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日发(作者:春经赋)
《周易》中的“易”字语义探微
从语言学角度审视《周易》,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为了对“易”字的本义有一
个更全面、更明晰、更准确的理解,主要从甲骨文和金文的“易”字字形、从许慎
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从《礼记》《老子》《列子》等古籍的相关记载、从《易
纬?乾凿度》“易有三义”的角度、从太极图的阴阳特点等五个方面对“易”字语义
进行全面的追溯与探微。最后得出结论:“易”字是“象形+会意”字,其最原始的
意义为“运动与变化”,其他意义都是这个意义的延伸和发展。
标签:《周易》 语言学 易字语义
《周易》为什么以“易”这个字来命名?这个“易”字最重要的内涵是什么?我
们今天应该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这个极具神秘意义的“易”字呢?为了让大家对
“易”字的本义有一个更全面、更明晰、更准确的理解,本文主要从甲骨文和金文
的“易”字字形、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从《礼记》《老子》《列子》等
古籍的相关记载、从《易纬·乾凿度》“易有三义”的角度、从太极图的阴阳特点
等五个方面对“易”字的本义进行全面的追溯与辨析。
一、从甲骨文和金文的“易”字字形对“易”字语义进行追溯与探微
“易”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有“”“”等写法(徐中舒,1981),金文则有“”“”等不
同形状,“易”字金文中的“”字形最具有典型意义(李孝定,1965)。金文中的“”
字,是否是现在的“易”字呢?答案是肯定的。
“”字右边那个“O”形的圆圈,象征太阳,所以后人写“阳”字从“日”,古人可
能已经隐约感觉到太阳中有黑子,所以就把太阳写成“日”字,并产生了“阳中含
阴”的观点,后来因为受阳尊阴卑、扶阳抑阴思想的影响,人们就把金文的“”字
立起来写,阳置于上位,阴置于下位,这就是后世所写的正楷“易”字的形象。
“”字中间那条“S”形的曲线,象征气的运动状态,它具有早期的象征天象变
化的图画文字雏形,显示出天象阴晴的转变过程。正是这条“S”曲线,突出而生
动地强调了天象阴晴转变的意义,也是阴阳变化观和人类历史发展曲折进程的生
动描绘。
“”字左边那个“”形的三画,既像雨点的形状,也有云气的姿态,所以后人写
“阴”字(繁体的“陰”字)从“云”。“”字左边那“”形的三画,其实就是甲骨文中的“气”
字,因为甲骨文“气”字就写作“”形。《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其生五,其气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所以“三”代表天地人之气。《汉书·律历志上》:
“太极元气,合三为一。”王充《论衡·物势》:“天地合气,万物生焉”,“体动气乃
出,物乃生矣”。张景岳《类经图翼·气数统论》:“夫一者,太极也,二者,阴阳
也,三者,阴阳之交也。阴阳交而万物生矣”。这句话就是老子:“一(太极)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意思。据此,可以认为“”字左边那个“”形,正是“云
气”之“气”,这个“气”字的运动变化轨迹,就是“S”形曲线。
由以上分析可知:1.“易”字的最早基本形体为“”“”“”“”,其余形体皆为异体
或变体;2.“易”字结构是由左右两个形体构成的会意字;3.“易”字最原始的意义
为“运动与变化”。
二、从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对“易”字语义进行追溯与探微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该字书
不但总结了先秦、两汉的文字学成果,而且给我们保存了中国汉字最古老的形、
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诂不可缺少的工具书。特别是《说文解
字》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这对我们理解汉字最早的词义有非常
大的帮助。
在对“易”的本义进行追溯与辨析时,我们查阅了《说文解字》。该字书对“易”
字是这样解释的:“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秘书》: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一曰从勿。”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也持此说。陆佃《埤雅》:“蜴善变,
有阳阴析易之义,《周易》之名盖取乎此。”可见,“蜥易”这种解释是有一定的道
理和依据的,因为在甲骨文当中就有“”字,这种“易”字的写法的确很象一条蜥蜴。
说“日月为易”则是存在问题的。前文已经说过,
“”字是“日”和“气”的组合,并且“月”字的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主要写成“”“”“”“”
等形状,所以“易”的下半部明显并不是“月”字,这一点《说文解字》的解释并不
准确。还有“一曰从勿”之说,也有一定的依据,因为“易”字的下半部就是個“勿”
字,而且“勿”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主要写作“”和“”等形状,这与甲骨文和金文的
“”字还算有点相似,但是从字义上解释却无法自圆其说,并且很难找出令人信服
的证据。所以“日月为易”和“一曰从勿”这两种说法都无法对“易”字进行有力地概
括和解释。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许慎在编著《说文解字》时,并没把“易”字放在
“日”或“月”的一类部首中,而且还特别注明“一曰从勿”,可见他也认为“秘书”之
说不足为训。再说,《秘书》实际只是汉代人所写的一部纬书,其中夹杂着许多
迷信的预言,用它来解说古老的《周易》,当然不能认为是很充分的根据。
至此,我们更可清楚地知道:“易”字的下半部并不是“月”字,所以“日月为
易”的定义是不能成立的,“一曰从勿”解释也不能自圆其说。《说文解字》从字面
和意义上都能解释得通的只有陆佃《埤雅》说的:“蜴善变,有阳阴析易之义,
《周易》之名盖取乎此。”这种解释,其实取的还是“变化”之义。
三、从《尚书》《列子》《礼记》等古籍的相关记载对“易”字语义进行追溯与
探微
对于“易”字的本义,前文已经作了初步的探讨,但是《周易》为什么要取“易”
字来命名?“易”字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如何正确地去理解它的含义?对于这些
问题,各家有不同的解说。
一说“易”就是“变与不变”。《尚书·大诰》:“尔亦不知天命不易。”《诗经·小
弁》:“君子无易于言。”《诗经·何人斯》:“尔还而入,我心易也。”《国语·齐语》:
“其事易。”《国语·晋语八》:“子常易之。”这些“易”字均可理解为“变化”义。可
见,“易”字最初是表示一人一事一物变化的动词,具有语言学上的意义。只反映
什么,不揭示为什么,所以还只是在感性认识层面。“易”无象无形说,如《列子·天
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老子·第十四章》:“是谓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可见,“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易”字在古
代是一个富有哲理性的图画文字和名词。
还有一说“易”有象可言,如《系辞传下》:“易者,象也。”《礼记·祭义》以
为:“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孔颖达疏谓:“立此阴阳以作易”。
所以,《庄子·天下》直截了当地说:“易以道阴阳”。都认为“易”是有象可言的,
即阴阳之象。这些理解,是越过具体感觉、知觉、表象、经验之后的概念,是揭
示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至此,“易”字已成为揭示事物本质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了。
四、从《易纬·乾凿度》“易有三义”的角度对“易”字语义进行追溯与探微
《易纬·乾凿度》记载:“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也就是说,“易”字的本义和道理都深刻体现在“易简、变易、不易”三层含义之中。
下面具体说说“易”的三义。
“易”的第一义是“易”或者说“易简”。就是说,这个世界原本是非常复杂,难
以认识的,但是只要通过“易”的方式,就会变得非常简单了。就如《易》之阴阳、
卦之六爻,都是以简驭繁而究万事万物之理;就如《老子》“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就如中国画历来推崇神似,推崇似与不似之间,用极简洁的线条和
色块表现世间万物;再如中国书法把“易简”推到了极致,用极简洁的点与线,就
可以完美地表达出作者的学识、修养和对于美的理解与感受……(刘康德,1994)
“易”的第二义是“变易”。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这是反映事物运动、发展、发生、变化与消灭的哲学范畴。孔颖达曾说:“盖易
之三义唯在于有,然有从无出,理则包无。”这种“有从无出”的思想反映了阴阳
二气运动变化的内在必然性。因为阴阳都充满着变化因素,任何事物,没有一成
不变的,不变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是要变的。所以王夫之
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黄泰祺、张善文,1989),同时也只有“变”才
能产生美。如七律诗格调之所以美,是因为多变——如讲究平仄,讲究押韵,讲
究字不重复等等。中国书画之所以美,是因为其基本规律就是不断随着时代的变
化而变化,随着书画家自身思想的变化而变化。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每
个画家有每个画家的特点,具体到一个画家身上,不同的创作时期也会有不同的
特点。
“易”的第三义就是“不易”。讲的就是“备包有无”的“易”道在自然和社会领域
的渗透和表现,阴阳、动静、刚柔有其相应的恒常不变的特性,其实这就是我们
平常说的“自然规律”。我们读易学易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这种不变的“自然规
律”,并为我所用。如六爻的爻位——初二三四五上、天人地三才和内卦外卦之
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这就是规律。再如语言学中的语言符号,本无固定法则,
有其随意性,但是当语言符号一经使用而约定俗成之后,则会在相当長的时间内,
很难随意更改而有其不变性,这也是“不易”中的规律性。再如中国书画千变万化,
只有一条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书画如果离开了中国文化
的根,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张立文,1988)
五、从太极图的阴阳特点对“易”字语义进行追溯与探微
《周易·系辞传上》上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陈良运,1999),就
是指一阴一阳,一动一静之两仪。道家所传的《太极图》实际就是一个“易”字——
即金文“”字的图案画。古人根据他们对“易”的理解,以中间的“S”曲线为分界,
右边那个“O”形的圆圈,因为代表着“晴明”,所以绘成白色,左边那个“”形的三
画,因为代表着“阴雨”,所以绘成黑色,再根据《周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的思想,绘出阴阳鱼眼,并体现了天道春夏秋冬——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这
四种变化。为了体现它的整体性,于是在周边画上一个圆圈,这样就成了今天我
们看到的“太极图”——。其实,这个圆圈,还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整体思维。宋
代邵康节在《皇极经世书》中说:“易有真数,三而已”,这里也透露了“太极图”
是由金文“易”字演化而来的信息。就连中间那条“S”形的曲线,也是隐含深刻哲
理的。如一个人的体态,从颈背至腰臀,构成的不就是一条“S”形曲线吗?面阳
而背阴,这不是“负阴而抱阳”的最好体现吗?这种曲线的韵味,从而使人体显示
出更大的魅力。科学研究发现,一个健康人的大脑,经常显现出两个不断左旋、
右旋同步振荡的“S”波频率,锻炼有素的气功师,其大脑的“S”波振荡率和太极阴
阳鱼的图案则更加清晰可见。
综上可知,金文中的“”是会意字,而“”则是象形字,所以在此可以得出一个
结论:“易”字其实是一个“象形+会意”的结构,其最原始的意义为“运动与变化”,
其他意义都是这个意义的延伸和发展。另外,“易”字还包含了“阴阳之象”,这充
分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整体思维。
参考文献:
[1]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M].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l965.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刘康德.阴性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7]陈良运.周易与中国文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郭孔生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510925)
2024年6月1日发(作者:春经赋)
《周易》中的“易”字语义探微
从语言学角度审视《周易》,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为了对“易”字的本义有一
个更全面、更明晰、更准确的理解,主要从甲骨文和金文的“易”字字形、从许慎
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从《礼记》《老子》《列子》等古籍的相关记载、从《易
纬?乾凿度》“易有三义”的角度、从太极图的阴阳特点等五个方面对“易”字语义
进行全面的追溯与探微。最后得出结论:“易”字是“象形+会意”字,其最原始的
意义为“运动与变化”,其他意义都是这个意义的延伸和发展。
标签:《周易》 语言学 易字语义
《周易》为什么以“易”这个字来命名?这个“易”字最重要的内涵是什么?我
们今天应该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这个极具神秘意义的“易”字呢?为了让大家对
“易”字的本义有一个更全面、更明晰、更准确的理解,本文主要从甲骨文和金文
的“易”字字形、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从《礼记》《老子》《列子》等
古籍的相关记载、从《易纬·乾凿度》“易有三义”的角度、从太极图的阴阳特点
等五个方面对“易”字的本义进行全面的追溯与辨析。
一、从甲骨文和金文的“易”字字形对“易”字语义进行追溯与探微
“易”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有“”“”等写法(徐中舒,1981),金文则有“”“”等不
同形状,“易”字金文中的“”字形最具有典型意义(李孝定,1965)。金文中的“”
字,是否是现在的“易”字呢?答案是肯定的。
“”字右边那个“O”形的圆圈,象征太阳,所以后人写“阳”字从“日”,古人可
能已经隐约感觉到太阳中有黑子,所以就把太阳写成“日”字,并产生了“阳中含
阴”的观点,后来因为受阳尊阴卑、扶阳抑阴思想的影响,人们就把金文的“”字
立起来写,阳置于上位,阴置于下位,这就是后世所写的正楷“易”字的形象。
“”字中间那条“S”形的曲线,象征气的运动状态,它具有早期的象征天象变
化的图画文字雏形,显示出天象阴晴的转变过程。正是这条“S”曲线,突出而生
动地强调了天象阴晴转变的意义,也是阴阳变化观和人类历史发展曲折进程的生
动描绘。
“”字左边那个“”形的三画,既像雨点的形状,也有云气的姿态,所以后人写
“阴”字(繁体的“陰”字)从“云”。“”字左边那“”形的三画,其实就是甲骨文中的“气”
字,因为甲骨文“气”字就写作“”形。《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其生五,其气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所以“三”代表天地人之气。《汉书·律历志上》:
“太极元气,合三为一。”王充《论衡·物势》:“天地合气,万物生焉”,“体动气乃
出,物乃生矣”。张景岳《类经图翼·气数统论》:“夫一者,太极也,二者,阴阳
也,三者,阴阳之交也。阴阳交而万物生矣”。这句话就是老子:“一(太极)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意思。据此,可以认为“”字左边那个“”形,正是“云
气”之“气”,这个“气”字的运动变化轨迹,就是“S”形曲线。
由以上分析可知:1.“易”字的最早基本形体为“”“”“”“”,其余形体皆为异体
或变体;2.“易”字结构是由左右两个形体构成的会意字;3.“易”字最原始的意义
为“运动与变化”。
二、从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对“易”字语义进行追溯与探微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该字书
不但总结了先秦、两汉的文字学成果,而且给我们保存了中国汉字最古老的形、
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诂不可缺少的工具书。特别是《说文解
字》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这对我们理解汉字最早的词义有非常
大的帮助。
在对“易”的本义进行追溯与辨析时,我们查阅了《说文解字》。该字书对“易”
字是这样解释的:“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秘书》: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一曰从勿。”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也持此说。陆佃《埤雅》:“蜴善变,
有阳阴析易之义,《周易》之名盖取乎此。”可见,“蜥易”这种解释是有一定的道
理和依据的,因为在甲骨文当中就有“”字,这种“易”字的写法的确很象一条蜥蜴。
说“日月为易”则是存在问题的。前文已经说过,
“”字是“日”和“气”的组合,并且“月”字的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主要写成“”“”“”“”
等形状,所以“易”的下半部明显并不是“月”字,这一点《说文解字》的解释并不
准确。还有“一曰从勿”之说,也有一定的依据,因为“易”字的下半部就是個“勿”
字,而且“勿”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主要写作“”和“”等形状,这与甲骨文和金文的
“”字还算有点相似,但是从字义上解释却无法自圆其说,并且很难找出令人信服
的证据。所以“日月为易”和“一曰从勿”这两种说法都无法对“易”字进行有力地概
括和解释。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许慎在编著《说文解字》时,并没把“易”字放在
“日”或“月”的一类部首中,而且还特别注明“一曰从勿”,可见他也认为“秘书”之
说不足为训。再说,《秘书》实际只是汉代人所写的一部纬书,其中夹杂着许多
迷信的预言,用它来解说古老的《周易》,当然不能认为是很充分的根据。
至此,我们更可清楚地知道:“易”字的下半部并不是“月”字,所以“日月为
易”的定义是不能成立的,“一曰从勿”解释也不能自圆其说。《说文解字》从字面
和意义上都能解释得通的只有陆佃《埤雅》说的:“蜴善变,有阳阴析易之义,
《周易》之名盖取乎此。”这种解释,其实取的还是“变化”之义。
三、从《尚书》《列子》《礼记》等古籍的相关记载对“易”字语义进行追溯与
探微
对于“易”字的本义,前文已经作了初步的探讨,但是《周易》为什么要取“易”
字来命名?“易”字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如何正确地去理解它的含义?对于这些
问题,各家有不同的解说。
一说“易”就是“变与不变”。《尚书·大诰》:“尔亦不知天命不易。”《诗经·小
弁》:“君子无易于言。”《诗经·何人斯》:“尔还而入,我心易也。”《国语·齐语》:
“其事易。”《国语·晋语八》:“子常易之。”这些“易”字均可理解为“变化”义。可
见,“易”字最初是表示一人一事一物变化的动词,具有语言学上的意义。只反映
什么,不揭示为什么,所以还只是在感性认识层面。“易”无象无形说,如《列子·天
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老子·第十四章》:“是谓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可见,“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易”字在古
代是一个富有哲理性的图画文字和名词。
还有一说“易”有象可言,如《系辞传下》:“易者,象也。”《礼记·祭义》以
为:“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孔颖达疏谓:“立此阴阳以作易”。
所以,《庄子·天下》直截了当地说:“易以道阴阳”。都认为“易”是有象可言的,
即阴阳之象。这些理解,是越过具体感觉、知觉、表象、经验之后的概念,是揭
示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至此,“易”字已成为揭示事物本质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了。
四、从《易纬·乾凿度》“易有三义”的角度对“易”字语义进行追溯与探微
《易纬·乾凿度》记载:“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也就是说,“易”字的本义和道理都深刻体现在“易简、变易、不易”三层含义之中。
下面具体说说“易”的三义。
“易”的第一义是“易”或者说“易简”。就是说,这个世界原本是非常复杂,难
以认识的,但是只要通过“易”的方式,就会变得非常简单了。就如《易》之阴阳、
卦之六爻,都是以简驭繁而究万事万物之理;就如《老子》“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就如中国画历来推崇神似,推崇似与不似之间,用极简洁的线条和
色块表现世间万物;再如中国书法把“易简”推到了极致,用极简洁的点与线,就
可以完美地表达出作者的学识、修养和对于美的理解与感受……(刘康德,1994)
“易”的第二义是“变易”。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这是反映事物运动、发展、发生、变化与消灭的哲学范畴。孔颖达曾说:“盖易
之三义唯在于有,然有从无出,理则包无。”这种“有从无出”的思想反映了阴阳
二气运动变化的内在必然性。因为阴阳都充满着变化因素,任何事物,没有一成
不变的,不变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是要变的。所以王夫之
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黄泰祺、张善文,1989),同时也只有“变”才
能产生美。如七律诗格调之所以美,是因为多变——如讲究平仄,讲究押韵,讲
究字不重复等等。中国书画之所以美,是因为其基本规律就是不断随着时代的变
化而变化,随着书画家自身思想的变化而变化。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每
个画家有每个画家的特点,具体到一个画家身上,不同的创作时期也会有不同的
特点。
“易”的第三义就是“不易”。讲的就是“备包有无”的“易”道在自然和社会领域
的渗透和表现,阴阳、动静、刚柔有其相应的恒常不变的特性,其实这就是我们
平常说的“自然规律”。我们读易学易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这种不变的“自然规
律”,并为我所用。如六爻的爻位——初二三四五上、天人地三才和内卦外卦之
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这就是规律。再如语言学中的语言符号,本无固定法则,
有其随意性,但是当语言符号一经使用而约定俗成之后,则会在相当長的时间内,
很难随意更改而有其不变性,这也是“不易”中的规律性。再如中国书画千变万化,
只有一条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书画如果离开了中国文化
的根,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张立文,1988)
五、从太极图的阴阳特点对“易”字语义进行追溯与探微
《周易·系辞传上》上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陈良运,1999),就
是指一阴一阳,一动一静之两仪。道家所传的《太极图》实际就是一个“易”字——
即金文“”字的图案画。古人根据他们对“易”的理解,以中间的“S”曲线为分界,
右边那个“O”形的圆圈,因为代表着“晴明”,所以绘成白色,左边那个“”形的三
画,因为代表着“阴雨”,所以绘成黑色,再根据《周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的思想,绘出阴阳鱼眼,并体现了天道春夏秋冬——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这
四种变化。为了体现它的整体性,于是在周边画上一个圆圈,这样就成了今天我
们看到的“太极图”——。其实,这个圆圈,还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整体思维。宋
代邵康节在《皇极经世书》中说:“易有真数,三而已”,这里也透露了“太极图”
是由金文“易”字演化而来的信息。就连中间那条“S”形的曲线,也是隐含深刻哲
理的。如一个人的体态,从颈背至腰臀,构成的不就是一条“S”形曲线吗?面阳
而背阴,这不是“负阴而抱阳”的最好体现吗?这种曲线的韵味,从而使人体显示
出更大的魅力。科学研究发现,一个健康人的大脑,经常显现出两个不断左旋、
右旋同步振荡的“S”波频率,锻炼有素的气功师,其大脑的“S”波振荡率和太极阴
阳鱼的图案则更加清晰可见。
综上可知,金文中的“”是会意字,而“”则是象形字,所以在此可以得出一个
结论:“易”字其实是一个“象形+会意”的结构,其最原始的意义为“运动与变化”,
其他意义都是这个意义的延伸和发展。另外,“易”字还包含了“阴阳之象”,这充
分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整体思维。
参考文献:
[1]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M].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l965.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刘康德.阴性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7]陈良运.周易与中国文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郭孔生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5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