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RCA公司简介

IT圈 admin 33浏览 0评论

2024年8月31日发(作者:接傲雪)

BMG唱片集团旗下的一家规模庞大,历史悠久而且品质上乘的名牌唱片公司,全称为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成立于1901年,总部设在纽约。作为立体声萌芽时期的三大发烧品

牌之一,RCA旗下艺人众多,录音宝藏俯视皆是,尤其是“Living Stereo”系列几乎是张张

精彩,款款热买。多年来, RCA为推动20世纪唱片工业的发展缔造了许多丰功伟绩。

在古典音乐方面,RCA旗下拥有曾红极一时的NBC交响乐团(现已解散),波士顿交响乐团,

波士顿Pops通俗管弦乐团等世界级的一流乐团;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莱纳,马泽尔,费

得勒,孟许,奥曼底和莱文,罗伯特?肖,斯托科夫斯基等;钢琴大师霍洛维茨,鲁宾斯坦,

范克莱本等;小提琴家海菲茨,西格提,米尔斯坦等;长笛演奏家高尔韦等;歌唱家普莱斯、

以及东京四重奏团等。而在流行音乐方面,RCA同样名将如云,成绩卓著。我们所熟悉的乡

村歌手约翰?丹佛(John Denver),“嘉得母女合唱团”以及五十年代摇滚巨星“猫王”,Lou Reed,

David Bowie等等均出自RCA。

说起RCA的前身可追溯到1901年所成立的胜利唱机公司(Victor Talking Machine),由于他们

采用的圆盘式唱片比爱迪生留声机所用的圆筒式录音无论在方便性,实用性上都有所超越,

因此一举成为今日唱片业的先驱。胜利唱片公司的创始人是约翰逊和有“唱片之父”之称的

艾米利?贝林纳。贝林纳这位圆盘唱片的发明者1898年在伦敦成立了留声机唱片公司(EMI

唱片公司的前身),并将留声机工厂设在了德国汉堡(后来发展成了DG唱片公司)。他在美国

的胜利唱机公司是为了与爱迪生抢生意而成立的,起初以硬件产品为主,后来开始发行唱片。

第一张Victor的10厘米小唱片是1901年底录制的军乐队演奏《康乃迪格进行曲第二号》。

从1902年起, Victor的唱片开始打上EMI和DG都曾用过的“狗听喇叭”商标。随着无线

电广播的逐渐普及,唱片需求量开始激增, Victor正式开始向唱片录音工业发展。1929年,

无线广播网的巨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所属的RCA广播公司并购了Victor的唱片部门,开始

了RCA-Victor传奇而又辉煌的唱片历史。

RCA在创立之初并非一帆风顺,首先遇到的是1929年纽约华尔街的股票崩溃。此时美国陷

入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爱迪生的留声机公司应声而倒。 RCA唱片公司也是奄奄一息,差

点夭折。幸好RCA制造的收音机一路走红,市场占有率竟高达25%,才得以支撑起录音计

划的发展。这段时期RCA记录了大提琴泰斗卡萨尔斯,皮亚蒂格斯基;钢琴家鲁宾斯坦,

拉赫玛尼诺夫;小提琴巨匠海菲茨等人的精彩演出。指挥家方面,斯托科夫斯基与库塞维斯

基领导的波士顿交响乐团,以及托斯卡尼尼等的加盟,使RCA的红色商标一度成为古典音

乐的代名词。

1934年以后电器录音普及化,录音频率从机械时代的100Hz-5KHz提高到30Hz-8KHz,有了

质的飞跃。 RCA躬逢其时,规模和产量迅速递增。这种喜人的局面在1941年达到了巅峰。

随着美国卷入二战,唱片所需的虫胶原料减产了七成多,留声机工厂与录音业被军方征用,

唱片业进入了第二个暗淡的阶段。不过早已站稳脚跟的RCA在战争的凄风苦雨中屹立未倒,

靠先前积累的元气艰难的经营。战争结束,哥伦比亚公司开发出33。3转的LP唱片,给唱

片业带来了再次复苏的生机。 RCA随之加入LP阵营,表现相当杰出。他们的“New

orthophonic”压片技术在当时好评如潮。进入50年代后, RCA为对抗美国另一发烧厂牌

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唱片的竞争,积极投入立体声录音的研究试验。

1953年,蒙都率领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成员在纽约曼哈顿中心实验性的录制了的德利波的芭

蕾《葛培利亚》选曲效果出奇的好。同年10月, RCA工程师在纽约的音响大战上示范了他

们炮制的两声道与三声道的实验录音带,被美国《留声机指南》杂志主笔Peter Reed形容为

“当今最震撼耳朵及心灵的‘立体身厉声’设计„„”RCA由此得到灵感,节选评语中“Living

Stereo”一词作为自己后来一系列唱片的副标题。

1954年2月, RCA在波士顿音乐厅第一次以单声道和两轨录音机同时作业,收录了蒙许指

挥的伯辽兹《浮士德的天遣》。接着,他们在芝加哥音乐厅录制了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演奏的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英雄生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个录音随着1958年“Living

Stereo”系列LP的问世,成为该系列的首张唱片。至此,“Living Stereo”系列LP唱片一直

发行到1964年左右,总数约有600种。继“Living Stereo”系列名震全球之后, RCA在60

年代再度推出发烧概念更为强烈的“Soria”和“Dynagroove”系列,效果有过之而无不及,

几乎将立体声录音推向极至。不过,进入70年代后,随着全球音乐文化日益“流行化”,“素

食化”,古典唱片市场份额大大削减,加上受到欧洲品牌的强烈挑战, RCA古典唱片的品质

已不复当年,“黄金录音年代”宣告结束。但是今天蓦然回首,我们还是发现, RCA在五六

十年代为唱片工业带来的辉煌竟是那嬷灿烂。他们在当年留下的大量珍贵录音无论从艺术价

值或从品质方面去衡量都是无价之宝,令今日发烧友搜寻不厌。

总结起来RCA的普通唱片以标准不同分为红,金,银印签系列:红印签,表示大师演艺,

录音水平一流的最高规格;金印签;表示具有历史文献性的不朽录音;银印签,表示廉价唱

片或再版唱片。

RCA之所以在立体声初期创下辉煌业绩,有其特殊背景。例如当时古典音乐市场蓬勃,唱片

公司愿意投下巨资进行制作。不容忽视的是,战乱使大批欧洲顶尖音乐家尤其是犹太血统的

艺术家移居到美国,而RCA当年网罗的音乐家如鲁宾斯坦,海菲茨,霍洛维茨,莱纳,孟

许,费得勒,范克莱邦等人更处于艺术的巅峰时期,所以他们的唱片弥足珍贵,始终令人念

念不忘。另一方面,早期的立体声还是新科技,令录音师不能利用先进设备偷懒,只能凭借

自身艺术修养和技术功底进行制作。 RCA的录音师往往仅利用2到3支麦克风进行实地收

录,中间不经任何处理,便能录下指挥所要得音色,这种“不役于物”的制作态度在今天的

新辈录音师身上已很难见到。再者,当时他们使用的器材都是电子管产品,音色相当温暖自

然。加上RCA的录音场地都特别靓声,像波士顿交响音乐厅,芝加哥管弦乐厅,纽约卡内

基音乐厅等都有极其良好的建筑声学特性,混响时间和反射时间都十分恰当,在此录下的音

乐自然拥有一流的平衡度和空间感。根据资料记载, RCA早期的立体声录音采用的设备包

括RCA专利的RT-21四分之一英寸两轨录音机,每一轨各用一个单声道混音控制器,分别控

制Neumann U-47 cardioid与M-49/50无指向性麦克风,监听音箱是RCA自己开发的两路扬

声器(低音单元有15寸)。1956起,RCA改用三轨录音机,使用Ampex 300的1/2英寸磁带

录音座,所有的放大器与电子设备当然都是电子管制品。 RCA的立体声录音以贝尔实验室

所研究的麦克风摆位法为主(该实验室从3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立体声录音,指挥家斯托科夫

斯基也是试验的对象),视不同音乐的需要而使用2支或3支麦克风。当时RCA的录音师认

为用两支麦克风可以模拟人耳听到的三维空间感,第三支麦克风则用来捕捉现场与乐器的细

节。反观现在的古典录音,使用麦克风的数量越来越多,有时甚至多达几十支,经过混音,

临场感便打了不少折扣。这就是RCA当年的老录音没有“罐头味”,听起来鲜活,迷人的一

大秘密。

Mrecury的“Living Presence”与RCA的“Living Stereo”相比:据说前者的音响比较靠前,是

以观众前排作为标准;木管音色鲜明,铜管与打击乐的动感与冲击力强烈;透明度与音场表

现均属上乘;唯独弦乐质感突出,缺少了一点温暖与柔美。后者的唱片音响据说是以音乐厅

座席的中间为标准,纵深感相当好;乐器质感较之前者不那嬷直接猛烈,但弦乐的音色却异

常甜美,富有光泽;木管的音色也十分丰润,很讨人喜欢;铜管乐与打击乐则不太稳定,有

些唱片动态极为惊人,而有些就有点欠火候。

由于当年RCA与英国的Decca唱片公司有着密切的伙伴关系, RCA在欧洲的录音多委由

Decca的王牌录音师威尔金森(Wilkinson)负责,其效果之优异自然可想而知。在美国本土,

最早的制作人Richard Mohr与录音师Lewis Layton被分成一组,负责单声道唱片的录制;而

制作人Jack Preiffer与录音师Leslie Chase被分到另一组,负责立体声唱片的录音。后来,

Richard Mohr, Lewis Layton和Jack Preiffer三个人成为RCA幕后的灵魂人物。这组“三剑客”

几乎见证了RCA在“黄金年代”所有的辉煌历程。尤其是Jack Preiffer,更是缔造RCA“Living

Stereo”历史名盘的最大功臣,在此我们必须特别提到他。

Jack Preiffer在大学获得音乐与电子工程双学位后,与1949年加盟RCA,不久,他的才华便

引起注意,被调到Artist & Pepertoire部门开始应付那些难缠的艺人。他第一个碰到的女钢

琴家兰朵夫斯卡让其他人大伤脑筋。当时这位正在录制巴赫钢琴协奏曲集的老人家已有70

高龄,她不愿意到纽约奔波往返,令唱片公司束手无策。 Jack Preiffer接手后很快获得老太

太的信任,干脆让技术小组开赴到康内迪格洲她的家里进行录音。后来直到老人去世,都视

Jack为知己。 Jack Preiffer负责过的艺人还有指挥家托斯卡尼尼,费得勒,孟许,罗伯特?

肖,斯托科夫斯基,莱纳;小提琴家海菲茨,西格提,米尔斯坦;钢琴家鲁宾斯坦,霍洛为

此,范克莱本;歌唱家普莱斯;以及瓜乃里,东京四重奏等。在30多年的制作生涯中, Jack

Preiffer还多次获得各项唱片大奖,其中包括1990年国际录音艺术与科学协会授予的最佳制

作人终生成就奖。1994年《托斯卡尼尼全集》最高成就奖;1996年《海菲茨全集》格来美

奖等等。1992年RCA的“Living Stereo”唱片以CD版再次发行,Jack Preiffer再次出任监制。

1996年他正在录音室监听一张即将推出的“Living Stereo”CD母版,不幸心脏病发作去世,

是真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

除了Jack Preiffer,在发烧友中名声最大的应该是RCA的金牌录音师Lewis Layton。在再版的

“Living Stereo”系列CD中以他的作品最多。Lewis Layton操刀的大部分录音都保有凶狠的

动态,音场深远,透明度极佳。最难得的是他录制的管弦乐作品钢中带柔,有厚实而甜美的

灯胆味道。

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大型唱片公司, RCA在爵士乐,蓝调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等方面也是明

星云集,有数不完的珍品,比如一张“蓝雨楼”(片号:RCA258418)已被音响界公认为测试人

声的必备唱片。1987年,加入BMG唱片集团后, RCA的录音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

了在美国唱片业中继续保持领导地位之外,还与前苏联的“旋律”唱片公司展开合作,整理

了俄罗斯不少珍贵的历史录音资料。最近,该公司出版了1998年9月在紫禁城太庙所上演

的北京版实景“图兰多”CD(片号:BMG RCA 74321 606172),LD及4方位多视角的DVD。另

外RCA音乐制作也日趋国际化,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音乐家也相继签约其下,大大丰富了

这个品牌的艺术资源。

2024年8月31日发(作者:接傲雪)

BMG唱片集团旗下的一家规模庞大,历史悠久而且品质上乘的名牌唱片公司,全称为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成立于1901年,总部设在纽约。作为立体声萌芽时期的三大发烧品

牌之一,RCA旗下艺人众多,录音宝藏俯视皆是,尤其是“Living Stereo”系列几乎是张张

精彩,款款热买。多年来, RCA为推动20世纪唱片工业的发展缔造了许多丰功伟绩。

在古典音乐方面,RCA旗下拥有曾红极一时的NBC交响乐团(现已解散),波士顿交响乐团,

波士顿Pops通俗管弦乐团等世界级的一流乐团;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莱纳,马泽尔,费

得勒,孟许,奥曼底和莱文,罗伯特?肖,斯托科夫斯基等;钢琴大师霍洛维茨,鲁宾斯坦,

范克莱本等;小提琴家海菲茨,西格提,米尔斯坦等;长笛演奏家高尔韦等;歌唱家普莱斯、

以及东京四重奏团等。而在流行音乐方面,RCA同样名将如云,成绩卓著。我们所熟悉的乡

村歌手约翰?丹佛(John Denver),“嘉得母女合唱团”以及五十年代摇滚巨星“猫王”,Lou Reed,

David Bowie等等均出自RCA。

说起RCA的前身可追溯到1901年所成立的胜利唱机公司(Victor Talking Machine),由于他们

采用的圆盘式唱片比爱迪生留声机所用的圆筒式录音无论在方便性,实用性上都有所超越,

因此一举成为今日唱片业的先驱。胜利唱片公司的创始人是约翰逊和有“唱片之父”之称的

艾米利?贝林纳。贝林纳这位圆盘唱片的发明者1898年在伦敦成立了留声机唱片公司(EMI

唱片公司的前身),并将留声机工厂设在了德国汉堡(后来发展成了DG唱片公司)。他在美国

的胜利唱机公司是为了与爱迪生抢生意而成立的,起初以硬件产品为主,后来开始发行唱片。

第一张Victor的10厘米小唱片是1901年底录制的军乐队演奏《康乃迪格进行曲第二号》。

从1902年起, Victor的唱片开始打上EMI和DG都曾用过的“狗听喇叭”商标。随着无线

电广播的逐渐普及,唱片需求量开始激增, Victor正式开始向唱片录音工业发展。1929年,

无线广播网的巨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所属的RCA广播公司并购了Victor的唱片部门,开始

了RCA-Victor传奇而又辉煌的唱片历史。

RCA在创立之初并非一帆风顺,首先遇到的是1929年纽约华尔街的股票崩溃。此时美国陷

入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爱迪生的留声机公司应声而倒。 RCA唱片公司也是奄奄一息,差

点夭折。幸好RCA制造的收音机一路走红,市场占有率竟高达25%,才得以支撑起录音计

划的发展。这段时期RCA记录了大提琴泰斗卡萨尔斯,皮亚蒂格斯基;钢琴家鲁宾斯坦,

拉赫玛尼诺夫;小提琴巨匠海菲茨等人的精彩演出。指挥家方面,斯托科夫斯基与库塞维斯

基领导的波士顿交响乐团,以及托斯卡尼尼等的加盟,使RCA的红色商标一度成为古典音

乐的代名词。

1934年以后电器录音普及化,录音频率从机械时代的100Hz-5KHz提高到30Hz-8KHz,有了

质的飞跃。 RCA躬逢其时,规模和产量迅速递增。这种喜人的局面在1941年达到了巅峰。

随着美国卷入二战,唱片所需的虫胶原料减产了七成多,留声机工厂与录音业被军方征用,

唱片业进入了第二个暗淡的阶段。不过早已站稳脚跟的RCA在战争的凄风苦雨中屹立未倒,

靠先前积累的元气艰难的经营。战争结束,哥伦比亚公司开发出33。3转的LP唱片,给唱

片业带来了再次复苏的生机。 RCA随之加入LP阵营,表现相当杰出。他们的“New

orthophonic”压片技术在当时好评如潮。进入50年代后, RCA为对抗美国另一发烧厂牌

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唱片的竞争,积极投入立体声录音的研究试验。

1953年,蒙都率领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成员在纽约曼哈顿中心实验性的录制了的德利波的芭

蕾《葛培利亚》选曲效果出奇的好。同年10月, RCA工程师在纽约的音响大战上示范了他

们炮制的两声道与三声道的实验录音带,被美国《留声机指南》杂志主笔Peter Reed形容为

“当今最震撼耳朵及心灵的‘立体身厉声’设计„„”RCA由此得到灵感,节选评语中“Living

Stereo”一词作为自己后来一系列唱片的副标题。

1954年2月, RCA在波士顿音乐厅第一次以单声道和两轨录音机同时作业,收录了蒙许指

挥的伯辽兹《浮士德的天遣》。接着,他们在芝加哥音乐厅录制了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演奏的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英雄生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个录音随着1958年“Living

Stereo”系列LP的问世,成为该系列的首张唱片。至此,“Living Stereo”系列LP唱片一直

发行到1964年左右,总数约有600种。继“Living Stereo”系列名震全球之后, RCA在60

年代再度推出发烧概念更为强烈的“Soria”和“Dynagroove”系列,效果有过之而无不及,

几乎将立体声录音推向极至。不过,进入70年代后,随着全球音乐文化日益“流行化”,“素

食化”,古典唱片市场份额大大削减,加上受到欧洲品牌的强烈挑战, RCA古典唱片的品质

已不复当年,“黄金录音年代”宣告结束。但是今天蓦然回首,我们还是发现, RCA在五六

十年代为唱片工业带来的辉煌竟是那嬷灿烂。他们在当年留下的大量珍贵录音无论从艺术价

值或从品质方面去衡量都是无价之宝,令今日发烧友搜寻不厌。

总结起来RCA的普通唱片以标准不同分为红,金,银印签系列:红印签,表示大师演艺,

录音水平一流的最高规格;金印签;表示具有历史文献性的不朽录音;银印签,表示廉价唱

片或再版唱片。

RCA之所以在立体声初期创下辉煌业绩,有其特殊背景。例如当时古典音乐市场蓬勃,唱片

公司愿意投下巨资进行制作。不容忽视的是,战乱使大批欧洲顶尖音乐家尤其是犹太血统的

艺术家移居到美国,而RCA当年网罗的音乐家如鲁宾斯坦,海菲茨,霍洛维茨,莱纳,孟

许,费得勒,范克莱邦等人更处于艺术的巅峰时期,所以他们的唱片弥足珍贵,始终令人念

念不忘。另一方面,早期的立体声还是新科技,令录音师不能利用先进设备偷懒,只能凭借

自身艺术修养和技术功底进行制作。 RCA的录音师往往仅利用2到3支麦克风进行实地收

录,中间不经任何处理,便能录下指挥所要得音色,这种“不役于物”的制作态度在今天的

新辈录音师身上已很难见到。再者,当时他们使用的器材都是电子管产品,音色相当温暖自

然。加上RCA的录音场地都特别靓声,像波士顿交响音乐厅,芝加哥管弦乐厅,纽约卡内

基音乐厅等都有极其良好的建筑声学特性,混响时间和反射时间都十分恰当,在此录下的音

乐自然拥有一流的平衡度和空间感。根据资料记载, RCA早期的立体声录音采用的设备包

括RCA专利的RT-21四分之一英寸两轨录音机,每一轨各用一个单声道混音控制器,分别控

制Neumann U-47 cardioid与M-49/50无指向性麦克风,监听音箱是RCA自己开发的两路扬

声器(低音单元有15寸)。1956起,RCA改用三轨录音机,使用Ampex 300的1/2英寸磁带

录音座,所有的放大器与电子设备当然都是电子管制品。 RCA的立体声录音以贝尔实验室

所研究的麦克风摆位法为主(该实验室从3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立体声录音,指挥家斯托科夫

斯基也是试验的对象),视不同音乐的需要而使用2支或3支麦克风。当时RCA的录音师认

为用两支麦克风可以模拟人耳听到的三维空间感,第三支麦克风则用来捕捉现场与乐器的细

节。反观现在的古典录音,使用麦克风的数量越来越多,有时甚至多达几十支,经过混音,

临场感便打了不少折扣。这就是RCA当年的老录音没有“罐头味”,听起来鲜活,迷人的一

大秘密。

Mrecury的“Living Presence”与RCA的“Living Stereo”相比:据说前者的音响比较靠前,是

以观众前排作为标准;木管音色鲜明,铜管与打击乐的动感与冲击力强烈;透明度与音场表

现均属上乘;唯独弦乐质感突出,缺少了一点温暖与柔美。后者的唱片音响据说是以音乐厅

座席的中间为标准,纵深感相当好;乐器质感较之前者不那嬷直接猛烈,但弦乐的音色却异

常甜美,富有光泽;木管的音色也十分丰润,很讨人喜欢;铜管乐与打击乐则不太稳定,有

些唱片动态极为惊人,而有些就有点欠火候。

由于当年RCA与英国的Decca唱片公司有着密切的伙伴关系, RCA在欧洲的录音多委由

Decca的王牌录音师威尔金森(Wilkinson)负责,其效果之优异自然可想而知。在美国本土,

最早的制作人Richard Mohr与录音师Lewis Layton被分成一组,负责单声道唱片的录制;而

制作人Jack Preiffer与录音师Leslie Chase被分到另一组,负责立体声唱片的录音。后来,

Richard Mohr, Lewis Layton和Jack Preiffer三个人成为RCA幕后的灵魂人物。这组“三剑客”

几乎见证了RCA在“黄金年代”所有的辉煌历程。尤其是Jack Preiffer,更是缔造RCA“Living

Stereo”历史名盘的最大功臣,在此我们必须特别提到他。

Jack Preiffer在大学获得音乐与电子工程双学位后,与1949年加盟RCA,不久,他的才华便

引起注意,被调到Artist & Pepertoire部门开始应付那些难缠的艺人。他第一个碰到的女钢

琴家兰朵夫斯卡让其他人大伤脑筋。当时这位正在录制巴赫钢琴协奏曲集的老人家已有70

高龄,她不愿意到纽约奔波往返,令唱片公司束手无策。 Jack Preiffer接手后很快获得老太

太的信任,干脆让技术小组开赴到康内迪格洲她的家里进行录音。后来直到老人去世,都视

Jack为知己。 Jack Preiffer负责过的艺人还有指挥家托斯卡尼尼,费得勒,孟许,罗伯特?

肖,斯托科夫斯基,莱纳;小提琴家海菲茨,西格提,米尔斯坦;钢琴家鲁宾斯坦,霍洛为

此,范克莱本;歌唱家普莱斯;以及瓜乃里,东京四重奏等。在30多年的制作生涯中, Jack

Preiffer还多次获得各项唱片大奖,其中包括1990年国际录音艺术与科学协会授予的最佳制

作人终生成就奖。1994年《托斯卡尼尼全集》最高成就奖;1996年《海菲茨全集》格来美

奖等等。1992年RCA的“Living Stereo”唱片以CD版再次发行,Jack Preiffer再次出任监制。

1996年他正在录音室监听一张即将推出的“Living Stereo”CD母版,不幸心脏病发作去世,

是真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

除了Jack Preiffer,在发烧友中名声最大的应该是RCA的金牌录音师Lewis Layton。在再版的

“Living Stereo”系列CD中以他的作品最多。Lewis Layton操刀的大部分录音都保有凶狠的

动态,音场深远,透明度极佳。最难得的是他录制的管弦乐作品钢中带柔,有厚实而甜美的

灯胆味道。

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大型唱片公司, RCA在爵士乐,蓝调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等方面也是明

星云集,有数不完的珍品,比如一张“蓝雨楼”(片号:RCA258418)已被音响界公认为测试人

声的必备唱片。1987年,加入BMG唱片集团后, RCA的录音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

了在美国唱片业中继续保持领导地位之外,还与前苏联的“旋律”唱片公司展开合作,整理

了俄罗斯不少珍贵的历史录音资料。最近,该公司出版了1998年9月在紫禁城太庙所上演

的北京版实景“图兰多”CD(片号:BMG RCA 74321 606172),LD及4方位多视角的DVD。另

外RCA音乐制作也日趋国际化,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音乐家也相继签约其下,大大丰富了

这个品牌的艺术资源。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