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无机微_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改性技术

IT圈 admin 31浏览 0评论

2024年6月5日发(作者:藩惠)

第30卷 第9期 电子元件与材料 Vol.30 No.9

2011年9月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MATERIALS Sep. 2011

无机微/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改性技术

肖 勇,吴孟强,袁 颖,庞 翔,陈 黎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54)

摘要: 综述了无机微/纳米粒子表面包覆的形成机理,从有机和无机包覆两个方面阐述了无机微/纳米粒子表面

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对偶联剂改性、表面接枝聚合法、机械混合法、球磨法、溶胶–凝胶法等常用的包覆方法一

一进行了介绍和举例,并提出了超细无机粒子的包覆改性中存在的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微/纳米粒子;表面改性;综述;偶联剂

中图分类号: TB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028(2011)09-0066-05

Research on the surface coating technologies of inorganic

micro/nano-particles

XIAO Yong, WU Mengqiang, YUAN Ying, PANG Xiang, CHEN Li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lectronic Thin Films and Integrated Devices,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Abstract: The surface coating mechanisms of inorganic micro/nano-particles ar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on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technologies of micro/nano-particles by the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ating are also elaborated.

Some common surface coating methods, such as coupling agent modification, surface grafting polymerization, mechanical

hybrid method, ball milling method, sol-gel technology, and so on are illustrated respectively. Meanwhile, some problems

needed to be solved concerning encapsulation of inorganic ultrafine particles are rais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micro/nano-particles; surface modification; review; coupling agents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技的不断发展,微/纳米粒

子以其特有的性质(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大等)

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受到小尺寸、量子

尺寸及表面效应

[1-2]

的影响,在空气和液体介质中很

难得到稳定而不团聚

[3]

的微/纳米粒子,从而影响了

其实际使用效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际材

料会议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纳米粒子的表面修

饰工程,即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使纳米粒子的表面结

构和形貌发生改变,赋予其新的物化性能,以提高

微/纳米粒子与其他物质的相容性。其中,表面包覆

技术,即在微/纳米粒子表面包裹一层有机物或无机

物,作为最通用的表面改性技术,能很好地解决微/

纳米粒子稳定性和分散性差的问题

[4]

。笔者对包覆机

理和无机微/纳米粒子的表面包覆改性技术进行了介

绍。

1 包覆机理

无机微/纳米粒子的表面包覆是指在无机粒子的

表面吸附或包裹另一种或多种物质,形成核-壳复合

结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不同物质的复合过程(见

图1),目前对其形成机理

[5-7]

的研究尚不完善,主要

有以下几种观点:

图1 表面包覆过程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of surface coating process

1.1 化学键合理论

基体和包覆剂之间由于化学反应生成化学键,

收稿日期:2011-04-27 通讯作者:吴孟强

作者简介:吴孟强(1970-),男,四川成都人,教授,主要研究微波介质材料与器件,E-mail:

mwu@ ;

肖勇(1985-),男,湖南衡阳人,研究生,主要从事微波复合介质板的研究,E-mail: xiaoyong2350685@ 。

第30卷 第 9 期

肖勇等:无机微

/

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改性技术

67

包覆层通过化学键的作用力紧密地包裹在基体表

面。如无机氧化物粒子在溶液中发生水合作用产生

的羟基,以及一些高分子链上的高能团(—COOH、

—OH等)容易与硅醇基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

或者引入偶联剂使包覆剂与被包覆粒子之间形成化

学键。Han等

[8-9]

通过实验成功制得了表面包覆SiO

2

的TiO

2

粒子,经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二者通过形成Ti

—O—Si键结合在一起。

1.2 库仑引力

该理论认为,包覆剂和被包覆粒子由于表面带

有相反的电荷,包覆剂依靠异性电荷间的库仑引力

吸附到被包覆颗粒表面形成核-壳包覆结构。Homola

[10]

利用相反电荷作用在

γ

-Fe

3

O

4

粒子表面包覆了一

层SiO

2

,Kong等

[11]

利用这种方法成功地使Al

2

O

3

附在ZrO

2

的表面。

1.3 过饱和度理论

这种机理基于结晶学理论而提出,认为溶液在

一定pH值下,存在异相物质时,如超过它的过饱和

度就会立即析出大量的晶核,沉积到异相颗粒表面

形成包覆层,此时晶体析出的浓度低于溶液中无异

相物质时的浓度。这是由于在非均相体系的晶体成

核与生长过程中,新相在已有的固相上成核析出或

生长,自身成核(均相成核)体系表面自由能的增加量

大于新相体系表面自由能的增加量,所以分子在异

相界面的成核与生长优先于自有体系中的均相成

核。Zhang等

[12]

利用非均匀形核原理在由纳米SiC颗

粒和CuSO

4

饱和溶液组成的悬浊液中,制备了Cu

包覆纳米SiC颗粒的核-壳材料,并研究了壳层前驱

体和核粒子浓度、溶液的pH值、反应时间和温度等

因素对其的影响。

2 包覆方法

无机粒子的表面改性技术是近几年来人们重点

关注的技术之一,表面包覆改性的方法很多,根据

不同的标准,其分类也各不相同。如按反应体系的

状态可分为固相包覆法

[13]

、气相包覆法和液相包覆

法;按包覆的机理可分为化学法包覆和物理法包覆;

按包覆层物质的性质则分为无机包覆法和有机包覆

[14-15]

等。笔者参照最后一种分类方法,对无机微/

纳米粒子的表面有机包覆和无机包覆研究状况分别

进行了论述。

2.1 有机包覆改性方法

无机粒子的有机包覆改性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法

和化学法

[16]

两大类。物理法主要是通过范德华力将

有机材料分子吸附在无机粒子表面而达到表面改性

的目的,如表面活性剂吸附法和表面直接聚合改性

法;化学法是使无机粒子与改性剂分子局部发生化

学反应,从而改变其表面结构和性质的方法,如偶

联剂处理改性法和表面接枝聚合改性法。

2.1.1 表面活性剂吸附法

表面活性剂吸附是利用范德华力,将改性剂(活

性剂)吸附在无机颗粒表面,以使其稳定悬浮和均

匀分散。表面活性剂作为分散剂,在无机粒子表面

形成一层分子膜,可以增大颗粒间距,阻碍粒子之

间的相互触碰,避免架桥羟基和真正化学键的形成,

另外,表面活性剂还可以使毛细管的吸引力和粒子

的表面张力减弱。

李晓娥等

[17]

以偏钛酸热分解法自制的纳米二氧

化钛为原料,在酸性环境下搅拌分散,以月桂酸钠

(LR)为改性剂对纳米TiO

2

进行了表面有机改性,

并研究了实验条件(改性剂用量和PH值等)对改性

效果的影响,对所得样品进行的红外光谱分析、透

射电镜和亲油化度测试表明,改性剂用量为质量分

数10%~15%,pH值为5时能达到最佳改性效果,改

性后其分散性和亲油化度大大提高。

2.1.2 表面直接聚合改性法

表面直接聚合改性法又称微胶囊法,是在无机

粒子表面直接引发单体聚合或吸附聚合物形成连续

而致密的聚合物胶囊从而实现改性的方法,形成微

胶囊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表面吸附单体并使其

发生聚合;(2)激发表面活性点,诱发单体聚合;(3)

吸附聚合物形成包膜。

刘阳思等

[18]

将纳米二氧化钛、二氯甲烷和适量

钛酸丁酯混合,经高速分散、过滤、干燥处理以减

少羟基的影响,增加其与有机物的亲和性,然后以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过硫酸铵

(APS)为引发剂,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聚合在二氧化钛表面,形成TiO

2

/PMMA复合粒子,

并采用FT-IR、TEM、XPS等分析方法对所得产物的

形貌和结构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产物呈

现核-壳结构,粒子的亲油性增强,分散性和团聚现

象也得到了改善。

2.1.3 偶联剂处理改性法

偶联剂

[19]

是一种同时含有两种不同化学性质

(能同时分别与有机物和无机物反应)的特殊结构

的有机化合物,偶联剂的种类较多,按化学结构和

组成成分可分为有机铬络合物、硅烷类、钛酸酯类

和铝酸化合物四大类。目前以硅烷和钛酸酯偶联剂

应用最广,尤以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最为成熟,其通

式可以表示为Y-R-SiX

3

,它由非水解基团Y-R(Y是

Vol.30No.9

68

肖勇等:无机微

/

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改性技术

Sep.

2011

可以与有机化合物起反应的原子团,R是短链亚烷

基),硅原子Si和可水解基团X(通式中X下标数

字3表示基团的数目)组成。R把Y与Si连接起来,

X可进行水解反应生成Si-OH基团,与无机粒子表

面的羟基形成氢键,在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缩合脱水

反应形成共价键结合,而另一端的Y基团很容易与

有机聚合物中的官能团反应,于是,无机粒子和有

机高分子材料之间由于偶联剂的作用产生良好的界

面结合,反应机理如图2

[20]

所示:

ySiX

3

+3H

2

O

ySi(OH)

3

+3HX

2ySi(OH)

3

(a)水解 (b)缩合

(c)形成氢键 (d)形成共价键

图2 偶联剂与无机粒子表面结合示意图

Fig.2 Schematic diagrom of surface combination between coupling agent

and inorganic ultrafine particles

Gui等

[21]

分别用异氰酸酯基-聚二甲硅氧烷

(ITPDMS)、甲苯二异氰酸酯(TDI)、γ-缩水甘油醚

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二氧化硅粉末进

行表面改性处理,然后与环氧树脂混合得到复合材

料,通过FT-IR、TGA和SEM进行了表征,结果表

明三种偶联剂均以化学键合的方式吸附在二氧化硅

表面,与未处理过的二氧化硅相比,改性处理过的

二氧化硅粉末与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抗拉伸强度和

抗弯强度均得到显著提高。

在偶联剂的使用中,水解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通

常在水解时加入一定量的有机酸调节水解速度,另

外,在偶联剂的选择上,有时候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偶联剂会起到协同和多功能化的效果,如笔者

在用偶联剂对陶瓷粉表面进行包覆改性实验时发现,

同时使用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和氨基丙基氨基乙基三

甲氧基硅烷,与使用单一偶联剂得到的包覆粒子相

比,前者的包覆效果优于后者,且能更好地解决无机

粒子与有机高分子材料之间的界面相容性问题。

2.1.4 表面接枝聚合改性法

某些无机粒子(如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三氧

化二铝、炭黑)表面存在大量的羟基或不饱和键,

先对这类粒子进行表面处理,在其表面预先接枝上

可参与聚合反应的基团或起引发作用的基团,然后

加入单体通过化学聚合反应将高分子材料连接到无

机粒子表面而形成包覆层,称为表面接枝聚合改性

[22]

,表面预处理一般选择活性剂或偶联剂。

Timothy等

[23]

、Schofield

[24]

、龚春锁等

[25]

对其原理做

了详细的阐述。通过表面接枝,可以将无机物的优

异性能(如耐热性、导电性和强磁性等)与高分子的优

异特性相结合,形成具有新功能的有机、无机复合

材料。它的缺点在于反应条件较为苛刻,一般为本

体聚合或非水溶液聚合,而且要求无机粒子表面必

须具有可供接枝的基团,给工业化应用带来了一定

不便。

Caris等

[26]

在活性剂钛酸丁酯处理过的二氧化钛

粒子中加入MMA(甲基丙烯酸酯),经过聚合反应

制得聚甲基丙烯酸酯(PMMA)包覆二氧化钛的复

合粒子,钛酸丁酯通过与二氧化钛表面羟基发生作

用交联吸附到其颗粒表面,从而促使了TiO

2

表面可

与有机高分子单体进行聚合反应的官能团的生成,

MMA在处理过的纳米TiO

2

表面发生接枝聚合反应,

生成连续均匀包覆在TiO

2

表面的PMMA,改性后的

复合粒子在甲苯中的分散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张

路等

[27]

用卤水-氨水法自制纳米碱式氯化镁晶须,然

后以无水乙醇为介质,加入质量分数5%的硅烷偶联

剂(r-MPS)机械搅拌,对晶须表面进行偶联剂处理

后,加入引发剂K

2

S

2

O

3

(KPS)在醇水混合液中引发接

枝聚合反应,即MMA(甲基丙烯酸甲酯)通过与偶

联剂作用接枝聚合成PMAA吸附在氯化镁晶须表

面,制备出了nano-BMC/r-MPS/PMMA纳米复合材

料,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

衍射表征了制得的复合材料的形貌及结构,并讨论

了反应条件对接枝聚合反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82

℃下反应6 h时,接枝率达到最高(56.1%)。

无机粒子的有机包覆可以实现无机粒子的表面

有机化,从而提高其与有机物的界面相容性和在有

机物中的分散性。通过在有机材料中加入一定量改

性处理的无机填料,可以极大地优化有机材料的性

能,在微波复合介质板、塑料、橡胶、涂料等领域

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笔者通过在聚四氟乙烯中填充

有机改性处理的陶瓷粉制备微波复合介质板,改善

了单一聚四氟乙烯热膨胀系数大、机械强度低等缺

点,提高了复合介质板的性能。

2.2 无机包覆改性方法

微/纳米粒子的表面无机包覆是将某种无机物包

覆于纳米或微米粒子的表面对其进行表面改性,通

过这种方法可以融合不同粒子的优异特性,能制备

出所需新性能的复合功能材料

[28]

第30卷 第 9 期

肖勇等:无机微

/

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改性技术

69

2.2.1 机械混合法

机械混合法

[29]

是指利用机械外力(如摩擦、压

挤、搅拌)在一定温度下,通过对流与扩散,将较

强吸附力和粘附力的改性剂和无机颗粒均匀混合,

并在外力作用下紧密结合,从而将改性剂包覆在粉

体表面。表面改性剂和无机粒子的分散程度、受到

的机械力的强弱以及混合时的温度是影响无机粒子

表面包覆改性效果的主要因素。

李晓峰等

[30]

将Ni(OH)

2

、CoSO

4

·7H

2

O和NaOH

首先以450 r/min的速度行星球磨30 min,再加入

K

2

S

2

O

8

和NaOH以同样的速度继续磨30 min,然后

用去离子水冲洗、过滤并干燥,得到表面包覆有

CoOOH的NaOH颗粒,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表

征其形貌和结构,观察到合成的条状CoOOH均匀分

布在Ni(OH)

2

颗粒表面。该法需要在特定的研磨环境

下进行:湿态需加入液态介质;干态则需在真空条

件下充入保护气,才能保证获得所需的纳米颗粒,

同时需要控制研磨的温度、时间。以这一方法实现

包覆的纳米颗粒的性能可以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

结合力不强,包覆效果不是很好。

2.2.2 固相反应法

固相反应法是把不同无机粒子(金属、氧化物

等)按一定比例配料充分混合、研磨,再煅烧进行

固相反应,得到包覆型颗粒的方法。

Hu等

[31]

以Ni(OH)

2

、CoSO

4

·7H

2

O和

MnSO

4

·H

2

O以及NaOH为原料,首先按摩尔比r(Ni:

Co:Mn) = 0.90:0.05:0.05将Ni(OH)

2

、CoSO

4

·7H

2

O

和MnSO

4

·H

2

O均匀混合,随后加入NaOH球磨,

用去离子水冲洗后在60

℃下干燥,得到Co、

Mn(OH)

2

包覆的Ni(OH)

2

粒子,接着加入LiOH·H

2

O

并混合均匀,再在有氧条件下先后以500,720

℃烧

结得到所需包覆粒子,扫描电镜下可以看到在

LiNiO

2

外面有一层紧致半透明的粒子包裹物,通过

对包覆前后LiNiO

2

粒子的XRD对比,以及透射电

镜观察结果,均与实验预期结果相符。

2.2.3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

[32]

的化学过程首先是将原料(改

性剂前驱体)分散在溶剂中,然后经过水解反应或

醇解反应生成活性单体,开始成为溶胶,再将被包

覆颗粒均匀分散于改性剂溶胶中,在一定条件下使

活性单体进行聚合,在被包覆粒子表面生成具有一

定空间结构的凝胶,经过干燥和热处理后得到表面

包覆改性的材料。

瞿晓岳等

[33]

用无水乙醇处理市售溶剂型铝粉得

到片状铝粉。在反应器中加入片状铝粉、无水乙醇,

混合均匀后升温至40

℃,然后滴加TEOS(乙醇稀

释)、乙二胺(EDA)和水,保持40

℃反应6 h,将

反应产物过滤,去离子水冲洗,再真空干燥,得到

二氧化硅包覆的水性铝粉,并讨论了TEOS、水的用

量以及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包覆效果的影响。通

过扫描电镜(SEM)的表面形貌观察、激光粒度分

析得到包覆前后的粒径对比和红外光谱特征峰的分

析,验证了片状铝粉表面包覆了一层厚度约为1.5 μm

的二氧化硅。郭兴梅等

[34-35]

用溶胶–凝胶法在碳球

表面成功包覆了二氧化硅,并通过实验证明了碱性

介质更有利于二氧化硅在碳球表面形成包覆层。

2.2.4 沉淀法

沉淀法是向含有无机粒子的悬浮液中添加沉淀

剂,或者加入沉淀生成引发剂,使改性剂发生沉淀

反应,在无机粒子表面析出,实现对颗粒的包覆。

孙秀果等

[36]

以TiOCl

2

(分析纯)和氨水在碱性

环境中反应制得的纳米二氧化钛为原料,将其配置

成悬浮液,加入分散剂NaPO

3

超声分散,升温至

80~90

℃,同时滴加稀硫酸和Na

2

SiO

3

(pH值为

8~10),保温陈化后在120

℃烘干研磨,成功得到二

氧化硅包覆的纳米二氧化钛粉末。通过红外、X射

线衍射、X射线能谱分析和透射电镜表征并测定了

TiO

2

改性前后的光催化活性和比表面积,结果表明

包覆层以Ti—O—Ti键合在纳米二氧化钛表面,改性

后的TiO

2

纳米颗粒的热稳定性得到了提高,晶型转

向也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

光催化活性。该方法由于设备简单、成本低,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2.2.5 气相包覆法

气相包覆法是指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中,通过两

种或多种物质的蒸发,随着沉积、冷凝等物理过程

或不同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制备出包覆型复合粒子。

气相法特别适合由液相法和固相法难以直接包覆的

非氧化物系(如金属、氮化物、碳化物等)的超细

粉,所得包覆型粉体纯度高,粒度可控,但同时其

对设备的要求也较高。

张平伟等

[37]

以烷烃类有机物为碳源,采用气相

法在800~1 300

℃温度范围内制备出碳包覆型石墨

粉体,得到的改性石墨可用作锂离子负极材料,可

逆放电比容量高达330 mAh·g

–1

,库仑效率为92%。

3 结束语

微/纳米无机粒子表面包覆改性技术能有效地改

善其分散性、稳定性差的缺点,是微/纳米材料制备

和应用中的重要课题,也是纳米材料科学与工程领

Vol.30No.9

70

肖勇等:无机微

/

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改性技术

Sep.

2011

域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目前,核–壳结构复合材

料的制备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38]

(1)材料的分散问题是影响包覆效果的关键因

素之一,鉴于前述微/纳米粒子的独特性能,在包覆

改性过程中,使其在一定时间内处于分散而不团聚

和沉淀的状态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更有效的分散工

艺是以后研究中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2)目前对包覆形成机理的研究尚不透彻和完

善,需要研究人员对表面改性剂、基体材料及微/纳

米粒子三者的物理化学性能及其相互作用力做进一

步深入的分析。

(3)多组分,多层纳米结构包覆可以将多种材

料的优异特性融合在一起,具有非常诱人的应用前

景,但目前其相应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是以后研

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JONG U, TENG X, WANG Y, et a1. Super magnetic colloids controlled

synthesis and niche applications [J]. Adv Mater, 2007, 19: 33-37.

[2] 张万忠, 乔学亮, 陈建国, 等. 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与应用 [J]. 化工

进展, 2004, 23(10): 1067-1071.

[3] REN J, WAND W M, LU S C. Characteristics of dispersion be-havior of

fine particles in different liquid mediaE [J]. Powder Tech, 2003, 137(2):

91-94.

[4] 邢曦, 李疏芬. 纳米粒子的表面包覆技术 [J]. 材料导报, 2003, 19(6):

10-13.

[5] 樊勇. 聚合物基微波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D]. 武汉: 华中科

技大学, 2007.

[6] 王兆光. 纳米颗粒的包覆及合成机理研究 [D]. 济南: 山东大学,

2009.

[7] 宋杰光, 纪岗昌, 李世斌, 等. 粉体包覆技术的研究进展 [J]. 材料导

报, 2009, 23(13): 164-167.

[8] HAN J, KUMACHEVA E. Monodispersed silica-titanyl sulfate

microspheres [J]. Langmuir, 2001, 17: 7912-7915.

[9] KIM K D, BAE H J, KIM H T. Synthesis and growth mechanism of TiO

2

coated SiO

2

fine particles [J]. Colloids Surf, 2003, 221(1): 163-166.

[10] HOMOLA A M, LORENZ R M, SUSSNER H. Ultrathin particulate

magnetic recording media [J]. J Appl Phys, 1987, 61: 3898-3810.

[11] KONG Y, KIM S, KIM H, et al. Reinforcement of hydroxyapatite

bioceramic by addition of ZrO

2

coated with Al

2

O

3

[J]. J Am Ceram Soc,

1999, 82(1): 2963-2968.

[12] ZHANG R, GAO L, GUO J K.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ated nanoscale Cu/SiC composite particles [J]. Ceram Int, 2004, 30:

401-404.

[13] CUI H, HONG G, WU X, et al. Silicon dioxide coating of CeO

2

nanoparticles by solid state rea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J]. Mater Res

Bull, 2002, 37: 2155-2163.

[14] 柯莉, 宋武林. 微/纳米粉体表面包覆技术的研究进展 [J]. 材料导报,

2010, 24(15): 103-106.

[15] 赵淑芳, 孙晓然. 无机纳米粒子表面修饰技术研究进展 [J]. 纳米科

技, 2009, 6(3): 65-68.

[16] 陈子路, 叶红齐, 刘辉, 等. 超细金属粒子表面有机包覆改性 [J]. 材

料导报, 2006, 20(7): 134-137.

[17] 李晓娥, 邓红, 张粉艳, 等. 纳米二氧化钛有机化改性工艺研究 [J].

无机盐工业, 2001, 07(22): 5-8.

[18] 刘阳思, 许艳, 张玉波, 等. 亲油性纳米TiO

2

/PMMA复合粒子的制

备及表征 [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8, 24(11): 47-50.

[19] WANG Y, JEN-TAUT Y, YUE T J, et e modification of

superfine tourmaline powder with titanate coupling agent [J]. Colloid

Polym Sci, 2006, 284(12): 1465-1470.

[20] 李宝智, 王文利. 硅烷偶联剂用于非金属粉体表面改性的机理及应

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J]. 中国粉体工业, 2006, 4: 12-14.

[21] GUI D Y, CHEN B, ZENG W T, et on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silica particle and its filled epoxy resin [C]//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onic Packaging Technology & High Density Packaging

(ICEPT-HDP). Xian, China: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10: 263-266.

[22] 何涛波, 陈建峰, 毋伟. 无机超细粒子表面聚合物包覆改性研究进展

[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4, 20(3): 13-16.

[23] TIMOTHY V W, TIMOTHY E P.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from nanoparticles:a tool for the preparation of well-defined

hybridnanostuctures and for understanding the chemistry of controlled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s from surfaces [J]. Am Chem Soc, 2001,

123(31): 7497-7505.

[24] SCHOFIELD J D. Exending the boundaries of dispersant technology [J].

Prog Org Coat, 2002, 45: 249-257.

[25] 龚春锁, 揣成智. 无机微粒表面接枝聚合改性进展 [J]. 塑料制造,

2007, 8: 110-115.

[26] CARIS C H M, KUUPERS R P M, VAN HERK A M, et al. Application

of comminution technique for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nanoparticles

[J]. Makromol Chem Macromol Symp, 1990, 35: 535-539.

[27] 张路, 陈雪刚. 碱式氯化镁晶须表面接枝甲级丙烯酸甲酯聚合反应

的研究 [J]. 无机材料学报, 2009, 24(4): 859-863.

[28] 李凤生, 杨毅. 纳米/微米复合技术及应用 [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

社, 2002: 6-11.

[29] 崔平. 机械混合法改性微纳米粉体的设备设计 [J]. 中国粉体技术,

2006(1): 17-19.

[30] 李晓峰, 李顺阳, 夏同驰, 等. 球磨法制备表面包覆CoOOH的氢氧

化镍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9, 24(5):

16-19.

[31] HU G R, DENG X R, PENG Z D, et al. Co/Mn-coated LiNiO

2

cathode

materials by solid-state rea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J]. Rare Met Mater

Eng, 2008, 37(11): 1881-1886.

[32] 万勇. 二氧化硅空心球及核壳结构结构的制备 [D]. 合肥: 中国科学

技术大学, 2007.

[33] 瞿晓岳, 朱宏伟, 谢辉, 等. 溶胶-凝胶法制备SiO

2

包覆型水性铝粉

[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0, 20(6): 1241-1246.

[34] 郭兴梅, 刘旭光, 许并社. 反应介质对二氧化硅在碳球表面包覆效果

的影响 [J]. 材料导报, 2011, 25(2): 86-89.

[35] GUO X M, LIU X G, XU B S,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sphere-silica core-shell structure and hollowsilica spheres [J].

Colloids Surf A, 2009, 345(1): 141-144.

[36] 孙秀果, 张建民, 彭政, 等. 包覆沉淀法制备氧化硅改性的纳米二氧

化钛及其性质 [J]. 功能材料, 2007, 38(11): 1898-1900.

[37] 张平伟, 叶尚云, 李锡力, 等. 锂离子蓄电池用天然石墨负极材料

[J]. 电源技术, 2007, 31(4): 281-284.

[38] 常中春, 李代禧, 刘宝林, 等. 磁性纳米粒的表面有机改性研究进展

[J]. 功能材料, 2010, 24(15): 114-117.

(编辑:邓学敏)

兰州化物所棉纤织物表面可控润湿性研究获新进展

中同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发中心研究人员在多功能化超疏水表面研究方

面取得新进展。

该研究小组利用聚二烯丙基二甲基铵盐酸盐(PDDA)和聚苯乙烯磺酸钠(PSS)在棉纤织物表面层层自组

装,得到(PDDA/PSS)3PDDA聚电解质多层薄膜,通过改变PDDA吸附的阴离子,可以同时调控纤维织物表

面的疏油性和疏水性。当PDDA吸附氯离子时,表面呈现超亲油和超亲水;当氯离子被全氟辛酸根离子取代

后。表面则呈现疏油和超疏水。该工作对于设计多功能可控润湿性的表面具有重要意义。该项工作得到了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支持。

(摘自科技网)

2024年6月5日发(作者:藩惠)

第30卷 第9期 电子元件与材料 Vol.30 No.9

2011年9月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MATERIALS Sep. 2011

无机微/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改性技术

肖 勇,吴孟强,袁 颖,庞 翔,陈 黎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54)

摘要: 综述了无机微/纳米粒子表面包覆的形成机理,从有机和无机包覆两个方面阐述了无机微/纳米粒子表面

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对偶联剂改性、表面接枝聚合法、机械混合法、球磨法、溶胶–凝胶法等常用的包覆方法一

一进行了介绍和举例,并提出了超细无机粒子的包覆改性中存在的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微/纳米粒子;表面改性;综述;偶联剂

中图分类号: TB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028(2011)09-0066-05

Research on the surface coating technologies of inorganic

micro/nano-particles

XIAO Yong, WU Mengqiang, YUAN Ying, PANG Xiang, CHEN Li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lectronic Thin Films and Integrated Devices,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Abstract: The surface coating mechanisms of inorganic micro/nano-particles ar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on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technologies of micro/nano-particles by the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ating are also elaborated.

Some common surface coating methods, such as coupling agent modification, surface grafting polymerization, mechanical

hybrid method, ball milling method, sol-gel technology, and so on are illustrated respectively. Meanwhile, some problems

needed to be solved concerning encapsulation of inorganic ultrafine particles are rais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micro/nano-particles; surface modification; review; coupling agents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技的不断发展,微/纳米粒

子以其特有的性质(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大等)

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受到小尺寸、量子

尺寸及表面效应

[1-2]

的影响,在空气和液体介质中很

难得到稳定而不团聚

[3]

的微/纳米粒子,从而影响了

其实际使用效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际材

料会议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纳米粒子的表面修

饰工程,即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使纳米粒子的表面结

构和形貌发生改变,赋予其新的物化性能,以提高

微/纳米粒子与其他物质的相容性。其中,表面包覆

技术,即在微/纳米粒子表面包裹一层有机物或无机

物,作为最通用的表面改性技术,能很好地解决微/

纳米粒子稳定性和分散性差的问题

[4]

。笔者对包覆机

理和无机微/纳米粒子的表面包覆改性技术进行了介

绍。

1 包覆机理

无机微/纳米粒子的表面包覆是指在无机粒子的

表面吸附或包裹另一种或多种物质,形成核-壳复合

结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不同物质的复合过程(见

图1),目前对其形成机理

[5-7]

的研究尚不完善,主要

有以下几种观点:

图1 表面包覆过程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of surface coating process

1.1 化学键合理论

基体和包覆剂之间由于化学反应生成化学键,

收稿日期:2011-04-27 通讯作者:吴孟强

作者简介:吴孟强(1970-),男,四川成都人,教授,主要研究微波介质材料与器件,E-mail:

mwu@ ;

肖勇(1985-),男,湖南衡阳人,研究生,主要从事微波复合介质板的研究,E-mail: xiaoyong2350685@ 。

第30卷 第 9 期

肖勇等:无机微

/

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改性技术

67

包覆层通过化学键的作用力紧密地包裹在基体表

面。如无机氧化物粒子在溶液中发生水合作用产生

的羟基,以及一些高分子链上的高能团(—COOH、

—OH等)容易与硅醇基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

或者引入偶联剂使包覆剂与被包覆粒子之间形成化

学键。Han等

[8-9]

通过实验成功制得了表面包覆SiO

2

的TiO

2

粒子,经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二者通过形成Ti

—O—Si键结合在一起。

1.2 库仑引力

该理论认为,包覆剂和被包覆粒子由于表面带

有相反的电荷,包覆剂依靠异性电荷间的库仑引力

吸附到被包覆颗粒表面形成核-壳包覆结构。Homola

[10]

利用相反电荷作用在

γ

-Fe

3

O

4

粒子表面包覆了一

层SiO

2

,Kong等

[11]

利用这种方法成功地使Al

2

O

3

附在ZrO

2

的表面。

1.3 过饱和度理论

这种机理基于结晶学理论而提出,认为溶液在

一定pH值下,存在异相物质时,如超过它的过饱和

度就会立即析出大量的晶核,沉积到异相颗粒表面

形成包覆层,此时晶体析出的浓度低于溶液中无异

相物质时的浓度。这是由于在非均相体系的晶体成

核与生长过程中,新相在已有的固相上成核析出或

生长,自身成核(均相成核)体系表面自由能的增加量

大于新相体系表面自由能的增加量,所以分子在异

相界面的成核与生长优先于自有体系中的均相成

核。Zhang等

[12]

利用非均匀形核原理在由纳米SiC颗

粒和CuSO

4

饱和溶液组成的悬浊液中,制备了Cu

包覆纳米SiC颗粒的核-壳材料,并研究了壳层前驱

体和核粒子浓度、溶液的pH值、反应时间和温度等

因素对其的影响。

2 包覆方法

无机粒子的表面改性技术是近几年来人们重点

关注的技术之一,表面包覆改性的方法很多,根据

不同的标准,其分类也各不相同。如按反应体系的

状态可分为固相包覆法

[13]

、气相包覆法和液相包覆

法;按包覆的机理可分为化学法包覆和物理法包覆;

按包覆层物质的性质则分为无机包覆法和有机包覆

[14-15]

等。笔者参照最后一种分类方法,对无机微/

纳米粒子的表面有机包覆和无机包覆研究状况分别

进行了论述。

2.1 有机包覆改性方法

无机粒子的有机包覆改性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法

和化学法

[16]

两大类。物理法主要是通过范德华力将

有机材料分子吸附在无机粒子表面而达到表面改性

的目的,如表面活性剂吸附法和表面直接聚合改性

法;化学法是使无机粒子与改性剂分子局部发生化

学反应,从而改变其表面结构和性质的方法,如偶

联剂处理改性法和表面接枝聚合改性法。

2.1.1 表面活性剂吸附法

表面活性剂吸附是利用范德华力,将改性剂(活

性剂)吸附在无机颗粒表面,以使其稳定悬浮和均

匀分散。表面活性剂作为分散剂,在无机粒子表面

形成一层分子膜,可以增大颗粒间距,阻碍粒子之

间的相互触碰,避免架桥羟基和真正化学键的形成,

另外,表面活性剂还可以使毛细管的吸引力和粒子

的表面张力减弱。

李晓娥等

[17]

以偏钛酸热分解法自制的纳米二氧

化钛为原料,在酸性环境下搅拌分散,以月桂酸钠

(LR)为改性剂对纳米TiO

2

进行了表面有机改性,

并研究了实验条件(改性剂用量和PH值等)对改性

效果的影响,对所得样品进行的红外光谱分析、透

射电镜和亲油化度测试表明,改性剂用量为质量分

数10%~15%,pH值为5时能达到最佳改性效果,改

性后其分散性和亲油化度大大提高。

2.1.2 表面直接聚合改性法

表面直接聚合改性法又称微胶囊法,是在无机

粒子表面直接引发单体聚合或吸附聚合物形成连续

而致密的聚合物胶囊从而实现改性的方法,形成微

胶囊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表面吸附单体并使其

发生聚合;(2)激发表面活性点,诱发单体聚合;(3)

吸附聚合物形成包膜。

刘阳思等

[18]

将纳米二氧化钛、二氯甲烷和适量

钛酸丁酯混合,经高速分散、过滤、干燥处理以减

少羟基的影响,增加其与有机物的亲和性,然后以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过硫酸铵

(APS)为引发剂,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聚合在二氧化钛表面,形成TiO

2

/PMMA复合粒子,

并采用FT-IR、TEM、XPS等分析方法对所得产物的

形貌和结构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产物呈

现核-壳结构,粒子的亲油性增强,分散性和团聚现

象也得到了改善。

2.1.3 偶联剂处理改性法

偶联剂

[19]

是一种同时含有两种不同化学性质

(能同时分别与有机物和无机物反应)的特殊结构

的有机化合物,偶联剂的种类较多,按化学结构和

组成成分可分为有机铬络合物、硅烷类、钛酸酯类

和铝酸化合物四大类。目前以硅烷和钛酸酯偶联剂

应用最广,尤以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最为成熟,其通

式可以表示为Y-R-SiX

3

,它由非水解基团Y-R(Y是

Vol.30No.9

68

肖勇等:无机微

/

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改性技术

Sep.

2011

可以与有机化合物起反应的原子团,R是短链亚烷

基),硅原子Si和可水解基团X(通式中X下标数

字3表示基团的数目)组成。R把Y与Si连接起来,

X可进行水解反应生成Si-OH基团,与无机粒子表

面的羟基形成氢键,在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缩合脱水

反应形成共价键结合,而另一端的Y基团很容易与

有机聚合物中的官能团反应,于是,无机粒子和有

机高分子材料之间由于偶联剂的作用产生良好的界

面结合,反应机理如图2

[20]

所示:

ySiX

3

+3H

2

O

ySi(OH)

3

+3HX

2ySi(OH)

3

(a)水解 (b)缩合

(c)形成氢键 (d)形成共价键

图2 偶联剂与无机粒子表面结合示意图

Fig.2 Schematic diagrom of surface combination between coupling agent

and inorganic ultrafine particles

Gui等

[21]

分别用异氰酸酯基-聚二甲硅氧烷

(ITPDMS)、甲苯二异氰酸酯(TDI)、γ-缩水甘油醚

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二氧化硅粉末进

行表面改性处理,然后与环氧树脂混合得到复合材

料,通过FT-IR、TGA和SEM进行了表征,结果表

明三种偶联剂均以化学键合的方式吸附在二氧化硅

表面,与未处理过的二氧化硅相比,改性处理过的

二氧化硅粉末与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抗拉伸强度和

抗弯强度均得到显著提高。

在偶联剂的使用中,水解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通

常在水解时加入一定量的有机酸调节水解速度,另

外,在偶联剂的选择上,有时候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偶联剂会起到协同和多功能化的效果,如笔者

在用偶联剂对陶瓷粉表面进行包覆改性实验时发现,

同时使用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和氨基丙基氨基乙基三

甲氧基硅烷,与使用单一偶联剂得到的包覆粒子相

比,前者的包覆效果优于后者,且能更好地解决无机

粒子与有机高分子材料之间的界面相容性问题。

2.1.4 表面接枝聚合改性法

某些无机粒子(如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三氧

化二铝、炭黑)表面存在大量的羟基或不饱和键,

先对这类粒子进行表面处理,在其表面预先接枝上

可参与聚合反应的基团或起引发作用的基团,然后

加入单体通过化学聚合反应将高分子材料连接到无

机粒子表面而形成包覆层,称为表面接枝聚合改性

[22]

,表面预处理一般选择活性剂或偶联剂。

Timothy等

[23]

、Schofield

[24]

、龚春锁等

[25]

对其原理做

了详细的阐述。通过表面接枝,可以将无机物的优

异性能(如耐热性、导电性和强磁性等)与高分子的优

异特性相结合,形成具有新功能的有机、无机复合

材料。它的缺点在于反应条件较为苛刻,一般为本

体聚合或非水溶液聚合,而且要求无机粒子表面必

须具有可供接枝的基团,给工业化应用带来了一定

不便。

Caris等

[26]

在活性剂钛酸丁酯处理过的二氧化钛

粒子中加入MMA(甲基丙烯酸酯),经过聚合反应

制得聚甲基丙烯酸酯(PMMA)包覆二氧化钛的复

合粒子,钛酸丁酯通过与二氧化钛表面羟基发生作

用交联吸附到其颗粒表面,从而促使了TiO

2

表面可

与有机高分子单体进行聚合反应的官能团的生成,

MMA在处理过的纳米TiO

2

表面发生接枝聚合反应,

生成连续均匀包覆在TiO

2

表面的PMMA,改性后的

复合粒子在甲苯中的分散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张

路等

[27]

用卤水-氨水法自制纳米碱式氯化镁晶须,然

后以无水乙醇为介质,加入质量分数5%的硅烷偶联

剂(r-MPS)机械搅拌,对晶须表面进行偶联剂处理

后,加入引发剂K

2

S

2

O

3

(KPS)在醇水混合液中引发接

枝聚合反应,即MMA(甲基丙烯酸甲酯)通过与偶

联剂作用接枝聚合成PMAA吸附在氯化镁晶须表

面,制备出了nano-BMC/r-MPS/PMMA纳米复合材

料,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

衍射表征了制得的复合材料的形貌及结构,并讨论

了反应条件对接枝聚合反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82

℃下反应6 h时,接枝率达到最高(56.1%)。

无机粒子的有机包覆可以实现无机粒子的表面

有机化,从而提高其与有机物的界面相容性和在有

机物中的分散性。通过在有机材料中加入一定量改

性处理的无机填料,可以极大地优化有机材料的性

能,在微波复合介质板、塑料、橡胶、涂料等领域

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笔者通过在聚四氟乙烯中填充

有机改性处理的陶瓷粉制备微波复合介质板,改善

了单一聚四氟乙烯热膨胀系数大、机械强度低等缺

点,提高了复合介质板的性能。

2.2 无机包覆改性方法

微/纳米粒子的表面无机包覆是将某种无机物包

覆于纳米或微米粒子的表面对其进行表面改性,通

过这种方法可以融合不同粒子的优异特性,能制备

出所需新性能的复合功能材料

[28]

第30卷 第 9 期

肖勇等:无机微

/

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改性技术

69

2.2.1 机械混合法

机械混合法

[29]

是指利用机械外力(如摩擦、压

挤、搅拌)在一定温度下,通过对流与扩散,将较

强吸附力和粘附力的改性剂和无机颗粒均匀混合,

并在外力作用下紧密结合,从而将改性剂包覆在粉

体表面。表面改性剂和无机粒子的分散程度、受到

的机械力的强弱以及混合时的温度是影响无机粒子

表面包覆改性效果的主要因素。

李晓峰等

[30]

将Ni(OH)

2

、CoSO

4

·7H

2

O和NaOH

首先以450 r/min的速度行星球磨30 min,再加入

K

2

S

2

O

8

和NaOH以同样的速度继续磨30 min,然后

用去离子水冲洗、过滤并干燥,得到表面包覆有

CoOOH的NaOH颗粒,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表

征其形貌和结构,观察到合成的条状CoOOH均匀分

布在Ni(OH)

2

颗粒表面。该法需要在特定的研磨环境

下进行:湿态需加入液态介质;干态则需在真空条

件下充入保护气,才能保证获得所需的纳米颗粒,

同时需要控制研磨的温度、时间。以这一方法实现

包覆的纳米颗粒的性能可以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

结合力不强,包覆效果不是很好。

2.2.2 固相反应法

固相反应法是把不同无机粒子(金属、氧化物

等)按一定比例配料充分混合、研磨,再煅烧进行

固相反应,得到包覆型颗粒的方法。

Hu等

[31]

以Ni(OH)

2

、CoSO

4

·7H

2

O和

MnSO

4

·H

2

O以及NaOH为原料,首先按摩尔比r(Ni:

Co:Mn) = 0.90:0.05:0.05将Ni(OH)

2

、CoSO

4

·7H

2

O

和MnSO

4

·H

2

O均匀混合,随后加入NaOH球磨,

用去离子水冲洗后在60

℃下干燥,得到Co、

Mn(OH)

2

包覆的Ni(OH)

2

粒子,接着加入LiOH·H

2

O

并混合均匀,再在有氧条件下先后以500,720

℃烧

结得到所需包覆粒子,扫描电镜下可以看到在

LiNiO

2

外面有一层紧致半透明的粒子包裹物,通过

对包覆前后LiNiO

2

粒子的XRD对比,以及透射电

镜观察结果,均与实验预期结果相符。

2.2.3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

[32]

的化学过程首先是将原料(改

性剂前驱体)分散在溶剂中,然后经过水解反应或

醇解反应生成活性单体,开始成为溶胶,再将被包

覆颗粒均匀分散于改性剂溶胶中,在一定条件下使

活性单体进行聚合,在被包覆粒子表面生成具有一

定空间结构的凝胶,经过干燥和热处理后得到表面

包覆改性的材料。

瞿晓岳等

[33]

用无水乙醇处理市售溶剂型铝粉得

到片状铝粉。在反应器中加入片状铝粉、无水乙醇,

混合均匀后升温至40

℃,然后滴加TEOS(乙醇稀

释)、乙二胺(EDA)和水,保持40

℃反应6 h,将

反应产物过滤,去离子水冲洗,再真空干燥,得到

二氧化硅包覆的水性铝粉,并讨论了TEOS、水的用

量以及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包覆效果的影响。通

过扫描电镜(SEM)的表面形貌观察、激光粒度分

析得到包覆前后的粒径对比和红外光谱特征峰的分

析,验证了片状铝粉表面包覆了一层厚度约为1.5 μm

的二氧化硅。郭兴梅等

[34-35]

用溶胶–凝胶法在碳球

表面成功包覆了二氧化硅,并通过实验证明了碱性

介质更有利于二氧化硅在碳球表面形成包覆层。

2.2.4 沉淀法

沉淀法是向含有无机粒子的悬浮液中添加沉淀

剂,或者加入沉淀生成引发剂,使改性剂发生沉淀

反应,在无机粒子表面析出,实现对颗粒的包覆。

孙秀果等

[36]

以TiOCl

2

(分析纯)和氨水在碱性

环境中反应制得的纳米二氧化钛为原料,将其配置

成悬浮液,加入分散剂NaPO

3

超声分散,升温至

80~90

℃,同时滴加稀硫酸和Na

2

SiO

3

(pH值为

8~10),保温陈化后在120

℃烘干研磨,成功得到二

氧化硅包覆的纳米二氧化钛粉末。通过红外、X射

线衍射、X射线能谱分析和透射电镜表征并测定了

TiO

2

改性前后的光催化活性和比表面积,结果表明

包覆层以Ti—O—Ti键合在纳米二氧化钛表面,改性

后的TiO

2

纳米颗粒的热稳定性得到了提高,晶型转

向也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

光催化活性。该方法由于设备简单、成本低,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2.2.5 气相包覆法

气相包覆法是指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中,通过两

种或多种物质的蒸发,随着沉积、冷凝等物理过程

或不同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制备出包覆型复合粒子。

气相法特别适合由液相法和固相法难以直接包覆的

非氧化物系(如金属、氮化物、碳化物等)的超细

粉,所得包覆型粉体纯度高,粒度可控,但同时其

对设备的要求也较高。

张平伟等

[37]

以烷烃类有机物为碳源,采用气相

法在800~1 300

℃温度范围内制备出碳包覆型石墨

粉体,得到的改性石墨可用作锂离子负极材料,可

逆放电比容量高达330 mAh·g

–1

,库仑效率为92%。

3 结束语

微/纳米无机粒子表面包覆改性技术能有效地改

善其分散性、稳定性差的缺点,是微/纳米材料制备

和应用中的重要课题,也是纳米材料科学与工程领

Vol.30No.9

70

肖勇等:无机微

/

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改性技术

Sep.

2011

域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目前,核–壳结构复合材

料的制备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38]

(1)材料的分散问题是影响包覆效果的关键因

素之一,鉴于前述微/纳米粒子的独特性能,在包覆

改性过程中,使其在一定时间内处于分散而不团聚

和沉淀的状态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更有效的分散工

艺是以后研究中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2)目前对包覆形成机理的研究尚不透彻和完

善,需要研究人员对表面改性剂、基体材料及微/纳

米粒子三者的物理化学性能及其相互作用力做进一

步深入的分析。

(3)多组分,多层纳米结构包覆可以将多种材

料的优异特性融合在一起,具有非常诱人的应用前

景,但目前其相应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是以后研

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JONG U, TENG X, WANG Y, et a1. Super magnetic colloids controlled

synthesis and niche applications [J]. Adv Mater, 2007, 19: 33-37.

[2] 张万忠, 乔学亮, 陈建国, 等. 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与应用 [J]. 化工

进展, 2004, 23(10): 1067-1071.

[3] REN J, WAND W M, LU S C. Characteristics of dispersion be-havior of

fine particles in different liquid mediaE [J]. Powder Tech, 2003, 137(2):

91-94.

[4] 邢曦, 李疏芬. 纳米粒子的表面包覆技术 [J]. 材料导报, 2003, 19(6):

10-13.

[5] 樊勇. 聚合物基微波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D]. 武汉: 华中科

技大学, 2007.

[6] 王兆光. 纳米颗粒的包覆及合成机理研究 [D]. 济南: 山东大学,

2009.

[7] 宋杰光, 纪岗昌, 李世斌, 等. 粉体包覆技术的研究进展 [J]. 材料导

报, 2009, 23(13): 164-167.

[8] HAN J, KUMACHEVA E. Monodispersed silica-titanyl sulfate

microspheres [J]. Langmuir, 2001, 17: 7912-7915.

[9] KIM K D, BAE H J, KIM H T. Synthesis and growth mechanism of TiO

2

coated SiO

2

fine particles [J]. Colloids Surf, 2003, 221(1): 163-166.

[10] HOMOLA A M, LORENZ R M, SUSSNER H. Ultrathin particulate

magnetic recording media [J]. J Appl Phys, 1987, 61: 3898-3810.

[11] KONG Y, KIM S, KIM H, et al. Reinforcement of hydroxyapatite

bioceramic by addition of ZrO

2

coated with Al

2

O

3

[J]. J Am Ceram Soc,

1999, 82(1): 2963-2968.

[12] ZHANG R, GAO L, GUO J K.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ated nanoscale Cu/SiC composite particles [J]. Ceram Int, 2004, 30:

401-404.

[13] CUI H, HONG G, WU X, et al. Silicon dioxide coating of CeO

2

nanoparticles by solid state rea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J]. Mater Res

Bull, 2002, 37: 2155-2163.

[14] 柯莉, 宋武林. 微/纳米粉体表面包覆技术的研究进展 [J]. 材料导报,

2010, 24(15): 103-106.

[15] 赵淑芳, 孙晓然. 无机纳米粒子表面修饰技术研究进展 [J]. 纳米科

技, 2009, 6(3): 65-68.

[16] 陈子路, 叶红齐, 刘辉, 等. 超细金属粒子表面有机包覆改性 [J]. 材

料导报, 2006, 20(7): 134-137.

[17] 李晓娥, 邓红, 张粉艳, 等. 纳米二氧化钛有机化改性工艺研究 [J].

无机盐工业, 2001, 07(22): 5-8.

[18] 刘阳思, 许艳, 张玉波, 等. 亲油性纳米TiO

2

/PMMA复合粒子的制

备及表征 [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8, 24(11): 47-50.

[19] WANG Y, JEN-TAUT Y, YUE T J, et e modification of

superfine tourmaline powder with titanate coupling agent [J]. Colloid

Polym Sci, 2006, 284(12): 1465-1470.

[20] 李宝智, 王文利. 硅烷偶联剂用于非金属粉体表面改性的机理及应

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J]. 中国粉体工业, 2006, 4: 12-14.

[21] GUI D Y, CHEN B, ZENG W T, et on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silica particle and its filled epoxy resin [C]//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onic Packaging Technology & High Density Packaging

(ICEPT-HDP). Xian, China: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10: 263-266.

[22] 何涛波, 陈建峰, 毋伟. 无机超细粒子表面聚合物包覆改性研究进展

[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4, 20(3): 13-16.

[23] TIMOTHY V W, TIMOTHY E P.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from nanoparticles:a tool for the preparation of well-defined

hybridnanostuctures and for understanding the chemistry of controlled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s from surfaces [J]. Am Chem Soc, 2001,

123(31): 7497-7505.

[24] SCHOFIELD J D. Exending the boundaries of dispersant technology [J].

Prog Org Coat, 2002, 45: 249-257.

[25] 龚春锁, 揣成智. 无机微粒表面接枝聚合改性进展 [J]. 塑料制造,

2007, 8: 110-115.

[26] CARIS C H M, KUUPERS R P M, VAN HERK A M, et al. Application

of comminution technique for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nanoparticles

[J]. Makromol Chem Macromol Symp, 1990, 35: 535-539.

[27] 张路, 陈雪刚. 碱式氯化镁晶须表面接枝甲级丙烯酸甲酯聚合反应

的研究 [J]. 无机材料学报, 2009, 24(4): 859-863.

[28] 李凤生, 杨毅. 纳米/微米复合技术及应用 [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

社, 2002: 6-11.

[29] 崔平. 机械混合法改性微纳米粉体的设备设计 [J]. 中国粉体技术,

2006(1): 17-19.

[30] 李晓峰, 李顺阳, 夏同驰, 等. 球磨法制备表面包覆CoOOH的氢氧

化镍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9, 24(5):

16-19.

[31] HU G R, DENG X R, PENG Z D, et al. Co/Mn-coated LiNiO

2

cathode

materials by solid-state rea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J]. Rare Met Mater

Eng, 2008, 37(11): 1881-1886.

[32] 万勇. 二氧化硅空心球及核壳结构结构的制备 [D]. 合肥: 中国科学

技术大学, 2007.

[33] 瞿晓岳, 朱宏伟, 谢辉, 等. 溶胶-凝胶法制备SiO

2

包覆型水性铝粉

[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0, 20(6): 1241-1246.

[34] 郭兴梅, 刘旭光, 许并社. 反应介质对二氧化硅在碳球表面包覆效果

的影响 [J]. 材料导报, 2011, 25(2): 86-89.

[35] GUO X M, LIU X G, XU B S,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sphere-silica core-shell structure and hollowsilica spheres [J].

Colloids Surf A, 2009, 345(1): 141-144.

[36] 孙秀果, 张建民, 彭政, 等. 包覆沉淀法制备氧化硅改性的纳米二氧

化钛及其性质 [J]. 功能材料, 2007, 38(11): 1898-1900.

[37] 张平伟, 叶尚云, 李锡力, 等. 锂离子蓄电池用天然石墨负极材料

[J]. 电源技术, 2007, 31(4): 281-284.

[38] 常中春, 李代禧, 刘宝林, 等. 磁性纳米粒的表面有机改性研究进展

[J]. 功能材料, 2010, 24(15): 114-117.

(编辑:邓学敏)

兰州化物所棉纤织物表面可控润湿性研究获新进展

中同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发中心研究人员在多功能化超疏水表面研究方

面取得新进展。

该研究小组利用聚二烯丙基二甲基铵盐酸盐(PDDA)和聚苯乙烯磺酸钠(PSS)在棉纤织物表面层层自组

装,得到(PDDA/PSS)3PDDA聚电解质多层薄膜,通过改变PDDA吸附的阴离子,可以同时调控纤维织物表

面的疏油性和疏水性。当PDDA吸附氯离子时,表面呈现超亲油和超亲水;当氯离子被全氟辛酸根离子取代

后。表面则呈现疏油和超疏水。该工作对于设计多功能可控润湿性的表面具有重要意义。该项工作得到了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支持。

(摘自科技网)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