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IT圈 admin 44浏览 0评论

2024年7月11日发(作者:浮舒怀)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摘要:“爱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齐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目标。 他将对儿童的爱贯穿

于一生的教育实践之中,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个实践“爱的教育”的教 育家。对裴氏“爱

的教育”思想可以从萌爱、释爱、施爱和启爱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分析

近代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生活的灵

魂 是 爱[1]。“爱的教育”(又称“教育爱”)是裴斯泰洛齐(以下简称“裴氏”)一生为 之

奋斗的理想与目 标。他将对儿童的爱贯穿于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之中,堪称教育史上第一

个实践“爱的教 育” 的教育家及楷模。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可给人们以莫大的教益。本

文拟对其“爱的教育”思 想从四个方面作以简要的分析。

一、萌爱

关于裴氏“爱的教育”萌发的思想渊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童年时期受

女性 温柔慈爱的善良天性的影响;第二,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第三,受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和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激进思想的影响;第四,受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单子论的影响。

1.“爱的教育”植根于裴氏幼小的童年

通过翻阅史料得知,裴斯泰洛齐在五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爱,可以说,裴斯泰洛齐的童年

受 到两位伟大女性的细心呵护:一位是他的母亲苏珊娜(Susanna),另一位是忠诚的女仆巴

贝 丽(Babeli)。母亲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知书达理,是非分明。女

仆巴贝丽也是一位善良、贤惠的姑娘,在裴氏父亲临终时,她曾许下诺言,终身服务于裴氏 一

家。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女性的慈爱给裴氏幼小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裴 氏“爱

的教育”思想最早便植根于幼年时期的早期教育——女性的慈爱的教育中。

2.“爱的教育”植根于宗教信仰

裴斯泰洛齐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而且他的祖父就是一名传教士。童年时期的裴斯泰

洛齐 经常和祖父生活在一起,接受基督教教义的熏陶。基督教教义中讲的是博爱精神,其道

德的 核心就是爱。作为一名基督徒,首先是尽心尽性尽意地爱主,爱上帝;其次是“爱人如

己” , 这里“人”指的是所有人,包括敌人。强调的是爱神与爱人的统一,这就是基督教的博

爱精 神 。裴氏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运用于教育实践当中,热爱儿童,关心儿童,开创了教育

史上爱 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先河。

3.“爱的教育”植根于人性的解放

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爆发了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文艺复兴运动。这

场发生在 意 识形态领域的革新运动以人文主义为主要特征,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代表,反对

封建社会专制 制度,与宗教神学的“禁欲主义”、“宿命论”、“原罪说”等针锋相对。

其中,有一点是 值得重视的,即人文主义思潮高度肯定了“人”的作用,人的价值和尊严得

到空前的提高, 大力宣扬人性的解放,鼓励人们摆脱教会的束缚以获得自由。例如,英国最著

名的人文主义 理 论家莫尔在《乌托邦》中要求解放儿童,培养儿童仁慈、仁爱、公正、勇

敢等品质,这与封 建社会摧残儿童的教育是针锋相对的。

此外,法国的启蒙运动对裴氏“爱的教育”思想也有一定影响。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

重要 代表 ,他以《社会契约论》为檄文讨伐封建贵族势力,以《爱弥儿》为里程碑掀起了教

育史上哥 白尼式的革命。从“枷锁之中”解放儿童,宣传人性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以

培养“自 然 人”为最终目标,是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无疑,裴氏继承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思

想,并进一 步引申出了爱的教育。

4.“爱的教育”植根于莱布尼兹的单子论

求学时期,裴氏深受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影响。莱布尼兹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是单子,

它是一种不能再分的、不占空间的、能自由活动的精神实体。宇宙万物便是由上帝安排的

单 子互相结合、协调一致的精神上的联系而形成的,具有“先定和谐”的属性。单子的另

一属 性 是具有内在动力,推动它不断地自我发展[2]17。裴氏接受这一观点,并引用至教 育

上。他 认为,构成教育生活的单子就是“爱”,智力、情感、体力是先天地统一在一起的,由

“爱 “的因素所组成,“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

二、释爱

裴斯泰洛齐以爱国、爱民、更爱教育事业而著称。他说:“我除了对我国人民的满腔热

情和 爱以外,没有其他力量。”[3]208裴氏对儿童的爱无微不至。他说:“我决心使我 的

孩子们在一 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

是我的幸福, 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3]197-198。因此,裴氏的爱是一种博爱、慈爱、

仁 爱,而不 是狭爱、溺爱、宠爱,他爱得真诚,爱得彻底,爱得毫无保留。那么,如何理解裴氏

“爱的 教育”的真正内涵呢?

1.“爱的教育”是一种自然主义教育

自然主义思想源起于古希腊,到卢梭时期得到迅速发展,裴氏便从卢梭的手中接过了自

然主 义思想的大旗。“爱的教育”是裴氏对自然主义思想的升华,把人性从低级的自然状

态提高 到了高级的道德意识状态,这与裴氏的人性观是分不开的。

裴氏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两面性,即具有低级天性和高级天性。低级天性指的是自我保

存 ,及可能由此发展而来的损人利己、狡猾贪婪、残忍恶毒的品性,即动物性;高级天性则指

的是人所独具的理性,包括追求真、善、美和自我完善、热爱上帝、利他等德性。二者实质

不同但又互相联系,高级天性以低级天性为基础,并从中产生、发展起来[4]。

裴氏说:“我自身有三重本性——动物本性、社会本性和道德本性。”[2]260他将 人

的本性分为 三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自然状态、社会状态、道德状态。在原始条件

下,人类的本 性是简单的、纯洁的,爱的种子开始萌发,称为“自然人”时期,存在“变坏”的

危机;在 社会 状态下,“自然人”堕落了,出现了“社会人”,人类的善良本性被逐渐削弱;在

道德状态 下,产生了“道德人”,产生了情感,爱的种子受到唤醒。

“君主啊,人世间最神圣的理论莫过于这种仁爱精神。”[2]238裴氏高度评价了人 类

的仁爱 精神。他认为,人类身上有一种仁慈的气质,正因为这种气质才使人高贵起来,并上升

到爱 的水平。这种仁慈究其根源是感觉上的,它属于人类的原始本性;这种爱是在人性的 基

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旦消失,便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可见,“爱的教育”是在高度尊 重人

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一种源自“自然”的一种教育。

2.“爱的教育”是和谐教育的重要保证

和谐教育思想是裴氏对人类教育事业的又一伟大贡献。和谐是一种稳定、均衡、融洽

的状态 。和谐教育使人的各种能力、天赋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这些能力和天赋包括道德

的、 智力的和身体的。裴氏把教育的最终目的定格为人的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他在《林

哈德与 葛笃德》一书中写道:“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每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

使 其经过锻炼,能人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5]因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冲突影 响着人

类教育的和 谐发展,这就需要发挥爱的作用。“爱的教育”在和谐教育过程中起着调节、

感化的作用, 是教育目的实现的必要条件。

2024年7月11日发(作者:浮舒怀)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摘要:“爱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齐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目标。 他将对儿童的爱贯穿

于一生的教育实践之中,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个实践“爱的教育”的教 育家。对裴氏“爱

的教育”思想可以从萌爱、释爱、施爱和启爱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分析

近代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生活的灵

魂 是 爱[1]。“爱的教育”(又称“教育爱”)是裴斯泰洛齐(以下简称“裴氏”)一生为 之

奋斗的理想与目 标。他将对儿童的爱贯穿于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之中,堪称教育史上第一

个实践“爱的教 育” 的教育家及楷模。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可给人们以莫大的教益。本

文拟对其“爱的教育”思 想从四个方面作以简要的分析。

一、萌爱

关于裴氏“爱的教育”萌发的思想渊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童年时期受

女性 温柔慈爱的善良天性的影响;第二,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第三,受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和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激进思想的影响;第四,受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单子论的影响。

1.“爱的教育”植根于裴氏幼小的童年

通过翻阅史料得知,裴斯泰洛齐在五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爱,可以说,裴斯泰洛齐的童年

受 到两位伟大女性的细心呵护:一位是他的母亲苏珊娜(Susanna),另一位是忠诚的女仆巴

贝 丽(Babeli)。母亲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知书达理,是非分明。女

仆巴贝丽也是一位善良、贤惠的姑娘,在裴氏父亲临终时,她曾许下诺言,终身服务于裴氏 一

家。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女性的慈爱给裴氏幼小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裴 氏“爱

的教育”思想最早便植根于幼年时期的早期教育——女性的慈爱的教育中。

2.“爱的教育”植根于宗教信仰

裴斯泰洛齐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而且他的祖父就是一名传教士。童年时期的裴斯泰

洛齐 经常和祖父生活在一起,接受基督教教义的熏陶。基督教教义中讲的是博爱精神,其道

德的 核心就是爱。作为一名基督徒,首先是尽心尽性尽意地爱主,爱上帝;其次是“爱人如

己” , 这里“人”指的是所有人,包括敌人。强调的是爱神与爱人的统一,这就是基督教的博

爱精 神 。裴氏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运用于教育实践当中,热爱儿童,关心儿童,开创了教育

史上爱 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先河。

3.“爱的教育”植根于人性的解放

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爆发了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文艺复兴运动。这

场发生在 意 识形态领域的革新运动以人文主义为主要特征,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代表,反对

封建社会专制 制度,与宗教神学的“禁欲主义”、“宿命论”、“原罪说”等针锋相对。

其中,有一点是 值得重视的,即人文主义思潮高度肯定了“人”的作用,人的价值和尊严得

到空前的提高, 大力宣扬人性的解放,鼓励人们摆脱教会的束缚以获得自由。例如,英国最著

名的人文主义 理 论家莫尔在《乌托邦》中要求解放儿童,培养儿童仁慈、仁爱、公正、勇

敢等品质,这与封 建社会摧残儿童的教育是针锋相对的。

此外,法国的启蒙运动对裴氏“爱的教育”思想也有一定影响。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

重要 代表 ,他以《社会契约论》为檄文讨伐封建贵族势力,以《爱弥儿》为里程碑掀起了教

育史上哥 白尼式的革命。从“枷锁之中”解放儿童,宣传人性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以

培养“自 然 人”为最终目标,是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无疑,裴氏继承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思

想,并进一 步引申出了爱的教育。

4.“爱的教育”植根于莱布尼兹的单子论

求学时期,裴氏深受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影响。莱布尼兹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是单子,

它是一种不能再分的、不占空间的、能自由活动的精神实体。宇宙万物便是由上帝安排的

单 子互相结合、协调一致的精神上的联系而形成的,具有“先定和谐”的属性。单子的另

一属 性 是具有内在动力,推动它不断地自我发展[2]17。裴氏接受这一观点,并引用至教 育

上。他 认为,构成教育生活的单子就是“爱”,智力、情感、体力是先天地统一在一起的,由

“爱 “的因素所组成,“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

二、释爱

裴斯泰洛齐以爱国、爱民、更爱教育事业而著称。他说:“我除了对我国人民的满腔热

情和 爱以外,没有其他力量。”[3]208裴氏对儿童的爱无微不至。他说:“我决心使我 的

孩子们在一 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

是我的幸福, 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3]197-198。因此,裴氏的爱是一种博爱、慈爱、

仁 爱,而不 是狭爱、溺爱、宠爱,他爱得真诚,爱得彻底,爱得毫无保留。那么,如何理解裴氏

“爱的 教育”的真正内涵呢?

1.“爱的教育”是一种自然主义教育

自然主义思想源起于古希腊,到卢梭时期得到迅速发展,裴氏便从卢梭的手中接过了自

然主 义思想的大旗。“爱的教育”是裴氏对自然主义思想的升华,把人性从低级的自然状

态提高 到了高级的道德意识状态,这与裴氏的人性观是分不开的。

裴氏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两面性,即具有低级天性和高级天性。低级天性指的是自我保

存 ,及可能由此发展而来的损人利己、狡猾贪婪、残忍恶毒的品性,即动物性;高级天性则指

的是人所独具的理性,包括追求真、善、美和自我完善、热爱上帝、利他等德性。二者实质

不同但又互相联系,高级天性以低级天性为基础,并从中产生、发展起来[4]。

裴氏说:“我自身有三重本性——动物本性、社会本性和道德本性。”[2]260他将 人

的本性分为 三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自然状态、社会状态、道德状态。在原始条件

下,人类的本 性是简单的、纯洁的,爱的种子开始萌发,称为“自然人”时期,存在“变坏”的

危机;在 社会 状态下,“自然人”堕落了,出现了“社会人”,人类的善良本性被逐渐削弱;在

道德状态 下,产生了“道德人”,产生了情感,爱的种子受到唤醒。

“君主啊,人世间最神圣的理论莫过于这种仁爱精神。”[2]238裴氏高度评价了人 类

的仁爱 精神。他认为,人类身上有一种仁慈的气质,正因为这种气质才使人高贵起来,并上升

到爱 的水平。这种仁慈究其根源是感觉上的,它属于人类的原始本性;这种爱是在人性的 基

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旦消失,便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可见,“爱的教育”是在高度尊 重人

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一种源自“自然”的一种教育。

2.“爱的教育”是和谐教育的重要保证

和谐教育思想是裴氏对人类教育事业的又一伟大贡献。和谐是一种稳定、均衡、融洽

的状态 。和谐教育使人的各种能力、天赋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这些能力和天赋包括道德

的、 智力的和身体的。裴氏把教育的最终目的定格为人的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他在《林

哈德与 葛笃德》一书中写道:“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每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

使 其经过锻炼,能人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5]因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冲突影 响着人

类教育的和 谐发展,这就需要发挥爱的作用。“爱的教育”在和谐教育过程中起着调节、

感化的作用, 是教育目的实现的必要条件。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