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主要相机品牌介绍【自己整理】

IT圈 admin 35浏览 0评论

2024年1月9日发(作者:容信厚)

佳能Canon

Canon佳能名称源于佛教。佳能公司的创始人是位医学博士,取此名的灵感出自他抬头眺望天空而来。佳能公司原来的名字叫“精机光学研究所”(Seiki-kougaku-kenkyuujo或Precision Optical Instruments Laboratory),是一个精密光学仪器研究所。其初衷只是为了研究高品质相机的发展。此公司成立于日本(日语:キヤノン株式会社)。佳能原有一个十分英语化的名字KWANON,意为观音。公司以此命名其第一架35毫米测距式相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唯一一架KWANON相机幸存。大约在1936年,公司用汉莎•佳能(HANSA CANON)为品牌的相机正式上市了,其CANON一词含有“盛典、规范、标准”的意味。从此,佳能成为举世闻名的相机品牌和公司的象征。毫无疑问,响亮的名字与日俱增,目前使用的EOS(Electronic Optical System)不仅仅表示电子光学系统英文字首字母的缩写,也是一位在希腊被称作黎明的女神。

佳能应该是迄今为止设计制造数码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品种最多的公司之一,而且佳能

EOS DSLR 的技术进步也是有目共睹。自从照相机的制造技术进入到了数码影像的时代里,传统的光学相机制造技术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现代的数码照相机已经成为真正的光、机、电一体的高技术影像记录产品,而似乎是早有准备的佳能公司则依仗着多年积累的电子影像技术,以及超过半个世纪的光学照相机制造经验,一直在 EOS DSLR 的战线上屡战屡胜。

尼康Nikon

尼康公司历史悠久,创建于1917年7月25日,由三菱财团(Mitsubishi)投资,合并三个光学仪器厂组成。当时,主要为日本国防部生产军用光学仪器。Nikon的名称由日文“日本”(Nippon)和“光学”(kogakn)组合而成,所以又有人称之为日光公司。创建初期,曾聘请几名德国光学技师,并于1932年开始生产尼柯尔(nikkor)镜头。许多照相机生产厂家都选用尼康公司的镜头,包括早期的佳能(Canon)。

1937年到1945年间,随着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及太平洋战争的开始,尼康公司的前身Nippon Kogaku K.K.为配合日本政府的需要,开设了一连串大型厂房,以生产军用光学仪器。二战的爆发给了尼康一个飞跃式发展的机会,大量的军品订单刺激尼康急剧的膨胀起来,到二战中期,尼康旗下已经有了19家工厂和23000名员工,所生产的光学仪器包括望远镜,潜望镜,航空侦查镜头,光学轰炸瞄准具等等,但是在现在尼康的历史上,却对这一段绝口不提。回避不意味着不存在,可以说尼康公司在历史上有着极不光彩的一面。

战后,尼康公司开始向民用产品转型。尼康公司从1948年才开始生产相机,初期产品是德国康泰克斯(contax)旁轴取景相机的仿制品,型号为NikonⅠ。1959年,尼康公司推出第一架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Nikon F,这是架可以方便地更换镜头、取景器,并备有卷片马达的专业相机。尼康F以其完备的性能,精湛的工艺以及相对于德国相机较低廉的价格迅速得到广大专业记者的认可。在越战中,尼康F被美国随军记者所广泛使用,渐渐成为新闻记者的首选机种。

索尼Sony

公司原名“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在逐渐迈入国际化时,盛田昭夫感觉公司全名实在过于冗长,有碍国际化,于是希望能想出能够像IBM那样好记又是国际化的名称。盛田昭夫和井深大翻遍了英文字典,最后决定用拉丁文的“Souns”(声音)、英文的“Sunney”(可爱的孩子)组合成“Sonny”意指以声音起家的可爱顽皮孩子。但“Sonny”在日文词汇里的发音是不吉祥的词汇,最后决定去掉其中一个字母“n”,“Sonny”变成了“Sony”,一个日式的英文字。

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在说服反对的董事后于1958年1月正式更名SONY,索尼这个新名称念出来完全感觉不出是日本的公司,令人以为是自己国家又亲切的感觉,使索尼成功打入美国及海外市场。至今天为止,仍然有较少接触消费性电子的人误以为索尼是美国品牌。

索尼Cyber-shot数码相机的历史从1996年35万像素的DSC-F1数码相机开始,不断地向前发展。2006年,索尼接手美能达的单反事业,宣告家电大厂索尼进入专业的单反这一领域。

宾得Pentax

宾得相机的制造商是旭光学工业公司,其前身是旭光学合资公司,创立于1919年,主要生产眼镜和放映镜头。1923年开始为小西六写真工业公司(即后来的柯尼卡公司)生产照相机镜头。1938年正式改组成立旭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光学仪器和望远镜。 1951年公司试制成第一台照相机——Asahiflex,于1952年投入生产,这也是日本生产的第一台35mm单反相机,从此公司一直专门从事单反相机的生产。旭光学工业公司的照相机生产虽然晚于日本的其他几家公司。但是它制造了好几个照相机的世界第一和日本第一。

1954年公司推出日本第一台带快速复位反光镜的单反相机——AsahiflexⅡB;1957年推出日本第一台用五棱镜取景器的单反相机AsahiPentax;1960年制成世界上第一台TTL测光的单反相机——Asahi Pentax SP;1969年推出日本第一台电子控制式焦平面快门的中幅单反相机Asahi Pentax 6x7;1981年制成日本第一台带辅助对焦机构的单反相机Pentax ME-F。这是照相机自动对焦技术的先驱。

徕卡Leica

徕卡相机的历史,是从1911年奥斯卡•巴纳克成为徕茨公司研究部主任时开始的。奥斯卡•巴纳克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机械工程师,也是一个狂热的摄影“发烧友”。他喜欢拉着笨重的大相机和三脚架外出拍照,更喜欢用电影机拍摄短片。那时他已沉迷于电影机,所以他熟悉拍电影使用的35毫米电影胶片。为了携带方便,他特意设计了一种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可拍摄 24 X 36毫米规格底片的小型相机用来试拍,作为拍摄电影曝光时的参考。

不料,这台相机拍出的底片放大后,效果很好。而它的轻便、灵巧更使他爱不释手。于是,他开始考虑开发研制便于携带的新一代相机。而这台采用42毫米镜头。1/40秒快门速度,可以拍摄40张底片的“测光机”,也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机。当时该相机还没有牌子,后来,人们称之为“原型涂卡”(Ur-Leica)。

巴纳克手工制造了两台(也有人说是三台)原型样机(有一台至今还保存在徕卡工厂的博物馆里;而巴纳克曾使用过的另一台曾保存在慕尼黑博物馆里,战后被拍卖了),都不是出于工作的需要,而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和使用方便。但当时徕茨公司的老板厄恩斯特•徕茨对他这位部下的“癖好”相当赏识。巴纳克在1914年用“原型徕卡”拍摄的威兹勒小镇街景,至今仍清晰动人,而在当时,要让使用大画幅相机的摄影师接受这类小型相机并不容易。

而且,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该相机未能投产。而战争一结束,厄恩斯特•徕茨就开始将巴纳克设计的这种相机投入生产。直到十年后的1925年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上,才正式推出了30台A型相机。而许多摄影师还持怀疑和不接受的态度。这种相机片幅似乎太小了,但它可以装在口袋里,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它使摄影师能够以一种新的、动态的方式拍照,而不必受三脚架的约束。

从1914年到1923年,“原型徕卡”共制造了31台,机身编号从100号开始。而在1924-1925年间,徕茨工厂在典型的德国理念指导下生产,小心谨慎,制造了800多台A型徕卡,机身编号达到1000。徕卡(Leica)这个名字,是从徕兹Leitz和相机camera两组英文词

的字头组合而成(Lei-Ca)。最初,也曾按读音组成“LECA”(勒卡),但由于与法国克待乌斯公司制造、在1924年推出的使用35毫米无齿孔胶卷的“EKA(爱卡)”相机发音易混淆,就改为“Leica”(徕卡)。因此,相机的起名比制造相机晚。尽管相机的牌子确定为“徕卡”,但一直都没有将牌子刻在相机上。直到1932年出的徕卡II型双取景器相机才刻上这个名字。而此前相机上的名字是“厄恩斯特•标茨威兹勒”(ERNST LEITZ WETZLER),以及字母“D R.P.”(Deutsche Reichs Patent的缩写,意为“德国专利”)。

“徕卡”不仅代表一种新的相机型号,它也是当时第一套摄影系统(包括相机放大机和放映机)的名称。80多年来,徕卡相机的发展显示出世界相机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此同时,许多摄影师用徕卡相机记录下人类生活中的无数重要瞬间和平凡人生。因此,徕卡相机的发明不仅促进了人类摄影历史的发展,也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数码相机突飞猛进地发展,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推出款款手动对焦传统相机的徕卡渐渐脱离了大部队前进的步伐。数码相机大行其道抢夺了大部分的影像器材市场。而徕卡由于精工细做居高不下的价格,也让不少摄影爱好者望而却步。虽然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徕卡公司生产的高品质、昂贵的相机,每一个平面、按钮、接缝都一如既往的完美,但为了适应数码时代,徕卡也必须为了生存而战。和松下合作后,徕卡借助以电子产品见长的松下电器推出了数款极具徕卡韵味的复古数码相机。我们通过比较不难发现,C-LUX1、D-LUX3、V-LUX1、DIGILUX3就是松下FX01、LX2、FZ50和松下首款单反数码相机L1的徕卡版本。不管在功能、特色还是外观设计上,徕卡都照搬了松下的机型,换上自己的全金属LOGO,就成为了徕卡全新数码相机。然而高出松下机型好几千元的价位让不少消费者不敢恭维。一个徕卡品牌LOGO就使得徕卡的数码相机和松下的数码相机有那么大的价格,想必很多消费者都不得其解,或许就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效应吧。

奥林巴斯Olympus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Olympus Corporation,该公司以奥林匹斯山命名,希腊神话中众神居住的地点。奥林巴斯十分珍爱人与人的关系,为了更好的体现社会价值,公司将“Social IN”作为公司的理念。目标是,以三个“IN”来确立企业和社会的关系。

奥林巴斯创立于 1919 年,1920 年在日本第一次成功地将显微镜商品化;在癌症防治领域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内窥镜,也是 1950 年由奥林巴斯在世界上首次开发的。迄今为止,奥林巴斯株式会社已成为日本乃至世界精密、光学技术的代表企业之一,事业领域包括医疗、生命科学、影像和产业机械。

我们熟知的一般只是奥林巴斯的照相机,其实奥林巴斯集团在显微镜、医疗仪器、传统相机、数码相机、打印机等图像解决方案产品以及高科技生命工程学等领域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例如,内窥镜从开发初期的胃窥镜发展至纤维内镜、电子内镜,迄今不仅在检查、诊断方面、而且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设备。奥林巴斯的内窥镜深得医学界的信赖,在全世界拥有百分之八十的市场份额。

富士Fujifilm

富士写真胶片株式会社于1934年在日本成立,最早致力于感光材料产品的生产。历经七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集照相器材、胶片、数字感光元件、冲印和后期制作设备三位一体的大型影像企业。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相机只不过作为富士胶片品牌形象的延伸而存在,因此同样是老牌企业,富士却并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精典胶片机身。今天它之所以能够跻身于主流相机品牌,还要归功于数码字化浪潮对照相器材市场的冲击。当胶片这个支柱产业无法为富士撑起一片蓝天时,发展数码相机就成为富士生存的必然选择。以“finepix”命名的系列数

码相机应运而生。

虽然富士的数码相机起步并不算早,但是这个坚持“原创”的品牌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凭借super CCD 、富士珑EBC镜头、RealPhoto影像处理器三项自主研发的优秀元件,富士实现了数码相机核心部分的自给自足。在胶片和冲印领域的经验积淀使这个品牌对色彩的理解更加透彻,富士相机独有的反转片模式深受欢迎。不过这个品牌的发展并不是一片坦途,也曾出现过加入XD卡阵营这样显而易见的败笔。早期富士产品均以“finepix”加数字命名,随着数码相机普及,富士产品线越来越丰富,也逐步过渡到字母和数字结合的命名方式,出现了高端的S系列,面向摄影爱好者的F系列,兼顾多方面的E系列和卡片机Z系列等几大类产品,涵盖了从单反到口袋机的全部市场,虽然规模不大,但阵容还算整齐。如今富士逐步放弃质次价高,设计失败的XD卡,开始接受普及化的SD卡,产品竞争力上了新台阶。

哈苏Hasselblad

以生产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相机而闻名于世的哈苏公司,创建于1841年,它原本是一家经营杂货、服饰和画像材料的小商店,1887年开始经营摄影用的感光材料,1908年成为美国柯达公司在瑞典的总代理。而生产相机,还是从维克多·哈苏开始的。

哈苏(Hasselblad)相机是与沃尔沃汽车(Volvo Cars)汽车一起,被称为瑞典哥德堡市的骄傲。哈苏是资深专业摄影师的宠儿,特别在风光、静物、肖像、广告及特殊用途摄影中。哈苏相机总裁彭可富在接受中国记者访问时称:“在历史上,哈苏以记录了人类的基本哲学精神、人类的情感和人类本身的为人所铭记。”哈苏相机配套镜头由德国卡尔·蔡斯()生产。Hasselblad与两个标志的组合就代表着完美的的画质、精确的曝光、顺畅地操作以及无比的耐用性。

1906年出生于瑞典哥德堡市的维克多·哈苏,青年时代曾热衷于鸟类摄影,并对当时市场上的徕卡、康泰时、格拉弗莱克斯及禄来等相机耳熟能详。他的梦想就是制造一台“可以更换镜头、胶片盒和取景器的单镜头反光相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瑞典空军从维克多·哈苏发表的文章中了解到他对先进的相机设计思想,便向他订购侦察用的相机。为此,哈苏于1941年制成了第一台航空相机――HK7型,并随后为陆军设计制造了SKA4、SKA5和MK80型相机。在1941年至1945年间,哈苏公司交付瑞典空军和陆军使用的相机共有36台。

诞生于1948年的哈苏首台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相机1600F,标志着哈苏相机开始进入一般摄影领域。它可靠的性能和优异的成像质量不仅很快受到专业摄影师的青睐,由于其当时独创的十字准线标记注册镜头可有效防止由于多部相机拍摄造成的照片来源混淆的情况出现,因此引起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重视。1969年,阿波罗宇宙飞船首航月球,那张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苏相机拍摄的,哈苏相机从此更是名声显赫。

在中画幅相机的发展史上,哈苏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它最早采用镜间快门,实现了1/500秒的闪光同步速度;最早采用自动收缩光圈,摆脱了收放光圈的繁琐;它的外形设计几十年很少变化,但内部结构的改进和功能的增加,演绎出众多新机型。如今,它的品牌和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相机发展史上永恒的经典!

理光Ricoh

理光(株式会社リコー,Ricoh Company, Ltd.),为日本的事务机器及光学机器制造商,市井清在1936年成立理化学研究所,研究所主要研究理研阳画感光纸,1963年正式易名为理光,并在同年成立香港分公司。现在理光的主要产品包括影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文仪器材,文档解决方案,以及轻便型数码相机。

2011年7月3日,日本理光(RICOH)公司和HOYA公司(豪雅、保谷)共同宣布,双方已经达成协议,由理光收购HOYA旗下的宾得(PENTAX)影像系统业务。摄影领域的一家老牌厂商就此易主。

理光此次收购的HOYA旗下宾得影像系统业务,具体包括数码相机、镜头、附件、保安摄像头、望远镜等光学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通过此次收购,理光的数码影像,乃至整个消费类产品业务将得到增强。尤其是获得轻量级可换镜头相机技术、镜头技术以及数码影像产品销售渠道,并进入中画幅数码相机、安保影像产品等新市场,未来还有望拓展与数码影像相关的附加业务。

为完成此次收购,HOYA将成立一家新公司,将旗下宾得影像业务,以及海外子公司PENTAX VN Co. Ltd分拆至该公司名下,随后再将该公司全部股份移交给理光。

而在收购完成后,HOYA还会继续运作现有宾得公司的余下业务,包括数码相机模块、DVD激光头用透镜、内窥镜、人造骨骼、语音合成技术等,核心为医疗器械产品,这实际上也是2007年HOYA 10亿美元收购宾得的初衷。

2024年1月9日发(作者:容信厚)

佳能Canon

Canon佳能名称源于佛教。佳能公司的创始人是位医学博士,取此名的灵感出自他抬头眺望天空而来。佳能公司原来的名字叫“精机光学研究所”(Seiki-kougaku-kenkyuujo或Precision Optical Instruments Laboratory),是一个精密光学仪器研究所。其初衷只是为了研究高品质相机的发展。此公司成立于日本(日语:キヤノン株式会社)。佳能原有一个十分英语化的名字KWANON,意为观音。公司以此命名其第一架35毫米测距式相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唯一一架KWANON相机幸存。大约在1936年,公司用汉莎•佳能(HANSA CANON)为品牌的相机正式上市了,其CANON一词含有“盛典、规范、标准”的意味。从此,佳能成为举世闻名的相机品牌和公司的象征。毫无疑问,响亮的名字与日俱增,目前使用的EOS(Electronic Optical System)不仅仅表示电子光学系统英文字首字母的缩写,也是一位在希腊被称作黎明的女神。

佳能应该是迄今为止设计制造数码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品种最多的公司之一,而且佳能

EOS DSLR 的技术进步也是有目共睹。自从照相机的制造技术进入到了数码影像的时代里,传统的光学相机制造技术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现代的数码照相机已经成为真正的光、机、电一体的高技术影像记录产品,而似乎是早有准备的佳能公司则依仗着多年积累的电子影像技术,以及超过半个世纪的光学照相机制造经验,一直在 EOS DSLR 的战线上屡战屡胜。

尼康Nikon

尼康公司历史悠久,创建于1917年7月25日,由三菱财团(Mitsubishi)投资,合并三个光学仪器厂组成。当时,主要为日本国防部生产军用光学仪器。Nikon的名称由日文“日本”(Nippon)和“光学”(kogakn)组合而成,所以又有人称之为日光公司。创建初期,曾聘请几名德国光学技师,并于1932年开始生产尼柯尔(nikkor)镜头。许多照相机生产厂家都选用尼康公司的镜头,包括早期的佳能(Canon)。

1937年到1945年间,随着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及太平洋战争的开始,尼康公司的前身Nippon Kogaku K.K.为配合日本政府的需要,开设了一连串大型厂房,以生产军用光学仪器。二战的爆发给了尼康一个飞跃式发展的机会,大量的军品订单刺激尼康急剧的膨胀起来,到二战中期,尼康旗下已经有了19家工厂和23000名员工,所生产的光学仪器包括望远镜,潜望镜,航空侦查镜头,光学轰炸瞄准具等等,但是在现在尼康的历史上,却对这一段绝口不提。回避不意味着不存在,可以说尼康公司在历史上有着极不光彩的一面。

战后,尼康公司开始向民用产品转型。尼康公司从1948年才开始生产相机,初期产品是德国康泰克斯(contax)旁轴取景相机的仿制品,型号为NikonⅠ。1959年,尼康公司推出第一架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Nikon F,这是架可以方便地更换镜头、取景器,并备有卷片马达的专业相机。尼康F以其完备的性能,精湛的工艺以及相对于德国相机较低廉的价格迅速得到广大专业记者的认可。在越战中,尼康F被美国随军记者所广泛使用,渐渐成为新闻记者的首选机种。

索尼Sony

公司原名“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在逐渐迈入国际化时,盛田昭夫感觉公司全名实在过于冗长,有碍国际化,于是希望能想出能够像IBM那样好记又是国际化的名称。盛田昭夫和井深大翻遍了英文字典,最后决定用拉丁文的“Souns”(声音)、英文的“Sunney”(可爱的孩子)组合成“Sonny”意指以声音起家的可爱顽皮孩子。但“Sonny”在日文词汇里的发音是不吉祥的词汇,最后决定去掉其中一个字母“n”,“Sonny”变成了“Sony”,一个日式的英文字。

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在说服反对的董事后于1958年1月正式更名SONY,索尼这个新名称念出来完全感觉不出是日本的公司,令人以为是自己国家又亲切的感觉,使索尼成功打入美国及海外市场。至今天为止,仍然有较少接触消费性电子的人误以为索尼是美国品牌。

索尼Cyber-shot数码相机的历史从1996年35万像素的DSC-F1数码相机开始,不断地向前发展。2006年,索尼接手美能达的单反事业,宣告家电大厂索尼进入专业的单反这一领域。

宾得Pentax

宾得相机的制造商是旭光学工业公司,其前身是旭光学合资公司,创立于1919年,主要生产眼镜和放映镜头。1923年开始为小西六写真工业公司(即后来的柯尼卡公司)生产照相机镜头。1938年正式改组成立旭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光学仪器和望远镜。 1951年公司试制成第一台照相机——Asahiflex,于1952年投入生产,这也是日本生产的第一台35mm单反相机,从此公司一直专门从事单反相机的生产。旭光学工业公司的照相机生产虽然晚于日本的其他几家公司。但是它制造了好几个照相机的世界第一和日本第一。

1954年公司推出日本第一台带快速复位反光镜的单反相机——AsahiflexⅡB;1957年推出日本第一台用五棱镜取景器的单反相机AsahiPentax;1960年制成世界上第一台TTL测光的单反相机——Asahi Pentax SP;1969年推出日本第一台电子控制式焦平面快门的中幅单反相机Asahi Pentax 6x7;1981年制成日本第一台带辅助对焦机构的单反相机Pentax ME-F。这是照相机自动对焦技术的先驱。

徕卡Leica

徕卡相机的历史,是从1911年奥斯卡•巴纳克成为徕茨公司研究部主任时开始的。奥斯卡•巴纳克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机械工程师,也是一个狂热的摄影“发烧友”。他喜欢拉着笨重的大相机和三脚架外出拍照,更喜欢用电影机拍摄短片。那时他已沉迷于电影机,所以他熟悉拍电影使用的35毫米电影胶片。为了携带方便,他特意设计了一种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可拍摄 24 X 36毫米规格底片的小型相机用来试拍,作为拍摄电影曝光时的参考。

不料,这台相机拍出的底片放大后,效果很好。而它的轻便、灵巧更使他爱不释手。于是,他开始考虑开发研制便于携带的新一代相机。而这台采用42毫米镜头。1/40秒快门速度,可以拍摄40张底片的“测光机”,也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机。当时该相机还没有牌子,后来,人们称之为“原型涂卡”(Ur-Leica)。

巴纳克手工制造了两台(也有人说是三台)原型样机(有一台至今还保存在徕卡工厂的博物馆里;而巴纳克曾使用过的另一台曾保存在慕尼黑博物馆里,战后被拍卖了),都不是出于工作的需要,而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和使用方便。但当时徕茨公司的老板厄恩斯特•徕茨对他这位部下的“癖好”相当赏识。巴纳克在1914年用“原型徕卡”拍摄的威兹勒小镇街景,至今仍清晰动人,而在当时,要让使用大画幅相机的摄影师接受这类小型相机并不容易。

而且,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该相机未能投产。而战争一结束,厄恩斯特•徕茨就开始将巴纳克设计的这种相机投入生产。直到十年后的1925年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上,才正式推出了30台A型相机。而许多摄影师还持怀疑和不接受的态度。这种相机片幅似乎太小了,但它可以装在口袋里,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它使摄影师能够以一种新的、动态的方式拍照,而不必受三脚架的约束。

从1914年到1923年,“原型徕卡”共制造了31台,机身编号从100号开始。而在1924-1925年间,徕茨工厂在典型的德国理念指导下生产,小心谨慎,制造了800多台A型徕卡,机身编号达到1000。徕卡(Leica)这个名字,是从徕兹Leitz和相机camera两组英文词

的字头组合而成(Lei-Ca)。最初,也曾按读音组成“LECA”(勒卡),但由于与法国克待乌斯公司制造、在1924年推出的使用35毫米无齿孔胶卷的“EKA(爱卡)”相机发音易混淆,就改为“Leica”(徕卡)。因此,相机的起名比制造相机晚。尽管相机的牌子确定为“徕卡”,但一直都没有将牌子刻在相机上。直到1932年出的徕卡II型双取景器相机才刻上这个名字。而此前相机上的名字是“厄恩斯特•标茨威兹勒”(ERNST LEITZ WETZLER),以及字母“D R.P.”(Deutsche Reichs Patent的缩写,意为“德国专利”)。

“徕卡”不仅代表一种新的相机型号,它也是当时第一套摄影系统(包括相机放大机和放映机)的名称。80多年来,徕卡相机的发展显示出世界相机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此同时,许多摄影师用徕卡相机记录下人类生活中的无数重要瞬间和平凡人生。因此,徕卡相机的发明不仅促进了人类摄影历史的发展,也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数码相机突飞猛进地发展,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推出款款手动对焦传统相机的徕卡渐渐脱离了大部队前进的步伐。数码相机大行其道抢夺了大部分的影像器材市场。而徕卡由于精工细做居高不下的价格,也让不少摄影爱好者望而却步。虽然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徕卡公司生产的高品质、昂贵的相机,每一个平面、按钮、接缝都一如既往的完美,但为了适应数码时代,徕卡也必须为了生存而战。和松下合作后,徕卡借助以电子产品见长的松下电器推出了数款极具徕卡韵味的复古数码相机。我们通过比较不难发现,C-LUX1、D-LUX3、V-LUX1、DIGILUX3就是松下FX01、LX2、FZ50和松下首款单反数码相机L1的徕卡版本。不管在功能、特色还是外观设计上,徕卡都照搬了松下的机型,换上自己的全金属LOGO,就成为了徕卡全新数码相机。然而高出松下机型好几千元的价位让不少消费者不敢恭维。一个徕卡品牌LOGO就使得徕卡的数码相机和松下的数码相机有那么大的价格,想必很多消费者都不得其解,或许就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效应吧。

奥林巴斯Olympus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Olympus Corporation,该公司以奥林匹斯山命名,希腊神话中众神居住的地点。奥林巴斯十分珍爱人与人的关系,为了更好的体现社会价值,公司将“Social IN”作为公司的理念。目标是,以三个“IN”来确立企业和社会的关系。

奥林巴斯创立于 1919 年,1920 年在日本第一次成功地将显微镜商品化;在癌症防治领域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内窥镜,也是 1950 年由奥林巴斯在世界上首次开发的。迄今为止,奥林巴斯株式会社已成为日本乃至世界精密、光学技术的代表企业之一,事业领域包括医疗、生命科学、影像和产业机械。

我们熟知的一般只是奥林巴斯的照相机,其实奥林巴斯集团在显微镜、医疗仪器、传统相机、数码相机、打印机等图像解决方案产品以及高科技生命工程学等领域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例如,内窥镜从开发初期的胃窥镜发展至纤维内镜、电子内镜,迄今不仅在检查、诊断方面、而且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设备。奥林巴斯的内窥镜深得医学界的信赖,在全世界拥有百分之八十的市场份额。

富士Fujifilm

富士写真胶片株式会社于1934年在日本成立,最早致力于感光材料产品的生产。历经七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集照相器材、胶片、数字感光元件、冲印和后期制作设备三位一体的大型影像企业。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相机只不过作为富士胶片品牌形象的延伸而存在,因此同样是老牌企业,富士却并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精典胶片机身。今天它之所以能够跻身于主流相机品牌,还要归功于数码字化浪潮对照相器材市场的冲击。当胶片这个支柱产业无法为富士撑起一片蓝天时,发展数码相机就成为富士生存的必然选择。以“finepix”命名的系列数

码相机应运而生。

虽然富士的数码相机起步并不算早,但是这个坚持“原创”的品牌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凭借super CCD 、富士珑EBC镜头、RealPhoto影像处理器三项自主研发的优秀元件,富士实现了数码相机核心部分的自给自足。在胶片和冲印领域的经验积淀使这个品牌对色彩的理解更加透彻,富士相机独有的反转片模式深受欢迎。不过这个品牌的发展并不是一片坦途,也曾出现过加入XD卡阵营这样显而易见的败笔。早期富士产品均以“finepix”加数字命名,随着数码相机普及,富士产品线越来越丰富,也逐步过渡到字母和数字结合的命名方式,出现了高端的S系列,面向摄影爱好者的F系列,兼顾多方面的E系列和卡片机Z系列等几大类产品,涵盖了从单反到口袋机的全部市场,虽然规模不大,但阵容还算整齐。如今富士逐步放弃质次价高,设计失败的XD卡,开始接受普及化的SD卡,产品竞争力上了新台阶。

哈苏Hasselblad

以生产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相机而闻名于世的哈苏公司,创建于1841年,它原本是一家经营杂货、服饰和画像材料的小商店,1887年开始经营摄影用的感光材料,1908年成为美国柯达公司在瑞典的总代理。而生产相机,还是从维克多·哈苏开始的。

哈苏(Hasselblad)相机是与沃尔沃汽车(Volvo Cars)汽车一起,被称为瑞典哥德堡市的骄傲。哈苏是资深专业摄影师的宠儿,特别在风光、静物、肖像、广告及特殊用途摄影中。哈苏相机总裁彭可富在接受中国记者访问时称:“在历史上,哈苏以记录了人类的基本哲学精神、人类的情感和人类本身的为人所铭记。”哈苏相机配套镜头由德国卡尔·蔡斯()生产。Hasselblad与两个标志的组合就代表着完美的的画质、精确的曝光、顺畅地操作以及无比的耐用性。

1906年出生于瑞典哥德堡市的维克多·哈苏,青年时代曾热衷于鸟类摄影,并对当时市场上的徕卡、康泰时、格拉弗莱克斯及禄来等相机耳熟能详。他的梦想就是制造一台“可以更换镜头、胶片盒和取景器的单镜头反光相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瑞典空军从维克多·哈苏发表的文章中了解到他对先进的相机设计思想,便向他订购侦察用的相机。为此,哈苏于1941年制成了第一台航空相机――HK7型,并随后为陆军设计制造了SKA4、SKA5和MK80型相机。在1941年至1945年间,哈苏公司交付瑞典空军和陆军使用的相机共有36台。

诞生于1948年的哈苏首台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相机1600F,标志着哈苏相机开始进入一般摄影领域。它可靠的性能和优异的成像质量不仅很快受到专业摄影师的青睐,由于其当时独创的十字准线标记注册镜头可有效防止由于多部相机拍摄造成的照片来源混淆的情况出现,因此引起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重视。1969年,阿波罗宇宙飞船首航月球,那张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苏相机拍摄的,哈苏相机从此更是名声显赫。

在中画幅相机的发展史上,哈苏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它最早采用镜间快门,实现了1/500秒的闪光同步速度;最早采用自动收缩光圈,摆脱了收放光圈的繁琐;它的外形设计几十年很少变化,但内部结构的改进和功能的增加,演绎出众多新机型。如今,它的品牌和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相机发展史上永恒的经典!

理光Ricoh

理光(株式会社リコー,Ricoh Company, Ltd.),为日本的事务机器及光学机器制造商,市井清在1936年成立理化学研究所,研究所主要研究理研阳画感光纸,1963年正式易名为理光,并在同年成立香港分公司。现在理光的主要产品包括影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文仪器材,文档解决方案,以及轻便型数码相机。

2011年7月3日,日本理光(RICOH)公司和HOYA公司(豪雅、保谷)共同宣布,双方已经达成协议,由理光收购HOYA旗下的宾得(PENTAX)影像系统业务。摄影领域的一家老牌厂商就此易主。

理光此次收购的HOYA旗下宾得影像系统业务,具体包括数码相机、镜头、附件、保安摄像头、望远镜等光学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通过此次收购,理光的数码影像,乃至整个消费类产品业务将得到增强。尤其是获得轻量级可换镜头相机技术、镜头技术以及数码影像产品销售渠道,并进入中画幅数码相机、安保影像产品等新市场,未来还有望拓展与数码影像相关的附加业务。

为完成此次收购,HOYA将成立一家新公司,将旗下宾得影像业务,以及海外子公司PENTAX VN Co. Ltd分拆至该公司名下,随后再将该公司全部股份移交给理光。

而在收购完成后,HOYA还会继续运作现有宾得公司的余下业务,包括数码相机模块、DVD激光头用透镜、内窥镜、人造骨骼、语音合成技术等,核心为医疗器械产品,这实际上也是2007年HOYA 10亿美元收购宾得的初衷。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