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7日发(作者:傅业)
论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
摘要:通过对秦朝灭亡历史原因的分析论述,客观的评价历史。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于这个题目,
可以说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论述秦朝灭亡的原因的文章不胜枚举,而其中具体的原因也各有不同。
笔者不才,试从几个方面具体论述。并就中国、日本、欧美学者的观点分析。
关键词:压迫农民,修建建筑,连年战争,酷刑暴政,宫廷混乱
一, 秦朝对农民压迫严重,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这是秦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这一点,《汉书》中有一段话如此叙述:“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
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
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
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
①
秦始皇做了皇帝以后,第一道命令,便是:“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
②
。这就
是强迫所有的农民交出他们的武器。
中国古代的农民,本有一次冬季的军事训练,即所谓“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但到秦代,“讲武之礼,
罢为角觝。”
③
这是不允许农民有学习战斗技术的机会。
① 《汉书·食货志上》中华书局 1999年版 949页
②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70页
③ 《文献通考·兵考》
第 1 页 共 8 页
在秦代的农村中,本有武装游徼的设置,“秦始皇既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置材官。”
①
这样看来,
秦代的各郡县,除了地方的游徼以外,又有中央派驻各郡县的材官。这种材官的设置,就是加强对农民的
武装镇压。
在秦代,什伍连坐法推广到全国。所谓“什伍连坐法”,即“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
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②
而这就是借此肃清农民中的不稳分子。
可见,秦代的法律对农民压迫是很严重的,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爆发,从而引起一连
串的反应,各地纷纷揭竿而起,秦朝走向灭亡。
二, 秦代皇帝修筑各种建筑,劳民伤财。
在秦朝不到几十年的时间中,秦始皇和秦二世共建造了包括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各种宫殿在内的
多处建筑。而这些建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人民经过连年战争,理应得到休息之时,秦
代的皇帝如此大动干戈,人民怨声载道,人心向背,导致了亡国的结局。
“为了建造阿房宫和郦山的皇陵,残余的贵族和无数的俘虏,从荆楚、巴蜀斩伐木材,运输木材,攀
山越岭,颠仆于道路中,丧失他们的生命。城市的手工业者,都离开了他们的作坊,走到咸阳,走到郦山,
走到琅邪,走到遥远的会稽,替皇帝修筑宫殿,建造坟墓,雕刻玩好和巨大的纪功碑。广大的农民,已经
在商人地主土地兼并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小块土地和田园。在收缴兵器的命令之下,失去防身的武器;
在武装镇压、什伍连坐、严刑峻法之下,失去了起码的自由;在苛捐杂税、军事征发之下,失去了一切生
存的物质。现在又在兵役动员、徭役动员的命令之下,走向蒙古沙漠,走向岭南边疆,走向一切指定的地
点,去修筑长城,开辟驰道,抵御匈奴和征服南越。”
③
长城:建造长城这样一种连绵延伸的防御工事,其后勤供应一定远远大于建造一座金字塔、堤坝或其
① 同上
② 《史记·商君列传》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3年版 931页
③ 《秦汉史》翦伯赞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 65-66页
第 2 页 共 8 页
他固定的纪念性建筑物的后勤供应。因为随着城的延伸,筑城活动的中心经常变化,供应线也变得更长。
此外,城墙不想正在修建的道路,它本身是很不完善的运输材料的手段。就长城而言,由于它越过的漫长
的山脉和半沙漠地带,以及这些地区稀少的人口和冬季的酷寒气候,条件就变得特别困难。对蒙恬能够使
之在现场进行真正建设的每一个人来说,需要几十人建造工地上的通道和运送物资供应。死亡的人数也必
定是非常巨大,尽管完全缺乏统计数字,并姑且承认大部分城墙用夯实的土建成(这意味着大部分建筑材
料就地取得),但以上所述似乎是很合理的假设。对这个工程和其他同时进行的工程来说,蒙恬的30万人,
绝不是夸夸其谈。
我们知道,是蒙恬将军主持修建的长城,而他当时做了什么劝阻始皇的事了吗?没有。我们看看司马
迁是如何评价此事的:“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
此时彊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①
可见,司
马迁认为蒙恬做事非常不地道,没有想百姓所想,只知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这也导致了秦的灭亡。
宫殿:秦始皇对于宫殿的修建,可谓是下足了本钱。 “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每破诸侯,写放
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
以充入之。”
②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
自极朝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
③
有多少呢?“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
④
从这句描写中,可见宫殿之多,数量之大。
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为了震慑小国,为了收集天下的财色,或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始皇不惜一切
代价修建宫殿。他当然不在乎这些代价,因为这些代价是,无数奴隶的丧命,生态被破坏,人民流离失所……
① 《史记·蒙恬列传》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998页
②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70页
③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72页
④ 《资治通鉴·卷七》中华书局 2007年版 81页
第 3 页 共 8 页
提到宫殿,就不能不提赫赫有名的阿房宫。《资治通鉴》中有如此的一段话描写阿房宫:“东西五百步,
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
道,自阿房度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①
阿房宫的实际大小还有待专家的考证,但就算这个数据有所夸大,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需要动用多
少资源才能建造出如此庞大的宫殿?又有多少无辜的百姓为之牺牲?我们不得而知,我也不愿知道……
秦始皇死的时候,阿房宫的工程也就搁浅了。对于此,昏庸无道的二世不但没有纠正错误,还变本加
厉,做出更加惨绝人寰的事情。“复作阿房宫。尽征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
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稿,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
②
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陵兵马俑在现在看来是世界上的一大奇迹,是我国的国宝级文化遗产,可在当
时,是牺牲了多少人才有的奇迹?建造陵墓使用的劳动力据说达70万人,此数为蒙恬同时进行军事征讨、
造路和修筑城墙活动所使用的30万人的两倍以上。还有一大批艺术家从事墓穴内部的装饰工作,可惜他们
后来几乎全部都被二世活埋在这大墓穴里,做了秦始皇的殉葬人。
驰道:秦实行“车同轨”,是为了统一中国,当然,这样做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各个地区的联系
更加方便。但,驰道的修建,又动用了多少劳动力?我们可以从驰道的规模大致推算出来。“使蒙恬除直道,
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数年不就。”
③
三, 连年的战争,人民对此相当不满,秦王不得民心,这为以后秦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从始皇元年到二十六年,秦王多次发兵攻打其他国家,这固然是统一中国必不可少的一步,但大肆发
兵必劳民伤财,使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怨声连连,秦王不得民心。
① 同上
② 《资治通鉴·卷七》中华书局 2007年版 85页
③ 《资治通鉴·卷七》 中华书局 2007年版 81页
第 4 页 共 8 页
秦朝真正统一是在秦二十六年,这说明在这之前,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续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
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①
更不用提秦始皇“南取百越
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籓篱,卻匈奴七百馀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②
通过战争动员,刚刚回到田野的农民,要放下锄头,拿起武器,为着商人地主的利益而走向战场。三
十万人北逐匈奴,五十万人南征五岭。
秦二世时,人民服徭役更加严重。秦二世暴虐无道,比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
③
,这是太史公对他的评价,从中可见一斑。
四, 秦始皇本身脾气暴躁,性格暴虐,生性残忍,多疑,尤其是在年老的时候,更加变本加厉。实行
酷刑,刑罚严重,引发陈涉、吴广的大泽乡起义。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着这样几件故事: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
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能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
此。”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损车骑。始皇怒曰:“此
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
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①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98页
② 同上
③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201页
第 5 页 共 8 页
这几件事都反映出始皇生性多疑,这更使他残暴、好杀。
通过许多人对始皇的评价,我们也可见始皇的暴政。
“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
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①
尉缭说这段话固然是有
原因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始皇的为人。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②
而其中,我认为最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就是太史公的评价:“然秦以区区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
同列,百有馀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
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
秦始皇的性格特点完全显露在实行严酷的刑罚上。
始皇在统一全国后,仍然只迷信商鞅、韩非、李斯所倡导、推崇的法家严刑酷法,而不懂得采用儒家
的仁义学说;只迷信武力镇压,而不懂得思想教化。“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
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後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④
始皇主张“刚毅戾深,事皆决
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後合五德之数。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⑤
新政府严刑罚,任狱吏,以制反侧。“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
抽胁之刑。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
①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64页
②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83页
③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99页
④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200页
⑤ 同上
第 6 页 共 8 页
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①
实际上,秦代的刑法尚不仅如上述。其见于《史记》者有榜掠、鬼薪、黥为城旦、谪、籍没、连坐、
齐市、僇、腰斩、车裂、坑、戮尸、枭首、族、夷三族等。
②
秦始皇的暴虐已到了一定的程度,而秦二世呢?它不仅不对始皇的错误有所改正,而且在错误的道路
上越走越远,“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
③
。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
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④
五, 宫廷内部混乱,尤其是在始皇死后。
早在始皇时代,秦代统治者内部即已开始分裂的过程。在当时,有三个派别存在。其一,以扶苏为首
的新贵族派。秦代所有的诸公子及公主,都是属于这一派。这一派拥有庞大的国防部队,掌握着边防要塞,
在中央,也有相当的势力。其二,是以李斯为首的官僚派。所有出身由于商人地主的官僚,都是属于这一
派。这一派拥有雄厚的财政后援,把持中央政府,左右国家大政方针。其三,是以赵高为首的宦官派所有
当事宫廷的“中人”或“内官”,都是属于这一派。这一派包围在始皇的左右,掌握着宫廷的秘密,狐假虎
威,狗仗人势,他们是独裁政治的副产物,也是无恶不作的杀人犯。
这三派因为身份不同,主张亦不同。贵族派为了企图稳定社会的秩序,从而巩固其万事一系的帝统,
所以主张对外采取守势,保存实力,对内与民休息,恢复元气。官僚派则相反,他们为了积极实现商人地
主的利益,所以主张对外推行开疆拓土的冒险政策,对内推行残民以逞的暴君政治。宦官派可以说没有主
① 《汉书·刑法志》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3年版 471页
② 《秦汉史》钱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 62页
③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97页
④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96页
第 7 页 共 8 页
张,但是为了窃权弄势,他们却希望有一个可以随便欺蒙的皇帝。
①
始皇死后,宦官派掌权,在打击消灭另两派的同时,更加迫害黎民苍生。农民忍无可忍,终于,起义
爆发,叛乱开始,秦朝走向灭亡……
各国学者的观点
1. 中国学者普遍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有三:其一,秦之暴政。其二,无限度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其三,
连年用兵,不让百姓休养生息。
2. 欧美学者观点有五:其一,道德因素。其二,智能缺陷。其三,摒弃传统。其四,社会因素。其五,
资源紧张。
3. 日本学者观点参考《东洋文献书目》《中国史研究入门》 山根兴夫 编
总结
可见,秦的灭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其中有可避免的,当然也就有不可避免的。秦的灭亡,是由
于经验的不足及其本身的缺陷。我们应该同时看到秦始皇的伟大功绩,承认秦王朝的历史地位,客观的认
识历史,评价历史。
① 《秦汉史》钱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 62页
第 8 页 共 8 页
2024年5月17日发(作者:傅业)
论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
摘要:通过对秦朝灭亡历史原因的分析论述,客观的评价历史。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于这个题目,
可以说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论述秦朝灭亡的原因的文章不胜枚举,而其中具体的原因也各有不同。
笔者不才,试从几个方面具体论述。并就中国、日本、欧美学者的观点分析。
关键词:压迫农民,修建建筑,连年战争,酷刑暴政,宫廷混乱
一, 秦朝对农民压迫严重,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这是秦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这一点,《汉书》中有一段话如此叙述:“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
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
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
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
①
秦始皇做了皇帝以后,第一道命令,便是:“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
②
。这就
是强迫所有的农民交出他们的武器。
中国古代的农民,本有一次冬季的军事训练,即所谓“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但到秦代,“讲武之礼,
罢为角觝。”
③
这是不允许农民有学习战斗技术的机会。
① 《汉书·食货志上》中华书局 1999年版 949页
②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70页
③ 《文献通考·兵考》
第 1 页 共 8 页
在秦代的农村中,本有武装游徼的设置,“秦始皇既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置材官。”
①
这样看来,
秦代的各郡县,除了地方的游徼以外,又有中央派驻各郡县的材官。这种材官的设置,就是加强对农民的
武装镇压。
在秦代,什伍连坐法推广到全国。所谓“什伍连坐法”,即“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
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②
而这就是借此肃清农民中的不稳分子。
可见,秦代的法律对农民压迫是很严重的,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爆发,从而引起一连
串的反应,各地纷纷揭竿而起,秦朝走向灭亡。
二, 秦代皇帝修筑各种建筑,劳民伤财。
在秦朝不到几十年的时间中,秦始皇和秦二世共建造了包括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各种宫殿在内的
多处建筑。而这些建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人民经过连年战争,理应得到休息之时,秦
代的皇帝如此大动干戈,人民怨声载道,人心向背,导致了亡国的结局。
“为了建造阿房宫和郦山的皇陵,残余的贵族和无数的俘虏,从荆楚、巴蜀斩伐木材,运输木材,攀
山越岭,颠仆于道路中,丧失他们的生命。城市的手工业者,都离开了他们的作坊,走到咸阳,走到郦山,
走到琅邪,走到遥远的会稽,替皇帝修筑宫殿,建造坟墓,雕刻玩好和巨大的纪功碑。广大的农民,已经
在商人地主土地兼并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小块土地和田园。在收缴兵器的命令之下,失去防身的武器;
在武装镇压、什伍连坐、严刑峻法之下,失去了起码的自由;在苛捐杂税、军事征发之下,失去了一切生
存的物质。现在又在兵役动员、徭役动员的命令之下,走向蒙古沙漠,走向岭南边疆,走向一切指定的地
点,去修筑长城,开辟驰道,抵御匈奴和征服南越。”
③
长城:建造长城这样一种连绵延伸的防御工事,其后勤供应一定远远大于建造一座金字塔、堤坝或其
① 同上
② 《史记·商君列传》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3年版 931页
③ 《秦汉史》翦伯赞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 65-66页
第 2 页 共 8 页
他固定的纪念性建筑物的后勤供应。因为随着城的延伸,筑城活动的中心经常变化,供应线也变得更长。
此外,城墙不想正在修建的道路,它本身是很不完善的运输材料的手段。就长城而言,由于它越过的漫长
的山脉和半沙漠地带,以及这些地区稀少的人口和冬季的酷寒气候,条件就变得特别困难。对蒙恬能够使
之在现场进行真正建设的每一个人来说,需要几十人建造工地上的通道和运送物资供应。死亡的人数也必
定是非常巨大,尽管完全缺乏统计数字,并姑且承认大部分城墙用夯实的土建成(这意味着大部分建筑材
料就地取得),但以上所述似乎是很合理的假设。对这个工程和其他同时进行的工程来说,蒙恬的30万人,
绝不是夸夸其谈。
我们知道,是蒙恬将军主持修建的长城,而他当时做了什么劝阻始皇的事了吗?没有。我们看看司马
迁是如何评价此事的:“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
此时彊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①
可见,司
马迁认为蒙恬做事非常不地道,没有想百姓所想,只知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这也导致了秦的灭亡。
宫殿:秦始皇对于宫殿的修建,可谓是下足了本钱。 “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每破诸侯,写放
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
以充入之。”
②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
自极朝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
③
有多少呢?“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
④
从这句描写中,可见宫殿之多,数量之大。
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为了震慑小国,为了收集天下的财色,或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始皇不惜一切
代价修建宫殿。他当然不在乎这些代价,因为这些代价是,无数奴隶的丧命,生态被破坏,人民流离失所……
① 《史记·蒙恬列传》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998页
②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70页
③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72页
④ 《资治通鉴·卷七》中华书局 2007年版 81页
第 3 页 共 8 页
提到宫殿,就不能不提赫赫有名的阿房宫。《资治通鉴》中有如此的一段话描写阿房宫:“东西五百步,
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
道,自阿房度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①
阿房宫的实际大小还有待专家的考证,但就算这个数据有所夸大,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需要动用多
少资源才能建造出如此庞大的宫殿?又有多少无辜的百姓为之牺牲?我们不得而知,我也不愿知道……
秦始皇死的时候,阿房宫的工程也就搁浅了。对于此,昏庸无道的二世不但没有纠正错误,还变本加
厉,做出更加惨绝人寰的事情。“复作阿房宫。尽征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
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稿,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
②
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陵兵马俑在现在看来是世界上的一大奇迹,是我国的国宝级文化遗产,可在当
时,是牺牲了多少人才有的奇迹?建造陵墓使用的劳动力据说达70万人,此数为蒙恬同时进行军事征讨、
造路和修筑城墙活动所使用的30万人的两倍以上。还有一大批艺术家从事墓穴内部的装饰工作,可惜他们
后来几乎全部都被二世活埋在这大墓穴里,做了秦始皇的殉葬人。
驰道:秦实行“车同轨”,是为了统一中国,当然,这样做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各个地区的联系
更加方便。但,驰道的修建,又动用了多少劳动力?我们可以从驰道的规模大致推算出来。“使蒙恬除直道,
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数年不就。”
③
三, 连年的战争,人民对此相当不满,秦王不得民心,这为以后秦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从始皇元年到二十六年,秦王多次发兵攻打其他国家,这固然是统一中国必不可少的一步,但大肆发
兵必劳民伤财,使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怨声连连,秦王不得民心。
① 同上
② 《资治通鉴·卷七》中华书局 2007年版 85页
③ 《资治通鉴·卷七》 中华书局 2007年版 81页
第 4 页 共 8 页
秦朝真正统一是在秦二十六年,这说明在这之前,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续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
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①
更不用提秦始皇“南取百越
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籓篱,卻匈奴七百馀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②
通过战争动员,刚刚回到田野的农民,要放下锄头,拿起武器,为着商人地主的利益而走向战场。三
十万人北逐匈奴,五十万人南征五岭。
秦二世时,人民服徭役更加严重。秦二世暴虐无道,比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
③
,这是太史公对他的评价,从中可见一斑。
四, 秦始皇本身脾气暴躁,性格暴虐,生性残忍,多疑,尤其是在年老的时候,更加变本加厉。实行
酷刑,刑罚严重,引发陈涉、吴广的大泽乡起义。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着这样几件故事: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
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能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
此。”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损车骑。始皇怒曰:“此
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
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①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98页
② 同上
③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201页
第 5 页 共 8 页
这几件事都反映出始皇生性多疑,这更使他残暴、好杀。
通过许多人对始皇的评价,我们也可见始皇的暴政。
“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
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①
尉缭说这段话固然是有
原因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始皇的为人。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②
而其中,我认为最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就是太史公的评价:“然秦以区区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
同列,百有馀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
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
秦始皇的性格特点完全显露在实行严酷的刑罚上。
始皇在统一全国后,仍然只迷信商鞅、韩非、李斯所倡导、推崇的法家严刑酷法,而不懂得采用儒家
的仁义学说;只迷信武力镇压,而不懂得思想教化。“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
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後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④
始皇主张“刚毅戾深,事皆决
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後合五德之数。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⑤
新政府严刑罚,任狱吏,以制反侧。“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
抽胁之刑。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
①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64页
②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83页
③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99页
④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200页
⑤ 同上
第 6 页 共 8 页
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①
实际上,秦代的刑法尚不仅如上述。其见于《史记》者有榜掠、鬼薪、黥为城旦、谪、籍没、连坐、
齐市、僇、腰斩、车裂、坑、戮尸、枭首、族、夷三族等。
②
秦始皇的暴虐已到了一定的程度,而秦二世呢?它不仅不对始皇的错误有所改正,而且在错误的道路
上越走越远,“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
③
。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
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④
五, 宫廷内部混乱,尤其是在始皇死后。
早在始皇时代,秦代统治者内部即已开始分裂的过程。在当时,有三个派别存在。其一,以扶苏为首
的新贵族派。秦代所有的诸公子及公主,都是属于这一派。这一派拥有庞大的国防部队,掌握着边防要塞,
在中央,也有相当的势力。其二,是以李斯为首的官僚派。所有出身由于商人地主的官僚,都是属于这一
派。这一派拥有雄厚的财政后援,把持中央政府,左右国家大政方针。其三,是以赵高为首的宦官派所有
当事宫廷的“中人”或“内官”,都是属于这一派。这一派包围在始皇的左右,掌握着宫廷的秘密,狐假虎
威,狗仗人势,他们是独裁政治的副产物,也是无恶不作的杀人犯。
这三派因为身份不同,主张亦不同。贵族派为了企图稳定社会的秩序,从而巩固其万事一系的帝统,
所以主张对外采取守势,保存实力,对内与民休息,恢复元气。官僚派则相反,他们为了积极实现商人地
主的利益,所以主张对外推行开疆拓土的冒险政策,对内推行残民以逞的暴君政治。宦官派可以说没有主
① 《汉书·刑法志》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3年版 471页
② 《秦汉史》钱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 62页
③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97页
④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96页
第 7 页 共 8 页
张,但是为了窃权弄势,他们却希望有一个可以随便欺蒙的皇帝。
①
始皇死后,宦官派掌权,在打击消灭另两派的同时,更加迫害黎民苍生。农民忍无可忍,终于,起义
爆发,叛乱开始,秦朝走向灭亡……
各国学者的观点
1. 中国学者普遍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有三:其一,秦之暴政。其二,无限度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其三,
连年用兵,不让百姓休养生息。
2. 欧美学者观点有五:其一,道德因素。其二,智能缺陷。其三,摒弃传统。其四,社会因素。其五,
资源紧张。
3. 日本学者观点参考《东洋文献书目》《中国史研究入门》 山根兴夫 编
总结
可见,秦的灭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其中有可避免的,当然也就有不可避免的。秦的灭亡,是由
于经验的不足及其本身的缺陷。我们应该同时看到秦始皇的伟大功绩,承认秦王朝的历史地位,客观的认
识历史,评价历史。
① 《秦汉史》钱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 62页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