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9日发(作者:凭和雅)
从“神舟七号"看中国飞天路
文/莫若
神舟,中国飞船的名字。独一无二,举世瞩目。
2008年9月27日16时43分,太空中的神舟七号,穿着
我国自主研制的白色航天服的翟志刚缓缓探出身子,慢慢移动
脚步,全国13亿人民都屏住了呼吸,当他挥动五星红旗时,从
全国各地爆发出了响亮的喝彩声f这一刻,中国人在世界航天
史上叫响了自己的名字’
秘的飞天旅程。经过21小时1 1分钟的太空飞行,神舟一号顺
利返回地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再次载着中国航天人的
希望飞上太空。这一次,飞船运行时间从神舟一号的1天增加
到了7天。
从1 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08年神舟七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升空。这一消息,让整个世界
号飞天,9年间的7次飞行如同7个台阶、7枚刻度,巡天、问
天、飞天,它们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
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听到了“中国追赶”急促的脚步声。神舟三号仍是无人飞船,但
船上却有人的身影——“模拟人”。“‘他’装载了人体代谢模拟
装置、拟人生理信号以及形体假人,能够模拟航天员呼吸和心
跳、血压、耗氧以及产生热量等重要生理参数,为航天员进入太
空探路。”第一任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宿双宁说,与美
国、前苏联先把动物送上太空试验不同,“模拟人”是我国载人
航天的一项创造。
天路迢迢,征程漫漫。中国航天人飞向太空的每一步既谨
慎又大胆。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
7艘飞船演绎“中国速度”
~
;——一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些伟大的时刻——1999年1 1月2O臼
6时3O分,一声惊雷震撼茫茫戈壁,“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
托举着中国的神舟一号腾空而起,踏上了中华民族探索太空奥
无人飞船在零下2O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
天后平安返回。这是我国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前的最后一次
无人飞行试验,飞船的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行时完全一致。前3
次无人飞行试验中发现的有害气体超标问题,在神舟四号上得
到了彻底解决。
发射一次,前进~步。终于,中华民族走到了梦圆九天的时
速度,成为“走”得最快的中国人。而他的贴身侍卫就是那通体
洁白的— 天”航: ̄fJE。
这套重达1 2O公斤、造价高达3000万元的航天fJE ̄'l"观看
起来很复杂。从上到下依次是头盔、上肢、躯干、下肢、压力手
套、靴子。从内到外,则分为6层:由特殊防静电处理过的棉布
织成的舒适层、橡胶质地的备份气密层、复合关节结构组成的
刻。2003年1O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
成功进入太空。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和一面蓝色的联合国旗在
他手中徐徐展开…・
主气密层、涤纶面料的限制层、通过热反射来实现隔热的隔热
层、最外面的外防护层。服装的四肢装有调节带,通过调节上
臂、小臂和下肢的长度,身高1 60米~1.80米的人都能穿上这
套衣服。
两年后的金秋时节,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驾驭神舟
六号飞船,邀游太空5昼夜,标志着中国首次开展了真正意义
上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
壁厚仅1.5毫米的铝合金躯干外壳上密集着各种仪器:电
控台、气液控制台、气液组合插座、应急供氧管、电脐带。仅是十
几厘米见方的电控台里,就有照明、数码管控、机械式压力表等
9个开关,气液控制台里的阀门更是多达20多个。
“舱外航天服是我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中最难的一项技
术。虽然都是航天服,舱外服跟舱内服完全不一样。舱内服只保
证压力,但舱外服什么都要管。飞船的大多数功能都要在舱外
与“神六”相比,“神七”是一项全新的挑战:火箭,进行了
36项技术改进;飞船,将留轨舱改造成能通向太空的气闸舱:
测控,中继卫星登上历史舞台i舱外航天服,出舱训练设施……
当翟志刚在太空中缓缓挪动脚步时,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整个世界为之动容!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空
间出舱活动技术国家,中国综合国力得到彰显。“神七”的各种
技术创新突破之处,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服里实现。可以说,舱外服就是一个穿在身上的小型飞船。”航
天医学工程总体研究室主任刘伟波解释道。
总的来说,舱外服为航天员提供三个方面的保障。一是辐
航天服:铸造“生命盾牌”
~
射、真空、微流尘等环境的防护;二是生命保障,也就是要保持
一
一
#;——-—一
个适合人生存的气体和温度湿度环境;三是良好的功效保
19分35秒,9165公里,当翟志刚一边挥动国旗一边在太
障,保证航天员穿着舱外服能开展维修器材等太空作业。
既然要进行太空作业,这么复杂的航空服会不会很笨重?
空中行走时,毫无疑问,属马的他以每秒7.8公里的第一宇宙
舟六号”最大的不同。
“神舟七号飞船研制的大部分挑战和特
色,来自于气闸舱研制。”飞船系统总设计师
张柏楠接受采访时说,尽管是在神六轨道舱
基础上进行修改,但牵一发而动全身。神七
的轨道舱(气闸舱)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全新
的航天器。
从外形上看,轨道舱去掉了一对太阳帆
板,项部安装了多个圆球形的气瓶,还捆绑
了一个颗伴飞小卫星。从内部结构上看,配
备了复压气瓶、两套舱外航天服、泄复压控
制设备和出舱保障控制台等舱载支持设备,
同时还提供了睡袋、食品加热、个人生活用
品和个人卫生装置等生活设施。
为此,气闸舱进行了全新设计,从电路
的排布、防热的措施、火工品的设计、软硬件
系统的接口等都要重新设计。它在结构强
重而不笨、行动灵活,是中国舱外航天服的一大特点。设计师们
在上肢的肩、肘、腕和下肢的膝、踩等关节处,使用了气密轴承。
在轴承的作用下,航天员的手脚可以随意转动,同时能严格保
度、振动、热真空等极端环境试验~个都不能少。
从航天服支架到出舱舱门,气闸舱每个部件都有学问。重
证气密性。手背则用上了可以翻折的热防护盖片 不仅能提高
手指的热防护能力,还能保证手指关节的活动性。
达1 2O公斤的舱外航天服极其精密,为了确保飞船发射过程中
加速度和振动不会损坏航天服,气闸舱内专门研制了航天服支
架;为了解决振动响应问题,支架和航天服之间采取多点固定;
舱外用的手套,看上去特别厚实。手背为白色,手心和指头
是灰色的——密密麻麻的灰色橡胶凸粒,具有防滑和隔热的作
用。航天服虽然是“批量”生产的,手套却是用国际上先进的“三
为给航天员更多活动空间,支架可以根据需要折叠和展开,考
虑到失重状态用力困难,支架接13增加了辅助设备,使航天员 1
能够轻松翻转支架,出舱舱门虽然只有2O公斤重,却有1 70多
个零部件,单是一个门轴就反复研制3次,而门轴的设计可方
维数字扫描”技术,是为每位航天员量身定做的。
出舱活动主要靠手完成操作和“行走”,手套必须灵活,同
时又得有相当的厚度以保证气密性、隔热性,这在材料与工艺
上几乎是矛盾的。科研人员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制造出了既
安全又灵活的手套。中国舱外服的手套灵活性国际一流,航天
员能够轻松握持直径为25毫米的物体。
此外,在关节上,科研人员巧妙地利用了仿生结构,使关节
活动更自如。电控系统上,中国舱外服全部采用数字信号处理,
便航天员将门打开到任~位置停住,有9个氧气瓶,其中2套
航天服各使用3个,另有3个是舱载气瓶:舱外顶端的伴飞小
卫星,紧挨着5个复压气瓶,为防止释放小卫星时所产生的碎
片可能会像子弹一样打到气瓶,科研人员还给气瓶穿上防弹
显示屏则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OLED技术,使显示器更大、
更薄、更省电、更能耐受高低温,显示色彩更艳丽,以方便航天
员查看。
航天服研究室主任刘向阳自豪地说 “对于从零开始的中
国航天人来说,航天服的9O多个关键部件没有一件成熟产品,
无不需要实现“零”的突破。— 天”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舱外航
天服,整体设计和各部件的设计、组装都是中国人自己完成的。
就完成目前任务的能力而言,已接近国际水平。”
气闸舱:神七的最大挑战
£= 州 一1
载人航天活动极具挑战 I"hTn风险性,把航天员安全送入太
空并保证其健康返回已属不易,何况神舟七号要实现太空行
走。这是在天地往返技术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难度极大。为此,
神舟七号飞船做了较大改动。虽然保持着原来的三舱方案,但
为实现航天员的首次舱外行走,要在原来的轨道舱的基础上新
研制气闸舱用来调节气压,这是“神舟七号”与“神舟五号”、“神
皿
衣。
除此之外,气闸舱内还装有有线和舱外无线通信系统、出
舱活动操作显示界面、照明灯、摄像装置等设备,这一切都凝聚
这次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奇
“从神舟一号任务开始,着陆场系统始终处于不断的探索
发展过程中,为最大限度提高着陆场系统的费效比,在神舟七
着设计师的艰辛和智慧。
号总体方案的设计上,始终坚持了以最小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
能的设计原则。在保证搜救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人员与
设备的投入。”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吴斌介绍说。
与神舟六号相比,神舟七号飞船的搜救方案改变了搜救模
任务:跟踪国际前沿
; — 1竹
固体润滑材料专家翁立军接受采访时说到,此次神舟七号
任务中,首次进行了固体润滑材料在空间的暴露试验。那么缘
式,将原来“空中为主,地面为辅”的模式改为“空中救援航天
员,地面处置返回舱”,所有针对航天员的搜救工作都由空中力
何进行固体润滑材料试验呢?
开始,赵光恒等专家曾设想过1o多个候选项目,涵盖空
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空间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但经过广
泛论证,固体润滑材料和太阳电池基底薄膜材料外太空暴露试
验由于5个突出特点最终入选。
首先,固体润滑材料是航天器上广泛使用的润滑剂,属国
家航天事业发展急需的一种材料。近年来,随着中国航天器数
量的不断增多,固体润滑材料的性能对航天器使用寿命的影响
因素越来越突出。
其次,固体润滑材料试验安全可靠,便于航天员操作。固体
润滑材料试验装置总重量3公斤,体积与一包A4打印纸相
当。试验样品化学性能稳定,不易燃烧,不易发生爆炸。
再次,固体润滑材料性能研究属国际前沿。美国、俄罗斯、
欧洲等航天强国目前都在开展这项研究,“神七”的试验样品
中,有的材料在公开报道中还没有被使用过。
第四,在神舟七号的飞行时间内能够获得试验效果。神舟
七号飞船最多能满足3名航天员7天飞行,而固体润滑材料
在太空暴露4O个小时以上就能取得效果。
第五,单次试验的后续效益大。这次试验还起到另外一个
作用,通过天上试验,获得原子氧和紫外辐照对材料影响的基
;隹数字,能够指导地面模拟试验,完善地面试验的方法。
进行暴露试验,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装置问题。神
舟七号的试验装置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可提起来的样
品台,还有~部分是样品台底座。样品台底座和样品台之间采
取了一个特殊的工艺,使它有了一个自锁的功能。通过这一套
解锁机构,保证了试验装置在发射和飞行试验期间,能够可靠
地将样品紧固在样品台台座上。当通过航天员的简单操作以
后,也可以轻易地将这个样品台从样品台底座上分离出来。然
后航天员回收整个样品台,放入我国自己研制的回收袋当中。
固体润滑材料暴露试验的进行,势必为我国攀登科技高峰助
力。
着陆:四子王旗的惊奇
#;——一
9月28日,举世瞩目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着陆
在一片美丽的土地,这片曾经迎接过神舟一号至神舟六号的
地方,就是神舟的家园——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如果把遨游天宇的神舟飞船比作一只候鸟的话,那么着
陆场便是它完成迁徙之旅返回故里的栖息地,热情的人们、温
馨的家园随时等待着它的凯旋。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四子王
旗及其他着陆场的着陆场系统也进行了不断地改造与更新,
量完成,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抵达着陆点的时间,提高快速反应
能力。
搜救模式的改变带来了着陆场区配备力量的变化,通过最
大限度地压缩地面力量,把原来陆地上升段的4个应急救生区
压缩成3个,把主、副着陆场的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如此一来,
虽然航天员人数增加了,但通过优化,不仅没增加搜救力量,反
而将直升机的数量减到1 0架。
吴斌表示,在前六次飞行任务结束后,经过不断总结,在神
舟七号任务着陆场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中去掉了一些可靠性
不够高的设备,新研制加装了性能更加可靠的搜索定向仪,为
直升机添加了可供夜间搜索的探照灯和红外设备,还为航天员
配备了铱星手机,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翟志刚的-/J\步,中国人的一大步。我们无以计算翟志刚
舱外活动短短二十分钟里,究竟凝结了多少经济、时间和科技
人员的努力,但我们可以肯定,这二十分钟彰显了我国科技实
力的飞跃发展,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取得长足发展的明证。中国,
必将以卓越的科技成就在国际上赢得更多尊重。
2024年8月19日发(作者:凭和雅)
从“神舟七号"看中国飞天路
文/莫若
神舟,中国飞船的名字。独一无二,举世瞩目。
2008年9月27日16时43分,太空中的神舟七号,穿着
我国自主研制的白色航天服的翟志刚缓缓探出身子,慢慢移动
脚步,全国13亿人民都屏住了呼吸,当他挥动五星红旗时,从
全国各地爆发出了响亮的喝彩声f这一刻,中国人在世界航天
史上叫响了自己的名字’
秘的飞天旅程。经过21小时1 1分钟的太空飞行,神舟一号顺
利返回地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再次载着中国航天人的
希望飞上太空。这一次,飞船运行时间从神舟一号的1天增加
到了7天。
从1 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08年神舟七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升空。这一消息,让整个世界
号飞天,9年间的7次飞行如同7个台阶、7枚刻度,巡天、问
天、飞天,它们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
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听到了“中国追赶”急促的脚步声。神舟三号仍是无人飞船,但
船上却有人的身影——“模拟人”。“‘他’装载了人体代谢模拟
装置、拟人生理信号以及形体假人,能够模拟航天员呼吸和心
跳、血压、耗氧以及产生热量等重要生理参数,为航天员进入太
空探路。”第一任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宿双宁说,与美
国、前苏联先把动物送上太空试验不同,“模拟人”是我国载人
航天的一项创造。
天路迢迢,征程漫漫。中国航天人飞向太空的每一步既谨
慎又大胆。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
7艘飞船演绎“中国速度”
~
;——一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些伟大的时刻——1999年1 1月2O臼
6时3O分,一声惊雷震撼茫茫戈壁,“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
托举着中国的神舟一号腾空而起,踏上了中华民族探索太空奥
无人飞船在零下2O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
天后平安返回。这是我国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前的最后一次
无人飞行试验,飞船的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行时完全一致。前3
次无人飞行试验中发现的有害气体超标问题,在神舟四号上得
到了彻底解决。
发射一次,前进~步。终于,中华民族走到了梦圆九天的时
速度,成为“走”得最快的中国人。而他的贴身侍卫就是那通体
洁白的— 天”航: ̄fJE。
这套重达1 2O公斤、造价高达3000万元的航天fJE ̄'l"观看
起来很复杂。从上到下依次是头盔、上肢、躯干、下肢、压力手
套、靴子。从内到外,则分为6层:由特殊防静电处理过的棉布
织成的舒适层、橡胶质地的备份气密层、复合关节结构组成的
刻。2003年1O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
成功进入太空。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和一面蓝色的联合国旗在
他手中徐徐展开…・
主气密层、涤纶面料的限制层、通过热反射来实现隔热的隔热
层、最外面的外防护层。服装的四肢装有调节带,通过调节上
臂、小臂和下肢的长度,身高1 60米~1.80米的人都能穿上这
套衣服。
两年后的金秋时节,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驾驭神舟
六号飞船,邀游太空5昼夜,标志着中国首次开展了真正意义
上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
壁厚仅1.5毫米的铝合金躯干外壳上密集着各种仪器:电
控台、气液控制台、气液组合插座、应急供氧管、电脐带。仅是十
几厘米见方的电控台里,就有照明、数码管控、机械式压力表等
9个开关,气液控制台里的阀门更是多达20多个。
“舱外航天服是我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中最难的一项技
术。虽然都是航天服,舱外服跟舱内服完全不一样。舱内服只保
证压力,但舱外服什么都要管。飞船的大多数功能都要在舱外
与“神六”相比,“神七”是一项全新的挑战:火箭,进行了
36项技术改进;飞船,将留轨舱改造成能通向太空的气闸舱:
测控,中继卫星登上历史舞台i舱外航天服,出舱训练设施……
当翟志刚在太空中缓缓挪动脚步时,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整个世界为之动容!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空
间出舱活动技术国家,中国综合国力得到彰显。“神七”的各种
技术创新突破之处,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服里实现。可以说,舱外服就是一个穿在身上的小型飞船。”航
天医学工程总体研究室主任刘伟波解释道。
总的来说,舱外服为航天员提供三个方面的保障。一是辐
航天服:铸造“生命盾牌”
~
射、真空、微流尘等环境的防护;二是生命保障,也就是要保持
一
一
#;——-—一
个适合人生存的气体和温度湿度环境;三是良好的功效保
19分35秒,9165公里,当翟志刚一边挥动国旗一边在太
障,保证航天员穿着舱外服能开展维修器材等太空作业。
既然要进行太空作业,这么复杂的航空服会不会很笨重?
空中行走时,毫无疑问,属马的他以每秒7.8公里的第一宇宙
舟六号”最大的不同。
“神舟七号飞船研制的大部分挑战和特
色,来自于气闸舱研制。”飞船系统总设计师
张柏楠接受采访时说,尽管是在神六轨道舱
基础上进行修改,但牵一发而动全身。神七
的轨道舱(气闸舱)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全新
的航天器。
从外形上看,轨道舱去掉了一对太阳帆
板,项部安装了多个圆球形的气瓶,还捆绑
了一个颗伴飞小卫星。从内部结构上看,配
备了复压气瓶、两套舱外航天服、泄复压控
制设备和出舱保障控制台等舱载支持设备,
同时还提供了睡袋、食品加热、个人生活用
品和个人卫生装置等生活设施。
为此,气闸舱进行了全新设计,从电路
的排布、防热的措施、火工品的设计、软硬件
系统的接口等都要重新设计。它在结构强
重而不笨、行动灵活,是中国舱外航天服的一大特点。设计师们
在上肢的肩、肘、腕和下肢的膝、踩等关节处,使用了气密轴承。
在轴承的作用下,航天员的手脚可以随意转动,同时能严格保
度、振动、热真空等极端环境试验~个都不能少。
从航天服支架到出舱舱门,气闸舱每个部件都有学问。重
证气密性。手背则用上了可以翻折的热防护盖片 不仅能提高
手指的热防护能力,还能保证手指关节的活动性。
达1 2O公斤的舱外航天服极其精密,为了确保飞船发射过程中
加速度和振动不会损坏航天服,气闸舱内专门研制了航天服支
架;为了解决振动响应问题,支架和航天服之间采取多点固定;
舱外用的手套,看上去特别厚实。手背为白色,手心和指头
是灰色的——密密麻麻的灰色橡胶凸粒,具有防滑和隔热的作
用。航天服虽然是“批量”生产的,手套却是用国际上先进的“三
为给航天员更多活动空间,支架可以根据需要折叠和展开,考
虑到失重状态用力困难,支架接13增加了辅助设备,使航天员 1
能够轻松翻转支架,出舱舱门虽然只有2O公斤重,却有1 70多
个零部件,单是一个门轴就反复研制3次,而门轴的设计可方
维数字扫描”技术,是为每位航天员量身定做的。
出舱活动主要靠手完成操作和“行走”,手套必须灵活,同
时又得有相当的厚度以保证气密性、隔热性,这在材料与工艺
上几乎是矛盾的。科研人员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制造出了既
安全又灵活的手套。中国舱外服的手套灵活性国际一流,航天
员能够轻松握持直径为25毫米的物体。
此外,在关节上,科研人员巧妙地利用了仿生结构,使关节
活动更自如。电控系统上,中国舱外服全部采用数字信号处理,
便航天员将门打开到任~位置停住,有9个氧气瓶,其中2套
航天服各使用3个,另有3个是舱载气瓶:舱外顶端的伴飞小
卫星,紧挨着5个复压气瓶,为防止释放小卫星时所产生的碎
片可能会像子弹一样打到气瓶,科研人员还给气瓶穿上防弹
显示屏则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OLED技术,使显示器更大、
更薄、更省电、更能耐受高低温,显示色彩更艳丽,以方便航天
员查看。
航天服研究室主任刘向阳自豪地说 “对于从零开始的中
国航天人来说,航天服的9O多个关键部件没有一件成熟产品,
无不需要实现“零”的突破。— 天”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舱外航
天服,整体设计和各部件的设计、组装都是中国人自己完成的。
就完成目前任务的能力而言,已接近国际水平。”
气闸舱:神七的最大挑战
£= 州 一1
载人航天活动极具挑战 I"hTn风险性,把航天员安全送入太
空并保证其健康返回已属不易,何况神舟七号要实现太空行
走。这是在天地往返技术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难度极大。为此,
神舟七号飞船做了较大改动。虽然保持着原来的三舱方案,但
为实现航天员的首次舱外行走,要在原来的轨道舱的基础上新
研制气闸舱用来调节气压,这是“神舟七号”与“神舟五号”、“神
皿
衣。
除此之外,气闸舱内还装有有线和舱外无线通信系统、出
舱活动操作显示界面、照明灯、摄像装置等设备,这一切都凝聚
这次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奇
“从神舟一号任务开始,着陆场系统始终处于不断的探索
发展过程中,为最大限度提高着陆场系统的费效比,在神舟七
着设计师的艰辛和智慧。
号总体方案的设计上,始终坚持了以最小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
能的设计原则。在保证搜救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人员与
设备的投入。”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吴斌介绍说。
与神舟六号相比,神舟七号飞船的搜救方案改变了搜救模
任务:跟踪国际前沿
; — 1竹
固体润滑材料专家翁立军接受采访时说到,此次神舟七号
任务中,首次进行了固体润滑材料在空间的暴露试验。那么缘
式,将原来“空中为主,地面为辅”的模式改为“空中救援航天
员,地面处置返回舱”,所有针对航天员的搜救工作都由空中力
何进行固体润滑材料试验呢?
开始,赵光恒等专家曾设想过1o多个候选项目,涵盖空
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空间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但经过广
泛论证,固体润滑材料和太阳电池基底薄膜材料外太空暴露试
验由于5个突出特点最终入选。
首先,固体润滑材料是航天器上广泛使用的润滑剂,属国
家航天事业发展急需的一种材料。近年来,随着中国航天器数
量的不断增多,固体润滑材料的性能对航天器使用寿命的影响
因素越来越突出。
其次,固体润滑材料试验安全可靠,便于航天员操作。固体
润滑材料试验装置总重量3公斤,体积与一包A4打印纸相
当。试验样品化学性能稳定,不易燃烧,不易发生爆炸。
再次,固体润滑材料性能研究属国际前沿。美国、俄罗斯、
欧洲等航天强国目前都在开展这项研究,“神七”的试验样品
中,有的材料在公开报道中还没有被使用过。
第四,在神舟七号的飞行时间内能够获得试验效果。神舟
七号飞船最多能满足3名航天员7天飞行,而固体润滑材料
在太空暴露4O个小时以上就能取得效果。
第五,单次试验的后续效益大。这次试验还起到另外一个
作用,通过天上试验,获得原子氧和紫外辐照对材料影响的基
;隹数字,能够指导地面模拟试验,完善地面试验的方法。
进行暴露试验,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装置问题。神
舟七号的试验装置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可提起来的样
品台,还有~部分是样品台底座。样品台底座和样品台之间采
取了一个特殊的工艺,使它有了一个自锁的功能。通过这一套
解锁机构,保证了试验装置在发射和飞行试验期间,能够可靠
地将样品紧固在样品台台座上。当通过航天员的简单操作以
后,也可以轻易地将这个样品台从样品台底座上分离出来。然
后航天员回收整个样品台,放入我国自己研制的回收袋当中。
固体润滑材料暴露试验的进行,势必为我国攀登科技高峰助
力。
着陆:四子王旗的惊奇
#;——一
9月28日,举世瞩目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着陆
在一片美丽的土地,这片曾经迎接过神舟一号至神舟六号的
地方,就是神舟的家园——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如果把遨游天宇的神舟飞船比作一只候鸟的话,那么着
陆场便是它完成迁徙之旅返回故里的栖息地,热情的人们、温
馨的家园随时等待着它的凯旋。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四子王
旗及其他着陆场的着陆场系统也进行了不断地改造与更新,
量完成,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抵达着陆点的时间,提高快速反应
能力。
搜救模式的改变带来了着陆场区配备力量的变化,通过最
大限度地压缩地面力量,把原来陆地上升段的4个应急救生区
压缩成3个,把主、副着陆场的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如此一来,
虽然航天员人数增加了,但通过优化,不仅没增加搜救力量,反
而将直升机的数量减到1 0架。
吴斌表示,在前六次飞行任务结束后,经过不断总结,在神
舟七号任务着陆场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中去掉了一些可靠性
不够高的设备,新研制加装了性能更加可靠的搜索定向仪,为
直升机添加了可供夜间搜索的探照灯和红外设备,还为航天员
配备了铱星手机,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翟志刚的-/J\步,中国人的一大步。我们无以计算翟志刚
舱外活动短短二十分钟里,究竟凝结了多少经济、时间和科技
人员的努力,但我们可以肯定,这二十分钟彰显了我国科技实
力的飞跃发展,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取得长足发展的明证。中国,
必将以卓越的科技成就在国际上赢得更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