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日发(作者:冀良骥)
苏轼贬谪的经历与其诗歌创作
目 录
摘 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 言: ................................................................................................................................................ 2
一、贬谪对苏轼诗词创作的影响 ...................................................................................................... 2
(一)词作创作题材与境界的扩大 .......................................................................................... 2
(二)词作创作功能的创新 ...................................................................................................... 3
(三)思想深度的加深 .............................................................................................................. 4
二、苏轼贬谪心境在创作中的体现 .................................................................................................. 4
(一)超然豁达的心境 .............................................................................................................. 5
1.老来事业转荒唐 ................................................................................................................ 5
2.一蓑烟雨任平生 ................................................................................................................ 5
3.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 6
(二)自责自悲的心境 .............................................................................................................. 6
(三)坚强不屈的心境 .............................................................................................................. 7
三、苏轼贬谪诗词创作的影响因素 .................................................................................................. 8
(一)变化因素——修禅 .......................................................................................................... 8
(二)变化因素——生活 .......................................................................................................... 9
(三)变化因素——友情 ........................................................................................................ 10
总结: ................................................................................................................................................ 11
摘要:
苏轼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大家,他一生坎坷跌宕,被贬谪在偏远地区做官,因此
背井离乡远离朝堂,但是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长期陷入悲愤的境地,而是安然处之豁达
乐观,这是他与许多被贬谪的诗人不同的地方。苏轼在贬谪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
品,这些作品中无一不是其内心心境的真实写照,贬谪对于苏轼的影响很大,在经过少年得
志中年失意之后,苏轼开始审视自己,调整心态面对生活。贬谪的经历让其诗词创作的题材
与境界得到了扩大,许多寓意深远的诗句正是在这一时段创作,对于诗词创作的模式而言,
贬谪使其创作功能得以创新,让北宋诗坛不再千篇一律,而坎坷的经历让其在自省的同时悟
出许多人生哲理,从而让诗词创作的思想深度得以加深。苏轼的诗词创作与其贬谪后的心境
相辅相成,心境的变化让诗词创作的艺术性更高,而诗词创作又能反映其心境,让其在生活
中找到抒发内心情感的寄托载体。因此在贬谪中,贬谪对于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是我想要探究的。
关键词:
苏轼;贬谪;豁达;诗词创作
前 言:
词的创作在有宋一代达到顶峰,不论是题材领域还是表现风格而言,苏轼都作出了巨大
贡献。梳理苏轼词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黄州时期是苏轼词发展的重要时期。对苏轼而言,
“乌台诗案”是一个巨大的人生打击。贬谪黄州以后,在舆论高压之下,苏轼开始创作大量
的词作,以词代诗,拓宽词的表现范围,确立词的言志功能,提升词的文体地位。有关苏轼
黄州词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曾枣庄的《苏轼在黄州》是较早研究苏轼心理的一篇论文,作者
从谪居生活切入研究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彭文良的《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心态转变
历程》着重分析苏轼的贬谪生活和诗词创作,从苏轼尝试摆脱孤寂的途径切入,研究苏轼黄
州时期心理状态的变化。对苏轼黄州词的研究,己有论著主要围绕苏轼的品格、思想、整体
心理境况展开,注重探讨苏轼词风和艺术手法,而较少心理变化的角度加以深入探究,为此,
笔者以苏轼的心态变化为研究视角,通过细读苏轼贬谪后的诗词,试图对其心境进行更深入
的文本分析,由此梳理在此期间的心理变化历程,探究政治贬谪对苏轼创作的重大影响。
一、贬谪对苏轼诗词创作的影响
(一)词作创作题材与境界的扩大
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的创作,都注重题材以及境界。境界与题材是有一定关系的,眼界
开阔者,入词作的内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影响。贬谪词人贬谪到了南方,得到了“江山之
助”,其特殊的体验会潜移默化于词的创作中,使得词作创作由狭小的空间转向各个领域,
由闺阁描写转向山河的勾勒。南方奇崛秀丽的山水,宁静的日园、富有历史的古迹等,都会
2
引发出有文学素养的词人的情怀。当然,真正将山水等自然美景引入诗歌创作的是喜好“山
泽之游”的苏轼,然北宋贬谪词人的“南游经历”同样使词创作的题材与境界都得到了扩大
与提高。
南方自然山水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失意谪居的词人们一些心灵安慰,有的词人甚至渐渐产
生对南方文化的认同感,词作之间也显露出对贬谪地百姓生活的向往、关心与喜爱。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担任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游薪水清泉寺时作词,可见其将南方山水
纳入词作创作之中,如其《洗溪沙》:
“游薪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
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在这首词中,苏轼描述山水、溪流、沙路,还有暮雨中的子规啼啼,这种南方的小景物
寄寓了词人沉浸于人生短哲闲适中的快乐。贬谪经历让他连遭挫折,但苏轼生性乐观的品格
却让他将视野放在外在的美好事物之中,从前因为写诗带给自己的变故让他转而写词,“文
字与诗,皆不复作”,由写诗来抒发胸臆转而改为写词,只有在词的书写中才能寄托满腔的
心绪。
(二)词作创作功能的创新
唐诗、宋词等之所以成为一种固定的艺术样式,除了文学内部自然的演变,还有的是外
界力量的干预。晚唐时期以来形成的浮艳轻靡的诗歌样式,到了宋朝开始渐渐发生改变,但
是在宋词成为宋朝的主体文学样式之前,宋词是“艳科”,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一些文人学
子主要把词当作茶余饭后的遣兴手段,而非表达士大夫情怀的主要手段。然苏轼“以诗为
词”,“以议论入词”,苏轼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等,使词不再只是局限于小桥流水和闺阁
亭台,更多地,由于苏轼的贬谪经历,加入了更多的表意、表情,抒发个人情怀,表达内心
不平的内容;苏轼让词的创作形式也不再拘泥于一种,创作功能也不再局限于只是文人茶余
饭后的消遣之物。词具有了与诗、赋、散文等其他文学样式一样的功能,即把家国情怀引入
词作,把乡关之思、羁旅行役、人生苦短、历史感怀等反映社会功能的内容引进词的创作。
苏轼辗转南方各地,主海浮沉自然积累了更为深广的人生体验,作诗容易遭故,写词则
成为他抒发感情的渠道。苏轼在《笑魁星》中表达了自己厌弃官场、激流勇退的情怀,以议
论入词,胸襟自见,表达门良名文人的一种共识。
贬谪词人将贬谪过程中的送别、行役、思亲、感怀等人生体验赋予词作,使得词作的功
能骤然增多,欧阳修就把谪居颖州时那种与民同乐的场景描画了出来,其词如下:
3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喜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人生无常,但须自娱自乐,一位白发戴花的长者诉说养他的人生体验,人生万事,何似
对酒当歌?这种贬谪地所带给他的短哲的快乐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词中描绘了徐州所在地
的盛景,画船浮于春水之上,徐州的景色实在让人心旷神怡,阳光猿啼,在这样一个地方,
能够哲时忘却仕宦的不愉快,从而发出感慨。寥寥几句意象十足可见其词作内容和体验的感
染力之深。
(三)思想深度的加深
刘韶《文心雕龙木性》记载:“才性异区,文辞繁诡”。指的是作家的品格对创作风格
有直接影响。北宋贬谪词人经历了多次宦海浮沉之后,性格也难免有所改变,但是也有始终
不为所动的存在。虽偶有抱怨和牢骚,但是对人生是满怀养达观的心情的,性格也趋于平易。
南方瘴病虽重,但相对于国都官场的尔虞我诈来说,作家放逐被贬,也可以看作是一场心灵
诗意的旅行,他们的情感世界在南方文化的熏陶中也渐趋平易与随和。苏轼无论是被贬于黄
州,还是被贬于海南儋州,其始终以一种淡然的心态而对。这主要来源于他看破官场,在新
旧党之间难以相容,在政治倾轧中辗转难行,如他的《满庭芳·蜗角虚名》这首词大致作于
被贬黄州之后,词发于议论,包含养人生的哲理,有养对尘世间汲汲于功与名的人的奚落,
认为不如品清风皓月,把酒高欢,享受人生的疏狂。这是苏轼在见证官场黑暗之后,对营营
苟苟世俗的讽刺,也是对官场内部倾轧的厌倦和批判。
贬谪于北宋词人来说,是人生的一场修行。其每贬一次,对人生的思考就会更深一层。
思想深度达到浑然天成境界的当属苏轼,苏轼在连遭贬谪后还戏作诗高,“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常作岭南人”,透露养一种安然适应贬谪地生活的达观;另外,从苏轼贬谪后的词作也
可窥出苏轼在经历一番贬谪之后,对生命木质与生活的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
得他的词作流露出人生哲理,思想深度随之加深。苏轼作为豪放词的代高人,也与他天生的
性格有关,当然,在经历连番的不如意之后,苏轼也会有埋怨,也会写出“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的孤傲,更多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与壮阔,但是后
期更多的是对生命的体悟。如“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放浪形骸,
再有“同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和闲适,一种闲看花开花落的自在,
词作中的对生命价值思考的深度水到渠成。
二、苏轼贬谪心境在创作中的体现
4
(一)超然豁达的心境
1.老来事业转荒唐
苏轼生活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北宋盛世。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二十一岁便高中进
士,入仕后更得到欧阳修、梅尧臣等前辈的赏识,仕途可谓平步青云。
[1]
然而好景不长,似
乎是他诗中一语成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正当苏轼意气风发,准备做一番大
事业之时,他遇上了他一生的宿敌—新政。苏轼出仕之初正值王安石任宰相推行新政。苏轼
因与其意见相左,遭到排挤而不得不自请离京。而后数年苏轼外放各地,远离中枢不得重用。
在苏轼时任密州知州时,写下“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感慨壮志难酬。然而苏轼虽外放
离京,他的政敌—新党,却没打算放过他。
[2]
元丰二年,苏轼经历了他一生最大的挫折—乌
台诗案。他被人构陷,押入汴京御史台受审。苏轼在狱中的一百三十三天,备受诟辱。幸得
多方拯救,才死里逃生,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本就壮志未酬,却被小人构陷,从两千石的知州贬为从八品的团练副使。
[1]
现实与理想
的巨大落差没有击垮苏轼,他很快就从悲愤不平中走了出来,积极的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
学会安然处之,将所见所闻创作于诗词之中。刚刚到了黄州,就有了“自笑平生为口忙,老
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动人诗篇,这彰显了苏轼豁达的天
性。
苏轼谪居黄州后,俸禄微薄生活困顿,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请得了东坡荒地,亲身参
与田园劳作。东坡荒地本是黄州军营驻地,荒废多年,开垦费力且得不偿失。但生活困顿,
诗人别无选择 ,只希望自食其力应对眼前的困境。在辛苦开荒耕作的过程中不忘诗词创作,
将开垦、种植、灌溉、种稻、种麦、种树以及田园郊游的经历写成了了著名的《东坡八首》,
完成了大才子苏轼到东坡居士的转变。体现了诗人以乐观为坚强,以豁达面对困境,甘苦自
适的现实主义精神。
2.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诗人与友人出游,忽而风雨交加,友人都深感狼狈不堪,
诗人却泰然处之。并留下一篇发人深省的词作——《定风波》
[3]
。诗词中多处一语双关,这
首诗看似只是诗人与友人出游片段,其实也是苏轼人生的写照。出行遇雨,恰似诗人仕途遭
遇贬谪;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表明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雨中徐行、竹杖芒鞋胜
过车马,表达了诗人贬谪期间寄情田园,乐享无案牍之劳形的清幽生活;春风吹酒醒,斜照
又相迎,归去的路上既无风雨也无晴,表明诗人的人生在贬谪与逆境中升华,以乐观、豁达
的人生态度面对过往与未来,宠辱不惊。
5
苏东坡成功的将自己的谪居生活诗化了,尽管经历了诸多苦难,面对困顿不堪的贬谪生
活,以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泰然处之。这就是苏东坡的修养,
忧患中以淡定、超然排解,乐观、豁达的面对宦海沉浮。
3.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只是苏轼逆境的开始。而后苏轼又被贬汝州,暂居常州,
[4]
虽在神
宗逝世后短暂起复,又因见不惯新旧两党政治倾轧,再一次自请离京,后哲宗亲政,启用新
党,苏轼被远谪惠州、儋州。接连不断的贬谪并没有让苏轼意志消沉,他仍乐观对待逆境,
寄情诗歌创作。被贬惠州时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5]
被贬儋州时写下
“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渺茫。”是什么让苏轼屡遭贬谪、饱受磨难却依旧保持这种
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这和苏轼的思想密不可分,思想支配人的行动。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学习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是苏轼安身立命的根本。
[6]
儒家思
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5]
。苏轼很
好的践行了这一原则,不愿参与朝廷党争,不满新旧两党的倾轧,故而屡遭贬谪。但他做到
了无论穷达都独善其身并兼济其志。贬谪途中不忘造福一方百姓。
除了学习和践行儒家思想,苏轼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一方面苏轼幼年蹭跟随道士
张易在天庆观极北院学习,耳濡目染了一些道家思想;另一方面,受颇有道家气质的祖父苏
序影响。苏轼具有了鄙视功名。齐物忘我的心境。这种心境使苏轼在屡遭贬谪的逆境中,乐
观、豁达,超然处之。而苏轼不但以这两种思想支配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还将这两种思想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到诗词创作总,这是苏轼诗词的精髓。
[6]
中国历代郁郁不得志的文
人数不胜数,但像苏轼一样以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对贬谪泰然处之,穷且艰若此仍能独善
其身、兼济其志,在逆境中寄情山水田园,思考人生,沉浸诗词创作,留下大量的旷世之作,
东坡居士当为第一人。
(二)自责自悲的心境
苏轼从先进中原来到蛮地瘴乡,从高高庙堂贬到荒芜化外之地,从权倾一时到罪责在身,
他的心境是无比凄凉的。
在悲凉的心境下,思念远方的家和亲人成为旅桂文人最常有的事情,怀归是生命的最大
慰藉。苏轼在澹州,虽然以“我本澹耳民,寄生西蜀州”聊以自慰,实际上,梦萦魂牵他的
不是澹耳,而是中州故土。
6
苏轼被贬谪黄州,他常作诗怀想友人亲人。患难见真知,当身在罪籍、远谪他乡时,苏
轼对亲朋好友的思念是十分深沉的。苏轼只身一人到黄州赴任,弟弟居于京城,两人天各一
方。他在黄州州,十分想念弟弟,想与其再度相见,赋诗道:
“清颖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
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
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满江红 怀子由作》
雨过天晴,沿河赏景,苏轼触景生情,忆起了与弟弟相处的往昔,进而引发了对苏辙的
浓浓思念。一时间,苏轼思绪甚杂,悲从心生,似乎愁绪万千,或许十分疑惑。但最终冰冷
的现实还是让他清醒了,等到再会时定要与弟弟饮酒欢笑诉说往事。
这首词从不同层面、不同景色上表现了苏轼的悲伤情感。一首《满江红 怀子由作》是
在二月所作,苏轼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虽然春天己到来,但是自己却越贬越远,没有太大
的希望,面对纷飘的桃花和楼外的斜阳,词人产生的是一种深深的伤春之感。后苏轼从海南
移至廉州,与自己的恩师、挚友欧阳修相见,尤其是在经历了这么多痛苦之后,本应是件幸
福之事。但是相见的欢喜瞬间被又要分离的哀愁所掩盖,苏轼又陷入人生悲叹之中。
(三)坚强不屈的心境
苏轼之贬虽在《光绪黄州府志》中仅有寥落数笔:“元丰二年知湖州,言事者擦其谢表
语为仙谤,谪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岛安置。”但乌台诗案在当时造成了极大的轰动黄州是苏
轼贬谪生涯的第一站,虽逝世前曾对自己的一生做过如此总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琼州
惠州。”乌台诗案,是党争的杰作;黄州,是苏轼贬谪生涯的开端。事实上,苏轼由被捕至
被贬经历了诸多波折。被捕后苏轼被押送台狱,同年秋,苏子容自壕州摄赋台狱治陈世儒案,
所居属于“三院东阁”,而“子瞻在知杂南房,才隔一垣”其间苏子容间听到苏轼被辱骂审
讯的过程,有诗句云:“遥怜北户吴兴守,垢辱通宵不忍闻。”可见沦为阶下之囚的苏轼不
仅无法保证常人的睡眠,更是多次遭受言语上的折辱。境况堪忧。
不仅沦为囚犯遭到折辱,苏轼还经受生死的考验,据叶梦得《避暑录》中所言:“苏东
坡元丰闲逮诏狱,与其长子迈俱行,与之期送食惟菜与肉,言之:如果有不测,则在送饭菜
时捎上鱼。但是有一日亲人有事出游在外,托其他亲人为苏轼送饭菜,因为送饭人并不知道
苏轼与其亲人的约定,故出于好意在送饭菜时捎带上了鱼,苏轼看到了自以为死期将至,悲
从心起,作诗以宣泄内心情感,狱卒知道了这件事后,不敢隐瞒,遂以闻神宗,初固无杀意,
见诗益动心,自是遂益从宽释。
7
即使遭遇诸多构陷,但苏轼仍然不屈服,苏轼曾作《花影》,其序曰:“余读《离骚》,
见屈平以忠不容,而卒葬于鱼龙之腹也,愤然伤之,故为此诗。”在诗中,苏轼首先就讽刺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苏轼稽古至今,
“历上古以稽君臣之盛兮,邀、遂鲜俪乎,重华之朝,樱契皋夔,更相汲引,以比肩于岩廊
之上兮,北之幽州,南之崇山,不闻流鲤直而放英豪。聚精会神如一人兮,成功独巍巍乎其
高夫。何世而不生靳尚兮,其消其长,系人君之孰褒。”苏轼通过缅怀屈原,表达了对章悼、
曾布等人把持朝政的不满,以及自己忠心耿耿却被贬谪的愤感之情。
三、苏轼贬谪诗词创作的影响因素
(一)变化因素——修禅
苏轼与苏辙少年时在家乡的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所以他自小受道教启
蒙,这也使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观。在《众妙堂记》中他写道“谪
居海南,一日梦至其处,见张道士如平昔”,这就能表明道教对其影响之深,到其老年依旧
记得老师的教诲。他的人生不只受道教影响,还有佛教。这从他的早期诗歌中就可以看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己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口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赛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他把人生在世,漂泊不定,偶然留下的痕迹比作是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爪印,可以看
出他对人生无法预测的怅惘。
“ 万里家乡一梦中,吴音渐己变儿童。每逢蜀雯谈终口,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己忘言真得道,我余搜句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江东。”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前四句写思乡之情,与家乡相隔万里,无法归去,乡音己经改变,但遇到了同乡人,还
是倍’觉亲热,后四句在文长老面前说出心里话:文长老己成得道高僧,而自己除搜句作诗
之外,一事无成,相比之下,滋生了失落之情。诗歌围绕苏轼的思乡之情展开,或与同乡人
长谈,或对得道乡僧赞赏艳羡,或对自己入仕为官却一事无成表示无奈,情真意切,这是苏
轼与文长老的第一次见面。第二次是在一年之后,有《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
一诗,全诗流露出诗人的伤痛与对长老病卧,无法传道的惋惜之情。
第三首作于此诗的后一年,这一年,文长老己经去世: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8
这是与文长老交好的第三年,也是第三次为他题诗。没想到文长老竟己去世。前四句像
走马灯一样描绘了三年三次的相会:初见时老,再见则病,第三次竟己不在了,这一切都来
得太快,像是弹指一挥间。诗中的老病死“三苦”与去来今“三生”相对,全是佛禅义理,
说明人生命的短暂。后四句写出自己己经见惯了生命的消逝,但是会永远记得文长老并环念
他,最后希望来世和文长老相见,再度为友,促膝长谈,寄托了思念之情。此诗基调不甚悲
伤,在简明的表达中,既有洒脱旷达,又有佛家的参悟,足以表现苏轼受佛道影响之大。
除文长老之外,苏轼还与多位禅师交往,如参寥,他与参寥同游百步洪,之后又给他写
诗,也就是《送参寥师》,其中还用了大量佛语,1079年参寥经过高邮时与苏轼相会,苏
轼写到“潜山道人独何事,夜半不眠听粥鼓”,在1083年参寥又从杭州来黄州看望苏轼,
他们一起吟诗作诗,一起郊游观赏山水,一年之后才离开,此后苏轼也常为他写诗,可见两
人友情之深厚。
对禅道的探索和与僧人的交往对于苏轼贬谪后创作的心境的变化有促进作用但并非是这
一个因素。
(二)变化因素——生活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谪到了黄州,他写了《初到黄州》一诗,该诗是苏轼将自己的
所见所闻写入其中,诗中也包含了他复杂苦涩的内心,前面的四句是用以自嘲,笑自己一生
只是写了诗提了意见就获罪,又为了生活而忙碌,看起来十分荒唐。后四句说自己是被贬谪
之人,还可以再分到朝廷的傣禄,实在惭愧。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苏轼直面逆境的旷达胸
怀,他苦中求乐,从平儿的景物里发现乐趣,表现出了他随遇而安的豁达。他虽然自我嘲笑,
但并没有因此而沉沦放弃自己,虽然害怕朝廷责难自己,但并不因此改变初心,虽然生活枯
燥苦闷,但他亦学会调节自己。苏轼到了黄州之后,于定会院居住,常常在欣赏风景时便情
由心生。
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钻研佛法,思考人生哲理,《题西林壁》便由此创作,这首诗看
似是写景诗,实际内涵非常丰富,其蕴含着深厚的哲理,这首诗是其与同僚游山所见,前面
两句刻画了庐山在不同时候的形态的变化,横着看时,山脉连绵成岭,侧着看时,像是一座
座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时,它的样子又各不相同,后两句借景说理,说出自
己对这一现象的感悟:为什么不知道庐山的真正面目?只是因为自己身在其中,视野被眼前
的山峦所遮挡,只是看到了很小一部分的景物,并不是全景,有片面性。如此,我们的生活
也如此,总有“一叶障目”的事情发生,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如果要看到实物的全
貌,就要摆脱原有的思维和狭小的视野。在到黄州的第四年,他的第四子苏遁降生,他大摆
9
筵席,并为他作诗,诗中说“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其实是对自己这一生
的嘲讽。世人都对孩子有无限期待,希望孩子聪明能有出息,但苏轼却希望孩子愚钝,不要
太聪明,能够无灾无难的长大,这都是苏轼贬谪经历所影响的人生态度。
(三)变化因素——友情
苏轼的朋友很多,且大多是他在贬谪时期认识的,他们意趣相投,一直保持往来联系,
苏轼与朋友在一起游玩时经常要作诗词一起游玩,这让他枯燥苦闷的生活有了一丝乐趣,因
此他十分重视友情。对于朋友他时常对朋友贫病相扶。
元丰六年,好友西蜀秀才杨髻来渴渴见苏轼,因其十分贫困,苏轼便将曾为在扶风骚碰
到的一位悲歌的昔富今贫之人所作诗赠与他:
孤村渐雨逐秋凉,逆旅愁人怨夜长。
不寐相看惟枥马,悲歌互答有寒蟹。
天寒滞穗犹横亩,岁晚空机任倚墙。
劝尔一杯聊复睡,人间贫富海茫茫。
知道杨髻彼时谋学未成行而囊中早己枯竭时,苏轼给他集钱帖,所谓“集钱”即集资的
意思,即让其拿着名帖去打秋风。苏轼“欲率昌宗与宗公颐及何韩二君各与五月”,于是其
后韩毅甫、何圣可、潘原等黄州邑人皆出资资助杨髻谋学,潘原资助则有记载为:“出钱五
百,以资杨髻。”
元丰四年,苏轼作诗《与潘三失解后饮酒》:
千金敝帚人谁买,半额蛾眉世所妍。
顾我自为都矂眊,怜君欲斗小婵娟。
青云岂易量他日,黄菊犹应似去年。
醉里未知谁得丧,满江风月不论钱。
诗中潘三,即潘原,是黄州邑人潘丙的哥哥,与苏轼为好友,“失解”意为“不调”,
在苏轼写给武昌令朱康叔的书中有云:“潘原秀才,买朴被禁。某与其兄潘丙解元至熟,原
亦是佳士,有举业,望赐全庇暑月,得早也为幸。此人父母皆笃老,闻之忧畏百端,公以孝
义名世,必能哀之,恃旧千读,不敢逃罪。”“朴”是古代一种武器,窄长,有手柄,可以
双手使用,但这种兵器在宋代是被禁止使用的,据宋代《刑统》所言:“诸私有禁兵器者,
徒一年半。”潘原很有可能因为买这种兵器被抓起来了。但是宋代刑法对于买这样刀类武器
的惩罚还不算十分严苛,其他的则有“(谓非弓、箭、刀、循、短矛者)弩一张加二等,甲一
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私造者,各加一等;甲谓、皮铁等具装与甲
10
同郎得阑,遗过三十日不送官者,同私有法。造未成者,减二等郎私有甲弩,非全成者,杖
一百余;非全成者勿论”由于对于买卖、持有甲、弓弩等的刑罚更为严苛,而买刀之罪还可
以转圆,苏轼便向好友,武昌令朱寿昌求情,减免了刑罚。
由此可见,苏轼重友情,即使自己生活困窘,仍不忘帮助友人,为其解困,这种对于友
情的重视还出现在其很多的作品中,友情对其诗词的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更体现了
苏轼人格的高尚,重情重义。
总结:
对苏轼来说,贬谪的逆境并没有将其打败,反而成为其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他将自己的
乐观豁达心态融入诗词之中,让生活变得丰富且充满乐趣。他喜欢研究美食、交友、参禅,
通过这些方法缓解心中的苦闷,他可以“鬓丝禅榻两忘机,凭君借取法界观”,可以“人老
瞥花”,可以“聊发少年狂,千骑卷平冈”。在生活窘迫困苦之时他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
写诗词自我嘲弄,并且仍然不改初心为民请命。在贬谪期间的经历让他学会释怀并乐天知命。
因此贬谪对于苏轼来说,是生命中一场诗意的旅行,更是一场探寻自我的过程。贬谪地独特
的地理文化与自然然环境,使得苏轼从此愿安心栖息于此,更多的是内心的平静与安祥。他
在贬谪时所作的诗,也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因此他拥有了永恒的生命
供后人凭吊。
11
2024年11月3日发(作者:冀良骥)
苏轼贬谪的经历与其诗歌创作
目 录
摘 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 言: ................................................................................................................................................ 2
一、贬谪对苏轼诗词创作的影响 ...................................................................................................... 2
(一)词作创作题材与境界的扩大 .......................................................................................... 2
(二)词作创作功能的创新 ...................................................................................................... 3
(三)思想深度的加深 .............................................................................................................. 4
二、苏轼贬谪心境在创作中的体现 .................................................................................................. 4
(一)超然豁达的心境 .............................................................................................................. 5
1.老来事业转荒唐 ................................................................................................................ 5
2.一蓑烟雨任平生 ................................................................................................................ 5
3.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 6
(二)自责自悲的心境 .............................................................................................................. 6
(三)坚强不屈的心境 .............................................................................................................. 7
三、苏轼贬谪诗词创作的影响因素 .................................................................................................. 8
(一)变化因素——修禅 .......................................................................................................... 8
(二)变化因素——生活 .......................................................................................................... 9
(三)变化因素——友情 ........................................................................................................ 10
总结: ................................................................................................................................................ 11
摘要:
苏轼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大家,他一生坎坷跌宕,被贬谪在偏远地区做官,因此
背井离乡远离朝堂,但是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长期陷入悲愤的境地,而是安然处之豁达
乐观,这是他与许多被贬谪的诗人不同的地方。苏轼在贬谪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
品,这些作品中无一不是其内心心境的真实写照,贬谪对于苏轼的影响很大,在经过少年得
志中年失意之后,苏轼开始审视自己,调整心态面对生活。贬谪的经历让其诗词创作的题材
与境界得到了扩大,许多寓意深远的诗句正是在这一时段创作,对于诗词创作的模式而言,
贬谪使其创作功能得以创新,让北宋诗坛不再千篇一律,而坎坷的经历让其在自省的同时悟
出许多人生哲理,从而让诗词创作的思想深度得以加深。苏轼的诗词创作与其贬谪后的心境
相辅相成,心境的变化让诗词创作的艺术性更高,而诗词创作又能反映其心境,让其在生活
中找到抒发内心情感的寄托载体。因此在贬谪中,贬谪对于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是我想要探究的。
关键词:
苏轼;贬谪;豁达;诗词创作
前 言:
词的创作在有宋一代达到顶峰,不论是题材领域还是表现风格而言,苏轼都作出了巨大
贡献。梳理苏轼词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黄州时期是苏轼词发展的重要时期。对苏轼而言,
“乌台诗案”是一个巨大的人生打击。贬谪黄州以后,在舆论高压之下,苏轼开始创作大量
的词作,以词代诗,拓宽词的表现范围,确立词的言志功能,提升词的文体地位。有关苏轼
黄州词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曾枣庄的《苏轼在黄州》是较早研究苏轼心理的一篇论文,作者
从谪居生活切入研究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彭文良的《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心态转变
历程》着重分析苏轼的贬谪生活和诗词创作,从苏轼尝试摆脱孤寂的途径切入,研究苏轼黄
州时期心理状态的变化。对苏轼黄州词的研究,己有论著主要围绕苏轼的品格、思想、整体
心理境况展开,注重探讨苏轼词风和艺术手法,而较少心理变化的角度加以深入探究,为此,
笔者以苏轼的心态变化为研究视角,通过细读苏轼贬谪后的诗词,试图对其心境进行更深入
的文本分析,由此梳理在此期间的心理变化历程,探究政治贬谪对苏轼创作的重大影响。
一、贬谪对苏轼诗词创作的影响
(一)词作创作题材与境界的扩大
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的创作,都注重题材以及境界。境界与题材是有一定关系的,眼界
开阔者,入词作的内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影响。贬谪词人贬谪到了南方,得到了“江山之
助”,其特殊的体验会潜移默化于词的创作中,使得词作创作由狭小的空间转向各个领域,
由闺阁描写转向山河的勾勒。南方奇崛秀丽的山水,宁静的日园、富有历史的古迹等,都会
2
引发出有文学素养的词人的情怀。当然,真正将山水等自然美景引入诗歌创作的是喜好“山
泽之游”的苏轼,然北宋贬谪词人的“南游经历”同样使词创作的题材与境界都得到了扩大
与提高。
南方自然山水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失意谪居的词人们一些心灵安慰,有的词人甚至渐渐产
生对南方文化的认同感,词作之间也显露出对贬谪地百姓生活的向往、关心与喜爱。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担任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游薪水清泉寺时作词,可见其将南方山水
纳入词作创作之中,如其《洗溪沙》:
“游薪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
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在这首词中,苏轼描述山水、溪流、沙路,还有暮雨中的子规啼啼,这种南方的小景物
寄寓了词人沉浸于人生短哲闲适中的快乐。贬谪经历让他连遭挫折,但苏轼生性乐观的品格
却让他将视野放在外在的美好事物之中,从前因为写诗带给自己的变故让他转而写词,“文
字与诗,皆不复作”,由写诗来抒发胸臆转而改为写词,只有在词的书写中才能寄托满腔的
心绪。
(二)词作创作功能的创新
唐诗、宋词等之所以成为一种固定的艺术样式,除了文学内部自然的演变,还有的是外
界力量的干预。晚唐时期以来形成的浮艳轻靡的诗歌样式,到了宋朝开始渐渐发生改变,但
是在宋词成为宋朝的主体文学样式之前,宋词是“艳科”,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一些文人学
子主要把词当作茶余饭后的遣兴手段,而非表达士大夫情怀的主要手段。然苏轼“以诗为
词”,“以议论入词”,苏轼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等,使词不再只是局限于小桥流水和闺阁
亭台,更多地,由于苏轼的贬谪经历,加入了更多的表意、表情,抒发个人情怀,表达内心
不平的内容;苏轼让词的创作形式也不再拘泥于一种,创作功能也不再局限于只是文人茶余
饭后的消遣之物。词具有了与诗、赋、散文等其他文学样式一样的功能,即把家国情怀引入
词作,把乡关之思、羁旅行役、人生苦短、历史感怀等反映社会功能的内容引进词的创作。
苏轼辗转南方各地,主海浮沉自然积累了更为深广的人生体验,作诗容易遭故,写词则
成为他抒发感情的渠道。苏轼在《笑魁星》中表达了自己厌弃官场、激流勇退的情怀,以议
论入词,胸襟自见,表达门良名文人的一种共识。
贬谪词人将贬谪过程中的送别、行役、思亲、感怀等人生体验赋予词作,使得词作的功
能骤然增多,欧阳修就把谪居颖州时那种与民同乐的场景描画了出来,其词如下:
3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喜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人生无常,但须自娱自乐,一位白发戴花的长者诉说养他的人生体验,人生万事,何似
对酒当歌?这种贬谪地所带给他的短哲的快乐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词中描绘了徐州所在地
的盛景,画船浮于春水之上,徐州的景色实在让人心旷神怡,阳光猿啼,在这样一个地方,
能够哲时忘却仕宦的不愉快,从而发出感慨。寥寥几句意象十足可见其词作内容和体验的感
染力之深。
(三)思想深度的加深
刘韶《文心雕龙木性》记载:“才性异区,文辞繁诡”。指的是作家的品格对创作风格
有直接影响。北宋贬谪词人经历了多次宦海浮沉之后,性格也难免有所改变,但是也有始终
不为所动的存在。虽偶有抱怨和牢骚,但是对人生是满怀养达观的心情的,性格也趋于平易。
南方瘴病虽重,但相对于国都官场的尔虞我诈来说,作家放逐被贬,也可以看作是一场心灵
诗意的旅行,他们的情感世界在南方文化的熏陶中也渐趋平易与随和。苏轼无论是被贬于黄
州,还是被贬于海南儋州,其始终以一种淡然的心态而对。这主要来源于他看破官场,在新
旧党之间难以相容,在政治倾轧中辗转难行,如他的《满庭芳·蜗角虚名》这首词大致作于
被贬黄州之后,词发于议论,包含养人生的哲理,有养对尘世间汲汲于功与名的人的奚落,
认为不如品清风皓月,把酒高欢,享受人生的疏狂。这是苏轼在见证官场黑暗之后,对营营
苟苟世俗的讽刺,也是对官场内部倾轧的厌倦和批判。
贬谪于北宋词人来说,是人生的一场修行。其每贬一次,对人生的思考就会更深一层。
思想深度达到浑然天成境界的当属苏轼,苏轼在连遭贬谪后还戏作诗高,“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常作岭南人”,透露养一种安然适应贬谪地生活的达观;另外,从苏轼贬谪后的词作也
可窥出苏轼在经历一番贬谪之后,对生命木质与生活的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
得他的词作流露出人生哲理,思想深度随之加深。苏轼作为豪放词的代高人,也与他天生的
性格有关,当然,在经历连番的不如意之后,苏轼也会有埋怨,也会写出“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的孤傲,更多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与壮阔,但是后
期更多的是对生命的体悟。如“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放浪形骸,
再有“同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和闲适,一种闲看花开花落的自在,
词作中的对生命价值思考的深度水到渠成。
二、苏轼贬谪心境在创作中的体现
4
(一)超然豁达的心境
1.老来事业转荒唐
苏轼生活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北宋盛世。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二十一岁便高中进
士,入仕后更得到欧阳修、梅尧臣等前辈的赏识,仕途可谓平步青云。
[1]
然而好景不长,似
乎是他诗中一语成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正当苏轼意气风发,准备做一番大
事业之时,他遇上了他一生的宿敌—新政。苏轼出仕之初正值王安石任宰相推行新政。苏轼
因与其意见相左,遭到排挤而不得不自请离京。而后数年苏轼外放各地,远离中枢不得重用。
在苏轼时任密州知州时,写下“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感慨壮志难酬。然而苏轼虽外放
离京,他的政敌—新党,却没打算放过他。
[2]
元丰二年,苏轼经历了他一生最大的挫折—乌
台诗案。他被人构陷,押入汴京御史台受审。苏轼在狱中的一百三十三天,备受诟辱。幸得
多方拯救,才死里逃生,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本就壮志未酬,却被小人构陷,从两千石的知州贬为从八品的团练副使。
[1]
现实与理想
的巨大落差没有击垮苏轼,他很快就从悲愤不平中走了出来,积极的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
学会安然处之,将所见所闻创作于诗词之中。刚刚到了黄州,就有了“自笑平生为口忙,老
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动人诗篇,这彰显了苏轼豁达的天
性。
苏轼谪居黄州后,俸禄微薄生活困顿,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请得了东坡荒地,亲身参
与田园劳作。东坡荒地本是黄州军营驻地,荒废多年,开垦费力且得不偿失。但生活困顿,
诗人别无选择 ,只希望自食其力应对眼前的困境。在辛苦开荒耕作的过程中不忘诗词创作,
将开垦、种植、灌溉、种稻、种麦、种树以及田园郊游的经历写成了了著名的《东坡八首》,
完成了大才子苏轼到东坡居士的转变。体现了诗人以乐观为坚强,以豁达面对困境,甘苦自
适的现实主义精神。
2.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诗人与友人出游,忽而风雨交加,友人都深感狼狈不堪,
诗人却泰然处之。并留下一篇发人深省的词作——《定风波》
[3]
。诗词中多处一语双关,这
首诗看似只是诗人与友人出游片段,其实也是苏轼人生的写照。出行遇雨,恰似诗人仕途遭
遇贬谪;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表明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雨中徐行、竹杖芒鞋胜
过车马,表达了诗人贬谪期间寄情田园,乐享无案牍之劳形的清幽生活;春风吹酒醒,斜照
又相迎,归去的路上既无风雨也无晴,表明诗人的人生在贬谪与逆境中升华,以乐观、豁达
的人生态度面对过往与未来,宠辱不惊。
5
苏东坡成功的将自己的谪居生活诗化了,尽管经历了诸多苦难,面对困顿不堪的贬谪生
活,以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泰然处之。这就是苏东坡的修养,
忧患中以淡定、超然排解,乐观、豁达的面对宦海沉浮。
3.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只是苏轼逆境的开始。而后苏轼又被贬汝州,暂居常州,
[4]
虽在神
宗逝世后短暂起复,又因见不惯新旧两党政治倾轧,再一次自请离京,后哲宗亲政,启用新
党,苏轼被远谪惠州、儋州。接连不断的贬谪并没有让苏轼意志消沉,他仍乐观对待逆境,
寄情诗歌创作。被贬惠州时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5]
被贬儋州时写下
“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渺茫。”是什么让苏轼屡遭贬谪、饱受磨难却依旧保持这种
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这和苏轼的思想密不可分,思想支配人的行动。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学习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是苏轼安身立命的根本。
[6]
儒家思
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5]
。苏轼很
好的践行了这一原则,不愿参与朝廷党争,不满新旧两党的倾轧,故而屡遭贬谪。但他做到
了无论穷达都独善其身并兼济其志。贬谪途中不忘造福一方百姓。
除了学习和践行儒家思想,苏轼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一方面苏轼幼年蹭跟随道士
张易在天庆观极北院学习,耳濡目染了一些道家思想;另一方面,受颇有道家气质的祖父苏
序影响。苏轼具有了鄙视功名。齐物忘我的心境。这种心境使苏轼在屡遭贬谪的逆境中,乐
观、豁达,超然处之。而苏轼不但以这两种思想支配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还将这两种思想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到诗词创作总,这是苏轼诗词的精髓。
[6]
中国历代郁郁不得志的文
人数不胜数,但像苏轼一样以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对贬谪泰然处之,穷且艰若此仍能独善
其身、兼济其志,在逆境中寄情山水田园,思考人生,沉浸诗词创作,留下大量的旷世之作,
东坡居士当为第一人。
(二)自责自悲的心境
苏轼从先进中原来到蛮地瘴乡,从高高庙堂贬到荒芜化外之地,从权倾一时到罪责在身,
他的心境是无比凄凉的。
在悲凉的心境下,思念远方的家和亲人成为旅桂文人最常有的事情,怀归是生命的最大
慰藉。苏轼在澹州,虽然以“我本澹耳民,寄生西蜀州”聊以自慰,实际上,梦萦魂牵他的
不是澹耳,而是中州故土。
6
苏轼被贬谪黄州,他常作诗怀想友人亲人。患难见真知,当身在罪籍、远谪他乡时,苏
轼对亲朋好友的思念是十分深沉的。苏轼只身一人到黄州赴任,弟弟居于京城,两人天各一
方。他在黄州州,十分想念弟弟,想与其再度相见,赋诗道:
“清颖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
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
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满江红 怀子由作》
雨过天晴,沿河赏景,苏轼触景生情,忆起了与弟弟相处的往昔,进而引发了对苏辙的
浓浓思念。一时间,苏轼思绪甚杂,悲从心生,似乎愁绪万千,或许十分疑惑。但最终冰冷
的现实还是让他清醒了,等到再会时定要与弟弟饮酒欢笑诉说往事。
这首词从不同层面、不同景色上表现了苏轼的悲伤情感。一首《满江红 怀子由作》是
在二月所作,苏轼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虽然春天己到来,但是自己却越贬越远,没有太大
的希望,面对纷飘的桃花和楼外的斜阳,词人产生的是一种深深的伤春之感。后苏轼从海南
移至廉州,与自己的恩师、挚友欧阳修相见,尤其是在经历了这么多痛苦之后,本应是件幸
福之事。但是相见的欢喜瞬间被又要分离的哀愁所掩盖,苏轼又陷入人生悲叹之中。
(三)坚强不屈的心境
苏轼之贬虽在《光绪黄州府志》中仅有寥落数笔:“元丰二年知湖州,言事者擦其谢表
语为仙谤,谪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岛安置。”但乌台诗案在当时造成了极大的轰动黄州是苏
轼贬谪生涯的第一站,虽逝世前曾对自己的一生做过如此总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琼州
惠州。”乌台诗案,是党争的杰作;黄州,是苏轼贬谪生涯的开端。事实上,苏轼由被捕至
被贬经历了诸多波折。被捕后苏轼被押送台狱,同年秋,苏子容自壕州摄赋台狱治陈世儒案,
所居属于“三院东阁”,而“子瞻在知杂南房,才隔一垣”其间苏子容间听到苏轼被辱骂审
讯的过程,有诗句云:“遥怜北户吴兴守,垢辱通宵不忍闻。”可见沦为阶下之囚的苏轼不
仅无法保证常人的睡眠,更是多次遭受言语上的折辱。境况堪忧。
不仅沦为囚犯遭到折辱,苏轼还经受生死的考验,据叶梦得《避暑录》中所言:“苏东
坡元丰闲逮诏狱,与其长子迈俱行,与之期送食惟菜与肉,言之:如果有不测,则在送饭菜
时捎上鱼。但是有一日亲人有事出游在外,托其他亲人为苏轼送饭菜,因为送饭人并不知道
苏轼与其亲人的约定,故出于好意在送饭菜时捎带上了鱼,苏轼看到了自以为死期将至,悲
从心起,作诗以宣泄内心情感,狱卒知道了这件事后,不敢隐瞒,遂以闻神宗,初固无杀意,
见诗益动心,自是遂益从宽释。
7
即使遭遇诸多构陷,但苏轼仍然不屈服,苏轼曾作《花影》,其序曰:“余读《离骚》,
见屈平以忠不容,而卒葬于鱼龙之腹也,愤然伤之,故为此诗。”在诗中,苏轼首先就讽刺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苏轼稽古至今,
“历上古以稽君臣之盛兮,邀、遂鲜俪乎,重华之朝,樱契皋夔,更相汲引,以比肩于岩廊
之上兮,北之幽州,南之崇山,不闻流鲤直而放英豪。聚精会神如一人兮,成功独巍巍乎其
高夫。何世而不生靳尚兮,其消其长,系人君之孰褒。”苏轼通过缅怀屈原,表达了对章悼、
曾布等人把持朝政的不满,以及自己忠心耿耿却被贬谪的愤感之情。
三、苏轼贬谪诗词创作的影响因素
(一)变化因素——修禅
苏轼与苏辙少年时在家乡的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所以他自小受道教启
蒙,这也使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观。在《众妙堂记》中他写道“谪
居海南,一日梦至其处,见张道士如平昔”,这就能表明道教对其影响之深,到其老年依旧
记得老师的教诲。他的人生不只受道教影响,还有佛教。这从他的早期诗歌中就可以看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己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口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赛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他把人生在世,漂泊不定,偶然留下的痕迹比作是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爪印,可以看
出他对人生无法预测的怅惘。
“ 万里家乡一梦中,吴音渐己变儿童。每逢蜀雯谈终口,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己忘言真得道,我余搜句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江东。”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前四句写思乡之情,与家乡相隔万里,无法归去,乡音己经改变,但遇到了同乡人,还
是倍’觉亲热,后四句在文长老面前说出心里话:文长老己成得道高僧,而自己除搜句作诗
之外,一事无成,相比之下,滋生了失落之情。诗歌围绕苏轼的思乡之情展开,或与同乡人
长谈,或对得道乡僧赞赏艳羡,或对自己入仕为官却一事无成表示无奈,情真意切,这是苏
轼与文长老的第一次见面。第二次是在一年之后,有《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
一诗,全诗流露出诗人的伤痛与对长老病卧,无法传道的惋惜之情。
第三首作于此诗的后一年,这一年,文长老己经去世: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8
这是与文长老交好的第三年,也是第三次为他题诗。没想到文长老竟己去世。前四句像
走马灯一样描绘了三年三次的相会:初见时老,再见则病,第三次竟己不在了,这一切都来
得太快,像是弹指一挥间。诗中的老病死“三苦”与去来今“三生”相对,全是佛禅义理,
说明人生命的短暂。后四句写出自己己经见惯了生命的消逝,但是会永远记得文长老并环念
他,最后希望来世和文长老相见,再度为友,促膝长谈,寄托了思念之情。此诗基调不甚悲
伤,在简明的表达中,既有洒脱旷达,又有佛家的参悟,足以表现苏轼受佛道影响之大。
除文长老之外,苏轼还与多位禅师交往,如参寥,他与参寥同游百步洪,之后又给他写
诗,也就是《送参寥师》,其中还用了大量佛语,1079年参寥经过高邮时与苏轼相会,苏
轼写到“潜山道人独何事,夜半不眠听粥鼓”,在1083年参寥又从杭州来黄州看望苏轼,
他们一起吟诗作诗,一起郊游观赏山水,一年之后才离开,此后苏轼也常为他写诗,可见两
人友情之深厚。
对禅道的探索和与僧人的交往对于苏轼贬谪后创作的心境的变化有促进作用但并非是这
一个因素。
(二)变化因素——生活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谪到了黄州,他写了《初到黄州》一诗,该诗是苏轼将自己的
所见所闻写入其中,诗中也包含了他复杂苦涩的内心,前面的四句是用以自嘲,笑自己一生
只是写了诗提了意见就获罪,又为了生活而忙碌,看起来十分荒唐。后四句说自己是被贬谪
之人,还可以再分到朝廷的傣禄,实在惭愧。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苏轼直面逆境的旷达胸
怀,他苦中求乐,从平儿的景物里发现乐趣,表现出了他随遇而安的豁达。他虽然自我嘲笑,
但并没有因此而沉沦放弃自己,虽然害怕朝廷责难自己,但并不因此改变初心,虽然生活枯
燥苦闷,但他亦学会调节自己。苏轼到了黄州之后,于定会院居住,常常在欣赏风景时便情
由心生。
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钻研佛法,思考人生哲理,《题西林壁》便由此创作,这首诗看
似是写景诗,实际内涵非常丰富,其蕴含着深厚的哲理,这首诗是其与同僚游山所见,前面
两句刻画了庐山在不同时候的形态的变化,横着看时,山脉连绵成岭,侧着看时,像是一座
座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时,它的样子又各不相同,后两句借景说理,说出自
己对这一现象的感悟:为什么不知道庐山的真正面目?只是因为自己身在其中,视野被眼前
的山峦所遮挡,只是看到了很小一部分的景物,并不是全景,有片面性。如此,我们的生活
也如此,总有“一叶障目”的事情发生,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如果要看到实物的全
貌,就要摆脱原有的思维和狭小的视野。在到黄州的第四年,他的第四子苏遁降生,他大摆
9
筵席,并为他作诗,诗中说“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其实是对自己这一生
的嘲讽。世人都对孩子有无限期待,希望孩子聪明能有出息,但苏轼却希望孩子愚钝,不要
太聪明,能够无灾无难的长大,这都是苏轼贬谪经历所影响的人生态度。
(三)变化因素——友情
苏轼的朋友很多,且大多是他在贬谪时期认识的,他们意趣相投,一直保持往来联系,
苏轼与朋友在一起游玩时经常要作诗词一起游玩,这让他枯燥苦闷的生活有了一丝乐趣,因
此他十分重视友情。对于朋友他时常对朋友贫病相扶。
元丰六年,好友西蜀秀才杨髻来渴渴见苏轼,因其十分贫困,苏轼便将曾为在扶风骚碰
到的一位悲歌的昔富今贫之人所作诗赠与他:
孤村渐雨逐秋凉,逆旅愁人怨夜长。
不寐相看惟枥马,悲歌互答有寒蟹。
天寒滞穗犹横亩,岁晚空机任倚墙。
劝尔一杯聊复睡,人间贫富海茫茫。
知道杨髻彼时谋学未成行而囊中早己枯竭时,苏轼给他集钱帖,所谓“集钱”即集资的
意思,即让其拿着名帖去打秋风。苏轼“欲率昌宗与宗公颐及何韩二君各与五月”,于是其
后韩毅甫、何圣可、潘原等黄州邑人皆出资资助杨髻谋学,潘原资助则有记载为:“出钱五
百,以资杨髻。”
元丰四年,苏轼作诗《与潘三失解后饮酒》:
千金敝帚人谁买,半额蛾眉世所妍。
顾我自为都矂眊,怜君欲斗小婵娟。
青云岂易量他日,黄菊犹应似去年。
醉里未知谁得丧,满江风月不论钱。
诗中潘三,即潘原,是黄州邑人潘丙的哥哥,与苏轼为好友,“失解”意为“不调”,
在苏轼写给武昌令朱康叔的书中有云:“潘原秀才,买朴被禁。某与其兄潘丙解元至熟,原
亦是佳士,有举业,望赐全庇暑月,得早也为幸。此人父母皆笃老,闻之忧畏百端,公以孝
义名世,必能哀之,恃旧千读,不敢逃罪。”“朴”是古代一种武器,窄长,有手柄,可以
双手使用,但这种兵器在宋代是被禁止使用的,据宋代《刑统》所言:“诸私有禁兵器者,
徒一年半。”潘原很有可能因为买这种兵器被抓起来了。但是宋代刑法对于买这样刀类武器
的惩罚还不算十分严苛,其他的则有“(谓非弓、箭、刀、循、短矛者)弩一张加二等,甲一
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私造者,各加一等;甲谓、皮铁等具装与甲
10
同郎得阑,遗过三十日不送官者,同私有法。造未成者,减二等郎私有甲弩,非全成者,杖
一百余;非全成者勿论”由于对于买卖、持有甲、弓弩等的刑罚更为严苛,而买刀之罪还可
以转圆,苏轼便向好友,武昌令朱寿昌求情,减免了刑罚。
由此可见,苏轼重友情,即使自己生活困窘,仍不忘帮助友人,为其解困,这种对于友
情的重视还出现在其很多的作品中,友情对其诗词的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更体现了
苏轼人格的高尚,重情重义。
总结:
对苏轼来说,贬谪的逆境并没有将其打败,反而成为其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他将自己的
乐观豁达心态融入诗词之中,让生活变得丰富且充满乐趣。他喜欢研究美食、交友、参禅,
通过这些方法缓解心中的苦闷,他可以“鬓丝禅榻两忘机,凭君借取法界观”,可以“人老
瞥花”,可以“聊发少年狂,千骑卷平冈”。在生活窘迫困苦之时他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
写诗词自我嘲弄,并且仍然不改初心为民请命。在贬谪期间的经历让他学会释怀并乐天知命。
因此贬谪对于苏轼来说,是生命中一场诗意的旅行,更是一场探寻自我的过程。贬谪地独特
的地理文化与自然然环境,使得苏轼从此愿安心栖息于此,更多的是内心的平静与安祥。他
在贬谪时所作的诗,也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因此他拥有了永恒的生命
供后人凭吊。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