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发(作者:轩辕苑)
高考热点素材解读:惊艳世界!时隔35年三星堆遗址“上新”等3则(附:仿真试题及范文示例)
再次发掘,惊艳世界!时隔35年三星堆遗址“上新”
时事引读
黄金面具、青铜人像、青铜尊、玉琮、玉璧、金箔、象牙……2021年3月20日至3月23日,我国考古学家重启对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长江文明之源”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工作,再次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我国曾于1986年对三星堆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时隔35年,本次发掘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500余件国宝级文物随之走出历史,丰富了人们对三星堆遗址及其文化的认知和想象,再次震惊世界。但因为出土的每一件文物上都没有任何文字,考证的难度非常之大,一大堆千古谜团随之而来——神秘的三星堆背后是什么?古蜀国仅仅是传说吗?为何三星堆文明突然消失了?……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指出,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现是会影响中国考古,甚至世界考古的重要发现。
素材聚焦1 为何时隔35年再次启动发掘
自三星堆遗址在1929年被发现以来,我国考古团队前后对其进行了37次挖掘,引起国际考古界的广泛关注。1986年,三星堆发掘出两个大型祭祀坑,出土了上千件玉器、石器与青铜器。由于当时考古技术落后,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我国考古团队不得不停止对三星堆遗址的挖掘。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表示,1986年的发掘之后,工作人员很长时间里都在消化三星堆遗址一号坑和二号坑的资料,并修复文物、整理报告。“三星堆那么大的城址,还有很多的课题需要去做。”其实这些年国家和地方的考古发掘队对三星堆遗址勘探研究并没有停止。
这次对于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则是源于2019年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与四川省组织实施的“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这几个祭祀坑是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发现的,挖掘或许也可能解答过去的一些疑惑。
链接 三星堆到底是哪“三堆”
堆,在四川人的口语中有人工垒建的意思,三星堆可以理解为人工垒建的三座土台。这三个黄土堆,位于东经104.2度,北纬31度。它的东北方,有一道形似弯月的台地,三个土堆和月亮湾台地隔着马牧河相望。于是,当地人就给这个景观起了“三星伴月”的雅称。三星堆所在的三个土堆呈直线排列,像一条线上的三颗金星,但据推测,这里原本是条状的城墙,很可能是晚期人类活动挖开了两个缺口,形成三个孤堆。
素材聚焦2 三星堆“明星”闪耀
之前三星堆古遗址考古发掘,出土过许多光怪陆离、奇异诡谲的青铜文物。而这次发掘,四川三星堆遗址考古人员打开多个“盲盒”,6座祭祀坑(三至八号坑),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包括多件“明星”文物。其中,巨大的金色面具虽然只有一半却格外引人注目。黄金面具宽约23厘米,高约28厘米,含金量约85%,据专家推测其完整重量超过500克,是已发现的同时期最大的黄金面具、最重的金器。此外,考古人员在四号坑中还发现或来自中原地区商王国的玉琮;在坑内黑色灰烬中提取到了肉眼不可见的丝绸制品残留物,这说明古蜀是中国古代丝绸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素材聚焦3 是古蜀国,还是另一种文明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里对古蜀文明的描写。很多人相信,三星堆遗址就是古蜀国遗迹,三星堆文物上的鱼、鸟以及夸张的眼睛外凸形象印证了传说中对几位古蜀王
的描述。但有学者对此建议谨慎。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许杰指出,后世记载本身的可靠性存疑,急于把后世记载与考古发现对号入座的做法是循环论证,在学术上是不够严谨的,三星堆遗址本身尚未发现任何文字。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强调三星堆为认识商周时期的西南地区提供了宝贵资料,“我们通过考古得到的信息,相当于夏商时期,尤其是商代晚期成都平原的社会、国家的情况,这远比文献多得多。”
有网友说三星堆青铜人像是外国人,对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庆伟教授说,青铜人像最显著的特征是眼睛,不同于现代人的眼睛;而文献记载巴蜀的“蜀”字上部是横置的“目”字,证明巴蜀文明最重要的特点是眼睛,这证明它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素材聚焦4 这次考古发掘有什么新变化
据了解,三星堆遗址的总分布面积达12平方公里,目前发掘面积仅占总面积的千分之二!20世纪80年代两个祭祀坑的发掘时间短、条件有限,都是露天发掘。此次发掘经过詳细了解当地遗址的整体面貌,科学定制完整的发掘方案,不但有覆盖发掘区的大棚,还建了4个恒温恒湿的发掘舱,发掘条件不可同日而语。
链接 三星堆考古“蹲”了一群年轻人
参与此次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发掘以及文物保护两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约200人,其中有150多人都是90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群年轻人里不仅学霸多,博士后就有两个;200余人中博士和硕士有160多人,占比达到了80%。这些年轻人活泼跳脱,或喜欢摄影或热爱涂鸦,他们防护服上随处可见的“万里长城永不倒”“面朝黄金”等特殊标记,展示着年青一代考古人的生气勃勃。其中,参与8号坑发掘的蔡宁,还应邀与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一起在央视三星堆发掘直播中进行了电视解说。节目里,蔡宁没有丝毫忙乱,将公众感兴趣的发掘情况娓娓道来。
【考场仿真试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以“探秘古文明”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范文片段示例】
三星堆遗址未来还有太多可探索空间,三星堆的主人还是未解之谜。中华民族是个古老而高度融合的民族,中华儿女应该满怀责任感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在脚下的这片苍茫大地上,像考古人员一样对三星堆不断地开掘和发现,了解我们辉煌灿烂的过去,不断揭开我们文化、文明中的神秘面纱。我们对于“星辰”的追逐不能停息,对于神秘的探寻不能止步,只有不断地发掘、探索,我们的历史才能更加清晰。
【适用话题】
文化自信 文物保护 文明传承科技与文化 探索奥秘 人类智慧
复旦大学与《宁夏》背后的故事:22年写就暖心“情歌”
时事引读
“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心里头有些思念,思念着你的脸……”梁静茹演唱的这首《宁夏》很动听,更动情——它是复旦大学与宁夏王民中学共同谱写的“情歌”。
王民中学地处197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的西海固地区。1999年起,复旦大学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奔赴宁夏西吉和贵州息烽共五所乡村中学开展支教扶贫工作。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乡王民中学是其中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一所学校。22年来,248人次、247名复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接力不间断,教授学生超2万,课时量近20万课时。支教团累计为服务地学校募集爱心物资及基建援助超1000万元,还牵头设立各类奖助学金,平均每年都有近200人次受到资助。支教团还帮助学校成立足球队、篮球队、校园广播站,开启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定期举办普法、卫生、经济常识等讲座。带着信念而来,播下希望之种,“宁夏”将更加广为传唱。
素材聚焦1 《宁夏》是这样创作的
2004年,唱片制作人李正帆来到王民中学,他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地方真穷”:“每个学生上学、放学各花两个半小时,住校的四十个孩子挤在四平方米大的空间,膝盖顶着膝盖侧着睡”。两名支教老师每天得花半小时下山挑回饮用水,之后以两个大碟子装水,利用太阳能烧水,再加上两个馍馍便成了每个孩子一天的食粮。孩子们没看过史努比,不知道可口可乐,但那份纯真质朴和旺盛的求知欲打动了李正帆。这些所见所闻触动了李正帆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才有了《宁夏》这篇歌词的诞生。歌名《宁夏》取双关之意,一则是“宁静的夏天”,另一面,应该就是指“宁夏”,以及西吉县王民中学那些可爱的学生。
第三天离别时,孩子们有的送上亲手缝制的绣花鞋底,有的用砖头刻了个“传国玉玺”送给他。他在黑板上写下《宁夏》的歌词,当全校学生大声念出来的那一刻,李正帆的泪水喷涌而出。
素材聚焦2 22年接力跑
李佳美是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第三届成员,其间担任王民中学副校长,“平日里自己挑水”。开学时,她在家长会上动情地说:“王民是你们的,王民中学是我们的。”并表示要把王民中学建成让教师用心、家长放心、孩子开心的“三心级”学校。家长们说:“有研究生老师在王民,我们一定把孩子送到王民来。”教学之余,李佳美入户家访,与家长交流,了解学生情况。曾经不愿让孩子上学的家长说:“只要娃愿意读,肯定要让他读上去。”
王萍曾是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在西吉县将台中学分队成员倪丹成、王子文的学生,她考入宁夏大学数学系后,依然心系家乡,毕业后报名“特岗教师”项目,于2018年如愿分配到王民中学任教:“我在将台中学读初中时,有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老师教我;现在和他们成为同事,我特别高兴!”如今的王民中学大变样了,旧木桌木凳变成了崭新的桌椅,黑板变成了多媒体,“孩子们更爱干净了”;而不变的是复旦人润物细无声的支教情。
【考场仿真试题】
请针对上述材料,写一则150字左右的微评论。
【范文示例】
对于复旦大学研究生来说,选择西部支教,就意味着放弃出國深造、高薪就业的机会。然而,复旦学子22年接力无怨无悔。他们传播科学的思想,播撒知识的种子,激励大山里的孩子们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智慧的接力,更是爱的绽放。
【适用话题】
支教 山海情 知识改变命运 歌曲的故事
人工肝:斗得过新冠病毒的生力军
时事引读
2021年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3月19日,《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了医疗设备行业重点发展的七大领域,其中包括人工肝等人工器官在内的植介入器械领域。我国是肝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有上亿的人群罹患肝脏疾病。每年因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导致死亡的人数达数十万之多。1986年,在浙大一院工作的李兰娟和团队开始潜心研究人工肝,首次系统地将血浆置换与灌流、血液滤过与透析等应用于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李兰娟团队持续创新,人工肝已实现了设备功能部件和控制算法的国产化,在细胞源和生物反應器两大核心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不久的将来,人工肝将大显身手。
素材链接 什么是人工肝
人工肝是一种血液净化系统,在完全闭合的体外循环过程中,通过特制的纤维膜分子筛和吸附材料制作的血浆分离器、过滤器、吸附器等设备,将血液中的致病因子进行有效清除后,再将血液直接回输至人体内。根据组成和性质,人工肝可分为三类:非生物型人工肝、生物型人工肝和混合型人工肝。合成、解毒、代谢,这些真正肝脏的主要功能,人工肝样样都不落下。
素材聚焦 斗得过新冠病毒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人工肝让多名患者“起死回生”。“休克、昏迷、瞳孔散大,同时继发败血症和脓毒血症。”近一年过去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章益民仍能清楚地描述出一名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领衔的团队多次使用李氏人工肝、干细胞和微生态联合治疗,使患者的细胞因子恢复到正常水平。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ICU病房中,接受李氏人工肝治疗的早中期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存活率达100%。
【考场仿真试题】
请针对上述材料,写一则150字左右的微评论。
【范文示例】
健康一直是人类千百年来恒久不变的守望,李兰娟院士等科研人员研制的人工肝为肝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这是人类之幸,也是科技之幸。自古至今,人类的健康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然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只有让科技与健康成为天作之合,才能真正体现出科技的价值。
【适用话题】
科技 医疗 健康 病毒
2023年12月22日发(作者:轩辕苑)
高考热点素材解读:惊艳世界!时隔35年三星堆遗址“上新”等3则(附:仿真试题及范文示例)
再次发掘,惊艳世界!时隔35年三星堆遗址“上新”
时事引读
黄金面具、青铜人像、青铜尊、玉琮、玉璧、金箔、象牙……2021年3月20日至3月23日,我国考古学家重启对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长江文明之源”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工作,再次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我国曾于1986年对三星堆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时隔35年,本次发掘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500余件国宝级文物随之走出历史,丰富了人们对三星堆遗址及其文化的认知和想象,再次震惊世界。但因为出土的每一件文物上都没有任何文字,考证的难度非常之大,一大堆千古谜团随之而来——神秘的三星堆背后是什么?古蜀国仅仅是传说吗?为何三星堆文明突然消失了?……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指出,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现是会影响中国考古,甚至世界考古的重要发现。
素材聚焦1 为何时隔35年再次启动发掘
自三星堆遗址在1929年被发现以来,我国考古团队前后对其进行了37次挖掘,引起国际考古界的广泛关注。1986年,三星堆发掘出两个大型祭祀坑,出土了上千件玉器、石器与青铜器。由于当时考古技术落后,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我国考古团队不得不停止对三星堆遗址的挖掘。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表示,1986年的发掘之后,工作人员很长时间里都在消化三星堆遗址一号坑和二号坑的资料,并修复文物、整理报告。“三星堆那么大的城址,还有很多的课题需要去做。”其实这些年国家和地方的考古发掘队对三星堆遗址勘探研究并没有停止。
这次对于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则是源于2019年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与四川省组织实施的“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这几个祭祀坑是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发现的,挖掘或许也可能解答过去的一些疑惑。
链接 三星堆到底是哪“三堆”
堆,在四川人的口语中有人工垒建的意思,三星堆可以理解为人工垒建的三座土台。这三个黄土堆,位于东经104.2度,北纬31度。它的东北方,有一道形似弯月的台地,三个土堆和月亮湾台地隔着马牧河相望。于是,当地人就给这个景观起了“三星伴月”的雅称。三星堆所在的三个土堆呈直线排列,像一条线上的三颗金星,但据推测,这里原本是条状的城墙,很可能是晚期人类活动挖开了两个缺口,形成三个孤堆。
素材聚焦2 三星堆“明星”闪耀
之前三星堆古遗址考古发掘,出土过许多光怪陆离、奇异诡谲的青铜文物。而这次发掘,四川三星堆遗址考古人员打开多个“盲盒”,6座祭祀坑(三至八号坑),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包括多件“明星”文物。其中,巨大的金色面具虽然只有一半却格外引人注目。黄金面具宽约23厘米,高约28厘米,含金量约85%,据专家推测其完整重量超过500克,是已发现的同时期最大的黄金面具、最重的金器。此外,考古人员在四号坑中还发现或来自中原地区商王国的玉琮;在坑内黑色灰烬中提取到了肉眼不可见的丝绸制品残留物,这说明古蜀是中国古代丝绸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素材聚焦3 是古蜀国,还是另一种文明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里对古蜀文明的描写。很多人相信,三星堆遗址就是古蜀国遗迹,三星堆文物上的鱼、鸟以及夸张的眼睛外凸形象印证了传说中对几位古蜀王
的描述。但有学者对此建议谨慎。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许杰指出,后世记载本身的可靠性存疑,急于把后世记载与考古发现对号入座的做法是循环论证,在学术上是不够严谨的,三星堆遗址本身尚未发现任何文字。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强调三星堆为认识商周时期的西南地区提供了宝贵资料,“我们通过考古得到的信息,相当于夏商时期,尤其是商代晚期成都平原的社会、国家的情况,这远比文献多得多。”
有网友说三星堆青铜人像是外国人,对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庆伟教授说,青铜人像最显著的特征是眼睛,不同于现代人的眼睛;而文献记载巴蜀的“蜀”字上部是横置的“目”字,证明巴蜀文明最重要的特点是眼睛,这证明它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素材聚焦4 这次考古发掘有什么新变化
据了解,三星堆遗址的总分布面积达12平方公里,目前发掘面积仅占总面积的千分之二!20世纪80年代两个祭祀坑的发掘时间短、条件有限,都是露天发掘。此次发掘经过詳细了解当地遗址的整体面貌,科学定制完整的发掘方案,不但有覆盖发掘区的大棚,还建了4个恒温恒湿的发掘舱,发掘条件不可同日而语。
链接 三星堆考古“蹲”了一群年轻人
参与此次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发掘以及文物保护两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约200人,其中有150多人都是90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群年轻人里不仅学霸多,博士后就有两个;200余人中博士和硕士有160多人,占比达到了80%。这些年轻人活泼跳脱,或喜欢摄影或热爱涂鸦,他们防护服上随处可见的“万里长城永不倒”“面朝黄金”等特殊标记,展示着年青一代考古人的生气勃勃。其中,参与8号坑发掘的蔡宁,还应邀与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一起在央视三星堆发掘直播中进行了电视解说。节目里,蔡宁没有丝毫忙乱,将公众感兴趣的发掘情况娓娓道来。
【考场仿真试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以“探秘古文明”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范文片段示例】
三星堆遗址未来还有太多可探索空间,三星堆的主人还是未解之谜。中华民族是个古老而高度融合的民族,中华儿女应该满怀责任感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在脚下的这片苍茫大地上,像考古人员一样对三星堆不断地开掘和发现,了解我们辉煌灿烂的过去,不断揭开我们文化、文明中的神秘面纱。我们对于“星辰”的追逐不能停息,对于神秘的探寻不能止步,只有不断地发掘、探索,我们的历史才能更加清晰。
【适用话题】
文化自信 文物保护 文明传承科技与文化 探索奥秘 人类智慧
复旦大学与《宁夏》背后的故事:22年写就暖心“情歌”
时事引读
“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心里头有些思念,思念着你的脸……”梁静茹演唱的这首《宁夏》很动听,更动情——它是复旦大学与宁夏王民中学共同谱写的“情歌”。
王民中学地处197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的西海固地区。1999年起,复旦大学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奔赴宁夏西吉和贵州息烽共五所乡村中学开展支教扶贫工作。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乡王民中学是其中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一所学校。22年来,248人次、247名复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接力不间断,教授学生超2万,课时量近20万课时。支教团累计为服务地学校募集爱心物资及基建援助超1000万元,还牵头设立各类奖助学金,平均每年都有近200人次受到资助。支教团还帮助学校成立足球队、篮球队、校园广播站,开启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定期举办普法、卫生、经济常识等讲座。带着信念而来,播下希望之种,“宁夏”将更加广为传唱。
素材聚焦1 《宁夏》是这样创作的
2004年,唱片制作人李正帆来到王民中学,他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地方真穷”:“每个学生上学、放学各花两个半小时,住校的四十个孩子挤在四平方米大的空间,膝盖顶着膝盖侧着睡”。两名支教老师每天得花半小时下山挑回饮用水,之后以两个大碟子装水,利用太阳能烧水,再加上两个馍馍便成了每个孩子一天的食粮。孩子们没看过史努比,不知道可口可乐,但那份纯真质朴和旺盛的求知欲打动了李正帆。这些所见所闻触动了李正帆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才有了《宁夏》这篇歌词的诞生。歌名《宁夏》取双关之意,一则是“宁静的夏天”,另一面,应该就是指“宁夏”,以及西吉县王民中学那些可爱的学生。
第三天离别时,孩子们有的送上亲手缝制的绣花鞋底,有的用砖头刻了个“传国玉玺”送给他。他在黑板上写下《宁夏》的歌词,当全校学生大声念出来的那一刻,李正帆的泪水喷涌而出。
素材聚焦2 22年接力跑
李佳美是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第三届成员,其间担任王民中学副校长,“平日里自己挑水”。开学时,她在家长会上动情地说:“王民是你们的,王民中学是我们的。”并表示要把王民中学建成让教师用心、家长放心、孩子开心的“三心级”学校。家长们说:“有研究生老师在王民,我们一定把孩子送到王民来。”教学之余,李佳美入户家访,与家长交流,了解学生情况。曾经不愿让孩子上学的家长说:“只要娃愿意读,肯定要让他读上去。”
王萍曾是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在西吉县将台中学分队成员倪丹成、王子文的学生,她考入宁夏大学数学系后,依然心系家乡,毕业后报名“特岗教师”项目,于2018年如愿分配到王民中学任教:“我在将台中学读初中时,有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老师教我;现在和他们成为同事,我特别高兴!”如今的王民中学大变样了,旧木桌木凳变成了崭新的桌椅,黑板变成了多媒体,“孩子们更爱干净了”;而不变的是复旦人润物细无声的支教情。
【考场仿真试题】
请针对上述材料,写一则150字左右的微评论。
【范文示例】
对于复旦大学研究生来说,选择西部支教,就意味着放弃出國深造、高薪就业的机会。然而,复旦学子22年接力无怨无悔。他们传播科学的思想,播撒知识的种子,激励大山里的孩子们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智慧的接力,更是爱的绽放。
【适用话题】
支教 山海情 知识改变命运 歌曲的故事
人工肝:斗得过新冠病毒的生力军
时事引读
2021年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3月19日,《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了医疗设备行业重点发展的七大领域,其中包括人工肝等人工器官在内的植介入器械领域。我国是肝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有上亿的人群罹患肝脏疾病。每年因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导致死亡的人数达数十万之多。1986年,在浙大一院工作的李兰娟和团队开始潜心研究人工肝,首次系统地将血浆置换与灌流、血液滤过与透析等应用于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李兰娟团队持续创新,人工肝已实现了设备功能部件和控制算法的国产化,在细胞源和生物反應器两大核心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不久的将来,人工肝将大显身手。
素材链接 什么是人工肝
人工肝是一种血液净化系统,在完全闭合的体外循环过程中,通过特制的纤维膜分子筛和吸附材料制作的血浆分离器、过滤器、吸附器等设备,将血液中的致病因子进行有效清除后,再将血液直接回输至人体内。根据组成和性质,人工肝可分为三类:非生物型人工肝、生物型人工肝和混合型人工肝。合成、解毒、代谢,这些真正肝脏的主要功能,人工肝样样都不落下。
素材聚焦 斗得过新冠病毒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人工肝让多名患者“起死回生”。“休克、昏迷、瞳孔散大,同时继发败血症和脓毒血症。”近一年过去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章益民仍能清楚地描述出一名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领衔的团队多次使用李氏人工肝、干细胞和微生态联合治疗,使患者的细胞因子恢复到正常水平。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ICU病房中,接受李氏人工肝治疗的早中期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存活率达100%。
【考场仿真试题】
请针对上述材料,写一则150字左右的微评论。
【范文示例】
健康一直是人类千百年来恒久不变的守望,李兰娟院士等科研人员研制的人工肝为肝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这是人类之幸,也是科技之幸。自古至今,人类的健康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然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只有让科技与健康成为天作之合,才能真正体现出科技的价值。
【适用话题】
科技 医疗 健康 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