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7日发(作者:辟寄琴)
关于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
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
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
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看来阿房宫
确实很豪华壮丽。但作者在这篇赋里,展开了更为丰富的想像,运用赋的传统手法,铺陈
夸张,把阿房宫写得更为豪华壮丽。
谈古往往是为了论今。这篇赋也是如此。在这里,作者并非为了把秦阿房宫铺排描绘
一番,而是针对当时的现实写的。这篇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年间。这时,唐王朝的统治本来
就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了,而唐敬宗又是一个更为荒淫腐朽的皇帝,他不顾国家动乱,财
源枯竭,民不聊生的形势,自即位以来即沉湎声色,广选美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使
唐王朝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作者在这篇赋里就通过秦阿房宫的建造到毁灭,提出了一个
历史教训:统治者穷奢极欲,不爱惜人民,只能导致自己的败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
赋中,作者明确指出:统治者的豪华生活是建筑在对人民的残酷掠夺基础上的。这种认识,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用赋这种文学样式表现出来,是难能可贵的。
这篇赋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第二部分是对阿房宫的议
论。而铺排描写是议论的基础,为议论服务的;议论又是从铺排描写生发而来,紧紧切合
于铺排描写。铺排描写处词采瑰奇,气势劲遒;议论处则警辟犀利,一语破的,戒鉴之义
昭昭,绝无汉赋那种劝百讽一之嫌。
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部分又可分三段。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富丽。赋一开始只用一句话
交代了阿房宫的建造:天下统一了,用大量的物质财富建起了阿房宫。这里用一个“毕”
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一个“兀”
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
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接着就写阿房宫的形象,先写外观:“三百余里”为其广;
“隔离天日”为其高,“西折”“直走”为其气势,几笔粗线条的勾勒就从外观上、从整
体上把阿房宫的雄伟写出来了。然后写内部,通过“流入宫墙”的“二川”,把人们的视
野引入宫中。写宫中则是细线条的刻画。作者细致地铺排了楼阁、回廊、屋檐、长桥、复
道、歌台、舞殿等等,而在铺排中,又通过一系列的比喻突出雄伟的气势,富丽的形象。
比喻则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以人腰比喻回廊,以飞鸟啄食比喻檐牙,以“钩心斗角”
比喻楼阁建筑的形势,这都是以动比静,化静为动,造成更为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而以
巨龙比喻长桥,以彩虹比喻复道,又是用疑问的语气写出来的,就让人感到比喻与被比喻
之间更相似,更逼真,把长桥、复道描绘得更壮丽。至于把歌台的歌声写成“暖”,写成
“春光融融”,把舞殿的舞写成“冷”,写成“风雨凄凄”,实际上也是对歌台舞殿气氛
的一种比喻,只不过这里是通过人的感觉来比喻的,所以能给人以更深刻的感受,有力地
表现了阿房宫中急管繁弦,终日不绝,轻歌曼舞,夜以继日的豪华生活。
第二段则从写建筑转入写宫女。中国古代,皇宫中宫女的多少,往往标志着帝王荒淫
奢侈的程度。这里就是用夸张的笔法,写阿房宫中的宫女之多,以突出秦宫的豪华奢侈。
开始先交代宫女的来源。如果说阿房宫的建造,是竭天下之物,那么阿房宫中的宫女则是
尽六国之人。这些宫女原来都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今天却“朝歌夜弦,为
秦宫人”,秦的强与暴于中可见。接着就抓住宫女生活最具有特征性的细节,以一套排比
句加以铺排描写。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笔法,通过夸张把铺排描写集中到表现
宫女之多上:当宫女们打开妆镜,就像天上的无数明星;当宫女们梳理头发,又形成一片
片乌云;宫女们泼掉的梳妆用水,使渭水都涨起了一层油腻;宫女们焚烧香料以熏居室,
又呈现出烟雾弥漫的景象。这该有多少宫女啊!正因为宫女如此之多,所以当皇帝乘着宫车
隆隆而过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去宠幸哪一个宫女,她们只能“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乃
至有的宫女从始至终就没有见过皇帝。作者在这里连用了六个“也”字,既不妨碍句式的
整齐,又造成了语气上的一唱三叹;既渗透出对宫女之多的感慨,又表现出对宫女们禁闭
深宫的不幸的同情。
到了第三段,又从金玉珍宝之富来写阿房宫的奢华。阿房宫不仅竭天下之物,尽六国
之人,而且穷人间之财。六国统治者多少代多少年积累起来的金玉珍宝,都被秦“输来其
间”。而这些“倚叠如山”的金玉珍宝正是六国统治者“剽掠其人”而来的。这里,不仅
点出六国“不爱其人”,秦也不爱“六国之人”,而且表明,无论是六国还是秦,他们的
奢侈豪华都是建筑在对人民的剽掠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在阿房宫里,秦人对这些金玉珍宝
“弃掷逦迤”,视若石砾,其奢侈挥霍更在六国之上。这就为后文议论六国的失败,秦的
灭亡,设下了铺垫。这段在写法上与第一段的比喻、第二段的夸张不同,主要是直叙其事,
既与内容上对阿房宫奢华的揭露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直接相适应,又取得了变化多端,毫不
呆板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为下部分的议论,起了直接引渡的作用。
对阿房宫铺排描写的中心是奢侈豪华。
第四五两段就是这篇赋的议论部分了。汉代大赋结尾处往往有一点议论,但那是点缀,
与全赋并不协调,也起不到议论的作用。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一般的就没有了议论。
这篇赋则继承了汉赋结尾处议论的特点,但又有明显的变化与发展。这里的议论成分,不
仅比汉赋大大加重,几乎占了全篇的一半,而且成为全赋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起着点题
的作用。不是用议论为铺排做点缀,而是让铺排为议论服务。这种情况也是唐、宋赋的特
点之一。
第四段以“嗟乎”二字开始,直接表达了作者无限感慨的心情,引起了议论。接着就
紧承上段对秦人尽掠人间的金玉珍宝而又肆意糟蹋挥霍的描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
有同心,心有同理,“秦爱纷奢”,难道别人就不爱惜自己的财物?为什么把别人的财物搜
刮得一干二净,而秦人糟蹋挥霍起来竟视如泥沙?这就把“秦爱纷奢”的违天逆人,极不合
理以及这种“纷奢”是建筑在对广大人民的残酷剥削,疯狂掠夺的基础上,一下子提了出
来,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秦爱纷奢”是一篇之眼,前三段铺排的是它,后两
段议论的也是它;它既总结了前三段的铺排,又领起了后两段的议论。然后通过一个“使”
字把问题深入一步,联系阿房宫的豪华,进一步写“秦爱纷奢”的违天逆人,极不合理。
这里,在一套排比句中,通过对比的手法,集中地铺排了阿房宫的豪华已经超越了天下可
能有的财力物力,人民已经无法负担了。对比时,集中在一个“多”字上,一方面是阿房
宫的豪华所需,一方面是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前者远远多于后者。对比之下,不仅说明了
阿房宫的豪华程度,更揭示了这种豪华乃是人民的血汗。然后又通过第二个“使”字把这
段开始提出的问题再深入一步,指出了“秦爱纷奢”的结果:天下怨怒,暴秦灭亡,阿房
宫本身也化为一片焦土。这里写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既表现了秦的残暴,又说明了
民怨难遏,人民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但是“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秦始皇的统治
却越来越“纷奢”,越来越残暴了。一方面是忍无可忍,一方面是更加残暴,“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秦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了。这里称秦始皇为“独夫”“骄固”,作者对荒淫
奢侈,专横残暴的统治者的愤怒心情已溢于言表。这段的最后用一句话16个字,概括了
秦王朝终至灭亡,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的历史过程,既简练又形象,看出作者驾驭语言的
能力。
最后一段,则是在议论“秦爱纷奢”的基础上,一语破的,指出秦被灭亡的根本原因
是由于不爱惜人民,为作者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历史教训。议论还是由“呜呼”领起,
表现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情,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
前文已写出秦灭了六国,天下人又灭了秦。但这里却突然一转,提出使六国灭亡的不是秦,
灭亡秦国的也不是天下人。这就不能不使人们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秦国灭亡了呢?把人
们由表面引向深入,不仅使文章波澜突起,走向高潮,也显得议论更加深刻,让人们更加
注意。接着就急转直下,说明了六国与秦的灭亡都在于不爱惜人民。但这里是从反面说的,
指出假设六国与秦能够爱惜人民,他们就不会灭亡。本可以不灭亡,但由于不爱惜人民,
导致了灭亡,就更让人感到教训的沉痛。这就指出了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前边仍由“嗟夫”
领起,后边以反问结束,更加深了沉痛的感情。最后用四个“哀”字结束了全文,把这沉
痛的教训提交给作者当时的统治者。这里的“哀”并不是指同情秦残暴的统治被灭亡,而
是指本可以不灭亡,但由于不爱惜人民而遭到灭亡的历史教训令人沉痛。“秦人无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这“后人”当然包括作者当时的统治者,如果“后人”只哀痛惋惜秦的灭
亡,而不以秦灭亡的根本原因为戒鉴,改弦更张,只能重蹈秦灭亡的覆辙,同样会有更后
来的人来哀痛惋惜自己的败亡。这四个“哀”字实在发人深省。
(选自《历代赋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024年5月17日发(作者:辟寄琴)
关于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
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
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
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看来阿房宫
确实很豪华壮丽。但作者在这篇赋里,展开了更为丰富的想像,运用赋的传统手法,铺陈
夸张,把阿房宫写得更为豪华壮丽。
谈古往往是为了论今。这篇赋也是如此。在这里,作者并非为了把秦阿房宫铺排描绘
一番,而是针对当时的现实写的。这篇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年间。这时,唐王朝的统治本来
就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了,而唐敬宗又是一个更为荒淫腐朽的皇帝,他不顾国家动乱,财
源枯竭,民不聊生的形势,自即位以来即沉湎声色,广选美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使
唐王朝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作者在这篇赋里就通过秦阿房宫的建造到毁灭,提出了一个
历史教训:统治者穷奢极欲,不爱惜人民,只能导致自己的败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
赋中,作者明确指出:统治者的豪华生活是建筑在对人民的残酷掠夺基础上的。这种认识,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用赋这种文学样式表现出来,是难能可贵的。
这篇赋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第二部分是对阿房宫的议
论。而铺排描写是议论的基础,为议论服务的;议论又是从铺排描写生发而来,紧紧切合
于铺排描写。铺排描写处词采瑰奇,气势劲遒;议论处则警辟犀利,一语破的,戒鉴之义
昭昭,绝无汉赋那种劝百讽一之嫌。
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部分又可分三段。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富丽。赋一开始只用一句话
交代了阿房宫的建造:天下统一了,用大量的物质财富建起了阿房宫。这里用一个“毕”
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一个“兀”
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
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接着就写阿房宫的形象,先写外观:“三百余里”为其广;
“隔离天日”为其高,“西折”“直走”为其气势,几笔粗线条的勾勒就从外观上、从整
体上把阿房宫的雄伟写出来了。然后写内部,通过“流入宫墙”的“二川”,把人们的视
野引入宫中。写宫中则是细线条的刻画。作者细致地铺排了楼阁、回廊、屋檐、长桥、复
道、歌台、舞殿等等,而在铺排中,又通过一系列的比喻突出雄伟的气势,富丽的形象。
比喻则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以人腰比喻回廊,以飞鸟啄食比喻檐牙,以“钩心斗角”
比喻楼阁建筑的形势,这都是以动比静,化静为动,造成更为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而以
巨龙比喻长桥,以彩虹比喻复道,又是用疑问的语气写出来的,就让人感到比喻与被比喻
之间更相似,更逼真,把长桥、复道描绘得更壮丽。至于把歌台的歌声写成“暖”,写成
“春光融融”,把舞殿的舞写成“冷”,写成“风雨凄凄”,实际上也是对歌台舞殿气氛
的一种比喻,只不过这里是通过人的感觉来比喻的,所以能给人以更深刻的感受,有力地
表现了阿房宫中急管繁弦,终日不绝,轻歌曼舞,夜以继日的豪华生活。
第二段则从写建筑转入写宫女。中国古代,皇宫中宫女的多少,往往标志着帝王荒淫
奢侈的程度。这里就是用夸张的笔法,写阿房宫中的宫女之多,以突出秦宫的豪华奢侈。
开始先交代宫女的来源。如果说阿房宫的建造,是竭天下之物,那么阿房宫中的宫女则是
尽六国之人。这些宫女原来都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今天却“朝歌夜弦,为
秦宫人”,秦的强与暴于中可见。接着就抓住宫女生活最具有特征性的细节,以一套排比
句加以铺排描写。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笔法,通过夸张把铺排描写集中到表现
宫女之多上:当宫女们打开妆镜,就像天上的无数明星;当宫女们梳理头发,又形成一片
片乌云;宫女们泼掉的梳妆用水,使渭水都涨起了一层油腻;宫女们焚烧香料以熏居室,
又呈现出烟雾弥漫的景象。这该有多少宫女啊!正因为宫女如此之多,所以当皇帝乘着宫车
隆隆而过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去宠幸哪一个宫女,她们只能“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乃
至有的宫女从始至终就没有见过皇帝。作者在这里连用了六个“也”字,既不妨碍句式的
整齐,又造成了语气上的一唱三叹;既渗透出对宫女之多的感慨,又表现出对宫女们禁闭
深宫的不幸的同情。
到了第三段,又从金玉珍宝之富来写阿房宫的奢华。阿房宫不仅竭天下之物,尽六国
之人,而且穷人间之财。六国统治者多少代多少年积累起来的金玉珍宝,都被秦“输来其
间”。而这些“倚叠如山”的金玉珍宝正是六国统治者“剽掠其人”而来的。这里,不仅
点出六国“不爱其人”,秦也不爱“六国之人”,而且表明,无论是六国还是秦,他们的
奢侈豪华都是建筑在对人民的剽掠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在阿房宫里,秦人对这些金玉珍宝
“弃掷逦迤”,视若石砾,其奢侈挥霍更在六国之上。这就为后文议论六国的失败,秦的
灭亡,设下了铺垫。这段在写法上与第一段的比喻、第二段的夸张不同,主要是直叙其事,
既与内容上对阿房宫奢华的揭露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直接相适应,又取得了变化多端,毫不
呆板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为下部分的议论,起了直接引渡的作用。
对阿房宫铺排描写的中心是奢侈豪华。
第四五两段就是这篇赋的议论部分了。汉代大赋结尾处往往有一点议论,但那是点缀,
与全赋并不协调,也起不到议论的作用。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一般的就没有了议论。
这篇赋则继承了汉赋结尾处议论的特点,但又有明显的变化与发展。这里的议论成分,不
仅比汉赋大大加重,几乎占了全篇的一半,而且成为全赋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起着点题
的作用。不是用议论为铺排做点缀,而是让铺排为议论服务。这种情况也是唐、宋赋的特
点之一。
第四段以“嗟乎”二字开始,直接表达了作者无限感慨的心情,引起了议论。接着就
紧承上段对秦人尽掠人间的金玉珍宝而又肆意糟蹋挥霍的描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
有同心,心有同理,“秦爱纷奢”,难道别人就不爱惜自己的财物?为什么把别人的财物搜
刮得一干二净,而秦人糟蹋挥霍起来竟视如泥沙?这就把“秦爱纷奢”的违天逆人,极不合
理以及这种“纷奢”是建筑在对广大人民的残酷剥削,疯狂掠夺的基础上,一下子提了出
来,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秦爱纷奢”是一篇之眼,前三段铺排的是它,后两
段议论的也是它;它既总结了前三段的铺排,又领起了后两段的议论。然后通过一个“使”
字把问题深入一步,联系阿房宫的豪华,进一步写“秦爱纷奢”的违天逆人,极不合理。
这里,在一套排比句中,通过对比的手法,集中地铺排了阿房宫的豪华已经超越了天下可
能有的财力物力,人民已经无法负担了。对比时,集中在一个“多”字上,一方面是阿房
宫的豪华所需,一方面是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前者远远多于后者。对比之下,不仅说明了
阿房宫的豪华程度,更揭示了这种豪华乃是人民的血汗。然后又通过第二个“使”字把这
段开始提出的问题再深入一步,指出了“秦爱纷奢”的结果:天下怨怒,暴秦灭亡,阿房
宫本身也化为一片焦土。这里写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既表现了秦的残暴,又说明了
民怨难遏,人民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但是“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秦始皇的统治
却越来越“纷奢”,越来越残暴了。一方面是忍无可忍,一方面是更加残暴,“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秦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了。这里称秦始皇为“独夫”“骄固”,作者对荒淫
奢侈,专横残暴的统治者的愤怒心情已溢于言表。这段的最后用一句话16个字,概括了
秦王朝终至灭亡,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的历史过程,既简练又形象,看出作者驾驭语言的
能力。
最后一段,则是在议论“秦爱纷奢”的基础上,一语破的,指出秦被灭亡的根本原因
是由于不爱惜人民,为作者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历史教训。议论还是由“呜呼”领起,
表现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情,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
前文已写出秦灭了六国,天下人又灭了秦。但这里却突然一转,提出使六国灭亡的不是秦,
灭亡秦国的也不是天下人。这就不能不使人们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秦国灭亡了呢?把人
们由表面引向深入,不仅使文章波澜突起,走向高潮,也显得议论更加深刻,让人们更加
注意。接着就急转直下,说明了六国与秦的灭亡都在于不爱惜人民。但这里是从反面说的,
指出假设六国与秦能够爱惜人民,他们就不会灭亡。本可以不灭亡,但由于不爱惜人民,
导致了灭亡,就更让人感到教训的沉痛。这就指出了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前边仍由“嗟夫”
领起,后边以反问结束,更加深了沉痛的感情。最后用四个“哀”字结束了全文,把这沉
痛的教训提交给作者当时的统治者。这里的“哀”并不是指同情秦残暴的统治被灭亡,而
是指本可以不灭亡,但由于不爱惜人民而遭到灭亡的历史教训令人沉痛。“秦人无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这“后人”当然包括作者当时的统治者,如果“后人”只哀痛惋惜秦的灭
亡,而不以秦灭亡的根本原因为戒鉴,改弦更张,只能重蹈秦灭亡的覆辙,同样会有更后
来的人来哀痛惋惜自己的败亡。这四个“哀”字实在发人深省。
(选自《历代赋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