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神舟十三号2022年3月23日最新天宫课堂第二课(内含实验描述)2500字

IT圈 admin 48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12日发(作者:陆开霁)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载人航天的历史,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

加林成功进入太空围绕轨道飞行一周,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

特朗踏上月球,他说:“我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1992年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

程,并明确了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向大家展示了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

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等物理现象,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演

示了微重的环境下细胞学实验。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

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

明三名航天员升空。神舟九号 2012年6月16日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

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

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

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神舟十号 2013年6月11日17时

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

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神舟十一号于2016年

10月17日发射升空,于2016年10月19日与天宫二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工作,形成组

合体; 于2016年11月18日进入返回程序,返回舱降落主着陆场,完成载人任务,创造

中国载人航天在轨飞行时间的新纪录的重要里程碑;2021年6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

汤洪波三位宇航员搭载着神舟十二号升入太空,作为中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将

为后续空间站建造及应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累宝贵经验。

天宫课堂”第二课定于3月23日15:40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这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三次进行太空授课。距

离2021年10月13日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入轨,目前在轨时间已经158天,我们的航天

员们每天在进行一些航天科学实验和在轨的工作,每天要进行空间站的管理与维护、设置、

维修、个人体检、锻炼、在轨的训练、演练,空间科学实验,我们的神舟十三号创造了中国

载人航天乘组在轨的历史,今天“天宫课堂”的主讲教师王亚平也成为了在轨时间最长的

中国航天员。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和之前相同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主地面课堂设置

在中国科技管,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科创体验基地,两个分课堂设置在了西藏科学自然博

物馆和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七中学。本次“天宫课堂”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

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

先来到我们的地面课堂,我们乘坐电梯感觉自己变轻了,,走路一脚踏空也会有这样的

感觉,其实这都是失重的感觉,那么失重是否等于重力消失了呢?其实失重就是我们的支

撑物对我们的支持力减小了,或者是变为0了。张建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把一本书放

在台秤上,这时台秤支撑着这本书,且支持力的大小等于书的重力,如果我们拿着这个装

置直接松手释放,这时台秤的示数变为0,说明台秤对于书没有了支撑的作用。那么此时

书会有一种飘起来的感觉,这就是完全失重的效果。由此得知,失重时,重力并没有消失。

在装水的水瓶侧壁扎上几个小孔,水会流出来,现在高老师松手让这个水瓶静止下落,瓶

子里的水不会流出来了,这个时候水在做自由落体运动,它的重力全用于产生向下的加速

度,所以水就不会流出来了,我们观察到了完全失重现象,如果我们拿着一个苹果,瞬间

松手,那么此时这个苹果也会出现完全失重的状态掉落在地上,相传在300多年前,著名

物理学家牛顿被一个从树上落下的苹果砸中,他发现由于地球的吸引力,导致苹果往下落,

而不是往上飞,地球的引力可以延伸到很远的地方,由此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可是,我们的空间站也是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它为什么没有落向地球呢?月球也会受到地

球的吸引,它又为什么没有落向地球呢?其实,他们都在绕着地球旋转,用一根细线连在

有机玻璃板上,然后再有机玻璃板上放上一杯水,然后竖着将它拎起来,在竖直面内在圆

周运动,此时水一点都没撒出来。其实,水在做圆周运动的时候,水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但是没有流出来,这是因为圆周运动通过向心力来改变它运动方向。那么我们的空间站在

做圆周运动的时候,恰好地球的重力为其提供了向心力,就像一根绳子在拉着我们的空间

站旋转,因此才不会掉向地球。

由此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失重的知识,空间站的三位宇航员老师给我们展示在失重环境

下非常神奇的现象,还带我们探索空间站是如何开展研究的。

首先王亚平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冰雪实验,将过饱和乙酸钠溶液从实验袋里挤出来形成

一个液体球,沾了结晶核的毛根触碰液体球,液体球迅速结晶。这是因为乙酸钠溶液在温

度较高的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大,很容易形成过饱和溶液,只要有一点结晶核颗粒就能迅速

打破它的稳定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失重环境下液体表面张

力作用使我们挤出来的液体形成饱满晶莹的液体球。

接着叶光富老师和王亚平老师用两个透明的塑料板、饮用水,首先要在物料板的两面

挤上两个水球,然后把两个水球放在一起后相融,塑料板拉开后,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

水将两个液桥板粘在了一起。在失重的状态下,水的表面张力微不足道,所以地面上我们

无法用纯水做出一道液桥,而在太空中就可以用液体搭出一道桥。

第三个实验,王老师在拿出一个瓶子,里面装了两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和饮用水。

水的密度大于食用油,所以在地面把两种液体混合之后,油会浮在水的上面,形成稳定的

浮沉现象。在空间站中,水油混合后并没有分层。使用不停旋转的方式产生离心力,来使

他们分离。

第四个实验王老师给我们演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现象,在地面上抛出冰墩墩它

会因为重力的原因下坠,而在太空中把它抛出,冰墩墩沿着抛出方向在做近似匀速前进。

通过三位航天员向我们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特别的科

技课在我们心中深深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我们不得不感叹太空实验的神奇,激发了我

们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据悉,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已经

在大学、中小学征集实验项目,未来学生们的设想和梦想都有可能在空间站去实现,不得

不说,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我们科技发展的两翼。

2024年5月12日发(作者:陆开霁)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载人航天的历史,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

加林成功进入太空围绕轨道飞行一周,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

特朗踏上月球,他说:“我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1992年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

程,并明确了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向大家展示了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

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等物理现象,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演

示了微重的环境下细胞学实验。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

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

明三名航天员升空。神舟九号 2012年6月16日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

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

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

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神舟十号 2013年6月11日17时

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

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神舟十一号于2016年

10月17日发射升空,于2016年10月19日与天宫二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工作,形成组

合体; 于2016年11月18日进入返回程序,返回舱降落主着陆场,完成载人任务,创造

中国载人航天在轨飞行时间的新纪录的重要里程碑;2021年6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

汤洪波三位宇航员搭载着神舟十二号升入太空,作为中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将

为后续空间站建造及应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累宝贵经验。

天宫课堂”第二课定于3月23日15:40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这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三次进行太空授课。距

离2021年10月13日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入轨,目前在轨时间已经158天,我们的航天

员们每天在进行一些航天科学实验和在轨的工作,每天要进行空间站的管理与维护、设置、

维修、个人体检、锻炼、在轨的训练、演练,空间科学实验,我们的神舟十三号创造了中国

载人航天乘组在轨的历史,今天“天宫课堂”的主讲教师王亚平也成为了在轨时间最长的

中国航天员。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和之前相同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主地面课堂设置

在中国科技管,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科创体验基地,两个分课堂设置在了西藏科学自然博

物馆和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七中学。本次“天宫课堂”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

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

先来到我们的地面课堂,我们乘坐电梯感觉自己变轻了,,走路一脚踏空也会有这样的

感觉,其实这都是失重的感觉,那么失重是否等于重力消失了呢?其实失重就是我们的支

撑物对我们的支持力减小了,或者是变为0了。张建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把一本书放

在台秤上,这时台秤支撑着这本书,且支持力的大小等于书的重力,如果我们拿着这个装

置直接松手释放,这时台秤的示数变为0,说明台秤对于书没有了支撑的作用。那么此时

书会有一种飘起来的感觉,这就是完全失重的效果。由此得知,失重时,重力并没有消失。

在装水的水瓶侧壁扎上几个小孔,水会流出来,现在高老师松手让这个水瓶静止下落,瓶

子里的水不会流出来了,这个时候水在做自由落体运动,它的重力全用于产生向下的加速

度,所以水就不会流出来了,我们观察到了完全失重现象,如果我们拿着一个苹果,瞬间

松手,那么此时这个苹果也会出现完全失重的状态掉落在地上,相传在300多年前,著名

物理学家牛顿被一个从树上落下的苹果砸中,他发现由于地球的吸引力,导致苹果往下落,

而不是往上飞,地球的引力可以延伸到很远的地方,由此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可是,我们的空间站也是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它为什么没有落向地球呢?月球也会受到地

球的吸引,它又为什么没有落向地球呢?其实,他们都在绕着地球旋转,用一根细线连在

有机玻璃板上,然后再有机玻璃板上放上一杯水,然后竖着将它拎起来,在竖直面内在圆

周运动,此时水一点都没撒出来。其实,水在做圆周运动的时候,水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但是没有流出来,这是因为圆周运动通过向心力来改变它运动方向。那么我们的空间站在

做圆周运动的时候,恰好地球的重力为其提供了向心力,就像一根绳子在拉着我们的空间

站旋转,因此才不会掉向地球。

由此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失重的知识,空间站的三位宇航员老师给我们展示在失重环境

下非常神奇的现象,还带我们探索空间站是如何开展研究的。

首先王亚平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冰雪实验,将过饱和乙酸钠溶液从实验袋里挤出来形成

一个液体球,沾了结晶核的毛根触碰液体球,液体球迅速结晶。这是因为乙酸钠溶液在温

度较高的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大,很容易形成过饱和溶液,只要有一点结晶核颗粒就能迅速

打破它的稳定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失重环境下液体表面张

力作用使我们挤出来的液体形成饱满晶莹的液体球。

接着叶光富老师和王亚平老师用两个透明的塑料板、饮用水,首先要在物料板的两面

挤上两个水球,然后把两个水球放在一起后相融,塑料板拉开后,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

水将两个液桥板粘在了一起。在失重的状态下,水的表面张力微不足道,所以地面上我们

无法用纯水做出一道液桥,而在太空中就可以用液体搭出一道桥。

第三个实验,王老师在拿出一个瓶子,里面装了两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和饮用水。

水的密度大于食用油,所以在地面把两种液体混合之后,油会浮在水的上面,形成稳定的

浮沉现象。在空间站中,水油混合后并没有分层。使用不停旋转的方式产生离心力,来使

他们分离。

第四个实验王老师给我们演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现象,在地面上抛出冰墩墩它

会因为重力的原因下坠,而在太空中把它抛出,冰墩墩沿着抛出方向在做近似匀速前进。

通过三位航天员向我们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特别的科

技课在我们心中深深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我们不得不感叹太空实验的神奇,激发了我

们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据悉,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已经

在大学、中小学征集实验项目,未来学生们的设想和梦想都有可能在空间站去实现,不得

不说,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我们科技发展的两翼。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