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0日发(作者:京碧琴)
章学诚的袁枚批评考述——以乾隆六十年至嘉庆三年为中心
杨遇青
【摘 要】章学诚对袁枚的批评是清中叶重要的文学事件,其发生时间集中在乾隆六
十年至嘉庆三年间.乾隆三十七年,章学诚随朱筠在安徽校文时,就对袁枚印象不佳.乾
隆六十年以后,他在信札和《诗话》里对袁枚展开抨击,将其文学思想的弊端归咎于
道德的沦丧.从嘉庆元年到二年,章学诚的批判视界转向袁枚的妇学观.嘉庆三年以后,
他又因袁枚的《尺牍》与《诗话》中所记轶事,再次对袁枚文论及其伦理基础进行
批判与清算.章学诚的袁枚批评涉及文学与伦理两个层面,且把文学问题推本溯源于
伦理基础,这是理解清代学术与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视角.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41)006
【总页数】6页(P57-62)
【关键词】章学诚;袁枚;文学批评;伦理批评;诗话;妇学
【作 者】杨遇青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6.2
章学诚(1738—1801)是清中叶重要的史学家。他是一个“自信心极强而持论又极
坚定的人”,[1](P11)所以在考据学盛行的乾嘉时代,强探力索,孤力前行,在史
学义理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章学诚的文章秉持着“言有物而行有恒”和“修辞立其
诚”的准则,凡事都“言其所不能已”,[2](P613)更因其孤行独往的人生履历与
生命情怀,形成了强烈的批判精神。胡适《章实斋年谱》评述他“对于同时的三个
名人,戴震、汪中、袁枚,皆不佩服,皆深有贬辞。但先生对戴震尚时有很诚恳的
赞语;对汪中也深赞其文学;独对袁枚则始终存一种深恶痛绝的态度。”[3](P138)章
学诚的袁枚批评是清中叶发生的重要文学事件,也是跨越文学、史学与考据学视界
的一次文化交融与冲撞。余英时曾对章、戴关系作过经典的判释,本文则重点考察
其袁枚批评,澄清整个批评的时序与动态,彰显其文学上的分歧与价值。
袁枚生于康熙五十五年,卒于嘉庆二年,比章学诚长12岁。章、袁两人并无实际
的交涉,其笔墨之争只是章学诚出于“言其所不能已”的单向批判。据现有文献,
章学诚对袁枚的不满和批评可以追溯到乾隆37年壬辰。章学诚《论文辨伪》
说:“昔者竹君先生视学安徽,幕中有妄人,出某甲门下者,戛戛自诩。同列无不
鄙之。其人出某甲为乃父所撰墓志铭,矜示于人。余时未识某甲行径,一见其文,
遽生厌恶,指摘其文疵。其人怫然。”[2](P63)“竹君先生”是章学诚的业师朱筠,
“某甲”即指袁枚。章学诚对袁枚的批评起于对其文章义例或书写形态的不满(摘
其文疵)。据胡适《章学诚年谱》,章氏在乾隆三十七年随朱筠在徽州校文。
[3](P54)从这时起,袁枚的文章与行事风范就给章学诚留下了极坏的印象。
乾隆三十七年,章学诚学问未成,尚不至于臧否当世名流。迄于嘉庆元年,其《文
史通义》的主要篇目大都写成,虽不像戴震或袁枚那样名满天下,却也耿介自赏,
高视古人。是年,他在《与吴胥石简》《论学十规》及《诗话》等篇章里,对袁枚
的诗学观念及人品进行了质疑和抨击。其中,《与吴胥石简》是澄清这一事件缘起
的关键。
胡适《章学诚年谱》嘉庆元年一条云:“二月,自扬州暂归会稽,将往湖北。在扬
州时所作文,统名《邗中草》,可考者甚多,较要者《墓例辨志》《驳张符骧论文》
《与吴胥石二简》,在高邮大约为高邮沈氏参校家谱,所作有《高邮沈氏家谱序》
及《叙例》,收在《邗中草》内。”[3](P130)钱穆《近三百年学术史》却把《与
吴胥石简》的写作时间定在嘉庆三年。胡、钱两家都未详说其系年依据,但此《简》
实做于嘉庆元年。考订如下:1.《与吴胥石简》说:“君谓周永清亡,自是彼时新故
之慨。而弟在楚中,已撰周永清之传,且与乃郎刻永清遗稿。”[2](P79)章学诚有
《又与周永清论文》说:“永清撰志去今十二年。”[2](P87)据胡《谱》,章学诚
1778年在永清县撰志,因而,周永清去世则在十二年以后。依此类推,《与吴胥
石简》的撰写时间当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之后。2.《与吴胥石简》云:“去年于
吴闾,见吴敬斋所撰刻之《国朝二十四家古文》,北上扬州,水程三日,往复观
之。”从该《简》的自述看,章学诚的袁枚批评缘起于《国朝二十四家古文》所选
的袁枚信札。章学诚在乾隆五十五年以后曾三次北上扬州。第一次是乾隆六十年十
月,离家赴扬州,有《高邮沈氏家谱序》及《叙例》,次年二月归会稽。[3](P130)
第二次是嘉庆二年五月,时在荆楚,陈东浦介绍章学诚到扬州投靠盐运使曾燠,至
秋始见。[3](P136)此年袁枚去逝。第三次是嘉庆三年,时在杭州,借谢启昆之力,
补修《史籍考》。是年冬,主于扬州曾燠官署。[3](P146)钱穆系《与吴胥石简》
于嘉庆三年,大约因《简》中的“去年,北上扬州”句,误指“去年”为嘉庆二年。
其实,此“去年”是指乾隆六十年。理由有三:一是章学诚是由“吴闾”北上扬州。
“吴闾”是苏州别称。从地理上看,嘉庆二年章学诚从武昌赴扬州,并不需要途经
苏州,不符合“北上”实际;而乾隆六十年从其老家绍兴或杭州北上,“吴闾”是
必经之地。二是《与吴胥石简》中论及年谱义例,符合乾隆六十年时的情形。第三,
章学诚《论学十规》作在嘉庆元年,①参见胡适《章学诚年谱》第132页。原文
按语:“此据臧镛堂《嘉庆元年山中草跋》。”其中,第十规抨击袁枚,明言“别
有专篇声讨”。[2](P635)显然,《论学十规》并非其批评袁枚的最早文献,而
《国朝二十四家古文》却是其批评的缘起。章学诚撰写《与吴胥石简》的时间必在
初读《国朝二十四家古文》与撰写《论学十规》之间,决非其后的嘉庆三年。因而,
这篇文章当作于乾隆六十年十月至嘉庆元年二月在扬州撰谱期间。
《与吴胥石简》是章学诚批判袁枚思想的滥觞。乾隆六十年乙卯,章学诚乘船溯运
河北上扬州,在苏州购得吴敬斋《国朝二十四家古文》,读之舟中,对吴氏的选辑
裁取深表不满。特别是“至陈继儒、李渔之所不忍为不敢为之袁枚,亦入二十四人
之数,岂但老子韩非同传,亦且粪壤申椒共一室矣。”[2](P79)随后,投书于吴兰
庭(胥石),批评袁枚的文学思想。
但此时章学诚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②据章学诚《与吴胥石简》,并考诸袁枚
《小仓山房文集》,可知《国朝二十四家古文》中至少包括袁枚《与程蕺园书》和
《答友人论文第二书》。批评的矛头只限于《国朝二十四家古文》所录的袁枚信札
中反映的观点。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考据与文学的关系。袁枚《答友人论文》
“以古文为形上之道,考据为形下之器”。[4](P525)章学诚则以为“古人本学问
而发为文章,其志将以明道,安有考据与古文之分哉!学问文章皆是形下之器,其
所以为之者道也”,批评袁枚“空疏不学”,不了解考据与文学的内在联系及其
“明道”的共通旨趣。二是批评袁枚“论文则深戒文章须有关系”。袁枚原文
说:“文人之大患,在乎有心乎关系。”[4](P323)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与愉悦作用。
章学诚认为适用与否不是文学的本质问题,“立言有本”的人格修养才是写作要领。
[2](P56)因而指责袁枚的关系说空疏浮华、“不反其本”,认为这是其“导欲宣
淫”“狎侮圣言”的思想根源。该书不但对袁枚的文学思想提出异议,也反映出章
学诚由文学批评推本溯源于道德评判的思想进路。这是章学诚批评袁枚的一个契机
与开端。
作于嘉庆元年的《与孙渊如观察论学十规》中同样反映出章学诚的袁枚批评中推本
溯源的趋向。他说:“(孙渊如)集中与某人论考据书,可谓太不自爱,为玷岂止白圭
所云乎哉!被以仟佻倾侧之才,一部优伶剧中才子佳人,俗恶见解,淫乱邪说,宕
惑士女,肆侮圣言,以六经为导欲宣淫之具,败坏风俗人心,名教之罪人,不诛为
幸。彼又乌知学问文章为何物?所言如夏畦人议中堂书事,岂值一笑。”[2](P635)
考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答孙渊如观察》,可知袁、孙讨论考据的文章写在乾隆六
十年。[5](P196)袁枚在这封信里奢谈“考据家之哓哓荒言,闻者惶愕”,宜为章
学诚所不服。《论学十规》所言“肆侮圣言”“导欲宣淫”“夏畦人议中堂事”,
与《与吴胥石简》的论述如出一辙,应当是先后同出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论学十规》自注说:“别有专篇声讨”。这个“专篇”当然不是
《与吴胥石简》,当另有著述。最有可能的篇目是《文史通义·诗话》。依据《论
学十规》,章学诚在“另有专篇”中,重点批判袁枚的道德与学问,并依据泛道德
主义立场攻击袁枚“学问文章”之价值。这和另一篇作年无考的批判文献《妇学》
主旨不同,而与《诗话》篇则完全吻合。庐江何氏抄本《文史通义·诗话》附论九
条对袁枚的攻击极为猛烈。内容包括文学批评和伦理批判,并由伦理批判推论袁枚
“学问文章”层面上必然“空疏不学”。
章学诚《诗话》结合文学问题对袁枚的道德指向进行抨击,内容包括几点:一是以
“貌”论文。如,“褒贞男,以见美男之不妨作嬖”,“叙述闺流,强半皆称容
貌”;“累轴连编,所称闺阁之诗”,“更成品艳之篇”;甚至说袁枚倡导的文学
“不过纤佻轻隽之辞章,才子佳人之小说,男必张生李十,女必宏度幼微,将率天
下士女,翩翩然化为蛱蝶杨花,而后大快于心焉”。二是“好名之习”。“先以标
榜声气”,“倡为邪说”,“夫好名之人,矫情饰伪,竟趋时誉,虽禽兽不为也”。
三是逢迎权贵,狎媚钜公。章学诚描述袁枚邀幸逢迎的情态是:“通文墨之优怜,
解声歌之马,屈曲如意,宛约解人,能不受怜,几于得
宝。”[6](P567)
章学诚的道德评判是否妥当,这不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这里要关注的是,章学
诚在对袁枚诗话进行批判时,以德性涵养和人格境界作为衡文论艺的认知基础。他
说:“六艺甚广,而彼谓雅颂劣于国风,风诗甚多,而彼谓言情妙于男女。凡圣贤
典训,无不横征曲引,以为导欲宣淫之具,其罪可胜诛乎!”“彼不自揣,妄谈学
问文章,其言不类,殆于娼家读《列女传》也。”[6](P569)《诗话》与《与吴胥
石简》同以文学问题为中心,但《诗话》所展现的是一种比后者更深层次的伦理批
评。章学诚的立论依据是文、质之辨。他说:“清真者,学问有得于中,而以诗文
抒写其所见,无意辞工,而尽力辞章者莫及也。彼方视学问为仇雠,而益以胸怀之
鄙俗,是质已丧而文无可附也。”又说:“鄙俗之怀,倾邪之心,诗则无其质矣。
然舍质论文,则其轻隽便给之才,如效鹦鹉猩猩之语,未尝不足娱乐人耳
目。”[6](P569)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文与质的关系是文学的根本问题。“质”
并非指文章的内容,而是指作者学问和生命境界中所蕴涵的一种写作的潜能或潜质。
章学诚述史学而著《史德》,述文学则专论《文德》,概见其对著述中德性问题的
关注。他在《文史通义·质性》里以“性”言质,集中探讨了“质性”对文学创作
的根本意义,被誉为“揣本之谈”。[7](P152)“质性”说是德性问题在文学写作
上的延伸与具体化。章学诚对“质性”的阐释包涵着“性情”与“学问”两个层面。
因而他在《诗话》里评击袁枚时强调“毋论诗文,皆须学问,空言性情,毕竟小
家”,[6](P569)突出了学问对性情涵养乃至诗文创作的基础性作用,阐释了质与
文的互动关系。这是章学诚针对袁枚的“不返其本”和“空言性情”而提出的文学
批评的理论基础和相关诠释,①王宗炎就是不了解这一层,所以其《复章氏书》建
议章学诚把《质性》篇改名为《性情》。其实,鉴于章学诚对袁枚“舍质论
文”“空言性情”的文学批评,章学诚断然不会同意此种改动。他认为正是德性与
学问上的亏欠,才使得袁枚的文章与批评如飘蓬泛梗,流于浮浅与荒唐。
从嘉庆元年到二年,章学诚逐渐将批评的矛头转向纯粹的德性问题:袁枚的妇学观。
这在《丙辰札记》中留下了明晰的轨迹。章学诚有作札记的习惯。其《跋香泉读书
记》云:“读书服古,时有会心,方臆测而未及为文,即札记所见,以存于录,日
有积焉,月有汇焉,久之又久,充满流动,然后发为文辞,浩乎沛然,将有不自识
其所以者矣。”[2](P322)显然《札记》是其专论的前期积累和写作基础。《文史
通义》中《古文公式》一文就是《丙辰札记》中四段合并而成的。在《丙辰札记》,
章学诚对袁枚的批评焦点转移到了妇学观上。
《丙辰札记》实际作于嘉庆元年至二年间,②胡适《章实斋年谱》第132
页:“《遗书》有《丙辰札记》一卷,此卷亦非嘉庆元年一年之作,其下半乃嘉庆
二年所作也。”所以胡适径称其下半部分为《丁未札记》。他说:“攻袁之端始于
此年,《丁未札记》有一条:‘近有无耻妄人……’”。胡适正确分析了《札记》的
写作时间,但说攻袁始于此年是错误的。其中有多达四则文字批评妇学问题,其第
26则说:“近有浮薄不根之人,倡为才子佳人名色,标榜声气,蛊惑士女,尽决礼
义之防,一时无识男妇竟相趋附,轻于蛱蝶杨花,无复人禽之别。”[8](P55)第
32则说:“近日号大家闺阁,但知仰慕一纤佻不学、心术倾邪之无品文人,求其标
榜品题,非礼相见,屈身称女弟子,无复男女之嫌,不知无品文人为之夸饰矜许,
其心实大不可问。”[8](P581)第35则说:“奈大家闺阁,千金之体,理宜如何珍
惜,而顾以偶解五七字句押韵之语,不异呈身露面,甘拜倾邪之人,纤诡轻薄、毫
无学问之无品文人,屈居弟子,听其品题,自以为幸。”[8](P60)第189则
说:“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大率以一部优伶杂剧所演才子佳人
惑人。大江以南,名门闺阁多为所诱,征诗刻稿,标榜声名,无复男女之嫌,殆忘
其身之雌矣。此等闰娃,妇学不修,岂有真才可取。而为邪人播弄,浸成风俗,人
心世道大可忧也。”[8](P181)按照《札记》的分类,前三则属嘉庆元年,后一则
作于嘉庆二年。从嘉庆元年到二年,章学诚持续关注袁枚的“蛊惑士女”的问题,
成为他写作《妇学》及《妇学篇书后》的基础。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嘉庆二年一则
比前三则更具体充分,增加了对袁枚“蛊惑士女”的方式的说明:一是“以一部优
怜杂剧所演才子佳人惑人”,二是“征诗刻稿,标榜声名”。按,袁枚《随园女弟
子诗选》书前有汪彀作于嘉庆元年的序言,证明其刻在嘉庆元年后。[9](P55)因而
嘉庆二年一则当是章学诚见到《随园女弟子诗选》后的新见解。特别是这条评论第
一次提出了“妇学”的概念,透露出章学诚的批评焦点明确地由对袁枚文学的伦理
倾向转向对“此等闰娃”的道德批评。嘉庆二年,当他在闻知或阅读袁枚的《随园
女弟子诗选》后,对袁枚的不满转向对宏观的妇女道德问题的思考,从而在札记基
础上,写成两篇系统驳斥袁枚妇学观的著作。
《妇学》及《书妇学篇后》所涉及到的文学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对风诗的评价。袁枚以为风诗是劳人思妇之作,他屡次指出“《三百篇》半是
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谈格律者,能出其范围
否?”[10](P3)“诗言志,劳人思妇都可以言,《三百篇》不尽学者作
也。”[4](P317)章学诚则不以为然,他在《妇学》中说:“《国风》男女之辞,皆
出诗人所拟,以汉魏六朝篇什证之更无可疑。”[6](P533)“益知国风男女之辞,
皆出诗人讽刺,而非氓男女所能作也。”[6](P555)章学诚据此认定袁枚的看法
“肆侮圣言”,以“导欲宣淫”。《国风》是劳人思妇之作,还是文人拟作,当然
是可以讨论的问题。但章学诚的本意却是以考镜渊流的方法来维护“道德”的尊严,
如其所谓“如谓真出男女之口,毋论淫者万无如此自暴,即贞者亦万无如此自亵
也”,[6](P533)概见其旨。董仲舒说:“诗无达诂”,哲学解释学认为解释是视界
的融合。我们可以认为袁枚与章学诚对风诗的解读都是真诚的,但他们从不同的视
界出发,得出的诗义也是大相径庭的。
二是风趣说。袁枚《诗话》卷一说:“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
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无口易描,风趣是专写性灵,非天才不
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之外。”[10](P3)章学
诚《妇学篇书后》批驳道:“彼不学之徒,无端标为‘风趣’之目,尽抹邪正贞淫、
是非得失,而使人但求风趣。甚至言采兰赠芍之诗,有何关系而夫子录之,以证风
趣之说。无知士女,顿忘廉检,从风披靡(按:“披靡”,原作“波靡”,从叶校改),
是以《六经》为导欲宣淫之具,则非圣无法矣。”[6](P554)这是对风诗争论的发
展。这里“风趣”是与“关系”照应着说的。袁枚《诗话》卷七说:“老学究论诗,
必有一副门面语,作文章,必曰有关系;论诗学,必曰含蓄。此店铺招牌,无关货
之美恶。《三百篇》中有关系者:‘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也。无有关系者,
‘多识草木鸟兽之名’是也。”[10](P228)显然,袁枚认为《诗三百》有“关系”,
也有“风趣”。但章学诚认定袁枚的“风趣”说摒弃文学的社会价值与伦理价值,
是其“宕蛊士女”“导淫宣欲”理论根源,因而大加鞭挞。
要之,章学诚也非一味反对妇女的智性活动,其言曰:“夫聪明秀慧,天之赋畀初
不择男女,如草木之有英华,山川之有珠玉,虽圣人未尝不宝贵也。”[6](P555)
但其立论点是“以礼通诗”:“古之妇学,必由礼以通诗,今之妇学,转因诗而取
礼,礼防决,而人心不可复言矣。”[6](P537)章学诚的礼教观念要比袁枚要浓重
的多。谈诗而“非礼”显然逾越了他的道德门槛,因此,他对袁枚依据性灵说对风
诗所作的阐释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嘉庆三年六月,袁枚的一篇遗稿又引起了章学诚的不满。章学诚《论文辨伪》
云:“偶于坊间,见卖某人尺牍,因取阅之。”[2](P63)《上石君先生书》又详说
之:“苏州城市偶见坊刻尺牍,其人其书,极可贱恶。乃有诬阁下与彼论文,大加
倾倒,且附和其人,讥及先师,因叹小人无忌惮,至于斯极!”该文自注:嘉庆三年
六月。[2](P327)可见章学诚于嘉庆三年始读到袁枚《小仓山房尺牍》,认为其中
有“诬及先师”及朋友处,“因取而辨之”。
考《小仓山房尺牍》,章学诚指摘的是袁枚的《覆家贯堂》。袁枚在该文中
说:“去冬在杭州,见朱石君侍郎,蒙其谁许,云:‘古文有十弊,惟随园能扫空
之。’……余笑曰:‘此外尚有三弊’,侍郎惊问,余曰:‘徵书数典,琐碎零星,
误以注疏为古文,一弊也;驰骋杂乱,自夸气力,某作粗才,二弊也;尚有一弊,某
不敢言。’侍郎再三询,曰:‘写《说文》篆隶,教人难识,字古而文不古,又一
弊也。’侍郎知有所指,不觉大笑。”[5](P67)章学诚认为袁枚“所述古文十弊之
说,不知从何而来,大抵阴剿李穆堂《古文辞禁》而增饰以似是而非之
说。”[2](P63)因而否认朱珪对袁枚的赏识,著《论文辨伪》驳之。章学诚的推测
是不符事实的。考诸袁枚《尺牍》,其中《与朱石君侍郎书》说:“客冬蒙公招饮,
许所作古文,有真气而无十弊,颓老才尽,得大君子一言以张之,遂妄作千秋之想,
感何可支!”[5](P125)可见朱珪称誉袁枚当属事实。当然,章学诚的批评也并非空
穴来风。朱珪对袁枚文才尊敬有之,对其文德却实有不满。嘉庆元年,他为袁枚作
《寿言》时诫之曰:“荡涤绮语”,“不可不防其滥觞也。”①《小仓山房尺牍》,
第185页。朱珪嘉庆元年写给袁枚的信札有“不晤光霁,十年矣”句,可知杭州
之晤在十年前。考诸《袁枚年谱》,袁枚乾隆52年冬有杭州之行,至嘉庆元年,
正好十年。因此,袁枚《覆家贯堂》与《与朱石君侍郎》二书写于乾隆52年无疑。
朱石君,名珪,朱筠之弟。其实,作为考据学者的朱珪在德性修养上与章学诚一样
倾向于较为严肃的态度。
章学诚《论文辨伪》除了批评袁枚“评论女色,为人相妾”等所谓“种种不堪污目”
之事外,还针对所谓“十弊”进行了文学批评,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点:[2](P62)
一是文体问题。袁枚所述的十弊有:“记序不知体裁”“措辞率易,颇类尺牍”诸
条,认为“文各有体”;又有“谈论心性,似宋人语录”,“俳辞偶语,学六朝靡
曼”诸条,谈及文体的语言问题。章学诚认为“评一文之境,而不可立为规例”,
“文法千变万化,惟其是尔”,概见其通脱的文体观念。但他也说:“李氏盖禁四
六之绮语,以谓六朝浮靡之风入于古文,令人不辨作何语,如故乡之称,必曰桑梓;
兄弟之名,易以熏篪。凡如此类,名义混淆,有失清真之体。”章学诚提倡“清真”
说,要求文学语言“清”而不杂。不管是秦汉古语、六朝俳辞或是宋人语录,只要
文体纯粹洗炼,清而不杂,就是好文章,譬如能讲“官音雅言”固然不错,但“各
操方音”,亦不失于“一家之言”。其“清真”说反对的是燕语越吟齐语楚咻的大
杂烩式的文风。盖袁枚专论古文,坚持古文文体的纯粹性;章学诚通论诸体,着眼
于各类文体与语言的对应关系,故生歧见。但在文体的纯粹性上的认知其实是一致
的。
二是关系问题。这里发挥了《与吴胥石简》的观点。讥讽袁枚自出新裁,却转成
“空套”:“试问既无关系,又不能出古人之外,文之质已丧矣,又如何能不入空
套。”
三是经术与集义养气。袁枚认为“征书数典,琐屑零星”,即是文弊,隐含着反对
考据与辞章合流的意向。章学诚敏锐地反唇相讥:“注疏不可为古文,是本草不可
入方剂。”嘲讽袁枚“畏人称道经术”,所以“疾此道如仇雠”。针对袁枚以为文
涉考据则“饾饤成语,死气满纸”的说法,章学诚认为“气之生死,关乎义之充馁,
非可立为成格,教人为趋避也”,强调“集义养气”的道德涵养是影响著述的重要
因素。在章学诚的文论里,经术与集义养气是本末贯通的两层面,他根据袁枚在道
德与学问上的瑕疵,指证其文学思想的浅薄。②参见笔者《德性视野中的文学书写:
章学诚〈文史通义〉中文学与德性的关系论释》,《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
1期。
章学诚另有《书坊刻诗话后》与《题随园诗话十二首》攻击袁枚,两篇拥有共同的
批评主题:“蛊惑闺壶”“不学无识”与“诬枉黑白”,应是同时的作品。
[2](P45)“诬枉黑白”并非新的批评指向,如《论文辨伪》就是在为朱珪兄弟辨诬。
这两篇诗文的特点是增添了袁枚“诬枉黑白”的新的例证:童二树临终画梅托稿的
事件。[5](P172)此事余英时《章实斋与童二树》一文已有辨正。《小仓山房文集》
亦有《童二树先生墓志铭》与《童二树诗序》,可证袁枚记录的基本事实不诬。③
《童二树先生墓志铭》与《童二树诗序》分别见诸《小仓山房文集》,第451页、
第496页。童二树故于乾隆四十七年壬寅,袁枚于十日后造访,并写《铭》
《序》。章学诚此时已对袁枚成见太深,不免有些捕风捉影的批评。其《题随园诗
话》又说:“生前富贵亦何奇,死后文章未可知。一事差堪慰平世,随园录人内家
诗。”[2](P64)按其诗义,似作于袁枚殁后(嘉靖二年)。其中,再次提到朱氏兄弟
与袁枚的关系:“宰衡分陕镇南州,正理经纶次第修。颦笑偶然容媚客,一时风气
尚俳优。”[2](P64)按,朱珪于嘉庆元年出任两广总督,七月又授川陕总督,“宰
衡分陕”句实指朱珪。[3](P132)这首诗是对袁枚“诬枉黑白”的“事实”的记录,
也是针对朱珪对袁枚姑息纵容的态度的感喟。因而必定作于其阅读《尺牍·覆家贯
堂》以后。作年不会早于嘉庆三年六月,或在《论文辨伪》之后。这也是袁枚去世
后,章学诚对朱珪与袁枚关系的盖棺定论。
从嘉庆元年到嘉庆三年的三年间,对袁枚的批评始终是章学诚思考的兴奋点。如果
说研究章、戴关系是解释章学诚学术心态的坐标,那么,章学诚的袁枚批评是考察
其伦理与文学思想的一个参照系。他对袁枚思想的剖析与批判广泛涉及道德伦理、
文质关系、性情、风趣、语言、风诗的评价及辞章与考据的关系诸方面。虽然“诋
诃过分”,不免“转自点污”。[11](P480)但该过程凸显和明晰化了章学诚从道德
到文学的一系列观点。因而,对考察章学诚的道德观念与文学思想仍具有较重要的
认识价值,对了解乾嘉时代的学术生态也是有意义的。
【相关文献】
[1]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M].上海:三联书店,2005.
[2]章学诚.章学诚遗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胡适.章学诚年谱[M]∥胡适全集:第19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4]袁枚.小仓山房文集[M]∥袁枚全集:第2册[M].王英志,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5]袁枚.小仓山房尺牍[M]∥袁枚全集:第5册[M].王英志,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6]章学诚.文史通义[M].叶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
[7]程千帆.文论十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8]章学诚.乙卯札记、丙辰札记、知非日记[M].冯惠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9]袁枚.随园女弟子诗选[M]∥袁枚全集:第7册.王英志,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10]袁枚.随园诗话[M]∥袁枚全集:第3册.王英志,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1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
2024年9月10日发(作者:京碧琴)
章学诚的袁枚批评考述——以乾隆六十年至嘉庆三年为中心
杨遇青
【摘 要】章学诚对袁枚的批评是清中叶重要的文学事件,其发生时间集中在乾隆六
十年至嘉庆三年间.乾隆三十七年,章学诚随朱筠在安徽校文时,就对袁枚印象不佳.乾
隆六十年以后,他在信札和《诗话》里对袁枚展开抨击,将其文学思想的弊端归咎于
道德的沦丧.从嘉庆元年到二年,章学诚的批判视界转向袁枚的妇学观.嘉庆三年以后,
他又因袁枚的《尺牍》与《诗话》中所记轶事,再次对袁枚文论及其伦理基础进行
批判与清算.章学诚的袁枚批评涉及文学与伦理两个层面,且把文学问题推本溯源于
伦理基础,这是理解清代学术与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视角.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41)006
【总页数】6页(P57-62)
【关键词】章学诚;袁枚;文学批评;伦理批评;诗话;妇学
【作 者】杨遇青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6.2
章学诚(1738—1801)是清中叶重要的史学家。他是一个“自信心极强而持论又极
坚定的人”,[1](P11)所以在考据学盛行的乾嘉时代,强探力索,孤力前行,在史
学义理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章学诚的文章秉持着“言有物而行有恒”和“修辞立其
诚”的准则,凡事都“言其所不能已”,[2](P613)更因其孤行独往的人生履历与
生命情怀,形成了强烈的批判精神。胡适《章实斋年谱》评述他“对于同时的三个
名人,戴震、汪中、袁枚,皆不佩服,皆深有贬辞。但先生对戴震尚时有很诚恳的
赞语;对汪中也深赞其文学;独对袁枚则始终存一种深恶痛绝的态度。”[3](P138)章
学诚的袁枚批评是清中叶发生的重要文学事件,也是跨越文学、史学与考据学视界
的一次文化交融与冲撞。余英时曾对章、戴关系作过经典的判释,本文则重点考察
其袁枚批评,澄清整个批评的时序与动态,彰显其文学上的分歧与价值。
袁枚生于康熙五十五年,卒于嘉庆二年,比章学诚长12岁。章、袁两人并无实际
的交涉,其笔墨之争只是章学诚出于“言其所不能已”的单向批判。据现有文献,
章学诚对袁枚的不满和批评可以追溯到乾隆37年壬辰。章学诚《论文辨伪》
说:“昔者竹君先生视学安徽,幕中有妄人,出某甲门下者,戛戛自诩。同列无不
鄙之。其人出某甲为乃父所撰墓志铭,矜示于人。余时未识某甲行径,一见其文,
遽生厌恶,指摘其文疵。其人怫然。”[2](P63)“竹君先生”是章学诚的业师朱筠,
“某甲”即指袁枚。章学诚对袁枚的批评起于对其文章义例或书写形态的不满(摘
其文疵)。据胡适《章学诚年谱》,章氏在乾隆三十七年随朱筠在徽州校文。
[3](P54)从这时起,袁枚的文章与行事风范就给章学诚留下了极坏的印象。
乾隆三十七年,章学诚学问未成,尚不至于臧否当世名流。迄于嘉庆元年,其《文
史通义》的主要篇目大都写成,虽不像戴震或袁枚那样名满天下,却也耿介自赏,
高视古人。是年,他在《与吴胥石简》《论学十规》及《诗话》等篇章里,对袁枚
的诗学观念及人品进行了质疑和抨击。其中,《与吴胥石简》是澄清这一事件缘起
的关键。
胡适《章学诚年谱》嘉庆元年一条云:“二月,自扬州暂归会稽,将往湖北。在扬
州时所作文,统名《邗中草》,可考者甚多,较要者《墓例辨志》《驳张符骧论文》
《与吴胥石二简》,在高邮大约为高邮沈氏参校家谱,所作有《高邮沈氏家谱序》
及《叙例》,收在《邗中草》内。”[3](P130)钱穆《近三百年学术史》却把《与
吴胥石简》的写作时间定在嘉庆三年。胡、钱两家都未详说其系年依据,但此《简》
实做于嘉庆元年。考订如下:1.《与吴胥石简》说:“君谓周永清亡,自是彼时新故
之慨。而弟在楚中,已撰周永清之传,且与乃郎刻永清遗稿。”[2](P79)章学诚有
《又与周永清论文》说:“永清撰志去今十二年。”[2](P87)据胡《谱》,章学诚
1778年在永清县撰志,因而,周永清去世则在十二年以后。依此类推,《与吴胥
石简》的撰写时间当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之后。2.《与吴胥石简》云:“去年于
吴闾,见吴敬斋所撰刻之《国朝二十四家古文》,北上扬州,水程三日,往复观
之。”从该《简》的自述看,章学诚的袁枚批评缘起于《国朝二十四家古文》所选
的袁枚信札。章学诚在乾隆五十五年以后曾三次北上扬州。第一次是乾隆六十年十
月,离家赴扬州,有《高邮沈氏家谱序》及《叙例》,次年二月归会稽。[3](P130)
第二次是嘉庆二年五月,时在荆楚,陈东浦介绍章学诚到扬州投靠盐运使曾燠,至
秋始见。[3](P136)此年袁枚去逝。第三次是嘉庆三年,时在杭州,借谢启昆之力,
补修《史籍考》。是年冬,主于扬州曾燠官署。[3](P146)钱穆系《与吴胥石简》
于嘉庆三年,大约因《简》中的“去年,北上扬州”句,误指“去年”为嘉庆二年。
其实,此“去年”是指乾隆六十年。理由有三:一是章学诚是由“吴闾”北上扬州。
“吴闾”是苏州别称。从地理上看,嘉庆二年章学诚从武昌赴扬州,并不需要途经
苏州,不符合“北上”实际;而乾隆六十年从其老家绍兴或杭州北上,“吴闾”是
必经之地。二是《与吴胥石简》中论及年谱义例,符合乾隆六十年时的情形。第三,
章学诚《论学十规》作在嘉庆元年,①参见胡适《章学诚年谱》第132页。原文
按语:“此据臧镛堂《嘉庆元年山中草跋》。”其中,第十规抨击袁枚,明言“别
有专篇声讨”。[2](P635)显然,《论学十规》并非其批评袁枚的最早文献,而
《国朝二十四家古文》却是其批评的缘起。章学诚撰写《与吴胥石简》的时间必在
初读《国朝二十四家古文》与撰写《论学十规》之间,决非其后的嘉庆三年。因而,
这篇文章当作于乾隆六十年十月至嘉庆元年二月在扬州撰谱期间。
《与吴胥石简》是章学诚批判袁枚思想的滥觞。乾隆六十年乙卯,章学诚乘船溯运
河北上扬州,在苏州购得吴敬斋《国朝二十四家古文》,读之舟中,对吴氏的选辑
裁取深表不满。特别是“至陈继儒、李渔之所不忍为不敢为之袁枚,亦入二十四人
之数,岂但老子韩非同传,亦且粪壤申椒共一室矣。”[2](P79)随后,投书于吴兰
庭(胥石),批评袁枚的文学思想。
但此时章学诚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②据章学诚《与吴胥石简》,并考诸袁枚
《小仓山房文集》,可知《国朝二十四家古文》中至少包括袁枚《与程蕺园书》和
《答友人论文第二书》。批评的矛头只限于《国朝二十四家古文》所录的袁枚信札
中反映的观点。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考据与文学的关系。袁枚《答友人论文》
“以古文为形上之道,考据为形下之器”。[4](P525)章学诚则以为“古人本学问
而发为文章,其志将以明道,安有考据与古文之分哉!学问文章皆是形下之器,其
所以为之者道也”,批评袁枚“空疏不学”,不了解考据与文学的内在联系及其
“明道”的共通旨趣。二是批评袁枚“论文则深戒文章须有关系”。袁枚原文
说:“文人之大患,在乎有心乎关系。”[4](P323)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与愉悦作用。
章学诚认为适用与否不是文学的本质问题,“立言有本”的人格修养才是写作要领。
[2](P56)因而指责袁枚的关系说空疏浮华、“不反其本”,认为这是其“导欲宣
淫”“狎侮圣言”的思想根源。该书不但对袁枚的文学思想提出异议,也反映出章
学诚由文学批评推本溯源于道德评判的思想进路。这是章学诚批评袁枚的一个契机
与开端。
作于嘉庆元年的《与孙渊如观察论学十规》中同样反映出章学诚的袁枚批评中推本
溯源的趋向。他说:“(孙渊如)集中与某人论考据书,可谓太不自爱,为玷岂止白圭
所云乎哉!被以仟佻倾侧之才,一部优伶剧中才子佳人,俗恶见解,淫乱邪说,宕
惑士女,肆侮圣言,以六经为导欲宣淫之具,败坏风俗人心,名教之罪人,不诛为
幸。彼又乌知学问文章为何物?所言如夏畦人议中堂书事,岂值一笑。”[2](P635)
考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答孙渊如观察》,可知袁、孙讨论考据的文章写在乾隆六
十年。[5](P196)袁枚在这封信里奢谈“考据家之哓哓荒言,闻者惶愕”,宜为章
学诚所不服。《论学十规》所言“肆侮圣言”“导欲宣淫”“夏畦人议中堂事”,
与《与吴胥石简》的论述如出一辙,应当是先后同出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论学十规》自注说:“别有专篇声讨”。这个“专篇”当然不是
《与吴胥石简》,当另有著述。最有可能的篇目是《文史通义·诗话》。依据《论
学十规》,章学诚在“另有专篇”中,重点批判袁枚的道德与学问,并依据泛道德
主义立场攻击袁枚“学问文章”之价值。这和另一篇作年无考的批判文献《妇学》
主旨不同,而与《诗话》篇则完全吻合。庐江何氏抄本《文史通义·诗话》附论九
条对袁枚的攻击极为猛烈。内容包括文学批评和伦理批判,并由伦理批判推论袁枚
“学问文章”层面上必然“空疏不学”。
章学诚《诗话》结合文学问题对袁枚的道德指向进行抨击,内容包括几点:一是以
“貌”论文。如,“褒贞男,以见美男之不妨作嬖”,“叙述闺流,强半皆称容
貌”;“累轴连编,所称闺阁之诗”,“更成品艳之篇”;甚至说袁枚倡导的文学
“不过纤佻轻隽之辞章,才子佳人之小说,男必张生李十,女必宏度幼微,将率天
下士女,翩翩然化为蛱蝶杨花,而后大快于心焉”。二是“好名之习”。“先以标
榜声气”,“倡为邪说”,“夫好名之人,矫情饰伪,竟趋时誉,虽禽兽不为也”。
三是逢迎权贵,狎媚钜公。章学诚描述袁枚邀幸逢迎的情态是:“通文墨之优怜,
解声歌之马,屈曲如意,宛约解人,能不受怜,几于得
宝。”[6](P567)
章学诚的道德评判是否妥当,这不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这里要关注的是,章学
诚在对袁枚诗话进行批判时,以德性涵养和人格境界作为衡文论艺的认知基础。他
说:“六艺甚广,而彼谓雅颂劣于国风,风诗甚多,而彼谓言情妙于男女。凡圣贤
典训,无不横征曲引,以为导欲宣淫之具,其罪可胜诛乎!”“彼不自揣,妄谈学
问文章,其言不类,殆于娼家读《列女传》也。”[6](P569)《诗话》与《与吴胥
石简》同以文学问题为中心,但《诗话》所展现的是一种比后者更深层次的伦理批
评。章学诚的立论依据是文、质之辨。他说:“清真者,学问有得于中,而以诗文
抒写其所见,无意辞工,而尽力辞章者莫及也。彼方视学问为仇雠,而益以胸怀之
鄙俗,是质已丧而文无可附也。”又说:“鄙俗之怀,倾邪之心,诗则无其质矣。
然舍质论文,则其轻隽便给之才,如效鹦鹉猩猩之语,未尝不足娱乐人耳
目。”[6](P569)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文与质的关系是文学的根本问题。“质”
并非指文章的内容,而是指作者学问和生命境界中所蕴涵的一种写作的潜能或潜质。
章学诚述史学而著《史德》,述文学则专论《文德》,概见其对著述中德性问题的
关注。他在《文史通义·质性》里以“性”言质,集中探讨了“质性”对文学创作
的根本意义,被誉为“揣本之谈”。[7](P152)“质性”说是德性问题在文学写作
上的延伸与具体化。章学诚对“质性”的阐释包涵着“性情”与“学问”两个层面。
因而他在《诗话》里评击袁枚时强调“毋论诗文,皆须学问,空言性情,毕竟小
家”,[6](P569)突出了学问对性情涵养乃至诗文创作的基础性作用,阐释了质与
文的互动关系。这是章学诚针对袁枚的“不返其本”和“空言性情”而提出的文学
批评的理论基础和相关诠释,①王宗炎就是不了解这一层,所以其《复章氏书》建
议章学诚把《质性》篇改名为《性情》。其实,鉴于章学诚对袁枚“舍质论
文”“空言性情”的文学批评,章学诚断然不会同意此种改动。他认为正是德性与
学问上的亏欠,才使得袁枚的文章与批评如飘蓬泛梗,流于浮浅与荒唐。
从嘉庆元年到二年,章学诚逐渐将批评的矛头转向纯粹的德性问题:袁枚的妇学观。
这在《丙辰札记》中留下了明晰的轨迹。章学诚有作札记的习惯。其《跋香泉读书
记》云:“读书服古,时有会心,方臆测而未及为文,即札记所见,以存于录,日
有积焉,月有汇焉,久之又久,充满流动,然后发为文辞,浩乎沛然,将有不自识
其所以者矣。”[2](P322)显然《札记》是其专论的前期积累和写作基础。《文史
通义》中《古文公式》一文就是《丙辰札记》中四段合并而成的。在《丙辰札记》,
章学诚对袁枚的批评焦点转移到了妇学观上。
《丙辰札记》实际作于嘉庆元年至二年间,②胡适《章实斋年谱》第132
页:“《遗书》有《丙辰札记》一卷,此卷亦非嘉庆元年一年之作,其下半乃嘉庆
二年所作也。”所以胡适径称其下半部分为《丁未札记》。他说:“攻袁之端始于
此年,《丁未札记》有一条:‘近有无耻妄人……’”。胡适正确分析了《札记》的
写作时间,但说攻袁始于此年是错误的。其中有多达四则文字批评妇学问题,其第
26则说:“近有浮薄不根之人,倡为才子佳人名色,标榜声气,蛊惑士女,尽决礼
义之防,一时无识男妇竟相趋附,轻于蛱蝶杨花,无复人禽之别。”[8](P55)第
32则说:“近日号大家闺阁,但知仰慕一纤佻不学、心术倾邪之无品文人,求其标
榜品题,非礼相见,屈身称女弟子,无复男女之嫌,不知无品文人为之夸饰矜许,
其心实大不可问。”[8](P581)第35则说:“奈大家闺阁,千金之体,理宜如何珍
惜,而顾以偶解五七字句押韵之语,不异呈身露面,甘拜倾邪之人,纤诡轻薄、毫
无学问之无品文人,屈居弟子,听其品题,自以为幸。”[8](P60)第189则
说:“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大率以一部优伶杂剧所演才子佳人
惑人。大江以南,名门闺阁多为所诱,征诗刻稿,标榜声名,无复男女之嫌,殆忘
其身之雌矣。此等闰娃,妇学不修,岂有真才可取。而为邪人播弄,浸成风俗,人
心世道大可忧也。”[8](P181)按照《札记》的分类,前三则属嘉庆元年,后一则
作于嘉庆二年。从嘉庆元年到二年,章学诚持续关注袁枚的“蛊惑士女”的问题,
成为他写作《妇学》及《妇学篇书后》的基础。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嘉庆二年一则
比前三则更具体充分,增加了对袁枚“蛊惑士女”的方式的说明:一是“以一部优
怜杂剧所演才子佳人惑人”,二是“征诗刻稿,标榜声名”。按,袁枚《随园女弟
子诗选》书前有汪彀作于嘉庆元年的序言,证明其刻在嘉庆元年后。[9](P55)因而
嘉庆二年一则当是章学诚见到《随园女弟子诗选》后的新见解。特别是这条评论第
一次提出了“妇学”的概念,透露出章学诚的批评焦点明确地由对袁枚文学的伦理
倾向转向对“此等闰娃”的道德批评。嘉庆二年,当他在闻知或阅读袁枚的《随园
女弟子诗选》后,对袁枚的不满转向对宏观的妇女道德问题的思考,从而在札记基
础上,写成两篇系统驳斥袁枚妇学观的著作。
《妇学》及《书妇学篇后》所涉及到的文学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对风诗的评价。袁枚以为风诗是劳人思妇之作,他屡次指出“《三百篇》半是
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谈格律者,能出其范围
否?”[10](P3)“诗言志,劳人思妇都可以言,《三百篇》不尽学者作
也。”[4](P317)章学诚则不以为然,他在《妇学》中说:“《国风》男女之辞,皆
出诗人所拟,以汉魏六朝篇什证之更无可疑。”[6](P533)“益知国风男女之辞,
皆出诗人讽刺,而非氓男女所能作也。”[6](P555)章学诚据此认定袁枚的看法
“肆侮圣言”,以“导欲宣淫”。《国风》是劳人思妇之作,还是文人拟作,当然
是可以讨论的问题。但章学诚的本意却是以考镜渊流的方法来维护“道德”的尊严,
如其所谓“如谓真出男女之口,毋论淫者万无如此自暴,即贞者亦万无如此自亵
也”,[6](P533)概见其旨。董仲舒说:“诗无达诂”,哲学解释学认为解释是视界
的融合。我们可以认为袁枚与章学诚对风诗的解读都是真诚的,但他们从不同的视
界出发,得出的诗义也是大相径庭的。
二是风趣说。袁枚《诗话》卷一说:“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
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无口易描,风趣是专写性灵,非天才不
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之外。”[10](P3)章学
诚《妇学篇书后》批驳道:“彼不学之徒,无端标为‘风趣’之目,尽抹邪正贞淫、
是非得失,而使人但求风趣。甚至言采兰赠芍之诗,有何关系而夫子录之,以证风
趣之说。无知士女,顿忘廉检,从风披靡(按:“披靡”,原作“波靡”,从叶校改),
是以《六经》为导欲宣淫之具,则非圣无法矣。”[6](P554)这是对风诗争论的发
展。这里“风趣”是与“关系”照应着说的。袁枚《诗话》卷七说:“老学究论诗,
必有一副门面语,作文章,必曰有关系;论诗学,必曰含蓄。此店铺招牌,无关货
之美恶。《三百篇》中有关系者:‘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也。无有关系者,
‘多识草木鸟兽之名’是也。”[10](P228)显然,袁枚认为《诗三百》有“关系”,
也有“风趣”。但章学诚认定袁枚的“风趣”说摒弃文学的社会价值与伦理价值,
是其“宕蛊士女”“导淫宣欲”理论根源,因而大加鞭挞。
要之,章学诚也非一味反对妇女的智性活动,其言曰:“夫聪明秀慧,天之赋畀初
不择男女,如草木之有英华,山川之有珠玉,虽圣人未尝不宝贵也。”[6](P555)
但其立论点是“以礼通诗”:“古之妇学,必由礼以通诗,今之妇学,转因诗而取
礼,礼防决,而人心不可复言矣。”[6](P537)章学诚的礼教观念要比袁枚要浓重
的多。谈诗而“非礼”显然逾越了他的道德门槛,因此,他对袁枚依据性灵说对风
诗所作的阐释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嘉庆三年六月,袁枚的一篇遗稿又引起了章学诚的不满。章学诚《论文辨伪》
云:“偶于坊间,见卖某人尺牍,因取阅之。”[2](P63)《上石君先生书》又详说
之:“苏州城市偶见坊刻尺牍,其人其书,极可贱恶。乃有诬阁下与彼论文,大加
倾倒,且附和其人,讥及先师,因叹小人无忌惮,至于斯极!”该文自注:嘉庆三年
六月。[2](P327)可见章学诚于嘉庆三年始读到袁枚《小仓山房尺牍》,认为其中
有“诬及先师”及朋友处,“因取而辨之”。
考《小仓山房尺牍》,章学诚指摘的是袁枚的《覆家贯堂》。袁枚在该文中
说:“去冬在杭州,见朱石君侍郎,蒙其谁许,云:‘古文有十弊,惟随园能扫空
之。’……余笑曰:‘此外尚有三弊’,侍郎惊问,余曰:‘徵书数典,琐碎零星,
误以注疏为古文,一弊也;驰骋杂乱,自夸气力,某作粗才,二弊也;尚有一弊,某
不敢言。’侍郎再三询,曰:‘写《说文》篆隶,教人难识,字古而文不古,又一
弊也。’侍郎知有所指,不觉大笑。”[5](P67)章学诚认为袁枚“所述古文十弊之
说,不知从何而来,大抵阴剿李穆堂《古文辞禁》而增饰以似是而非之
说。”[2](P63)因而否认朱珪对袁枚的赏识,著《论文辨伪》驳之。章学诚的推测
是不符事实的。考诸袁枚《尺牍》,其中《与朱石君侍郎书》说:“客冬蒙公招饮,
许所作古文,有真气而无十弊,颓老才尽,得大君子一言以张之,遂妄作千秋之想,
感何可支!”[5](P125)可见朱珪称誉袁枚当属事实。当然,章学诚的批评也并非空
穴来风。朱珪对袁枚文才尊敬有之,对其文德却实有不满。嘉庆元年,他为袁枚作
《寿言》时诫之曰:“荡涤绮语”,“不可不防其滥觞也。”①《小仓山房尺牍》,
第185页。朱珪嘉庆元年写给袁枚的信札有“不晤光霁,十年矣”句,可知杭州
之晤在十年前。考诸《袁枚年谱》,袁枚乾隆52年冬有杭州之行,至嘉庆元年,
正好十年。因此,袁枚《覆家贯堂》与《与朱石君侍郎》二书写于乾隆52年无疑。
朱石君,名珪,朱筠之弟。其实,作为考据学者的朱珪在德性修养上与章学诚一样
倾向于较为严肃的态度。
章学诚《论文辨伪》除了批评袁枚“评论女色,为人相妾”等所谓“种种不堪污目”
之事外,还针对所谓“十弊”进行了文学批评,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点:[2](P62)
一是文体问题。袁枚所述的十弊有:“记序不知体裁”“措辞率易,颇类尺牍”诸
条,认为“文各有体”;又有“谈论心性,似宋人语录”,“俳辞偶语,学六朝靡
曼”诸条,谈及文体的语言问题。章学诚认为“评一文之境,而不可立为规例”,
“文法千变万化,惟其是尔”,概见其通脱的文体观念。但他也说:“李氏盖禁四
六之绮语,以谓六朝浮靡之风入于古文,令人不辨作何语,如故乡之称,必曰桑梓;
兄弟之名,易以熏篪。凡如此类,名义混淆,有失清真之体。”章学诚提倡“清真”
说,要求文学语言“清”而不杂。不管是秦汉古语、六朝俳辞或是宋人语录,只要
文体纯粹洗炼,清而不杂,就是好文章,譬如能讲“官音雅言”固然不错,但“各
操方音”,亦不失于“一家之言”。其“清真”说反对的是燕语越吟齐语楚咻的大
杂烩式的文风。盖袁枚专论古文,坚持古文文体的纯粹性;章学诚通论诸体,着眼
于各类文体与语言的对应关系,故生歧见。但在文体的纯粹性上的认知其实是一致
的。
二是关系问题。这里发挥了《与吴胥石简》的观点。讥讽袁枚自出新裁,却转成
“空套”:“试问既无关系,又不能出古人之外,文之质已丧矣,又如何能不入空
套。”
三是经术与集义养气。袁枚认为“征书数典,琐屑零星”,即是文弊,隐含着反对
考据与辞章合流的意向。章学诚敏锐地反唇相讥:“注疏不可为古文,是本草不可
入方剂。”嘲讽袁枚“畏人称道经术”,所以“疾此道如仇雠”。针对袁枚以为文
涉考据则“饾饤成语,死气满纸”的说法,章学诚认为“气之生死,关乎义之充馁,
非可立为成格,教人为趋避也”,强调“集义养气”的道德涵养是影响著述的重要
因素。在章学诚的文论里,经术与集义养气是本末贯通的两层面,他根据袁枚在道
德与学问上的瑕疵,指证其文学思想的浅薄。②参见笔者《德性视野中的文学书写:
章学诚〈文史通义〉中文学与德性的关系论释》,《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
1期。
章学诚另有《书坊刻诗话后》与《题随园诗话十二首》攻击袁枚,两篇拥有共同的
批评主题:“蛊惑闺壶”“不学无识”与“诬枉黑白”,应是同时的作品。
[2](P45)“诬枉黑白”并非新的批评指向,如《论文辨伪》就是在为朱珪兄弟辨诬。
这两篇诗文的特点是增添了袁枚“诬枉黑白”的新的例证:童二树临终画梅托稿的
事件。[5](P172)此事余英时《章实斋与童二树》一文已有辨正。《小仓山房文集》
亦有《童二树先生墓志铭》与《童二树诗序》,可证袁枚记录的基本事实不诬。③
《童二树先生墓志铭》与《童二树诗序》分别见诸《小仓山房文集》,第451页、
第496页。童二树故于乾隆四十七年壬寅,袁枚于十日后造访,并写《铭》
《序》。章学诚此时已对袁枚成见太深,不免有些捕风捉影的批评。其《题随园诗
话》又说:“生前富贵亦何奇,死后文章未可知。一事差堪慰平世,随园录人内家
诗。”[2](P64)按其诗义,似作于袁枚殁后(嘉靖二年)。其中,再次提到朱氏兄弟
与袁枚的关系:“宰衡分陕镇南州,正理经纶次第修。颦笑偶然容媚客,一时风气
尚俳优。”[2](P64)按,朱珪于嘉庆元年出任两广总督,七月又授川陕总督,“宰
衡分陕”句实指朱珪。[3](P132)这首诗是对袁枚“诬枉黑白”的“事实”的记录,
也是针对朱珪对袁枚姑息纵容的态度的感喟。因而必定作于其阅读《尺牍·覆家贯
堂》以后。作年不会早于嘉庆三年六月,或在《论文辨伪》之后。这也是袁枚去世
后,章学诚对朱珪与袁枚关系的盖棺定论。
从嘉庆元年到嘉庆三年的三年间,对袁枚的批评始终是章学诚思考的兴奋点。如果
说研究章、戴关系是解释章学诚学术心态的坐标,那么,章学诚的袁枚批评是考察
其伦理与文学思想的一个参照系。他对袁枚思想的剖析与批判广泛涉及道德伦理、
文质关系、性情、风趣、语言、风诗的评价及辞章与考据的关系诸方面。虽然“诋
诃过分”,不免“转自点污”。[11](P480)但该过程凸显和明晰化了章学诚从道德
到文学的一系列观点。因而,对考察章学诚的道德观念与文学思想仍具有较重要的
认识价值,对了解乾嘉时代的学术生态也是有意义的。
【相关文献】
[1]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M].上海:三联书店,2005.
[2]章学诚.章学诚遗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胡适.章学诚年谱[M]∥胡适全集:第19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4]袁枚.小仓山房文集[M]∥袁枚全集:第2册[M].王英志,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5]袁枚.小仓山房尺牍[M]∥袁枚全集:第5册[M].王英志,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6]章学诚.文史通义[M].叶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
[7]程千帆.文论十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8]章学诚.乙卯札记、丙辰札记、知非日记[M].冯惠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9]袁枚.随园女弟子诗选[M]∥袁枚全集:第7册.王英志,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10]袁枚.随园诗话[M]∥袁枚全集:第3册.王英志,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1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