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唐钢3200m~3高炉煤气流分布的调整与控制

IT圈 admin 40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31日发(作者:栋弘和)

总第187期 

20l1年第7期 

河北冶金 

HEBEI METALLURGY 

’’ 

t 

Total l87 

2011,Number 7 

+“+“+‘ +’‘+“+

I 

{技术交流{ 

+..+..+..+..+..+. 

唐钢3 200 m3高炉煤气流分布的调整与控制 

胡金波 ,王伟国 ,魏广斌 ,李瑞峰。,刘 雯 ,韩毅华。 

(1.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炼铁厂,河北唐山063016;2.石家庄市第二实验中学,河北元氏 

051130;3.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分析了煤气流分布对高炉冶炼的影响,针对唐钢3号高炉(有效容积3 200 m )煤气分布特点,从 

装料制度、送风制度、炉缸状况、原燃料等方面进行调整后高炉煤气流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分布稳定合 

理,高炉各项指标均有提高,并且能稳定地保持在较好水平。 

关键词:高炉;煤气流;分布;调整;控制 

中图分类号:TG54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008(2011)07—0028—03 

ADJUSTING AND CONTROL OF GAS FLOW DISTRIBUTION 

OF 3 200 m’BLAST FURNACE OF TANG STEEL 

Hu Jinbo ,Wang Weiguo ,Wei Guangbin ,Li Ruifeng ,Liu Wen ,Han Yihua 

(1.Ironworks,Tangshan Iron and Steel Company,Hebei Iron and Steel Group,Tangshan,Hebei,0630 1 6; 

2.No.2 Experimental High School of Shijiazhuang,Yuanshi,Hebei,051130;3.Metallurgy and Ecologic 

Engineering Institute,B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100083) 

Abstract:It is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gas flow distribution on smelting in blast fumce.To the gas distribu— 

tion feature of No.3 blast furnace(effective volume being 3 200 m )of Tang Steel,its charging system,blo— 

wing system,hearth condition.,raw and fuel material are adjusted,and then its gas flow gets ifne controlled, 

distribution being stabilized and reasonable.aU indexes of furnace better. 

Key Words:blast furnace;gas flow;distribution;adjust;control 

1 概况 

2 新3#高炉气流调整的必要性 

新高炉投产后沿袭了老3#炉的传统走开放两 

股气流的老路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后发现,煤气 

分布和我们初衷相悖。中心气流长期偏弱,边缘气 

流不稳定,从十字测温曲线上看没有明显的中心气 

流和边缘气流,煤气流成平坦型分布,高炉煤气利用 

差。边缘气流不稳定,软熔带根部上下波动大。所 

以在铜壁和铁壁交接处9、10段冷却壁非常容易结 

厚,造成料尺行走差,偏尺、滑尺、悬料频繁,顶压不 

唐钢新3#高炉是在原2 560 m 高炉原地大修 

扩建的,其有效容积为3 200 m 、炉缸直径12.4 m, 

设有2个出铁场,共计4个铁口和32个风口;高炉 

本体共分18段,其中1~15段采用软水串联密闭循 

环冷却冷却,在圆周方向上,软水又分为4个区;16 

18段采用开路工业水冷却;采用碳砖一陶瓷杯复 

合炉缸炉底结构,炉腹、炉腰、炉身下部6~9段采用 

镶砖铜冷却壁,其余几段采用铸铁冷却壁。新3#高 

炉(有效容积3 200 m )在2007年1 1月12日点火 

稳定,严重地影响了高炉顺行,压量关系紧,风量萎 

缩,高炉的各项指标均不理想。 送风,投产后对煤气流采取一系列的调整和控制的 

措施,解决了煤气流分布带来的问题,从而保证了高 

炉稳定顺行,提高了高炉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收稿日期:2011—04—22 

对比我厂的其他高炉,结合3掸高炉自身特点对 

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高炉容积越大炉缸面积越 

大,中心越不易吹透,中心气流难以打开,相对边缘 

气流就会不稳定。而3#高炉本身大修扩容,炉顶设 

备没动,高炉高度没变,“腰围变粗”,是典型矮胖 

型,更是加剧了这种气流分布的不利局面。所以对 

作者简介:胡金波(1981一),男,助理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河北理 

工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在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炼铁厂工作,E— 

mail:hujinbol00@sohu com 

28 

河北冶金 

于新3#高炉,发展两道气流的操作理念不合时宜, 

是助长了边缘气流的不稳定性,二是间接地削弱 

了中心。因此控制边缘气流,打开中心,发展中心煤 

气通路势在必行。 

3 气流分布的调整和控制措施 

3.1气流分布的调整 

3.1.1装料制度的调整 

开炉初期,限于旧的操作观念,为了防止炉墙粘 

结和保证风量,采取开放两道气流的装料制度。边 

缘轻负荷,中心加焦,矿石大量分布在中间环带。表 

1为3#高炉开炉之初的装料制度:矿批55 t,布料角 

差10.4。。 

表1 3#高炉开炉初期的装料制度 

Tab.1 Charging System at the 

Beginning of Opening—Up of 3#Blast Furnace 

角度/。 矿石/圈 焦炭/圈 角度/。 矿石/圈 焦炭/圈 

38 l l 30.4 3 2 

35.6 3 3 27.6 1 2 

33.2 3 2 l7.5 — 3 

为了压制边缘,打开中心,车间技术人员向国内 

相近炉容高炉的先进经验地学习,在生产过程中不 

断地摸索总结,随着对自身特点认识的加深,装料制 

度逐步向重边缘放中心的方向转变。 

第一阶段是矿焦角同抬,角差不断拉大,中心加 

焦,压制边缘的同时保证中心的煤气通路;增加批 

重,使矿石分布更加均匀,而且软熔带气窗增大,料 

柱界面效应减小,有利改善透气性。第二阶段,随着 

角度加到一定程度,中心气流依然不够活跃,经分析 

认为由于焦炭过多的布到了边缘,矿石布在料面的 

斜坡上偏向中心¨ ,所以中心不开。于是开始逐步 

减边缘焦炭量,矿石向炉墙方向推移,大量地分布在 

外环,这样相应的中心的矿焦比减小,疏导了中心。 

经过数月的反复实验最终形成了“大角度,大矿批, 

大角差”的装料制度:矿批88,布料角差13.5。,调整 

后的布料制度见表2。 

表2 3#高炉调整后的装料制度 

Tab.2 Charging System of 3#Blast Furnace after Adjusting 

角度/。 矿石/圈 焦炭/圈 角度/。 矿石/圈 焦炭/圈 

42.5 4 2 33 2 2.0 

39.5 4 2 29 1 2.O 

36.5 3 2 12.5 — 3.5 

装料制度中的大角度不是无休止的大,过大超 

过碰撞点,炉料撞击炉墙反弹不但加剧炉衬的磨损 

而且影响布料的精度,大角失去意义。经测定3#高 

2011年第7期 

炉料线1.6 m时碰撞点角度大约43。,因此最大角 

般在42。~43。。角差和原燃料质量有关,原燃料 

质量变差,角差不宜过大,否则中心气流受抑制,影 

响顺行。 

3.1.2送风制度的调整 

鉴于大高炉不易吹透中心,中心气流脆弱,配合 

上部装料制度,下部调整以增加风量、提高风温、增 

加富氧、提高煤比,保证足够风速和鼓风动能。促使 

煤气在初次分布时偏向中心,从根源上改变煤气的 

分布。提高风速和鼓风动能的主要手段是保证风量 

在6 400~6 500 m /min之间,尽量使全风温1 180 

℃左右,富氧喷煤,控制实际风速250—260 m/s。 

考虑到既要适当抑制边缘气流吹开中心,又要 

保证强化冶炼的需要,所以风口的调整主要在风口 

长度上适当加长做文章,风口面积略缩小。根据某 

方向边缘局部气流的变化结果和冷却壁温度,软水 

温差变化,对风口作了针对性的调整,以加长为主, 

主要如下:开炉之初送风风口面积0.441 7 m 逐步 

缩风口面积到现在的0.435 3 m ,风口平均长度 

561.88 mm(平均伸入炉内381.88 mm)加长到 

582.50 mm(平均伸人炉内402.5 mm),具体风口调 

整状况见表3。 

表3 3 高炉风口调整状况 

Tab.3 Adjusting Situation of Tuyere of 3#Blast Furnace 

3.1.3 炉缸状况的调整 

大高炉炉缸直径大,煤气渗透到中心不但要求 

要有足够的鼓风动能,还得要求有一个好的渗透环 

境。物理热不足,渣铁流动性差,是制约中心气流的 

又一主要因素 。炉缸工作均匀活跃是中心气流强 

劲边缘稳定的保证。 

活跃炉缸的措施主要是控制物理热 。根据唐 

钢炼铁厂经验,大高炉物理热不应低于1 5l0℃,因 

此3#高炉[Si]长期控制在0.5%一0.6%。如有变 

化,综合焦比波动过大,集中插焦补热,严禁连续的 

[Si]低于0.4%或物理热1 490 oC以下,防止连续的 

低物理热造成炉缸堆积。另外炉渣成分的控制,氧 

化镁9%一10%,三氧化二铝控制在15%以下,防止 

过高影响炉渣粘度,影响炉缸活跃。如果炉缸工作 

变差需要适当提上限炉温,炉前积极组织出铁配合, 

29 

总第187期 

将渣铁及时排出。在正常出铁时采用对角线2个铁 

口出铁,缩短铁间间隔,由原来20 min缩短到10 

min以内,同时灵活采取重叠出铁或压炮等措施,保 

证及时出净渣、铁,活跃炉缸为高炉顺行创造条件。 

铁口倒场时采用3个铁口循环出铁,用2个老铁口 

带1个新铁口出铁,防止新铁口卡焦,以保证炉况顺 

行。 

3.1.4稳定和提高原燃料质量 

最明显的就是中心气流。最显著的的例子,在雨季 

焦炭,外矿水分值波动大,当水分值明显增大的时 

候,由于筛分困难,入炉粉末较多,直接导致中心不 

畅,压量关系转紧,被迫减风。为此炼铁车间严格矿 

槽管理,制定严格的清筛网检查考核制度,使得人炉 

小矿、球团、澳矿的粉末大大减少。提前了解各人炉 

料的实际质量,对质量太差的烧结矿、焦炭采取分仓 

装料、少量搭配入炉的措施,大大减小了原燃料质量 

异常波动的影响。公司为稳定和提高入炉料质量做 

了大量工作,为3#高炉气流稳定,炉况顺行奠定了 

坚实基础,具体情况见表4。 

% 

% 

精料是高炉炼铁的基础,是高炉生产顺行、指标 

先进、节约能耗的基础和客观要求 。中心气流对 

原燃料变化比较敏感。每一次原燃料的变差,变化 

表4 3#高炉焦炭质量进步状况 

Tab.4 Improvement of Coke Quality of 3#Blast Furnace 

3.2煤气分布的控制 

3#高炉调整后经过数年不断改进和完善,高炉 

煤气分布的控制主要是维持强劲的中心气流, 

气流得到很好的控制,有效地保证了中心气流强劲, 

边缘稳定。表5为目前的十字测温从边缘到中心温 

度。 

表5 3#高炉十字测温温度 

Tab.5 Temperature of 3# 

稳定边缘,从而达到稳定炉况保顺行降成本的目的。 

(1)减小或削弱对气流分布影响比较大的因 

素。对此车间制定了相应的制度:炉内技术人员加 

强现场看料,特别是在雨季,焦炭块矿受影响较大, 

做到及时反馈;强化炉前及外围的管理,点检率细致 

℃ 

Blast Furnace with Cross Temperature Gauging ℃ 

到位,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减少因设备问题造成的 

减风,或无计划休风。 

(2)对气流变化的征兆敏感,提前预防,及时调 

整,保证气流的健康发展。3#炉的技术人员在生产 

中对冷却壁、砖衬温度、炉底碳砖,十字测温,炉身静 

压等参数进行大量的统计,总结出了个参数的合理 

区间;对炉顶成像的气流状态,风口成像的渣皮脱落 

情况密切关注如果有异常提早采取措施。例如炉底 

第一层碳砖中心,标高4 969 mm的温度,炉缸活跃 

程度的体现。我们认为它的温度在350~400℃是 

合理区间,如果下降过快,或是长时间低于350 oC, 

根据以往的经验继之而来的就是中心气流的不畅, 

调整的效果是:砖衬,冷却壁温度,炉身静压,能 

长期稳定在一定范围且自上而下保持一个合理的温 

度和压力梯度;四区水温差均衡,稳定在3~4 oC;消 

除了滑尺,悬料,窜气,等一系列冶炼中常见的炉况 

波动;各项指标均有长足的进步且能稳定的保持在 

较高水平(见表6)。 

表6 3#高炉近几年的技术指标 

Tab.6 Technical Index of 3#Blast Furnace in Recent Few Years 

这时需要采取活跃炉缸和疏导中心的措施。3#高炉 

的炉身静压测点在8段、9段、11段和13段,其中上 

部11和13段静压测点位于软熔带以上,直接反映 

出块状带的边缘气流状况。当上部静压偏高或有异 

常凸起的时候,需要适当抑制边缘气流,疏导中心防 

止中心减弱;相反当其偏低且稳定是适当抑制中心 

从而达到提高煤气利用降能耗的的效果。 

4 实际效果 

30 

5 结论 

(1)发展中心气流,抑制边缘的操作理念适合 

唐钢新3}}高炉的自身情况。 (下转第73页) 

河北冶金 2011年第7期 

2.1 改进前的工艺分析 

密封槽离淬火端面距离为26.2 mm,硬度较端面相 

对低一些,热后精车外圆及密封槽,改用工装定位 

(见图3),以 177 mm内孔及左端面定位,小间隙 

配合,简单找正后,端面压紧,这样不会造成夹紧变 

形,夹紧力分配均匀、强劲稳定,一次装夹将 210 

mm外圆及4.8 mm×2.74 mm密封槽车削成形,有 

改进前的工艺路线为:锻造一粗车外形一精车 

头面一精车二面( 210 mm外圆留磨量)一划线、 

钻孔,铣键槽一热处理表面淬火一磨 210 mm外 

圆。 

改进前的精车工艺过程为:车外圆 210 mm为 

210.6 mm,留磨量待热处理后磨至 210 mm;密 

封槽4.8 mm×2.74 mm在热处理前车成,当热处理 

表面淬火后密封槽极易变形,必须预留变形量来保证 

尺寸及形状公差要求,于是把热前的公差缩小,给制 

造带来困难,增加了制造成本,即便如此圆柱度往往 

也大于0.05 mm,无法修复只能报废;同时热处理后 

效保证了圆柱度和同轴度要求;同时车密封槽与 

210 mm外圆选择在精密数控车床车削,并使用了先 

进的硬质合金机夹刀具,使车削轻松快捷,尺寸及形 

状精度精确稳定,表面粗糙度也显著提高。 

以内孔定位,找正外圆及端面对点跳动≤0.1 mm,磨 

210 mm外圆达图纸尺寸,此时其与密封槽之间不 

是一次装夹下完成加工工序,基准不统一,很难保证 

同轴度≤0.1 mm,平均废品率高达15%。 

除上述问题外,此薄壁套精车时为防止装夹变 

形要预留夹头,精车后将夹头车掉,且为防变形夹紧 

力不能过大,需要小进给多次车削才能完成,生产效 

率低下,鉴于此种情况,我们提出将原工艺进行改 

进。 

2.2改进后的工艺分析 

图3 改进后的密封套装配结构 

Fig.3 Assembly Structure of Sealing Cover after improvement 

改进后的工艺路线为:锻造一粗车外形一精车 

3 结语 

头面一半精车二面( 210 mm外圆留精车余量,密 

封槽不车)一划线、钻孔,铣键槽一热处理表面淬火 

改进后的工艺方法将工艺过程简单化,加工工 

序较改进前减少了20%,加工难度降低,不再预留 

夹头,热前无须预留变形量,加工时间比原来缩短了 

50%以上,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经验证每批次加工 

50件,废品率为0.2%,消除了热处理后的不确定因 

使用工装定位压紧端面车 210 mm外圆、车密 

改进后的工艺过程为:热处理前 210 mm外 

封槽。 

圆留精车余量,密封槽不车;热处理表面淬火的硬度 

在HRC45~52,淬硬层在零件右端面,深度为3 mm, 

素,节约生产成本45%,经济效益明显。 

(上接第30页) 

参考文献 

[1]刘云彩.无料钟布料操作的几个问题[J].炼铁,2007,26(4):42 

(2)良好的煤气分布,较高煤气利用率,需要 

各个操作制度、外围条件、技术管理水平等相互配 

合。 

43. 

[2]杨国盼,马树涵,陈广恩,等.大型高炉煤气流分布的研究[J].钢 

铁,2002,19(1):1—7. 

(3)通过对气流的调整和控制,唐钢新3#高炉 

实现了长期的稳定顺行,并且各项指标均有进步,且 

能稳定地保持在较高水平。 

[3]储滨,唐培华,凌丹.宝钢不锈钢2 500 m 高炉活跃炉缸冶炼实 

践[J].炼铁,2008,27(5):36—38. 

[4]王维兴,高炉炼铁精料的内涵[J].中国冶金,2001,(2):20—23. 

73 

2024年5月31日发(作者:栋弘和)

总第187期 

20l1年第7期 

河北冶金 

HEBEI METALLURGY 

’’ 

t 

Total l87 

2011,Number 7 

+“+“+‘ +’‘+“+

I 

{技术交流{ 

+..+..+..+..+..+. 

唐钢3 200 m3高炉煤气流分布的调整与控制 

胡金波 ,王伟国 ,魏广斌 ,李瑞峰。,刘 雯 ,韩毅华。 

(1.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炼铁厂,河北唐山063016;2.石家庄市第二实验中学,河北元氏 

051130;3.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分析了煤气流分布对高炉冶炼的影响,针对唐钢3号高炉(有效容积3 200 m )煤气分布特点,从 

装料制度、送风制度、炉缸状况、原燃料等方面进行调整后高炉煤气流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分布稳定合 

理,高炉各项指标均有提高,并且能稳定地保持在较好水平。 

关键词:高炉;煤气流;分布;调整;控制 

中图分类号:TG54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008(2011)07—0028—03 

ADJUSTING AND CONTROL OF GAS FLOW DISTRIBUTION 

OF 3 200 m’BLAST FURNACE OF TANG STEEL 

Hu Jinbo ,Wang Weiguo ,Wei Guangbin ,Li Ruifeng ,Liu Wen ,Han Yihua 

(1.Ironworks,Tangshan Iron and Steel Company,Hebei Iron and Steel Group,Tangshan,Hebei,0630 1 6; 

2.No.2 Experimental High School of Shijiazhuang,Yuanshi,Hebei,051130;3.Metallurgy and Ecologic 

Engineering Institute,B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100083) 

Abstract:It is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gas flow distribution on smelting in blast fumce.To the gas distribu— 

tion feature of No.3 blast furnace(effective volume being 3 200 m )of Tang Steel,its charging system,blo— 

wing system,hearth condition.,raw and fuel material are adjusted,and then its gas flow gets ifne controlled, 

distribution being stabilized and reasonable.aU indexes of furnace better. 

Key Words:blast furnace;gas flow;distribution;adjust;control 

1 概况 

2 新3#高炉气流调整的必要性 

新高炉投产后沿袭了老3#炉的传统走开放两 

股气流的老路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后发现,煤气 

分布和我们初衷相悖。中心气流长期偏弱,边缘气 

流不稳定,从十字测温曲线上看没有明显的中心气 

流和边缘气流,煤气流成平坦型分布,高炉煤气利用 

差。边缘气流不稳定,软熔带根部上下波动大。所 

以在铜壁和铁壁交接处9、10段冷却壁非常容易结 

厚,造成料尺行走差,偏尺、滑尺、悬料频繁,顶压不 

唐钢新3#高炉是在原2 560 m 高炉原地大修 

扩建的,其有效容积为3 200 m 、炉缸直径12.4 m, 

设有2个出铁场,共计4个铁口和32个风口;高炉 

本体共分18段,其中1~15段采用软水串联密闭循 

环冷却冷却,在圆周方向上,软水又分为4个区;16 

18段采用开路工业水冷却;采用碳砖一陶瓷杯复 

合炉缸炉底结构,炉腹、炉腰、炉身下部6~9段采用 

镶砖铜冷却壁,其余几段采用铸铁冷却壁。新3#高 

炉(有效容积3 200 m )在2007年1 1月12日点火 

稳定,严重地影响了高炉顺行,压量关系紧,风量萎 

缩,高炉的各项指标均不理想。 送风,投产后对煤气流采取一系列的调整和控制的 

措施,解决了煤气流分布带来的问题,从而保证了高 

炉稳定顺行,提高了高炉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收稿日期:2011—04—22 

对比我厂的其他高炉,结合3掸高炉自身特点对 

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高炉容积越大炉缸面积越 

大,中心越不易吹透,中心气流难以打开,相对边缘 

气流就会不稳定。而3#高炉本身大修扩容,炉顶设 

备没动,高炉高度没变,“腰围变粗”,是典型矮胖 

型,更是加剧了这种气流分布的不利局面。所以对 

作者简介:胡金波(1981一),男,助理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河北理 

工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在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炼铁厂工作,E— 

mail:hujinbol00@sohu com 

28 

河北冶金 

于新3#高炉,发展两道气流的操作理念不合时宜, 

是助长了边缘气流的不稳定性,二是间接地削弱 

了中心。因此控制边缘气流,打开中心,发展中心煤 

气通路势在必行。 

3 气流分布的调整和控制措施 

3.1气流分布的调整 

3.1.1装料制度的调整 

开炉初期,限于旧的操作观念,为了防止炉墙粘 

结和保证风量,采取开放两道气流的装料制度。边 

缘轻负荷,中心加焦,矿石大量分布在中间环带。表 

1为3#高炉开炉之初的装料制度:矿批55 t,布料角 

差10.4。。 

表1 3#高炉开炉初期的装料制度 

Tab.1 Charging System at the 

Beginning of Opening—Up of 3#Blast Furnace 

角度/。 矿石/圈 焦炭/圈 角度/。 矿石/圈 焦炭/圈 

38 l l 30.4 3 2 

35.6 3 3 27.6 1 2 

33.2 3 2 l7.5 — 3 

为了压制边缘,打开中心,车间技术人员向国内 

相近炉容高炉的先进经验地学习,在生产过程中不 

断地摸索总结,随着对自身特点认识的加深,装料制 

度逐步向重边缘放中心的方向转变。 

第一阶段是矿焦角同抬,角差不断拉大,中心加 

焦,压制边缘的同时保证中心的煤气通路;增加批 

重,使矿石分布更加均匀,而且软熔带气窗增大,料 

柱界面效应减小,有利改善透气性。第二阶段,随着 

角度加到一定程度,中心气流依然不够活跃,经分析 

认为由于焦炭过多的布到了边缘,矿石布在料面的 

斜坡上偏向中心¨ ,所以中心不开。于是开始逐步 

减边缘焦炭量,矿石向炉墙方向推移,大量地分布在 

外环,这样相应的中心的矿焦比减小,疏导了中心。 

经过数月的反复实验最终形成了“大角度,大矿批, 

大角差”的装料制度:矿批88,布料角差13.5。,调整 

后的布料制度见表2。 

表2 3#高炉调整后的装料制度 

Tab.2 Charging System of 3#Blast Furnace after Adjusting 

角度/。 矿石/圈 焦炭/圈 角度/。 矿石/圈 焦炭/圈 

42.5 4 2 33 2 2.0 

39.5 4 2 29 1 2.O 

36.5 3 2 12.5 — 3.5 

装料制度中的大角度不是无休止的大,过大超 

过碰撞点,炉料撞击炉墙反弹不但加剧炉衬的磨损 

而且影响布料的精度,大角失去意义。经测定3#高 

2011年第7期 

炉料线1.6 m时碰撞点角度大约43。,因此最大角 

般在42。~43。。角差和原燃料质量有关,原燃料 

质量变差,角差不宜过大,否则中心气流受抑制,影 

响顺行。 

3.1.2送风制度的调整 

鉴于大高炉不易吹透中心,中心气流脆弱,配合 

上部装料制度,下部调整以增加风量、提高风温、增 

加富氧、提高煤比,保证足够风速和鼓风动能。促使 

煤气在初次分布时偏向中心,从根源上改变煤气的 

分布。提高风速和鼓风动能的主要手段是保证风量 

在6 400~6 500 m /min之间,尽量使全风温1 180 

℃左右,富氧喷煤,控制实际风速250—260 m/s。 

考虑到既要适当抑制边缘气流吹开中心,又要 

保证强化冶炼的需要,所以风口的调整主要在风口 

长度上适当加长做文章,风口面积略缩小。根据某 

方向边缘局部气流的变化结果和冷却壁温度,软水 

温差变化,对风口作了针对性的调整,以加长为主, 

主要如下:开炉之初送风风口面积0.441 7 m 逐步 

缩风口面积到现在的0.435 3 m ,风口平均长度 

561.88 mm(平均伸入炉内381.88 mm)加长到 

582.50 mm(平均伸人炉内402.5 mm),具体风口调 

整状况见表3。 

表3 3 高炉风口调整状况 

Tab.3 Adjusting Situation of Tuyere of 3#Blast Furnace 

3.1.3 炉缸状况的调整 

大高炉炉缸直径大,煤气渗透到中心不但要求 

要有足够的鼓风动能,还得要求有一个好的渗透环 

境。物理热不足,渣铁流动性差,是制约中心气流的 

又一主要因素 。炉缸工作均匀活跃是中心气流强 

劲边缘稳定的保证。 

活跃炉缸的措施主要是控制物理热 。根据唐 

钢炼铁厂经验,大高炉物理热不应低于1 5l0℃,因 

此3#高炉[Si]长期控制在0.5%一0.6%。如有变 

化,综合焦比波动过大,集中插焦补热,严禁连续的 

[Si]低于0.4%或物理热1 490 oC以下,防止连续的 

低物理热造成炉缸堆积。另外炉渣成分的控制,氧 

化镁9%一10%,三氧化二铝控制在15%以下,防止 

过高影响炉渣粘度,影响炉缸活跃。如果炉缸工作 

变差需要适当提上限炉温,炉前积极组织出铁配合, 

29 

总第187期 

将渣铁及时排出。在正常出铁时采用对角线2个铁 

口出铁,缩短铁间间隔,由原来20 min缩短到10 

min以内,同时灵活采取重叠出铁或压炮等措施,保 

证及时出净渣、铁,活跃炉缸为高炉顺行创造条件。 

铁口倒场时采用3个铁口循环出铁,用2个老铁口 

带1个新铁口出铁,防止新铁口卡焦,以保证炉况顺 

行。 

3.1.4稳定和提高原燃料质量 

最明显的就是中心气流。最显著的的例子,在雨季 

焦炭,外矿水分值波动大,当水分值明显增大的时 

候,由于筛分困难,入炉粉末较多,直接导致中心不 

畅,压量关系转紧,被迫减风。为此炼铁车间严格矿 

槽管理,制定严格的清筛网检查考核制度,使得人炉 

小矿、球团、澳矿的粉末大大减少。提前了解各人炉 

料的实际质量,对质量太差的烧结矿、焦炭采取分仓 

装料、少量搭配入炉的措施,大大减小了原燃料质量 

异常波动的影响。公司为稳定和提高入炉料质量做 

了大量工作,为3#高炉气流稳定,炉况顺行奠定了 

坚实基础,具体情况见表4。 

% 

% 

精料是高炉炼铁的基础,是高炉生产顺行、指标 

先进、节约能耗的基础和客观要求 。中心气流对 

原燃料变化比较敏感。每一次原燃料的变差,变化 

表4 3#高炉焦炭质量进步状况 

Tab.4 Improvement of Coke Quality of 3#Blast Furnace 

3.2煤气分布的控制 

3#高炉调整后经过数年不断改进和完善,高炉 

煤气分布的控制主要是维持强劲的中心气流, 

气流得到很好的控制,有效地保证了中心气流强劲, 

边缘稳定。表5为目前的十字测温从边缘到中心温 

度。 

表5 3#高炉十字测温温度 

Tab.5 Temperature of 3# 

稳定边缘,从而达到稳定炉况保顺行降成本的目的。 

(1)减小或削弱对气流分布影响比较大的因 

素。对此车间制定了相应的制度:炉内技术人员加 

强现场看料,特别是在雨季,焦炭块矿受影响较大, 

做到及时反馈;强化炉前及外围的管理,点检率细致 

℃ 

Blast Furnace with Cross Temperature Gauging ℃ 

到位,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减少因设备问题造成的 

减风,或无计划休风。 

(2)对气流变化的征兆敏感,提前预防,及时调 

整,保证气流的健康发展。3#炉的技术人员在生产 

中对冷却壁、砖衬温度、炉底碳砖,十字测温,炉身静 

压等参数进行大量的统计,总结出了个参数的合理 

区间;对炉顶成像的气流状态,风口成像的渣皮脱落 

情况密切关注如果有异常提早采取措施。例如炉底 

第一层碳砖中心,标高4 969 mm的温度,炉缸活跃 

程度的体现。我们认为它的温度在350~400℃是 

合理区间,如果下降过快,或是长时间低于350 oC, 

根据以往的经验继之而来的就是中心气流的不畅, 

调整的效果是:砖衬,冷却壁温度,炉身静压,能 

长期稳定在一定范围且自上而下保持一个合理的温 

度和压力梯度;四区水温差均衡,稳定在3~4 oC;消 

除了滑尺,悬料,窜气,等一系列冶炼中常见的炉况 

波动;各项指标均有长足的进步且能稳定的保持在 

较高水平(见表6)。 

表6 3#高炉近几年的技术指标 

Tab.6 Technical Index of 3#Blast Furnace in Recent Few Years 

这时需要采取活跃炉缸和疏导中心的措施。3#高炉 

的炉身静压测点在8段、9段、11段和13段,其中上 

部11和13段静压测点位于软熔带以上,直接反映 

出块状带的边缘气流状况。当上部静压偏高或有异 

常凸起的时候,需要适当抑制边缘气流,疏导中心防 

止中心减弱;相反当其偏低且稳定是适当抑制中心 

从而达到提高煤气利用降能耗的的效果。 

4 实际效果 

30 

5 结论 

(1)发展中心气流,抑制边缘的操作理念适合 

唐钢新3}}高炉的自身情况。 (下转第73页) 

河北冶金 2011年第7期 

2.1 改进前的工艺分析 

密封槽离淬火端面距离为26.2 mm,硬度较端面相 

对低一些,热后精车外圆及密封槽,改用工装定位 

(见图3),以 177 mm内孔及左端面定位,小间隙 

配合,简单找正后,端面压紧,这样不会造成夹紧变 

形,夹紧力分配均匀、强劲稳定,一次装夹将 210 

mm外圆及4.8 mm×2.74 mm密封槽车削成形,有 

改进前的工艺路线为:锻造一粗车外形一精车 

头面一精车二面( 210 mm外圆留磨量)一划线、 

钻孔,铣键槽一热处理表面淬火一磨 210 mm外 

圆。 

改进前的精车工艺过程为:车外圆 210 mm为 

210.6 mm,留磨量待热处理后磨至 210 mm;密 

封槽4.8 mm×2.74 mm在热处理前车成,当热处理 

表面淬火后密封槽极易变形,必须预留变形量来保证 

尺寸及形状公差要求,于是把热前的公差缩小,给制 

造带来困难,增加了制造成本,即便如此圆柱度往往 

也大于0.05 mm,无法修复只能报废;同时热处理后 

效保证了圆柱度和同轴度要求;同时车密封槽与 

210 mm外圆选择在精密数控车床车削,并使用了先 

进的硬质合金机夹刀具,使车削轻松快捷,尺寸及形 

状精度精确稳定,表面粗糙度也显著提高。 

以内孔定位,找正外圆及端面对点跳动≤0.1 mm,磨 

210 mm外圆达图纸尺寸,此时其与密封槽之间不 

是一次装夹下完成加工工序,基准不统一,很难保证 

同轴度≤0.1 mm,平均废品率高达15%。 

除上述问题外,此薄壁套精车时为防止装夹变 

形要预留夹头,精车后将夹头车掉,且为防变形夹紧 

力不能过大,需要小进给多次车削才能完成,生产效 

率低下,鉴于此种情况,我们提出将原工艺进行改 

进。 

2.2改进后的工艺分析 

图3 改进后的密封套装配结构 

Fig.3 Assembly Structure of Sealing Cover after improvement 

改进后的工艺路线为:锻造一粗车外形一精车 

3 结语 

头面一半精车二面( 210 mm外圆留精车余量,密 

封槽不车)一划线、钻孔,铣键槽一热处理表面淬火 

改进后的工艺方法将工艺过程简单化,加工工 

序较改进前减少了20%,加工难度降低,不再预留 

夹头,热前无须预留变形量,加工时间比原来缩短了 

50%以上,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经验证每批次加工 

50件,废品率为0.2%,消除了热处理后的不确定因 

使用工装定位压紧端面车 210 mm外圆、车密 

改进后的工艺过程为:热处理前 210 mm外 

封槽。 

圆留精车余量,密封槽不车;热处理表面淬火的硬度 

在HRC45~52,淬硬层在零件右端面,深度为3 mm, 

素,节约生产成本45%,经济效益明显。 

(上接第30页) 

参考文献 

[1]刘云彩.无料钟布料操作的几个问题[J].炼铁,2007,26(4):42 

(2)良好的煤气分布,较高煤气利用率,需要 

各个操作制度、外围条件、技术管理水平等相互配 

合。 

43. 

[2]杨国盼,马树涵,陈广恩,等.大型高炉煤气流分布的研究[J].钢 

铁,2002,19(1):1—7. 

(3)通过对气流的调整和控制,唐钢新3#高炉 

实现了长期的稳定顺行,并且各项指标均有进步,且 

能稳定地保持在较高水平。 

[3]储滨,唐培华,凌丹.宝钢不锈钢2 500 m 高炉活跃炉缸冶炼实 

践[J].炼铁,2008,27(5):36—38. 

[4]王维兴,高炉炼铁精料的内涵[J].中国冶金,2001,(2):20—23. 

73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