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人工智能AR眼镜为何没有市场

IT圈 admin 40浏览 0评论

2024年8月11日发(作者:汤宛丝)

人工智能AR眼镜为何没有市场?

在极具科技感的概念赚足了眼球后,AR眼镜的消费级市场之路

一直没有太多实质性进展。事实上,包括谷歌、微软在内的各大厂商

在AR眼镜的创新上从未停止脚步,但不得不说消费级AR眼镜仍然

处于概念阶段,对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还有点遥远。

在CES 2018上,来自中国的“小厂商”Rokid公司发布了AR眼镜

Rokid Glass,并称其产品是全球首款消费级AR眼镜,还得到了CES

的官方认可(据媒体报道,该产品在发布前就获得CES 2018“最佳穿

戴设备”和“科技创造美好生活”两个奖项)。我们有幸采访到了Rokid

公司的负责人、技术极客Misa,或许能找出AR眼镜从概念走向现实

的一些基本逻辑,也能探寻到为什么大佬级科技企业也无法做好AR

眼镜的一些真相。

迄今为止,AR眼镜还没有真正的突破性产品

科技创新从小众走向大众,必须有现象级产品来代表整个行业实

现突破,最终把行业带到一个新的层面,智能手机iPhone 4,智能电

视小米、乐视的几个爆款产品都是如此。然而,这些年虽然出了不少

AR眼镜产品,但各种各样的硬伤让它们离现象级产品还比较远。

很显然,直到今天,已经走向市场的AR眼镜仍然存在各种各样

的令人无法容忍的硬伤。智能手机仅用3~4年时间就风靡全球,AR

眼镜发展了整整7年仍然摆脱不了各种缺陷,无法成为一个各方面都

能达到应用级别的产品。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硬伤,也给产品指出了改进的方向。

AR眼镜的“用户体验”还有“三座大山”

回首谷歌眼镜的失败,可以用一句“一厢情愿的产品无人埋单”来

形容。直白地说,作为佩戴在鼻梁上、需要不断与环境主动交互的产

品,AR眼镜的“用户体验”逻辑有它的特殊之处。

1. 硬件设计:不是太阳镜,但要像太阳镜一样方便

Rokid公司的CEO Misa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丑陋的东西一定是

错误的”。致力于智能语音交互的Rokid公司为了“不丑陋”,推出了像

Pebble一样的产品,赋予了智能音箱足够的颜值和功能创新。而回过

头看AR眼镜,除了受限于整体技术水平的显像技术,来自硬件设计

层面的“丑陋”仍然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分体式。Meta 2的AR眼镜要连接PC,新出的Magic Leap One

仍然是分体式设计。这些产品甚至很难称为眼镜,有谁戴眼镜还要在

腰上挂一个其他设备、手里拿着操作杆或干脆被PC拴住?加之“长相

奇特”,一眼望去就很丑的产品会有市场吗?

(2)笨重。不得不说,谷歌眼镜之后出现的几个AR眼镜产品在

造型和佩戴上都“开了倒车”。如HoloLens,与谷歌眼镜相比,HoloLens

重量大、佩戴不便,难以被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产品就算有再

多的功能也只会沦为“高科技玩具”,如果不加以改进,那么肯定无法

进入消费级市场。

(3)携带不便。分体式、笨重及不可折叠都导致用户不得不把

戴着AR出行“当个事儿”,在智能手机提高屏占比、降低厚度与重量

以更方便携带时,戴着AR眼镜走却越来越费事。

把“不做丑陋的东西”的理念由智能音箱转移到AR眼镜后,Rokid

的确做了不少硬件上的改进。例如他们制作了符合人体工学的眼镜鼻

托,将电池后置,使整体重量降低,从而降低佩戴负担;去掉普遍的

外层装饰镜片,以增强外观表现和轻便度;第一次让镜腿可以像普通

太阳镜一样折叠,方便随身携带。

即便如此,这些都只是相对其他产品层面的,要说Rokid Glass

整体观感有多漂亮也未必,在CES现场评测的一些国外媒体(如The

Verge),虽然都给予了Rokid Glass肯定的评价,但在硬件层面要让

AR眼镜像普通眼镜一样,它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2. 软件交互:功能性并不是AR眼镜产品逻辑的首要出发点

CES颁奖给Rokid Glass主要是基于其在软件交互上的两个创新

——视觉交互和手势交互,而这两个创新也代表了AR眼镜在交互上

的改进方向。

(1)视觉交互。既然是AR眼镜,显然要能够与映入眼帘的事物

尽可能进行更丰富、更创新的交互才更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避免变

成玩具。谷歌眼镜的失败就是因为它变成了没有实质功能的耍帅“墨

镜”。

在Misa看来,很多人模仿苹果公司只是模仿了它的成功,并没

有模仿它的努力。苹果公司在做产品方面最大的努力,就是不断创造

需求,而不是仅仅满足用户提出的需求。在这种理念下,Rokid公司

总想去生产“有情感联系的产品”,而不是只生产“简单满足消费者的

产品”。于是,Rokid公司做了AR眼镜中从没有人做过的AI面部识别。

我们利用AI面部识别在生活场景中锁定一张脸,就能获取其公开的

社交信息。

事实上,这个功能消费者可能根本就没有想到过,这也说明AR

眼镜有着无限可能。在视觉交互上不能只从已有实现的角度出发,换

个角度或许能带来不一样的产品效果。

(2)手势交互。消费级AR眼镜存在的意义必定是让生活更便捷,

其判断标准在于戴眼镜一定要比“不戴眼镜用手机”更方便,否则AR

眼镜在便捷性方面就不占优势。

目前,手势控制AR显像已经成为标配,在增加操作的丰富度与

便捷度上,各厂家绞尽脑汁。Magic Leap One做了一个大大的无线手

柄,像电视遥控器一样用户可以握在手里。它可以实现6个自由度的

复杂精细控制,这种基于功能设计出的产品固然好用,但正如前文所

说,对一款AR眼镜来说太多余。Rokid公司把自己的老本行语音交互

搬了过来用在了AR眼镜上,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在CES现场演示

中,利用AR眼镜可以购物、查询天气信息及指定目的地导航等语音

控制。

由此可见,对AR眼镜的操控交互来说,便捷比功能重要。从市

场角度来看,消费者手里并非只有一款带有各种功能的智能终端。

Rokid公司的AI面部识别和语音助手正是在尽可能地让AR眼镜更便

捷。据了解,Facebook内部的Oculus团队也在通过The Verge的报道

研究Rokid公司的技术方案及产品定义,这也说明Rokid公司的做法

不仅是某个公司的创新,还暗含了行业发展的某些逻辑。

但是,要让Rokid Glass从体验版本走向大众未必那么简单,最大

的阻碍是数据。在CES的样机上,Rokid Glass预先输入了20多张人

脸图片,但在实际应用时,没人知道消费者会遇到哪个老同学,需要

调用哪种识别能力来避免尬聊,这导致Rokid Glass在人脸识别上的数

据需求“深不见底”。其他诸如购物场景也是如此,三星的Bixby2的

AR功能也宣称用户举起手机就能识别环境中重要的地标、促销等场

景信息,但业界并不看好三星的数据储备。

或许,Rokid公司可以借助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的开放API,或

寻求潜在的数据合作伙伴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

件简单的事。

3. 所见即所得,AR眼镜代替手机也未尝不可

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被Facebook学习的AR眼镜会是中国团队

做出来的。不过,Rokid公司的掌门人Misa却自信满满,在他看来,

中国的智能设备、语音控制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前沿领域

产生领先世界的智能产品不足为奇。

目前,国内的场景数据和人口优势都特别明显,在深圳、杭州这

些地方,已经有供全球采购的ODM和OEM技术解决方案。不管是技

术、数量、成本还是迭代升级的速度,中国的智能硬件厂商都占据了

世界主导位置。

此外,在当今美国AR眼镜公司纷纷投入语音助手的热潮下,中

国本土语音助手研发具备先天的优势,转入AR眼镜研发中是顺理成

章的事。

Rokid Glass带着人脸识别和语音助手出现在CES舞台上,从宏观

角度来讲,是国家智能设备及语音技术双重环境因素催生的结果之

一;从微观角度来讲,则是Rokid公司充分利用环境优势的战略布局

的体现。

因为AR眼镜的诸多效用,不管是社交、购物还是信息查询等功

能,都与手机的功能高度重叠。AR眼镜智能化到一定阶段后,不可

避免地要进行跨行业的竞争,与智能手机抢占用户的时间。

对比AR眼镜与智能手机,我们可以发现手机作为“中介式”智能

终端在场景交互上并不如“所见即所得”的AR眼镜那么直接。例如用

AR眼镜购物时,信息是直接映射而不是通过手机这个第三方屏幕实

现的;用AR眼镜导航时,线路是直接标记在眼前的路上的,而不需

要抽空看一眼地图,这就决定了AR眼镜若能真正走向消费级,它将

颠覆现有智能手机一统天下的格局。

在大环境优势(产业链集群、人才、技术、资金等)下,AR眼

镜本身还能做得更多,甚至替代智能手机重新创造一个繁盛的智能硬

件行业。不只是Rokid公司,中国品牌有着充分的优势能在这个环境

中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

当然,这些都只是对未来的畅想,解决当下AR眼镜发展面临的

诸多现实问题仍然是当务之急。

2024年8月11日发(作者:汤宛丝)

人工智能AR眼镜为何没有市场?

在极具科技感的概念赚足了眼球后,AR眼镜的消费级市场之路

一直没有太多实质性进展。事实上,包括谷歌、微软在内的各大厂商

在AR眼镜的创新上从未停止脚步,但不得不说消费级AR眼镜仍然

处于概念阶段,对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还有点遥远。

在CES 2018上,来自中国的“小厂商”Rokid公司发布了AR眼镜

Rokid Glass,并称其产品是全球首款消费级AR眼镜,还得到了CES

的官方认可(据媒体报道,该产品在发布前就获得CES 2018“最佳穿

戴设备”和“科技创造美好生活”两个奖项)。我们有幸采访到了Rokid

公司的负责人、技术极客Misa,或许能找出AR眼镜从概念走向现实

的一些基本逻辑,也能探寻到为什么大佬级科技企业也无法做好AR

眼镜的一些真相。

迄今为止,AR眼镜还没有真正的突破性产品

科技创新从小众走向大众,必须有现象级产品来代表整个行业实

现突破,最终把行业带到一个新的层面,智能手机iPhone 4,智能电

视小米、乐视的几个爆款产品都是如此。然而,这些年虽然出了不少

AR眼镜产品,但各种各样的硬伤让它们离现象级产品还比较远。

很显然,直到今天,已经走向市场的AR眼镜仍然存在各种各样

的令人无法容忍的硬伤。智能手机仅用3~4年时间就风靡全球,AR

眼镜发展了整整7年仍然摆脱不了各种缺陷,无法成为一个各方面都

能达到应用级别的产品。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硬伤,也给产品指出了改进的方向。

AR眼镜的“用户体验”还有“三座大山”

回首谷歌眼镜的失败,可以用一句“一厢情愿的产品无人埋单”来

形容。直白地说,作为佩戴在鼻梁上、需要不断与环境主动交互的产

品,AR眼镜的“用户体验”逻辑有它的特殊之处。

1. 硬件设计:不是太阳镜,但要像太阳镜一样方便

Rokid公司的CEO Misa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丑陋的东西一定是

错误的”。致力于智能语音交互的Rokid公司为了“不丑陋”,推出了像

Pebble一样的产品,赋予了智能音箱足够的颜值和功能创新。而回过

头看AR眼镜,除了受限于整体技术水平的显像技术,来自硬件设计

层面的“丑陋”仍然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分体式。Meta 2的AR眼镜要连接PC,新出的Magic Leap One

仍然是分体式设计。这些产品甚至很难称为眼镜,有谁戴眼镜还要在

腰上挂一个其他设备、手里拿着操作杆或干脆被PC拴住?加之“长相

奇特”,一眼望去就很丑的产品会有市场吗?

(2)笨重。不得不说,谷歌眼镜之后出现的几个AR眼镜产品在

造型和佩戴上都“开了倒车”。如HoloLens,与谷歌眼镜相比,HoloLens

重量大、佩戴不便,难以被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产品就算有再

多的功能也只会沦为“高科技玩具”,如果不加以改进,那么肯定无法

进入消费级市场。

(3)携带不便。分体式、笨重及不可折叠都导致用户不得不把

戴着AR出行“当个事儿”,在智能手机提高屏占比、降低厚度与重量

以更方便携带时,戴着AR眼镜走却越来越费事。

把“不做丑陋的东西”的理念由智能音箱转移到AR眼镜后,Rokid

的确做了不少硬件上的改进。例如他们制作了符合人体工学的眼镜鼻

托,将电池后置,使整体重量降低,从而降低佩戴负担;去掉普遍的

外层装饰镜片,以增强外观表现和轻便度;第一次让镜腿可以像普通

太阳镜一样折叠,方便随身携带。

即便如此,这些都只是相对其他产品层面的,要说Rokid Glass

整体观感有多漂亮也未必,在CES现场评测的一些国外媒体(如The

Verge),虽然都给予了Rokid Glass肯定的评价,但在硬件层面要让

AR眼镜像普通眼镜一样,它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2. 软件交互:功能性并不是AR眼镜产品逻辑的首要出发点

CES颁奖给Rokid Glass主要是基于其在软件交互上的两个创新

——视觉交互和手势交互,而这两个创新也代表了AR眼镜在交互上

的改进方向。

(1)视觉交互。既然是AR眼镜,显然要能够与映入眼帘的事物

尽可能进行更丰富、更创新的交互才更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避免变

成玩具。谷歌眼镜的失败就是因为它变成了没有实质功能的耍帅“墨

镜”。

在Misa看来,很多人模仿苹果公司只是模仿了它的成功,并没

有模仿它的努力。苹果公司在做产品方面最大的努力,就是不断创造

需求,而不是仅仅满足用户提出的需求。在这种理念下,Rokid公司

总想去生产“有情感联系的产品”,而不是只生产“简单满足消费者的

产品”。于是,Rokid公司做了AR眼镜中从没有人做过的AI面部识别。

我们利用AI面部识别在生活场景中锁定一张脸,就能获取其公开的

社交信息。

事实上,这个功能消费者可能根本就没有想到过,这也说明AR

眼镜有着无限可能。在视觉交互上不能只从已有实现的角度出发,换

个角度或许能带来不一样的产品效果。

(2)手势交互。消费级AR眼镜存在的意义必定是让生活更便捷,

其判断标准在于戴眼镜一定要比“不戴眼镜用手机”更方便,否则AR

眼镜在便捷性方面就不占优势。

目前,手势控制AR显像已经成为标配,在增加操作的丰富度与

便捷度上,各厂家绞尽脑汁。Magic Leap One做了一个大大的无线手

柄,像电视遥控器一样用户可以握在手里。它可以实现6个自由度的

复杂精细控制,这种基于功能设计出的产品固然好用,但正如前文所

说,对一款AR眼镜来说太多余。Rokid公司把自己的老本行语音交互

搬了过来用在了AR眼镜上,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在CES现场演示

中,利用AR眼镜可以购物、查询天气信息及指定目的地导航等语音

控制。

由此可见,对AR眼镜的操控交互来说,便捷比功能重要。从市

场角度来看,消费者手里并非只有一款带有各种功能的智能终端。

Rokid公司的AI面部识别和语音助手正是在尽可能地让AR眼镜更便

捷。据了解,Facebook内部的Oculus团队也在通过The Verge的报道

研究Rokid公司的技术方案及产品定义,这也说明Rokid公司的做法

不仅是某个公司的创新,还暗含了行业发展的某些逻辑。

但是,要让Rokid Glass从体验版本走向大众未必那么简单,最大

的阻碍是数据。在CES的样机上,Rokid Glass预先输入了20多张人

脸图片,但在实际应用时,没人知道消费者会遇到哪个老同学,需要

调用哪种识别能力来避免尬聊,这导致Rokid Glass在人脸识别上的数

据需求“深不见底”。其他诸如购物场景也是如此,三星的Bixby2的

AR功能也宣称用户举起手机就能识别环境中重要的地标、促销等场

景信息,但业界并不看好三星的数据储备。

或许,Rokid公司可以借助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的开放API,或

寻求潜在的数据合作伙伴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

件简单的事。

3. 所见即所得,AR眼镜代替手机也未尝不可

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被Facebook学习的AR眼镜会是中国团队

做出来的。不过,Rokid公司的掌门人Misa却自信满满,在他看来,

中国的智能设备、语音控制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前沿领域

产生领先世界的智能产品不足为奇。

目前,国内的场景数据和人口优势都特别明显,在深圳、杭州这

些地方,已经有供全球采购的ODM和OEM技术解决方案。不管是技

术、数量、成本还是迭代升级的速度,中国的智能硬件厂商都占据了

世界主导位置。

此外,在当今美国AR眼镜公司纷纷投入语音助手的热潮下,中

国本土语音助手研发具备先天的优势,转入AR眼镜研发中是顺理成

章的事。

Rokid Glass带着人脸识别和语音助手出现在CES舞台上,从宏观

角度来讲,是国家智能设备及语音技术双重环境因素催生的结果之

一;从微观角度来讲,则是Rokid公司充分利用环境优势的战略布局

的体现。

因为AR眼镜的诸多效用,不管是社交、购物还是信息查询等功

能,都与手机的功能高度重叠。AR眼镜智能化到一定阶段后,不可

避免地要进行跨行业的竞争,与智能手机抢占用户的时间。

对比AR眼镜与智能手机,我们可以发现手机作为“中介式”智能

终端在场景交互上并不如“所见即所得”的AR眼镜那么直接。例如用

AR眼镜购物时,信息是直接映射而不是通过手机这个第三方屏幕实

现的;用AR眼镜导航时,线路是直接标记在眼前的路上的,而不需

要抽空看一眼地图,这就决定了AR眼镜若能真正走向消费级,它将

颠覆现有智能手机一统天下的格局。

在大环境优势(产业链集群、人才、技术、资金等)下,AR眼

镜本身还能做得更多,甚至替代智能手机重新创造一个繁盛的智能硬

件行业。不只是Rokid公司,中国品牌有着充分的优势能在这个环境

中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

当然,这些都只是对未来的畅想,解决当下AR眼镜发展面临的

诸多现实问题仍然是当务之急。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