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国际建筑业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IT圈 admin 35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12日发(作者:强佳思)

国际建筑业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国际建筑市场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二战以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建筑市场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景气循

环,目前正在进入第二个景气循环的快速增长阶段,国际建筑市场的基本格局

也在发生重要变化。

二战后,国际建筑市场随着各国转入和平建设时期而逐渐兴起,增速不高

但平稳持续。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建筑市场在两方面力量推动下进入快

速增长时期。第一,海湾石油输出国在巨额“石油美元”的支持下,掀起了大

规模的建设高潮,并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国际承包市场;第二,东南亚地区政

局稳定,外贸兴旺,国际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国际承包市

场也日趋活跃。据统计,1981年世界250家国际大承包商的合同成交额(营业

额)达1299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标志着国际建筑市场景气循环繁荣阶

段的顶峰。

1982年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开始逆转。石油供过于求,价格暴跌,产油国

收入税减,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被迫压缩建设规模;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低

速增长,美元大幅度贬值,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一

直处于停滞状态;拉美发展中国家债务沉重,初级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非洲地区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经济困难。世界经济处于低潮,国际承包市场逐

渐收缩。世界250家国际大承包商的合同成交额(营业额),1980年为1083

亿美元,1981年1299亿美元,1982年1231亿美元,1983年936亿美元,

1984年805亿美元,1985年816亿美元,1986年739亿美元,1987年739亿

美元。1981年以来,除1985年有微弱回升外,呈直线下落趋势,6年减少了

43%。

1988年,世界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景气循环。经济增长达到4.5%的较高水

平,世界贸易超前增长达到8.5%,国际金融市场十分活跃,国际直接投资迅猛

增长。国际建筑市场也随之出现较大增长,250家国际大承包投资商的合同成

交额(营业额)达9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3%,走出了低谷。1989年增至

1126亿美元,1990年增至1203亿美元,1991年达到国际承包市场历史最高纪

录的1519亿美元。此后的十多年内,虽然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且时有反

复,但总体保持增长势头未变,国际承包市场出现了稳定发展的兴盛时期,每

年225家大承包商营业额均在1000亿美元以上。(见表,资料来源:根据美国

《工程新闻记录》整理)

1994年以后,国际工程建筑市场出现明显的波动。1997年全球225家全球

最大工程承包公司的营业总额只有1102亿美元,比1996年下降了13.1%,亚

洲金融危机所引发的新兴市场经济衰退是主要原因。但是,随着各国经济的恢

复,1998年全球营业额又回升到1164亿美元。

从发展趋势看,如果排除一些突发因素的影响,世界建筑市场的总体规模

基本稳定。1996年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建筑业的总支出约为32375.5亿美

元,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有所回落,约为30760.8亿美元,但1998

年又回升至32244.5亿美元。

估计国际建筑市场总体规模将基本保持在3万亿美元的水平之上。值得关注的

是,随着建筑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工程承包的比例将不断加大,据

有关预测,2010年之前,世界每年将有2000-3000多亿美元的国际工程承包

额。

二、国际建筑市场的结构分析

国际建筑市场的地区结构

亚洲地区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建筑工程承包市场,据统计,1993年亚洲

地区国际工程在全球所占份额达到33.1%,此后一直保持在30%以上;欧洲紧随

其后,所占份额保持在20%以上;从增长情况看,亚洲和欧洲市场上工程合同

额(营业额)基本持续正增长(如表1所示)。

与此相对应,中东、非洲和拉美市场所占份额不断下降。1980年中东市场

所占的份额曾居全球首位,达到39%,但是受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下降和战争的

影响,到1990年其份额只有14%,而到1997年更降到9.48%;非洲市场主要受

国际援助影响,很不稳定,由于90年代外援减少,其所占份额迅速缩减,1997

年只有8.54%;拉美市场份额1992年突然由上年的32.8%降到9.4%,此后两年

进一步下降到6%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拉美各国外债负担过重,发展受到制约。

未来15年,亚洲仍将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并将保持5%-6%的

增长速度,亚洲的国际建筑承包市场大致保持在600亿美元左右。其中,香港

地区作为独立的关税区,近年来一直是我国对外承包业的第一大市场,承包劳

务每年约20亿美元,37000人。据预测,今后十年,香港作为中国大陆与世界

经济交流的传统和重要的窗口,其经济增长可望保持或超过5%的高速度,国际

工程的建设需求很高。具体来说,第一是政府的工程承包,如填海、公路、码

头等。这类工程竞争激烈,估计效益难以很高,但对我国公司树立信誉极为重

要。第二是投资开发房屋建筑,由于房地产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风险波动较

大,但利润丰厚。第三劳务需求,特别是普通劳务需求量将会很大。澳门相比

之下,地域狭小,产业结构特殊,而且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基础设施,机场、

码头、道路、大桥相继完成,填海建房已趋饱和,所以,建筑市场的增长空间

十分有限。不过,随着澳门经济结构的转型,

高科技含量的工程和劳务需求将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日本和韩国的承包工程市

场的封闭程度很高,而且都是国际建筑承包业的大国,实力很强,所以其他国

家很难在日韩获得大的工程承包合同。东南亚各国,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尼

泊尔是我国建筑公司的老市场,规模虽然不大,但增长平稳。特别是印度近年

来经济发展比较强劲,建筑需求增长的前景很好。伊朗也是个大市场,工业、

矿业、交通、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都有较大增长潜力,但存在着支付风

险。

国际建筑市场的行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从国际工程市场的行业结构看,1991年工业及石油化工业工程占全部市场

需求的比重为38.02%,1992年增长到51.06%,随后开始逐年降低,1995年降

为29.9%;1996、1997年又开始增长,所占份额分别是31.07%、33.94%。房屋

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电力行业工程需求所占份额较为稳定,从1994年开始,

房屋建筑业所占份额一直维持在21%以上,交通运输业则维持在16%以上,电力

行业较少,但大多年份也达到了9%。从国际建筑市场行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看,

过去十年形成的结构变动趋势还将持续下去,总体的行业结构特征不会发生大

的变化。其中,房屋建筑业的增长速度有可能有小范围的提高,交通运输和电

力行业工程需求的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并在总的市场规模中分别保持16-18%

和9%左右的水

平。

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从总承包商的结构看,无论是公司数量,还是这些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发

达国家在国际工程建筑市场都占有绝对优势,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

在内的发达国家1997和1998年分别有161和155家公司被列入全球最大的

225家之内,其国外营业额分别占其营业总额的85.9%和85%;而同期,发展中

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只拥有225家中的64和70家,其国外营业额占其营业

总额的比重也只有14.1%和15%。但从发展趋势看,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

家的地位在不断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加强。1998年与1997年相比,被列入全

球最大225家工程承包公司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数目由64家增

加到70家,且这结企业国外营业额占总额的比重由14.1%上升到15%。

从总的格局来看,国际建筑市场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形状。其中,发达国家

的知名跨国建筑承包商始终居于金字塔的顶端部位,虽然数量不多,却掌握远

超过其数目比例的国际建筑市场份额和大部分的收益。发展中国家的建筑企业

虽然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前225家的行列,总体上仍处于金字塔的下端,数目众

多,但市场占有份额和收益的比例都比较低。粗略估计,国际建筑市场基本符

合经济活动的“20和80”规律,即居于金字塔上端的20%的企业,掌握着80%

的市场和收益,而居于金字塔中部和底部的80%的企业,却只掌握20%的市场和

收益。

近年来随着国际建筑市场复兴的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建筑业全球化步伐

的加快,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为了提高竞争能力,特

别是扩展在世界各地承揽工程的地缘优势,越来越多的国际建筑承包商开始走

向合作的道路,与此同时跨国兼并活动不增多,国际建筑市场的集中程度随之

不断提高,金字塔的顶端更加尖锐。这种发展趋势对后来居上的发展中国家的

建筑企业,正在提出新的挑战。

三、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分析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压力下,国际知名的建筑企业为保持和提升竞争实

力,在联合重组的同时,还在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技术等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

努力,并一定程度上促使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特点出现新的变化。

从系统承包商到全方位的价值链创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际建筑市场最流行的竞争格式是以各种“交钥匙”

工程为代表的系统承包商模式。这种经营方式将企业的利润源泉从简单的工程

承包环节扩展到从设计、施工,到工程的总体设置的全部过程,使快速建立这

种能力的企业获得了竞争的有利地位。经过几十年的竞争磨练,越来越多的企

业开始形成国际市场上的总承包能力,于是建立在总承包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

基础开始动摇,全方位价值链创新取而代之,正成为新条件下的竞争力的核心

基础。全方位的价值链创新模式的实质是将企业放置于一个远超出竞争对手范

围的大环境,将企业的客户、供应商、金融机构,以至于客户的客户都纳入企

业一个框架,通过企业自身价值链与这些密切关联的外部群体的价值链更有效

的耦合,创造新的价值。国际工程承包中广泛流行的BOT模式,就是这种价值

链创新的一个重要成果。

从独立的技术创新到全球技术资源的共享

国际建筑业的技术创新速度日新月异。为了降低风险,减小研发成本,同

时保持在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在技术研发领域开始走向

合作,并逐步形成了全球技术资源共享的新局面。一方面,一些建筑企业为了

降低研发成本,让其他企业共同分担研发成本,正逐步将自身的技术研发机构

从母体脱离出来,同时引进新的投资者,另一方面,这些机构为了提高研发成

果的效益也开始向更多的企业提供服务。一定程度上,这种现象是国际建筑业

内部分工进一步深入的必然结果。

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的融合

近十年来,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手段的快速发展以及两方面力量的互相促

进和融合,促使国际建筑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

应用,使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流能够以更快捷和更低成本的方式进行传递,

极大地减小了管理成本,同时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在此推动下,企业的组织结

构开始出现扁平化的趋势,管理跨度不断增加。这一方面缩短了企业的管理流

程,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快速扩展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国际工程承包中,大型跨国建筑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

手段,能够以比传统管理手段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实现全球资源的配置,

从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行业层面看,则促进了全球建筑市场一体化

程度的提高。当然,这种作用过程不是单向的,随着建筑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

提高,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也对企业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企业不

断引进和吸收新的管理技术,最终促使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成为建筑企业

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总承包商在国际建筑市场的地位在不断增强

国际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际总承包商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特别是

近10年,国际建筑市场的集中程度在不断提高,总承包商的地位也相应地在不

断提高。如1980年,全球前250家大承包商合同成交额约为全部成交额的

70%,到了1990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到82%左右。(见下表,1993-1997年

全球最大225家国际建筑承包公司国别状况,资料来源:美国《工程新闻记

录》1998/1999)。

今后,随着国际建筑承包市场特征的变化,国际建筑承包商的地位还将不

断提高,并决定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格局。

第一,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少数大公司在国际工程承

包市场上的优势明显,资金实力、技术和管理水平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企

业,在技术资本密集型项目上形成垄断。游离于总承包商之外的建筑企业一般

只能涉足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市场竞争激烈的国际工程建筑,居于整个产业链

条的低端位置,或者只能充当国际建筑总承包商的配套角色。

第二,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和项目管理的日益完善,国际建筑工程的发包

方越来越注意承包商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的能力和实力,以往的对工程某个环

节的单一承包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综合承包所取代,管理——采购——施工

(EPC)合同成为时尚。此外,对于公路、水利等大型公共工程项目,BOT、

BOOT等新的国际工程承包方式也因其资金和收益方面的特征,越来越吸引发包

人和承包人的兴趣,成为国际工程承包中一种新的方式。国际承包方式的这种

新变化,使总承包商在建筑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不断提高。

第三,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国际工程承包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投资

作用的加强。一方面,在海外投资有利于经营国际承包业务的公司渗透到当地

市场,承揽当地未在国际市场公开招标的项目;另一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

国际市场,尤其是在国内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资金实力成为影响企业竞争

力的重要因素,带资承包成为时尚。同国际工程承包中的其他投资主体如政府

援助和国际组织援助相比,企业投资的定向性最强,与所要承揽的工程紧密相

联。在进行国际工程承包招标和投标的过程中,往往规定企业提供一部分自有

资金,因而垫付资金的多少成为发包商决策的重要依据。发包商经常将工程包

给那些报价较高但垫付资金较多的公司。这种情况下,具备较强资金融通能力

的建筑承包商就上有了相对的比较优势。

最后,工程承包项目包括了勘测、设计、投标、施工等多个环节,从签定

合约到最后交付使用,历时数年,其间风险因素较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工

程项目资金投入和占用数额巨大,回报要在工程完工后才能实现,因而一旦遭

遇不测事件,公司的损失巨大。同一般的建筑工程承包企业相比,总承包商除

了具备很强的资金融通能力外,还可以通过建筑工程的二次发包来分散风险,

增强应对各种风险因素的能力。

1990年国际工程建筑市场结构变化

--------------------------

区域 比例(%)

--------------------------

中东 17%

亚洲 23%

非洲 13%

欧洲 24%

美国和加拿大 18%

拉美 5%

其它 0%

--------------------------

1997年国际工程建筑市场结构变化

--------------------------

区域 比例(%)

--------------------------

中东 10%

亚洲 31%

非洲 9%

欧洲 26%

美国和加拿大 14%

拉美 9%

其它 1%

--------------------------

----------------------------------------------------------------

1997 1993

公司数量 所占市场份额% 公司数量 所占市场份额%

----------------------------------------------------------------

美国加拿大 72 23.1

欧洲 70 5.1

日本 19 1.7

中国 26 3.7

韩国 10 4.5

其他 28 5

总计 225 130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整理

70 24.8

65 46.4

20 14.4

33 4.3

11 4.0

29 6.7

100 225

2024年5月12日发(作者:强佳思)

国际建筑业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国际建筑市场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二战以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建筑市场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景气循

环,目前正在进入第二个景气循环的快速增长阶段,国际建筑市场的基本格局

也在发生重要变化。

二战后,国际建筑市场随着各国转入和平建设时期而逐渐兴起,增速不高

但平稳持续。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建筑市场在两方面力量推动下进入快

速增长时期。第一,海湾石油输出国在巨额“石油美元”的支持下,掀起了大

规模的建设高潮,并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国际承包市场;第二,东南亚地区政

局稳定,外贸兴旺,国际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国际承包市

场也日趋活跃。据统计,1981年世界250家国际大承包商的合同成交额(营业

额)达1299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标志着国际建筑市场景气循环繁荣阶

段的顶峰。

1982年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开始逆转。石油供过于求,价格暴跌,产油国

收入税减,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被迫压缩建设规模;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低

速增长,美元大幅度贬值,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一

直处于停滞状态;拉美发展中国家债务沉重,初级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非洲地区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经济困难。世界经济处于低潮,国际承包市场逐

渐收缩。世界250家国际大承包商的合同成交额(营业额),1980年为1083

亿美元,1981年1299亿美元,1982年1231亿美元,1983年936亿美元,

1984年805亿美元,1985年816亿美元,1986年739亿美元,1987年739亿

美元。1981年以来,除1985年有微弱回升外,呈直线下落趋势,6年减少了

43%。

1988年,世界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景气循环。经济增长达到4.5%的较高水

平,世界贸易超前增长达到8.5%,国际金融市场十分活跃,国际直接投资迅猛

增长。国际建筑市场也随之出现较大增长,250家国际大承包投资商的合同成

交额(营业额)达9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3%,走出了低谷。1989年增至

1126亿美元,1990年增至1203亿美元,1991年达到国际承包市场历史最高纪

录的1519亿美元。此后的十多年内,虽然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且时有反

复,但总体保持增长势头未变,国际承包市场出现了稳定发展的兴盛时期,每

年225家大承包商营业额均在1000亿美元以上。(见表,资料来源:根据美国

《工程新闻记录》整理)

1994年以后,国际工程建筑市场出现明显的波动。1997年全球225家全球

最大工程承包公司的营业总额只有1102亿美元,比1996年下降了13.1%,亚

洲金融危机所引发的新兴市场经济衰退是主要原因。但是,随着各国经济的恢

复,1998年全球营业额又回升到1164亿美元。

从发展趋势看,如果排除一些突发因素的影响,世界建筑市场的总体规模

基本稳定。1996年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建筑业的总支出约为32375.5亿美

元,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有所回落,约为30760.8亿美元,但1998

年又回升至32244.5亿美元。

估计国际建筑市场总体规模将基本保持在3万亿美元的水平之上。值得关注的

是,随着建筑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工程承包的比例将不断加大,据

有关预测,2010年之前,世界每年将有2000-3000多亿美元的国际工程承包

额。

二、国际建筑市场的结构分析

国际建筑市场的地区结构

亚洲地区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建筑工程承包市场,据统计,1993年亚洲

地区国际工程在全球所占份额达到33.1%,此后一直保持在30%以上;欧洲紧随

其后,所占份额保持在20%以上;从增长情况看,亚洲和欧洲市场上工程合同

额(营业额)基本持续正增长(如表1所示)。

与此相对应,中东、非洲和拉美市场所占份额不断下降。1980年中东市场

所占的份额曾居全球首位,达到39%,但是受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下降和战争的

影响,到1990年其份额只有14%,而到1997年更降到9.48%;非洲市场主要受

国际援助影响,很不稳定,由于90年代外援减少,其所占份额迅速缩减,1997

年只有8.54%;拉美市场份额1992年突然由上年的32.8%降到9.4%,此后两年

进一步下降到6%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拉美各国外债负担过重,发展受到制约。

未来15年,亚洲仍将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并将保持5%-6%的

增长速度,亚洲的国际建筑承包市场大致保持在600亿美元左右。其中,香港

地区作为独立的关税区,近年来一直是我国对外承包业的第一大市场,承包劳

务每年约20亿美元,37000人。据预测,今后十年,香港作为中国大陆与世界

经济交流的传统和重要的窗口,其经济增长可望保持或超过5%的高速度,国际

工程的建设需求很高。具体来说,第一是政府的工程承包,如填海、公路、码

头等。这类工程竞争激烈,估计效益难以很高,但对我国公司树立信誉极为重

要。第二是投资开发房屋建筑,由于房地产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风险波动较

大,但利润丰厚。第三劳务需求,特别是普通劳务需求量将会很大。澳门相比

之下,地域狭小,产业结构特殊,而且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基础设施,机场、

码头、道路、大桥相继完成,填海建房已趋饱和,所以,建筑市场的增长空间

十分有限。不过,随着澳门经济结构的转型,

高科技含量的工程和劳务需求将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日本和韩国的承包工程市

场的封闭程度很高,而且都是国际建筑承包业的大国,实力很强,所以其他国

家很难在日韩获得大的工程承包合同。东南亚各国,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尼

泊尔是我国建筑公司的老市场,规模虽然不大,但增长平稳。特别是印度近年

来经济发展比较强劲,建筑需求增长的前景很好。伊朗也是个大市场,工业、

矿业、交通、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都有较大增长潜力,但存在着支付风

险。

国际建筑市场的行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从国际工程市场的行业结构看,1991年工业及石油化工业工程占全部市场

需求的比重为38.02%,1992年增长到51.06%,随后开始逐年降低,1995年降

为29.9%;1996、1997年又开始增长,所占份额分别是31.07%、33.94%。房屋

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电力行业工程需求所占份额较为稳定,从1994年开始,

房屋建筑业所占份额一直维持在21%以上,交通运输业则维持在16%以上,电力

行业较少,但大多年份也达到了9%。从国际建筑市场行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看,

过去十年形成的结构变动趋势还将持续下去,总体的行业结构特征不会发生大

的变化。其中,房屋建筑业的增长速度有可能有小范围的提高,交通运输和电

力行业工程需求的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并在总的市场规模中分别保持16-18%

和9%左右的水

平。

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从总承包商的结构看,无论是公司数量,还是这些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发

达国家在国际工程建筑市场都占有绝对优势,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

在内的发达国家1997和1998年分别有161和155家公司被列入全球最大的

225家之内,其国外营业额分别占其营业总额的85.9%和85%;而同期,发展中

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只拥有225家中的64和70家,其国外营业额占其营业

总额的比重也只有14.1%和15%。但从发展趋势看,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

家的地位在不断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加强。1998年与1997年相比,被列入全

球最大225家工程承包公司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数目由64家增

加到70家,且这结企业国外营业额占总额的比重由14.1%上升到15%。

从总的格局来看,国际建筑市场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形状。其中,发达国家

的知名跨国建筑承包商始终居于金字塔的顶端部位,虽然数量不多,却掌握远

超过其数目比例的国际建筑市场份额和大部分的收益。发展中国家的建筑企业

虽然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前225家的行列,总体上仍处于金字塔的下端,数目众

多,但市场占有份额和收益的比例都比较低。粗略估计,国际建筑市场基本符

合经济活动的“20和80”规律,即居于金字塔上端的20%的企业,掌握着80%

的市场和收益,而居于金字塔中部和底部的80%的企业,却只掌握20%的市场和

收益。

近年来随着国际建筑市场复兴的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建筑业全球化步伐

的加快,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为了提高竞争能力,特

别是扩展在世界各地承揽工程的地缘优势,越来越多的国际建筑承包商开始走

向合作的道路,与此同时跨国兼并活动不增多,国际建筑市场的集中程度随之

不断提高,金字塔的顶端更加尖锐。这种发展趋势对后来居上的发展中国家的

建筑企业,正在提出新的挑战。

三、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分析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压力下,国际知名的建筑企业为保持和提升竞争实

力,在联合重组的同时,还在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技术等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

努力,并一定程度上促使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特点出现新的变化。

从系统承包商到全方位的价值链创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际建筑市场最流行的竞争格式是以各种“交钥匙”

工程为代表的系统承包商模式。这种经营方式将企业的利润源泉从简单的工程

承包环节扩展到从设计、施工,到工程的总体设置的全部过程,使快速建立这

种能力的企业获得了竞争的有利地位。经过几十年的竞争磨练,越来越多的企

业开始形成国际市场上的总承包能力,于是建立在总承包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

基础开始动摇,全方位价值链创新取而代之,正成为新条件下的竞争力的核心

基础。全方位的价值链创新模式的实质是将企业放置于一个远超出竞争对手范

围的大环境,将企业的客户、供应商、金融机构,以至于客户的客户都纳入企

业一个框架,通过企业自身价值链与这些密切关联的外部群体的价值链更有效

的耦合,创造新的价值。国际工程承包中广泛流行的BOT模式,就是这种价值

链创新的一个重要成果。

从独立的技术创新到全球技术资源的共享

国际建筑业的技术创新速度日新月异。为了降低风险,减小研发成本,同

时保持在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在技术研发领域开始走向

合作,并逐步形成了全球技术资源共享的新局面。一方面,一些建筑企业为了

降低研发成本,让其他企业共同分担研发成本,正逐步将自身的技术研发机构

从母体脱离出来,同时引进新的投资者,另一方面,这些机构为了提高研发成

果的效益也开始向更多的企业提供服务。一定程度上,这种现象是国际建筑业

内部分工进一步深入的必然结果。

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的融合

近十年来,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手段的快速发展以及两方面力量的互相促

进和融合,促使国际建筑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

应用,使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流能够以更快捷和更低成本的方式进行传递,

极大地减小了管理成本,同时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在此推动下,企业的组织结

构开始出现扁平化的趋势,管理跨度不断增加。这一方面缩短了企业的管理流

程,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快速扩展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国际工程承包中,大型跨国建筑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

手段,能够以比传统管理手段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实现全球资源的配置,

从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行业层面看,则促进了全球建筑市场一体化

程度的提高。当然,这种作用过程不是单向的,随着建筑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

提高,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也对企业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企业不

断引进和吸收新的管理技术,最终促使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成为建筑企业

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总承包商在国际建筑市场的地位在不断增强

国际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际总承包商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特别是

近10年,国际建筑市场的集中程度在不断提高,总承包商的地位也相应地在不

断提高。如1980年,全球前250家大承包商合同成交额约为全部成交额的

70%,到了1990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到82%左右。(见下表,1993-1997年

全球最大225家国际建筑承包公司国别状况,资料来源:美国《工程新闻记

录》1998/1999)。

今后,随着国际建筑承包市场特征的变化,国际建筑承包商的地位还将不

断提高,并决定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格局。

第一,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少数大公司在国际工程承

包市场上的优势明显,资金实力、技术和管理水平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企

业,在技术资本密集型项目上形成垄断。游离于总承包商之外的建筑企业一般

只能涉足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市场竞争激烈的国际工程建筑,居于整个产业链

条的低端位置,或者只能充当国际建筑总承包商的配套角色。

第二,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和项目管理的日益完善,国际建筑工程的发包

方越来越注意承包商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的能力和实力,以往的对工程某个环

节的单一承包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综合承包所取代,管理——采购——施工

(EPC)合同成为时尚。此外,对于公路、水利等大型公共工程项目,BOT、

BOOT等新的国际工程承包方式也因其资金和收益方面的特征,越来越吸引发包

人和承包人的兴趣,成为国际工程承包中一种新的方式。国际承包方式的这种

新变化,使总承包商在建筑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不断提高。

第三,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国际工程承包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投资

作用的加强。一方面,在海外投资有利于经营国际承包业务的公司渗透到当地

市场,承揽当地未在国际市场公开招标的项目;另一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

国际市场,尤其是在国内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资金实力成为影响企业竞争

力的重要因素,带资承包成为时尚。同国际工程承包中的其他投资主体如政府

援助和国际组织援助相比,企业投资的定向性最强,与所要承揽的工程紧密相

联。在进行国际工程承包招标和投标的过程中,往往规定企业提供一部分自有

资金,因而垫付资金的多少成为发包商决策的重要依据。发包商经常将工程包

给那些报价较高但垫付资金较多的公司。这种情况下,具备较强资金融通能力

的建筑承包商就上有了相对的比较优势。

最后,工程承包项目包括了勘测、设计、投标、施工等多个环节,从签定

合约到最后交付使用,历时数年,其间风险因素较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工

程项目资金投入和占用数额巨大,回报要在工程完工后才能实现,因而一旦遭

遇不测事件,公司的损失巨大。同一般的建筑工程承包企业相比,总承包商除

了具备很强的资金融通能力外,还可以通过建筑工程的二次发包来分散风险,

增强应对各种风险因素的能力。

1990年国际工程建筑市场结构变化

--------------------------

区域 比例(%)

--------------------------

中东 17%

亚洲 23%

非洲 13%

欧洲 24%

美国和加拿大 18%

拉美 5%

其它 0%

--------------------------

1997年国际工程建筑市场结构变化

--------------------------

区域 比例(%)

--------------------------

中东 10%

亚洲 31%

非洲 9%

欧洲 26%

美国和加拿大 14%

拉美 9%

其它 1%

--------------------------

----------------------------------------------------------------

1997 1993

公司数量 所占市场份额% 公司数量 所占市场份额%

----------------------------------------------------------------

美国加拿大 72 23.1

欧洲 70 5.1

日本 19 1.7

中国 26 3.7

韩国 10 4.5

其他 28 5

总计 225 130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整理

70 24.8

65 46.4

20 14.4

33 4.3

11 4.0

29 6.7

100 225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