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0日发(作者:丘雪帆)
民初政党政治失败原因浅析
[摘要]民初政党政治的存在虽极其短
暂,但它的存在连同它的失败都是极有意义
的。它是此后影响中国人制度抉择的一个重
要因素。对这样的一个难得的政治标本给予
足够的重视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剖析其失
败原因,可以发现许多令人深思的东西。文
章着重从经济、政治、文化、政党本身四个
方面探析了近代中国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对近代政党政治研究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初;政党政治;失败原因
民国初年,中国政坛实行了政党政治,
但经历了两年就走向失败,它的失败既有外
部原因,又有深刻的自身因素,给中国后来
的政治发展带来很深的警思。
一、民初政党政治发展轨迹
辛亥革命后,组党热潮风靡一时。据统
计,辛亥革命后到民国2年间,全国出现
“党”、“会”之类的政治性团体多达320
个。在民初政党政治运作之中,最重要的几
个政党分别是由同盟会转变而来的国民党,
由昔日资政院时代旧议员为主组成的民主
党,由光复会转化而来的统一党,以及由清
末预备立宪公会和湖北黎元洪派军人势力
为主的民社联合而成的共和党。民初各种政
党的建立、消亡及分合离散十分频繁,几令
人有应接不暇之感。在民国建立时,由于国
民党风头正劲,大有包揽政局之势,遂导致
其他党团的联手对抗之局。
1913年5月29日,共和、民主、统一
三党合组成立进步党,以对抗国民党独大之
势。政党政治进入了第二阶段,即两极分化
和对峙阶段。两党对峙、两极分化,成为民
初政党政治中的一大高潮。但是进步党内三
党之联合局面未久,内部再次纷争和离析;
在此期间,国民党党势渐衰,导致其议会势
力的大减;袁世凯用各种手段对国民党内部
分议员进行分化瓦解,以及运用暴力对政党
政治及议会进行的公然非法践踏,则从外部
扭曲了政党政治的正常进程。
两党和平竞争之前景早已黯淡下来,政
党在萎缩,舆论在消沉,国民心态则日益绝
望,而1913年9月18日袁世凯御用党公民
党的成立,则正式标志着政党政治走入了末
路。可以说,它已基本上不属于政党范畴而
沦为了私人权欲之工具。它的出现并操纵议
会,议员形同傀儡,也标志着民初政党政治
从内部已腐烂变质。1913年11月4日,袁
世凯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438人,导致国
会不足法定人数而无法正常开会。国会成为
“行尸走肉”,政党政治已名存实亡。至次
年1月10日,袁氏非法取消国会,代之以
其御用工具政治会议。釜底抽薪,政党失去
其合法活动场所,政党政治至此名实俱亡。
由希望到失望,由兴而衰,政党政治之
所以在民初的中国遭扭曲而失败,其中原因,
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二、失败原因浅析
(一)经济因素
绝大部分关于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研究
的材料都认为政党政治失败是由当时较低
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即封
建的自给自足的地主经济占主导地位,近代
资本主义工商业极为有限,资本主义经济同
封建主义经济实力相比尚有巨大的差距,这
就使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缺乏实现的必
要条件。虽然这种结论有经济决定论的影子,
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表面上推翻了清朝封
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实
权却掌握在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手里,资产阶
级并未真正掌握权力,其民主共和是虚假的,
在这虚假的共和国体上,希图建造资产阶级
政党政治大厦,根基原本就不牢靠,失败也
就是必然的了。一个不能代表本阶级经济利
益的政党,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个政党本身
没有经济来源,不能代表本阶级的经济利益,
就是从根本上失败的,因为严格意义上的政
党是代表一定利益集团的政党。而中国农耕
社会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和宗法一体化结构
的脆弱性和强控制特点,中国资本主义因素
的萌芽被完全遏制和破坏了,直到19世纪
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才开始产生
和得到一定的发展,至辛亥革命前夕仍很微
弱。中国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社会结构分化
和分工程度很低,没有产生独立的利益集团,
因此也就没有形成代表一定独立利益集团
的政党。那么民初的政党政治也就不具有纯
粹性,其走向衰亡,在所难免。
(二)政治因素
首先,政党政治作为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的内容,虽经清末十数年的鼓吹与宣传,
但相当一部分^对西方的政党政治认识极为
肤浅,对政党制度的精义了解不够,将之与
中国古代之朋党相提并论,认为政党不过是
野心家借以争权夺利之工具。因此政党政治
在民初试行即是畸形的、残缺的。同时当时
中国文化的主流仍然是传统小农文化,人治
观念未能向法制观念转变,帝制观念仍很强
大,共和观念非常薄弱,要在这样的情况下
采行西方的政党政治必然遭到失败。民初政
党活动范围仅仅限于国会中,最高目标就是
组织内阁,缺乏具有远见的政纲,因此脱离
阶级,脱离群众,认为中国下层社会群众愚
昧落后,素质低下,无论革命派还是立宪派,
都不能以下层群众作为一种借用力量,政党
活动成为少数上层人的活动,由此广大民众
对于政党政治也好,议会政治也好,几乎都
是漠不关心,也完全不了解何谓政党政治,
何谓议会政治,在这种情况下民初政党政治
走向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人治观念未能向法制观念转变,
缺少规范认同。在个人主义的西方,宪法被
视为保持个人权利、协调利益冲突的准则。
而在中国,宪法被看成是可以唤起集体力量
的当下社会目标的根本表述,或某种促进共
识、防止失误的装置。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提
倡人治的必然结果。既然对宪法有此内在的
误解,那么民初政党对于“程序违宪”似乎
视而不见则是容易理解的了。人治观念还渗
入政党观念和政治行为中,表现为“以党为
政”,政党之争流为个人之争。
最后,就政治伦理化,竟以“有道伐无
道”作为攻击政敌的口号,因而模糊了对政
治权威的理性构造。传统文化将政治伦理化,
人们对政治人物的评价往往用道德的眼光,
因此要求王权圣化,“圣治”是最高的道德
政治。道德的观念又和大一统的国家观念结
合在一起,那些标榜和致力于“大一统”建
设的人容易获得民众道德力量的支持。民国
初年,袁世凯就常以代表国家统一的形象标
榜,因而赢得不少民意支持。而政党纷争却
给人一种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坏印象。虽然
民主势力和专制势力都打着“有道伐无道”
的旗号,但传统的政治道德标准却妨碍了人
们对构建新政治权威的理性认识。
(三)文化因素
重点就政党文化而言,政党文化是政治
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人们对政党组织、
政党活动和政党制度的价值判断、认同心理
和评价取向等等因素形成的政党活动的社
会环境、文化氛围。政党政治的发展离不开
它,政党制度的生存和发展更离不开它。政
党文化由三方面内容构成,即知性认识、社
会心理、情感倾向。民初对西方政党政治的
知性认识比较贫乏,不仅未尽了解西方政党
制度的精神和发展过程,而且没有注意到各
国政党制度发生差异的缘故,甚或忽视中国
对政党制度的准备程度。在社会心理方面,
则缺乏与政党政治相适应的心理认同。法国
着名政治学家克罗齐认为,政党政治是以理
性模式为基础的。整个西方一直存在着一种
理性的模式。但民初党派成员对待政党的心
理模式却是马基雅维里式的。对不同党派往
往只有反感,缺乏共存与妥协意识,甚至表
现为极端敌对的党派意识。
在政治文化的其他方面,也可以看到政
党政治失败的某种必然性。首先,共和观念
薄弱,儒家观念仍很顽强。从人本主义出发,
西方人认为“公意是永远公正的,而且永远
以公共利益为依归”,人民的呼声代表着最
终的权威和无限的智慧;国家只是社会契约
的产物,它只能遵从民意而不能压制民意,
统治者不过是人民的公仆。而儒家文化强调
亲疏等级关系,强调人身隶属,其造就专制
权力的内在机制在民初依然有很强的生命
力。因为延续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到近代虽
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但直到民国成
立之前,这种挑战都是在民间进行的,官方
的法律、制度以及学校教育都在维持着儒家
独尊的局面。民初虽然从《临时约法》和学
校教育改革上打倒了儒家独尊的地位,但影
响却难以立即显现和奏效。而且袁世凯不久
又企图重修儒学的地位。因此,民初对帝制
仍有相当强大的心理认同。
总之,政党政治的运作需要有与它相适
应的文化氛围,而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在
封建意识和中国传统文化很浓厚的资产阶
级革命党、立宪派、旧官僚、封建遗老们的
操作下,其失败的命运便很难避免了。
(四)政党本身
其又可以分为两大原因:
政党自身原因:第一,接纳党员有很大
的随意性,民初各党领导人对党员人数的关
注要远远超过党员的质量。第二,党员跨党
严重入党本是人生对政治信仰的一种重大
抉择,对自己选择的政党应该有一种发自内
心的认同感。但民初政客视入党为争权牟利
的工具。第三,党纲成了空洞的招牌,政党
认同非常淡薄。民初各政党竞相宣传自己的
政纲,但其内容大同小异,党纲只是政党之
争的工具。第四,缺乏政治基础。政党本是
将国家机构和公民联系起来的工具,但民初
国民不知通过何种渠道表达个人政见,更不
识政党为自己利益的代言人,此时政党不过
是乡绅官人的专用工具,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第五,缺乏对党员必要的思想教育和纪律约
束。
政党外部原因:由政争而党争,由党争
而军争。在种种非正常的干扰中,政党政治
无法实现最重要的功能,即以合法、和平手
段调和各阶层、各集团矛盾,规范中国的资
产阶级代议制政治的发展和完善进程。最典
型的干扰破坏莫过于依仗北洋私军以逞权
欲的袁世凯了。“宋教仁案”、非法取消议
员资格案,以至于取消国会,其对政党政治
的违规操作,是政党政治无法正常进行的重
要原因。同时政党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
宗派期,政党缺乏群众参与。众多的社会势
力包括商会只是议会中政党斗争的旁观者,
这些斗争并不反映他们的利益,他们也并未
通过政党途径真正参与政治。尽管像近代商
会这类重要的社会中间团体曾一度积极参
加在民初的有关政治实践,但它们并未切身
感受到民主政治与他们的命运攸关,以至于
当旧势力对民主议会和政党政治进行公然
破坏时,他们对之漠然置之。同时民初的政
党政治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没有给它们以
任何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责任是双方的
而非一方的,不能仅仅归咎于某个个人而只
能归因于整个社会结构和思想。
综上所述,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根本原
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同封建主义经济实力
相比尚有巨大差距,不能形成独立的利益集
团;政党政治存在所要求的配套政治体制不
能建立,资本主义国体不能形成;旧的传统
政治文化土壤的制约与缺乏民众的支持亦
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而民初政党的权力和
派系之争削弱了其自身的战斗力,政党本身
没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和运作方式。这些都直
接导致了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
三、结语
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只不过给这种现
代政治组织一个经验和教训,在这个充满了
数千年传统包袱,近百年来又遭到列强侵凌
割据命运的东方大国,西方式的政党政治无
法顺利展开,并解决中国的问题。民初政党
政治的失败,为革命党人提供了反面的教训,
成为日后孙中山坚决改组国民党,重塑政党
形象的原因之一。但是,政党并未消亡,而
是一举重生于孙中山的“党治”模式和后
来新生的共产党身上。从宏观历史视野来看,
政党政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实践与最终
确立,民初是一个绕不开的阶段。
2024年5月20日发(作者:丘雪帆)
民初政党政治失败原因浅析
[摘要]民初政党政治的存在虽极其短
暂,但它的存在连同它的失败都是极有意义
的。它是此后影响中国人制度抉择的一个重
要因素。对这样的一个难得的政治标本给予
足够的重视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剖析其失
败原因,可以发现许多令人深思的东西。文
章着重从经济、政治、文化、政党本身四个
方面探析了近代中国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对近代政党政治研究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初;政党政治;失败原因
民国初年,中国政坛实行了政党政治,
但经历了两年就走向失败,它的失败既有外
部原因,又有深刻的自身因素,给中国后来
的政治发展带来很深的警思。
一、民初政党政治发展轨迹
辛亥革命后,组党热潮风靡一时。据统
计,辛亥革命后到民国2年间,全国出现
“党”、“会”之类的政治性团体多达320
个。在民初政党政治运作之中,最重要的几
个政党分别是由同盟会转变而来的国民党,
由昔日资政院时代旧议员为主组成的民主
党,由光复会转化而来的统一党,以及由清
末预备立宪公会和湖北黎元洪派军人势力
为主的民社联合而成的共和党。民初各种政
党的建立、消亡及分合离散十分频繁,几令
人有应接不暇之感。在民国建立时,由于国
民党风头正劲,大有包揽政局之势,遂导致
其他党团的联手对抗之局。
1913年5月29日,共和、民主、统一
三党合组成立进步党,以对抗国民党独大之
势。政党政治进入了第二阶段,即两极分化
和对峙阶段。两党对峙、两极分化,成为民
初政党政治中的一大高潮。但是进步党内三
党之联合局面未久,内部再次纷争和离析;
在此期间,国民党党势渐衰,导致其议会势
力的大减;袁世凯用各种手段对国民党内部
分议员进行分化瓦解,以及运用暴力对政党
政治及议会进行的公然非法践踏,则从外部
扭曲了政党政治的正常进程。
两党和平竞争之前景早已黯淡下来,政
党在萎缩,舆论在消沉,国民心态则日益绝
望,而1913年9月18日袁世凯御用党公民
党的成立,则正式标志着政党政治走入了末
路。可以说,它已基本上不属于政党范畴而
沦为了私人权欲之工具。它的出现并操纵议
会,议员形同傀儡,也标志着民初政党政治
从内部已腐烂变质。1913年11月4日,袁
世凯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438人,导致国
会不足法定人数而无法正常开会。国会成为
“行尸走肉”,政党政治已名存实亡。至次
年1月10日,袁氏非法取消国会,代之以
其御用工具政治会议。釜底抽薪,政党失去
其合法活动场所,政党政治至此名实俱亡。
由希望到失望,由兴而衰,政党政治之
所以在民初的中国遭扭曲而失败,其中原因,
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二、失败原因浅析
(一)经济因素
绝大部分关于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研究
的材料都认为政党政治失败是由当时较低
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即封
建的自给自足的地主经济占主导地位,近代
资本主义工商业极为有限,资本主义经济同
封建主义经济实力相比尚有巨大的差距,这
就使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缺乏实现的必
要条件。虽然这种结论有经济决定论的影子,
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表面上推翻了清朝封
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实
权却掌握在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手里,资产阶
级并未真正掌握权力,其民主共和是虚假的,
在这虚假的共和国体上,希图建造资产阶级
政党政治大厦,根基原本就不牢靠,失败也
就是必然的了。一个不能代表本阶级经济利
益的政党,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个政党本身
没有经济来源,不能代表本阶级的经济利益,
就是从根本上失败的,因为严格意义上的政
党是代表一定利益集团的政党。而中国农耕
社会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和宗法一体化结构
的脆弱性和强控制特点,中国资本主义因素
的萌芽被完全遏制和破坏了,直到19世纪
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才开始产生
和得到一定的发展,至辛亥革命前夕仍很微
弱。中国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社会结构分化
和分工程度很低,没有产生独立的利益集团,
因此也就没有形成代表一定独立利益集团
的政党。那么民初的政党政治也就不具有纯
粹性,其走向衰亡,在所难免。
(二)政治因素
首先,政党政治作为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的内容,虽经清末十数年的鼓吹与宣传,
但相当一部分^对西方的政党政治认识极为
肤浅,对政党制度的精义了解不够,将之与
中国古代之朋党相提并论,认为政党不过是
野心家借以争权夺利之工具。因此政党政治
在民初试行即是畸形的、残缺的。同时当时
中国文化的主流仍然是传统小农文化,人治
观念未能向法制观念转变,帝制观念仍很强
大,共和观念非常薄弱,要在这样的情况下
采行西方的政党政治必然遭到失败。民初政
党活动范围仅仅限于国会中,最高目标就是
组织内阁,缺乏具有远见的政纲,因此脱离
阶级,脱离群众,认为中国下层社会群众愚
昧落后,素质低下,无论革命派还是立宪派,
都不能以下层群众作为一种借用力量,政党
活动成为少数上层人的活动,由此广大民众
对于政党政治也好,议会政治也好,几乎都
是漠不关心,也完全不了解何谓政党政治,
何谓议会政治,在这种情况下民初政党政治
走向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人治观念未能向法制观念转变,
缺少规范认同。在个人主义的西方,宪法被
视为保持个人权利、协调利益冲突的准则。
而在中国,宪法被看成是可以唤起集体力量
的当下社会目标的根本表述,或某种促进共
识、防止失误的装置。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提
倡人治的必然结果。既然对宪法有此内在的
误解,那么民初政党对于“程序违宪”似乎
视而不见则是容易理解的了。人治观念还渗
入政党观念和政治行为中,表现为“以党为
政”,政党之争流为个人之争。
最后,就政治伦理化,竟以“有道伐无
道”作为攻击政敌的口号,因而模糊了对政
治权威的理性构造。传统文化将政治伦理化,
人们对政治人物的评价往往用道德的眼光,
因此要求王权圣化,“圣治”是最高的道德
政治。道德的观念又和大一统的国家观念结
合在一起,那些标榜和致力于“大一统”建
设的人容易获得民众道德力量的支持。民国
初年,袁世凯就常以代表国家统一的形象标
榜,因而赢得不少民意支持。而政党纷争却
给人一种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坏印象。虽然
民主势力和专制势力都打着“有道伐无道”
的旗号,但传统的政治道德标准却妨碍了人
们对构建新政治权威的理性认识。
(三)文化因素
重点就政党文化而言,政党文化是政治
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人们对政党组织、
政党活动和政党制度的价值判断、认同心理
和评价取向等等因素形成的政党活动的社
会环境、文化氛围。政党政治的发展离不开
它,政党制度的生存和发展更离不开它。政
党文化由三方面内容构成,即知性认识、社
会心理、情感倾向。民初对西方政党政治的
知性认识比较贫乏,不仅未尽了解西方政党
制度的精神和发展过程,而且没有注意到各
国政党制度发生差异的缘故,甚或忽视中国
对政党制度的准备程度。在社会心理方面,
则缺乏与政党政治相适应的心理认同。法国
着名政治学家克罗齐认为,政党政治是以理
性模式为基础的。整个西方一直存在着一种
理性的模式。但民初党派成员对待政党的心
理模式却是马基雅维里式的。对不同党派往
往只有反感,缺乏共存与妥协意识,甚至表
现为极端敌对的党派意识。
在政治文化的其他方面,也可以看到政
党政治失败的某种必然性。首先,共和观念
薄弱,儒家观念仍很顽强。从人本主义出发,
西方人认为“公意是永远公正的,而且永远
以公共利益为依归”,人民的呼声代表着最
终的权威和无限的智慧;国家只是社会契约
的产物,它只能遵从民意而不能压制民意,
统治者不过是人民的公仆。而儒家文化强调
亲疏等级关系,强调人身隶属,其造就专制
权力的内在机制在民初依然有很强的生命
力。因为延续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到近代虽
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但直到民国成
立之前,这种挑战都是在民间进行的,官方
的法律、制度以及学校教育都在维持着儒家
独尊的局面。民初虽然从《临时约法》和学
校教育改革上打倒了儒家独尊的地位,但影
响却难以立即显现和奏效。而且袁世凯不久
又企图重修儒学的地位。因此,民初对帝制
仍有相当强大的心理认同。
总之,政党政治的运作需要有与它相适
应的文化氛围,而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在
封建意识和中国传统文化很浓厚的资产阶
级革命党、立宪派、旧官僚、封建遗老们的
操作下,其失败的命运便很难避免了。
(四)政党本身
其又可以分为两大原因:
政党自身原因:第一,接纳党员有很大
的随意性,民初各党领导人对党员人数的关
注要远远超过党员的质量。第二,党员跨党
严重入党本是人生对政治信仰的一种重大
抉择,对自己选择的政党应该有一种发自内
心的认同感。但民初政客视入党为争权牟利
的工具。第三,党纲成了空洞的招牌,政党
认同非常淡薄。民初各政党竞相宣传自己的
政纲,但其内容大同小异,党纲只是政党之
争的工具。第四,缺乏政治基础。政党本是
将国家机构和公民联系起来的工具,但民初
国民不知通过何种渠道表达个人政见,更不
识政党为自己利益的代言人,此时政党不过
是乡绅官人的专用工具,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第五,缺乏对党员必要的思想教育和纪律约
束。
政党外部原因:由政争而党争,由党争
而军争。在种种非正常的干扰中,政党政治
无法实现最重要的功能,即以合法、和平手
段调和各阶层、各集团矛盾,规范中国的资
产阶级代议制政治的发展和完善进程。最典
型的干扰破坏莫过于依仗北洋私军以逞权
欲的袁世凯了。“宋教仁案”、非法取消议
员资格案,以至于取消国会,其对政党政治
的违规操作,是政党政治无法正常进行的重
要原因。同时政党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
宗派期,政党缺乏群众参与。众多的社会势
力包括商会只是议会中政党斗争的旁观者,
这些斗争并不反映他们的利益,他们也并未
通过政党途径真正参与政治。尽管像近代商
会这类重要的社会中间团体曾一度积极参
加在民初的有关政治实践,但它们并未切身
感受到民主政治与他们的命运攸关,以至于
当旧势力对民主议会和政党政治进行公然
破坏时,他们对之漠然置之。同时民初的政
党政治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没有给它们以
任何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责任是双方的
而非一方的,不能仅仅归咎于某个个人而只
能归因于整个社会结构和思想。
综上所述,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根本原
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同封建主义经济实力
相比尚有巨大差距,不能形成独立的利益集
团;政党政治存在所要求的配套政治体制不
能建立,资本主义国体不能形成;旧的传统
政治文化土壤的制约与缺乏民众的支持亦
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而民初政党的权力和
派系之争削弱了其自身的战斗力,政党本身
没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和运作方式。这些都直
接导致了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
三、结语
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只不过给这种现
代政治组织一个经验和教训,在这个充满了
数千年传统包袱,近百年来又遭到列强侵凌
割据命运的东方大国,西方式的政党政治无
法顺利展开,并解决中国的问题。民初政党
政治的失败,为革命党人提供了反面的教训,
成为日后孙中山坚决改组国民党,重塑政党
形象的原因之一。但是,政党并未消亡,而
是一举重生于孙中山的“党治”模式和后
来新生的共产党身上。从宏观历史视野来看,
政党政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实践与最终
确立,民初是一个绕不开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