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中关村历史——精选推荐

IT圈 admin 31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12日发(作者:可悦欣)

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8年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

1978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

级的一部分”的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

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改革的序幕。

改革大潮直接激发了中国最大的高智力知识密集区 北京中关村。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春先在三次考察美国“128号公路”后,怀着一种使命

感,要在中关村建立“技术扩散区”,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扩散新技术、将

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子。1980年10月23日,他在中关村率先创办

了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 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发展技术服务部。其基本原则是:

科技人员走出研究院所,遵循科技转化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不要国家拔款,不

占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依法自主决策。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还不是高技术企业,而只能

说是高技术企业雏型,但它却使人们看到了在中国条件下发展类似于美国“硅谷”

或波士顿128号公路两旁那样的高技术企业群的可能性,因而引起人们广泛关

注,同时也引发了有关“科研人员的任务究竟是什么”,“研究院所是否应办经

济实体”等种种争议。

1982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

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从理论上解决了

关于中关村的争议。科技人员转向经济,兴办高技术企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需要,是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

1983年1月,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就中关村的争议作了批示,肯定了中关村

科技人员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积极探索。从此,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坎坷历程,

中关村的民营高技术企业从无到有,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

此后,中关村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如科海(1983)、京海(1983)、四通(1984)、

信通(1984)等先后建立。到1986年底,中关村各类开发性公司已近100家,

逐渐形成了闻名中外的、以开发、经营电子产品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 “中关村

电子一条街”。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充分肯定了这一

改革的新生事物,中国科技知识分子的开创性为我国改革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86年12月,《人民日报》以“北京中关村一场悄悄变革,中国硅谷正在

这里孕育”为题,向社会各界宣传报道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成长与发展情

况。在此同时,7个城市的100多位从事软件科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

进行“中国高技术开发区研究”和“北京中关村建立高技术开发区的调查与研究”,

经过3年的努力,第一次系统、全面、理性地研究了高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律,

这两个课题不仅从理论上肯定了我国搞高新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系统地对

高新区发展的概念、模式、项目、选址和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随着国务院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决定的发布,同时由于各级政府的正确

领导和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出现了勃勃生机。两年中,

中关村的高技术企业发展到了400多家,并在实践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独特

的技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1988年初,中央办公厅组织联合调查组,根据十

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对电子一条街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总结,肯定了中关村

高技术企业的方向,并提出了兴办中关村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的建议。同年5月,

国务院正式批准发布《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正式建立了我

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标志着中关村高技术企业从此进入了不

仅合理而且合法的正常发展阶段。

二、从1988年到1998年:北京试验区发展期。

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

(即十八条),大大激励了科技人员创办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科学院、各大专

院校、各部委研究院所的一大批科技人员纷纷来到试验区,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在

试验区成立后现呈迅速增长的态势。

随后的两年,尽管全国范围内存在经济调整与市场疲软等因素,在全国宏观

经济环境十分不利的情况下,试验区仍然保持了超常规的增长。从1987年底到

1991年底,试验区企业由148家急剧增加到1300余家,年技工贸总收入由7亿

元增到37亿元,年工业产值从4.8亿元(1988)增到12亿元,上缴税金由0.25

亿元增到1.5亿元,年出口创汇由300万美元增到4500万美元,后四项指标年

平均增长53.9%,36.9%,64.5%,125.7%。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的目标,掀起中国改革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和现代建设的高潮,为中关村的兴盛

注入新的活力,高技术企业的发展更为活跃。1993年6月,国家科委、国家体

改委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一新形势的推

动下,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深刻总结了创业的经验与面临的

挑战,率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即“资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

新化、融资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国际化”。这是在明确建立新经济体制时

期,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新阶段。

1995年5月,中央作出《关于加速科学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决定》明确指出,“民营科技企业是全社会科技进步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共健康发

展”。在全国上下引起极大反响。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新研究北京经济发展

战略,建立包括海淀试验区、丰台园区、昌平园区在内的一区多园格局的北京市

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建立相应的市级管理机构:市试验区管委会,把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放到突出地位。

1998年,北京市政府颁布《关于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若干规定》(新十

八条)。1999年初,颁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

策》(即“33条”)。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 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

随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

2024年5月12日发(作者:可悦欣)

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8年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

1978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

级的一部分”的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

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改革的序幕。

改革大潮直接激发了中国最大的高智力知识密集区 北京中关村。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春先在三次考察美国“128号公路”后,怀着一种使命

感,要在中关村建立“技术扩散区”,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扩散新技术、将

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子。1980年10月23日,他在中关村率先创办

了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 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发展技术服务部。其基本原则是:

科技人员走出研究院所,遵循科技转化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不要国家拔款,不

占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依法自主决策。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还不是高技术企业,而只能

说是高技术企业雏型,但它却使人们看到了在中国条件下发展类似于美国“硅谷”

或波士顿128号公路两旁那样的高技术企业群的可能性,因而引起人们广泛关

注,同时也引发了有关“科研人员的任务究竟是什么”,“研究院所是否应办经

济实体”等种种争议。

1982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

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从理论上解决了

关于中关村的争议。科技人员转向经济,兴办高技术企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需要,是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

1983年1月,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就中关村的争议作了批示,肯定了中关村

科技人员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积极探索。从此,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坎坷历程,

中关村的民营高技术企业从无到有,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

此后,中关村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如科海(1983)、京海(1983)、四通(1984)、

信通(1984)等先后建立。到1986年底,中关村各类开发性公司已近100家,

逐渐形成了闻名中外的、以开发、经营电子产品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 “中关村

电子一条街”。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充分肯定了这一

改革的新生事物,中国科技知识分子的开创性为我国改革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86年12月,《人民日报》以“北京中关村一场悄悄变革,中国硅谷正在

这里孕育”为题,向社会各界宣传报道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成长与发展情

况。在此同时,7个城市的100多位从事软件科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

进行“中国高技术开发区研究”和“北京中关村建立高技术开发区的调查与研究”,

经过3年的努力,第一次系统、全面、理性地研究了高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律,

这两个课题不仅从理论上肯定了我国搞高新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系统地对

高新区发展的概念、模式、项目、选址和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随着国务院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决定的发布,同时由于各级政府的正确

领导和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出现了勃勃生机。两年中,

中关村的高技术企业发展到了400多家,并在实践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独特

的技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1988年初,中央办公厅组织联合调查组,根据十

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对电子一条街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总结,肯定了中关村

高技术企业的方向,并提出了兴办中关村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的建议。同年5月,

国务院正式批准发布《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正式建立了我

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标志着中关村高技术企业从此进入了不

仅合理而且合法的正常发展阶段。

二、从1988年到1998年:北京试验区发展期。

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

(即十八条),大大激励了科技人员创办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科学院、各大专

院校、各部委研究院所的一大批科技人员纷纷来到试验区,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在

试验区成立后现呈迅速增长的态势。

随后的两年,尽管全国范围内存在经济调整与市场疲软等因素,在全国宏观

经济环境十分不利的情况下,试验区仍然保持了超常规的增长。从1987年底到

1991年底,试验区企业由148家急剧增加到1300余家,年技工贸总收入由7亿

元增到37亿元,年工业产值从4.8亿元(1988)增到12亿元,上缴税金由0.25

亿元增到1.5亿元,年出口创汇由300万美元增到4500万美元,后四项指标年

平均增长53.9%,36.9%,64.5%,125.7%。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的目标,掀起中国改革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和现代建设的高潮,为中关村的兴盛

注入新的活力,高技术企业的发展更为活跃。1993年6月,国家科委、国家体

改委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一新形势的推

动下,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深刻总结了创业的经验与面临的

挑战,率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即“资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

新化、融资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国际化”。这是在明确建立新经济体制时

期,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新阶段。

1995年5月,中央作出《关于加速科学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决定》明确指出,“民营科技企业是全社会科技进步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共健康发

展”。在全国上下引起极大反响。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新研究北京经济发展

战略,建立包括海淀试验区、丰台园区、昌平园区在内的一区多园格局的北京市

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建立相应的市级管理机构:市试验区管委会,把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放到突出地位。

1998年,北京市政府颁布《关于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若干规定》(新十

八条)。1999年初,颁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

策》(即“33条”)。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 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

随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