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4日发(作者:励翠琴)
一、选择题
1.“果粉”,指苹果公司数码产品的狂热爱好者。在中国就有着成千上万的“果粉”。虽是价格高达五千多元的奢侈品,四川移动在川上千家营业厅、移动4G手机大卖场、终端零售店门口都出现了果粉彻夜排长龙购买的盛况,其中不乏一些透支消费的“果粉”。分析“果粉”们疯狂的原因,正确的有
①生产决定于消费,为消费创造动力
②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对奢侈品的消费
③产品的质量好,质量决定商品的价格
④从众、攀比、求异心理也刺激了一些“果粉”对“苹果”系列产品的消费。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款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鞋店卖90元,进入大商场柜台,就卖到几百元,却总是有人愿意买。1.66万元的眼镜架,18万元的纪念表,168万元的顶级钢琴,这种近乎“天价”的商品,往往很走俏。价格越高,越受到一些消费者的青睐,这就是凡勃伦效应。这表明(
)
A.适合消费心理的价格都是合理的
B.消费心理对商品市场有重要影响
C.购买商品要关注供求关系的变化
D.消费者购物就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
3.2017年底上映的电影《芳华》,引发了评论界的热议,许多影评人不断发表观点,褒贬不一,但这丝毫不影响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群对过往的怀念,纷纷走进影院,去体昧曾经的“芳华”。这群观影者主要是出于以下哪种心理去观看影片
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B.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C.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D.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4.因为看到别人去买了,自己也跟着去抢,比如看到朋友买了,我也要去买,还要买得比她好。从消费心理看,支配这种消费行为的是
①求异心理
②求实心理
③从众心理
④攀比心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小王家境一般,大学毕业后在家乡找了份月薪3000左右的工作。工作半年后,他就借钱买了辆50万元的高级轿车,觉得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身价。这一消费行为(
)
①避免盲从,做到了理性消费
②没有做到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并重
③没有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④违背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有些人为了面子,打肿臉也要充胖子,明知自己承受不起,却还要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大度与阔气,为了所谓的面子去“装大爷”,这种心理反映到消费上会导致消费者
①为显示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
②负债超前消费,影响生活质量
③过分追求产品或服务的品质
④不顾及自己的消费能力,将消费行为导人误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宁肯让父母在家受累,也不能让自己在校吃穿比别人矮半截。”造成某些中学生的这种消费行为的心理主要是
A.从众心理
B.攀比心理
C.求实心理
D.理性消费
8.在生活中,明星广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消费者的选择。这主要抓住了消费者的
A.攀比心理 B.从众心理 C.求异心理 D.求实心理
9.某外国品牌大米登陆中国后,每袋2公斤售价为188元,其价格是中国大米价格的25倍之多,媒体称之为“天价”大米。但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很快就脱销了。这体现
A.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B.价格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C.求异心理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D.攀比心理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10.《朱子家训》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给消费者的启示是
A.要学会适度消费
消费行为是
A.攀比消费 B.购物宣泄 C.消费上瘾 D.冲动消费
12.刘敏今年考上了“211”大学,她要求母亲给她买iPhone、iPad和MacBook“苹果三件套”,而且都是高配,超过两万元的支出让母亲有些吃不消。但她哭闹说:“不给我买就让我丢脸去吧!”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体现
②这是一种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该消费有利于产品的升级换代
③这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超出承受能力的消费,对此应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④这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超出承受能力的消费,对此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一次,公司刚刚推出了一款新的险种,保险推销员约克的脑海里早已拟好了一份准客户名单,然后约见、拜访。约克会告诉客户:“你们这一行的xxx先生您认识吧,他前不久B.要更新消费观念 C.要抑制消费需求 D.要维护合法权益
11.“绝不要因为便宜就去买不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都是昂贵的。”这句话反对的
买的就是我向您推荐的这款险种。”或者会说,“你的同行xx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却也买了这份险种”等等。约克抓住了消费者的 心理。
①攀比心理②从众心理③求实心理④求异心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20年618购物节期间,淘宝商家推出了购物津贴玩法,消费者可跨店凑单满400减50,不少消费者为了获得跨店优惠,纷纷加入网购“凑单”的热潮之中。 狂欢之后,一些消费者发现“凑单”购买的许多商品是自己不需要的。这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启示我们( )
①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影响,做理智消费者
②应摒弃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③要避免盲目跟风,购买真正需要的商品
④应该在经济承受能力之内适度消费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15.蚂蚁花呗是蚂蚁金服开发的一款网络消费信贷产品。支付宝用户申请开通花呗服务可以在消费时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购物体验。在中国近1.7亿90后群体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4 500万,而在购买手机时,76%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付款。花呗这类产品的发展( )
①对数码产品的消费有一定促进作用
②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范围
③拓宽了居民获取财产性收入的途径
④可能会刺激年轻消费者攀比和超前消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中国内地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上花费不断增加。据调查,很多人买奢侈品的态度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带有炫富的目的。而另一项调查显示,相当多的中国人一年都没买过一本书。针对以上消费现象,你认为正确的态度是
①购买奢侈品就是追求现代、时尚和个性,无可厚非
②反对盲目攀比,反对购买奢侈品
③应该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
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对待奢侈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7.网红在网络平台上积聚一定的人气后,很多网红都会选择与品牌合作,进行代言或直接发布贴片广告。网红代言
A.易形成跟风消费和流行趋势
C.不利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B.利用了消费者的攀比心理
D.体现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善
18.智能手机存储容量一般有16G、32G、64G、128G不等,一般消费者只需64G的储存量就足够了,但商家往往告诉购买者,只要加600元就可以把64G的容量扩展到128G,这让购买者感觉性价比更高而选择购买128G的。这说明( )
A.人们的消费选择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C.同一消费行为由多重消费心理引发
B.消费者的求实心理明显优于攀比心理
D.抓住人们的消费心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19.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过年已成为一种新民俗。2019年春节旅游市场活跃,人们出游更加注重文化体验,在文化游览方面人均花费在500-1000元之间的游客占比超过40%。这表明
①人们更加注重理性消费②生存资料消费逐渐减少
③攀比心理主导人们的消费④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今年“6.18”年中大促期间,王某使用京东白条在京东商城花5380元买了一款手机,7月初发工资时又偿还了这笔消费款。下列对这一消费行为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其消费方式是预支未来收入,满足自身消费需求
②其消费行为是攀比心理作怪,超出偿还能力,不可取
③货币先后执行了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支付手段职能
④货币先后执行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不少消费者在利用“偶像同款”等符号“种草”(把某物推荐给另一个人,并希望他喜欢)过程中获得认同、归属感,并刺激了消费新活力。但部分被“种草”者由于“草”不合“胃口”,最终“拔草”回来只能积灰无用。这启示消费者( )
①要讲究实惠,拒绝攀比消费
②要综合考虑,践行求实消费
③要反对跟风,避免从众消费
④要准确定位,坚持理性消费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2.因口腔护理意识提升,电动牙刷成为潮品,其标价从几百到上千、品牌从国内到海外。为推动销量,一些厂家通过明星、网红、网络平台等进行夸大宣传,带动人群消费,引发“数据造假”“水军泛滥”等现象。从中可得出( )
①商家利用攀比心理促销
②商家利用从众心理促销
③网络消费环境只会导致虚假宣传
④电动牙刷销量增加是居民消费升级的表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某地市场名牌服装的售价虽然较高,但销售旺盛;非名牌服装的价格虽然便宜且一再走低,但销售仍然平淡。对这种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
①非名牌服装满足人们基本着装需要,需求弹性小
②该地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对名牌服装由消费偏好
③非名牌服装市场存在低价恶性竞争,市场规模小
④该地居民攀比心理严重,消费普遍超出支付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4.让孩子趁着暑假出国游学,已成为不少家庭的选择,家长们无形中陷入“别人都去了,我也要去”的心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这给消费者的启示是( )
①正确引导消费行为,科学理性消费
②学会勤俭节约,尽量少消费、不消费
③注重物质消费,克服只注重精神消费的倾向
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摒弃盲目攀比心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目前,在年轻的中产家庭中,儿童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能力越来越显著。小到去哪里吃饭,大到买什么款式的汽车,父母都倾向于征询孩子的意见。这启示商家
①应由父母儿童来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
②应重视研发符合儿童消费需求的产品
③应引导儿童养成适度攀比的消费心理
④应重视制作符合儿童心理的产品广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②④:虽是价格高达五千多元的奢侈品,四川移动在川上千家营业厅、移动4G手机大卖场、终端零售店门口都出现了果粉彻夜排长龙购买的盛况,其中不乏一些透支消费的“果粉”。这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对奢侈品的消费,从众、攀比、求异心理也刺激了一些“果粉”对“苹果”系列产品的消费,②④符合题意。
①: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错误。
③:价值决定价格,质量指的是使用价值,③错误。
故本题选B。
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B正确,价格越高,越受到一些消费者的青睐,说明消费心理对商品市场有重要影响。
A错误,价值决定价格,因此适合消费心理的价格不一定都是合理的。
C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为消费心理对商品市场有重要影响,与“购买商品要关注供求关系的变化”无关。
D错误,消费者购物不一定就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
故选B。
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CD错误,B正确,但这丝毫不影响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群对过往的怀念,纷纷走进影院,去体昧曾经的“芳华”,说明这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故选:B。
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消费心理。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内容主旨。材料不涉及求异心理和求实心理,故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中,因为看到别人去买了,自己也跟着去抢,这是从众心理的表现,③正确;题干中,看到朋友买了,我也要去买,还要买得比她好,这是攀比心理的表现,故④正确。故选D。
【点睛】
消费心理
①从众心理的消费。具有仿效性、盲目性和从众性.要具体分析、避免盲从。
②求异心理的消费。显示个性,有利于推动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要考虑社会认可、不过分标新立异。
③攀比心理的消费。是不健康的。
④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消费时主要考虑价格、质量、服务、便捷,是理智的消费方式。
5.D
解析:D
【解析】
本题考查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小王的消费行为属于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没有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也违背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②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为了所谓的面子去“装大爷”,这种心理反映到消费上会导致消费者不顾及自己的消费能力,过分攀比,负债超前消费,将消费行为导人误区,最终影响生活质量,②④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攀比心理主导的不理性消费行为,不体现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也不体现过分追求产品或服务的品质,①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
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心理、消费观的制约,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仿效性、重复性、盲目性。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标新立异。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夸耀性、盲目性。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符合实际,讲求实惠。题中宁肯让父母在家受累,也不能让自己在校吃穿比别人矮半截,是一种将吃穿攀比的消费心理,即攀比心理,故B符合题意;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消费心理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明星广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消费者的选择。这是在利用明星效益影响其粉丝的消费行为,这主要抓住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攀比心理、求异心理和求实心理的相关内容,A、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消费心理
从众心理: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如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消费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求异心理: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能展示个性,有时也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要考虑社会认可度。
攀比心理:带有夸耀性,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求实心理:讲究实惠,考虑性价比,是一种理智的消费心。
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媒体称之为“天价”的大米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很快就脱销了,是因为发达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较高,A符合题意。B、C、D均为体现。
1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朱子家训》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给消费者的启示是要学会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A符合题意。
B:这句话强调的是不浪费、要节约、要适度,不体现更新消费观念,B与题意不符。
C:适度消费不是要抑制消费需求,C说法错误。
D:这句话不体现要维护合法权益问题,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
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直接关系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气相适应的消费。
学会正确消费,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应当努力使我们的消费做到既是适度的,又是合理的,直接关系着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1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D:“绝不要因为便宜就去买不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都是昂贵的。”这句话反对的消费行为是冲动消费、不理性消费,D符合题意。
ABC:这句话强调的是以求实性理主导消费行为,不要冲动消费,不体现反对攀比消费、购物宣泄以及消费上瘾的行为,ABC均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点睛】
常见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是指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违反精神文明的,或者影响合理消费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生活中常见的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主要有:(1)攀比心理,表现为追求“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全然不顾自身的收入水平和条件,也不管这样消费对自己合适不合适;(2)炫耀心理,表现为追求的是“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并以此作为荣耀;(3)从众心理,表现为顺从社会大众的消费潮流,仿效多数人的消费行为;(4)逆反心理,表现为排斥社会大众的消费潮流,拒绝循规蹈矩,追求与众不同。
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不成熟常表观为:冲动购物;缺乏自制力;自觉不自觉地将粥物作为宣泄情绪、疏解心理压力的手段。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会导致不良的消费习惯,不良的消费习惯将形成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从而影响消费的总体效益。
12.D
解析:D
【解析】刘敏受攀比心理的影响而要买iPhone、iPad和MacBook“苹果三件套”,这说明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体现,①正确;刘敏的消费不属于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②不选;“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针对的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不是针对攀比心理,③不选;刘敏的消费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超出承受能力的消费,对此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
13.A
解析:A
【详解】
①②:“无论经济条件是否允许,都会购买”,属于攀比心理;“看到别人购买了好的物品,自己也想拥有一件”,属于从众心理,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材料不涉及求异心理和求实心理,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
消费心理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具有仿效性、盲目性和从众性。要具体分析、避免盲从。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显示个性,有利于推动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要考虑社会认可、不过分标新立异。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
④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消费时主要考虑价格、质量、服务、便捷,是理智的消费方式。
14.A
解析:A
【详解】
①③:根据材料信息,消费者为了获取优惠纷纷加入网购“凑单”的热潮中,购买了许多自己不需要的商品,说明这些消费者的行为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因此应避免盲目跟风,购买真正需要的商品,做理智的消费者,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材料中,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并未强调超出能力范围,也不是因攀比心理导致的消费行为,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5.B
解析:B
【详解】
①④:蚂蚁花呗支持先消费、后付款,还有分期付款功能,部分收入不足的年轻人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手机,对手机等数码产品的消费有一定促进作用,这也可能刺激年轻消费者攀比和超前消费,①④正确。
②:蚂蚁金服是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不是商业银行,②错误。
③:消费信贷产品不是理财产品,没有拓宽居民获取财产性收人的途径,③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16.D
解析:D
【详解】
①:该选项中“无可厚非”的说法错误,同时购买奢侈品也有追求现代、时尚和个性不能划等号,①排除。
②:反对购买奢侈品的说法错误,②排除。
③:中国内地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上花费不断增加,但相当多的中国人一年都没买过一本书,这体现了应该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③正确。
④:很多人买奢侈品的态度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带有炫富的目的,这体现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对待奢侈品,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7.A
解析:A
【详解】
A:网红在网络平台上积聚一定的人气后,很多网红都会选择与品牌合作,进行代言或直接发布贴片广告。网红代言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引导消费行为,易形成跟风消费和流行趋势,A符合题意。
B:网红代言利用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而非攀比心理,B与题意不符。
C:网红代言为厂家发布广告进行推销,与是否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之间没有直接关系,C说法错误。
D:网红代言能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与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善之间没有直接关系,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
从众心理
特点:仿效性、盲目性
评价:有这种消费心理的人,消费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仿效他人,其消费行为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消费心理。
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盲目从众消费。
18.A
解析:A
【详解】
A:材料中商家利用了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诱导消费者,从而让消费者购买容量更大的手机,这说明人们的消费选择受消费心理的影响,A符合题意。
B:一般消费者只需64G的储存量就足够了,但购买了128G的,并不能表明是求实心理,B与题意不符。
C:材料中的消费行为主要是由于消费者“贪图便宜”引发的,而不是多重消费心理引发的,C与题意不符。
D:抓住人们的消费心理有利于企业成功,但不是关键,D错误。
故本题选A。
19.B
解析:B
【详解】
①④: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过年已成为一种新民俗,人们出游更加注重文化体验,在文化游览方面人均花费在500-1000元之间的游客占比超过40%。这表明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人们更加注重理性消费,①④符合题意。
②: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娱乐消费,不等于生存资料消费逐渐减少,②说法错误。
③:从春节旅游消费的花费上面看,说明人们更加注重理性消费,不体现攀比心理主导人们的消费,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点睛】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5R,绿色消费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主旨是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尊重、顺应、保护自然);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辨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了。)
20.B
解析:B
【详解】
①④:王某使用京东白条在京东商城花5380元买了一款手机,7月初发工资时又偿还了这笔消费款。这说明货币先后执行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这种消费方式是预支未来收入,满足自身消费需求,①④符合题意。
②:7月初发工资时偿还了这笔消费款,这说明采用贷款消费的方式,没有超出偿还能力,不一定是攀比心理作怪,②错误。
③:花5380元买和发工资时偿还了这笔消费款分别是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③错误。
故本题选B。
21.C
解析:C
【详解】
②④:题意强调“种草”消费既能让部分消费者获得认同归属感,又能刺激消费新活力,但同时也有小部分被“种草”者由于不理性求实,导致购买了对自己而言无用的消费品,这启示消费者应综合考虑,准确定位,坚持理智求实消费,②④符合题意。
①:题意与攀比消费无直接关系,①不选。
③:并不是任何从众消费都应避免,我们应避免、反对的是盲目从众的消费行为,③表述不妥。
故本题选C。
22.D
解析:D
【详解】
②④:因口腔护理意识提升,电动牙刷成为潮品,其标价从几百到上千、品牌从国内到海外。为推动销量,一些厂家通过明星、网红、网络平台等进行夸大宣传,带动人群消费,引发“数据造假”“水军泛滥”等现象。这说明居民消费升级,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商家利用从众心理促销,②④符合题意。
①:电动牙刷属于日常用品,没有体现攀比心理,排除①。
③:网络消费环境只会导致虚假宣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③。
故本题选D。
23.A
解析:A
【详解】
①:“非名牌服装的价格虽然便宜且一再走低,但销售仍然平淡”,这表明非名牌服装主要满足人们基本的着装需要,需求弹性小。①符合题意。
②: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柜台上名牌服装的售价虽然较高,但销售也旺盛,而非名牌服装在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依然很低,说明该地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对名牌服装有消费偏好。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并没有体现非名牌服装存在低价恶性竞争。③与题意不符。
④:材料内容未涉及该地居民具有攀比心理和超前消费现象。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24.B
解析:B
【详解】
①④:材料中,对于孩子是否要在暑假出国游学,一些家长认为“别人都去了,我也要去”,表明了家长有着强烈的攀比心态,启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摒弃盲目攀比心态,要正确引导消费行为,科学理性消费,①④正确。
②: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勤俭节约,“少消费、不消费”的表述不当,排除②。
③:消费应该既注重物质消费也注重精神消费,做到二者相协调,该选项表述不当,排除③。
故本题选B。
25.C
解析:C
【详解】
②④:在年轻的中产家庭中,儿童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能力越来越显著。这启示商家应重视研发符合儿童消费需求的产品,重视制作符合儿童心理的产品广告,②④符合题意。
①:父母儿童不能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①错误。
③:攀比心理具有炫耀性、盲目性,有弊端,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是不健康的消费
心理,③错误。
故本题选C。
2024年1月24日发(作者:励翠琴)
一、选择题
1.“果粉”,指苹果公司数码产品的狂热爱好者。在中国就有着成千上万的“果粉”。虽是价格高达五千多元的奢侈品,四川移动在川上千家营业厅、移动4G手机大卖场、终端零售店门口都出现了果粉彻夜排长龙购买的盛况,其中不乏一些透支消费的“果粉”。分析“果粉”们疯狂的原因,正确的有
①生产决定于消费,为消费创造动力
②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对奢侈品的消费
③产品的质量好,质量决定商品的价格
④从众、攀比、求异心理也刺激了一些“果粉”对“苹果”系列产品的消费。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款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鞋店卖90元,进入大商场柜台,就卖到几百元,却总是有人愿意买。1.66万元的眼镜架,18万元的纪念表,168万元的顶级钢琴,这种近乎“天价”的商品,往往很走俏。价格越高,越受到一些消费者的青睐,这就是凡勃伦效应。这表明(
)
A.适合消费心理的价格都是合理的
B.消费心理对商品市场有重要影响
C.购买商品要关注供求关系的变化
D.消费者购物就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
3.2017年底上映的电影《芳华》,引发了评论界的热议,许多影评人不断发表观点,褒贬不一,但这丝毫不影响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群对过往的怀念,纷纷走进影院,去体昧曾经的“芳华”。这群观影者主要是出于以下哪种心理去观看影片
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B.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C.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D.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4.因为看到别人去买了,自己也跟着去抢,比如看到朋友买了,我也要去买,还要买得比她好。从消费心理看,支配这种消费行为的是
①求异心理
②求实心理
③从众心理
④攀比心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小王家境一般,大学毕业后在家乡找了份月薪3000左右的工作。工作半年后,他就借钱买了辆50万元的高级轿车,觉得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身价。这一消费行为(
)
①避免盲从,做到了理性消费
②没有做到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并重
③没有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④违背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有些人为了面子,打肿臉也要充胖子,明知自己承受不起,却还要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大度与阔气,为了所谓的面子去“装大爷”,这种心理反映到消费上会导致消费者
①为显示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
②负债超前消费,影响生活质量
③过分追求产品或服务的品质
④不顾及自己的消费能力,将消费行为导人误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宁肯让父母在家受累,也不能让自己在校吃穿比别人矮半截。”造成某些中学生的这种消费行为的心理主要是
A.从众心理
B.攀比心理
C.求实心理
D.理性消费
8.在生活中,明星广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消费者的选择。这主要抓住了消费者的
A.攀比心理 B.从众心理 C.求异心理 D.求实心理
9.某外国品牌大米登陆中国后,每袋2公斤售价为188元,其价格是中国大米价格的25倍之多,媒体称之为“天价”大米。但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很快就脱销了。这体现
A.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B.价格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C.求异心理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D.攀比心理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10.《朱子家训》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给消费者的启示是
A.要学会适度消费
消费行为是
A.攀比消费 B.购物宣泄 C.消费上瘾 D.冲动消费
12.刘敏今年考上了“211”大学,她要求母亲给她买iPhone、iPad和MacBook“苹果三件套”,而且都是高配,超过两万元的支出让母亲有些吃不消。但她哭闹说:“不给我买就让我丢脸去吧!”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体现
②这是一种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该消费有利于产品的升级换代
③这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超出承受能力的消费,对此应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④这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超出承受能力的消费,对此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一次,公司刚刚推出了一款新的险种,保险推销员约克的脑海里早已拟好了一份准客户名单,然后约见、拜访。约克会告诉客户:“你们这一行的xxx先生您认识吧,他前不久B.要更新消费观念 C.要抑制消费需求 D.要维护合法权益
11.“绝不要因为便宜就去买不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都是昂贵的。”这句话反对的
买的就是我向您推荐的这款险种。”或者会说,“你的同行xx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却也买了这份险种”等等。约克抓住了消费者的 心理。
①攀比心理②从众心理③求实心理④求异心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20年618购物节期间,淘宝商家推出了购物津贴玩法,消费者可跨店凑单满400减50,不少消费者为了获得跨店优惠,纷纷加入网购“凑单”的热潮之中。 狂欢之后,一些消费者发现“凑单”购买的许多商品是自己不需要的。这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启示我们( )
①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影响,做理智消费者
②应摒弃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③要避免盲目跟风,购买真正需要的商品
④应该在经济承受能力之内适度消费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15.蚂蚁花呗是蚂蚁金服开发的一款网络消费信贷产品。支付宝用户申请开通花呗服务可以在消费时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购物体验。在中国近1.7亿90后群体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4 500万,而在购买手机时,76%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付款。花呗这类产品的发展( )
①对数码产品的消费有一定促进作用
②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范围
③拓宽了居民获取财产性收入的途径
④可能会刺激年轻消费者攀比和超前消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中国内地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上花费不断增加。据调查,很多人买奢侈品的态度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带有炫富的目的。而另一项调查显示,相当多的中国人一年都没买过一本书。针对以上消费现象,你认为正确的态度是
①购买奢侈品就是追求现代、时尚和个性,无可厚非
②反对盲目攀比,反对购买奢侈品
③应该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
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对待奢侈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7.网红在网络平台上积聚一定的人气后,很多网红都会选择与品牌合作,进行代言或直接发布贴片广告。网红代言
A.易形成跟风消费和流行趋势
C.不利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B.利用了消费者的攀比心理
D.体现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善
18.智能手机存储容量一般有16G、32G、64G、128G不等,一般消费者只需64G的储存量就足够了,但商家往往告诉购买者,只要加600元就可以把64G的容量扩展到128G,这让购买者感觉性价比更高而选择购买128G的。这说明( )
A.人们的消费选择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C.同一消费行为由多重消费心理引发
B.消费者的求实心理明显优于攀比心理
D.抓住人们的消费心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19.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过年已成为一种新民俗。2019年春节旅游市场活跃,人们出游更加注重文化体验,在文化游览方面人均花费在500-1000元之间的游客占比超过40%。这表明
①人们更加注重理性消费②生存资料消费逐渐减少
③攀比心理主导人们的消费④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今年“6.18”年中大促期间,王某使用京东白条在京东商城花5380元买了一款手机,7月初发工资时又偿还了这笔消费款。下列对这一消费行为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其消费方式是预支未来收入,满足自身消费需求
②其消费行为是攀比心理作怪,超出偿还能力,不可取
③货币先后执行了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支付手段职能
④货币先后执行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不少消费者在利用“偶像同款”等符号“种草”(把某物推荐给另一个人,并希望他喜欢)过程中获得认同、归属感,并刺激了消费新活力。但部分被“种草”者由于“草”不合“胃口”,最终“拔草”回来只能积灰无用。这启示消费者( )
①要讲究实惠,拒绝攀比消费
②要综合考虑,践行求实消费
③要反对跟风,避免从众消费
④要准确定位,坚持理性消费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2.因口腔护理意识提升,电动牙刷成为潮品,其标价从几百到上千、品牌从国内到海外。为推动销量,一些厂家通过明星、网红、网络平台等进行夸大宣传,带动人群消费,引发“数据造假”“水军泛滥”等现象。从中可得出( )
①商家利用攀比心理促销
②商家利用从众心理促销
③网络消费环境只会导致虚假宣传
④电动牙刷销量增加是居民消费升级的表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某地市场名牌服装的售价虽然较高,但销售旺盛;非名牌服装的价格虽然便宜且一再走低,但销售仍然平淡。对这种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
①非名牌服装满足人们基本着装需要,需求弹性小
②该地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对名牌服装由消费偏好
③非名牌服装市场存在低价恶性竞争,市场规模小
④该地居民攀比心理严重,消费普遍超出支付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4.让孩子趁着暑假出国游学,已成为不少家庭的选择,家长们无形中陷入“别人都去了,我也要去”的心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这给消费者的启示是( )
①正确引导消费行为,科学理性消费
②学会勤俭节约,尽量少消费、不消费
③注重物质消费,克服只注重精神消费的倾向
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摒弃盲目攀比心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目前,在年轻的中产家庭中,儿童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能力越来越显著。小到去哪里吃饭,大到买什么款式的汽车,父母都倾向于征询孩子的意见。这启示商家
①应由父母儿童来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
②应重视研发符合儿童消费需求的产品
③应引导儿童养成适度攀比的消费心理
④应重视制作符合儿童心理的产品广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②④:虽是价格高达五千多元的奢侈品,四川移动在川上千家营业厅、移动4G手机大卖场、终端零售店门口都出现了果粉彻夜排长龙购买的盛况,其中不乏一些透支消费的“果粉”。这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对奢侈品的消费,从众、攀比、求异心理也刺激了一些“果粉”对“苹果”系列产品的消费,②④符合题意。
①: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错误。
③:价值决定价格,质量指的是使用价值,③错误。
故本题选B。
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B正确,价格越高,越受到一些消费者的青睐,说明消费心理对商品市场有重要影响。
A错误,价值决定价格,因此适合消费心理的价格不一定都是合理的。
C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为消费心理对商品市场有重要影响,与“购买商品要关注供求关系的变化”无关。
D错误,消费者购物不一定就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
故选B。
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CD错误,B正确,但这丝毫不影响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群对过往的怀念,纷纷走进影院,去体昧曾经的“芳华”,说明这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故选:B。
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消费心理。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内容主旨。材料不涉及求异心理和求实心理,故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中,因为看到别人去买了,自己也跟着去抢,这是从众心理的表现,③正确;题干中,看到朋友买了,我也要去买,还要买得比她好,这是攀比心理的表现,故④正确。故选D。
【点睛】
消费心理
①从众心理的消费。具有仿效性、盲目性和从众性.要具体分析、避免盲从。
②求异心理的消费。显示个性,有利于推动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要考虑社会认可、不过分标新立异。
③攀比心理的消费。是不健康的。
④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消费时主要考虑价格、质量、服务、便捷,是理智的消费方式。
5.D
解析:D
【解析】
本题考查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小王的消费行为属于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没有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也违背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②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为了所谓的面子去“装大爷”,这种心理反映到消费上会导致消费者不顾及自己的消费能力,过分攀比,负债超前消费,将消费行为导人误区,最终影响生活质量,②④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攀比心理主导的不理性消费行为,不体现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也不体现过分追求产品或服务的品质,①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
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心理、消费观的制约,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仿效性、重复性、盲目性。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标新立异。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夸耀性、盲目性。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符合实际,讲求实惠。题中宁肯让父母在家受累,也不能让自己在校吃穿比别人矮半截,是一种将吃穿攀比的消费心理,即攀比心理,故B符合题意;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消费心理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明星广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消费者的选择。这是在利用明星效益影响其粉丝的消费行为,这主要抓住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攀比心理、求异心理和求实心理的相关内容,A、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消费心理
从众心理: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如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消费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求异心理: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能展示个性,有时也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要考虑社会认可度。
攀比心理:带有夸耀性,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求实心理:讲究实惠,考虑性价比,是一种理智的消费心。
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媒体称之为“天价”的大米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很快就脱销了,是因为发达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较高,A符合题意。B、C、D均为体现。
1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朱子家训》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给消费者的启示是要学会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A符合题意。
B:这句话强调的是不浪费、要节约、要适度,不体现更新消费观念,B与题意不符。
C:适度消费不是要抑制消费需求,C说法错误。
D:这句话不体现要维护合法权益问题,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
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直接关系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气相适应的消费。
学会正确消费,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应当努力使我们的消费做到既是适度的,又是合理的,直接关系着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1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D:“绝不要因为便宜就去买不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都是昂贵的。”这句话反对的消费行为是冲动消费、不理性消费,D符合题意。
ABC:这句话强调的是以求实性理主导消费行为,不要冲动消费,不体现反对攀比消费、购物宣泄以及消费上瘾的行为,ABC均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点睛】
常见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是指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违反精神文明的,或者影响合理消费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生活中常见的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主要有:(1)攀比心理,表现为追求“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全然不顾自身的收入水平和条件,也不管这样消费对自己合适不合适;(2)炫耀心理,表现为追求的是“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并以此作为荣耀;(3)从众心理,表现为顺从社会大众的消费潮流,仿效多数人的消费行为;(4)逆反心理,表现为排斥社会大众的消费潮流,拒绝循规蹈矩,追求与众不同。
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不成熟常表观为:冲动购物;缺乏自制力;自觉不自觉地将粥物作为宣泄情绪、疏解心理压力的手段。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会导致不良的消费习惯,不良的消费习惯将形成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从而影响消费的总体效益。
12.D
解析:D
【解析】刘敏受攀比心理的影响而要买iPhone、iPad和MacBook“苹果三件套”,这说明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体现,①正确;刘敏的消费不属于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②不选;“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针对的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不是针对攀比心理,③不选;刘敏的消费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超出承受能力的消费,对此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
13.A
解析:A
【详解】
①②:“无论经济条件是否允许,都会购买”,属于攀比心理;“看到别人购买了好的物品,自己也想拥有一件”,属于从众心理,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材料不涉及求异心理和求实心理,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
消费心理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具有仿效性、盲目性和从众性。要具体分析、避免盲从。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显示个性,有利于推动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要考虑社会认可、不过分标新立异。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
④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消费时主要考虑价格、质量、服务、便捷,是理智的消费方式。
14.A
解析:A
【详解】
①③:根据材料信息,消费者为了获取优惠纷纷加入网购“凑单”的热潮中,购买了许多自己不需要的商品,说明这些消费者的行为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因此应避免盲目跟风,购买真正需要的商品,做理智的消费者,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材料中,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并未强调超出能力范围,也不是因攀比心理导致的消费行为,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5.B
解析:B
【详解】
①④:蚂蚁花呗支持先消费、后付款,还有分期付款功能,部分收入不足的年轻人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手机,对手机等数码产品的消费有一定促进作用,这也可能刺激年轻消费者攀比和超前消费,①④正确。
②:蚂蚁金服是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不是商业银行,②错误。
③:消费信贷产品不是理财产品,没有拓宽居民获取财产性收人的途径,③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16.D
解析:D
【详解】
①:该选项中“无可厚非”的说法错误,同时购买奢侈品也有追求现代、时尚和个性不能划等号,①排除。
②:反对购买奢侈品的说法错误,②排除。
③:中国内地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上花费不断增加,但相当多的中国人一年都没买过一本书,这体现了应该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③正确。
④:很多人买奢侈品的态度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带有炫富的目的,这体现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对待奢侈品,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7.A
解析:A
【详解】
A:网红在网络平台上积聚一定的人气后,很多网红都会选择与品牌合作,进行代言或直接发布贴片广告。网红代言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引导消费行为,易形成跟风消费和流行趋势,A符合题意。
B:网红代言利用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而非攀比心理,B与题意不符。
C:网红代言为厂家发布广告进行推销,与是否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之间没有直接关系,C说法错误。
D:网红代言能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与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善之间没有直接关系,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
从众心理
特点:仿效性、盲目性
评价:有这种消费心理的人,消费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仿效他人,其消费行为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消费心理。
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盲目从众消费。
18.A
解析:A
【详解】
A:材料中商家利用了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诱导消费者,从而让消费者购买容量更大的手机,这说明人们的消费选择受消费心理的影响,A符合题意。
B:一般消费者只需64G的储存量就足够了,但购买了128G的,并不能表明是求实心理,B与题意不符。
C:材料中的消费行为主要是由于消费者“贪图便宜”引发的,而不是多重消费心理引发的,C与题意不符。
D:抓住人们的消费心理有利于企业成功,但不是关键,D错误。
故本题选A。
19.B
解析:B
【详解】
①④: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过年已成为一种新民俗,人们出游更加注重文化体验,在文化游览方面人均花费在500-1000元之间的游客占比超过40%。这表明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人们更加注重理性消费,①④符合题意。
②: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娱乐消费,不等于生存资料消费逐渐减少,②说法错误。
③:从春节旅游消费的花费上面看,说明人们更加注重理性消费,不体现攀比心理主导人们的消费,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点睛】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5R,绿色消费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主旨是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尊重、顺应、保护自然);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辨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了。)
20.B
解析:B
【详解】
①④:王某使用京东白条在京东商城花5380元买了一款手机,7月初发工资时又偿还了这笔消费款。这说明货币先后执行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这种消费方式是预支未来收入,满足自身消费需求,①④符合题意。
②:7月初发工资时偿还了这笔消费款,这说明采用贷款消费的方式,没有超出偿还能力,不一定是攀比心理作怪,②错误。
③:花5380元买和发工资时偿还了这笔消费款分别是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③错误。
故本题选B。
21.C
解析:C
【详解】
②④:题意强调“种草”消费既能让部分消费者获得认同归属感,又能刺激消费新活力,但同时也有小部分被“种草”者由于不理性求实,导致购买了对自己而言无用的消费品,这启示消费者应综合考虑,准确定位,坚持理智求实消费,②④符合题意。
①:题意与攀比消费无直接关系,①不选。
③:并不是任何从众消费都应避免,我们应避免、反对的是盲目从众的消费行为,③表述不妥。
故本题选C。
22.D
解析:D
【详解】
②④:因口腔护理意识提升,电动牙刷成为潮品,其标价从几百到上千、品牌从国内到海外。为推动销量,一些厂家通过明星、网红、网络平台等进行夸大宣传,带动人群消费,引发“数据造假”“水军泛滥”等现象。这说明居民消费升级,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商家利用从众心理促销,②④符合题意。
①:电动牙刷属于日常用品,没有体现攀比心理,排除①。
③:网络消费环境只会导致虚假宣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③。
故本题选D。
23.A
解析:A
【详解】
①:“非名牌服装的价格虽然便宜且一再走低,但销售仍然平淡”,这表明非名牌服装主要满足人们基本的着装需要,需求弹性小。①符合题意。
②: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柜台上名牌服装的售价虽然较高,但销售也旺盛,而非名牌服装在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依然很低,说明该地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对名牌服装有消费偏好。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并没有体现非名牌服装存在低价恶性竞争。③与题意不符。
④:材料内容未涉及该地居民具有攀比心理和超前消费现象。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24.B
解析:B
【详解】
①④:材料中,对于孩子是否要在暑假出国游学,一些家长认为“别人都去了,我也要去”,表明了家长有着强烈的攀比心态,启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摒弃盲目攀比心态,要正确引导消费行为,科学理性消费,①④正确。
②: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勤俭节约,“少消费、不消费”的表述不当,排除②。
③:消费应该既注重物质消费也注重精神消费,做到二者相协调,该选项表述不当,排除③。
故本题选B。
25.C
解析:C
【详解】
②④:在年轻的中产家庭中,儿童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能力越来越显著。这启示商家应重视研发符合儿童消费需求的产品,重视制作符合儿童心理的产品广告,②④符合题意。
①:父母儿童不能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①错误。
③:攀比心理具有炫耀性、盲目性,有弊端,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是不健康的消费
心理,③错误。
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