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湖南香花铺钨-钖-铅锌矿地质特征

IT圈 admin 50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8日发(作者:星星津)

湖南香花铺钨钖铅锌矿地质特征

香花岭矿田处于南岭东西向构造与新华夏系构造的复合部位,

并受区域性北东向f1断裂制约。其北面的癞子岭、南面的尖峰岭

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r52(2))是燕山早期补充侵入期的侵入体,

是本矿田成矿母岩。在内接触带和接触带形成钨钖等高温矿床,远

离侵入体则形成中—低温铅、锌、锑矿床。矿田内各矿床之间有着

等距性规律,等距为2—3公里(见图1)。本文仅简单介绍香花铺

钨、钖、铅锌矿的一般特征。

图1香花岭矿田各矿床平面位置示意图

一、内接触带花岗岩体内(r52(2))钖、钨矿床:主要为钖矿

床。早期形成的矿体呈网脉状、细脉状及浸染状。主要有用矿物为

钖石,次为黑钨矿,微量的毒砂、磁铁矿、黄铁矿等。晚期形成石

英—钖石脉,钖石在石英脉中成浸染状、密集浸染状,富集处呈团

块状(俗称砂色),副矿物为黑钨矿,可回收利用。围岩蚀变有绿

帘石化、硅化、萤石化。矿床规模小—中型。

二、花岗岩(r52(2))与上泥盆统天子岭组灰岩(d3t)或下石

炭统石磴子组灰岩(c1sh)接触带中的白钨矿床:早期在石灰岩中

产生强烈而广泛的交代作用,形成浸染状、密集浸染矿体,晚期则

形成石英—白钨矿脉,萤石白钨矿脉,方解石—白钨矿脉并迭加在

早期形成的浸染状矿体之上,特别在侵入体凹部与石灰岩接触处,

形成中—大型、品位高的白钨矿床。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条

纹岩)、硅化、萤石化、碳酸盐化。

三、中—低温铅锌矿床

矿体赋存于石炭统石磴子组灰岩(c1sh)中,严格受地层岩性

和构造双重控制。目前已探明和开采的铅锌矿体有30多个,均为

东西向,向东倾伏,倾伏角在30°左右。在393中段南巷所见的7

个矿体中,有着等距性规律。现以pz1号主矿体为例,简介于下:

矿体赋存于石磴组灰岩(c1sh)上部,顶部有一层厚15—20米

的泥灰岩,已角岩化,对矿体的形成起着良好的屏蔽作用,矿体总

体产状为东西向,倾向北西和北东,倾角70°—85°,向北东东倾

伏,倾伏角20°—45°,总体倾伏角28°,见图2、图3.

图2.追踪两组张裂形成的pz1矿体平面示意图

1:2000

从图2、图3可以看出,矿体系追踪两组张裂,一为北东东向、

一为北西西向,以充填作用为主,交代作用为辅成矿,并严格受顶

板角岩化泥灰岩制约。

该矿体地表出露标高532米,下采至343米标高,垂直高度189

米,下采至深392米,仍具一定规模。矿体形态为一斜扁柱体,宽

度、厚度变化较大,最宽处达31米,最窄处0.5米;最厚处25米,

最薄处0.3米。矿体品位一般pb+zn5—15%,锌高铅低,特高品位

pb+zn>50%,铅高锌低。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在两组张裂交汇形

成的矿体宽度、厚度均大,品位亦高,且铅大于锌,说明两组张裂

交汇处形成了富铅矿囊。见图4、图5。.

图4.单一张裂形成的矿体436米标高采场素描图

1:50

矿石构造有密集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浸染状

构造矿物颗粒细小,一般1—2毫米,块状构造颗粒粗大,一般3

—5毫米。主要矿物成分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微量铁闪锌

矿、毒砂。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石英、萤石等。围岩蚀变有黄铁矿

化、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

综上所述,对本区钨、钖、铅锌矿找矿的几点认识

1、燕山早期补充侵入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r52(2))是本区

钨、钖、铅锌、锑矿床成矿母岩。

2、构造控矿:区域性f1断层控制矿田内各矿床的分布。

3、地层岩性控矿:上泥盆统天子岭组灰岩(d3t)靠岩体接触

部位已蚀变成条纹岩控制着白钨矿;下石炭统石磴子组灰岩(c1sh)

顶部为角岩化泥灰岩控制中—低温铅锌矿的分布。

4、等距性规律:矿田内各矿床间沿区域性北东向f1断层成等

距分布,等距为3—4公里。矿床内各矿体间亦有等距分布规律,

等距为80—100米。同一矿体中各富矿囊的分布亦有等距规律,沿

矿体倾伏方向垂深10—20米。

5、东西向大断裂长1—2公里是导矿构造,次级东西向构造则

是容矿构造。

6、在石磴子组灰岩(c1sh)中,两组发育的北东东和北西西张

性断裂,往往形成追踪张裂型矿体,成矿作用以充填作用为主,交

代作用为辅。

7、围岩蚀变:与钖有关的是云英岩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

硅化。与白钨矿有关的是矽卡岩化(条纹岩),硅化、萤石化、碳

酸盐化。与铅锌矿有关的是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2024年5月8日发(作者:星星津)

湖南香花铺钨钖铅锌矿地质特征

香花岭矿田处于南岭东西向构造与新华夏系构造的复合部位,

并受区域性北东向f1断裂制约。其北面的癞子岭、南面的尖峰岭

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r52(2))是燕山早期补充侵入期的侵入体,

是本矿田成矿母岩。在内接触带和接触带形成钨钖等高温矿床,远

离侵入体则形成中—低温铅、锌、锑矿床。矿田内各矿床之间有着

等距性规律,等距为2—3公里(见图1)。本文仅简单介绍香花铺

钨、钖、铅锌矿的一般特征。

图1香花岭矿田各矿床平面位置示意图

一、内接触带花岗岩体内(r52(2))钖、钨矿床:主要为钖矿

床。早期形成的矿体呈网脉状、细脉状及浸染状。主要有用矿物为

钖石,次为黑钨矿,微量的毒砂、磁铁矿、黄铁矿等。晚期形成石

英—钖石脉,钖石在石英脉中成浸染状、密集浸染状,富集处呈团

块状(俗称砂色),副矿物为黑钨矿,可回收利用。围岩蚀变有绿

帘石化、硅化、萤石化。矿床规模小—中型。

二、花岗岩(r52(2))与上泥盆统天子岭组灰岩(d3t)或下石

炭统石磴子组灰岩(c1sh)接触带中的白钨矿床:早期在石灰岩中

产生强烈而广泛的交代作用,形成浸染状、密集浸染矿体,晚期则

形成石英—白钨矿脉,萤石白钨矿脉,方解石—白钨矿脉并迭加在

早期形成的浸染状矿体之上,特别在侵入体凹部与石灰岩接触处,

形成中—大型、品位高的白钨矿床。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条

纹岩)、硅化、萤石化、碳酸盐化。

三、中—低温铅锌矿床

矿体赋存于石炭统石磴子组灰岩(c1sh)中,严格受地层岩性

和构造双重控制。目前已探明和开采的铅锌矿体有30多个,均为

东西向,向东倾伏,倾伏角在30°左右。在393中段南巷所见的7

个矿体中,有着等距性规律。现以pz1号主矿体为例,简介于下:

矿体赋存于石磴组灰岩(c1sh)上部,顶部有一层厚15—20米

的泥灰岩,已角岩化,对矿体的形成起着良好的屏蔽作用,矿体总

体产状为东西向,倾向北西和北东,倾角70°—85°,向北东东倾

伏,倾伏角20°—45°,总体倾伏角28°,见图2、图3.

图2.追踪两组张裂形成的pz1矿体平面示意图

1:2000

从图2、图3可以看出,矿体系追踪两组张裂,一为北东东向、

一为北西西向,以充填作用为主,交代作用为辅成矿,并严格受顶

板角岩化泥灰岩制约。

该矿体地表出露标高532米,下采至343米标高,垂直高度189

米,下采至深392米,仍具一定规模。矿体形态为一斜扁柱体,宽

度、厚度变化较大,最宽处达31米,最窄处0.5米;最厚处25米,

最薄处0.3米。矿体品位一般pb+zn5—15%,锌高铅低,特高品位

pb+zn>50%,铅高锌低。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在两组张裂交汇形

成的矿体宽度、厚度均大,品位亦高,且铅大于锌,说明两组张裂

交汇处形成了富铅矿囊。见图4、图5。.

图4.单一张裂形成的矿体436米标高采场素描图

1:50

矿石构造有密集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浸染状

构造矿物颗粒细小,一般1—2毫米,块状构造颗粒粗大,一般3

—5毫米。主要矿物成分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微量铁闪锌

矿、毒砂。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石英、萤石等。围岩蚀变有黄铁矿

化、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

综上所述,对本区钨、钖、铅锌矿找矿的几点认识

1、燕山早期补充侵入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r52(2))是本区

钨、钖、铅锌、锑矿床成矿母岩。

2、构造控矿:区域性f1断层控制矿田内各矿床的分布。

3、地层岩性控矿:上泥盆统天子岭组灰岩(d3t)靠岩体接触

部位已蚀变成条纹岩控制着白钨矿;下石炭统石磴子组灰岩(c1sh)

顶部为角岩化泥灰岩控制中—低温铅锌矿的分布。

4、等距性规律:矿田内各矿床间沿区域性北东向f1断层成等

距分布,等距为3—4公里。矿床内各矿体间亦有等距分布规律,

等距为80—100米。同一矿体中各富矿囊的分布亦有等距规律,沿

矿体倾伏方向垂深10—20米。

5、东西向大断裂长1—2公里是导矿构造,次级东西向构造则

是容矿构造。

6、在石磴子组灰岩(c1sh)中,两组发育的北东东和北西西张

性断裂,往往形成追踪张裂型矿体,成矿作用以充填作用为主,交

代作用为辅。

7、围岩蚀变:与钖有关的是云英岩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

硅化。与白钨矿有关的是矽卡岩化(条纹岩),硅化、萤石化、碳

酸盐化。与铅锌矿有关的是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