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4日发(作者:开新月)
78
艺术家
The artists
中国风流行歌曲的编曲研究
—以《醉梦令》为例
□王大鹏 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摘 要:流行音乐最早起源于美国,广义的范围包含Hip-hop(嘻哈)、Rap(说唱)、Reggae(雷鬼)、New age(新世
纪)、Jazz(爵士乐)、Funk(放克)、R&b(节奏布鲁斯)等风格;狭义是指Pop(流行歌曲)。当今,中西方音乐相互交融,
流行歌曲中出现越来越多“中国风”的元素,如周杰伦的《菊花台》、王力宏的《花田错》、胡彦斌的《红颜》、林俊杰的《江
南》、王则西的《醉梦令》等,他们的作品将西方元素与中国风元素完美结合,广受大众的喜爱。本文首先介绍“中国风”流
行歌曲的概念,之后走进流行音乐人王则西的背后,分享原创歌曲《醉梦令》的创作之路,并对其编曲方面进行分析与深入研究。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国风;编曲;王则西
何为“中国风”元素歌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以“宫
商角徵羽”五声调式为基础创作的歌曲,配器方面也是以葫
芦丝、古琴、箜篌、琵琶、马头琴等中华民族传统乐器编配的,
演唱方面善用民族唱法、原生态唱法、格萨尔王式说唱方式
演绎等
[1]
。这种表述只是表面层次的阐述,其更深层次的内
涵在于蕴含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精神底蕴,包含着更
多的人文情怀,如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诗词元素,
如昆曲、京剧、越剧、川剧、黄梅戏等戏曲元素。诚然,“中
国风”流行歌曲是在流行音乐(Pop)的基础上加入了“中国风”
元素来诠释。接下来,笔者带大家一同走进“中国风”流行歌曲,
分析“中国风”流行歌曲起源与特点,然后对音乐人王则西
的原创歌曲《醉梦令》在编曲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走进“中国风”流行歌曲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很多流行歌曲中隐约出现
了“中国风”元素。当时,邓丽君、陈慧娴、黄霑、王菲等
知名音乐人创作的作品中汲取了很多中国古代诗词、曲牌精
华。我们耳熟能详的《沧海一声笑》《滚滚红尘》《但愿人
长久》《红尘来去一场梦》《独上西楼》《甜蜜蜜》等歌词
和旋律方面都展现了“中国风”的概念,但“中国风”流行
歌曲并没有很好地得到传播。1992年,歌手陶喆在北京工人
体育馆开演唱会,改编并演唱了歌手邓丽君的经典代表作《月
亮代表我的心》,歌曲的原版80%部分采用了“五声调式”
进行创作,编曲中融入了古筝、笛子等中国民族乐器;陶喆
新版编曲部分融入了Gospel(福音曲风)元素,唱法方面融
入了R&b(节奏布鲁斯)唱腔。但是,大部分听众显然没能
听懂这种“中西合璧”的改编、演唱方式,对于陶喆加入“中
国风”元素的流行歌曲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使其歌曲犹
如昙花一现。当时,从海外归来不久的陶喆并没有放弃对中
西方音乐元素的探索和创作,紧接着在2002年发布了一首“中
国风”流行歌曲,歌曲再次对邓丽君作品《望春风》致敬,
原版歌曲由邓雨贤作曲,其采用了“五声调式”作为基础音
阶创作,歌词部分由李临秋创作,当时汲取了中国古典文学
名著《西厢记》的经典片段,描绘了少女思春、一见倾心的
爱情。陶喆当时采用了Soul(黑人灵歌)唱腔,这次尝试给
听众带了一些耳目一新的感觉,随后在2002年王力宏推出的
《龙的传人》、胡彦斌的《和尚》等作品也在一同探索努力着。
2003年“音乐鬼才”周杰伦的《东风破》的出现让“中国风”
流行歌曲彻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时至今日,太多的“中国风”
流行歌曲融入大众生活,如周杰伦的《发如雪》、汪苏泷的《三
国杀》、林俊杰的《曹操》、蓝瑟琳的《倾城绝恋》等大家
都耳熟能详。
其实,在探究“中国风”流行歌曲诞生的前世今生时,我
们发现它们拥有很多共性特点。(1)旋律方面:多采用“五声
调式”为基础音阶,偶尔融入清角与变宫等偏音、转调、离调
等,旋律线条多如行云流水般以上行下行曲线进行。(2)歌词
方面:常常引用、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素材、诗词曲牌歌赋、神
话典故传说等。(3)节奏方面:除去传统中国打击类乐器中“敲
锣打鼓”的节奏部分,更融入了现代电子鼓、架子鼓、LOOP
切片音频、FX(效果)、E-bass(电贝斯)、Pad(合成铺垫)、
Synth(低频合成类音色)等音源作为低频铺垫,通常低频部
分并不密集与厚重,还凸显了人声与高中频乐器的音色特性。
(4)编曲方面:通常编配采用流行音乐四大件“吉他、贝斯、
键盘、鼓组”为主要织体框架,期间融入中华民族特色乐器,
常用古筝、竹笛、琵琶、二胡、中阮、箜篌、古琴、唢呐、
葫芦丝、马头琴等,这些民族乐器既具备和声织体铺垫功能,
又具备Solo(独奏)功能,偶尔穿插民族吟唱或独白来凸显
中国风。(5)演唱方面:常采用Pop(流行)、R&b(节奏
布鲁斯)、Hip-hop(嘻哈)、Soul(灵歌)、Pop(流行)、
New
2024年5月4日发(作者:开新月)
78
艺术家
The artists
中国风流行歌曲的编曲研究
—以《醉梦令》为例
□王大鹏 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摘 要:流行音乐最早起源于美国,广义的范围包含Hip-hop(嘻哈)、Rap(说唱)、Reggae(雷鬼)、New age(新世
纪)、Jazz(爵士乐)、Funk(放克)、R&b(节奏布鲁斯)等风格;狭义是指Pop(流行歌曲)。当今,中西方音乐相互交融,
流行歌曲中出现越来越多“中国风”的元素,如周杰伦的《菊花台》、王力宏的《花田错》、胡彦斌的《红颜》、林俊杰的《江
南》、王则西的《醉梦令》等,他们的作品将西方元素与中国风元素完美结合,广受大众的喜爱。本文首先介绍“中国风”流
行歌曲的概念,之后走进流行音乐人王则西的背后,分享原创歌曲《醉梦令》的创作之路,并对其编曲方面进行分析与深入研究。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国风;编曲;王则西
何为“中国风”元素歌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以“宫
商角徵羽”五声调式为基础创作的歌曲,配器方面也是以葫
芦丝、古琴、箜篌、琵琶、马头琴等中华民族传统乐器编配的,
演唱方面善用民族唱法、原生态唱法、格萨尔王式说唱方式
演绎等
[1]
。这种表述只是表面层次的阐述,其更深层次的内
涵在于蕴含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精神底蕴,包含着更
多的人文情怀,如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诗词元素,
如昆曲、京剧、越剧、川剧、黄梅戏等戏曲元素。诚然,“中
国风”流行歌曲是在流行音乐(Pop)的基础上加入了“中国风”
元素来诠释。接下来,笔者带大家一同走进“中国风”流行歌曲,
分析“中国风”流行歌曲起源与特点,然后对音乐人王则西
的原创歌曲《醉梦令》在编曲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走进“中国风”流行歌曲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很多流行歌曲中隐约出现
了“中国风”元素。当时,邓丽君、陈慧娴、黄霑、王菲等
知名音乐人创作的作品中汲取了很多中国古代诗词、曲牌精
华。我们耳熟能详的《沧海一声笑》《滚滚红尘》《但愿人
长久》《红尘来去一场梦》《独上西楼》《甜蜜蜜》等歌词
和旋律方面都展现了“中国风”的概念,但“中国风”流行
歌曲并没有很好地得到传播。1992年,歌手陶喆在北京工人
体育馆开演唱会,改编并演唱了歌手邓丽君的经典代表作《月
亮代表我的心》,歌曲的原版80%部分采用了“五声调式”
进行创作,编曲中融入了古筝、笛子等中国民族乐器;陶喆
新版编曲部分融入了Gospel(福音曲风)元素,唱法方面融
入了R&b(节奏布鲁斯)唱腔。但是,大部分听众显然没能
听懂这种“中西合璧”的改编、演唱方式,对于陶喆加入“中
国风”元素的流行歌曲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使其歌曲犹
如昙花一现。当时,从海外归来不久的陶喆并没有放弃对中
西方音乐元素的探索和创作,紧接着在2002年发布了一首“中
国风”流行歌曲,歌曲再次对邓丽君作品《望春风》致敬,
原版歌曲由邓雨贤作曲,其采用了“五声调式”作为基础音
阶创作,歌词部分由李临秋创作,当时汲取了中国古典文学
名著《西厢记》的经典片段,描绘了少女思春、一见倾心的
爱情。陶喆当时采用了Soul(黑人灵歌)唱腔,这次尝试给
听众带了一些耳目一新的感觉,随后在2002年王力宏推出的
《龙的传人》、胡彦斌的《和尚》等作品也在一同探索努力着。
2003年“音乐鬼才”周杰伦的《东风破》的出现让“中国风”
流行歌曲彻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时至今日,太多的“中国风”
流行歌曲融入大众生活,如周杰伦的《发如雪》、汪苏泷的《三
国杀》、林俊杰的《曹操》、蓝瑟琳的《倾城绝恋》等大家
都耳熟能详。
其实,在探究“中国风”流行歌曲诞生的前世今生时,我
们发现它们拥有很多共性特点。(1)旋律方面:多采用“五声
调式”为基础音阶,偶尔融入清角与变宫等偏音、转调、离调
等,旋律线条多如行云流水般以上行下行曲线进行。(2)歌词
方面:常常引用、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素材、诗词曲牌歌赋、神
话典故传说等。(3)节奏方面:除去传统中国打击类乐器中“敲
锣打鼓”的节奏部分,更融入了现代电子鼓、架子鼓、LOOP
切片音频、FX(效果)、E-bass(电贝斯)、Pad(合成铺垫)、
Synth(低频合成类音色)等音源作为低频铺垫,通常低频部
分并不密集与厚重,还凸显了人声与高中频乐器的音色特性。
(4)编曲方面:通常编配采用流行音乐四大件“吉他、贝斯、
键盘、鼓组”为主要织体框架,期间融入中华民族特色乐器,
常用古筝、竹笛、琵琶、二胡、中阮、箜篌、古琴、唢呐、
葫芦丝、马头琴等,这些民族乐器既具备和声织体铺垫功能,
又具备Solo(独奏)功能,偶尔穿插民族吟唱或独白来凸显
中国风。(5)演唱方面:常采用Pop(流行)、R&b(节奏
布鲁斯)、Hip-hop(嘻哈)、Soul(灵歌)、Pop(流行)、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