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4日发(作者:皇甫子琪)
2019 年第 6 卷第 104 期
2019 Vol.6 No.104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125
运动手环在促进阑尾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活动中的应用
张 琼,胥丽利
(睢宁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 徐州 221200)
【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手环在阑尾炎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07
月在我科行阑尾炎手术的80例患者,根据手术时间先后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名,对照组按一般常规进行
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的护理的基础上佩戴小米手环,对术后活动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2、3天
活动量、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2、3天活动量均高于对照
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护士
通过给阑尾炎患者术后应用运动手环进行护理,能加快肠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运动手环;阑尾炎手术;肠道功能
【中图分类号】R65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104.125.02
在基层医院阑尾炎是最常见急腹症之一,手术治疗是
最有效的方法。由于手术应激、炎症刺激、麻醉影响,致
术后肠功能消失或降低,因此腹部手术术后肠功能尽快恢
复是重中之重。现代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出术后下床活
动越早,肠蠕动的恢复越快,肠粘连并发症越少,夏灿灿
等
[1-2]
研究在生理适应的状态下,活动的量与肠功能的恢复
呈正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运动手环在阑尾炎术后活动中
应用效果,通过智能手环客观、连续、动态、监测患者术
后下床活动量并进行督促,提高患者术后活动效果和依从
性,加速患者肠功能恢复,取得较好效果。
士,每天进行统计。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患者佩戴无线智能
手环。无线智能手环采用小米运动手环4(安徽华米有限制
造公司生产),由责任护士讲解佩戴运动手环的目的、作
用,患者及家属理解并参与积极,指导患者手机开启蓝牙
功能,下载小米运动APP,并进行绑定。开启小米手环监测
心率、活动步数、距离、睡眠监测、久坐提醒、目标活动
未完成提醒等功能,指导患者操作手环,随时查看活动时
心率及其它数据。通过反复宣教,真实演练方法,评价患
者及家属直至熟练掌握为止。
1.2.3 活动监测方法
术后6小时给患者佩戴运动手环至术后第3天,一般选
择左手,避开右手腕带位置,必要时佩戴移动性脉氧监测
仪,按照对照组评估方法,指导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根据
对照组步行的距离中位数作为初始目标,设置活动目标
值,做好计划,分时间段完成。护士主要监测患者活动步
数、距离、目标完成情况、活动时最大心率,对未完成的
目标情况进行督促,鼓励患者参与护士一起进行活动安全
管理,判断活动时异常情况,当移动脉氧仪<95%,感觉
有心悸、头晕、出汗、恶心或心率达到karvonen法的运动靶
心率
[4]
,要立即停止运动。责任护士分别于晨间交班时、中
午及晚间交班时,查看分析记录手环一次,及时更新修改
活动目标,针对每个时间段未完成的目标及时督促,小夜
班20:00再查看一次,并于零点对所有数据进行总结,根据
前一天的活动情况设定第二天的活动目标值。同家属一起
观察并记录患者活动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时
间,精确到时分。
1.3 评价指标
记录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第
1、2、3天活动距离(米),首次排气排便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
资料采用(
x
±
s
)表示,采用
t
检验,以
P
<0.05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07月在我科治疗的阑尾炎手
术患者80例,按照手术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0.36±6.35)岁,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0例,化脓性阑尾炎8例,慢性阑尾炎
2例,腔镜下手术36例,开腹阑尾炎4例;观察组40例,男
25例,女15例,年龄(42.81±8.19)岁,急性单纯性阑尾
炎31例,化脓性阑尾炎7例,慢性阑尾炎2例,腔镜下手术
37例,开腹阑尾炎3例,在统计学上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
异(
P
>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年龄18~70岁;
无心肺、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活动功能正常;未并发弥
漫性腹膜炎及中毒性休克;家属及患者同意术后佩戴运动
手环,能使用智能手机。排除标准:患者有严重基础疾
病;肢体活动功能障碍;无智能手机及经培训后不能掌握
小米手环自我监测的方法。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阑尾炎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术后生命体征平
稳后改为半卧位,床上适当活动,无恶心、呕吐、头晕等
麻醉反应后下床活动。由护士讲解下床活动对疾病康复的
好处,并做首次下床活动条件评估,即呼吸、脉搏、血压
正常,脉氧大于95%,切口敷料无异常渗血,引流管引流
量正常,无麻醉反应,疼痛评分<4分(经研究
[3]
表明,术
后疼痛<4分时,有利于患者活动),护士评估并判断患者
是否下床,执行下床活动三步骤,观察有无直立不耐受表
现,协助在室内或走廊内活动,根据耐受情况,决定活动
时间和强度,护士起督促作用,活动距离参照病房内或走
廊内的以米为单位的距离标识,家属或患者记录后告知护
2 结 果
两组数据比较显示,观察组术后第1、2、3天活动量多
于对照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
对照组,
P
<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126
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 年第 6 卷第 104 期
2019 Vol.6 No.104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活动量及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比较(
x
±
s
)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t
P
n
40
40
活动距离/米
术后第1天
1197.19±319.37
739.45±276.33
5.72
0.000
术后第2天
2811.33±958.37
1399.48±522.05
6.78
0.000
术后第3天
4269.33±1065.43
1648.28±543.65
11.31
0.000
首次排气时间/H首次排便时间/H首次下床时间/H
20.97±6.90
28.97±8.59
-3.85
0.0003
49.48±10.73
61.29±17.94
-3.01
0.0045
11.64±3.66
15.33±4.93
-3.19
0.0026
3 讨 论
(1)阑尾炎作为基层医院最常见的腹部手术,术后
肠蠕动、肛门排气时间是评价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主要指
标,其功能的恢复也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5]
,有研究
[6-7]
表明,腹部术后患者活动量越多,活动越早,肠功能恢复
越快。对照组患者在护士的督促下,被动地进行术后康复
活动,由于医院床护比普遍不足,护士很难对患者活动定
时跟踪,量化评价,缺乏及时干预措施,出现责任缺失,
患者自主依从性不高,运动安全性也无法保障,与加速康
复理念背道而驰。
(2)小米手环作为可佩戴的智能手环,护士培训后,
患者及家属能熟练使用,通过设置好的监测项目、指标,
实现了患者可实时了解自己的活动距离、活动时伴随的情
况,如心率的变化,判断活动时可耐受最大心率,保证
活动安全,同时手环具备的“久坐提醒”功能和“目标完
成”提醒功能,通过振动督促患者完成运动活动,护士定
时回顾分析总结数据,及时纠正患者活动计划,使患者活
动得到客观、科学、持续有效监测,加速康复措施得到有
效实施,经观察患者术后活动量增多,肠功能恢复时间明
显缩短。
动量作为活动计划目标,实现了从临床医护的经验判断走
向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培训,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以前的医
疗行为
[8]
。本研究中小米手环计步受到患者摆臂姿势、步
幅、上坡下坡等影响。我们通过将手环佩戴在脚踝上,调
节灵敏度等设置,尽可能获得准确数据,另一方面在研究
中还存在病种简单、样本量少。下一步将运动手环应用到
腹部大手术术后活动量的量化制定研究中。
参考文献
[1] 夏灿灿,杨 洋,江志伟,等.应用达芬奇机器人行胃癌术后
病人活动量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
究,2016,30(34):4277-4280.
[2] 夏灿灿,江志伟,王 刚,等.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的量化研究及护理效果[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29(04):411-
415.
[3] 郭向丽,周玲君,赵继军.术后病人疼痛程度控制目标的研究[J].
护理研究,2011,25(07):585-588.
[4] 丁洁芳,杨如松,杨晓歆,等.肺切除术后早期活动的可行性研究
与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6):1489-1490.
[5] 任娜娜,张咏梅,刘 艾,等.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大部切除术患
者康复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5,30(16):98-102.
[6] 霍雅丽,孙心宁,王 伟,等.腹部术后病人下床活动时间对肛门
排气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1(04):217-218.
[7] 夏灿灿,王 刚,刘 江,等.加速康复外科胃癌患者术后首次通气
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8,23(06):415-421.
[8] 周 慧,付丽娟,倪春燕,等.无线智能手环在术后患者活动与睡
眠情况研究的护理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8,13(09):11-13.
4 结 论
本研究通过患者术后佩戴运动手环,使患者术后由被
动活动变为主动活动,患者通过直观观察手机屏幕显示的
数据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量化自我”,产生了主动超
越自我的成就感,激发了患者的自信心,护士实现了全
程、连续、动态监测,量化评估,科学干预,加快患者康
复,同时智能手环可应用于不同病种病人,护士通过对不
同患者佩戴后的活动观察,分析总结,制定科学的术后活
本文编辑:吴 卫
(上接124页)
用过伸体位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并改善伤
椎高度,值得临床推广。
[2] 刘志凌,陈 仲,彭美红,等.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体位复位治疗老年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6,27(04):
629-630.
[3] 王开荣.手法复位结合过伸体位下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椎体
压缩性骨折[J].医药前沿,2016,6(21):340-341.
参考文献
[1] 王 林,邓忠良,晏铮剑,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上胸椎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J].中华创伤杂志,2016,32(02):131-135.
本文编辑:吴 卫
2024年6月4日发(作者:皇甫子琪)
2019 年第 6 卷第 104 期
2019 Vol.6 No.104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125
运动手环在促进阑尾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活动中的应用
张 琼,胥丽利
(睢宁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 徐州 221200)
【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手环在阑尾炎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07
月在我科行阑尾炎手术的80例患者,根据手术时间先后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名,对照组按一般常规进行
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的护理的基础上佩戴小米手环,对术后活动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2、3天
活动量、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2、3天活动量均高于对照
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护士
通过给阑尾炎患者术后应用运动手环进行护理,能加快肠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运动手环;阑尾炎手术;肠道功能
【中图分类号】R65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104.125.02
在基层医院阑尾炎是最常见急腹症之一,手术治疗是
最有效的方法。由于手术应激、炎症刺激、麻醉影响,致
术后肠功能消失或降低,因此腹部手术术后肠功能尽快恢
复是重中之重。现代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出术后下床活
动越早,肠蠕动的恢复越快,肠粘连并发症越少,夏灿灿
等
[1-2]
研究在生理适应的状态下,活动的量与肠功能的恢复
呈正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运动手环在阑尾炎术后活动中
应用效果,通过智能手环客观、连续、动态、监测患者术
后下床活动量并进行督促,提高患者术后活动效果和依从
性,加速患者肠功能恢复,取得较好效果。
士,每天进行统计。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患者佩戴无线智能
手环。无线智能手环采用小米运动手环4(安徽华米有限制
造公司生产),由责任护士讲解佩戴运动手环的目的、作
用,患者及家属理解并参与积极,指导患者手机开启蓝牙
功能,下载小米运动APP,并进行绑定。开启小米手环监测
心率、活动步数、距离、睡眠监测、久坐提醒、目标活动
未完成提醒等功能,指导患者操作手环,随时查看活动时
心率及其它数据。通过反复宣教,真实演练方法,评价患
者及家属直至熟练掌握为止。
1.2.3 活动监测方法
术后6小时给患者佩戴运动手环至术后第3天,一般选
择左手,避开右手腕带位置,必要时佩戴移动性脉氧监测
仪,按照对照组评估方法,指导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根据
对照组步行的距离中位数作为初始目标,设置活动目标
值,做好计划,分时间段完成。护士主要监测患者活动步
数、距离、目标完成情况、活动时最大心率,对未完成的
目标情况进行督促,鼓励患者参与护士一起进行活动安全
管理,判断活动时异常情况,当移动脉氧仪<95%,感觉
有心悸、头晕、出汗、恶心或心率达到karvonen法的运动靶
心率
[4]
,要立即停止运动。责任护士分别于晨间交班时、中
午及晚间交班时,查看分析记录手环一次,及时更新修改
活动目标,针对每个时间段未完成的目标及时督促,小夜
班20:00再查看一次,并于零点对所有数据进行总结,根据
前一天的活动情况设定第二天的活动目标值。同家属一起
观察并记录患者活动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时
间,精确到时分。
1.3 评价指标
记录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第
1、2、3天活动距离(米),首次排气排便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
资料采用(
x
±
s
)表示,采用
t
检验,以
P
<0.05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07月在我科治疗的阑尾炎手
术患者80例,按照手术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0.36±6.35)岁,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0例,化脓性阑尾炎8例,慢性阑尾炎
2例,腔镜下手术36例,开腹阑尾炎4例;观察组40例,男
25例,女15例,年龄(42.81±8.19)岁,急性单纯性阑尾
炎31例,化脓性阑尾炎7例,慢性阑尾炎2例,腔镜下手术
37例,开腹阑尾炎3例,在统计学上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
异(
P
>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年龄18~70岁;
无心肺、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活动功能正常;未并发弥
漫性腹膜炎及中毒性休克;家属及患者同意术后佩戴运动
手环,能使用智能手机。排除标准:患者有严重基础疾
病;肢体活动功能障碍;无智能手机及经培训后不能掌握
小米手环自我监测的方法。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阑尾炎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术后生命体征平
稳后改为半卧位,床上适当活动,无恶心、呕吐、头晕等
麻醉反应后下床活动。由护士讲解下床活动对疾病康复的
好处,并做首次下床活动条件评估,即呼吸、脉搏、血压
正常,脉氧大于95%,切口敷料无异常渗血,引流管引流
量正常,无麻醉反应,疼痛评分<4分(经研究
[3]
表明,术
后疼痛<4分时,有利于患者活动),护士评估并判断患者
是否下床,执行下床活动三步骤,观察有无直立不耐受表
现,协助在室内或走廊内活动,根据耐受情况,决定活动
时间和强度,护士起督促作用,活动距离参照病房内或走
廊内的以米为单位的距离标识,家属或患者记录后告知护
2 结 果
两组数据比较显示,观察组术后第1、2、3天活动量多
于对照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
对照组,
P
<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126
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 年第 6 卷第 104 期
2019 Vol.6 No.104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活动量及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比较(
x
±
s
)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t
P
n
40
40
活动距离/米
术后第1天
1197.19±319.37
739.45±276.33
5.72
0.000
术后第2天
2811.33±958.37
1399.48±522.05
6.78
0.000
术后第3天
4269.33±1065.43
1648.28±543.65
11.31
0.000
首次排气时间/H首次排便时间/H首次下床时间/H
20.97±6.90
28.97±8.59
-3.85
0.0003
49.48±10.73
61.29±17.94
-3.01
0.0045
11.64±3.66
15.33±4.93
-3.19
0.0026
3 讨 论
(1)阑尾炎作为基层医院最常见的腹部手术,术后
肠蠕动、肛门排气时间是评价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主要指
标,其功能的恢复也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5]
,有研究
[6-7]
表明,腹部术后患者活动量越多,活动越早,肠功能恢复
越快。对照组患者在护士的督促下,被动地进行术后康复
活动,由于医院床护比普遍不足,护士很难对患者活动定
时跟踪,量化评价,缺乏及时干预措施,出现责任缺失,
患者自主依从性不高,运动安全性也无法保障,与加速康
复理念背道而驰。
(2)小米手环作为可佩戴的智能手环,护士培训后,
患者及家属能熟练使用,通过设置好的监测项目、指标,
实现了患者可实时了解自己的活动距离、活动时伴随的情
况,如心率的变化,判断活动时可耐受最大心率,保证
活动安全,同时手环具备的“久坐提醒”功能和“目标完
成”提醒功能,通过振动督促患者完成运动活动,护士定
时回顾分析总结数据,及时纠正患者活动计划,使患者活
动得到客观、科学、持续有效监测,加速康复措施得到有
效实施,经观察患者术后活动量增多,肠功能恢复时间明
显缩短。
动量作为活动计划目标,实现了从临床医护的经验判断走
向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培训,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以前的医
疗行为
[8]
。本研究中小米手环计步受到患者摆臂姿势、步
幅、上坡下坡等影响。我们通过将手环佩戴在脚踝上,调
节灵敏度等设置,尽可能获得准确数据,另一方面在研究
中还存在病种简单、样本量少。下一步将运动手环应用到
腹部大手术术后活动量的量化制定研究中。
参考文献
[1] 夏灿灿,杨 洋,江志伟,等.应用达芬奇机器人行胃癌术后
病人活动量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
究,2016,30(34):4277-4280.
[2] 夏灿灿,江志伟,王 刚,等.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的量化研究及护理效果[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29(04):411-
415.
[3] 郭向丽,周玲君,赵继军.术后病人疼痛程度控制目标的研究[J].
护理研究,2011,25(07):585-588.
[4] 丁洁芳,杨如松,杨晓歆,等.肺切除术后早期活动的可行性研究
与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6):1489-1490.
[5] 任娜娜,张咏梅,刘 艾,等.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大部切除术患
者康复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5,30(16):98-102.
[6] 霍雅丽,孙心宁,王 伟,等.腹部术后病人下床活动时间对肛门
排气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1(04):217-218.
[7] 夏灿灿,王 刚,刘 江,等.加速康复外科胃癌患者术后首次通气
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8,23(06):415-421.
[8] 周 慧,付丽娟,倪春燕,等.无线智能手环在术后患者活动与睡
眠情况研究的护理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8,13(09):11-13.
4 结 论
本研究通过患者术后佩戴运动手环,使患者术后由被
动活动变为主动活动,患者通过直观观察手机屏幕显示的
数据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量化自我”,产生了主动超
越自我的成就感,激发了患者的自信心,护士实现了全
程、连续、动态监测,量化评估,科学干预,加快患者康
复,同时智能手环可应用于不同病种病人,护士通过对不
同患者佩戴后的活动观察,分析总结,制定科学的术后活
本文编辑:吴 卫
(上接124页)
用过伸体位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并改善伤
椎高度,值得临床推广。
[2] 刘志凌,陈 仲,彭美红,等.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体位复位治疗老年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6,27(04):
629-630.
[3] 王开荣.手法复位结合过伸体位下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椎体
压缩性骨折[J].医药前沿,2016,6(21):340-341.
参考文献
[1] 王 林,邓忠良,晏铮剑,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上胸椎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J].中华创伤杂志,2016,32(02):131-135.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