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_学生投入_的概念内涵与结构
2024年6月13日发(作者:丹夜天)
外国教育资料
2000
年第
2
期
“学生投入”的概念内涵与结构
孔企平
随着教育规模扩大
,
使人感到困惑的一个现象是
:
一方面国家和个人在教育资源上的投入日益增加
,
另
一方面部分学生在学习活动上投入的热情日益减退。
研究已经表明
,
在教育实践中最直接和持续的问题之
一
,
是学生投入
(
Newmann,1992
)
。对学生投入
(
stu
2
dentengagement
)
的实证研究是近十几年在西方教育
文献中出现的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
这个研究论题对我国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具有
重要意义。目前
,
我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改革和发展的
重要时期。不仅我国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
展
,
而且高中和大学教育也会在本世纪初获得较大的
发展。另外
,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重大
任务。关于学生投入的研究
,
对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中
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是有益的。
然而
,
当我们把目光投入有关“学生投入”的研究
领域时
,
首先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
:
不同的研究者用
“学生投入”的术语表达了不同的内容。因此
,
澄清学
生投入的概念与概念的结构是一个必要的工作。本文
介绍了西方教育文献中在学生投入概念研究上一些主
要观点
,
并在此基础上对三种基本的学生投入
(
行为投
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
)
作一些探讨。
课程经验的研究而引发的。
埃里克森是研究学生经验的主要学者之一。埃里
克森
(
1992
)
从课堂教学过程交互作用的角度论述了学
生的课程经验
,
从中提出了课程投入
(
curriculumen
2
gagement
)
的概念。在埃里克森
(
1992
)
看来
,
学生投入
是一种主动的课程经验。埃里克森
(
1992
)
认为
,
学生
在完成课程任务中的经验至少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
第
一个方面是社会联系方面
(
socialrelationalaspect
)
,
第
二个方面是教材方面
(
subjectmatteraspect
)
。前者包
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等社会联系
,
后者包括学生
和教材的心理联系。
在埃里克森
(
1992
)
看来
,
上述两个方面有赖于以
前的知识和对目前面对的问题的所激起的情感体验。
布朗
(
BrownJ.S
)
等
(
1989
)
的研究表明
,
学生的目的、
在学习情境中和他人关系的情感内容、对口头表达的
文化熟悉性和许多社会联系的特点
,
都会影响是否成
功地完成课堂中的任务。埃里克森
(
1992
)
进一步阐明
了这一过程。他认为
,
课堂教学使学生和教师走到一
起来了
,
教师和学生在选择内容材料等方面即时的和
长期的目的
,
甚至更一般的文化背景
,
都会影响学生和
教师的交互作用
,
也会分别影响学生的和教师的主观
经验。他认为
,
课程的目的有时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
鸣
,
学生的行为与外界权威所制定的目的可能一致也
可能不一致
;
学生有时会对所指定的学习任务感到无
聊和厌烦
;
由于学生不愿意学或者教师指定的学习内
容使学生难以掌握
,
则学生的学习就会不发生。埃里
克森
(
1992
)
认为
,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既有构建知识的
实践
,
也有抵御知识的实践
(
knowledgeavoidance
)
。埃
里克森
(
1992
)
进一步论述了教室的社会联系以及教师
关注对学生投入的影响。
另一方面
,
埃里克森
(
1992
)
的研究也指出
,
认知素
质在交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埃里克森
(
1992
)
研究
表明
,
学习任务的难度影响了学生的课程经验。班级
授课制造成了教师统一授课和学生统一学习的表面现
象。似乎对于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然而
,
埃里克森
(
1992
)
指出
,
学习发生在能够展示学生能力的最大能
力的范围中
,
即是维果斯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
,
由于学
一“、学生投入”概念的内涵
对“学生投入”的研究
,
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方
法。第一种用人类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课程经验进行研
究。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把学生投入作为一种变量
,
研
究这一变量的作用及其与其它教学变量的关系。在不
同的研究传统中
,
对学生投入概念的解释也是不同的。
1
1学生投入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化的课程经验
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杰克逊
(
Jackson,P.,1968
)
把
学生参与
(
studentinvolvement
)
作为研究的中心概念之
一
,
系统地研究了学生参与和非参与的课程经验。根
据埃里克森
(
Ericoson,F.,1992
)
的理解
,
课程经验
(
curriculumexperience
)
指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经历的
经验。目前
,
随着课程观的转变
,
课程经验已经成为课
程研究的一个充满生机的领域。纽曼
(
Newmann,F.
M.,1992
)
还特别提出对学生投入的研究是从对学生
72
生实际能力水平不一致
,
学生对课堂教学任务的认知
也是不一致的。
2
1学生投入是以学生行为投入为载体的心理活
动
杰克逊
(
1968
)
认为
,
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相处还是
不够的
,
简而言之
,
他们必须投入于学校工作。然而
,
杰克逊
(
1968
)
已经注意到
,
仅仅只有行为参与是不够
的
,
除了学生仅仅出席以外
,
必须关注一种更深刻的形
式。杰克逊
(
1968
)
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
,
即在学生行
为参与的背后是否还有一种更深层的投入
?
纽曼
(
1992
)
研究的一个贡献是界定了学生投入包括了心理
投入
,
而且指出了这是实质之所在
,
使学生投入的含义
大大深化了。
纽曼
(
1992
)
指出
,
我们定义了学生在学业工作中
的投入为学生的指向学业工作所要促进的学习、理解
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的心理投入及努力。根据这
一定义
,
学生投入虽然包括了学生行为化的经验
,
但主
要还是指心理投入。纽曼的合作者之一尼斯特
(
Nys
2
trand,M.,1991
)
区别了学生的两种投入
:
程序化的投
入
(
proceduralengagement
)
和实质的投入
(
substantive
engagement
)
,
前者指单纯的行为投入
,
后者包括了合
理的心理投入
,
并认为只有实质的投入和学生的高层
次的思维发展有关。纽曼
(
1992
)
的理论为研究心理投
入开辟了道路
,
同时也说明了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更
清楚地界定不同类型的投入
(
包括情感投入、认知投入
和行为投入
)
的含义。
纽曼
(
1992
)
有关对学生心理投入的思想集中体现
于他对概念作出以下的特别说明
:
其一
,
学生投入实质
上涉及了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的心理投入
,
并不是指对完成指定的作业或取得较高
成绩
(
如分数或其它社会认同
)
。学生可以完成学业工
作
,
并且表现良好
,
但并不一定投入其中。事实上
,
大
量的研究已经表明
,
学生往往投入大量的精力于一些
细节和程序并没有发展真正的理解。
其二
,
学生投入具有个别化的特点。尼斯特
(
1991
)
还特别指出
,
学生的课程投入是指个别学生的
课程经验
,
而不是指群体学生
(
如全班学生
)
的课程经
验。
其三
,
学生在掌握知识中的心理投入具有不容易
被观察的特征。学生投入的层次可以从一些非直接的
指标来推断
,
如注意的强度、学习的热情等。然而
,
所
有这一切
,
也有可能成为误导的指标。有的学生看上
去在努力学习
,
但并不是真正投入
,
因为他们有时常常
表示了服从学校规范的意愿
,
而不是实际的投入
:
有的
学生看上去在发白日梦
,
但有可能在很投入地思考着
学习中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
,
一个学习努力的学生
也有可能是并不投入的。
其四
,
在一个特定的学习活动的背景中
,
学生投入
应该被视为一个从少到多的连续统
,
这个连续统的两
端是投入和非投入
,
而不是只有间断的情况。
其五
,
学生在学校中完成的工作常常会涉及一些
无意义的细节和机械的记忆
,
并没有太多的机会以发
展学生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创造性的掌握。然而
,
投入
的定义并没有对学生投入于哪些知识学习作出规范
,
因为这个问题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其六
,
投入含义比动机广泛得多。学业动机是指
在学习工作中或特定的任务中的一般的愿望和心向。
显然
,
学生可以具有动机
,
但并没有投入于具体的学业
工作。尽管学生投入和学生动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但纽曼
(
1992
)
特别强调它们之间的区别。第一
,
动机
是一种心理状态
,
学生投入并不是一种心理状态
,
而是
一种经验
,
或者说
,
是对特定的课程的反应
,
是一种与
教学情境是不可分割的活动。第二
,
动机并不一定导
致投入
,
有某一种动机的人并不一定会做某一种事情。
第三
,
动机是指向未来的
,
而投入是一种过去或者现在
的经验。
二“、学生投入”概念的结构
事实上
,
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学生投入的研究涉及
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等不同的方面
,
逐步形
成了三个方面的基础结构。研究者在研究学生投入的
概念时
,
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
,
把学生投入看作为
行为投入、情感投入或认知的投入。根据纽曼
(
1992
)
的观点
,
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是以行为投入为载体的
,
而且表达了学生投入的实质内涵。在大多数文献中
,
研究者对学生投入的研究往往只是对一个方面进行研
究
,
这也表明这三方面的概念具有相对独立性。我们
认为学生投入是一个组合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单一概念
是基于以下的理由。
首先
,
对目前西方研究文献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虽然目前关于学生投入的概念解释较多
,
差异也较大。
但基本上都可以放入三种投入的构架中。如表
1
。
第二
,
符合目前研究的趋势。在纽曼
(
1992
)
的理
论中
,
学生投入虽然包括了多种因素
,
但还是呈现统一
的形式。著名的芬恩
(
1989
)
模式对于学生投入成为一
个组合概念作出贡献。芬恩
(
1989,1993
)
提出了学生
投入的模式
,
根据这种模式
,
投入指学生参与学校学习
生活。它有二种基本形式
,
第一种
,
是行为的形式
,
是
指参加学校活动。第二种
,
是情感的形式
,
是指对学校
教育目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芬恩
(
1993
)
认为
,
学生
投入具有周期的性质
,
投入提高了学习的成绩
,
而学习
的提高又反过来提高了学生的投入。芬恩
(
1993
)
的模
73
表
1
研究学生投入的三个方面的研究者
情感投入
安利
(
Ainley,M.D.,1993
)
;
斯金纳
(
Skinner,E.A.
)
等
(
1993
)
;
斯金纳等1
(
1990
)
;
格斯里
(
Guthrie,
J.T.
)
等
(
1997
)
;
里德
(
Reed,J.H.
)
等
(
1996
)
;
科佐兰克
(
Kozolanka,K.,1995
)
;
纽曼
(
1992
)
斯金纳等
(
1993
)
;
斯金纳等1
(
1990
)
;
格斯里等
(
1997
)
;
米斯
(
Meece
)
等
(
1988
)
;
平特里克
(
Pin
2
trich,B.C.,1992
)
李
(
Lee,O.
)
和安德森
(
Anderson,C.W.
)(
1993
)
;
纽曼
(
1992
)
米瑟雷迪诺
(
Miserandino,M.,1996
)
;
芬恩
(
Finn,J.D.,1989,1993
)
;
帕特里克
(
Patrick,B.C.
)
等
(
1993
)
;
康奈尔
(
Connell,J.
)
等
(
1991
)
;
李和安德森
(
1993
)
;
马科斯
(
Marks,H.M.,1998
)
感投入和认知投入二个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认知投入
行为投入
式强调了学生个体在学业中的重大的作用。
第三
,
符合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纽曼
(
1992
)
的工
作指出了学生投入主要是一种心理活动。那么
,
心理
活动有哪些基本部分组成呢
?
我国心理学家潘菽
(
1967
)
指出
,
心理活动是由“知”和“意”组成的
,
即分成
三、情感投入、认知投入和行为投入的含
义
学生投入是行为投入
(
behavioralengagement
)
、情
意向活动和认识活动两种。所谓认识活动
,
就是人们感投入
(
affectiveengagement
)
和认知投入
(
cognitiveen
2
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活动
,
包括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
gagement
)
的组合
,
这三个方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
意向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
,
包括情绪
,
意此
,
进一步讨论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的含义
志
,
欲念等心理过程。这就是心理活动的二分法
,
潘菽是必要的。
(
1967
)
认为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概括。在认识和意向这
1
1情感投入的基本含义
关系
,
它们是互相区别
,
又互相依存。就整体而言
,
意事实上
,
研究者对情感投入的界定是有所不同的。
向活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
而认识活动是从从属的次总的说来
,
有四种情况。表
2
摘录了这四种情况较为
要的一方。心理学理论中的二分法为心理投入分为情典型的表述。
表
2
情感投入的含义
研究者
科佐兰克
K
1
(
1995
)
定义
简单地说来
,
学生投入本质上是指对一个活动的情感上的投入。在这里
,
情感投入
是指与其他人和现象的联系
,
这种联系是某种社会和情境的产物。
康奈尔等
(
1991
)
;
斯
金纳
(
1991
)
;
斯金纳学生投入是指学生在学校的情境中参与学习活动时的强度和情感品质。
等
(
1993
)
平特里克等
(
1993
)
安利
(
1993
)
学生投入是在学习活动伴随着的积极情感
(
当学生高度投入的时候
,
学生是积极的
并表现出积极的情感
;
当不投入的时候
,
学生表现得被动并表现出负面的情感
)
。
学生投入学生关于学习的一般目的
(
goals
)
和信念
(
beliefs
)
的情感体验。
斯金纳等
(
1993
)
认为
,
学生的情感投入包括了四
方面的课堂中的体验
:
兴趣
(
与厌倦相对
)
、快乐
(
与忧
伤相对
)
、忧虑和愤怒。也有学者认为
,
学生情感投入
是一个连续的变量
,
这个变量有六个基本要素
:
孤僻、
遵守规范、反叛、顺从、革新和投入
(
connell,1990;Con
2
nel&Wellbom,1991
)
。然而
,
从上述要素的含义来
看
,
这些要素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基本方面
:
积极情感
,
遵守规范和消极情感。每一个方面有一个或几个的表
现指标。如下表
:
从表
2
可见
,
第
1
、
2
、
3
种定义有共同之处
,
即把学
生情感投入看作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第
4
种定义
把情感投入看作学生学习的目的和信念等心理因素在
教学活动中的整体反应。这一定义体现了把一些心理
变量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趋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
的心理投入
,
无疑涉及了许多心理变是
,
如信念、兴趣
等。然而
,
在学生投入过程中
,
这些变量并不是以个别
的形式作出反应的
,
而是形成一个整体的反应
,
从而形
成安利
(
1993
)
称为投入的风格
(
styleofengagement
)
。
在本文中
,
学生的情感投入是指学生数学教学活动中
74
2024年6月13日发(作者:丹夜天)
外国教育资料
2000
年第
2
期
“学生投入”的概念内涵与结构
孔企平
随着教育规模扩大
,
使人感到困惑的一个现象是
:
一方面国家和个人在教育资源上的投入日益增加
,
另
一方面部分学生在学习活动上投入的热情日益减退。
研究已经表明
,
在教育实践中最直接和持续的问题之
一
,
是学生投入
(
Newmann,1992
)
。对学生投入
(
stu
2
dentengagement
)
的实证研究是近十几年在西方教育
文献中出现的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
这个研究论题对我国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具有
重要意义。目前
,
我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改革和发展的
重要时期。不仅我国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
展
,
而且高中和大学教育也会在本世纪初获得较大的
发展。另外
,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重大
任务。关于学生投入的研究
,
对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中
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是有益的。
然而
,
当我们把目光投入有关“学生投入”的研究
领域时
,
首先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
:
不同的研究者用
“学生投入”的术语表达了不同的内容。因此
,
澄清学
生投入的概念与概念的结构是一个必要的工作。本文
介绍了西方教育文献中在学生投入概念研究上一些主
要观点
,
并在此基础上对三种基本的学生投入
(
行为投
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
)
作一些探讨。
课程经验的研究而引发的。
埃里克森是研究学生经验的主要学者之一。埃里
克森
(
1992
)
从课堂教学过程交互作用的角度论述了学
生的课程经验
,
从中提出了课程投入
(
curriculumen
2
gagement
)
的概念。在埃里克森
(
1992
)
看来
,
学生投入
是一种主动的课程经验。埃里克森
(
1992
)
认为
,
学生
在完成课程任务中的经验至少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
第
一个方面是社会联系方面
(
socialrelationalaspect
)
,
第
二个方面是教材方面
(
subjectmatteraspect
)
。前者包
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等社会联系
,
后者包括学生
和教材的心理联系。
在埃里克森
(
1992
)
看来
,
上述两个方面有赖于以
前的知识和对目前面对的问题的所激起的情感体验。
布朗
(
BrownJ.S
)
等
(
1989
)
的研究表明
,
学生的目的、
在学习情境中和他人关系的情感内容、对口头表达的
文化熟悉性和许多社会联系的特点
,
都会影响是否成
功地完成课堂中的任务。埃里克森
(
1992
)
进一步阐明
了这一过程。他认为
,
课堂教学使学生和教师走到一
起来了
,
教师和学生在选择内容材料等方面即时的和
长期的目的
,
甚至更一般的文化背景
,
都会影响学生和
教师的交互作用
,
也会分别影响学生的和教师的主观
经验。他认为
,
课程的目的有时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
鸣
,
学生的行为与外界权威所制定的目的可能一致也
可能不一致
;
学生有时会对所指定的学习任务感到无
聊和厌烦
;
由于学生不愿意学或者教师指定的学习内
容使学生难以掌握
,
则学生的学习就会不发生。埃里
克森
(
1992
)
认为
,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既有构建知识的
实践
,
也有抵御知识的实践
(
knowledgeavoidance
)
。埃
里克森
(
1992
)
进一步论述了教室的社会联系以及教师
关注对学生投入的影响。
另一方面
,
埃里克森
(
1992
)
的研究也指出
,
认知素
质在交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埃里克森
(
1992
)
研究
表明
,
学习任务的难度影响了学生的课程经验。班级
授课制造成了教师统一授课和学生统一学习的表面现
象。似乎对于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然而
,
埃里克森
(
1992
)
指出
,
学习发生在能够展示学生能力的最大能
力的范围中
,
即是维果斯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
,
由于学
一“、学生投入”概念的内涵
对“学生投入”的研究
,
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方
法。第一种用人类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课程经验进行研
究。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把学生投入作为一种变量
,
研
究这一变量的作用及其与其它教学变量的关系。在不
同的研究传统中
,
对学生投入概念的解释也是不同的。
1
1学生投入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化的课程经验
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杰克逊
(
Jackson,P.,1968
)
把
学生参与
(
studentinvolvement
)
作为研究的中心概念之
一
,
系统地研究了学生参与和非参与的课程经验。根
据埃里克森
(
Ericoson,F.,1992
)
的理解
,
课程经验
(
curriculumexperience
)
指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经历的
经验。目前
,
随着课程观的转变
,
课程经验已经成为课
程研究的一个充满生机的领域。纽曼
(
Newmann,F.
M.,1992
)
还特别提出对学生投入的研究是从对学生
72
生实际能力水平不一致
,
学生对课堂教学任务的认知
也是不一致的。
2
1学生投入是以学生行为投入为载体的心理活
动
杰克逊
(
1968
)
认为
,
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相处还是
不够的
,
简而言之
,
他们必须投入于学校工作。然而
,
杰克逊
(
1968
)
已经注意到
,
仅仅只有行为参与是不够
的
,
除了学生仅仅出席以外
,
必须关注一种更深刻的形
式。杰克逊
(
1968
)
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
,
即在学生行
为参与的背后是否还有一种更深层的投入
?
纽曼
(
1992
)
研究的一个贡献是界定了学生投入包括了心理
投入
,
而且指出了这是实质之所在
,
使学生投入的含义
大大深化了。
纽曼
(
1992
)
指出
,
我们定义了学生在学业工作中
的投入为学生的指向学业工作所要促进的学习、理解
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的心理投入及努力。根据这
一定义
,
学生投入虽然包括了学生行为化的经验
,
但主
要还是指心理投入。纽曼的合作者之一尼斯特
(
Nys
2
trand,M.,1991
)
区别了学生的两种投入
:
程序化的投
入
(
proceduralengagement
)
和实质的投入
(
substantive
engagement
)
,
前者指单纯的行为投入
,
后者包括了合
理的心理投入
,
并认为只有实质的投入和学生的高层
次的思维发展有关。纽曼
(
1992
)
的理论为研究心理投
入开辟了道路
,
同时也说明了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更
清楚地界定不同类型的投入
(
包括情感投入、认知投入
和行为投入
)
的含义。
纽曼
(
1992
)
有关对学生心理投入的思想集中体现
于他对概念作出以下的特别说明
:
其一
,
学生投入实质
上涉及了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的心理投入
,
并不是指对完成指定的作业或取得较高
成绩
(
如分数或其它社会认同
)
。学生可以完成学业工
作
,
并且表现良好
,
但并不一定投入其中。事实上
,
大
量的研究已经表明
,
学生往往投入大量的精力于一些
细节和程序并没有发展真正的理解。
其二
,
学生投入具有个别化的特点。尼斯特
(
1991
)
还特别指出
,
学生的课程投入是指个别学生的
课程经验
,
而不是指群体学生
(
如全班学生
)
的课程经
验。
其三
,
学生在掌握知识中的心理投入具有不容易
被观察的特征。学生投入的层次可以从一些非直接的
指标来推断
,
如注意的强度、学习的热情等。然而
,
所
有这一切
,
也有可能成为误导的指标。有的学生看上
去在努力学习
,
但并不是真正投入
,
因为他们有时常常
表示了服从学校规范的意愿
,
而不是实际的投入
:
有的
学生看上去在发白日梦
,
但有可能在很投入地思考着
学习中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
,
一个学习努力的学生
也有可能是并不投入的。
其四
,
在一个特定的学习活动的背景中
,
学生投入
应该被视为一个从少到多的连续统
,
这个连续统的两
端是投入和非投入
,
而不是只有间断的情况。
其五
,
学生在学校中完成的工作常常会涉及一些
无意义的细节和机械的记忆
,
并没有太多的机会以发
展学生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创造性的掌握。然而
,
投入
的定义并没有对学生投入于哪些知识学习作出规范
,
因为这个问题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其六
,
投入含义比动机广泛得多。学业动机是指
在学习工作中或特定的任务中的一般的愿望和心向。
显然
,
学生可以具有动机
,
但并没有投入于具体的学业
工作。尽管学生投入和学生动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但纽曼
(
1992
)
特别强调它们之间的区别。第一
,
动机
是一种心理状态
,
学生投入并不是一种心理状态
,
而是
一种经验
,
或者说
,
是对特定的课程的反应
,
是一种与
教学情境是不可分割的活动。第二
,
动机并不一定导
致投入
,
有某一种动机的人并不一定会做某一种事情。
第三
,
动机是指向未来的
,
而投入是一种过去或者现在
的经验。
二“、学生投入”概念的结构
事实上
,
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学生投入的研究涉及
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等不同的方面
,
逐步形
成了三个方面的基础结构。研究者在研究学生投入的
概念时
,
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
,
把学生投入看作为
行为投入、情感投入或认知的投入。根据纽曼
(
1992
)
的观点
,
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是以行为投入为载体的
,
而且表达了学生投入的实质内涵。在大多数文献中
,
研究者对学生投入的研究往往只是对一个方面进行研
究
,
这也表明这三方面的概念具有相对独立性。我们
认为学生投入是一个组合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单一概念
是基于以下的理由。
首先
,
对目前西方研究文献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虽然目前关于学生投入的概念解释较多
,
差异也较大。
但基本上都可以放入三种投入的构架中。如表
1
。
第二
,
符合目前研究的趋势。在纽曼
(
1992
)
的理
论中
,
学生投入虽然包括了多种因素
,
但还是呈现统一
的形式。著名的芬恩
(
1989
)
模式对于学生投入成为一
个组合概念作出贡献。芬恩
(
1989,1993
)
提出了学生
投入的模式
,
根据这种模式
,
投入指学生参与学校学习
生活。它有二种基本形式
,
第一种
,
是行为的形式
,
是
指参加学校活动。第二种
,
是情感的形式
,
是指对学校
教育目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芬恩
(
1993
)
认为
,
学生
投入具有周期的性质
,
投入提高了学习的成绩
,
而学习
的提高又反过来提高了学生的投入。芬恩
(
1993
)
的模
73
表
1
研究学生投入的三个方面的研究者
情感投入
安利
(
Ainley,M.D.,1993
)
;
斯金纳
(
Skinner,E.A.
)
等
(
1993
)
;
斯金纳等1
(
1990
)
;
格斯里
(
Guthrie,
J.T.
)
等
(
1997
)
;
里德
(
Reed,J.H.
)
等
(
1996
)
;
科佐兰克
(
Kozolanka,K.,1995
)
;
纽曼
(
1992
)
斯金纳等
(
1993
)
;
斯金纳等1
(
1990
)
;
格斯里等
(
1997
)
;
米斯
(
Meece
)
等
(
1988
)
;
平特里克
(
Pin
2
trich,B.C.,1992
)
李
(
Lee,O.
)
和安德森
(
Anderson,C.W.
)(
1993
)
;
纽曼
(
1992
)
米瑟雷迪诺
(
Miserandino,M.,1996
)
;
芬恩
(
Finn,J.D.,1989,1993
)
;
帕特里克
(
Patrick,B.C.
)
等
(
1993
)
;
康奈尔
(
Connell,J.
)
等
(
1991
)
;
李和安德森
(
1993
)
;
马科斯
(
Marks,H.M.,1998
)
感投入和认知投入二个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认知投入
行为投入
式强调了学生个体在学业中的重大的作用。
第三
,
符合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纽曼
(
1992
)
的工
作指出了学生投入主要是一种心理活动。那么
,
心理
活动有哪些基本部分组成呢
?
我国心理学家潘菽
(
1967
)
指出
,
心理活动是由“知”和“意”组成的
,
即分成
三、情感投入、认知投入和行为投入的含
义
学生投入是行为投入
(
behavioralengagement
)
、情
意向活动和认识活动两种。所谓认识活动
,
就是人们感投入
(
affectiveengagement
)
和认知投入
(
cognitiveen
2
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活动
,
包括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
gagement
)
的组合
,
这三个方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
意向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
,
包括情绪
,
意此
,
进一步讨论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的含义
志
,
欲念等心理过程。这就是心理活动的二分法
,
潘菽是必要的。
(
1967
)
认为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概括。在认识和意向这
1
1情感投入的基本含义
关系
,
它们是互相区别
,
又互相依存。就整体而言
,
意事实上
,
研究者对情感投入的界定是有所不同的。
向活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
而认识活动是从从属的次总的说来
,
有四种情况。表
2
摘录了这四种情况较为
要的一方。心理学理论中的二分法为心理投入分为情典型的表述。
表
2
情感投入的含义
研究者
科佐兰克
K
1
(
1995
)
定义
简单地说来
,
学生投入本质上是指对一个活动的情感上的投入。在这里
,
情感投入
是指与其他人和现象的联系
,
这种联系是某种社会和情境的产物。
康奈尔等
(
1991
)
;
斯
金纳
(
1991
)
;
斯金纳学生投入是指学生在学校的情境中参与学习活动时的强度和情感品质。
等
(
1993
)
平特里克等
(
1993
)
安利
(
1993
)
学生投入是在学习活动伴随着的积极情感
(
当学生高度投入的时候
,
学生是积极的
并表现出积极的情感
;
当不投入的时候
,
学生表现得被动并表现出负面的情感
)
。
学生投入学生关于学习的一般目的
(
goals
)
和信念
(
beliefs
)
的情感体验。
斯金纳等
(
1993
)
认为
,
学生的情感投入包括了四
方面的课堂中的体验
:
兴趣
(
与厌倦相对
)
、快乐
(
与忧
伤相对
)
、忧虑和愤怒。也有学者认为
,
学生情感投入
是一个连续的变量
,
这个变量有六个基本要素
:
孤僻、
遵守规范、反叛、顺从、革新和投入
(
connell,1990;Con
2
nel&Wellbom,1991
)
。然而
,
从上述要素的含义来
看
,
这些要素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基本方面
:
积极情感
,
遵守规范和消极情感。每一个方面有一个或几个的表
现指标。如下表
:
从表
2
可见
,
第
1
、
2
、
3
种定义有共同之处
,
即把学
生情感投入看作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第
4
种定义
把情感投入看作学生学习的目的和信念等心理因素在
教学活动中的整体反应。这一定义体现了把一些心理
变量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趋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
的心理投入
,
无疑涉及了许多心理变是
,
如信念、兴趣
等。然而
,
在学生投入过程中
,
这些变量并不是以个别
的形式作出反应的
,
而是形成一个整体的反应
,
从而形
成安利
(
1993
)
称为投入的风格
(
styleofengagement
)
。
在本文中
,
学生的情感投入是指学生数学教学活动中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