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2022年新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选择题及解析56

IT圈 admin 56浏览 0评论

2024年2月6日发(作者:撒沛凝)

2022年新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选择题及解析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日前,木材专家用数据指出,中国的红木进口量相对于世界林产品贸易总量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中国掠夺全球红木资源的说法是故弄玄虚。②古往今来,好客的中国人极重礼尚往来,但这个“礼”字真未必就是现在的民间通解,非得与金钱或实物挂钩。③一位父亲在训斥他16岁的儿子时勃然大怒,掏出手机报警:“我儿子偷拿家中东西卖钱,希望你们来处理。”④深圳国税局利用职权坐拥16栋海滨别墅,并圈起海岸线,让民众无法进入游玩,还企图以“用来培训干部”这一冠冕堂皇的借口来堵住众人之口。⑤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彼此相伴,残羹冷炙也是最好的食物,不是吗?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才是最幸福的。⑥在《楚乔传》的拍摄过程中,有工作人员表示,赵丽颖几乎不用替身。在拍摄和狼群搏斗的场景时,她身体多处受伤,人们对此不吝溢美之词。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①⑤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结合“中国掠夺全球红木资源的说法”分析,不合语境。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结合“好客的中国人”分析,符合语境。勃然大怒:形容人因生气而大发雷霆。结合“父亲在训斥他16岁的儿子”分析,符合语境。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修饰“借口”,符合语境。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语境强调的是饮食简单生活简朴,应用“粗茶淡饭”。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话语。多含贬义,结合“在拍摄和狼群搏

斗的场景时,她身体多处受伤”“人们对此不吝”分析,不合语境。故选D。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即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 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既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了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文士风度,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错误,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的目的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故选C。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且介亭杂文》中的杂文多为艺术性的评价,具有短小精悍、幽默讽刺的特点,《拿来主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鲁迅看了1934年报纸上的一篇报道写下了这篇文章,报道涉及徐悲鸿、刘海粟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美术展览,梅兰芳去苏联演出京剧等活动。

B.《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道”,是“道理”的意思,其文化内涵包含“仁”“义”等内容,即儒家的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课文中的“六艺经传”;惑就是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C.《故都的秋》一文,作者以“秋味”为中心,通过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等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抓住各种感官来写出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等特点。并在文章中通过对比南北国不同的风物,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具特色,各具风味。

D.《我与地坛》文中除了有对生命的思考,还有一条线索是对母亲的怀念,通过这条线索,表现出作者怀有的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史铁生的思考发自内心深处,执着而坦诚,而这正是这篇散文的感人之处。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C“并在文章中通过对比南北国不同的风物,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具特色,各具风味”错误,不是为了说明各有特色,而是为了衬托北国之秋。故选C。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______________;夏天,树木欣欣向荣,______________;秋天,________________;冬天,________________,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______________,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①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②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③亭亭

玉立④青翠欲滴⑤遍野金黄,雾缭烟绕⑥清风徐来,树影婆娑⑦四野茫茫,白雪覆盖⑧大雪覆盖,粉妆玉琢⑨像姐妹般排列成行⑩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

A.②④⑤⑧⑨

B.①③⑥⑦⑩

C.②④⑥⑧⑩

D.①③⑤⑦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题型为语句衔接题。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语段,把握语段所讲的话题,然后阅读所给的六句话,根据语义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语境进行合理排序,可以使用排除法。根据语段第一句“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便知,后面要分别表现出春夏秋冬四季的“色彩”,根据季节景物的特点和上下文的衔接关系组织答案,春天丁香盛开,选②;夏天的树木多,所以是欣欣向荣,只能选④;同理可得出秋天和冬天为⑤和⑧。故选A。解答语言衔接题一般要从从陈述对象、语气,句式、时间、空间、类别、逻辑推理、自然环境的气氛等方面进行考察。考察前后语句是否协调一致,前后衔接是否通畅、连贯、紧凑。选句式时候,要注意仔细比较各选项在句式上的差别,认真体会各个选项在句式上的差别,体会选用哪一个句子衔接的最自然、最紧密、最恰当、最合理、最合情、最合要求。

5、选出对下列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峥嵘岁月稠 不平凡 采采芣苢 茂盛的样子

B.对酒当歌 当时 唤渠朝餐歇半霎 助词,无义

C.悠悠我心 思虑连绵不断 枉用相存 问候、探望

D.但为君故 只是 烟涛微茫信难求 确实,实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和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项,“对酒当歌”的意思是“对着酒,应该唱歌,指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所以“当”的意思是“应当,应该”。“唤渠朝餐歇半霎”的意思是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所以“渠”是代词,应译作“他”。故选B。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长达数年的筹备,《无问西东》终于上映了。值得一提的是,导演李芳芳把自己对人生独特的思考也诉诸于作品。

B.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千百年来,与它相关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它的下落至今是个谜。

C.提倡阅读的关键在于有适合阅读的书籍,尊重读者的客观诉求,鼓励读者的二次创造是非常重要的。

D.台北“故宫博物院”通过开展文创商品设计竞赛,向社会广泛征集创意作品,还给参赛者举办特展和美学解析,方便他们更好地理解所藏文物的内涵。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诉诸于作品”重复赘余,可删去“诉诸于”的“于”。B正确。C“关键在于……是非常重要的”结构混乱,可删去“是非常重要的”。D“还给参赛者举办特展和美学解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美学解析”后加“讲座”。故选B。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

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军队

B.不能独完 完:保全

C.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D.始速祸焉 速:招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体环境中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句意为: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厌,同“餍”,满足。故选C。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改变运动员以往“重武轻文”的现象,国家体育总局近年来积极推动运动员文化教育,并将运动员参赛资格与文化测试成绩挂钩。

B.《兰州好人墙》开播以来,对这个栏目中的好人故事进行转载报道的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超过百家左右。

C.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表明了中国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搜神记》都有记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可在“运动员文化教育”后加“活动”。B项,不合逻辑,“超过”与“左右”相矛盾。D项,句式杂糅,“见于……都有记载”杂糅,应改为“该故事见于……《搜神记》”或“该故事在《汉书·于定国传》……中都有记载”。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

B.“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

C.“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而后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中,B项,“的卢”指的是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并不是千里马的别称。故选B。

10、下列文言句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主要句式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主要句式是定语后置句,之是后置标志)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主要句式是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标志)

D.不拘于时(主要句式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于,后置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D 不拘于时,意思是“不被时俗所局限”。被动句,“于”字作标志。故选D。

1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墙橹 舞榭 佛狸 巷陌

B.纶巾 寄奴 烽火 廉颇

C.凄冷 苍皇 风情 门槛

D.憔萃 凋谢 次第 寻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

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A项,墙——樯;C项,苍——仓;D项,萃——悴。故选B。

12、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暄(太阳的温暖)形骸(身体)收敛(收拢、聚集)

B.蹙缩(皱缩)间或一轮(偶尔)歆享(喜爱、羡慕)

C.沸反盈天(满)窈陷(幽深)安逸(安闲)

D.鄙薄(轻蔑)折罪(抵偿)素不相识(向来)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义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词义全部出自己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B项,“歆,喜爱、羡慕”错误,“歆”指神灵享有供品。故选B。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13、对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③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④使工以药淬之⑤以次进 ⑥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⑦以乱易整,不武 ⑧丹不忍以己之私

A.①⑧/②④⑦/③⑥/⑤

B.①④⑦/②⑤/③⑥/⑧

C.①②/③⑤⑥/④⑦/⑧

D.①⑧/②④/③⑥⑦/⑤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本题中,①连词,可译作“因为”。②介词,可译作“拿、用”。③连词,表目的,可译作“来”。④介词,可译作“拿、用”。⑤介词,可译作“按照”。⑥连词,表目的,可译作“来”。 ⑦介词,可译作“拿、用”。⑧连词,可译作“因为”。因此,①⑧用法意义一致;②④⑦用法意义一致;③⑥用法意义一致。故选A。

1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甚矣,汝之不惠

C.自古以来,未之尝闻

D.

2024年2月6日发(作者:撒沛凝)

2022年新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选择题及解析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日前,木材专家用数据指出,中国的红木进口量相对于世界林产品贸易总量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中国掠夺全球红木资源的说法是故弄玄虚。②古往今来,好客的中国人极重礼尚往来,但这个“礼”字真未必就是现在的民间通解,非得与金钱或实物挂钩。③一位父亲在训斥他16岁的儿子时勃然大怒,掏出手机报警:“我儿子偷拿家中东西卖钱,希望你们来处理。”④深圳国税局利用职权坐拥16栋海滨别墅,并圈起海岸线,让民众无法进入游玩,还企图以“用来培训干部”这一冠冕堂皇的借口来堵住众人之口。⑤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彼此相伴,残羹冷炙也是最好的食物,不是吗?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才是最幸福的。⑥在《楚乔传》的拍摄过程中,有工作人员表示,赵丽颖几乎不用替身。在拍摄和狼群搏斗的场景时,她身体多处受伤,人们对此不吝溢美之词。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①⑤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结合“中国掠夺全球红木资源的说法”分析,不合语境。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结合“好客的中国人”分析,符合语境。勃然大怒:形容人因生气而大发雷霆。结合“父亲在训斥他16岁的儿子”分析,符合语境。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修饰“借口”,符合语境。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语境强调的是饮食简单生活简朴,应用“粗茶淡饭”。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话语。多含贬义,结合“在拍摄和狼群搏

斗的场景时,她身体多处受伤”“人们对此不吝”分析,不合语境。故选D。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即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 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既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了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文士风度,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错误,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的目的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故选C。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且介亭杂文》中的杂文多为艺术性的评价,具有短小精悍、幽默讽刺的特点,《拿来主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鲁迅看了1934年报纸上的一篇报道写下了这篇文章,报道涉及徐悲鸿、刘海粟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美术展览,梅兰芳去苏联演出京剧等活动。

B.《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道”,是“道理”的意思,其文化内涵包含“仁”“义”等内容,即儒家的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课文中的“六艺经传”;惑就是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C.《故都的秋》一文,作者以“秋味”为中心,通过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等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抓住各种感官来写出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等特点。并在文章中通过对比南北国不同的风物,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具特色,各具风味。

D.《我与地坛》文中除了有对生命的思考,还有一条线索是对母亲的怀念,通过这条线索,表现出作者怀有的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史铁生的思考发自内心深处,执着而坦诚,而这正是这篇散文的感人之处。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C“并在文章中通过对比南北国不同的风物,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具特色,各具风味”错误,不是为了说明各有特色,而是为了衬托北国之秋。故选C。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______________;夏天,树木欣欣向荣,______________;秋天,________________;冬天,________________,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______________,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①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②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③亭亭

玉立④青翠欲滴⑤遍野金黄,雾缭烟绕⑥清风徐来,树影婆娑⑦四野茫茫,白雪覆盖⑧大雪覆盖,粉妆玉琢⑨像姐妹般排列成行⑩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

A.②④⑤⑧⑨

B.①③⑥⑦⑩

C.②④⑥⑧⑩

D.①③⑤⑦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题型为语句衔接题。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语段,把握语段所讲的话题,然后阅读所给的六句话,根据语义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语境进行合理排序,可以使用排除法。根据语段第一句“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便知,后面要分别表现出春夏秋冬四季的“色彩”,根据季节景物的特点和上下文的衔接关系组织答案,春天丁香盛开,选②;夏天的树木多,所以是欣欣向荣,只能选④;同理可得出秋天和冬天为⑤和⑧。故选A。解答语言衔接题一般要从从陈述对象、语气,句式、时间、空间、类别、逻辑推理、自然环境的气氛等方面进行考察。考察前后语句是否协调一致,前后衔接是否通畅、连贯、紧凑。选句式时候,要注意仔细比较各选项在句式上的差别,认真体会各个选项在句式上的差别,体会选用哪一个句子衔接的最自然、最紧密、最恰当、最合理、最合情、最合要求。

5、选出对下列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峥嵘岁月稠 不平凡 采采芣苢 茂盛的样子

B.对酒当歌 当时 唤渠朝餐歇半霎 助词,无义

C.悠悠我心 思虑连绵不断 枉用相存 问候、探望

D.但为君故 只是 烟涛微茫信难求 确实,实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和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项,“对酒当歌”的意思是“对着酒,应该唱歌,指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所以“当”的意思是“应当,应该”。“唤渠朝餐歇半霎”的意思是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所以“渠”是代词,应译作“他”。故选B。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长达数年的筹备,《无问西东》终于上映了。值得一提的是,导演李芳芳把自己对人生独特的思考也诉诸于作品。

B.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千百年来,与它相关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它的下落至今是个谜。

C.提倡阅读的关键在于有适合阅读的书籍,尊重读者的客观诉求,鼓励读者的二次创造是非常重要的。

D.台北“故宫博物院”通过开展文创商品设计竞赛,向社会广泛征集创意作品,还给参赛者举办特展和美学解析,方便他们更好地理解所藏文物的内涵。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诉诸于作品”重复赘余,可删去“诉诸于”的“于”。B正确。C“关键在于……是非常重要的”结构混乱,可删去“是非常重要的”。D“还给参赛者举办特展和美学解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美学解析”后加“讲座”。故选B。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

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军队

B.不能独完 完:保全

C.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D.始速祸焉 速:招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体环境中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句意为: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厌,同“餍”,满足。故选C。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改变运动员以往“重武轻文”的现象,国家体育总局近年来积极推动运动员文化教育,并将运动员参赛资格与文化测试成绩挂钩。

B.《兰州好人墙》开播以来,对这个栏目中的好人故事进行转载报道的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超过百家左右。

C.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表明了中国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搜神记》都有记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可在“运动员文化教育”后加“活动”。B项,不合逻辑,“超过”与“左右”相矛盾。D项,句式杂糅,“见于……都有记载”杂糅,应改为“该故事见于……《搜神记》”或“该故事在《汉书·于定国传》……中都有记载”。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

B.“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

C.“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而后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中,B项,“的卢”指的是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并不是千里马的别称。故选B。

10、下列文言句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主要句式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主要句式是定语后置句,之是后置标志)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主要句式是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标志)

D.不拘于时(主要句式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于,后置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D 不拘于时,意思是“不被时俗所局限”。被动句,“于”字作标志。故选D。

1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墙橹 舞榭 佛狸 巷陌

B.纶巾 寄奴 烽火 廉颇

C.凄冷 苍皇 风情 门槛

D.憔萃 凋谢 次第 寻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

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A项,墙——樯;C项,苍——仓;D项,萃——悴。故选B。

12、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暄(太阳的温暖)形骸(身体)收敛(收拢、聚集)

B.蹙缩(皱缩)间或一轮(偶尔)歆享(喜爱、羡慕)

C.沸反盈天(满)窈陷(幽深)安逸(安闲)

D.鄙薄(轻蔑)折罪(抵偿)素不相识(向来)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义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词义全部出自己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B项,“歆,喜爱、羡慕”错误,“歆”指神灵享有供品。故选B。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13、对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③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④使工以药淬之⑤以次进 ⑥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⑦以乱易整,不武 ⑧丹不忍以己之私

A.①⑧/②④⑦/③⑥/⑤

B.①④⑦/②⑤/③⑥/⑧

C.①②/③⑤⑥/④⑦/⑧

D.①⑧/②④/③⑥⑦/⑤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本题中,①连词,可译作“因为”。②介词,可译作“拿、用”。③连词,表目的,可译作“来”。④介词,可译作“拿、用”。⑤介词,可译作“按照”。⑥连词,表目的,可译作“来”。 ⑦介词,可译作“拿、用”。⑧连词,可译作“因为”。因此,①⑧用法意义一致;②④⑦用法意义一致;③⑥用法意义一致。故选A。

1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甚矣,汝之不惠

C.自古以来,未之尝闻

D.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