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7日发(作者:波坚壁)
107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9年第4期总第169期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文章编号:1003 - 9104(2019)04 - 0107 - 05
□
乾嘉复古学术思潮与古乐研究重振
—以江藩《乐县考》为中心
王祥辰,许建中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乾嘉年间的乐律学研究受复古学术主潮的影响,达到了音乐学史上又一次高
峰。清儒们通过考证先秦汉唐流传下的文献,力图还原古代的乐律、乐制及乐器。江藩《乐
县考》就成于此时。江藩借助乐律研究,张扬“宗郑”复古的治学理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
达自己的学术企图。江藩认可并接续凌廷堪“今乐可通于古乐”的乐律研究构想,将乐律学
研究重点转移至古乐器层面,完善了乾嘉乐律学研究体系。江藩努力建构古乐与今乐间的
联系,不仅为此后从事音乐考据的学者示以了研究门径,还为后人缘何要继续深入古乐研治
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江藩;乐律学;《乐县考》;复古;凌廷堪;汉学
中图分类号:
J
60 文献标识码
:A
江藩,字子屏,一作国屏,号郑堂,又号水松、竹西
词客,江苏甘泉(今扬州邗江)人,清代知名经学家。
撰作有《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周易
述补》《尔雅小笺》等,尤其是《国朝汉学师承记》被认
作:“既集中反映了江藩及其一般汉学家的学术思想
和主张,也对清代汉学作了一个总结。”[
n
其实,除了
对《周易》《尔雅》等十三经的研究外,江藩还精通乐
律学,撰有《乐县考》
。梁
启超视《乐县考》为清人音
乐学研究之表率,并认为此书在清代乐律学的发展历
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乐律一门,亦几蔚为
大国。毛奇龄始著《竟山乐录》,次则江永著《律吕新
论》《律吕阐微》,江藩著《乐县考》,凌廷堪著《燕乐
考原》,而陈澧之《声律通考》,晚出最精善。此皆足
为将来著中国音乐史最好之资料也。” U]7?江藩作为汉
学大师惠栋的再传弟子,其对乐律学的关照,从学术
旨趣层面而言,与他的汉学研究是高度一致的。江藩
开展乐律学研究,既是乾嘉汉学演进到一定阶段的必
然结果,也是古乐、今乐寻觅结合契机的客观需要。
―、复古风潮推动乐律学研究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谈清代学术思潮时言:
“‘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
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2]5宋明理
学与清代朴学有很大的区别,宋明儒生强调的主观顿
悟的问学模式,为清儒提倡的客观考证所取代。考证
所得之结果,必须得到古学的验证。惠栋认为,汉学
之所以可以成为评判学术对错标准,是因为“以汉犹
近古,去圣未远故也”[3]315。而这也是缘何梁任公标
举“复古”才是清代学术的主要特色。“复古”的风气
反映在古代音乐学研究之上,就是追溯先秦以及汉代
的律、调、谱、器等,并使之与经学文献相挂钩。顾炎
武说:“《诗》三百篇,皆可以被之音而为乐。自汉以
下,乃以其所赋五言之属为徒诗,而其协于音者则谓
之乐诗。宋以下,则其所为乐府者亦但拟其辞,而与
作者简介:王祥辰(1990-),男,汉,江苏南京人,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清代学术与文学。
许建中(1957-),男,汉,山东海阳人,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戏曲史,中国小说史。
门王祥辰,等乾嘉复古学术思潮与古乐研究重振
以江藩《乐县考〉为中心 108
U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徒诗无别。于是乎诗之与乐判然为二,不特乐亡,而
诗亦亡。”⑷284 ―285
从顾炎武的话中,的确能看出清儒复兴古代音乐
的愿望。事实上,顾炎武等人想要还原古乐,完全是
基于更加完整地展示《诗经》面貌的考量。与音乐学
有关的研究,藉着经典研治的深人,重归学界的主流
视域。而在复兴古乐的过程中,传统小学之一的音韵
学首先得到重视。因为音韵学是治经的基础,且较为
容易在传统经学研究内部开展,故诸多清儒将之当作
重提古代乐学的第一步。钱大昕甚至认为,古音不通
难明经典内涵:“古人以音载义,后人区音与义而二
之,声音之不通而空谈义理,吾未见其精于义
也。”
W
360正是在这种学术风潮下包括顾炎武《音学
五书》、江永《音学辨微》《古韵标准》、戴震《声韵考》
《声类表》、段玉裁《六书音韵表》等一大批音学研究
著作在乾嘉时年出现,促成了音韵学在“清代特
盛’雜。
乾嘉音韵学研究如火如荼开展,也促使乐律学研
究更张。清儒开始有意识地将他们最擅长的考证手
段运用到古代音律的研究中。实际上,众多专主音韵
学的学者都旁及乐律学研治。沈大成言及吴西林学
术成就时讲道:“吴君于书无所不究,而尤专象纬、乐
律、《说文》、音韵之学,撰著能补古人。” 而杭世骏
所作行状中也提到刑部王侍郎:“自乐律、音韵旁及
中西象数,莫不深造。” [7]573复兴古乐的目标激起了音
韵学研究的热潮,而音韵学研究推进到一定纵深后,
又催动乐律学研究的开展,这似乎昭示出了某种学术
演进的规律。此外,清廷官方也在推动乐律学研究的
进程,罗振玉即曰:“康熙以后,凡言律吕者,皆根据
《御纂律吕正义》,盖圣祖于乐学至精,后有作者莫能
外也,[8]17尽管罗振玉这段话是为了吹捧康熙的乐学
成就,但却也变相道出了清廷对学者们广泛关注乐律
学的确作出了引导。在内在理路演进和文化政策导
向的双重作用下,儒生们考订古书音韵的同时,开始
将音律学的研究提到了愈来愈重要的位置。毛奇龄
在著作中已经努力尝试勾连音韵学与乐律学的关系,
他说:“声音之道与政相通,故王者功成乐作,则必辨
析宫商,考定律吕,以求声音之所在。凡以为中和之
气所以格天人而和上下,非偶然也。王昶更是强
调,通晓乐律学是回归汉代经学的根本要求:“汉唐
经师靡不精通推步兼工乐律。汉之京君明、郑康成,
宋之范氏镇、司马氏光,明之韩氏邦奇,可概见
也。,’[1_
乾嘉考据学发皇带来的古乐研究重振,还直接影
响到清代戏曲学的繁荣。凌廷堪、焦循就是经学家中
戏曲研究造诣精深的代表人物。凌、焦二人不只在经
学研究层面完成了《礼经释例》《孟子正义》等经典著
作,还十分关注音律学,凌廷堪即著有《燕乐考原》。
更为重要的是,凌氏还将研探古代音学得到的启示运
《乐县考》分上下两卷。卷上第一“钟
磬二八十六牧一虡说”;第二“钟磬十六枚
一虡之序”论及声律;第三“方响说”指出方
响乃编钟编磬之遗制。第四、第五“匀锣
说” “摩说”,认为今之勾锣为古之方响,并
以今之匀锣字谱求钟磬之声,又从《考工
记》《礼记》证“鼓摩”调音之法。卷下第一
“乐县说”,附图考证了乐县的编排位置及
用到了戏曲研究之中。陈居渊《焦循评传》有言:“乾
嘉之际,是古学全面复兴的时期,经典考证是学术的
主流,学者对古籍的整理校勘及各个领域,与经典有
着密切联系的古乐备受学者的注目。……由于古乐
与戏曲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乐的研究必然会涉及
到戏曲,自然也会影响到戏曲的研究。” ["]348面对如何
处理乐律研究与戏曲间的关系,凌廷堪与焦循走上了
不同道路。凌廷堪通过讨论唐人燕乐调声,以反思杂
剧与古乐律吕间的联系:“故元人杂剧及《辍耕录》有
曲者,只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
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较《中原音韵》少小
石、商角、般涉三调。明人不学,合其数而计之,乃误
以为九宫。” 而焦循虽然在《孟子正义》中屡有对
“六律”“五音”等的训诂,但其研究戏曲有时还是刻
意回避乐律,《剧说》开篇焦循云:“因取前帙,参以旧
闻,凡论宫调、音律者不录,名之以《剧说》。” [13]3M二
人有关乐律、戏曲关系的不同看法,也展示了清代曲
学发展的不同路径。
二、《乐县考》撰作旨趣:以复古“宗郑”求古乐复兴
江藩与凌廷堪、焦循二人皆为挚友,凌廷堪曾记
述其与江藩的交往:“次年客扬州,汪容甫始介予交
江君。”™
W
焦循亦与江藩有多封书信往来。学界的
总体风潮,以及挚友对音律的关照与应用,使得江藩
很难不去关注乐律之学。而从学术传承的角度观之,
江藩作为笃守汉学思想的经学家江声、余萧客的弟
子,还是力图通过“求古”来还原古代音乐的本貌。
于是他撰作《乐县考》,专考古代乐县形制、乐器及乐
律。江藩有关乐律学的研究,实质在取法上与凌廷堪
十分相似。江藩也是希望通过考订清晰古代乐制、乐
律及乐器等,来引导乾嘉音乐学的发展走向。凌廷堪
弟子张其锦记述了凌、江二人的音乐学术交游:“锦
受业凌次仲师,始谓今乐与古乐,中隔唐人燕乐一关,
爰着《燕乐考原》六卷。虽其说尚有未竟,学者得其
书而寻绎之,庶几有所从人,不堕迷津。旧岁携至扬
州,吾郡郑堂江先生见而叹之,以为得未曾有。更与
钮君非石考校古籍,证以今器,虽吾家平子耽好子云
之书,不是过也。” [14]1
孙晓辉《乾嘉音乐学术论略》大致交代了《乐县
考》的体例:
109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9年第4期总第169期门
乐器;其后“歌钟二肆辨” “释鏵”,以为“歌
钟二肆”实有磬一堵;至于“馎”和“馎”,以
鏵为鏵钟,而馎为则为横木上金革。[15]
通观《乐县考》全书,尽管江藩通过征引各类古
书,力图广博地展示出其认知中古代乐县制度的风
貌。然而江藩有关古代乐器样式的还原,以及乐律、
乐制的解读,大抵还是以郑玄的论说为根据。张丙炎
概述江藩学术特点时就说:“精研郑君之学,故又号
‘郑堂’焉。”江藩《乐县考》开篇《钟磬二八十六
枚一虡说》解释一虡包括多少钟磬时,引用《周礼•
小胥》:“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在经文后,他直
接搬出了《周礼疏》中的相关载录。而《周礼疏》中包
含服虔、郑玄等人意见在内的多种有关钟磬数量的看
法。江藩则详细辨析了这些意见,并提出自己的主
张。江藩认为:“欲明宫县之制,必求钟磬之数。公
彦以八音、八风释康成二八之义,是已他用律吕
规则来佐证郑注一虡有十六钟磬的观点。在江藩看
来,若诚如服虔所说的一虡十九钟磬,那么“ 一虡之
内既有十二月钟矣,何以又加黄钟、林钟、太蔟、南吕、
姑洗,若谓此五钟县而不系,则何必县之哉?” 而假
使上述的五钟再添人进一虡内,一虡就会包含两个黄
钟、林钟、太蔟、南吕、姑洗,如此即会出现重复,又如
何能和谐的奏乐呢?之后江藩强调:“服氏之说非古
制,此郑君所以不从也。”[17]2不只如此,江藩更是将钟
磬制度混乱的罪责,直接归咎在服虔身上,“自有服
氏之说,而编磬编钟之制紊乱不伦。” [17]2
江藩以乐律考订为桥梁来强化郑玄的主张,比他
直接在《汉学师承记》中旗帜鲜明高举郑氏学,显得
髙明许多。《钟磬二八十六枚一虡说》一篇,看似只
是江藩考察一虡钟磬之数,以期厘清音乐学史上的一
个基本概念。但一虡究竟有多少钟磬,实则关乎江藩
整体的乐制研究。江藩在该篇末就直接指出:“二八
十六枚之说既明,而宫县之制可考矣。”[17]3江藩这段
话释放给外界两个信息。其一,他为什么在《乐县
考》开篇要谈钟磬数量的问题。其二,《乐县考》的立
论基础就是郑玄的学说。然而从江藩《乐县考》将朱
熹与汉儒认知的不平衡,归为后人解读的失误“此不
明朱子经传通解十二律正变倍半之法”[n]3,也能看
出,其即便推举郑玄,却力图在古乐器考证时调和汉、
宋间的矛盾。在江藩笔下,不论是汉儒代表郑玄,还
是宋儒关键朱熹,他们追寻、复原古制的态度是一致
的。而江藩参与的古乐复兴工作,理应得到汉学、宋
学双方阵营的认可与支持。
向古代乐器研究中渗透汉学理念,是江藩展露学
术企图的特殊方式。《乐县考•释蹒》篇中,江藩就
认为郑玄有关和“缚”的解读是正确的,宋儒完
全不该妄断郑玄是非: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
《周礼•缚师》之“缚”当作“礴”。康
成注:“鏵如钟而大。”贾公彦释曰:“如钟而
大者,以其形如钟而大
D
独在一虡,独在一
虡者,编钟之外,特县鍵耳。”许叔重亦曰:
“大钟所以应钟磬也。”郑、许皆训“礴”为大
钟者,因鍀钟惟击编钟时,击鍀以应之,他乐
不用也,谓如钟而大者。钟独指编钟而言,
谓鏵之形大于编钟,非指镛也。陈祥道之
徒,不知“鏵”、“馎”为通借字,以“錢”为
“镛”之别名。訾议郑君,妄而已矣。
[n]2?
江藩由名物训诂的角度出发,说明“
ST
’就是大
号的馎钟,从而证明郑玄的注解并无失误。颇值玩味
的是,江藩在肯定郑玄的同时,还不忘挖苦一下陈祥
道等宋儒。而江藩对陈祥道的批评并非没有理由。
陈祥道《礼书》言:“郑康成曰:‘馎如钟而大。’孙炎、
许慎、沈约之徒,亦以为大缚。然《尔雅》‘大钟’谓之
‘镛’
,
不谓之‘馎’。”[18]^+姑且不论陈祥道与郑
玄有关“縛”的解读孰是孰非,单就陈氏的议论方式
而言,其否定郑玄意见时的态度
,
显得并不客气。江
藩作为郑玄拥趸,直称“陈祥道之徒”“訾议郑君”
,
也
带有替郑玄回应质疑的目的。
然而就像此前所提到的,江藩为朱熹不同于郑玄
意见的情形开脱一样。面对陈祥道有关“馎”为“镛”
的理解,江藩也想要找出此中原因:“然其误亦有所
本,本于郭璞之《尔雅注•释乐》:‘大钟谓之镛。’注
曰:‘亦名礴。’景纯注《雅》,多袭旧説,不加深
考。”
TP
江藩认为陈师道与郑玄意见相佐,是郭璞注
《尔雅》内容有误导致的。陈师道不过只是援人旧
说,未加思考罢了。可见,江藩是把惑人思路的罪责
转嫁到了郭璞等魏晋经学家身上。而将宋儒的错误
怪罪给魏晋学者的做法,在汉、宋学强烈对立之时的
经学界并不罕见。诸多清儒均以为,汉、宋学者之所
以学术信息不对称,宋儒之所以错谬百出,魏晋儒生
难辞其咎。当然从本质上讲,这也是清代汉学家每每
否定宋学,却想要躲避外界指责他们设置汉、宋门户
壁垒的惯用手段。章太炎就对清儒如此故作姿态不
屑一顾:“文有古今,而学无汉宋。清世经说所以未
大就者,以牵于汉学之名,蔑魏晋使不得齿列。”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江藩讨论古代乐律是复
古学术主潮与所处学术圈共同影响的结果。他在复
兴古代音乐学的进程中,虽然还是将乐律考证的逻辑
基点直接落在郑玄的论说上
,
力求展现汉学家的本
色。但为了达成古乐复兴的目的,他也需要在宋学阵
营内部寻找到自己的“盟友”。于是,江藩在否定宋
人意见的同时,往往利用引证魏晋时期的经注材料为
宋儒“脱罪”。江藩处理汉、宋学者意见不合时的方
法,显然不是同时期扬州学派学人惯用的“汉宋兼
采”。事实上,江藩只是想要在其汉学主导的著述
门王祥辰,等乾嘉复古学术思潮与古乐研究重振-
以江藩《乐县考〉为中心 110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中,为宋儒的言论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出路,不至让乾
嘉时期的宋学家们对《乐县考》产生太多的抵触情
绪,阻碍到他重振古代音乐学的理想。
三、《乐县考》复兴古乐途径:“今乐可通于古乐”
张其锦《乐县考序》曰:“学术至今日,彬彬乎盛
矣。惟乐律一门,陈陈相因,扃钥未启。谈古乐者,求
诸算术而不适于用;谈今乐者,娴于字谱而不通诸
古。”[14]1张其锦这段话道出了乾嘉乐律学研究所面临
的困局。清代“经学复盛”[20]2M,先秦时期影响力十
足的乐律学得以重获关注,并不难让人理解。但复兴
的乐律学研究,在今不通古的大背景下,似乎也遇到
了难以跨越的瓶颈。一方面,研治古乐的学者不通今
乐,诸如江永等人利用《易》学象数来研究乐律,不仅
不能指导现实的音乐演奏活动,还给古代乐律学的研
治徒增了神秘主义色彩。另一方面,今乐演奏上有所
成就的乐师,也只能领会流行的字谱,而不懂古代乐
器、乐制及乐律。这种状况也引发了凌廷堪、江藩等
人的担忧,如若古乐与今乐完全割裂,古代乐律学的
研究也就失去了时代价值。
朱熹谈及古乐时显得十分悲观:“古乐亦难遽
复。”早在南宋,朱熹就已经意识到了古乐复兴对社
会教化的重要价值,但他也指出,想要短时间内还原
古乐并不现实。为了缓和古乐难以复兴的窘境,朱熹
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且于今乐中去其噍杀促数之
音,并考其律吕,令得其正”;二是“更令掌词命之官
制撰乐章,其间略述教化训戒及宾主相与之情,及如
人主待臣下恩意之类,令人歌之,亦足以养人心之和
平”。
U
1]2
m
而从朱熹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其推举古乐
的目的只在张扬“乐教”传统,并非真正想要振兴古
代音乐。
行至清代,考据学日盛,面对前辈学者遗留下的
难题,汉学家们尝试利用深厚的考证功力予以解决。
前人难以还原的古乐,自然也被乾嘉学者们提上了研
究的议程。其中,凌廷堪提出“以今乐通古乐”的构
想,得到乐律学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凌廷堪企图藉
着考察唐代燕乐,构建古乐与今乐间的联系。陈漕即
赞赏凌廷堪曰:“考古乐者绝少,近数十年惟凌次仲
奋然欲通此学,自谓‘以今乐通古乐’。澧求其书读
之,信多善者。” [22]
SH
江藩《乐县考》直接乘续了凌廷
堪“以今乐通古乐”的理论。伍崇曜在为《乐县考》所
作跋文中对此即有明确表述:“是书专考古乐器,而
言‘今乐可通于古乐’,其说与凌次仲略同。”™35所谓
“今乐可通于古乐”的观点,并非凌廷堪首创。江藩
《乐县考•方响说》篇就引宋代音乐家房庶的话:“古
乐与今乐,本末不远。上古世质,器与声朴,后世稍变
焉,金石钟磬也;后世易之为方响,丝竹瑟琴也;变为
筝笛,匏笙也;攒之以斗,埙土也;变而为瓯,革麻料
也;击而为鼓,木柷敔也;贯之为板,此八音者。
早在北宋之时,房庶就已然或多或少流露出了今乐、
古乐互通的认识。江藩借用房庶的议论告诉读者,今
之乐器其实古已有之,“古乐虽亡,然以今乐寻绎之,
尚可得千百中之一二焉。惜乎为自以为是之妄人所
汩没,岂非恨事耶?” [17]1°江藩想要透露给音乐界的
是,当下有许多流行乐器都继承了古代乐器的主要特
色,乾嘉时期的演奏家完全可以利用流行的乐器去演
奏古乐。即使古乐器难以复原铸造,古代音乐依然可
以借由音律研究被重新表演出来。而凌廷堪《燕乐
考原》也提到了房庶的看法,并指出:“岂以其器不若
古哉,亦疾其声之变,尔试使知乐者由今之器寄古之
声,去尥懘靡曼而归之中和雅正。”[
M
]357江、凌二人表
述不同,但希望使用流行乐器演奏古乐的愿望是一致
的。张其锦也认为江藩:“直通今乐于古乐,与吾师
之说俨然若合符。” [14]1
当然,凌廷堪、江藩有关乐律学研究的共通性还
不只这些。凌廷堪《燕乐考原》在论古乐、今乐工尺
谱字与律吕谱字关系时,援引沈括《梦溪笔谈》:“十
二律并清宫,当有十六声。今之燕乐,止有十五声。
盖今乐高于古乐二律以下,故无正黄钟声,只以合字
当。大吕犹差高,当在大吕、太蔟之间,下四字近太
蔟,高四字近夹钟。”[
M
]343并以此为依据论证“以合字
配黄钟为徵”的正确性。[25]而江藩在《乐县考•匀罗
说》篇中写道:“宋之燕乐,有上字无高上字,有尺字
无高尺字,低于今乐二律也。以此推之,则今乐低二
律,合于燕乐,燕乐低二律,合于雅乐。”[17]12无疑是对
凌廷堪论述的补充与再证明。而江藩与凌廷堪有关
工尺、律吕关系的讨论,皆是为了贯通古乐与今乐。
江藩更是用“非熟于今乐者,岂能有此神解哉” [n]12的
表达,来肯定吴地乐律学者王云有关“匀罗”的论断。
由是观之,江藩尽管希望复兴古代音乐,却从没有厚
古薄今的想法。
江藩从古乐演奏的载体乐器,以及燕乐音阶所配
工尺谱字、律吕谱字的关系等两个维度,论证“以今
乐通古乐”的可能性。基本证明出了古乐器、乐律与
乐制等研究,可以指导乾嘉社会的音乐实践。从事乐
律研究的学者们,并非只是在做历史细节的还原。精
密、严谨的考证研究,是有机会重现古乐演奏时的状
态的。回顾乾嘉学术史,汉学家们进行经典考证的主
要宗旨即为“致用”,而很多的学术研究难以在短时
间内达到这一目标,所以江藩等人“今乐可通于古
乐”的论证工作就显得更有价值。凌廷堪、江藩二人
相继阐述的乐律学研究方法,不只为此后从事音乐考
据的学者提供了研究的门径,同时也为后人缘何要继
续深人古乐研治给予了理论方面的支持。
四、结语
作为一种古代乐律学研究专著,江藩《乐县考》
的特殊贡献在于充分汲取了凌廷堪《燕乐考原》考订
Ill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9年第4期总第169期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
律、调、谱的成果,并将乐律学研究重点转移至古乐器
[
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002.
层面,完善了乾嘉乐律学研究体系。江藩对凌廷堪乐
[7] 杭世骏.道古堂全集[
C
].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四二六册)
律学研究有过这样的评价:“乃辨六律五音,明四旦
[
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002.
七调,著《燕乐考原》,绝无师承,解由妙悟,容积周径
[8] 罗振玉.本朝学术源流概略[
A
].汪学群编.清代学问的门
之说,《河图》《洛书》之谬,皆可废矣。”[16 ]257纵观江藩
径[
C
].北京:中华书局,2009.
的学术生涯,其从事乐律研究也无师承,更没有走清
[9] 毛奇龄.圣谕乐本解说[
M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二〇
初由《易》学探寻乐律的老路。江藩标榜凌廷堪乐律
册)[
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学研究的特点,置于其自身同样适用。高明峰《江藩
[10] 王昶.春融堂集[
M
].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四三八册)
研究》论起《乐县考》也说:“《国朝经师经义目录》
[
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002.
‘乐’类仅著录了江永《律吕新论》二卷、《律吕阐微》
[11 ]陈居渊.焦循阮元评传[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十卷,钱塘《律吕考文》六卷,凌廷堪《燕乐考原》六
2006.
卷,共三人四种著作,而江藩的《乐县考》,与之相比
[12] 凌廷堪.校礼堂文集[
C
].北京:中华书局,1998.
是毫不逊色的
。”[26]m
[13] 焦循.剧说[
M
].焦循杂著九种[
M
].扬州:广陵书社,
江藩所著《乐县考》是乾嘉复古学术主潮影响下
2016.
诞生的乐律学研究专著。而由江藩将自己的学术企
[14] 张其锦.乐县考序[
A
].乐县考[
M
].丛书集成初编(第一
图注入乐律研究著述中,能够看出,乾嘉时期不只传
六六七册)[
C
].北京:中华书局,1985.
统十三经的研究得到复兴,经学研究所可能触及的各
[15] 孙晓辉.乾嘉音乐学术论略[
J
].中国音乐学,2016,(3).
个层面,也都受惠于汉学家精细的考证研究,而得到
[16] 江藩著,漆永祥整理.江藩集[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某种程度的提振。乾嘉考据学的发达,是传统文化受
社,2006.
到全社会重视的直观体现。江藩等人苦心建构“今
[17] 江藩.乐县考[
M
].丛书集成初编(第一六六七册)[
C
].
乐通古乐”的理论,表明乾嘉知识界有意愿通过学术
北京:中华书局,1985.
研究去指导社会实践。很难说清代戏曲学研究得以
[18] 陈师道.礼书[
M
].中华再造善本[
C
].北京:北京图书馆
欣欣向荣,国粹京剧能够产生并达到高潮,与江藩等
出版社,2006.
学者考订古乐没有关联。 (责任编辑:周飞)
[19 ]章太炎.太炎文录续编[
M
].章太炎全集
[C
].上海:上海
参考文献:
人民出版社,2014.
[1] 黄爱平.《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兼论清代中叶
[20]皮锡瑞.经学历史[
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的汉宋之争[
J
].中国文化研究,1996,(4).
[21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
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22] 陈澧.东塾集[
M
].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3] 惠栋著,漆永祥点校.东吴三惠诗文集[
M
].台北:“中研
[23] 伍崇曜.乐县考跋[
A
].乐县考[
M
].丛书集成初编(第一
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6.
六六七册)[
C
].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
M
].上海:上海古籍
[24] 凌廷堪.燕乐考原[
M
].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四二八册)
出版社,2013.
[
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002.
[5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M
].嘉定钱大昕全集(第九册)[
C
].
[25] 吕畅.燕乐考原研究[
D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8.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
[26] 高明峰.江藩研究[
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6]沈大成.学福斋集[
M
].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四二八册)
Ancient Academic Ideological Trend of Qianjia and Revival of Ancient
Music Research:Based on the
Yuexian
Aao,Written by Jing Fan
WANG Xiang - chen,XU Jian - zh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
Yangzhou
University
,
Yangzhou
,
Jiangsu
225002 )
Abstract
:
The
research
of
temperament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jia
reached
another
peak
in
the
history
of
mu
sicolog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ancient
academic
ideological
trend
.
Researchers
in
Qing
dynesty
tried
to
restore
the
ancient
music
rhythm
,
music
system
and
musical
instruments
by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literature
handed
down
from
the
pre
-
Qin
,
Han
and
Tang
dynasties
.
JIANG
Fan
^
Yuexian
Kao
is
finished
in
such
time
.
With
the
help
of
the
study
of
temperament,JIANG
Fan
publicized
the
ancient
ideal
of
"
Zongzheng
"
and
expressed
his
academic
attempt
in
a
spe
cial
way
.
JIANG
Fan
accepted
and
continued
LING
Ting
-
kans
idea
of
^modern
music
can
be
connected
to
ancient
music
" ,
and
transferred
the
research
focus
to
ancient
instruments
,
thus
improving
the
research
system
of
Qianjia
mu
sic
.
Key
Words
:
JIANG
Fan
;
Temperament
;
Yuexian
Kao;Restore
Ancient
Ways
;
LING
Ting
—
kan
;
Han
Research
2024年4月27日发(作者:波坚壁)
107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9年第4期总第169期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文章编号:1003 - 9104(2019)04 - 0107 - 05
□
乾嘉复古学术思潮与古乐研究重振
—以江藩《乐县考》为中心
王祥辰,许建中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乾嘉年间的乐律学研究受复古学术主潮的影响,达到了音乐学史上又一次高
峰。清儒们通过考证先秦汉唐流传下的文献,力图还原古代的乐律、乐制及乐器。江藩《乐
县考》就成于此时。江藩借助乐律研究,张扬“宗郑”复古的治学理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
达自己的学术企图。江藩认可并接续凌廷堪“今乐可通于古乐”的乐律研究构想,将乐律学
研究重点转移至古乐器层面,完善了乾嘉乐律学研究体系。江藩努力建构古乐与今乐间的
联系,不仅为此后从事音乐考据的学者示以了研究门径,还为后人缘何要继续深入古乐研治
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江藩;乐律学;《乐县考》;复古;凌廷堪;汉学
中图分类号:
J
60 文献标识码
:A
江藩,字子屏,一作国屏,号郑堂,又号水松、竹西
词客,江苏甘泉(今扬州邗江)人,清代知名经学家。
撰作有《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周易
述补》《尔雅小笺》等,尤其是《国朝汉学师承记》被认
作:“既集中反映了江藩及其一般汉学家的学术思想
和主张,也对清代汉学作了一个总结。”[
n
其实,除了
对《周易》《尔雅》等十三经的研究外,江藩还精通乐
律学,撰有《乐县考》
。梁
启超视《乐县考》为清人音
乐学研究之表率,并认为此书在清代乐律学的发展历
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乐律一门,亦几蔚为
大国。毛奇龄始著《竟山乐录》,次则江永著《律吕新
论》《律吕阐微》,江藩著《乐县考》,凌廷堪著《燕乐
考原》,而陈澧之《声律通考》,晚出最精善。此皆足
为将来著中国音乐史最好之资料也。” U]7?江藩作为汉
学大师惠栋的再传弟子,其对乐律学的关照,从学术
旨趣层面而言,与他的汉学研究是高度一致的。江藩
开展乐律学研究,既是乾嘉汉学演进到一定阶段的必
然结果,也是古乐、今乐寻觅结合契机的客观需要。
―、复古风潮推动乐律学研究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谈清代学术思潮时言:
“‘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
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2]5宋明理
学与清代朴学有很大的区别,宋明儒生强调的主观顿
悟的问学模式,为清儒提倡的客观考证所取代。考证
所得之结果,必须得到古学的验证。惠栋认为,汉学
之所以可以成为评判学术对错标准,是因为“以汉犹
近古,去圣未远故也”[3]315。而这也是缘何梁任公标
举“复古”才是清代学术的主要特色。“复古”的风气
反映在古代音乐学研究之上,就是追溯先秦以及汉代
的律、调、谱、器等,并使之与经学文献相挂钩。顾炎
武说:“《诗》三百篇,皆可以被之音而为乐。自汉以
下,乃以其所赋五言之属为徒诗,而其协于音者则谓
之乐诗。宋以下,则其所为乐府者亦但拟其辞,而与
作者简介:王祥辰(1990-),男,汉,江苏南京人,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清代学术与文学。
许建中(1957-),男,汉,山东海阳人,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戏曲史,中国小说史。
门王祥辰,等乾嘉复古学术思潮与古乐研究重振
以江藩《乐县考〉为中心 108
U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徒诗无别。于是乎诗之与乐判然为二,不特乐亡,而
诗亦亡。”⑷284 ―285
从顾炎武的话中,的确能看出清儒复兴古代音乐
的愿望。事实上,顾炎武等人想要还原古乐,完全是
基于更加完整地展示《诗经》面貌的考量。与音乐学
有关的研究,藉着经典研治的深人,重归学界的主流
视域。而在复兴古乐的过程中,传统小学之一的音韵
学首先得到重视。因为音韵学是治经的基础,且较为
容易在传统经学研究内部开展,故诸多清儒将之当作
重提古代乐学的第一步。钱大昕甚至认为,古音不通
难明经典内涵:“古人以音载义,后人区音与义而二
之,声音之不通而空谈义理,吾未见其精于义
也。”
W
360正是在这种学术风潮下包括顾炎武《音学
五书》、江永《音学辨微》《古韵标准》、戴震《声韵考》
《声类表》、段玉裁《六书音韵表》等一大批音学研究
著作在乾嘉时年出现,促成了音韵学在“清代特
盛’雜。
乾嘉音韵学研究如火如荼开展,也促使乐律学研
究更张。清儒开始有意识地将他们最擅长的考证手
段运用到古代音律的研究中。实际上,众多专主音韵
学的学者都旁及乐律学研治。沈大成言及吴西林学
术成就时讲道:“吴君于书无所不究,而尤专象纬、乐
律、《说文》、音韵之学,撰著能补古人。” 而杭世骏
所作行状中也提到刑部王侍郎:“自乐律、音韵旁及
中西象数,莫不深造。” [7]573复兴古乐的目标激起了音
韵学研究的热潮,而音韵学研究推进到一定纵深后,
又催动乐律学研究的开展,这似乎昭示出了某种学术
演进的规律。此外,清廷官方也在推动乐律学研究的
进程,罗振玉即曰:“康熙以后,凡言律吕者,皆根据
《御纂律吕正义》,盖圣祖于乐学至精,后有作者莫能
外也,[8]17尽管罗振玉这段话是为了吹捧康熙的乐学
成就,但却也变相道出了清廷对学者们广泛关注乐律
学的确作出了引导。在内在理路演进和文化政策导
向的双重作用下,儒生们考订古书音韵的同时,开始
将音律学的研究提到了愈来愈重要的位置。毛奇龄
在著作中已经努力尝试勾连音韵学与乐律学的关系,
他说:“声音之道与政相通,故王者功成乐作,则必辨
析宫商,考定律吕,以求声音之所在。凡以为中和之
气所以格天人而和上下,非偶然也。王昶更是强
调,通晓乐律学是回归汉代经学的根本要求:“汉唐
经师靡不精通推步兼工乐律。汉之京君明、郑康成,
宋之范氏镇、司马氏光,明之韩氏邦奇,可概见
也。,’[1_
乾嘉考据学发皇带来的古乐研究重振,还直接影
响到清代戏曲学的繁荣。凌廷堪、焦循就是经学家中
戏曲研究造诣精深的代表人物。凌、焦二人不只在经
学研究层面完成了《礼经释例》《孟子正义》等经典著
作,还十分关注音律学,凌廷堪即著有《燕乐考原》。
更为重要的是,凌氏还将研探古代音学得到的启示运
《乐县考》分上下两卷。卷上第一“钟
磬二八十六牧一虡说”;第二“钟磬十六枚
一虡之序”论及声律;第三“方响说”指出方
响乃编钟编磬之遗制。第四、第五“匀锣
说” “摩说”,认为今之勾锣为古之方响,并
以今之匀锣字谱求钟磬之声,又从《考工
记》《礼记》证“鼓摩”调音之法。卷下第一
“乐县说”,附图考证了乐县的编排位置及
用到了戏曲研究之中。陈居渊《焦循评传》有言:“乾
嘉之际,是古学全面复兴的时期,经典考证是学术的
主流,学者对古籍的整理校勘及各个领域,与经典有
着密切联系的古乐备受学者的注目。……由于古乐
与戏曲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乐的研究必然会涉及
到戏曲,自然也会影响到戏曲的研究。” ["]348面对如何
处理乐律研究与戏曲间的关系,凌廷堪与焦循走上了
不同道路。凌廷堪通过讨论唐人燕乐调声,以反思杂
剧与古乐律吕间的联系:“故元人杂剧及《辍耕录》有
曲者,只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
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较《中原音韵》少小
石、商角、般涉三调。明人不学,合其数而计之,乃误
以为九宫。” 而焦循虽然在《孟子正义》中屡有对
“六律”“五音”等的训诂,但其研究戏曲有时还是刻
意回避乐律,《剧说》开篇焦循云:“因取前帙,参以旧
闻,凡论宫调、音律者不录,名之以《剧说》。” [13]3M二
人有关乐律、戏曲关系的不同看法,也展示了清代曲
学发展的不同路径。
二、《乐县考》撰作旨趣:以复古“宗郑”求古乐复兴
江藩与凌廷堪、焦循二人皆为挚友,凌廷堪曾记
述其与江藩的交往:“次年客扬州,汪容甫始介予交
江君。”™
W
焦循亦与江藩有多封书信往来。学界的
总体风潮,以及挚友对音律的关照与应用,使得江藩
很难不去关注乐律之学。而从学术传承的角度观之,
江藩作为笃守汉学思想的经学家江声、余萧客的弟
子,还是力图通过“求古”来还原古代音乐的本貌。
于是他撰作《乐县考》,专考古代乐县形制、乐器及乐
律。江藩有关乐律学的研究,实质在取法上与凌廷堪
十分相似。江藩也是希望通过考订清晰古代乐制、乐
律及乐器等,来引导乾嘉音乐学的发展走向。凌廷堪
弟子张其锦记述了凌、江二人的音乐学术交游:“锦
受业凌次仲师,始谓今乐与古乐,中隔唐人燕乐一关,
爰着《燕乐考原》六卷。虽其说尚有未竟,学者得其
书而寻绎之,庶几有所从人,不堕迷津。旧岁携至扬
州,吾郡郑堂江先生见而叹之,以为得未曾有。更与
钮君非石考校古籍,证以今器,虽吾家平子耽好子云
之书,不是过也。” [14]1
孙晓辉《乾嘉音乐学术论略》大致交代了《乐县
考》的体例:
109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9年第4期总第169期门
乐器;其后“歌钟二肆辨” “释鏵”,以为“歌
钟二肆”实有磬一堵;至于“馎”和“馎”,以
鏵为鏵钟,而馎为则为横木上金革。[15]
通观《乐县考》全书,尽管江藩通过征引各类古
书,力图广博地展示出其认知中古代乐县制度的风
貌。然而江藩有关古代乐器样式的还原,以及乐律、
乐制的解读,大抵还是以郑玄的论说为根据。张丙炎
概述江藩学术特点时就说:“精研郑君之学,故又号
‘郑堂’焉。”江藩《乐县考》开篇《钟磬二八十六
枚一虡说》解释一虡包括多少钟磬时,引用《周礼•
小胥》:“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在经文后,他直
接搬出了《周礼疏》中的相关载录。而《周礼疏》中包
含服虔、郑玄等人意见在内的多种有关钟磬数量的看
法。江藩则详细辨析了这些意见,并提出自己的主
张。江藩认为:“欲明宫县之制,必求钟磬之数。公
彦以八音、八风释康成二八之义,是已他用律吕
规则来佐证郑注一虡有十六钟磬的观点。在江藩看
来,若诚如服虔所说的一虡十九钟磬,那么“ 一虡之
内既有十二月钟矣,何以又加黄钟、林钟、太蔟、南吕、
姑洗,若谓此五钟县而不系,则何必县之哉?” 而假
使上述的五钟再添人进一虡内,一虡就会包含两个黄
钟、林钟、太蔟、南吕、姑洗,如此即会出现重复,又如
何能和谐的奏乐呢?之后江藩强调:“服氏之说非古
制,此郑君所以不从也。”[17]2不只如此,江藩更是将钟
磬制度混乱的罪责,直接归咎在服虔身上,“自有服
氏之说,而编磬编钟之制紊乱不伦。” [17]2
江藩以乐律考订为桥梁来强化郑玄的主张,比他
直接在《汉学师承记》中旗帜鲜明高举郑氏学,显得
髙明许多。《钟磬二八十六枚一虡说》一篇,看似只
是江藩考察一虡钟磬之数,以期厘清音乐学史上的一
个基本概念。但一虡究竟有多少钟磬,实则关乎江藩
整体的乐制研究。江藩在该篇末就直接指出:“二八
十六枚之说既明,而宫县之制可考矣。”[17]3江藩这段
话释放给外界两个信息。其一,他为什么在《乐县
考》开篇要谈钟磬数量的问题。其二,《乐县考》的立
论基础就是郑玄的学说。然而从江藩《乐县考》将朱
熹与汉儒认知的不平衡,归为后人解读的失误“此不
明朱子经传通解十二律正变倍半之法”[n]3,也能看
出,其即便推举郑玄,却力图在古乐器考证时调和汉、
宋间的矛盾。在江藩笔下,不论是汉儒代表郑玄,还
是宋儒关键朱熹,他们追寻、复原古制的态度是一致
的。而江藩参与的古乐复兴工作,理应得到汉学、宋
学双方阵营的认可与支持。
向古代乐器研究中渗透汉学理念,是江藩展露学
术企图的特殊方式。《乐县考•释蹒》篇中,江藩就
认为郑玄有关和“缚”的解读是正确的,宋儒完
全不该妄断郑玄是非: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
《周礼•缚师》之“缚”当作“礴”。康
成注:“鏵如钟而大。”贾公彦释曰:“如钟而
大者,以其形如钟而大
D
独在一虡,独在一
虡者,编钟之外,特县鍵耳。”许叔重亦曰:
“大钟所以应钟磬也。”郑、许皆训“礴”为大
钟者,因鍀钟惟击编钟时,击鍀以应之,他乐
不用也,谓如钟而大者。钟独指编钟而言,
谓鏵之形大于编钟,非指镛也。陈祥道之
徒,不知“鏵”、“馎”为通借字,以“錢”为
“镛”之别名。訾议郑君,妄而已矣。
[n]2?
江藩由名物训诂的角度出发,说明“
ST
’就是大
号的馎钟,从而证明郑玄的注解并无失误。颇值玩味
的是,江藩在肯定郑玄的同时,还不忘挖苦一下陈祥
道等宋儒。而江藩对陈祥道的批评并非没有理由。
陈祥道《礼书》言:“郑康成曰:‘馎如钟而大。’孙炎、
许慎、沈约之徒,亦以为大缚。然《尔雅》‘大钟’谓之
‘镛’
,
不谓之‘馎’。”[18]^+姑且不论陈祥道与郑
玄有关“縛”的解读孰是孰非,单就陈氏的议论方式
而言,其否定郑玄意见时的态度
,
显得并不客气。江
藩作为郑玄拥趸,直称“陈祥道之徒”“訾议郑君”
,
也
带有替郑玄回应质疑的目的。
然而就像此前所提到的,江藩为朱熹不同于郑玄
意见的情形开脱一样。面对陈祥道有关“馎”为“镛”
的理解,江藩也想要找出此中原因:“然其误亦有所
本,本于郭璞之《尔雅注•释乐》:‘大钟谓之镛。’注
曰:‘亦名礴。’景纯注《雅》,多袭旧説,不加深
考。”
TP
江藩认为陈师道与郑玄意见相佐,是郭璞注
《尔雅》内容有误导致的。陈师道不过只是援人旧
说,未加思考罢了。可见,江藩是把惑人思路的罪责
转嫁到了郭璞等魏晋经学家身上。而将宋儒的错误
怪罪给魏晋学者的做法,在汉、宋学强烈对立之时的
经学界并不罕见。诸多清儒均以为,汉、宋学者之所
以学术信息不对称,宋儒之所以错谬百出,魏晋儒生
难辞其咎。当然从本质上讲,这也是清代汉学家每每
否定宋学,却想要躲避外界指责他们设置汉、宋门户
壁垒的惯用手段。章太炎就对清儒如此故作姿态不
屑一顾:“文有古今,而学无汉宋。清世经说所以未
大就者,以牵于汉学之名,蔑魏晋使不得齿列。”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江藩讨论古代乐律是复
古学术主潮与所处学术圈共同影响的结果。他在复
兴古代音乐学的进程中,虽然还是将乐律考证的逻辑
基点直接落在郑玄的论说上
,
力求展现汉学家的本
色。但为了达成古乐复兴的目的,他也需要在宋学阵
营内部寻找到自己的“盟友”。于是,江藩在否定宋
人意见的同时,往往利用引证魏晋时期的经注材料为
宋儒“脱罪”。江藩处理汉、宋学者意见不合时的方
法,显然不是同时期扬州学派学人惯用的“汉宋兼
采”。事实上,江藩只是想要在其汉学主导的著述
门王祥辰,等乾嘉复古学术思潮与古乐研究重振-
以江藩《乐县考〉为中心 110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中,为宋儒的言论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出路,不至让乾
嘉时期的宋学家们对《乐县考》产生太多的抵触情
绪,阻碍到他重振古代音乐学的理想。
三、《乐县考》复兴古乐途径:“今乐可通于古乐”
张其锦《乐县考序》曰:“学术至今日,彬彬乎盛
矣。惟乐律一门,陈陈相因,扃钥未启。谈古乐者,求
诸算术而不适于用;谈今乐者,娴于字谱而不通诸
古。”[14]1张其锦这段话道出了乾嘉乐律学研究所面临
的困局。清代“经学复盛”[20]2M,先秦时期影响力十
足的乐律学得以重获关注,并不难让人理解。但复兴
的乐律学研究,在今不通古的大背景下,似乎也遇到
了难以跨越的瓶颈。一方面,研治古乐的学者不通今
乐,诸如江永等人利用《易》学象数来研究乐律,不仅
不能指导现实的音乐演奏活动,还给古代乐律学的研
治徒增了神秘主义色彩。另一方面,今乐演奏上有所
成就的乐师,也只能领会流行的字谱,而不懂古代乐
器、乐制及乐律。这种状况也引发了凌廷堪、江藩等
人的担忧,如若古乐与今乐完全割裂,古代乐律学的
研究也就失去了时代价值。
朱熹谈及古乐时显得十分悲观:“古乐亦难遽
复。”早在南宋,朱熹就已经意识到了古乐复兴对社
会教化的重要价值,但他也指出,想要短时间内还原
古乐并不现实。为了缓和古乐难以复兴的窘境,朱熹
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且于今乐中去其噍杀促数之
音,并考其律吕,令得其正”;二是“更令掌词命之官
制撰乐章,其间略述教化训戒及宾主相与之情,及如
人主待臣下恩意之类,令人歌之,亦足以养人心之和
平”。
U
1]2
m
而从朱熹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其推举古乐
的目的只在张扬“乐教”传统,并非真正想要振兴古
代音乐。
行至清代,考据学日盛,面对前辈学者遗留下的
难题,汉学家们尝试利用深厚的考证功力予以解决。
前人难以还原的古乐,自然也被乾嘉学者们提上了研
究的议程。其中,凌廷堪提出“以今乐通古乐”的构
想,得到乐律学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凌廷堪企图藉
着考察唐代燕乐,构建古乐与今乐间的联系。陈漕即
赞赏凌廷堪曰:“考古乐者绝少,近数十年惟凌次仲
奋然欲通此学,自谓‘以今乐通古乐’。澧求其书读
之,信多善者。” [22]
SH
江藩《乐县考》直接乘续了凌廷
堪“以今乐通古乐”的理论。伍崇曜在为《乐县考》所
作跋文中对此即有明确表述:“是书专考古乐器,而
言‘今乐可通于古乐’,其说与凌次仲略同。”™35所谓
“今乐可通于古乐”的观点,并非凌廷堪首创。江藩
《乐县考•方响说》篇就引宋代音乐家房庶的话:“古
乐与今乐,本末不远。上古世质,器与声朴,后世稍变
焉,金石钟磬也;后世易之为方响,丝竹瑟琴也;变为
筝笛,匏笙也;攒之以斗,埙土也;变而为瓯,革麻料
也;击而为鼓,木柷敔也;贯之为板,此八音者。
早在北宋之时,房庶就已然或多或少流露出了今乐、
古乐互通的认识。江藩借用房庶的议论告诉读者,今
之乐器其实古已有之,“古乐虽亡,然以今乐寻绎之,
尚可得千百中之一二焉。惜乎为自以为是之妄人所
汩没,岂非恨事耶?” [17]1°江藩想要透露给音乐界的
是,当下有许多流行乐器都继承了古代乐器的主要特
色,乾嘉时期的演奏家完全可以利用流行的乐器去演
奏古乐。即使古乐器难以复原铸造,古代音乐依然可
以借由音律研究被重新表演出来。而凌廷堪《燕乐
考原》也提到了房庶的看法,并指出:“岂以其器不若
古哉,亦疾其声之变,尔试使知乐者由今之器寄古之
声,去尥懘靡曼而归之中和雅正。”[
M
]357江、凌二人表
述不同,但希望使用流行乐器演奏古乐的愿望是一致
的。张其锦也认为江藩:“直通今乐于古乐,与吾师
之说俨然若合符。” [14]1
当然,凌廷堪、江藩有关乐律学研究的共通性还
不只这些。凌廷堪《燕乐考原》在论古乐、今乐工尺
谱字与律吕谱字关系时,援引沈括《梦溪笔谈》:“十
二律并清宫,当有十六声。今之燕乐,止有十五声。
盖今乐高于古乐二律以下,故无正黄钟声,只以合字
当。大吕犹差高,当在大吕、太蔟之间,下四字近太
蔟,高四字近夹钟。”[
M
]343并以此为依据论证“以合字
配黄钟为徵”的正确性。[25]而江藩在《乐县考•匀罗
说》篇中写道:“宋之燕乐,有上字无高上字,有尺字
无高尺字,低于今乐二律也。以此推之,则今乐低二
律,合于燕乐,燕乐低二律,合于雅乐。”[17]12无疑是对
凌廷堪论述的补充与再证明。而江藩与凌廷堪有关
工尺、律吕关系的讨论,皆是为了贯通古乐与今乐。
江藩更是用“非熟于今乐者,岂能有此神解哉” [n]12的
表达,来肯定吴地乐律学者王云有关“匀罗”的论断。
由是观之,江藩尽管希望复兴古代音乐,却从没有厚
古薄今的想法。
江藩从古乐演奏的载体乐器,以及燕乐音阶所配
工尺谱字、律吕谱字的关系等两个维度,论证“以今
乐通古乐”的可能性。基本证明出了古乐器、乐律与
乐制等研究,可以指导乾嘉社会的音乐实践。从事乐
律研究的学者们,并非只是在做历史细节的还原。精
密、严谨的考证研究,是有机会重现古乐演奏时的状
态的。回顾乾嘉学术史,汉学家们进行经典考证的主
要宗旨即为“致用”,而很多的学术研究难以在短时
间内达到这一目标,所以江藩等人“今乐可通于古
乐”的论证工作就显得更有价值。凌廷堪、江藩二人
相继阐述的乐律学研究方法,不只为此后从事音乐考
据的学者提供了研究的门径,同时也为后人缘何要继
续深人古乐研治给予了理论方面的支持。
四、结语
作为一种古代乐律学研究专著,江藩《乐县考》
的特殊贡献在于充分汲取了凌廷堪《燕乐考原》考订
Ill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9年第4期总第169期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
律、调、谱的成果,并将乐律学研究重点转移至古乐器
[
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002.
层面,完善了乾嘉乐律学研究体系。江藩对凌廷堪乐
[7] 杭世骏.道古堂全集[
C
].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四二六册)
律学研究有过这样的评价:“乃辨六律五音,明四旦
[
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002.
七调,著《燕乐考原》,绝无师承,解由妙悟,容积周径
[8] 罗振玉.本朝学术源流概略[
A
].汪学群编.清代学问的门
之说,《河图》《洛书》之谬,皆可废矣。”[16 ]257纵观江藩
径[
C
].北京:中华书局,2009.
的学术生涯,其从事乐律研究也无师承,更没有走清
[9] 毛奇龄.圣谕乐本解说[
M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二〇
初由《易》学探寻乐律的老路。江藩标榜凌廷堪乐律
册)[
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学研究的特点,置于其自身同样适用。高明峰《江藩
[10] 王昶.春融堂集[
M
].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四三八册)
研究》论起《乐县考》也说:“《国朝经师经义目录》
[
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002.
‘乐’类仅著录了江永《律吕新论》二卷、《律吕阐微》
[11 ]陈居渊.焦循阮元评传[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十卷,钱塘《律吕考文》六卷,凌廷堪《燕乐考原》六
2006.
卷,共三人四种著作,而江藩的《乐县考》,与之相比
[12] 凌廷堪.校礼堂文集[
C
].北京:中华书局,1998.
是毫不逊色的
。”[26]m
[13] 焦循.剧说[
M
].焦循杂著九种[
M
].扬州:广陵书社,
江藩所著《乐县考》是乾嘉复古学术主潮影响下
2016.
诞生的乐律学研究专著。而由江藩将自己的学术企
[14] 张其锦.乐县考序[
A
].乐县考[
M
].丛书集成初编(第一
图注入乐律研究著述中,能够看出,乾嘉时期不只传
六六七册)[
C
].北京:中华书局,1985.
统十三经的研究得到复兴,经学研究所可能触及的各
[15] 孙晓辉.乾嘉音乐学术论略[
J
].中国音乐学,2016,(3).
个层面,也都受惠于汉学家精细的考证研究,而得到
[16] 江藩著,漆永祥整理.江藩集[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某种程度的提振。乾嘉考据学的发达,是传统文化受
社,2006.
到全社会重视的直观体现。江藩等人苦心建构“今
[17] 江藩.乐县考[
M
].丛书集成初编(第一六六七册)[
C
].
乐通古乐”的理论,表明乾嘉知识界有意愿通过学术
北京:中华书局,1985.
研究去指导社会实践。很难说清代戏曲学研究得以
[18] 陈师道.礼书[
M
].中华再造善本[
C
].北京:北京图书馆
欣欣向荣,国粹京剧能够产生并达到高潮,与江藩等
出版社,2006.
学者考订古乐没有关联。 (责任编辑:周飞)
[19 ]章太炎.太炎文录续编[
M
].章太炎全集
[C
].上海:上海
参考文献:
人民出版社,2014.
[1] 黄爱平.《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兼论清代中叶
[20]皮锡瑞.经学历史[
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的汉宋之争[
J
].中国文化研究,1996,(4).
[21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
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22] 陈澧.东塾集[
M
].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3] 惠栋著,漆永祥点校.东吴三惠诗文集[
M
].台北:“中研
[23] 伍崇曜.乐县考跋[
A
].乐县考[
M
].丛书集成初编(第一
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6.
六六七册)[
C
].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
M
].上海:上海古籍
[24] 凌廷堪.燕乐考原[
M
].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四二八册)
出版社,2013.
[
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002.
[5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M
].嘉定钱大昕全集(第九册)[
C
].
[25] 吕畅.燕乐考原研究[
D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8.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
[26] 高明峰.江藩研究[
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6]沈大成.学福斋集[
M
].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四二八册)
Ancient Academic Ideological Trend of Qianjia and Revival of Ancient
Music Research:Based on the
Yuexian
Aao,Written by Jing Fan
WANG Xiang - chen,XU Jian - zh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
Yangzhou
University
,
Yangzhou
,
Jiangsu
225002 )
Abstract
:
The
research
of
temperament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jia
reached
another
peak
in
the
history
of
mu
sicolog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ancient
academic
ideological
trend
.
Researchers
in
Qing
dynesty
tried
to
restore
the
ancient
music
rhythm
,
music
system
and
musical
instruments
by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literature
handed
down
from
the
pre
-
Qin
,
Han
and
Tang
dynasties
.
JIANG
Fan
^
Yuexian
Kao
is
finished
in
such
time
.
With
the
help
of
the
study
of
temperament,JIANG
Fan
publicized
the
ancient
ideal
of
"
Zongzheng
"
and
expressed
his
academic
attempt
in
a
spe
cial
way
.
JIANG
Fan
accepted
and
continued
LING
Ting
-
kans
idea
of
^modern
music
can
be
connected
to
ancient
music
" ,
and
transferred
the
research
focus
to
ancient
instruments
,
thus
improving
the
research
system
of
Qianjia
mu
sic
.
Key
Words
:
JIANG
Fan
;
Temperament
;
Yuexian
Kao;Restore
Ancient
Ways
;
LING
Ting
—
kan
;
Han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