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4日发(作者:盍宛秋)
周深中国好声音全集教育是中国的软肋
《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通过细致的描述与缜密的分析表明:美
国之所以大师辈出,主要在于其塑造精英的社会机制与文化氛围,尤
其是精神、思想、传统、价值观、信仰与习俗等“软实力”因素。这一
主题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适时的启示:教育制度与社会环境应更
加激励人力资本的提升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先从诺贝尔奖说起。自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之后的100多年间,
共有30多个国家的528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遗憾的
是,在这份获奖科学家的榜单中,无一属于中国。这显然与中国人口
占世界人口1/5的比例、与中国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是因为中国人
不够聪明么?显然不是,已有7位华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中
国的研发设备不够好么?恐怕也不是;是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以及西方
社会普遍歧视黄种人么?那么为何同样是黑头发黄皮肤的日本人近年
来屡次获得这一科学界的最高荣耀?
在迄今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7位美籍华人中,有5位出
生于中国,4位在中国完成大学本科学业,5位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
并留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尽管成才经历各有不同,但他们能够成为
科技泰斗,主要归功于美国的优秀人才机制。美国的人才机制之所以
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成功的高等教育制度。全
世界最好的大学70%~80%在美国。这一数字充分体现了美国在教
育领域的领先地位。美国的大学是精英汇聚的地方,是思想开放的社
区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也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
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
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诞生了100多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这
些著名院校的共同特点是:富有远见的学术带头人、宽松民主的学术
气氛、激励创新的科研环境、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基础教育弱而高等教育强,在质量
上呈倒金字塔形。这种情况对于任何其他国家都难以为继,但美国居
然创造了奇迹。其原因在于美国通过一系列引才措施广泛延揽世界各
国优秀人才为己所用,从而对美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经济和
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然,外国培养了有潜能的人才,美
国把他们争取过来,进行“后道工序”的“深加52“,为美国的经济发展
与科技现代化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以保持其旺盛的活力与巨大的人才
优势。大批国外优秀人才的流入也提升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从而
形成美国教育与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
然而,反观中国,可谓距发达国家还十分遥远。
目前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面临着人才市场人才难觅的尴尬,尤其
是愈来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遭遇了顶尖人才不足的问题。虽然中
国求职者的素质逐渐提升,训练有素的人才愈来愈多,但是有发展潜
力、工作能力强、语言技能高的人士可谓百里挑一。呜呼,一边是大
学毕业生大量增加,一边是大的跨国公司招不到合乎要求的人才。对
于这个悖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教授钱颖一曾有感而发:
“顶尖人才的缺乏也许是中国未来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主要是由
于中国毕业生操作能力较差,团队精神不够。”美国科技企业赛贝斯
(Sybase)公司董事长程守宗也表达了同感,“英语不佳与缺乏创意是主
要问题。这与个人无关,是环境造成的”。
中国的人才成长机制的确存在问题,而最严重的是教育问题。这
不仅在于教育投资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更表现在教育体制,即教育
制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存在弊端。其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应试教
育。长久以来,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把考分等同于素质、把知识等同
于智慧,把一次性的考试当作测试人才、选拔人才的唯一手段。来自
教科书的可怜的“基础知识”,竟然是中国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全
部。提倡多年的“减负令”并未真正减轻小学生的课内外作业负担。初
中生的普遍情况是,白天在校上课10小时,晚上回家做功课至深夜。
高中三年的生活更是触目惊心学生入校不久便“文理分明”,提前进人
高考状态;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统统取消;炎炎酷暑中全国各地
的高二学生挥汗补习应试课程;高三阶段是最重要也是最黑暗的时期,
中国学生要承受身体和心理高度负荷的考验。尽管中国学生在基础教
育阶段练就了扎实的知识功底,但这种刻板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
大批学生丧失了学习积极性和追求知识的兴趣。十年寒窗之后,众多
学生的自主意识被消磨,因而在进入大学之后往往不知所措,懒散、
浮躁、功利、享乐成为大学新生普遍的思想状态。更严重的是,应试
教育体制严重影响中国学生独立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发挥与拓展。对此,
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
曾有感而发: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
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够取得更大成绩。好的教育应
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
器,往里填东西;好的教育还在于让人批判性地思考,敢于质疑前人,
我发现中国学生在这方面表现不足。
长远看,一个只能提供廉价商品的国家不能成为强国。只有这个
国家内部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即强大的人力资本,它的发展才能是
可持续的。
2024年6月4日发(作者:盍宛秋)
周深中国好声音全集教育是中国的软肋
《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通过细致的描述与缜密的分析表明:美
国之所以大师辈出,主要在于其塑造精英的社会机制与文化氛围,尤
其是精神、思想、传统、价值观、信仰与习俗等“软实力”因素。这一
主题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适时的启示:教育制度与社会环境应更
加激励人力资本的提升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先从诺贝尔奖说起。自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之后的100多年间,
共有30多个国家的528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遗憾的
是,在这份获奖科学家的榜单中,无一属于中国。这显然与中国人口
占世界人口1/5的比例、与中国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是因为中国人
不够聪明么?显然不是,已有7位华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中
国的研发设备不够好么?恐怕也不是;是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以及西方
社会普遍歧视黄种人么?那么为何同样是黑头发黄皮肤的日本人近年
来屡次获得这一科学界的最高荣耀?
在迄今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7位美籍华人中,有5位出
生于中国,4位在中国完成大学本科学业,5位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
并留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尽管成才经历各有不同,但他们能够成为
科技泰斗,主要归功于美国的优秀人才机制。美国的人才机制之所以
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成功的高等教育制度。全
世界最好的大学70%~80%在美国。这一数字充分体现了美国在教
育领域的领先地位。美国的大学是精英汇聚的地方,是思想开放的社
区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也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
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
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诞生了100多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这
些著名院校的共同特点是:富有远见的学术带头人、宽松民主的学术
气氛、激励创新的科研环境、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基础教育弱而高等教育强,在质量
上呈倒金字塔形。这种情况对于任何其他国家都难以为继,但美国居
然创造了奇迹。其原因在于美国通过一系列引才措施广泛延揽世界各
国优秀人才为己所用,从而对美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经济和
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然,外国培养了有潜能的人才,美
国把他们争取过来,进行“后道工序”的“深加52“,为美国的经济发展
与科技现代化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以保持其旺盛的活力与巨大的人才
优势。大批国外优秀人才的流入也提升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从而
形成美国教育与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
然而,反观中国,可谓距发达国家还十分遥远。
目前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面临着人才市场人才难觅的尴尬,尤其
是愈来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遭遇了顶尖人才不足的问题。虽然中
国求职者的素质逐渐提升,训练有素的人才愈来愈多,但是有发展潜
力、工作能力强、语言技能高的人士可谓百里挑一。呜呼,一边是大
学毕业生大量增加,一边是大的跨国公司招不到合乎要求的人才。对
于这个悖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教授钱颖一曾有感而发:
“顶尖人才的缺乏也许是中国未来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主要是由
于中国毕业生操作能力较差,团队精神不够。”美国科技企业赛贝斯
(Sybase)公司董事长程守宗也表达了同感,“英语不佳与缺乏创意是主
要问题。这与个人无关,是环境造成的”。
中国的人才成长机制的确存在问题,而最严重的是教育问题。这
不仅在于教育投资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更表现在教育体制,即教育
制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存在弊端。其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应试教
育。长久以来,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把考分等同于素质、把知识等同
于智慧,把一次性的考试当作测试人才、选拔人才的唯一手段。来自
教科书的可怜的“基础知识”,竟然是中国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全
部。提倡多年的“减负令”并未真正减轻小学生的课内外作业负担。初
中生的普遍情况是,白天在校上课10小时,晚上回家做功课至深夜。
高中三年的生活更是触目惊心学生入校不久便“文理分明”,提前进人
高考状态;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统统取消;炎炎酷暑中全国各地
的高二学生挥汗补习应试课程;高三阶段是最重要也是最黑暗的时期,
中国学生要承受身体和心理高度负荷的考验。尽管中国学生在基础教
育阶段练就了扎实的知识功底,但这种刻板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
大批学生丧失了学习积极性和追求知识的兴趣。十年寒窗之后,众多
学生的自主意识被消磨,因而在进入大学之后往往不知所措,懒散、
浮躁、功利、享乐成为大学新生普遍的思想状态。更严重的是,应试
教育体制严重影响中国学生独立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发挥与拓展。对此,
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
曾有感而发: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
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够取得更大成绩。好的教育应
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
器,往里填东西;好的教育还在于让人批判性地思考,敢于质疑前人,
我发现中国学生在这方面表现不足。
长远看,一个只能提供廉价商品的国家不能成为强国。只有这个
国家内部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即强大的人力资本,它的发展才能是
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