成12个语音文件,每个语音文件含30个
刺激句,相邻刺激之间用5秒的无声段间隔。实验在隔音室内进行,听辨人佩戴
AKG K271 MKII耳机,在每个5秒无声间隔内,通过按键操作,对刺激句做出三
选一的判断:“陈述、疑问、无法判断”,超时未选则作为“无法判断”处理并自
动跳到下一句。实验开始前听辨人充分练习,熟悉实验流程。采用特制键盘,主键
区只有三个按键,各按键之间有足够距离以避免误按。每听完一组30个句子,听
辨人可以休息。实验结束后,选择结果会自动保存到相应文件。
图2显示了四声结尾的五字句的听辨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Yuan & Shih, 2004;
Chen & Jiang, 2011; Xu & Mok, 2012)类似,两组被试,陈述句的辨识率均高于
语调疑问句。唯一的例外是,母语组以T2结尾的陈述句,辨识率低于同样以T2
结尾的语调疑问句(粤语组无此表现的原因下文解释),这表明当句尾字调的音高走
向与语调冲突时,会干扰语调的听辨。
此外,总体而言,切除“吗”字的带“吗”疑问句,辨识率很低。这不难解释,因
为带“吗”疑问句的疑问信息主要通过疑问语气词“吗”传达,“吗”字切除后疑
问信息就受损。此处也有一个例外,就是以T4结尾的疑问句,辨识率很高(母语组
甚至超过陈述句的辨识率),这表明句尾轻声疑问语气词对其前字调的影响,只有
当前字为T4时是显著的。
对比两组被试语料的听辨结果可以发现,陈述句的辨识率,粤语组的语句总体上高
于母语组的(T4结尾的除外),原因我们将在后面的声学分析部分解释;然而,两
类疑问句的辨识率,粤语组语句普遍低于母语组语句,表明粤语被试没有很好地掌
握普通话语调疑问句的韵律编码策略。因此,母语组T2结尾陈述句的辨识率低于
T2结尾语调疑问句的现象,粤语组没有出现。
无论是母语组还是粤语组,陈述句和疑问句的感知都明显受到句尾字调的影响:
T2(升调)结尾的陈述句辨识率最低,T4(降调)结尾的语调疑问句辨识率最低。这表
明,语调与句尾字调音高走向的冲突会给语调感知造成困难。
更值得注意的是,母语组与粤语组的语句在辨识率上的差异,随不同的句尾字调而
变。粤语组语句相对于母语组在辨识率上的下降,主要表现在T4结尾的带“吗”
疑问句以及T2或T4结尾的语调疑问句中。也就是说,对于完整语句的语调,从
听感上比较,粤语组问题最严重的是升调T2或降调T4结尾的语调疑问句。
针对B、C、D组句,图3、图4给出了时长归一的以半音为单位的基频曲线图。
深色和浅色线分别对应母语组和粤语组,三种线型分别代表三个句类。对比两组被
试的数据,可以发现粤语组的普通话语调偏误规律。
首先,粤语组的基频曲线总体上略低于母语组。其次,比较陈述句中的若干个阴平
调T1,粤语组的基频下倾现象明显,而母语组并不明显。表3给出了用母语组减
去粤语组所得陈述句各音节的基频差值,定量地显示了上述结果。首先,表中大多
数音节的基频差值为正,表明母语组基频略高于粤语组,但是差异并不显著。其次,
总体上看音节位置越靠后,基频差值越大(不考虑五字句尾的T2-T4音节),表明粤
语组相对母语组而言,陈述句有更明显的基频下倾。
我们对基频下倾度的差别解释如下。因为母语者的基频曲线不仅遵循语音产生的生
理规则,还要对语法、语义、语用等高层信息编码,因此往往通过基频重置,对话
语结构加以灵活的调整,从而陈述句没有表现出简单划一的生理性基频下倾现象;
而二语学习者语言能力受限,尚未熟练掌握通过基频变化对语法、语义、语用编码
的策略,因此基本只遵从语音产生的生理规则,陈述句表现出较典型的基频下倾现
象。这也是造成粤语组陈述句辨识率高于母语组陈述句的原因——粤语组明显的
音高下倾趋势被当成了陈述语调的感知线索。
当然,粤语组的语调偏误更多地体现在疑问句中。我们知道,疑问句特别是语调疑
问句,基频一般比陈述句高。表4和表5列出了四声结尾的五字的语调疑问句和
带“吗”疑问句相对于陈述句的各音节基频提升量,表6和表7列出了T1结尾的
不同句长的语调疑问句和带“吗”疑问句相对于陈述句的各音节基频提升量(表内
拼音中的点号代表有不同组合)。差值的统计显著水平也显示在表中。
对于母语组,两类疑问句的基频总体上比陈述句高,而且基频提升量在句尾音节达
到最大(T4结尾的语调疑问句、T2结尾的带“吗”疑问句除外)。T4结尾的语调疑
问句例外,是因为降调T4与上升的语调冲突,这也是语调疑问句在T4结尾时辨
识率最低(如图2所示)的原因。
对于粤语组,疑问句的基频提升总体上弱于母语组(统计显著水平较低,或者提升
量较小)。这一差异更显著地体现在较长的句子中,这不难理解,因为对于较长的
句子,二语学习者需要在更长范围内规划基频的编码,所以更加困难。
造成这种疑问语调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母语负迁移。在粤语中,是非问句疑问信
息的传达更多依靠句尾语气词及句尾音高提升,而不是全句音高的整体提升。粤语
人群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很可能将这种韵律编码策略迁移到普通话中,较多依
赖句尾音高提升来传达疑问信息。
本文系统比较了普通话母语人群和香港粤语人群的普通话声调语调特征。首先,对
句中双音节词的声学分析发现,粤语人群在声调上的主要偏误是调域偏窄,尤其体
现在阳平调,这与以往对孤立双音节词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然后,通过听辨实验
和声学分析,着重考察了不同尾字调、不同句长的三个句类(陈述句、语调疑问句、
带“吗”疑问句)的语调。
对语调的听辨实验结果表明,粤语组的陈述语调,辨识率总体上高于母语组,而粤
语组的疑问语调,辨识率明显低于母语组。此外,两组被试语句在语调辨识率上的
差异,直接受到句尾字调的影响;其中,T2或T4结尾的语调疑问句,粤语组的
语调偏误最为明显。
对语调的声学分析结果表明,对陈述句而言,粤语组的基频下倾现象较母语组更明
显。对两类疑问句而言,相对于陈述句的整体基频提升,粤语组弱于母语组,在句
子较长时尤为明显;但是句尾音节的基频提升,粤语组能较好地保持。这里的声学
分析结果与Gu(2015)基本一致,只是比后者有了更多变化,这是因为本研究采用
了更自然的对话语料。
研究结果也验证了听觉感知与声学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图2的听辨实验
结果显示,语调疑问句的辨识率在T4结尾时最低,这可以从图3的基频曲线得到
解释:以T4结尾时,语调疑问句相对于陈述句的基频提升量最少。
本文观察到的粤语人群的普通话语调偏误,可归因于普通话能力受限以及粤语的负
迁移效应。研究的结果,对于粤语人群的普通话教学有显而易见的启示作用。总结
出声调语调的内在规则与偏误规律,学习者就容易避免或纠正偏误。例如,了解到
普通话疑问句调与粤语的不同实现方式,从句首就拉升基频,即可改进语调疑问句
的自然度。一般来说,掌握特定语言背景人群常见的二语韵律偏误规律,就能对症
下药,有助于二语语音教学。
【相关文献】
[1]Chen, P. and Jiang, A. (2011). Representation of Mandarin intonations: Boundary tone
revisited. Proc. 23rd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1.
[2]Gårding, E. (1985). Constancy and variation in Standard Chinese tonal patterns. Lun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s 28: 19-51.
[3]Gårding, E. (1987). Speech act and tonal pattern in Standard Chinese: Constancy and
variation. Phonetica 44: 13-29.
[4]Gu, W. (2015). Tone, intonation, and emphatic stress in L2 Mandarin speech by English
and Cantonese learners. Proc. 18th ICPhS, Glasgow, UK.
[5]Gu, W., Hirose, K., and Fujisaki, H. (2006). Modeling the effects of emphasis and
question on fundamental frequency contours of Cantonese utterances. IEEE Trans. Audio,
Speech & Language Processing 14: 1155-1170.
[6]Gu, W. and Lee, T. (2009). Effects of tone and emphatic focus on F0 contours of
Cantonese speech: A comparison with Standard Chinese. 中国语音学报, 2: 133-147.
[7]Ladd, D. R. (1996). Intonational Phon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Lee, J. (2000). The pragmatics and intonation of ma-particle questions in Mandarin. MA
thesi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OH.
[9]Lee, J. (2005). The prosody of questions in Beijing Mandarin. PhD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OH.
[10]Liu, F. and Xu, Y. (2005). Parallel encoding of focus and interrogative meaning in
Mandarin intonation. Phonetica.
[11]Ma, J. K., Ciocca, V., and Whitehill, T. L. (2006). Effect of intonation on Cantonese
lexical tones.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20: 3978-3987.
[12]Ma, J. K., Ciocca, V., and Whitehill, T. L. (2011). The perception of intonation questions
and statements in Cantones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29(2): 1012-
1023.
[13]Shen, X. (1990). The Prosody of Mandari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4]Xu, Y. (1997). Contextual tonal variations in Mandarin. Journal of Phonetics 25.
[15]Xu, B. R. and Mok, P. (2012). Cross-linguistic perception of intonation by Mandarin
and Cantonese listeners. Proc. 6th Speech Prosody, Shanghai, China.
[16]Xu, B. R. and Mok, P. (2011). Final rising and global raising in Cantonese intonation.
Proc. 17th ICPhS, Hong Kong.
[17]Yang, C. and Marjorie, K. M. (2010). The percep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tones and
intonation.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45(1): 7-36.
[18]Yuan, J. and Shih, C. (2004). Confusability of Chinese Intonation. Proc. 2nd Speech
Prosody, Nara, Japan.
[19]Yuan, J., Shih, C., and Kochanski, G. P. (2002). Comparison of declarative and
interrogative intonation in Chinese. Proc. 1st Speech Prosody, Aix-en-Provence, France, pp.
711-714.
[20]贺阳, 劲松. 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2): 71-96.
[21]胡明扬. 关于北京话的语调问题[A]. 见: 胡明扬. 北京话初探[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 146-
164.
[22]金健, 胡伟湘, 王霞, 李爱军. 广州普通话和普通话声调对比研究[A]. 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
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 2008.
[23]林茂灿. 疑问和陈述语气与边界调[J]. 中国语文, 2006(4): 364-376.
[24]林露. 粤方言背景学习者普通话声调习得的实验研究及教学对策[D]. 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
2007.
[25]毛世桢.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6]沈晓楠. 关于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J]. 世界汉语教学, 1989(3): 158-168.
[27]石佩雯. 四种句子的语调变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0(2): 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