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7日发(作者:植如蓉)
在过去的历史中沉思作文800字小学
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惊世骇俗中开始,在樯橹灰飞中收场。太平军十四年“该出手
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杀富济贫、酣畅厮杀的日子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让后人为之
振奋击节、扼腕叹息。其间让人值得回味的东西太多、太多……一时间,各种纷乱的思绪,鲜活
的众多人物,特写的历史镜头,全都汇入脑海,凸显眼前,“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
在心头”。
不知怎的,每当看到“太平军”三个字时,自己心里总不是滋味。想当初,洪秀全及其追
随者是怎样的雄心勃勃——想让天下永远太平,更想让“太平军”永久太平!可偏偏残酷的现
实跟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不但他精心编织了十四年多的太平美梦破灭了,天京王朝的
大厦坍塌了,他的部下战死的战死、被俘的被俘,而且就连理应“入土为安”的他本人,躺在
地下也不得安宁——他的棺木被满怀仇恨的清军掘出丢弃而暴尸荒野,惨不忍睹。其情其景无
论如何是他始料未及的。成王败寇!历史就是这般残酷无情。一切都像早有定数。你想努力吗?
你想奋力一搏吗?你即使这样做了,回头一看,最终的结果仍然是你似乎又回到了原起点。这难
道不是命运之神在左右着你吗?太平军的历程、命运似乎就是如此。
起义前,洪秀全完全充当了一个“教主”的角色。在广西桂平县紫金山四处奔走,不遗余
力地向似懂非懂的“信徒”宣讲《原世觉道训》,大造舆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未雨
绸缪,运筹帷幄,充分显示出一个将才、帅才应有的起码素质。他的左臂右膀(即后来永安分封
的东王杨秀清、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则按照分工,卧薪尝胆,
蓄势待发。等到时机成熟,立即揭竿而起——于1851年初在金田村义无反顾地举起了反清大
旗。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义军所到之处,摧枯拉朽、势如破竹,革命洪流浩浩荡荡,反
动营垒或望风披靡,或土崩瓦解。如同秋风横扫落叶一般,顷刻席卷了江南大地。于是,腐败
无能、病入膏肓的清廷统治者,急急如漏网之鱼,惶惶似丧家之犬。一面手忙脚乱、连发金牌,
调遣八旗兵、绿营兵,还有相当数量的水兵,从四面八方围追堵截,妄图填补“没留神”被太
平军“不经意间”撕开的口子;一面匆匆下诏,招募乡勇、组织团练(地主武装)。于是,曾国藩
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这些正儿八经的私人武装,好像雨后的狗尿苔,一个个不请自到地从
地下冒了出来。起初还有几分拘谨、几分羞涩,几分探头探脑,等到后来完全“适应气候”以
后,那简直就是一副“救世主”、一副舍我其谁的派头,心甘情愿充当了清廷的鹰犬、爪牙,
扮演了当局“马前卒”的角色。曾、李二人如狂犬一般,率领各自的喽罗,疯狂追赶、围剿太
平军及其追随者。曾、李成了当时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政治“大腕”。其势力像正当充气中
的气球似的,迅猛膨胀、“坐大”,成为令清廷不可小觑的地方“诸侯”、“封疆大吏”,直
至后来成了朝廷完全倚重、掌管数省的总督大人。从曾、李二人使出吃奶的浑身力气,毫不手
软地剿杀太平军这一点来说,其卖命、疯狂程度,一点都不亚于清廷的“皇家军”、“近卫
军”。
起义之初,洪秀全及其亲信,确能与部属同甘共苦,共走“一盘棋”:攻占永安,整顿建制;
整肃军纪,纯洁内部;分封诸王,各负其责。严令诸王俱受东王节制,不得“越位”、不得触
“高压线”。否则,“家法”伺候——吃不了兜着走。此时的太平军,确实属威武之师。逢山
开路,遇水架桥;攻关夺隘,攻城拔寨。等到攻克武汉三镇,队伍已猛增到50万人左右。1853
年春,太平军挟雷霆万钧之力,水陆两路,互为策应,齐头并进,一鼓作气,攻占南京,改名
天京,定为首都。从此,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国号诞生了——太平天国。这是一个与清廷分
庭抗礼、势不两立的新生政权。洪秀全,这个曾在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穷秀才,一个“蒸不
熟、煮不烂、锤不扁、爆不圆、响当当、硬梆梆的一粒铜畹豆”式的人物,硬是把早已阴睛不
定、污浊不堪的清廷天空捅了个大窟窿!
洪秀全及其追随者奉为至宝的《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就是妄图构建一个“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大同社会。可惜,由于连年征
战,疲于应付清廷正规军、地方军接二连三地反复围剿,更由于太平军内部鲜为人知的种种因
素,这一美好愿望如同悬挂在高空的馅饼一样,只能让太平军及老百姓望梅止渴。建设太平天
国“新农村”的宏伟蓝图最终成了一纸空文,极不情愿地躺在那里,发出泛黄的浓浓的霉味,
成为后人脑海中残缺不全的记忆碎片。
太平军定都天京后,先后派遣精锐大举北伐、西征、东征,这些先入为主的军事行动在相
当程度上打乱了清廷的围剿部署,扯散了其兵力;为太平军调兵遣将、从容布阵,更为从根本上
打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对天国釜底抽薪式的严重威胁,赢得了极为宝贵的空间、时
间。
可惜的是,“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1856 年,秋风瑟瑟,一股变乱的阴霾像挥之不去
的乌云沉重地笼罩在天国的上空,“空气”凝滞得叫人喘不过气来:一场人们极不情愿看到的亲
者痛、仇者快的内讧爆发了——杨秀清妄图搬掉挡在自己“仕途”面前的“拦路虎”洪秀全,
问鼎天王宝座,取而代之(此乃当初洪允杨有代“天父”“降旨”特权而埋下的祸根)。形势危如
累卵。不得已,洪调韦昌辉“救驾”。哪成想,心胸狭窄、早已心怀异志的北王,杀起自家兄
弟来如砍瓜切菜,毫不手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两万多太平军无辜在不知不觉的睡梦
中和杨的一家老小毫无二致的身首异处,化作黄泉路上的孤魂野鬼。凄惨的鸣冤声至今回响在
时空的隧道里……天京变乱后,“屋漏偏逢连阴雨”,人们还没从血雨腥风的惊恐中缓过神来,
又发生了翼王因洪的不信任而率兵出走的严重事件——两万多太平军的精锐最终兵败四川大渡
河。后人只有掬一把惋惜、同情的泪而已。
尽管太平天国后期有“海归”人士洪仁玕“总理朝政”,其带有“引进”成分的新的治国
理念《资政新篇》也确能让人耳目一新;尽管有太平军后起之秀,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的鼎
力辅佐,然而,此时的天国景象,如同即将撒手人寰的垂垂老人一样,只是瞬间的回光返照而
已——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也。
天京变乱固然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导火索,然而,更重要的是其“掌门人”偏安一隅,
不思进取所致:定都天京后的洪秀全及其各王,大兴土木,筑造“楼堂馆所”,追求感官享乐,
整日宴请,夜夜笙歌,一派歌舞升平景象;全然不顾前方将士殊死拼杀、浴血奋战 ——“战士军
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洪“教头”妻妾成群,多达九十余人,成天厮混在女人堆里。
试想:一个整天沉溺于“温柔乡”而拔不出身的人,让他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把一个“小朝
廷”治理得井井有条,无异于缘木求鱼、痴人说梦。况且他的身边不乏得志的小人时不时献言
献策,出尽了馊主意。洪本人“纳谏”不误,照单全收。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
力的联合绞杀下最终失败了——带着惨烈、带着悲愤,无可奈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后人哀
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024年5月7日发(作者:植如蓉)
在过去的历史中沉思作文800字小学
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惊世骇俗中开始,在樯橹灰飞中收场。太平军十四年“该出手
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杀富济贫、酣畅厮杀的日子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让后人为之
振奋击节、扼腕叹息。其间让人值得回味的东西太多、太多……一时间,各种纷乱的思绪,鲜活
的众多人物,特写的历史镜头,全都汇入脑海,凸显眼前,“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
在心头”。
不知怎的,每当看到“太平军”三个字时,自己心里总不是滋味。想当初,洪秀全及其追
随者是怎样的雄心勃勃——想让天下永远太平,更想让“太平军”永久太平!可偏偏残酷的现
实跟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不但他精心编织了十四年多的太平美梦破灭了,天京王朝的
大厦坍塌了,他的部下战死的战死、被俘的被俘,而且就连理应“入土为安”的他本人,躺在
地下也不得安宁——他的棺木被满怀仇恨的清军掘出丢弃而暴尸荒野,惨不忍睹。其情其景无
论如何是他始料未及的。成王败寇!历史就是这般残酷无情。一切都像早有定数。你想努力吗?
你想奋力一搏吗?你即使这样做了,回头一看,最终的结果仍然是你似乎又回到了原起点。这难
道不是命运之神在左右着你吗?太平军的历程、命运似乎就是如此。
起义前,洪秀全完全充当了一个“教主”的角色。在广西桂平县紫金山四处奔走,不遗余
力地向似懂非懂的“信徒”宣讲《原世觉道训》,大造舆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未雨
绸缪,运筹帷幄,充分显示出一个将才、帅才应有的起码素质。他的左臂右膀(即后来永安分封
的东王杨秀清、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则按照分工,卧薪尝胆,
蓄势待发。等到时机成熟,立即揭竿而起——于1851年初在金田村义无反顾地举起了反清大
旗。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义军所到之处,摧枯拉朽、势如破竹,革命洪流浩浩荡荡,反
动营垒或望风披靡,或土崩瓦解。如同秋风横扫落叶一般,顷刻席卷了江南大地。于是,腐败
无能、病入膏肓的清廷统治者,急急如漏网之鱼,惶惶似丧家之犬。一面手忙脚乱、连发金牌,
调遣八旗兵、绿营兵,还有相当数量的水兵,从四面八方围追堵截,妄图填补“没留神”被太
平军“不经意间”撕开的口子;一面匆匆下诏,招募乡勇、组织团练(地主武装)。于是,曾国藩
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这些正儿八经的私人武装,好像雨后的狗尿苔,一个个不请自到地从
地下冒了出来。起初还有几分拘谨、几分羞涩,几分探头探脑,等到后来完全“适应气候”以
后,那简直就是一副“救世主”、一副舍我其谁的派头,心甘情愿充当了清廷的鹰犬、爪牙,
扮演了当局“马前卒”的角色。曾、李二人如狂犬一般,率领各自的喽罗,疯狂追赶、围剿太
平军及其追随者。曾、李成了当时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政治“大腕”。其势力像正当充气中
的气球似的,迅猛膨胀、“坐大”,成为令清廷不可小觑的地方“诸侯”、“封疆大吏”,直
至后来成了朝廷完全倚重、掌管数省的总督大人。从曾、李二人使出吃奶的浑身力气,毫不手
软地剿杀太平军这一点来说,其卖命、疯狂程度,一点都不亚于清廷的“皇家军”、“近卫
军”。
起义之初,洪秀全及其亲信,确能与部属同甘共苦,共走“一盘棋”:攻占永安,整顿建制;
整肃军纪,纯洁内部;分封诸王,各负其责。严令诸王俱受东王节制,不得“越位”、不得触
“高压线”。否则,“家法”伺候——吃不了兜着走。此时的太平军,确实属威武之师。逢山
开路,遇水架桥;攻关夺隘,攻城拔寨。等到攻克武汉三镇,队伍已猛增到50万人左右。1853
年春,太平军挟雷霆万钧之力,水陆两路,互为策应,齐头并进,一鼓作气,攻占南京,改名
天京,定为首都。从此,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国号诞生了——太平天国。这是一个与清廷分
庭抗礼、势不两立的新生政权。洪秀全,这个曾在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穷秀才,一个“蒸不
熟、煮不烂、锤不扁、爆不圆、响当当、硬梆梆的一粒铜畹豆”式的人物,硬是把早已阴睛不
定、污浊不堪的清廷天空捅了个大窟窿!
洪秀全及其追随者奉为至宝的《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就是妄图构建一个“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大同社会。可惜,由于连年征
战,疲于应付清廷正规军、地方军接二连三地反复围剿,更由于太平军内部鲜为人知的种种因
素,这一美好愿望如同悬挂在高空的馅饼一样,只能让太平军及老百姓望梅止渴。建设太平天
国“新农村”的宏伟蓝图最终成了一纸空文,极不情愿地躺在那里,发出泛黄的浓浓的霉味,
成为后人脑海中残缺不全的记忆碎片。
太平军定都天京后,先后派遣精锐大举北伐、西征、东征,这些先入为主的军事行动在相
当程度上打乱了清廷的围剿部署,扯散了其兵力;为太平军调兵遣将、从容布阵,更为从根本上
打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对天国釜底抽薪式的严重威胁,赢得了极为宝贵的空间、时
间。
可惜的是,“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1856 年,秋风瑟瑟,一股变乱的阴霾像挥之不去
的乌云沉重地笼罩在天国的上空,“空气”凝滞得叫人喘不过气来:一场人们极不情愿看到的亲
者痛、仇者快的内讧爆发了——杨秀清妄图搬掉挡在自己“仕途”面前的“拦路虎”洪秀全,
问鼎天王宝座,取而代之(此乃当初洪允杨有代“天父”“降旨”特权而埋下的祸根)。形势危如
累卵。不得已,洪调韦昌辉“救驾”。哪成想,心胸狭窄、早已心怀异志的北王,杀起自家兄
弟来如砍瓜切菜,毫不手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两万多太平军无辜在不知不觉的睡梦
中和杨的一家老小毫无二致的身首异处,化作黄泉路上的孤魂野鬼。凄惨的鸣冤声至今回响在
时空的隧道里……天京变乱后,“屋漏偏逢连阴雨”,人们还没从血雨腥风的惊恐中缓过神来,
又发生了翼王因洪的不信任而率兵出走的严重事件——两万多太平军的精锐最终兵败四川大渡
河。后人只有掬一把惋惜、同情的泪而已。
尽管太平天国后期有“海归”人士洪仁玕“总理朝政”,其带有“引进”成分的新的治国
理念《资政新篇》也确能让人耳目一新;尽管有太平军后起之秀,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的鼎
力辅佐,然而,此时的天国景象,如同即将撒手人寰的垂垂老人一样,只是瞬间的回光返照而
已——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也。
天京变乱固然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导火索,然而,更重要的是其“掌门人”偏安一隅,
不思进取所致:定都天京后的洪秀全及其各王,大兴土木,筑造“楼堂馆所”,追求感官享乐,
整日宴请,夜夜笙歌,一派歌舞升平景象;全然不顾前方将士殊死拼杀、浴血奋战 ——“战士军
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洪“教头”妻妾成群,多达九十余人,成天厮混在女人堆里。
试想:一个整天沉溺于“温柔乡”而拔不出身的人,让他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把一个“小朝
廷”治理得井井有条,无异于缘木求鱼、痴人说梦。况且他的身边不乏得志的小人时不时献言
献策,出尽了馊主意。洪本人“纳谏”不误,照单全收。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
力的联合绞杀下最终失败了——带着惨烈、带着悲愤,无可奈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后人哀
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