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2日发(作者:凌平乐)
浣溪沙(1740首)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
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
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
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
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
词酒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秦观的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山道中
即事》等。
浣溪沙又名“浣溪纱”,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
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
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鱼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
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
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浣溪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金奁集》入“黄钟宫”,《张
子野词》入“中吕宫”。
唐教坊曲有“浣溪沙”曲名,与词调稍异。唐声诗(唐代配乐
的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
“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
“浣”指洗涤、漂洗;“沙”,古通“纱”。因此,“浣”的
对象只能是“纱”。敦煌出土的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
五代后蜀赵崇祚集录的《花间集》所录毛文锡、阎选、毛熙
震、李珣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
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
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
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苎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
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浣纱”二字,相传这里是春
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的
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春秋越国美女西施
浣纱的溪水。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
溪》,杜甫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
工部集》,唐杜甫的《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
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
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因此,梁
说仅备参考。
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为平韵体。
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李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
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就现存《浣溪
沙》文本作品来看,直接咏其调名的并不存在,这就涉及到乐
府曲调在“调”不在“题”音乐性本质。作为唐代教坊曲,唐
五代时期的“浣溪沙”具有乐器演奏、歌唱、舞蹈这几种不同
的音乐形态。唐五代“浣溪沙”民间曲辞主题丰富,如女性、
隐逸、羁旅、爱国等主题,其语言俚俗,风格质朴;文人词则
主题趋向统一,多言闺情、相思,用语绮艳,风格婉转含蓄。
宋代相较于唐五代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在音乐形式上,词牌
“浣溪沙”这一固定写作格式的确立,使得歌辞与音乐曲调有
机结合起来。为了适合于表达不同情调,还出现了“摊
破”“减字”等变化形式,并有词人创制了“浣溪沙慢”。曲
辞方面,宋代文人创作更为繁盛,且大大拓展了取材范围,题
材广博而宽泛,风格则突出体现了低回婉转与欢快灵动之两
端。在金元明清时期,除了词这一形式外,“浣溪沙”还以散
曲、南戏中曲牌的形式留存,直至清代仍然长盛不衰,在乐府
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泌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淲词有
“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
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
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
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
“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
“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2024年6月12日发(作者:凌平乐)
浣溪沙(1740首)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
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
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
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
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
词酒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秦观的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山道中
即事》等。
浣溪沙又名“浣溪纱”,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
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
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鱼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
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
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浣溪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金奁集》入“黄钟宫”,《张
子野词》入“中吕宫”。
唐教坊曲有“浣溪沙”曲名,与词调稍异。唐声诗(唐代配乐
的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
“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
“浣”指洗涤、漂洗;“沙”,古通“纱”。因此,“浣”的
对象只能是“纱”。敦煌出土的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
五代后蜀赵崇祚集录的《花间集》所录毛文锡、阎选、毛熙
震、李珣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
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
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
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苎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
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浣纱”二字,相传这里是春
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的
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春秋越国美女西施
浣纱的溪水。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
溪》,杜甫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
工部集》,唐杜甫的《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
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
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因此,梁
说仅备参考。
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为平韵体。
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李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
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就现存《浣溪
沙》文本作品来看,直接咏其调名的并不存在,这就涉及到乐
府曲调在“调”不在“题”音乐性本质。作为唐代教坊曲,唐
五代时期的“浣溪沙”具有乐器演奏、歌唱、舞蹈这几种不同
的音乐形态。唐五代“浣溪沙”民间曲辞主题丰富,如女性、
隐逸、羁旅、爱国等主题,其语言俚俗,风格质朴;文人词则
主题趋向统一,多言闺情、相思,用语绮艳,风格婉转含蓄。
宋代相较于唐五代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在音乐形式上,词牌
“浣溪沙”这一固定写作格式的确立,使得歌辞与音乐曲调有
机结合起来。为了适合于表达不同情调,还出现了“摊
破”“减字”等变化形式,并有词人创制了“浣溪沙慢”。曲
辞方面,宋代文人创作更为繁盛,且大大拓展了取材范围,题
材广博而宽泛,风格则突出体现了低回婉转与欢快灵动之两
端。在金元明清时期,除了词这一形式外,“浣溪沙”还以散
曲、南戏中曲牌的形式留存,直至清代仍然长盛不衰,在乐府
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泌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淲词有
“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
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
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
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
“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
“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