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7日发(作者:僧文心)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侯振兵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证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以下简称《天圣令校证》)两巨册,不仅呈现了明钞本北宋《天圣令》的原貌,而且进行了唐令的复原研究,共复原出唐代《田令》、《赋役令》等12篇令文。在该书出版后,学术界(尤其是原作者集体)对已复原的唐令又作了新的深入探讨,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之处Ⅲ。比如《天圣令》中的《厩牧令》,整理者宋家钰先生最初写成《唐开元厩牧令的复原研究》口1一文(以下简称《复原研究》),将其复原成唐《厩牧令》,后又将修改意见写入《唐(厩牧令)驿传条文的复原及与日本(令)、(式)的比较》D1一文中,进一步深化了唐《厩牧令》的复原工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赵晶先生+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代交通法令研究》(项目批准号:13xzsol3)及西南大学2013年度基本科研项目《唐代对律令制度的接受程度研究》(项目批准号:SWUl309393)阶段成果之一。[1】比如,高明士等:《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唐研究》第十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吴丽娱:《(天圣令・丧葬令)整理和唐令复原中的一些校正与补充》,黄正建:《(天圣令・杂令)校录与复原为(唐令)的几个问题》,黄正建主编《(天圣令>与唐宋制度研究》第一编《(天圣令)文本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赵晶:《(天圣令・赋役令)丁匠诸条疏补》,《文史》2011年第4辑;李全德:《(天圣令・关市令)复原顺序新探》,《国学学刊》2009年第2期;等等。[2】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证《天圣令校证》下册,中华书局,2006年,第498~520页。《复原研究》文后附录了唐《厩牧令》的复原清本(以下简称复原本),一共53条令文。这个复原本比仁井田隍先生《唐令拾遗》卷二十五所复原的唐《厩牧令》多出30条。下文在引《复原研究》及复原本时,不再注出页码。【3】载刘后滨、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十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5 ̄203页。万方数据
002/唐史论丛第二十辑《(天圣令)与唐宋法典研究》一文…胪列了关于《厩牧令》录文和复原的一些研究成果,除有关宋家钰先生的以外,这些成果还包括孟彦弘嘲、黄正建例、张文昌州、市大树”1诸先生对于《厩牧令》校录、句读、复原文句的一些相关意见。其中有的是对《天圣令校证》中《厩牧令》校录本的更正,有的是对《复原研究》的商榷,值得借鉴陋1。在本文中,笔者依据前贤的成果,对尚未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讨,以期还原唐《厩牧令》的真实面貌。一、复原本中的文字问题(1)复原第1条n1:诸系饲,象一头给丁二人,细马一匹、中马二匹、驽马三匹、驼牛骡各四头、驴及纯犊各六头、羊二十口各给丁一人(纯,谓色不杂者。若饲黄禾及青草,各准运处远近,临时加给)。乳驹十疋、乳犊十头,给丁一人牧饲。本条是以宋1条为基础,参照《唐六典》的记载复原而成的。《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典厩署”条云:“凡象一给二丁,细马一、中马二、驽马三、驼牛骡各四、驴及纯犊各六、羊二十各给一丁,(纯谓色不杂者。若饲黄禾及青草,各准运处远近,临时加给也。)乳驹、乳犊十给一丁。”隋1宋先生在《复原研究》中说,[1】栽中国政法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五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69 ̄270页。[2】孟彦弘:《唐代的驿、传送与转运——以交通与运输之关系为中心》附记,《唐研究》第十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黄正建:《明钞本宋(天圣令・杂令>校录与复原为(唐令)中的几个问题》,严耀中主编:《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见高明士等:《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5】(日)市大树:《日本古代仨马制度④法的特征匕运用突态——日唐比较老手力功、I)I二》,《日本史研究》544号,2007年。【6】从赵文可以看出,在对《天圣令》诸卷文本进行商榷的论文中,关于《厩牧令》的分量相对较少,这一方面体现出《厩牧令》文本存在的问题较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学术界对《厩牧令》的深入研究相对薄弱。[7]本文所说“复原第某条”,系承用《复原研究》所附复原清本的序号。[8】(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七“典厩署”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84页。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03“纯,谓色不杂者。若饲黄禾及青草,各准运处远近,临时加给”在《唐六典》中处于注文位置,但它是否是《厩牧令》令文中的一部分,“不能确定,今暂从《唐六典》在复原的令文中保留此注待考”…。笔者赞同宋先生的意见。按,‘若饲黄禾及青草,各准运处远近,临时加给”是说闲厩中使用“黄禾及青草”时,由于运处远近不同而导致饲丁的人数有别。这与日本对“獯丁”的规定很相似,《令集解》卷卅八《厩牧令》口1第一条云:“槿丁每马一人。”明法家解释说:‘谓以马户丁充,其饲干之日,不充槿丁。但于采木叶者,不可每马充一人,此须兼口而量充,即依下条。番役之外,亦输调草也。”意思是说,当左右马寮给马喂青草时,需要马户充当獯丁,以收割草料。“獯丁每马一人”与《唐六典》的注文相似,只不过唐令没有规定具体人数,只说“临时加给”罢了,日令沿袭了唐令并作了改动。所以,“纯谓色不杂者。若饲黄禾及青草,各准运处远近,临时加给”是唐《厩牧令》的原文,在复原时应予保留。宋先生在《复原研究》一文中指出,《唐六典》中‘擘L驹、乳犊十给一丁”,与《唐令拾遗》的“乳牛犊十头给一人”不同,同时无法确定‘擘L驹”、‘乳犊”的确切含义,所以复原时暂从《唐六典》的说法。但宋先生复原本中‘擘L驹十疋,乳犊十头,给丁一人牧饲”的说法仍然值得推敲。因为《唐六典》在叙述此条令文时,频繁地使用了‘备”字:‘‘驼、牛、骡各四,驴及纯犊各六,羊二十各给一丁”,即如果几类不同牲畜所需饲丁人数相同的话,就将其连举,以‘咨”字统之。但《唐六典》在“乳驹、乳犊十给一丁”中并没有“各”字,说明对于乳驹、乳犊而言,不是要求它们分别达到十匹、十头时才给一个饲丁饲养,而是说只要它们合起来够十疋、头,就可以派一个饲丁饲养。那么,在复原时,应将《唐六典》的“乳驹、乳犊十给一丁”改为“乳驹、乳犊十给丁一人牧饲”,而不是“乳驹十疋、乳犊十头,给丁一人牧饲”。那么,本条令文应复原为:‘锗系饲,象一头给丁二人,细马一匹、中马二匹、驽马三匹、驼牛骡各四头、驴及纯犊各六头、羊二十口各给丁一人。(纯,谓色不杂者。若饲黄禾及青草,各准运处远近,临时加给。)乳驹、乳犊十给丁一人牧饲。”[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圣令校证》下册,第503页。[2】新订增补国史大系(普及版)《令集解》第四册,吉川弘文馆刊行,昭和五十六年(1981)四月,第915~940页。下文在引本书《厩牧令》单条令文时,不再单独注出页码。万方数据
004/唐史论丛第二十辑(2)复原第2条:诸系饲,给干者,象一头,日给橐六围;马一疋、驼一头、牛一头,各日给橐一围;蜀马一疋,骡一头,日给橐八分;羊十一口,日给橐一围(每围以三尺为限);驴一头,日给橐四分;乳驹五疋、乳犊五头,各日给橐一围,青草倍之。宋先生在复原时,仿照了《天圣令・厩牧令》宋2条的叙述方式,即:‘‘象一头,日给禀五围;马一疋,供御及带甲、递铺者,各日给禀八分……”于是将《唐六典》卷十七‘碘厩署”条中的“马、驼、牛各一围,羊十一共一围”Ⅲ改成“马一匹、驼一头、牛一头,各日给窠一围……羊十一口,日给窠一围”。如果承认宋先生的这种复原方法正确,那么应在“骡一头”之后,加上‘‘各’字,修改为“蜀马一疋,骡一头,各日给禀八分'’,以说明蜀马、骡是以类相从,且与其他牲畜的叙述方式保持一致口1。现在比较一下《唐六典》、天圣《厩牧令》、《唐令拾遗》(以下简称《拾遗》)及宋先生复原本中列举牲畜的顺序:《唐六典》:象、马、驼、牛、羊、蜀马、骡、天圣《厩牧令》:象、马、蜀马、羊、骡、驴、乳驹、乳犊驴、驼、牛驴、乳驹、乳犊《拾遗》:象、马、驼、牛、羊、蜀马、骡、《复原研究》:象、马、驼、牛、蜀马、骡、羊、驴、乳驹、乳犊宋先生在没有交代理由的情况下,将蜀马、骡的顺序提至羊之前,既不符合《唐六典》,也不符合天圣《厩牧令》。其实,从《唐六典》的叙述来看,象、马、驼、牛、羊给禀的单位是围,从蜀马开始,给窠的单位已降为“分”。故注文“每围以三尺为限”只能是从象至羊的给窠单位的结束语,其间绝不应夹杂蜀马和骡的给禀数。因而笔者认为应按照《唐六典》的顺序来复原本条令文:“诸系饲,给干者,象一头,日给窠六围;马一疋、驼一头、牛一头,各日给窠一围;羊十一口,日给禀一围(每围以三尺为限);蜀马一疋,骡一头,各日给窠八分;驴一头,日[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典厩署”条,第484页。[2】(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典厩署”条即作“蜀马与骡各八分其围”。第484页。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05给窠四分;乳驹五疋、乳犊五头,各日给禀一围,青草倍之。”(3)复原第3条:诸系饲,给稻、粟、豆、盐者,象一头,日给稻豆各三斗、盐一升。马一疋,日给粟一斗、盐六勺;乳马一疋,日给粟二斗。驼一头,日给豆[?升】…、盐三合(运物在道者,日给豆一斗);乳驼一头,日给豆一斗、盐三合。牛一头,日给豆【?升】、盐二合(运物在道者,日给豆一斗);乳牛一头,日给豆一斗、盐二合;田牛一头,日给豆五升、盐二合。羊一口,日给粟豆各一升四合、盐六勺。象、马、骡、牛、驼饲青草日,粟、豆各减半,盐则恒给。饲黄禾及青草者,粟、豆全断。若无青可饲,粟、豆依旧给。其象至冬,给羊皮及故毡作衣。宋先生在复原时,主要以《唐六典》所述给牲畜的饲料数量为准,不擅自将天圣《厩牧令》中的项目引入复原令文中叫。这样做是非常谨慎的,但仍存在问题。宋先生将给象和马稻、粟、菽(即豆)、盐的令文复原为:“象一头,日给稻、豆各三斗、盐一升。马一疋,日给粟一斗、盐六勺;乳马一疋,日给粟二斗。”而《唐六典》则明言:‘‘凡象日给稻、豆各三斗,盐一升;马,粟一斗、盐六勺,乳者倍之。””1这里的“乳者”是包括前面的象和马二者的,指哺乳期的象、马,复原时不能仅说马而不言象。并且‘倍之,’亦指盐的数量,不仅指粟。故笔者认为,本条令文应复原为:“诸系饲,给稻、粟、豆、盐者,象一头,日给稻、豆各三斗,盐一升;乳象一头,日给稻、豆各六斗,盐二升。马一疋,日给粟一斗、盐六勺;乳马一疋,日给粟二斗,盐一合二勺。(以下同宋先生复原令文。)”(4)复原第5条:诸官畜应请脂药疗病者,所司豫料须数,每季一给。本条的复原依据是宋5条:‘锗官畜应请脂药、糖蜜等物疗病者,每年所司豫[1]《厩牧令》中无给豆的升数,故宋家钰先生用“【?升】’’表示。[2】在《天圣令・厩牧令》宋3条的规定中,有些牲畜是《唐六典》相关条文里所没有的:供御马、蜀马、骡、运骡、驴、运驴、外群羊、三栈羊。[3】(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典厩署”条,第484页。万方数据
006/唐史论丛第二十辑料一年须数,申三司勘校,度支处分,监官封掌,以时给散。”按,《令集解》本条注云:“官畜者,马寮之畜也;所司者,左右马寮也。言应请脂及药疗治厩马病者。”可知“脂”与“药”属于不同种类,中间应断开。(5)复原第12条:诸牧,马、驼、骡、牛、驴、羊,牝牡常同群。其牝马、驴,每年三月游牝。应收饲者,至冬收饲之。本条的复原依据是宋6条。与其相关的史料有:《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锗牧监”条(宋家钰先生《复原研究》引作‘典厩令”条,误)云:‘‘凡马以季春游牝。”(《月令》:‘季春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唐律疏议》卷十五《厩库律》“牧畜产死失及课不充”条《疏议》云:“准令:‘牧马、驼、牛、驴、羊,牝牡常同群。其牝马、驴每年三月游牝,应收饲者,至冬收饲。”¨21按,《宋刑统》卷十五《厩库律》与《唐律疏议》的记载相同01。根据以上的引文可知,宋6条完全本自唐令。宋家钰先生说:“据[《唐律疏议》]同卷《厩库律》疏议所引《厩牧令》其他条文和明本开元《厩牧令》各条文,凡提及诸畜时,均为‘马、驼、骡、牛、驴、羊’,因此可以肯定,今本《唐律疏议》和《宋刑统》均脱漏一‘骡’字。”f41这一推论似可商榷。不错,“马、驼、骡、牛、驴、羊”连用的用法确实出现过多次,如《唐律疏议》卷十五《厩库律》“乘官畜车私驮载”条云:“诸应乘官马、牛、驼、骡、驴,私驮物不得过十斤。””㈠‘乘驾官畜脊破领穿”条《疏议》云:“‘乘驾官畜产’,谓牛、马、驼、骡、驴。”吲又[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诸牧监,’条,第486页。[2】(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笺解:《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五《厩库律》“牧畜产死失及课不充”条,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086页。[3】(宋)窦仪等撰,薛梅卿点校:《宋刑统》卷十五《厩库律》‘散畜死失及课不充”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262页。[4]宋家钰:《复原研究》,第507页。[5](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笺解:《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五《厩库律》“牧畜产死失及课不充”条,第1096页。【6】(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笺解:《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五《厩库律》“乘驾官畜脊破领穿”条,第1103页。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07如《天圣令・厩牧令》宋10条云:‘锗官私阑马、驼、骡、牛、驴、羊等,直有官印、更无私记者,送官牧。”唐3条云:“诸系饲,马、驼、骡、牛、驴一百以上,各给兽医一人。”等等。但这些律文和令文所针对的是马、驼、骡、牛、驴等牲畜的乘驾、印记、医疗等问题,均不指“同群”、‘‘游牝”这些生理活动,所以不能拿它们和《唐律疏议》与《宋刑统》的本条记载作比较。按,游牝指的是牲畜雌雄交配。马、驼、牛、驴、羊,均分雌雄,而骡是由马和驴杂交而来的动物,其本身并不具备生殖能力,根本谈不到“牝牡同群”,更谈不到游牝之事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唐律疏议》和《宋刑统》的相关条文中无“骡’字,是无误的,也是严谨的,不应视为有文字脱漏…。在复原此条令文时,应以《唐律疏议》和《宋刑统》的记载为准,去掉宋令中的“骡”字,不能一仍其旧口1。(6)复原第14条:诸牧,马剩驹一匹,赏绢一疋。驼、骡剩驹二头,赏绢一疋。牛、驴剩驹、犊三头,赏绢一匹。白羊剩羔七口,赏绢一疋。毂羊剩羔十口,赏绢一疋。每有所剩,各依上法累加。其赏物,二分入长,一分入牧子(牧子,谓长上专当者)。其监官及牧尉,各统计所管长、尉赏之(统计,谓管十五长者,剩驹十五匹,赏绢一疋;监官管尉五者,剩驹七十五匹,赏绢一疋之类。计加亦准此。若一长一尉不充,余长、尉有剩,亦听准折赏之)。其监官、尉、长等阙及行用无功不合赏者,其物悉入兼检校合赏之人。物出随近州;若无,出京库。应赏者,皆准印后定数,先填死耗足外,然后计酬。本条的依据是唐8条,其中云:“……其监官及牧尉,各充计所管长尉赏之(统计,谓管十五长者。)……”宋家钰先生在点校时,认为正文中的“充'’字系“统”字之误,故改“充”为“统”,并指出《唐六典》作“通计”。将“充”改为“统”[1】那么天圣《厩牧令》此条为什么出现了‘‘骡”字呢?或许是宋代制定令文时无意地以类相从,或者是明代书手因疏忽而多抄了一个字。[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读书班”成员王苗等先生认为,骡亦分雌雄,只是没有生殖能力,所以依然可以说“牝牡常同君F’。这样一来,宋6条中的‘‘骡”字就不应去掉。笔者认为,同群的目的就是为了游牝,骡没有生殖能力,就与这类事项无干,这就是《唐律疏议》《宋刑统》中无‘‘骡”字的原因。万方数据
008/唐史论丛第二十辑以使本令的正文与注文前后保持一致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是本令为明钞宋令,其用词必避宋讳,而‘‘通”恰恰是宋代为了避刘皇后父刘通之讳才改为“统”的。故在《唐开元厩牧令复原清本》中应将“统”改为“通”,这才是唐令原文。(7)复原第19条:诸驿马以“驿”字印印左膊,以州名印印项左;传送马、驴以州名印印右膊,以“传”字印印左髀。官马付百姓及募人养者,以“官”字印印右髀,以州名印印左颊。屯、监牛以“官”字印印左颊,以“农’’字印印左膊。诸州镇戍营田牛以“官”字印印右膊,以州名印印右髀。其互市马,官市者,以互市印印右膊;私市者,印左膊。本条即唐13条。其中“以‘传’字印印左髀’’原文作“以‘传’字右印印左髀’’,宋家钰先生认为“右”字系衍字,故将其删去。但孟彦弘先生认为,‘驿马的印记均在左边,为相区别,故规定传马的印记均钤于右边。故疑‘左髀’应作‘右髀’,衍文系因误抄所致”“1。孟说当是,本句应作:‘传送马、驴以州名印印右膊,以‘传’字印印右髀。”(8)复原第32条:诸驿各置长一人,并量闲要置马。其都亭驿置马七十五匹,自外第一等马六十匹,第二等马四十五匹,第三等马三十匹,第四等马十八匹,第五等马十二匹,第六等马八匹,并官给。使稀之处,所司仍量置马,不必须足(其乘具,各准所置马数备半)。定数下知。其有山坡峻险之处,不堪乘大马者,听兼置蜀马(其江东、江西并江南有署湿不宜大马及岭南无大马处,亦准此)。若有死阙,当驿立替,二季备讫。丁庸及粟草,依所司置大马数常给。其马死阙,限外不备者,计死日以后,除粟草及丁庸。本条即唐33条,其中“第一等”、“第二等”等中的“等”原作“道”。对于令文中的“道”字,宋家钰先生在点校时说:“当为‘等’,以下‘道’字同。据《唐六典》卷五《兵部》‘驾部郎中员外郎’条注改。”叫按,宋先生所依据的《唐六典》[1】孟彦弘:《唐代的驿、传送与转运——以交通与运输之关系为中心》,第28页。[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圣令校证》下册,第303页。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09该条云:每驿皆置驿长一人,量驿之闲要以定其马数:都亭七十五疋,诸道之第一等减都亭之十五,第二、第三皆以十五为差,第四减十二,第五减六,第六减四,其马官给。有山阪险峻之处及江南、岭南署湿不宜大马处,兼置蜀马。…《唐六典》在引用令文时,采取的是以概括性、省略性的引用方式。就本条内容而言,其描述可换言为“除都亭驿外,第一等道、第二等道、第三等道”云云。可见,《唐六典》明确指出诸道是分等级的,故宋先生认为《天圣令・厩牧令》此条中的“道”应为“等”字之误。但《唐六典》在说各种道之前是冠以“诸道”的,所以可以接着说‘‘第几等【道】',,《天圣令・厩牧令》却非如此,它的表述是“其都亭驿置马七十五匹,自外……”可见令文与《唐六典》不同。但只有交待清楚是什么等级和单位,才能知道其能拥有驿马的数量,如果直接将令文中的所有“道”字都改为“等”字,我们就无从知道是“什么”的第一、二、三等了,所以,这种修改是欠妥的。宋先生后来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决定改正自己原来的校录,维持令文原貌。他给出的理由是:‘钺在点校置驿条时,将‘第一道……第六道’的‘道’,据《六典》‘诸道之第一等’,校改为‘等’,可能是错的,吐鲁番文书中有‘第五道’。道均以地为名,如子午道、金牛道等。”旺1第五道是个地名,与令文中的‘第五”道含义应该不同。但笔者认为,令文中的六个“道”字,不可能全是误抄。在没有其他材料佐证的情况下,应该保持令文的原貌。1。(9)复原第41、42条:诸乘传日四驿,乘驿日六驿。凡给马者,官爵一品八匹,嗣王、郡王及二品六匹,三品五匹,四品、五品四匹,六品三匹,七品以下二匹。给传乘者,一品十马,二品九马,三品八马,四品、五品四马,六品、七[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兵部郎中员外郎”条,第163页。[2]孟彦弘:《唐代的驿、传送与转运——以交通与运输之关系为中心》附记,第49页。[3】黄正建:《明钞本宋(天圣令・杂令)校录与复原为(唐令)中的几个问题》亦认为“道,’字比“等”字准确,第58页。万方数据
010/唐史论丛第二十辑品二马,八品、九品一马。三品已上敕召者,给四马,五品三马,六品已下有差(尚书侍郎、卿、监、诸卫将军及内臣奉使宣召,不限匹数多少,临时听旨)。诸公使须乘驿及传送马,若不足者,即以私马充。其私马因公致死者,官为酬替。这两条令文是依据宋9条复原的,即把一条宋令复原成两条唐令。市大树先生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宋9条只能复原成一条唐令。具体来说,复原第42条中的“诸公使须乘驿及传送马者(按,复原本无者字)”一句应作为整条令文的开始,复原第41条中的‘‘凡给马者”应修改为“给传送者”,“给传承者……九品一马”一句应删掉。复原第42条中的‘若不足者……”一句应接在复原第41条双行夹注之后作为整条令文的结尾“1。笔者认为,市大树先生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宋9条应该来源于一条唐令。因为其中的‘其马逐铺交替。无递马处,即于所过州县,差私马充,转相给替”,本身就是对前面规定的补充,在唐令中也不会是一条独立的令文。宋先生之所以把这部分复原成一条独立的唐令,是因为《令集解》卷三十八《厩牧令》中有“乘驿”一条,云:凡乘驿及传马,应至前所替换者,并不得腾过。其无马之处,不用此令。但是在《令集解》卷四《职员令》“兵部省”条中,保存了养老七年十二月七日关于“每人骑马令备各有等差”的格文伫1。又在卷三十四《公式令》中规定了“凡给驿传马”条:凡给驿传马,皆依铃传符魁数。事速者,一日十驿以上,事缓者,八驿。亲王及一位,驿铃十魁,传符卅魁。三位以上,驿铃八魁,传符廿魁。四位,驿铃六魁,传符十二魁。五位,驿铃五J挝,传符十尥。八位以上,驿铃三魁,传符四魁。初位以下,驿铃二魁,传符三魁。皆数外别给驿子一人。其六位以下,随事增减,不必限数。其驿铃传符,还到[1】(日)市大树:《日本古代伍马制度④法的特征匕运用突态——日唐比较老手妒加I)I:》,载《日本史研究》544号,2007年。【2】《令集解》卷四《职员令》“兵部省”条,第100页。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ll二日之内送纳。‘11宋家钰先生认为“日令此条是将唐《公式令》给驿马条、《厩牧令》给传马条合并”而成的,那么养老《厩牧令》‘乘驿”条也许就只是将唐令删改后保留下来的一部分,不能说明唐令中也有与之对应的令文。目前暂从市大树先生说。又,宋家钰先生在《唐(厩牧令)驿传条文的复原及与日本(令)、(式)的比较》一文中,对复原4l条进行了修订。认为‘乘传日四驿,乘驿日六驿”应属唐《公式令》(依据养老《公式令》);“给传乘者,一品十马,二品九马,三品八马,四品、五品四马,六品、七品二马,八品、九品一马”应是唐《杂式》中的条文(依据日本《延喜式・杂式》);“三品已上敕召者,给四马,五品三马,六品已下有差”则是唐《公式令》“给驿马”条(依据养老《公式令》“给驿马”条)。故只保留了‘‘凡给马者,官爵一品八匹,嗣王、郡王及二品六匹,三品五匹,四品、五品四匹,六品三匹,七品以下二匹”部分,并认定这里的“给马”是指给传送马嘲。由于这一新令文中只规定了传送马数,并无给驿马数,故不取市大树先生“‘诸公使须乘驿及传送马’一句应作为整条令文的开始”说。那么综合来看,宋9条应重新复原为:诸给传送马者,官爵一品八匹,嗣王、郡王及二品六匹,三品五匹,四品、五品四匹,六品三匹,七品以下二匹。(尚书侍郎、卿、监、诸卫将军及内臣奉使宣召,不限匹数多少,临时听旨。)若不足者,即以私马充。其私马因公致死者,官为酬替。(10)复原第47条:诸官私阑遗马、驼、骡、牛、驴、羊等,直有官印、更无私记者,送官牧。若无官印及虽有官印、复有私记者,经一年无主识认,即印入官,勿破本印,并送随近牧,别群牧放。若有失杂畜者,令赴牧识认,检实印作“还”字付主。其诸州镇等所得阑遗畜,亦仰当界内访主。若经二【l】《令集解》卷三十四《职员令》“兵部省”条,第853~856页。[2】《唐研究》第十四卷,第163~167页。另外,卢向前:《唐代政治经济史综论一甘露之变研究及其他》三《唐代驿传马政制度研究》亦认为此处的“给马”是指“给传送之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4月,第194页。万方数据
012/唐史论丛第二十辑季无主识认者,并当处出卖。先卖充传驿,得价入官。后有主识认,勘当知实,还其本价。本条复原基本上与《拾遗》的复原相同,即以《宋刑统》卷二十七《杂律》所引《厩牧令》“官私阑马、驼”条为蓝本,参以宋10条而成。这一复原是值得肯定的,但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分析。《宋刑统》比宋10条多出‘先卖充传驿”一句…,故据之复原。但正如宋先生所指出的,唐代的称谓‘传马”、‘传驴”、‘传送马”等在《宋刑统》中都变为‘传驿”叫,那么这里的‘先卖充传驿”在唐令中是否为别的说法?其实这句话在《令集解》中作‘先卖充传马”。按,如果唐《厩牧令》亦是如此的话,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本条令文规定的是阑逸的官畜,包括马、驼、骡、牛、驴、羊等,并不单指马而言,那么假设这些阑畜是驼、骡、驴,如何将其卖充“传马”?但这个矛盾是可以解释的,《令集解》作注云:“问:得牛亦卖充马哉?”答:“此文为马,其于牛得价人官耳。”叫据此可知,令文原本确系如此,只提及马而未提及其他牲畜,如果是牛,就要另行处理。这也从反面证明,唐令原文就是‘先卖充传马”,在复原时《宋刑统》中的‘先卖充传驿”应修正为‘先卖充传马”H1。又,复原令文中的‘锗官私阑遗马、驼、骡、牛、驴、羊等”与‘其诸州镇等所得阑遗畜”句,《天圣令・厩牧令》原作‘锗官私阑马、驼、骡、牛、驴、羊等”与‘其诸州镇等所得阑畜”,《令集解》同。但宋先生认为,《宋刑统》作“阑遗畜”云云,在复原时,由于史料阙如,暂从《宋刑统》的说法。这一观点已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前揭张文昌先生文认为:“在唐代的法典中,使用‘阑遗’二字时,应该是通指遗失包括畜产在内的财物;至于仅用‘阑’字时,则是单纯指遗失了‘牲畜’……要复原唐令的文字,较谨慎的复原做法,应当保持原貌,不该妄加改动才[1】宋9条原文作:“其诸州镇等所得阑畜,亦仰当界内访主。若经二季无主识认者,并当处出卖,得价入官。”[2】宋家钰:《复原研究》,第509页。[3】《令集解》卷三十八《厩牧令》“国郡爷’注。第936页。[4]这里牵涉到《宋刑统》和《养老令》哪个更接近唐令的问题。笔者认为,《令集解》明言“此文为马”,可知其所据的唐《厩牧令》确实作“马”字而非“驿”。在没有其他史料的情况下,暂从《令集解》的说法。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13是。”“1但张说并不完全正确,《唐律疏议》卷十六“私有禁兵器”条《疏议》引《军防令》云:“阑得甲仗,皆即输官。”口1可见,在唐代“阑”字亦可指物而言。《天圣令》读书班成员赵晶先生认为,“阑”不单指有生命的牲畜而言,亦可指物。从有生命物和无生命物的角度来辨析“阑”和‘谴”是不恰当的。他认为在复原本条唐令时应不应该保留‘谴”字,还需再斟酌。笔者赞同这样的认识,目前暂从宋先生的复原。另外,《天圣令・厩牧令》中‘有令不行”的唐令部分,可以视为唐《厩牧令》的原文,在复原过程中,这部分令文可以被直接纳入到复原本中。但是其中有几条令文,由于校证和复原者理解的失误,在句读标点上仍存在问题,从而影响了唐《厩牧令》的正确性。笔者在这里试做探讨。(1)复原第17条(唐11条):诸牧,马驹以小“官”字印印右膊,以年辰印印右髀,以监名依左、右厢印印尾侧。(若行容端正,拟送尚乘者,则不须印监名。)至二岁起脊,量强、弱、渐,以“飞”字印印右髀、膊;细马、次马俱以龙形印印项左。(送尚乘者,于尾侧依左右闲印,印以“三花”。其余杂马送尚乘者,以“风”字印印左膊;以“飞”字印印右髀。)骡、牛、驴皆以“官”字印印右膊,以监名依左、右厢印印右髀;其驼、羊皆以“官”字印印右颊。(羊仍割耳。)经印之后,简入别所者,各以新入处监名印印左颊。官马赐人者,以“赐”字印;配诸军及充传送驿者,以“出”字印,并印右颊。笔者认为,本条中“至二岁起脊,量强、弱、渐,以‘飞’字印印右髀、膊”一句的标点有误。首先看“至二岁起脊”。‘趣脊”二字,一般认为是指马的脊背生长,但此说不通。因为这样的话,‘‘起脊”就是一种生理规律,根本不需将其作为规定写在令文里;另外马的个体有差异,不会全部都在二岁‘‘起脊”。所以这样的断句必然有问题。笔者认为,“至二岁起脊”应从‘‘起”字后断开,“脊”属下句。【l】载《唐研究》第十四卷,第509~571页。[2】(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笺解:《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六《擅兴律》“私有禁兵器”条,第1218页。万方数据
014/唐史论丛第二十辑因为在《天圣令》中,除本条外,‘‘起”字一共有“始于”Ⅲ、“征召”口1、“建造”。1以及‘‘起居注”H1之‘q要’四种含义。其在唐令中出现的,均取“始于”之意。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本条中的‘‘起”字,也是‘‘从……开始”之意。故“至二岁起”就是‘‘从二岁开始”。至于后面的‘脊,量强、弱、渐,以‘飞’字印印右髀、膊”句,笔者认为,这里规定的是根据马匹生长的情况,分出强壮与弱小的等级,以先强后弱的顺序逐渐在马的身上印出“飞”字b1。马匹的强弱,以脊背的生长情况为表征,考量的是强与弱,原标点将“渐’’与‘强弱”并列,不妥。综而言之,本句整体应标点作:“至二岁起,脊量强、弱,渐以‘飞’字印印右髀、膊”。(2)复原第27条(唐18条):诸牧,细马、次马监称左监,赢马监称右监。仍各起第,一以次为名。马满五千匹以上为上。(数外孳生,计草父三岁以上,满五千匹,即申所司,别置监。)三千匹以上为中,不满三千匹为下。其杂畜牧,皆同下监。(其监仍以土地为名。)即应别置监,官牧监与私牧相妨者,并移私牧于诸处给替。其有屋宇,勿令毁剔,即给在牧人坐,仍令州县,量酬功力及价直。宋家钰先生将本令第二句标点为“仍各起第,一以次为名”,含义不甚明了。《唐六典》卷一七《太仆寺》‘锗牧监”条载:“凡马有左、右监以别赢良,以数纪为名,而著其簿籍;细马之监称左,赢马之监称右。(其杂畜牧皆同下监,仍以土地为其监名。)”陋1与本条令文的说法不尽相同,但其内涵是一致的。从中可知,马[1]《田令》唐25条,《赋役令》唐2条、唐3条、唐26条,《厩牧令》唐4条、唐18条,《营缮令》宋24条,《杂令》宋22条、宋34条、唐16条。[2]《假宁令》宋18条。[3】《营缮令》宋6条。[4】《杂令》宋9条。[5】罗丰:《规矩或率意而为?——唐帝国的马印》认为,印“飞”字印的马是“二岁起脊的细马”,《唐研究》第十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6页。【6](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诸牧监”条,第486页。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15监的命名是以‘数纪”为方法的,即从‘第一”开始,以次类推。故原令文的含义就是说应该是从第一监开始计数。那么本句应标点为‘仍各起第一,以次为名”…。另外,‘仍令州县,量酬功力及价直”中的逗号宜删掉。(3)复原第30条(唐20条):诸府内,皆量付官马令养。其马主,委折冲、果毅等,于当府卫士及弩手内,简家富堪养者充,免其番上镇、防及杂役;若从征军还,不得留防。在唐代,番上、镇防与杂役分别是不同的制度。番上指府兵轮番到京师宿卫,每府根据其与京师的远近,分番的次数也不一样口1。《新唐书》卷五o《兵志》云:“凡当宿卫者番上,兵部以远近给番,五百里为五番,千里七番,一千五百里八番,二千里十番,外为十二番,皆一月上。若简留直卫者,五百里为七番,千里八番,二千里十番,外为十二番,亦月上。”。1又,《天圣令・仓库令》唐条:‘锗州镇防人所须盐,若当界有出盐处,役防人营造自供。无盐之处,度支量须多少,随防人于便近州有官盐处运供。如当州有船车送租及转运空还,若防人向防之日,路经有盐处界过者,亦令量力运向镇所。”州故“免其番上镇、防及杂役”一句应标点为“免其番上、镇防及杂役”。[1】李锦绣:《“以数纪为名”与“土地为名”——唐代前期诸牧监名号考》认为:“唐代牧监究竟是‘以数纪为名’还是‘以土地为名’,主要不是看牧监是马牧还是牧杂畜,而是看牧监分布在何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隋唐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编:《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一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叭1年2月,第133页。【2】孟宪实:《唐代府兵“番上”新解》认为:“番上在府兵制度中,既有京师宿卫的涵义,也有地方执勤的涵义,凡属列入兵部常规计划的府兵守卫类的轮番值勤,皆可称为番上。”《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O《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26页。(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兵部郎中员外郎”条载:“百里外五番,五百里外七番,一千里外八番,各一月上;二千里外九番,倍其月上。若征行之镇守者,免番而遣之。”第156页。【4】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圣令校证》下册,第284页。万方数据
016/唐史论丛第二十辑二、复原令文的顺序问题笔者认为,复原本中一些令文的排列顺序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由宋令复原而来的唐令和不见于传世文献的唐令的位置安放上。如果我们承认天圣《厩牧令》所附的唐令是唐《厩牧令》原文的话,那么我们在安插复原后的宋令时,就要以唐令的顺序为主线,将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以使其符合唐令的逻辑顺序。这就要求我们明晰唐《厩牧令》的内容分类和编排顺序。笔者赞同宋先生在《复原研究》中对唐《厩牧令》所做的分类,即:1.‘锗畜给丁饲养类”;2.‘锗畜管理责课类”;3.‘锗畜印字类”;4.‘锗牧置监与牧地管理类”;5.‘驿传类”;6.“阑畜、赃畜、死病畜处理与官私畜帐类”。下面的探讨,就是以这六种分类为基础的。(1)在复原本中,第一类令文共五条,完全是由宋l一5条复原成的唐令组成的,是关于给系饲官畜饲丁、草料、粟豆、脂药的规定。而被宋先生归人第二类的《天圣令・厩牧令》唐3、4条亦是与此相关的规定:诸系饲,马、驼、骡、牛、驴一百以上,各给兽医一人;每五百加一人。州军镇有官畜处亦准此。太仆等兽医应须之人,量事分配。(于百姓、军人内,各取解医杂畜者为之。其殿中省、太仆寺兽医,皆从本司,准此取人。补讫,各申所司,并分番上下。军内取者,仍各隶军府。)其牧户、奴中男,亦令于牧所分番教习,并使能解。诸系饲,杂畜皆起十月一日,羊起十一月一日,饲千;四月一日给青。这些规定是与系饲中官畜的治疗、草料的饲喂密切相关的,故也应被归人第一类之中,放在原宋5条之后。(2)复原第11条(唐6条)云:诸牧,牝马四岁游牝,五岁责课;牝驼四岁游牝,六岁责课;牝牛、驴三岁游牝,四岁责课;牝羊三岁游牝,当年责课。复原第12条(原宋6条)云:诸牧,马、驼、骡、牛、驴、羊,牝牡常同群。其牝马、驴,每年三月游牝。应收饲者,至冬收饲之。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17这两条分别是针对牧监中牲畜责课与同群游牝的规定。其中复原第12条是新出材料。按,《厩牧令》第二类条文是关于诸牧牲畜管理的,按照宋先生的排列顺序,复原第7条(唐2条)规定置牧长,复原第10条(唐5条)规定别群,复原第13条(唐7条)规定牲畜课驹、犊数。在牧监中,应该是先规定设牧长,然后分别是别群、游牝、责课时间、责课数量的规定。这样看来,复原第11条与第13条关系最近,而复原12条则与复原10条最为密切。所以这几条的顺序应调整为:复原10、12、11、13条,即唐5、宋6、唐6、唐7条。(3)复原第23条云:诸殿中省尚乘每配习驭调马,东宫配翼驭调马,其检行牧马之官,听乘官马,即令调习。它原本是仁井田隍先生根据《唐律疏议》卷十五《厩库律》“官马乘用不调习”条疏议复原的。在《拾遗》中,本条位于“应给传送”条和“官马死失”条之间。这说明仁井田陧先生认为,本条是官员乘马规定的一部分,其法意目的在于用马制度。而复原本将其放置在了第二类‘锗畜印字”与第三类‘锗牧置监与牧地管理”之间,实际上它与这两类毫无联系。笔者认为,应按照《唐令拾遗》的编排顺序,将其置于“驿传类”条文之中。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将其置于复原第43条(唐24条)‘锗官府马检校”之前。(4)复原第24条云:陇右诸牧监使每年简细马五十匹进。其祥麟、凤苑厩所须杂给马,年别简庭壮敦马一百匹,与细马同进。仍令牧监使预简敦马一十匹别牧放,殿中须马,任取充。若诸监之细马生驹,以其数申所由司次入寺。其四岁以下庭马,每年简充诸卫官马。这是宋先生根据《唐六典》卷十一“尚乘局”条和卷十七‘锗牧监”条的相关记载复原的,《天圣令・厩牧令》与《拾遗》中均无此条。盖宋先生认为,《唐六典》中“凡每岁进马赢良有差。使司每岁简细马五十匹、敦马一百匹进之。若诸监之细马生驹,以其数申所由司次入寺。其四岁以下廛马,每年简充诸卫官马”…的前、后分别对应于《天圣令・厩牧令》的唐11和3l条,[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锗牧监”条,第487页。万方数据
018/唐史论丛第二十辑因而认定这段引文本身亦是《厩牧令》的令文,并将其复原成上引的一条令文。其实未必如此,先看一条旁证:《唐六典》同卷同条云:凡马有左、右监以别其赢良,以数纪为名,而著其簿籍;细马之监称左,粗马之监称右。(其杂畜牧皆同下监,仍以土地为其监名。)凡马各以年、名籍之,每岁季夏造。至孟秋,群牧使以诸监之籍合为一,(诸群牧别立南使、北使、西使、东使,以分统之。)常以仲秋上于寺。凡马以季春游牝。…其中,“凡马各以年、名籍之……常以仲秋上于寺”云云的前后,分别对应于《天圣令・厩牧令》的唐18和宋6条,但这句话本身并不是《厩牧令》的令文,而是另有所本。关于群牧使的规定,亦见于《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驾部郎中员外郎”条:而监、牧六十有五焉,皆分使而统之。(南使十五监,西使十六监,北使七监,东使九监,盐州使八监,岚州使三监,则厩牧及诸司马、牛、杂畜各隶于籍帐,以时受而藏之。)伫1对比可知,这些规定均不是《厩牧令》中的内容,我们不能因为其前后是《厩牧令》令文就断定其本身也是《厩牧令》令文。细审本令,包含以下几种含义:陇右诸牧监每年进细马五十匹;陇右诸牧监每年给祥麟、凤苑厩进赢壮敦马一百匹,以充杂给马;陇右诸牧监豫简十匹敦马别牧放,供殿中省随时取用;诸监细马生驹,上报太仆寺,其中四岁以下赢马,充诸卫官马。这条令文总体上是关于陇右诸牧监为闲厩、殿中省、诸卫进呈马匹的规定,所以与‘锗畜印字类”及‘锗牧置监与牧地管理类”初不相干。又,日本《延喜式》卷四十八《左马寮》‘御牧”条云:右诸牧驹者,每年九月十日国司与牧监若别当人等(信浓、甲斐、上野三国任牧监,武藏国任别当)。临牧检印,共署其帐。简系齿四岁已上可堪用者,调良,明年八月附牧监等贡上。若不中贡者,便充驿传马(信[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诸牧监”条,第486页。[2】(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驾部郎中员外郎”,第163页。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19浓国不在此限)。“年贡”条云:凡年贡御马者,甲斐国六十疋(真衣野、柏前两牧卅疋。穗坂牧卅疋),武藏国五十疋(诸牧卅疋。立野牧廿疋),信浓国八十疋(诸牧六十疋,望月牧廿疋),上野国五十疋。…这是日本根据国内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新《式》,但其诸牧进贡马匹名目之细,与《唐六典》列举陇右诸牧监及诸监有相似之处,因此笔者怀疑《唐六典》此条采用的是唐《式》,并非取材于《厩牧令》。综上两个原因,复原第24条应从复原本中删除。(5)对于《厩牧令》驿传部分的条文顺序,宋家钰先生说:‘‘从法令编纂的逻辑来说,应是先规定‘驿’和‘传’的设置,次规定‘驿’和‘传’马、驴的饲养,然后才是‘驿马’和‘传马’的使用规定,等等。”伫1所以,他对复原本中驿传条文的顺序做了调整,指出原来的复原34条(唐35)和复原36条(唐21)的位置不正确,经过调整后,唐21条变为复原34条,唐35条变为复原39条。这样一来,驿传部分的令文顺序就变成:[复三一】唐32“置驿”条[复三二]唐33“置驿长、驿马”条(疑缺置传马数)[复三三]唐34“驿马给丁”条[复三四]唐21“驿马、传送马驴取官马和传送马驴主养马”条【复三五】宋11“置水驿”条【复三六】宋15“诸驿受粮橐”条(此条疑为唐令,未能复原)[复三七】宋12“乘驿及传送马驴不得腾过”条(下略)01可是,唐32、33条规定的是陆驿设置,宋11条规定的是水驿的设置,它们均属于‘驿和传的设置,’类,唐34、21条则属于“驿、传马驴的饲养”类,故不应把宋11条放在唐21条之后,而应将其置于唐33条之后。这样才能符合宋先生所[1】《延喜式》卷四十八,经济杂志社发行,(日)明治三十三年十一月,第1127页。【2】《唐研究》第十四卷,第161页。[3]《唐研究》第十四卷,第162页。万方数据
020/唐史论丛第二十辑提出的令文编纂逻辑。所以,宋先生所谓复原31至36的顺序应该重新调整为唐32条、唐33条、宋11条、唐34条、唐21条、宋15条。三、余论《天圣令・厩牧令》是由15条宋令和35条唐令组成的,前者是“因旧文以新制参定”,后者在宋代已经‘不行’。不论宋令还是唐令,都是先规定厩、牧牲畜的饲养,然后规定驿传(递)的相关制度,这就是整个唐宋《厩牧令》大致的编排逻辑。然而,在这看似清晰的令文顺序背后,却隐藏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宋家钰先生指出,唐令32-35条实应排在唐20条之后,‘它们显然是因漏抄,补抄在篇末的”“1。这个观点的依据就是日本养老《厩牧令》的令文顺序。笔者认为,这一结论值得商榷,下面先来排比一下《天圣令・厩牧令》中的宋令与唐令及其与养老《厩牧令》的关系(见下表):《天圣令・厩牧令》系饲给丁饲养类宋1系饲象、马给兵、牧子宋2系饲象、马给干豪宋3系饲给豆、盐、药养老《厩牧令》l厩细马、饲干青、给丁2马户分番宋4系饲官擀、豆宋5官畜请脂药3官畜请脂、药4牧马帐条唐1马、牛成群唐2诸牧置长唐3给兽医5每牧置长、马牛成群诸畜管理责课类宋6牝牡同群、游牝唐4杂畜饲干青唐5驹、犊三岁别群唐6游牝责课之岁唐7年课驹、犊唐8每剩驹、犊唐9杂畜死耗唐10失杂畜6游牝责课、年课驹、犊7每剩驹、犊8马牛死耗9失马牛[1】宋家钰:《复原研究》,第498页。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21《天圣令・厩牧令》唐11马牛印字唐12诸府官马印字诸畜印字类宋7羊供祭勿印诸牧置监与牧地管理类唐20卫士家养官马唐21驿马取官马、马主养马唐22官马、传送马死阙备替唐23驿马老病货卖唐24诸府官马检校唐25官马、传送马从军行宋9出使给马等第、无马私马充马匹养老《厩牧令》10在牧驹犊对印、印字唐13驿监镇戍马牛印字唐14印在省府唐15在牧驹、犊对印唐16官户、奴充牧子唐17牧侧人人牧地唐18诸牧置监宋8牧地烧草唐19须猎师1l牧地烧草12校印牧马13兵士家养马16置驿马、用官马、中户养19官马死失备替20驿传马老病货卖唐26官^乘传鞘唐27州县传马承直给地21公使乘驿不足私马充22公使乘传马供官物使用类宋10官私阑马、驼等宋11水路给船宋12乘递不得腾过唐28赃马、杂畜分决唐29官畜私马帐唐30私马申牒造印唐31官马、骡、驼、牛死23国郡得阑畜17水驿18乘递不得腾过24阑遗物、赃畜25官私马牛帐条26官私马牛死收皮脑27因公事乘官私马致死28官畜在道赢病宋13因公使乘官私马致死宋14官畜在道赢病万方数据
022/唐史论丛第二十辑《天圣令・厩牧令》唐32置驿唐33置驿长、驿马驿传类宋15诸驿受粮禀唐34驿马给丁唐35传马差给养老《厩牧令》14置驿15置长通过这个表可以直观地看到…,《天圣令・厩牧令》应是从唐《厩牧令》中逐条选取而加以修订后的令文,但在编纂时,唐令被选用的少,被废弃的多。比如,宋代完全承用了唐代的‘锗畜给丁饲养类”令文而加以修订,而在‘锗畜管理责课类”中仅保留了“牝牡同群、游牝”条,其他同类令文均被废弃不用。宋先生认为,唐32—35条必在唐21条之前伫1,原因是34条云驿家役丁“分为四番上下(下条准此)”中的‘下条准此”,只有唐21条才能与之匹配。这是一条强有力的证据,它使我们能够肯定这部分唐令的位置确系发生了错乱。但据此并不能得出这四条令文是被遗漏而补抄在篇末的结论,因为假如修《天圣令》时这些条文就已经被排在了篇末,那么明代书手也就自然会照样抄写了。再观察表中的《天圣令・厩牧令》部分,其中的宋令与唐令能否对应起来呢?宋l一8条与唐令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不待烦言。而宋9—14条,均是关于马匹使用的相关规定,与唐20—31条均属于一个类型,它们之间亦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换言之,宋9—14条完全脱胎于唐20・31条这部分令文口1。而那些明确属于‘驿传”类的条文,宋15条在宋令的篇末,唐32—35条亦在唐令的篇末,位置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宋令在编修时,虽然是“以新制参定”,但基本上没有打破唐令[1]其中,为了理解清楚《天圣令・厩牧令》的本来面貌,将养老《厩牧令》的顺序作了调整,以与天圣《厩牧令》相匹配(这与宋先生的做法是相反的)。[2]这是宋先生《复原研究》中的观点,其后他修改了自己的看法,将唐35条移至唐22条之后、23条之前。见《唐(厩牧令)驿传条文的复原及与日本(令)、(式)的比较》,第162页。当然,调整唐35条是在复原唐《厩牧令》时涉及到的问题,与本节要讨论的唐32~35条是否被整体补抄在篇末无关。[3】其中,宋11“水路给船”貌似与马无关,属于“置驿”类,但云:“诸水路州县,应合递送而递马不行者,并随事闲繁,量给人船。”可见,它依然是关于马匹的使用规定,只有马匹不能行走时才给船,这是被动的,并非主动地设置水驿、给船。复原之后的唐令依然是如此。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23的格局,是严格按照唐令的顺序来编排的,只不过是剔除了一些又保留了一些罢了。总之,出现这样的结果不是明代书手造成的,《厩牧令》发生错简的年代实应在唐宋之间。这是笔者的一个推测,理由就是宋先生业已说过的:“明本开元《厩牧令》‘唐32’条至‘唐35’条和天圣《厩牧令》‘宋15’条,都属驿传类。”试想,同一类型的条文均被放置在唐令和宋令的篇末说明了什么?因此,我怀疑宋先生所说唐令第32—35条是明人在抄《天圣令》时“补抄在篇末”的说法不够确切。总之,这种状况的出现,不应是明代书手的失误,而是当《天圣令》修撰时,宋人所见到的唐《厩牧令》的顺序已然如此。目前,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推敲了唐《厩牧令》原文,共5l条令文,附录于文后。附:唐《厩牧令》复原本(侯振兵修订本)说明:(1)在这篇《厩牧令》中,笔者随文注释了每条令文在《天圣令・厩牧令》中的序号,这样做是为了查找和核对的方便,也便于读者对笔者的复原进行批评。(2)这篇《厩牧令》,有大部分条文都与宋家钰先生的复原保持一致,这是因为笔者对该部分复原没有新的意见,故维持《复原研究》的原貌。(3)笔者在对宋先生复原的修正均体现在这篇令文中,前文未涉及而须特别说明的,则随文加注。(4)凡是经笔者改动过的令文,均用楷体字;目前仍存疑的文字以斜体标出。1.(原宋1条)诸系饲,象一头给丁二人,细马一匹、中马二匹、驽马三匹、驼牛骡各四头、驴及纯犊各六头、羊二十口各给丁一人。(纯,谓色不杂者。若饲黄禾及青草,各准运处远近,临时加给。)乳驹、乳犊十给丁一人牧饲。2.(原宋2条)诸系饲,给干者,象一头,日给桌六围;马一疋、驼一头、牛一头,各日给橐一围;羊十一口,日给橐一围(每围以三尺为限);蜀马一疋,骡一头,各日给橐八分;驴一头,日给橐四分;乳驹五疋、乳犊五头,各日给橐一围,青草倍之。3.(原宋3条)诸系饲,给稻、粟、豆、盐者,象一头,日给稻、豆各三斗,盐一升;乳象一头,日给稻、豆各六斗,盐二升。马一疋,日给粟一斗、盐六勺;万方数据
024/唐史论丛第二十辑乳马一疋,日给粟二斗,盐一合二勺。驼一头,日给豆[?升]Ⅲ、盐三合(运物在道者,日给豆一斗);乳驼一头,日给豆一斗、盐三合。牛一头,日给豆[?升]、盐二合(运物在道者,日给豆一斗);乳牛一头,日给豆一斗、盐二合;田牛一头,日给豆五升、盐二合。羊一口,日给粟豆各一升四合、盐六勺。象、马、骡、牛、驼饲青草日,粟、豆各减半,盐则恒给。饲黄禾及青草者,粟、豆全断。若无青可饲,粟、豆依旧给。其象至冬,给羊皮及故毡作衣。4.(宋4条,未复原)诸系饲,官畜应请草、豆者,每年所司豫料一年须数,申三司勘校,度支处分,并于厩所贮积,用供周年以上。其州镇有官畜,草豆应出当处者口】,依例贮饲。5.(原宋5条)诸官畜应请脂、药疗病者,所司豫料须数,每季一给。6.(唐3条)诸系饲,马、驼、骡、牛、驴一百以上,各给兽医一人;每五百加一人。州军镇有官畜处亦准此。太仆等兽医应须之人,量事分配(于百姓、军人内,各取解医杂畜者为之。其殿中省、太仆寺兽医,皆从本司,准此取人。补讫,各中所司,并分番上下。军内取者,仍各隶军府)。其牧,户、奴中男,亦令于牧所分番教习,并使能解。7.(唐4条)诸系饲,杂畜皆起十月一日,羊起十一月一日,饲干;四月一日给青。8.(唐1条)诸牧,马、牛皆以百二十为群,驼、骡、驴各以七十头为群,羊六百二十口为群,别配牧子四人(二以丁充,二以户、奴充)。其有数少不成群者,均人诸长。9.(唐2条)诸牧畜,群别置长一人,率十五长置尉一人、史一人。尉,取八品以下散官充,考第年劳并同职事,仍给仗身一人。长,取六品以下及勋官三品以下子、白丁、杂色人等,简堪牧养者为之。品子经八考,白丁等经十考,各随文武依出身法叙。品子得五上考、白丁等得六上考者,量书判授职事。其白丁等年满无二上考者,各送还本色。其以理解者,并听续劳。10.(唐5条)诸牧,牡驹、犊每三岁别群,准例置尉、长,给牧人。其二岁[1】《厩牧令》中无给豆的升数,故宋家钰先生用“[?升】’,表示。[2]原标点作“其州镇有官畜草、豆,应出当处者,依例贮饲”,误。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25以下并三岁牝驹、犊,并共本群同牧,不须别给牧人。11.(原宋6条)诸牧,马、驼、牛、驴、羊,牝牡常同群。其牝马、驴,每年三月游牝。应收饲者,至冬收饲之。12.(唐6条)诸牧,牝马四岁游牝,五岁责课;牝驼四岁游牝,六岁责课;牝牛、驴三岁游牝,四岁责课;牝羊三岁游牝,当年责课。13.(唐7条)诸牧,牝马一百匹,牝牛、驴各一百头,每年课驹、犊各六十(其二十岁以上,不在课限。三岁游牝而生驹者,仍别簿申省),骡驹减半。马从外蕃新来者,课驹四十,第二年五十,第三年同旧课。牝驼一百头,三年内课驹七十。白羊一百口,每年课羔七十口。投羊一百口,课羔八十口。14.(唐8条)诸牧,马剩驹一匹,赏绢一疋。驼、骡剩驹二头,赏绢一疋。牛、驴剩驹、犊三头,赏绢一匹。白羊剩羔七口,赏绢一疋。毅羊剩羔十口,赏绢一疋。每有所剩,各依上法累加。其赏物,二分入长,一分入牧子(牧子,谓长上专当者)。其监官及牧尉,各通计所管长、尉赏之(通计,谓管十五长者,剩驹十五匹,赏绢一疋;监官管尉五者,剩驹七十五匹,赏绢一疋之类。计加亦准此。若一长一尉不充,余长、尉有剩,亦听准折赏之)。其监官、尉、长等阙及行用无功不合赏者,其物悉入兼检校合赏之人。物出随近州;若无,出京库。应赏者,皆准印后定数,先填死耗足外,然后计酬。15.(唐9条)诸牧,杂畜死耗者,每年率一百头论,驼除七头,骡除六头,马、牛、驴、毅羊除十,白羊除十五。从外蕃新来者,马、牛、驴、投羊皆听除二十,第二年除十五;驼除十四,第二年除十;骡除十二,第二年除九;白羊除二十五,第二年除二十;第三年皆与旧同。其疫死者,与牧侧私畜相准,死数同者,听以疫除(马不在疫除之限。即马、牛二十一岁以上,不人耗限。若非时霜雪,缘此死多者,录奏)。16.(唐10条)诸在牧失官杂畜者,并给一百日访觅,限满不獯,各准失处当时估价征纳,牧子及长,各知其半(若户、奴充牧子无财者,准铜依加杖例)。如有阙及身死,唯征见在人分。其在厩失者,主帅准牧长,饲丁准牧子。失而复得,追直还之。其非理死损,准本畜理征填。住居各别,不可共备,求输佣直者亦听。17.(唐11条)诸牧,马驹以小“官”字印印右膊,以年辰印印右髀,以监名依左、右厢印印尾侧(若行容端正,拟送尚乘者,则不须印监名)。至二岁起,脊万方数据
026/唐史论丛第二十辑量强、弱,渐以“飞”字印印右髀、膊;细马、次马俱以龙形印印项左(送尚乘者,于尾侧依左右闲印,印以“三花”。其余杂马送尚乘者,以“风”字印印左膊;以“飞”字印印右髀)。骡、牛、驴皆以“官”字印印右膊,以监名依左、右厢印印右髀;其驼、羊皆以“官”字印印右颊(羊仍割耳)。经印之后,简入剐所者,各以新入处监名印印左颊。官马赐人者,以“赐”字印;配诸军及充传送驿者,以“出”字印,并印右颊。18。(唐12条)诸府官马,以本卫名印印右膊,以“官”字印印右髀,以本府名印印左颊。19.(唐13条)诸驿马以“驿”字印印左膊,以州名印印项左;传送马、驴以州名印印右膊,以“传”字印印右髀。官马付百姓及募人养者,以“官”字印印右髀,以州名印印左颊。屯、监牛以“官”字印印左颊,以“农’’字印印左膊。诸州镇戍营田牛以“官”字印印右膊,以州名印印右髀。其互市马,官市者,以互市印印右膊;私市者,印左膊。20.(唐14条)诸杂畜印,为“官”字、‘驿”字、“传”字者,在尚书省;为州名者,在州;为卫名、府名者,各在府、卫;为龙形、年辰、小“官”字印者(小,谓字形小者),在太仆寺;为监名者,在本监;为“风”字、“飞”字及“三花”者,在殿中省;为‘‘农”字者,在司农寺;互市印在互市监。其须分道遣使送印者,听每印同一样,准道数造之。21.(唐15条)诸在牧驹、犊及羔,每年遣使共牧监官司对印。驹、犊八月印,羔春秋二时印及割耳,仍言牝牡入帐。其马,具录毛色、齿岁、印记,为簿两道,一道在监案记,一道长、尉自收,以拟校勘。22.(宋7条,未复原)诸牧,羊有纯色堪供祭祀者,依所司礼料简拟,勿印,并不得损伤。其羊豫遣养饲,随须供用。若外处有阙少,并给官钱市充。23.(唐16条)诸官户、奴充牧子,在牧十年,频得赏者,放免为良,仍充牧户。24.(唐17条)诸牧侧人欲人牧地采斫者,本司给牒,听之。25.(唐18条)诸牧,细马、次马监称左监,磊马监称右监。仍各起第一,以次为名。马满五千匹以上为上(数外孳生,计草父三岁以上,满五千匹,即申所司,别置监),三千匹以上为中,不满三千匹为下。其杂畜牧,皆同下监(其监仍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27以土地为名)。即应别置监,官牧监与私牧相妨者,并移私牧于诸处给替。其有屋宇,勿令毁剔,即给在牧人坐,仍令州县量酬功力及价直。26.(唐19条)诸牧,须猎师之处,简户、奴解骑射者,令其采捕,所杀虎狼,依例给赏。27.(原宋8条)诸牧地,恒以正月以后,从一面以次渐烧,至草生使遍。其乡土异宜,及比境草短不须烧处,不用此令。28.(唐20条)诸府内,皆量付官马令养。其马主,委折冲、果毅等,于当府卫士及弩手内,简家富堪养者充,免其番上、镇防及杂役;若从征军还,不得留防。29.(唐32条)诸道须置驿者,每三十里置一驿。若地势险阻及无水草处,随便安置。其缘边须依镇戍者,不限里数。30.(唐33条)诸驿各置长一人,并量闲要置马。其都亭驿置马七十五匹,自外第一道马六十匹,第二道马四十五匹,第三道马三十匹,第四道马十八匹,第五道马十二匹,第六道马八匹,并官给。使稀之处,所司仍量置马,不必须足(其乘具,各准所置马数备半)。定数下知。其有山坡峻险之处,不堪乘大马者,听兼置蜀马(其江东、江西并江南有暑湿不宜大马及岭南无大马处,亦准此)。若有死阙,当驿立替,二季备讫。丁庸及粟草,依所司置大马数常给。其马死阙,限外不备者,计死日以后,除粟草及丁庸。31.(原宋11条)诸水驿不配马处,并量事闲繁置船。事繁者每驿置船四只,闲者置船三只,更闲者置船二只。每船一只给丁三人。驿长准陆驿置。32.(唐34条)诸驿马三疋、驴五头,各给丁一人。若有余剩,不合得全丁者,计日分数准折给。马、驴虽少,每驿番别仍给一丁。其丁,仰管驿州每年七月三十日以前,豫勘来年须丁数,申驾部勘同,关度支,量远近支配。仰出丁州,丁别准《式》收资,仍据外配庸调处,依《格》收脚价纳州库,令驿家自往请受。若于当州便配丁者,亦仰州司准丁一年所输租调及配脚直,收付驿家,其丁课役并免。驿家愿役丁者,即于当州取。如不足,比州取配,仍分为四番上下(下条准此)。其粟草,准系饲马、驴给。33.(唐21条)诸州有要路之处,应置驿及传送马、驴,皆取官马驴五岁以上、十岁以下筋骨强壮者充。如无,以当州应入京财物市充。不充,申所司市给。其传送马、驴主,于白丁、杂色(邑士、驾士等色)丁内,取家富兼丁者,付之令养,万方数据
028/唐史论丛第二十辑以供递送。若无付者而中男丰有者,亦得兼取,傍折一丁课役资之,以供养饲。34.(宋15条,未复原)诸驿受粮禀之日,州县官司预料随近孤贫下户,各定输日,县官一人,就驿监受。其窠,若有茭草可以供饲之处,不须纳禀,随其乡便。35.(原宋12条)诸乘驿及传送马、驴,应至前所替换者,并不得腾过。_真:无马、驴之处,不用此令“1。36.(唐22条)诸府官马及传送马、驴,非别敕差行及供传送,并不得辄乘。本主欲于村坊侧近十里内调习者听。其因公使死失者,官为立替。在家死失及病患不堪乘骑者,军内马三十日内备替,传送马六十日内备替,传送驴随阙立替。若马、驴主任流内九品以上官及出军兵余事故,马、驴须转易,或家贫不堪饲养,身死之后,并于当色回付堪养者。若先阙应须私备者,各依付马、驴时价酬直。即身死家贫不堪备者,官为立替。37.(唐35条)诸传送马,诸州《令》、《式》外不得辄差。若领蕃客及献物入朝,如客及物得给传马者,所领送品官亦给传马(诸州除年常支料外,别敕令送人京及领送品官,亦准此)。其从京出使应须给者,皆尚书省量事差给,其马令主自饲。若应替还无马,腾过百里以外者,人粮、粟草官给。其五品以上欲乘私马者听之,并不得过合乘之数;粟草亦官给。其桂、广、交三府于管内应遣使推勘者,亦给传马。38.(唐23条)诸府官马及传送马、驴,每年皆刺史、折冲、果毅等检简。其有老病不堪乘骑者,府内官马更对州官简定;两京管内,送尚书省简;驾不在,依诸州例。并官为差人,随便货卖,得钱若少,官马仍依《式》府内供备,传马添当处官物市替。其马卖未售间,应饲草处,令本主备草直。若无官物及无马之处,速申省处分,市讫申省。省司封印,具录同道应印马州名,差使人分道送付最近州,委州长官印;无长官,次官印。其有旧马印记不明,及在外私备替者,亦即印之。印讫,印署及具录省下州名符,以次递比州。同道州总准此,印讫,令最远州封印,附便使送省。若三十日内无便使,差专使送,仍给传驴。其人两京者,并于尚书省呈印。[1】黄正建先生认为,宋先生‘根据《养老令・厩牧令》第18条认为这条令文是在唐令基础上制定的,可以复原为唐令……但宋氏在复原时认为应加上‘驿驴、传驴’则证据不足”。见《(天圣令)与唐宋制度研究》第二章《(天圣令)中的律令格式敕》,第3l页。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2939.(原宋9条)诸给传送马者,官爵一品八匹,嗣王、郡王及二品六匹,三品五匹,四品、五品四匹,六品三匹,七品以下二匹。(尚书侍郎、卿、监、诸卫将军及内臣奉使宣召,不限匹数多少,临时听旨。)若不足者,即以私马充。其私马因公致死者,官为酬替。40.(补)诸殿中省尚乘每配习驭调马,东宫配翼驭调马,其检行牧马之官,昕乘官马,即令调习。41.(唐24条)诸府官马,府别差校尉、旅帅二人,折冲、果毅内一人,专令检校。若折冲、果毅不在,即令别将、长史、兵曹一人专知,不得令有损瘦。42.(唐25条)诸府官马及传送马、驴,若官马、驴差从军行者,即令行军长史共骑曹同知孔目,明立肤、第,亲自检领。军还之日,令同受官司及专典等,部领送输,亦注肤、第;并赍死失、病留及随便附文钞,具造帐一道,军将以下联署,赴省句勘讫,然后昕还。43.(唐26条)诸官人乘传送马、驴及官马出使者,所至之处,皆用正仓,准品供给。无正仓者,以官物充;又无官物者,以公廨充。其在路,即于道次驿供;无驿之处,亦于道次州县供给。其于驿供给者,年终州司总勘,以正租草填之。44.(唐27条)诸当路州县置传马处,皆量事分番,于州县承直,以应急速。仍准承直马数,每马一疋,于州县侧近给官地四亩,供种苜蓿。当直之马,依例供饲。其州县跨带山泽,有草可求者,不在此例。其苜蓿,常令县司检校,仰耘锄以时(手力均出养马之家),勿使荒秽,及有费损;非给传马,不得浪用。若给用不尽,亦任收茭草,拟至冬月,其比界传送使至,必知少乏者,亦即量给。45.(原宋10条)劳韵么阑遗马、鸵、骡、手、驴、半等,直有官印、更无私记者,送官牧。若无官印及虽有官印、复有私记者,经一年无主识认,即印入官,勿破本印,并送随近牧,别群牧放。若有失杂畜者,令赴牧识认,检实印作“还”字付主。莫诸州镇等所得阑遗方,亦仰当界内访主。若经二季无主识认者,并当处出卖。先卖充传马,得价入官。后有主识认,勘当知实,还其本价。46.(唐28条)诸赃马、驴及杂畜,事未分决,在京者,付太仆寺,于随近牧放(在外者,于推断之所,随近牧放)。断定之日,若合没官,在京者,送牧;在外者,准前条估。47.(唐29条)诸官畜及私马帐,每年附朝集使送省。其诸王府官马,亦准此。万方数据
030/唐史论丛第二十辑太仆寺官畜帐,十一月上旬送省。其马帐勘校,讫至来年三月。48.(唐30条)诸有私马五十匹以上,欲申牒造印者听,不得与官印同,并印项。在余处有印者,没官。蕃马不在此例。如当官印处有瘢痕者,亦括没。其官羊,任为私计,不得截耳。其私牧,皆令当处州县检校。49.(唐3l条)诸官马、骡、驼、牛死者,各收筋五两、脑二两四铢;驴,筋三两、脑一两十二铢;羊,筋、脑各一两;驹、犊三岁以下,羊羔二岁以下者,筋、脑各减半。50.(原宋13条)诸因公使乘官、私马以理致死,证见分明者,并免征纳。其皮肉,所在官司出卖,价纳本司。若非理死失者,征陪。51.(原宋14条)诸官畜在道有赢病,不堪前进者,留付随近州县养饲、疗救,粟、草及药官给。差日,遣专使送还本司。其死者,并申所司,收纳皮角。(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侯振兵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唐史论丛Tangshi Luncong2015(1)
引用本文格式:侯振兵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期刊论文]-唐史论丛 2015(1)
2024年2月17日发(作者:僧文心)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侯振兵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证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以下简称《天圣令校证》)两巨册,不仅呈现了明钞本北宋《天圣令》的原貌,而且进行了唐令的复原研究,共复原出唐代《田令》、《赋役令》等12篇令文。在该书出版后,学术界(尤其是原作者集体)对已复原的唐令又作了新的深入探讨,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之处Ⅲ。比如《天圣令》中的《厩牧令》,整理者宋家钰先生最初写成《唐开元厩牧令的复原研究》口1一文(以下简称《复原研究》),将其复原成唐《厩牧令》,后又将修改意见写入《唐(厩牧令)驿传条文的复原及与日本(令)、(式)的比较》D1一文中,进一步深化了唐《厩牧令》的复原工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赵晶先生+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代交通法令研究》(项目批准号:13xzsol3)及西南大学2013年度基本科研项目《唐代对律令制度的接受程度研究》(项目批准号:SWUl309393)阶段成果之一。[1】比如,高明士等:《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唐研究》第十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吴丽娱:《(天圣令・丧葬令)整理和唐令复原中的一些校正与补充》,黄正建:《(天圣令・杂令)校录与复原为(唐令)的几个问题》,黄正建主编《(天圣令>与唐宋制度研究》第一编《(天圣令)文本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赵晶:《(天圣令・赋役令)丁匠诸条疏补》,《文史》2011年第4辑;李全德:《(天圣令・关市令)复原顺序新探》,《国学学刊》2009年第2期;等等。[2】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证《天圣令校证》下册,中华书局,2006年,第498~520页。《复原研究》文后附录了唐《厩牧令》的复原清本(以下简称复原本),一共53条令文。这个复原本比仁井田隍先生《唐令拾遗》卷二十五所复原的唐《厩牧令》多出30条。下文在引《复原研究》及复原本时,不再注出页码。【3】载刘后滨、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十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5 ̄203页。万方数据
002/唐史论丛第二十辑《(天圣令)与唐宋法典研究》一文…胪列了关于《厩牧令》录文和复原的一些研究成果,除有关宋家钰先生的以外,这些成果还包括孟彦弘嘲、黄正建例、张文昌州、市大树”1诸先生对于《厩牧令》校录、句读、复原文句的一些相关意见。其中有的是对《天圣令校证》中《厩牧令》校录本的更正,有的是对《复原研究》的商榷,值得借鉴陋1。在本文中,笔者依据前贤的成果,对尚未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讨,以期还原唐《厩牧令》的真实面貌。一、复原本中的文字问题(1)复原第1条n1:诸系饲,象一头给丁二人,细马一匹、中马二匹、驽马三匹、驼牛骡各四头、驴及纯犊各六头、羊二十口各给丁一人(纯,谓色不杂者。若饲黄禾及青草,各准运处远近,临时加给)。乳驹十疋、乳犊十头,给丁一人牧饲。本条是以宋1条为基础,参照《唐六典》的记载复原而成的。《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典厩署”条云:“凡象一给二丁,细马一、中马二、驽马三、驼牛骡各四、驴及纯犊各六、羊二十各给一丁,(纯谓色不杂者。若饲黄禾及青草,各准运处远近,临时加给也。)乳驹、乳犊十给一丁。”隋1宋先生在《复原研究》中说,[1】栽中国政法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五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69 ̄270页。[2】孟彦弘:《唐代的驿、传送与转运——以交通与运输之关系为中心》附记,《唐研究》第十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黄正建:《明钞本宋(天圣令・杂令>校录与复原为(唐令)中的几个问题》,严耀中主编:《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见高明士等:《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5】(日)市大树:《日本古代仨马制度④法的特征匕运用突态——日唐比较老手力功、I)I二》,《日本史研究》544号,2007年。【6】从赵文可以看出,在对《天圣令》诸卷文本进行商榷的论文中,关于《厩牧令》的分量相对较少,这一方面体现出《厩牧令》文本存在的问题较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学术界对《厩牧令》的深入研究相对薄弱。[7]本文所说“复原第某条”,系承用《复原研究》所附复原清本的序号。[8】(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七“典厩署”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84页。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03“纯,谓色不杂者。若饲黄禾及青草,各准运处远近,临时加给”在《唐六典》中处于注文位置,但它是否是《厩牧令》令文中的一部分,“不能确定,今暂从《唐六典》在复原的令文中保留此注待考”…。笔者赞同宋先生的意见。按,‘若饲黄禾及青草,各准运处远近,临时加给”是说闲厩中使用“黄禾及青草”时,由于运处远近不同而导致饲丁的人数有别。这与日本对“獯丁”的规定很相似,《令集解》卷卅八《厩牧令》口1第一条云:“槿丁每马一人。”明法家解释说:‘谓以马户丁充,其饲干之日,不充槿丁。但于采木叶者,不可每马充一人,此须兼口而量充,即依下条。番役之外,亦输调草也。”意思是说,当左右马寮给马喂青草时,需要马户充当獯丁,以收割草料。“獯丁每马一人”与《唐六典》的注文相似,只不过唐令没有规定具体人数,只说“临时加给”罢了,日令沿袭了唐令并作了改动。所以,“纯谓色不杂者。若饲黄禾及青草,各准运处远近,临时加给”是唐《厩牧令》的原文,在复原时应予保留。宋先生在《复原研究》一文中指出,《唐六典》中‘擘L驹、乳犊十给一丁”,与《唐令拾遗》的“乳牛犊十头给一人”不同,同时无法确定‘擘L驹”、‘乳犊”的确切含义,所以复原时暂从《唐六典》的说法。但宋先生复原本中‘擘L驹十疋,乳犊十头,给丁一人牧饲”的说法仍然值得推敲。因为《唐六典》在叙述此条令文时,频繁地使用了‘备”字:‘‘驼、牛、骡各四,驴及纯犊各六,羊二十各给一丁”,即如果几类不同牲畜所需饲丁人数相同的话,就将其连举,以‘咨”字统之。但《唐六典》在“乳驹、乳犊十给一丁”中并没有“各”字,说明对于乳驹、乳犊而言,不是要求它们分别达到十匹、十头时才给一个饲丁饲养,而是说只要它们合起来够十疋、头,就可以派一个饲丁饲养。那么,在复原时,应将《唐六典》的“乳驹、乳犊十给一丁”改为“乳驹、乳犊十给丁一人牧饲”,而不是“乳驹十疋、乳犊十头,给丁一人牧饲”。那么,本条令文应复原为:‘锗系饲,象一头给丁二人,细马一匹、中马二匹、驽马三匹、驼牛骡各四头、驴及纯犊各六头、羊二十口各给丁一人。(纯,谓色不杂者。若饲黄禾及青草,各准运处远近,临时加给。)乳驹、乳犊十给丁一人牧饲。”[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圣令校证》下册,第503页。[2】新订增补国史大系(普及版)《令集解》第四册,吉川弘文馆刊行,昭和五十六年(1981)四月,第915~940页。下文在引本书《厩牧令》单条令文时,不再单独注出页码。万方数据
004/唐史论丛第二十辑(2)复原第2条:诸系饲,给干者,象一头,日给橐六围;马一疋、驼一头、牛一头,各日给橐一围;蜀马一疋,骡一头,日给橐八分;羊十一口,日给橐一围(每围以三尺为限);驴一头,日给橐四分;乳驹五疋、乳犊五头,各日给橐一围,青草倍之。宋先生在复原时,仿照了《天圣令・厩牧令》宋2条的叙述方式,即:‘‘象一头,日给禀五围;马一疋,供御及带甲、递铺者,各日给禀八分……”于是将《唐六典》卷十七‘碘厩署”条中的“马、驼、牛各一围,羊十一共一围”Ⅲ改成“马一匹、驼一头、牛一头,各日给窠一围……羊十一口,日给窠一围”。如果承认宋先生的这种复原方法正确,那么应在“骡一头”之后,加上‘‘各’字,修改为“蜀马一疋,骡一头,各日给禀八分'’,以说明蜀马、骡是以类相从,且与其他牲畜的叙述方式保持一致口1。现在比较一下《唐六典》、天圣《厩牧令》、《唐令拾遗》(以下简称《拾遗》)及宋先生复原本中列举牲畜的顺序:《唐六典》:象、马、驼、牛、羊、蜀马、骡、天圣《厩牧令》:象、马、蜀马、羊、骡、驴、乳驹、乳犊驴、驼、牛驴、乳驹、乳犊《拾遗》:象、马、驼、牛、羊、蜀马、骡、《复原研究》:象、马、驼、牛、蜀马、骡、羊、驴、乳驹、乳犊宋先生在没有交代理由的情况下,将蜀马、骡的顺序提至羊之前,既不符合《唐六典》,也不符合天圣《厩牧令》。其实,从《唐六典》的叙述来看,象、马、驼、牛、羊给禀的单位是围,从蜀马开始,给窠的单位已降为“分”。故注文“每围以三尺为限”只能是从象至羊的给窠单位的结束语,其间绝不应夹杂蜀马和骡的给禀数。因而笔者认为应按照《唐六典》的顺序来复原本条令文:“诸系饲,给干者,象一头,日给窠六围;马一疋、驼一头、牛一头,各日给窠一围;羊十一口,日给禀一围(每围以三尺为限);蜀马一疋,骡一头,各日给窠八分;驴一头,日[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典厩署”条,第484页。[2】(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典厩署”条即作“蜀马与骡各八分其围”。第484页。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05给窠四分;乳驹五疋、乳犊五头,各日给禀一围,青草倍之。”(3)复原第3条:诸系饲,给稻、粟、豆、盐者,象一头,日给稻豆各三斗、盐一升。马一疋,日给粟一斗、盐六勺;乳马一疋,日给粟二斗。驼一头,日给豆[?升】…、盐三合(运物在道者,日给豆一斗);乳驼一头,日给豆一斗、盐三合。牛一头,日给豆【?升】、盐二合(运物在道者,日给豆一斗);乳牛一头,日给豆一斗、盐二合;田牛一头,日给豆五升、盐二合。羊一口,日给粟豆各一升四合、盐六勺。象、马、骡、牛、驼饲青草日,粟、豆各减半,盐则恒给。饲黄禾及青草者,粟、豆全断。若无青可饲,粟、豆依旧给。其象至冬,给羊皮及故毡作衣。宋先生在复原时,主要以《唐六典》所述给牲畜的饲料数量为准,不擅自将天圣《厩牧令》中的项目引入复原令文中叫。这样做是非常谨慎的,但仍存在问题。宋先生将给象和马稻、粟、菽(即豆)、盐的令文复原为:“象一头,日给稻、豆各三斗、盐一升。马一疋,日给粟一斗、盐六勺;乳马一疋,日给粟二斗。”而《唐六典》则明言:‘‘凡象日给稻、豆各三斗,盐一升;马,粟一斗、盐六勺,乳者倍之。””1这里的“乳者”是包括前面的象和马二者的,指哺乳期的象、马,复原时不能仅说马而不言象。并且‘倍之,’亦指盐的数量,不仅指粟。故笔者认为,本条令文应复原为:“诸系饲,给稻、粟、豆、盐者,象一头,日给稻、豆各三斗,盐一升;乳象一头,日给稻、豆各六斗,盐二升。马一疋,日给粟一斗、盐六勺;乳马一疋,日给粟二斗,盐一合二勺。(以下同宋先生复原令文。)”(4)复原第5条:诸官畜应请脂药疗病者,所司豫料须数,每季一给。本条的复原依据是宋5条:‘锗官畜应请脂药、糖蜜等物疗病者,每年所司豫[1]《厩牧令》中无给豆的升数,故宋家钰先生用“【?升】’’表示。[2】在《天圣令・厩牧令》宋3条的规定中,有些牲畜是《唐六典》相关条文里所没有的:供御马、蜀马、骡、运骡、驴、运驴、外群羊、三栈羊。[3】(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典厩署”条,第484页。万方数据
006/唐史论丛第二十辑料一年须数,申三司勘校,度支处分,监官封掌,以时给散。”按,《令集解》本条注云:“官畜者,马寮之畜也;所司者,左右马寮也。言应请脂及药疗治厩马病者。”可知“脂”与“药”属于不同种类,中间应断开。(5)复原第12条:诸牧,马、驼、骡、牛、驴、羊,牝牡常同群。其牝马、驴,每年三月游牝。应收饲者,至冬收饲之。本条的复原依据是宋6条。与其相关的史料有:《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锗牧监”条(宋家钰先生《复原研究》引作‘典厩令”条,误)云:‘‘凡马以季春游牝。”(《月令》:‘季春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唐律疏议》卷十五《厩库律》“牧畜产死失及课不充”条《疏议》云:“准令:‘牧马、驼、牛、驴、羊,牝牡常同群。其牝马、驴每年三月游牝,应收饲者,至冬收饲。”¨21按,《宋刑统》卷十五《厩库律》与《唐律疏议》的记载相同01。根据以上的引文可知,宋6条完全本自唐令。宋家钰先生说:“据[《唐律疏议》]同卷《厩库律》疏议所引《厩牧令》其他条文和明本开元《厩牧令》各条文,凡提及诸畜时,均为‘马、驼、骡、牛、驴、羊’,因此可以肯定,今本《唐律疏议》和《宋刑统》均脱漏一‘骡’字。”f41这一推论似可商榷。不错,“马、驼、骡、牛、驴、羊”连用的用法确实出现过多次,如《唐律疏议》卷十五《厩库律》“乘官畜车私驮载”条云:“诸应乘官马、牛、驼、骡、驴,私驮物不得过十斤。””㈠‘乘驾官畜脊破领穿”条《疏议》云:“‘乘驾官畜产’,谓牛、马、驼、骡、驴。”吲又[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诸牧监,’条,第486页。[2】(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笺解:《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五《厩库律》“牧畜产死失及课不充”条,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086页。[3】(宋)窦仪等撰,薛梅卿点校:《宋刑统》卷十五《厩库律》‘散畜死失及课不充”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262页。[4]宋家钰:《复原研究》,第507页。[5](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笺解:《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五《厩库律》“牧畜产死失及课不充”条,第1096页。【6】(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笺解:《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五《厩库律》“乘驾官畜脊破领穿”条,第1103页。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07如《天圣令・厩牧令》宋10条云:‘锗官私阑马、驼、骡、牛、驴、羊等,直有官印、更无私记者,送官牧。”唐3条云:“诸系饲,马、驼、骡、牛、驴一百以上,各给兽医一人。”等等。但这些律文和令文所针对的是马、驼、骡、牛、驴等牲畜的乘驾、印记、医疗等问题,均不指“同群”、‘‘游牝”这些生理活动,所以不能拿它们和《唐律疏议》与《宋刑统》的本条记载作比较。按,游牝指的是牲畜雌雄交配。马、驼、牛、驴、羊,均分雌雄,而骡是由马和驴杂交而来的动物,其本身并不具备生殖能力,根本谈不到“牝牡同群”,更谈不到游牝之事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唐律疏议》和《宋刑统》的相关条文中无“骡’字,是无误的,也是严谨的,不应视为有文字脱漏…。在复原此条令文时,应以《唐律疏议》和《宋刑统》的记载为准,去掉宋令中的“骡”字,不能一仍其旧口1。(6)复原第14条:诸牧,马剩驹一匹,赏绢一疋。驼、骡剩驹二头,赏绢一疋。牛、驴剩驹、犊三头,赏绢一匹。白羊剩羔七口,赏绢一疋。毂羊剩羔十口,赏绢一疋。每有所剩,各依上法累加。其赏物,二分入长,一分入牧子(牧子,谓长上专当者)。其监官及牧尉,各统计所管长、尉赏之(统计,谓管十五长者,剩驹十五匹,赏绢一疋;监官管尉五者,剩驹七十五匹,赏绢一疋之类。计加亦准此。若一长一尉不充,余长、尉有剩,亦听准折赏之)。其监官、尉、长等阙及行用无功不合赏者,其物悉入兼检校合赏之人。物出随近州;若无,出京库。应赏者,皆准印后定数,先填死耗足外,然后计酬。本条的依据是唐8条,其中云:“……其监官及牧尉,各充计所管长尉赏之(统计,谓管十五长者。)……”宋家钰先生在点校时,认为正文中的“充'’字系“统”字之误,故改“充”为“统”,并指出《唐六典》作“通计”。将“充”改为“统”[1】那么天圣《厩牧令》此条为什么出现了‘‘骡”字呢?或许是宋代制定令文时无意地以类相从,或者是明代书手因疏忽而多抄了一个字。[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读书班”成员王苗等先生认为,骡亦分雌雄,只是没有生殖能力,所以依然可以说“牝牡常同君F’。这样一来,宋6条中的‘‘骡”字就不应去掉。笔者认为,同群的目的就是为了游牝,骡没有生殖能力,就与这类事项无干,这就是《唐律疏议》《宋刑统》中无‘‘骡”字的原因。万方数据
008/唐史论丛第二十辑以使本令的正文与注文前后保持一致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是本令为明钞宋令,其用词必避宋讳,而‘‘通”恰恰是宋代为了避刘皇后父刘通之讳才改为“统”的。故在《唐开元厩牧令复原清本》中应将“统”改为“通”,这才是唐令原文。(7)复原第19条:诸驿马以“驿”字印印左膊,以州名印印项左;传送马、驴以州名印印右膊,以“传”字印印左髀。官马付百姓及募人养者,以“官”字印印右髀,以州名印印左颊。屯、监牛以“官”字印印左颊,以“农’’字印印左膊。诸州镇戍营田牛以“官”字印印右膊,以州名印印右髀。其互市马,官市者,以互市印印右膊;私市者,印左膊。本条即唐13条。其中“以‘传’字印印左髀’’原文作“以‘传’字右印印左髀’’,宋家钰先生认为“右”字系衍字,故将其删去。但孟彦弘先生认为,‘驿马的印记均在左边,为相区别,故规定传马的印记均钤于右边。故疑‘左髀’应作‘右髀’,衍文系因误抄所致”“1。孟说当是,本句应作:‘传送马、驴以州名印印右膊,以‘传’字印印右髀。”(8)复原第32条:诸驿各置长一人,并量闲要置马。其都亭驿置马七十五匹,自外第一等马六十匹,第二等马四十五匹,第三等马三十匹,第四等马十八匹,第五等马十二匹,第六等马八匹,并官给。使稀之处,所司仍量置马,不必须足(其乘具,各准所置马数备半)。定数下知。其有山坡峻险之处,不堪乘大马者,听兼置蜀马(其江东、江西并江南有署湿不宜大马及岭南无大马处,亦准此)。若有死阙,当驿立替,二季备讫。丁庸及粟草,依所司置大马数常给。其马死阙,限外不备者,计死日以后,除粟草及丁庸。本条即唐33条,其中“第一等”、“第二等”等中的“等”原作“道”。对于令文中的“道”字,宋家钰先生在点校时说:“当为‘等’,以下‘道’字同。据《唐六典》卷五《兵部》‘驾部郎中员外郎’条注改。”叫按,宋先生所依据的《唐六典》[1】孟彦弘:《唐代的驿、传送与转运——以交通与运输之关系为中心》,第28页。[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圣令校证》下册,第303页。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09该条云:每驿皆置驿长一人,量驿之闲要以定其马数:都亭七十五疋,诸道之第一等减都亭之十五,第二、第三皆以十五为差,第四减十二,第五减六,第六减四,其马官给。有山阪险峻之处及江南、岭南署湿不宜大马处,兼置蜀马。…《唐六典》在引用令文时,采取的是以概括性、省略性的引用方式。就本条内容而言,其描述可换言为“除都亭驿外,第一等道、第二等道、第三等道”云云。可见,《唐六典》明确指出诸道是分等级的,故宋先生认为《天圣令・厩牧令》此条中的“道”应为“等”字之误。但《唐六典》在说各种道之前是冠以“诸道”的,所以可以接着说‘‘第几等【道】',,《天圣令・厩牧令》却非如此,它的表述是“其都亭驿置马七十五匹,自外……”可见令文与《唐六典》不同。但只有交待清楚是什么等级和单位,才能知道其能拥有驿马的数量,如果直接将令文中的所有“道”字都改为“等”字,我们就无从知道是“什么”的第一、二、三等了,所以,这种修改是欠妥的。宋先生后来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决定改正自己原来的校录,维持令文原貌。他给出的理由是:‘钺在点校置驿条时,将‘第一道……第六道’的‘道’,据《六典》‘诸道之第一等’,校改为‘等’,可能是错的,吐鲁番文书中有‘第五道’。道均以地为名,如子午道、金牛道等。”旺1第五道是个地名,与令文中的‘第五”道含义应该不同。但笔者认为,令文中的六个“道”字,不可能全是误抄。在没有其他材料佐证的情况下,应该保持令文的原貌。1。(9)复原第41、42条:诸乘传日四驿,乘驿日六驿。凡给马者,官爵一品八匹,嗣王、郡王及二品六匹,三品五匹,四品、五品四匹,六品三匹,七品以下二匹。给传乘者,一品十马,二品九马,三品八马,四品、五品四马,六品、七[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兵部郎中员外郎”条,第163页。[2]孟彦弘:《唐代的驿、传送与转运——以交通与运输之关系为中心》附记,第49页。[3】黄正建:《明钞本宋(天圣令・杂令)校录与复原为(唐令)中的几个问题》亦认为“道,’字比“等”字准确,第58页。万方数据
010/唐史论丛第二十辑品二马,八品、九品一马。三品已上敕召者,给四马,五品三马,六品已下有差(尚书侍郎、卿、监、诸卫将军及内臣奉使宣召,不限匹数多少,临时听旨)。诸公使须乘驿及传送马,若不足者,即以私马充。其私马因公致死者,官为酬替。这两条令文是依据宋9条复原的,即把一条宋令复原成两条唐令。市大树先生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宋9条只能复原成一条唐令。具体来说,复原第42条中的“诸公使须乘驿及传送马者(按,复原本无者字)”一句应作为整条令文的开始,复原第41条中的‘‘凡给马者”应修改为“给传送者”,“给传承者……九品一马”一句应删掉。复原第42条中的‘若不足者……”一句应接在复原第41条双行夹注之后作为整条令文的结尾“1。笔者认为,市大树先生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宋9条应该来源于一条唐令。因为其中的‘其马逐铺交替。无递马处,即于所过州县,差私马充,转相给替”,本身就是对前面规定的补充,在唐令中也不会是一条独立的令文。宋先生之所以把这部分复原成一条独立的唐令,是因为《令集解》卷三十八《厩牧令》中有“乘驿”一条,云:凡乘驿及传马,应至前所替换者,并不得腾过。其无马之处,不用此令。但是在《令集解》卷四《职员令》“兵部省”条中,保存了养老七年十二月七日关于“每人骑马令备各有等差”的格文伫1。又在卷三十四《公式令》中规定了“凡给驿传马”条:凡给驿传马,皆依铃传符魁数。事速者,一日十驿以上,事缓者,八驿。亲王及一位,驿铃十魁,传符卅魁。三位以上,驿铃八魁,传符廿魁。四位,驿铃六魁,传符十二魁。五位,驿铃五J挝,传符十尥。八位以上,驿铃三魁,传符四魁。初位以下,驿铃二魁,传符三魁。皆数外别给驿子一人。其六位以下,随事增减,不必限数。其驿铃传符,还到[1】(日)市大树:《日本古代伍马制度④法的特征匕运用突态——日唐比较老手妒加I)I:》,载《日本史研究》544号,2007年。【2】《令集解》卷四《职员令》“兵部省”条,第100页。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ll二日之内送纳。‘11宋家钰先生认为“日令此条是将唐《公式令》给驿马条、《厩牧令》给传马条合并”而成的,那么养老《厩牧令》‘乘驿”条也许就只是将唐令删改后保留下来的一部分,不能说明唐令中也有与之对应的令文。目前暂从市大树先生说。又,宋家钰先生在《唐(厩牧令)驿传条文的复原及与日本(令)、(式)的比较》一文中,对复原4l条进行了修订。认为‘乘传日四驿,乘驿日六驿”应属唐《公式令》(依据养老《公式令》);“给传乘者,一品十马,二品九马,三品八马,四品、五品四马,六品、七品二马,八品、九品一马”应是唐《杂式》中的条文(依据日本《延喜式・杂式》);“三品已上敕召者,给四马,五品三马,六品已下有差”则是唐《公式令》“给驿马”条(依据养老《公式令》“给驿马”条)。故只保留了‘‘凡给马者,官爵一品八匹,嗣王、郡王及二品六匹,三品五匹,四品、五品四匹,六品三匹,七品以下二匹”部分,并认定这里的“给马”是指给传送马嘲。由于这一新令文中只规定了传送马数,并无给驿马数,故不取市大树先生“‘诸公使须乘驿及传送马’一句应作为整条令文的开始”说。那么综合来看,宋9条应重新复原为:诸给传送马者,官爵一品八匹,嗣王、郡王及二品六匹,三品五匹,四品、五品四匹,六品三匹,七品以下二匹。(尚书侍郎、卿、监、诸卫将军及内臣奉使宣召,不限匹数多少,临时听旨。)若不足者,即以私马充。其私马因公致死者,官为酬替。(10)复原第47条:诸官私阑遗马、驼、骡、牛、驴、羊等,直有官印、更无私记者,送官牧。若无官印及虽有官印、复有私记者,经一年无主识认,即印入官,勿破本印,并送随近牧,别群牧放。若有失杂畜者,令赴牧识认,检实印作“还”字付主。其诸州镇等所得阑遗畜,亦仰当界内访主。若经二【l】《令集解》卷三十四《职员令》“兵部省”条,第853~856页。[2】《唐研究》第十四卷,第163~167页。另外,卢向前:《唐代政治经济史综论一甘露之变研究及其他》三《唐代驿传马政制度研究》亦认为此处的“给马”是指“给传送之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4月,第194页。万方数据
012/唐史论丛第二十辑季无主识认者,并当处出卖。先卖充传驿,得价入官。后有主识认,勘当知实,还其本价。本条复原基本上与《拾遗》的复原相同,即以《宋刑统》卷二十七《杂律》所引《厩牧令》“官私阑马、驼”条为蓝本,参以宋10条而成。这一复原是值得肯定的,但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分析。《宋刑统》比宋10条多出‘先卖充传驿”一句…,故据之复原。但正如宋先生所指出的,唐代的称谓‘传马”、‘传驴”、‘传送马”等在《宋刑统》中都变为‘传驿”叫,那么这里的‘先卖充传驿”在唐令中是否为别的说法?其实这句话在《令集解》中作‘先卖充传马”。按,如果唐《厩牧令》亦是如此的话,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本条令文规定的是阑逸的官畜,包括马、驼、骡、牛、驴、羊等,并不单指马而言,那么假设这些阑畜是驼、骡、驴,如何将其卖充“传马”?但这个矛盾是可以解释的,《令集解》作注云:“问:得牛亦卖充马哉?”答:“此文为马,其于牛得价人官耳。”叫据此可知,令文原本确系如此,只提及马而未提及其他牲畜,如果是牛,就要另行处理。这也从反面证明,唐令原文就是‘先卖充传马”,在复原时《宋刑统》中的‘先卖充传驿”应修正为‘先卖充传马”H1。又,复原令文中的‘锗官私阑遗马、驼、骡、牛、驴、羊等”与‘其诸州镇等所得阑遗畜”句,《天圣令・厩牧令》原作‘锗官私阑马、驼、骡、牛、驴、羊等”与‘其诸州镇等所得阑畜”,《令集解》同。但宋先生认为,《宋刑统》作“阑遗畜”云云,在复原时,由于史料阙如,暂从《宋刑统》的说法。这一观点已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前揭张文昌先生文认为:“在唐代的法典中,使用‘阑遗’二字时,应该是通指遗失包括畜产在内的财物;至于仅用‘阑’字时,则是单纯指遗失了‘牲畜’……要复原唐令的文字,较谨慎的复原做法,应当保持原貌,不该妄加改动才[1】宋9条原文作:“其诸州镇等所得阑畜,亦仰当界内访主。若经二季无主识认者,并当处出卖,得价入官。”[2】宋家钰:《复原研究》,第509页。[3】《令集解》卷三十八《厩牧令》“国郡爷’注。第936页。[4]这里牵涉到《宋刑统》和《养老令》哪个更接近唐令的问题。笔者认为,《令集解》明言“此文为马”,可知其所据的唐《厩牧令》确实作“马”字而非“驿”。在没有其他史料的情况下,暂从《令集解》的说法。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13是。”“1但张说并不完全正确,《唐律疏议》卷十六“私有禁兵器”条《疏议》引《军防令》云:“阑得甲仗,皆即输官。”口1可见,在唐代“阑”字亦可指物而言。《天圣令》读书班成员赵晶先生认为,“阑”不单指有生命的牲畜而言,亦可指物。从有生命物和无生命物的角度来辨析“阑”和‘谴”是不恰当的。他认为在复原本条唐令时应不应该保留‘谴”字,还需再斟酌。笔者赞同这样的认识,目前暂从宋先生的复原。另外,《天圣令・厩牧令》中‘有令不行”的唐令部分,可以视为唐《厩牧令》的原文,在复原过程中,这部分令文可以被直接纳入到复原本中。但是其中有几条令文,由于校证和复原者理解的失误,在句读标点上仍存在问题,从而影响了唐《厩牧令》的正确性。笔者在这里试做探讨。(1)复原第17条(唐11条):诸牧,马驹以小“官”字印印右膊,以年辰印印右髀,以监名依左、右厢印印尾侧。(若行容端正,拟送尚乘者,则不须印监名。)至二岁起脊,量强、弱、渐,以“飞”字印印右髀、膊;细马、次马俱以龙形印印项左。(送尚乘者,于尾侧依左右闲印,印以“三花”。其余杂马送尚乘者,以“风”字印印左膊;以“飞”字印印右髀。)骡、牛、驴皆以“官”字印印右膊,以监名依左、右厢印印右髀;其驼、羊皆以“官”字印印右颊。(羊仍割耳。)经印之后,简入别所者,各以新入处监名印印左颊。官马赐人者,以“赐”字印;配诸军及充传送驿者,以“出”字印,并印右颊。笔者认为,本条中“至二岁起脊,量强、弱、渐,以‘飞’字印印右髀、膊”一句的标点有误。首先看“至二岁起脊”。‘趣脊”二字,一般认为是指马的脊背生长,但此说不通。因为这样的话,‘‘起脊”就是一种生理规律,根本不需将其作为规定写在令文里;另外马的个体有差异,不会全部都在二岁‘‘起脊”。所以这样的断句必然有问题。笔者认为,“至二岁起脊”应从‘‘起”字后断开,“脊”属下句。【l】载《唐研究》第十四卷,第509~571页。[2】(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笺解:《唐律疏议笺解》卷十六《擅兴律》“私有禁兵器”条,第1218页。万方数据
014/唐史论丛第二十辑因为在《天圣令》中,除本条外,‘‘起”字一共有“始于”Ⅲ、“征召”口1、“建造”。1以及‘‘起居注”H1之‘q要’四种含义。其在唐令中出现的,均取“始于”之意。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本条中的‘‘起”字,也是‘‘从……开始”之意。故“至二岁起”就是‘‘从二岁开始”。至于后面的‘脊,量强、弱、渐,以‘飞’字印印右髀、膊”句,笔者认为,这里规定的是根据马匹生长的情况,分出强壮与弱小的等级,以先强后弱的顺序逐渐在马的身上印出“飞”字b1。马匹的强弱,以脊背的生长情况为表征,考量的是强与弱,原标点将“渐’’与‘强弱”并列,不妥。综而言之,本句整体应标点作:“至二岁起,脊量强、弱,渐以‘飞’字印印右髀、膊”。(2)复原第27条(唐18条):诸牧,细马、次马监称左监,赢马监称右监。仍各起第,一以次为名。马满五千匹以上为上。(数外孳生,计草父三岁以上,满五千匹,即申所司,别置监。)三千匹以上为中,不满三千匹为下。其杂畜牧,皆同下监。(其监仍以土地为名。)即应别置监,官牧监与私牧相妨者,并移私牧于诸处给替。其有屋宇,勿令毁剔,即给在牧人坐,仍令州县,量酬功力及价直。宋家钰先生将本令第二句标点为“仍各起第,一以次为名”,含义不甚明了。《唐六典》卷一七《太仆寺》‘锗牧监”条载:“凡马有左、右监以别赢良,以数纪为名,而著其簿籍;细马之监称左,赢马之监称右。(其杂畜牧皆同下监,仍以土地为其监名。)”陋1与本条令文的说法不尽相同,但其内涵是一致的。从中可知,马[1]《田令》唐25条,《赋役令》唐2条、唐3条、唐26条,《厩牧令》唐4条、唐18条,《营缮令》宋24条,《杂令》宋22条、宋34条、唐16条。[2]《假宁令》宋18条。[3】《营缮令》宋6条。[4】《杂令》宋9条。[5】罗丰:《规矩或率意而为?——唐帝国的马印》认为,印“飞”字印的马是“二岁起脊的细马”,《唐研究》第十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6页。【6](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诸牧监”条,第486页。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15监的命名是以‘数纪”为方法的,即从‘第一”开始,以次类推。故原令文的含义就是说应该是从第一监开始计数。那么本句应标点为‘仍各起第一,以次为名”…。另外,‘仍令州县,量酬功力及价直”中的逗号宜删掉。(3)复原第30条(唐20条):诸府内,皆量付官马令养。其马主,委折冲、果毅等,于当府卫士及弩手内,简家富堪养者充,免其番上镇、防及杂役;若从征军还,不得留防。在唐代,番上、镇防与杂役分别是不同的制度。番上指府兵轮番到京师宿卫,每府根据其与京师的远近,分番的次数也不一样口1。《新唐书》卷五o《兵志》云:“凡当宿卫者番上,兵部以远近给番,五百里为五番,千里七番,一千五百里八番,二千里十番,外为十二番,皆一月上。若简留直卫者,五百里为七番,千里八番,二千里十番,外为十二番,亦月上。”。1又,《天圣令・仓库令》唐条:‘锗州镇防人所须盐,若当界有出盐处,役防人营造自供。无盐之处,度支量须多少,随防人于便近州有官盐处运供。如当州有船车送租及转运空还,若防人向防之日,路经有盐处界过者,亦令量力运向镇所。”州故“免其番上镇、防及杂役”一句应标点为“免其番上、镇防及杂役”。[1】李锦绣:《“以数纪为名”与“土地为名”——唐代前期诸牧监名号考》认为:“唐代牧监究竟是‘以数纪为名’还是‘以土地为名’,主要不是看牧监是马牧还是牧杂畜,而是看牧监分布在何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隋唐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编:《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一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叭1年2月,第133页。【2】孟宪实:《唐代府兵“番上”新解》认为:“番上在府兵制度中,既有京师宿卫的涵义,也有地方执勤的涵义,凡属列入兵部常规计划的府兵守卫类的轮番值勤,皆可称为番上。”《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O《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26页。(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兵部郎中员外郎”条载:“百里外五番,五百里外七番,一千里外八番,各一月上;二千里外九番,倍其月上。若征行之镇守者,免番而遣之。”第156页。【4】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圣令校证》下册,第284页。万方数据
016/唐史论丛第二十辑二、复原令文的顺序问题笔者认为,复原本中一些令文的排列顺序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由宋令复原而来的唐令和不见于传世文献的唐令的位置安放上。如果我们承认天圣《厩牧令》所附的唐令是唐《厩牧令》原文的话,那么我们在安插复原后的宋令时,就要以唐令的顺序为主线,将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以使其符合唐令的逻辑顺序。这就要求我们明晰唐《厩牧令》的内容分类和编排顺序。笔者赞同宋先生在《复原研究》中对唐《厩牧令》所做的分类,即:1.‘锗畜给丁饲养类”;2.‘锗畜管理责课类”;3.‘锗畜印字类”;4.‘锗牧置监与牧地管理类”;5.‘驿传类”;6.“阑畜、赃畜、死病畜处理与官私畜帐类”。下面的探讨,就是以这六种分类为基础的。(1)在复原本中,第一类令文共五条,完全是由宋l一5条复原成的唐令组成的,是关于给系饲官畜饲丁、草料、粟豆、脂药的规定。而被宋先生归人第二类的《天圣令・厩牧令》唐3、4条亦是与此相关的规定:诸系饲,马、驼、骡、牛、驴一百以上,各给兽医一人;每五百加一人。州军镇有官畜处亦准此。太仆等兽医应须之人,量事分配。(于百姓、军人内,各取解医杂畜者为之。其殿中省、太仆寺兽医,皆从本司,准此取人。补讫,各申所司,并分番上下。军内取者,仍各隶军府。)其牧户、奴中男,亦令于牧所分番教习,并使能解。诸系饲,杂畜皆起十月一日,羊起十一月一日,饲千;四月一日给青。这些规定是与系饲中官畜的治疗、草料的饲喂密切相关的,故也应被归人第一类之中,放在原宋5条之后。(2)复原第11条(唐6条)云:诸牧,牝马四岁游牝,五岁责课;牝驼四岁游牝,六岁责课;牝牛、驴三岁游牝,四岁责课;牝羊三岁游牝,当年责课。复原第12条(原宋6条)云:诸牧,马、驼、骡、牛、驴、羊,牝牡常同群。其牝马、驴,每年三月游牝。应收饲者,至冬收饲之。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17这两条分别是针对牧监中牲畜责课与同群游牝的规定。其中复原第12条是新出材料。按,《厩牧令》第二类条文是关于诸牧牲畜管理的,按照宋先生的排列顺序,复原第7条(唐2条)规定置牧长,复原第10条(唐5条)规定别群,复原第13条(唐7条)规定牲畜课驹、犊数。在牧监中,应该是先规定设牧长,然后分别是别群、游牝、责课时间、责课数量的规定。这样看来,复原第11条与第13条关系最近,而复原12条则与复原10条最为密切。所以这几条的顺序应调整为:复原10、12、11、13条,即唐5、宋6、唐6、唐7条。(3)复原第23条云:诸殿中省尚乘每配习驭调马,东宫配翼驭调马,其检行牧马之官,听乘官马,即令调习。它原本是仁井田隍先生根据《唐律疏议》卷十五《厩库律》“官马乘用不调习”条疏议复原的。在《拾遗》中,本条位于“应给传送”条和“官马死失”条之间。这说明仁井田陧先生认为,本条是官员乘马规定的一部分,其法意目的在于用马制度。而复原本将其放置在了第二类‘锗畜印字”与第三类‘锗牧置监与牧地管理”之间,实际上它与这两类毫无联系。笔者认为,应按照《唐令拾遗》的编排顺序,将其置于“驿传类”条文之中。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将其置于复原第43条(唐24条)‘锗官府马检校”之前。(4)复原第24条云:陇右诸牧监使每年简细马五十匹进。其祥麟、凤苑厩所须杂给马,年别简庭壮敦马一百匹,与细马同进。仍令牧监使预简敦马一十匹别牧放,殿中须马,任取充。若诸监之细马生驹,以其数申所由司次入寺。其四岁以下庭马,每年简充诸卫官马。这是宋先生根据《唐六典》卷十一“尚乘局”条和卷十七‘锗牧监”条的相关记载复原的,《天圣令・厩牧令》与《拾遗》中均无此条。盖宋先生认为,《唐六典》中“凡每岁进马赢良有差。使司每岁简细马五十匹、敦马一百匹进之。若诸监之细马生驹,以其数申所由司次入寺。其四岁以下廛马,每年简充诸卫官马”…的前、后分别对应于《天圣令・厩牧令》的唐11和3l条,[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锗牧监”条,第487页。万方数据
018/唐史论丛第二十辑因而认定这段引文本身亦是《厩牧令》的令文,并将其复原成上引的一条令文。其实未必如此,先看一条旁证:《唐六典》同卷同条云:凡马有左、右监以别其赢良,以数纪为名,而著其簿籍;细马之监称左,粗马之监称右。(其杂畜牧皆同下监,仍以土地为其监名。)凡马各以年、名籍之,每岁季夏造。至孟秋,群牧使以诸监之籍合为一,(诸群牧别立南使、北使、西使、东使,以分统之。)常以仲秋上于寺。凡马以季春游牝。…其中,“凡马各以年、名籍之……常以仲秋上于寺”云云的前后,分别对应于《天圣令・厩牧令》的唐18和宋6条,但这句话本身并不是《厩牧令》的令文,而是另有所本。关于群牧使的规定,亦见于《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驾部郎中员外郎”条:而监、牧六十有五焉,皆分使而统之。(南使十五监,西使十六监,北使七监,东使九监,盐州使八监,岚州使三监,则厩牧及诸司马、牛、杂畜各隶于籍帐,以时受而藏之。)伫1对比可知,这些规定均不是《厩牧令》中的内容,我们不能因为其前后是《厩牧令》令文就断定其本身也是《厩牧令》令文。细审本令,包含以下几种含义:陇右诸牧监每年进细马五十匹;陇右诸牧监每年给祥麟、凤苑厩进赢壮敦马一百匹,以充杂给马;陇右诸牧监豫简十匹敦马别牧放,供殿中省随时取用;诸监细马生驹,上报太仆寺,其中四岁以下赢马,充诸卫官马。这条令文总体上是关于陇右诸牧监为闲厩、殿中省、诸卫进呈马匹的规定,所以与‘锗畜印字类”及‘锗牧置监与牧地管理类”初不相干。又,日本《延喜式》卷四十八《左马寮》‘御牧”条云:右诸牧驹者,每年九月十日国司与牧监若别当人等(信浓、甲斐、上野三国任牧监,武藏国任别当)。临牧检印,共署其帐。简系齿四岁已上可堪用者,调良,明年八月附牧监等贡上。若不中贡者,便充驿传马(信[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诸牧监”条,第486页。[2】(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驾部郎中员外郎”,第163页。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19浓国不在此限)。“年贡”条云:凡年贡御马者,甲斐国六十疋(真衣野、柏前两牧卅疋。穗坂牧卅疋),武藏国五十疋(诸牧卅疋。立野牧廿疋),信浓国八十疋(诸牧六十疋,望月牧廿疋),上野国五十疋。…这是日本根据国内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新《式》,但其诸牧进贡马匹名目之细,与《唐六典》列举陇右诸牧监及诸监有相似之处,因此笔者怀疑《唐六典》此条采用的是唐《式》,并非取材于《厩牧令》。综上两个原因,复原第24条应从复原本中删除。(5)对于《厩牧令》驿传部分的条文顺序,宋家钰先生说:‘‘从法令编纂的逻辑来说,应是先规定‘驿’和‘传’的设置,次规定‘驿’和‘传’马、驴的饲养,然后才是‘驿马’和‘传马’的使用规定,等等。”伫1所以,他对复原本中驿传条文的顺序做了调整,指出原来的复原34条(唐35)和复原36条(唐21)的位置不正确,经过调整后,唐21条变为复原34条,唐35条变为复原39条。这样一来,驿传部分的令文顺序就变成:[复三一】唐32“置驿”条[复三二]唐33“置驿长、驿马”条(疑缺置传马数)[复三三]唐34“驿马给丁”条[复三四]唐21“驿马、传送马驴取官马和传送马驴主养马”条【复三五】宋11“置水驿”条【复三六】宋15“诸驿受粮橐”条(此条疑为唐令,未能复原)[复三七】宋12“乘驿及传送马驴不得腾过”条(下略)01可是,唐32、33条规定的是陆驿设置,宋11条规定的是水驿的设置,它们均属于‘驿和传的设置,’类,唐34、21条则属于“驿、传马驴的饲养”类,故不应把宋11条放在唐21条之后,而应将其置于唐33条之后。这样才能符合宋先生所[1】《延喜式》卷四十八,经济杂志社发行,(日)明治三十三年十一月,第1127页。【2】《唐研究》第十四卷,第161页。[3]《唐研究》第十四卷,第162页。万方数据
020/唐史论丛第二十辑提出的令文编纂逻辑。所以,宋先生所谓复原31至36的顺序应该重新调整为唐32条、唐33条、宋11条、唐34条、唐21条、宋15条。三、余论《天圣令・厩牧令》是由15条宋令和35条唐令组成的,前者是“因旧文以新制参定”,后者在宋代已经‘不行’。不论宋令还是唐令,都是先规定厩、牧牲畜的饲养,然后规定驿传(递)的相关制度,这就是整个唐宋《厩牧令》大致的编排逻辑。然而,在这看似清晰的令文顺序背后,却隐藏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宋家钰先生指出,唐令32-35条实应排在唐20条之后,‘它们显然是因漏抄,补抄在篇末的”“1。这个观点的依据就是日本养老《厩牧令》的令文顺序。笔者认为,这一结论值得商榷,下面先来排比一下《天圣令・厩牧令》中的宋令与唐令及其与养老《厩牧令》的关系(见下表):《天圣令・厩牧令》系饲给丁饲养类宋1系饲象、马给兵、牧子宋2系饲象、马给干豪宋3系饲给豆、盐、药养老《厩牧令》l厩细马、饲干青、给丁2马户分番宋4系饲官擀、豆宋5官畜请脂药3官畜请脂、药4牧马帐条唐1马、牛成群唐2诸牧置长唐3给兽医5每牧置长、马牛成群诸畜管理责课类宋6牝牡同群、游牝唐4杂畜饲干青唐5驹、犊三岁别群唐6游牝责课之岁唐7年课驹、犊唐8每剩驹、犊唐9杂畜死耗唐10失杂畜6游牝责课、年课驹、犊7每剩驹、犊8马牛死耗9失马牛[1】宋家钰:《复原研究》,第498页。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21《天圣令・厩牧令》唐11马牛印字唐12诸府官马印字诸畜印字类宋7羊供祭勿印诸牧置监与牧地管理类唐20卫士家养官马唐21驿马取官马、马主养马唐22官马、传送马死阙备替唐23驿马老病货卖唐24诸府官马检校唐25官马、传送马从军行宋9出使给马等第、无马私马充马匹养老《厩牧令》10在牧驹犊对印、印字唐13驿监镇戍马牛印字唐14印在省府唐15在牧驹、犊对印唐16官户、奴充牧子唐17牧侧人人牧地唐18诸牧置监宋8牧地烧草唐19须猎师1l牧地烧草12校印牧马13兵士家养马16置驿马、用官马、中户养19官马死失备替20驿传马老病货卖唐26官^乘传鞘唐27州县传马承直给地21公使乘驿不足私马充22公使乘传马供官物使用类宋10官私阑马、驼等宋11水路给船宋12乘递不得腾过唐28赃马、杂畜分决唐29官畜私马帐唐30私马申牒造印唐31官马、骡、驼、牛死23国郡得阑畜17水驿18乘递不得腾过24阑遗物、赃畜25官私马牛帐条26官私马牛死收皮脑27因公事乘官私马致死28官畜在道赢病宋13因公使乘官私马致死宋14官畜在道赢病万方数据
022/唐史论丛第二十辑《天圣令・厩牧令》唐32置驿唐33置驿长、驿马驿传类宋15诸驿受粮禀唐34驿马给丁唐35传马差给养老《厩牧令》14置驿15置长通过这个表可以直观地看到…,《天圣令・厩牧令》应是从唐《厩牧令》中逐条选取而加以修订后的令文,但在编纂时,唐令被选用的少,被废弃的多。比如,宋代完全承用了唐代的‘锗畜给丁饲养类”令文而加以修订,而在‘锗畜管理责课类”中仅保留了“牝牡同群、游牝”条,其他同类令文均被废弃不用。宋先生认为,唐32—35条必在唐21条之前伫1,原因是34条云驿家役丁“分为四番上下(下条准此)”中的‘下条准此”,只有唐21条才能与之匹配。这是一条强有力的证据,它使我们能够肯定这部分唐令的位置确系发生了错乱。但据此并不能得出这四条令文是被遗漏而补抄在篇末的结论,因为假如修《天圣令》时这些条文就已经被排在了篇末,那么明代书手也就自然会照样抄写了。再观察表中的《天圣令・厩牧令》部分,其中的宋令与唐令能否对应起来呢?宋l一8条与唐令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不待烦言。而宋9—14条,均是关于马匹使用的相关规定,与唐20—31条均属于一个类型,它们之间亦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换言之,宋9—14条完全脱胎于唐20・31条这部分令文口1。而那些明确属于‘驿传”类的条文,宋15条在宋令的篇末,唐32—35条亦在唐令的篇末,位置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宋令在编修时,虽然是“以新制参定”,但基本上没有打破唐令[1]其中,为了理解清楚《天圣令・厩牧令》的本来面貌,将养老《厩牧令》的顺序作了调整,以与天圣《厩牧令》相匹配(这与宋先生的做法是相反的)。[2]这是宋先生《复原研究》中的观点,其后他修改了自己的看法,将唐35条移至唐22条之后、23条之前。见《唐(厩牧令)驿传条文的复原及与日本(令)、(式)的比较》,第162页。当然,调整唐35条是在复原唐《厩牧令》时涉及到的问题,与本节要讨论的唐32~35条是否被整体补抄在篇末无关。[3】其中,宋11“水路给船”貌似与马无关,属于“置驿”类,但云:“诸水路州县,应合递送而递马不行者,并随事闲繁,量给人船。”可见,它依然是关于马匹的使用规定,只有马匹不能行走时才给船,这是被动的,并非主动地设置水驿、给船。复原之后的唐令依然是如此。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23的格局,是严格按照唐令的顺序来编排的,只不过是剔除了一些又保留了一些罢了。总之,出现这样的结果不是明代书手造成的,《厩牧令》发生错简的年代实应在唐宋之间。这是笔者的一个推测,理由就是宋先生业已说过的:“明本开元《厩牧令》‘唐32’条至‘唐35’条和天圣《厩牧令》‘宋15’条,都属驿传类。”试想,同一类型的条文均被放置在唐令和宋令的篇末说明了什么?因此,我怀疑宋先生所说唐令第32—35条是明人在抄《天圣令》时“补抄在篇末”的说法不够确切。总之,这种状况的出现,不应是明代书手的失误,而是当《天圣令》修撰时,宋人所见到的唐《厩牧令》的顺序已然如此。目前,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推敲了唐《厩牧令》原文,共5l条令文,附录于文后。附:唐《厩牧令》复原本(侯振兵修订本)说明:(1)在这篇《厩牧令》中,笔者随文注释了每条令文在《天圣令・厩牧令》中的序号,这样做是为了查找和核对的方便,也便于读者对笔者的复原进行批评。(2)这篇《厩牧令》,有大部分条文都与宋家钰先生的复原保持一致,这是因为笔者对该部分复原没有新的意见,故维持《复原研究》的原貌。(3)笔者在对宋先生复原的修正均体现在这篇令文中,前文未涉及而须特别说明的,则随文加注。(4)凡是经笔者改动过的令文,均用楷体字;目前仍存疑的文字以斜体标出。1.(原宋1条)诸系饲,象一头给丁二人,细马一匹、中马二匹、驽马三匹、驼牛骡各四头、驴及纯犊各六头、羊二十口各给丁一人。(纯,谓色不杂者。若饲黄禾及青草,各准运处远近,临时加给。)乳驹、乳犊十给丁一人牧饲。2.(原宋2条)诸系饲,给干者,象一头,日给桌六围;马一疋、驼一头、牛一头,各日给橐一围;羊十一口,日给橐一围(每围以三尺为限);蜀马一疋,骡一头,各日给橐八分;驴一头,日给橐四分;乳驹五疋、乳犊五头,各日给橐一围,青草倍之。3.(原宋3条)诸系饲,给稻、粟、豆、盐者,象一头,日给稻、豆各三斗,盐一升;乳象一头,日给稻、豆各六斗,盐二升。马一疋,日给粟一斗、盐六勺;万方数据
024/唐史论丛第二十辑乳马一疋,日给粟二斗,盐一合二勺。驼一头,日给豆[?升]Ⅲ、盐三合(运物在道者,日给豆一斗);乳驼一头,日给豆一斗、盐三合。牛一头,日给豆[?升]、盐二合(运物在道者,日给豆一斗);乳牛一头,日给豆一斗、盐二合;田牛一头,日给豆五升、盐二合。羊一口,日给粟豆各一升四合、盐六勺。象、马、骡、牛、驼饲青草日,粟、豆各减半,盐则恒给。饲黄禾及青草者,粟、豆全断。若无青可饲,粟、豆依旧给。其象至冬,给羊皮及故毡作衣。4.(宋4条,未复原)诸系饲,官畜应请草、豆者,每年所司豫料一年须数,申三司勘校,度支处分,并于厩所贮积,用供周年以上。其州镇有官畜,草豆应出当处者口】,依例贮饲。5.(原宋5条)诸官畜应请脂、药疗病者,所司豫料须数,每季一给。6.(唐3条)诸系饲,马、驼、骡、牛、驴一百以上,各给兽医一人;每五百加一人。州军镇有官畜处亦准此。太仆等兽医应须之人,量事分配(于百姓、军人内,各取解医杂畜者为之。其殿中省、太仆寺兽医,皆从本司,准此取人。补讫,各中所司,并分番上下。军内取者,仍各隶军府)。其牧,户、奴中男,亦令于牧所分番教习,并使能解。7.(唐4条)诸系饲,杂畜皆起十月一日,羊起十一月一日,饲干;四月一日给青。8.(唐1条)诸牧,马、牛皆以百二十为群,驼、骡、驴各以七十头为群,羊六百二十口为群,别配牧子四人(二以丁充,二以户、奴充)。其有数少不成群者,均人诸长。9.(唐2条)诸牧畜,群别置长一人,率十五长置尉一人、史一人。尉,取八品以下散官充,考第年劳并同职事,仍给仗身一人。长,取六品以下及勋官三品以下子、白丁、杂色人等,简堪牧养者为之。品子经八考,白丁等经十考,各随文武依出身法叙。品子得五上考、白丁等得六上考者,量书判授职事。其白丁等年满无二上考者,各送还本色。其以理解者,并听续劳。10.(唐5条)诸牧,牡驹、犊每三岁别群,准例置尉、长,给牧人。其二岁[1】《厩牧令》中无给豆的升数,故宋家钰先生用“[?升】’,表示。[2]原标点作“其州镇有官畜草、豆,应出当处者,依例贮饲”,误。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25以下并三岁牝驹、犊,并共本群同牧,不须别给牧人。11.(原宋6条)诸牧,马、驼、牛、驴、羊,牝牡常同群。其牝马、驴,每年三月游牝。应收饲者,至冬收饲之。12.(唐6条)诸牧,牝马四岁游牝,五岁责课;牝驼四岁游牝,六岁责课;牝牛、驴三岁游牝,四岁责课;牝羊三岁游牝,当年责课。13.(唐7条)诸牧,牝马一百匹,牝牛、驴各一百头,每年课驹、犊各六十(其二十岁以上,不在课限。三岁游牝而生驹者,仍别簿申省),骡驹减半。马从外蕃新来者,课驹四十,第二年五十,第三年同旧课。牝驼一百头,三年内课驹七十。白羊一百口,每年课羔七十口。投羊一百口,课羔八十口。14.(唐8条)诸牧,马剩驹一匹,赏绢一疋。驼、骡剩驹二头,赏绢一疋。牛、驴剩驹、犊三头,赏绢一匹。白羊剩羔七口,赏绢一疋。毅羊剩羔十口,赏绢一疋。每有所剩,各依上法累加。其赏物,二分入长,一分入牧子(牧子,谓长上专当者)。其监官及牧尉,各通计所管长、尉赏之(通计,谓管十五长者,剩驹十五匹,赏绢一疋;监官管尉五者,剩驹七十五匹,赏绢一疋之类。计加亦准此。若一长一尉不充,余长、尉有剩,亦听准折赏之)。其监官、尉、长等阙及行用无功不合赏者,其物悉入兼检校合赏之人。物出随近州;若无,出京库。应赏者,皆准印后定数,先填死耗足外,然后计酬。15.(唐9条)诸牧,杂畜死耗者,每年率一百头论,驼除七头,骡除六头,马、牛、驴、毅羊除十,白羊除十五。从外蕃新来者,马、牛、驴、投羊皆听除二十,第二年除十五;驼除十四,第二年除十;骡除十二,第二年除九;白羊除二十五,第二年除二十;第三年皆与旧同。其疫死者,与牧侧私畜相准,死数同者,听以疫除(马不在疫除之限。即马、牛二十一岁以上,不人耗限。若非时霜雪,缘此死多者,录奏)。16.(唐10条)诸在牧失官杂畜者,并给一百日访觅,限满不獯,各准失处当时估价征纳,牧子及长,各知其半(若户、奴充牧子无财者,准铜依加杖例)。如有阙及身死,唯征见在人分。其在厩失者,主帅准牧长,饲丁准牧子。失而复得,追直还之。其非理死损,准本畜理征填。住居各别,不可共备,求输佣直者亦听。17.(唐11条)诸牧,马驹以小“官”字印印右膊,以年辰印印右髀,以监名依左、右厢印印尾侧(若行容端正,拟送尚乘者,则不须印监名)。至二岁起,脊万方数据
026/唐史论丛第二十辑量强、弱,渐以“飞”字印印右髀、膊;细马、次马俱以龙形印印项左(送尚乘者,于尾侧依左右闲印,印以“三花”。其余杂马送尚乘者,以“风”字印印左膊;以“飞”字印印右髀)。骡、牛、驴皆以“官”字印印右膊,以监名依左、右厢印印右髀;其驼、羊皆以“官”字印印右颊(羊仍割耳)。经印之后,简入剐所者,各以新入处监名印印左颊。官马赐人者,以“赐”字印;配诸军及充传送驿者,以“出”字印,并印右颊。18。(唐12条)诸府官马,以本卫名印印右膊,以“官”字印印右髀,以本府名印印左颊。19.(唐13条)诸驿马以“驿”字印印左膊,以州名印印项左;传送马、驴以州名印印右膊,以“传”字印印右髀。官马付百姓及募人养者,以“官”字印印右髀,以州名印印左颊。屯、监牛以“官”字印印左颊,以“农’’字印印左膊。诸州镇戍营田牛以“官”字印印右膊,以州名印印右髀。其互市马,官市者,以互市印印右膊;私市者,印左膊。20.(唐14条)诸杂畜印,为“官”字、‘驿”字、“传”字者,在尚书省;为州名者,在州;为卫名、府名者,各在府、卫;为龙形、年辰、小“官”字印者(小,谓字形小者),在太仆寺;为监名者,在本监;为“风”字、“飞”字及“三花”者,在殿中省;为‘‘农”字者,在司农寺;互市印在互市监。其须分道遣使送印者,听每印同一样,准道数造之。21.(唐15条)诸在牧驹、犊及羔,每年遣使共牧监官司对印。驹、犊八月印,羔春秋二时印及割耳,仍言牝牡入帐。其马,具录毛色、齿岁、印记,为簿两道,一道在监案记,一道长、尉自收,以拟校勘。22.(宋7条,未复原)诸牧,羊有纯色堪供祭祀者,依所司礼料简拟,勿印,并不得损伤。其羊豫遣养饲,随须供用。若外处有阙少,并给官钱市充。23.(唐16条)诸官户、奴充牧子,在牧十年,频得赏者,放免为良,仍充牧户。24.(唐17条)诸牧侧人欲人牧地采斫者,本司给牒,听之。25.(唐18条)诸牧,细马、次马监称左监,磊马监称右监。仍各起第一,以次为名。马满五千匹以上为上(数外孳生,计草父三岁以上,满五千匹,即申所司,别置监),三千匹以上为中,不满三千匹为下。其杂畜牧,皆同下监(其监仍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27以土地为名)。即应别置监,官牧监与私牧相妨者,并移私牧于诸处给替。其有屋宇,勿令毁剔,即给在牧人坐,仍令州县量酬功力及价直。26.(唐19条)诸牧,须猎师之处,简户、奴解骑射者,令其采捕,所杀虎狼,依例给赏。27.(原宋8条)诸牧地,恒以正月以后,从一面以次渐烧,至草生使遍。其乡土异宜,及比境草短不须烧处,不用此令。28.(唐20条)诸府内,皆量付官马令养。其马主,委折冲、果毅等,于当府卫士及弩手内,简家富堪养者充,免其番上、镇防及杂役;若从征军还,不得留防。29.(唐32条)诸道须置驿者,每三十里置一驿。若地势险阻及无水草处,随便安置。其缘边须依镇戍者,不限里数。30.(唐33条)诸驿各置长一人,并量闲要置马。其都亭驿置马七十五匹,自外第一道马六十匹,第二道马四十五匹,第三道马三十匹,第四道马十八匹,第五道马十二匹,第六道马八匹,并官给。使稀之处,所司仍量置马,不必须足(其乘具,各准所置马数备半)。定数下知。其有山坡峻险之处,不堪乘大马者,听兼置蜀马(其江东、江西并江南有暑湿不宜大马及岭南无大马处,亦准此)。若有死阙,当驿立替,二季备讫。丁庸及粟草,依所司置大马数常给。其马死阙,限外不备者,计死日以后,除粟草及丁庸。31.(原宋11条)诸水驿不配马处,并量事闲繁置船。事繁者每驿置船四只,闲者置船三只,更闲者置船二只。每船一只给丁三人。驿长准陆驿置。32.(唐34条)诸驿马三疋、驴五头,各给丁一人。若有余剩,不合得全丁者,计日分数准折给。马、驴虽少,每驿番别仍给一丁。其丁,仰管驿州每年七月三十日以前,豫勘来年须丁数,申驾部勘同,关度支,量远近支配。仰出丁州,丁别准《式》收资,仍据外配庸调处,依《格》收脚价纳州库,令驿家自往请受。若于当州便配丁者,亦仰州司准丁一年所输租调及配脚直,收付驿家,其丁课役并免。驿家愿役丁者,即于当州取。如不足,比州取配,仍分为四番上下(下条准此)。其粟草,准系饲马、驴给。33.(唐21条)诸州有要路之处,应置驿及传送马、驴,皆取官马驴五岁以上、十岁以下筋骨强壮者充。如无,以当州应入京财物市充。不充,申所司市给。其传送马、驴主,于白丁、杂色(邑士、驾士等色)丁内,取家富兼丁者,付之令养,万方数据
028/唐史论丛第二十辑以供递送。若无付者而中男丰有者,亦得兼取,傍折一丁课役资之,以供养饲。34.(宋15条,未复原)诸驿受粮禀之日,州县官司预料随近孤贫下户,各定输日,县官一人,就驿监受。其窠,若有茭草可以供饲之处,不须纳禀,随其乡便。35.(原宋12条)诸乘驿及传送马、驴,应至前所替换者,并不得腾过。_真:无马、驴之处,不用此令“1。36.(唐22条)诸府官马及传送马、驴,非别敕差行及供传送,并不得辄乘。本主欲于村坊侧近十里内调习者听。其因公使死失者,官为立替。在家死失及病患不堪乘骑者,军内马三十日内备替,传送马六十日内备替,传送驴随阙立替。若马、驴主任流内九品以上官及出军兵余事故,马、驴须转易,或家贫不堪饲养,身死之后,并于当色回付堪养者。若先阙应须私备者,各依付马、驴时价酬直。即身死家贫不堪备者,官为立替。37.(唐35条)诸传送马,诸州《令》、《式》外不得辄差。若领蕃客及献物入朝,如客及物得给传马者,所领送品官亦给传马(诸州除年常支料外,别敕令送人京及领送品官,亦准此)。其从京出使应须给者,皆尚书省量事差给,其马令主自饲。若应替还无马,腾过百里以外者,人粮、粟草官给。其五品以上欲乘私马者听之,并不得过合乘之数;粟草亦官给。其桂、广、交三府于管内应遣使推勘者,亦给传马。38.(唐23条)诸府官马及传送马、驴,每年皆刺史、折冲、果毅等检简。其有老病不堪乘骑者,府内官马更对州官简定;两京管内,送尚书省简;驾不在,依诸州例。并官为差人,随便货卖,得钱若少,官马仍依《式》府内供备,传马添当处官物市替。其马卖未售间,应饲草处,令本主备草直。若无官物及无马之处,速申省处分,市讫申省。省司封印,具录同道应印马州名,差使人分道送付最近州,委州长官印;无长官,次官印。其有旧马印记不明,及在外私备替者,亦即印之。印讫,印署及具录省下州名符,以次递比州。同道州总准此,印讫,令最远州封印,附便使送省。若三十日内无便使,差专使送,仍给传驴。其人两京者,并于尚书省呈印。[1】黄正建先生认为,宋先生‘根据《养老令・厩牧令》第18条认为这条令文是在唐令基础上制定的,可以复原为唐令……但宋氏在复原时认为应加上‘驿驴、传驴’则证据不足”。见《(天圣令)与唐宋制度研究》第二章《(天圣令)中的律令格式敕》,第3l页。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02939.(原宋9条)诸给传送马者,官爵一品八匹,嗣王、郡王及二品六匹,三品五匹,四品、五品四匹,六品三匹,七品以下二匹。(尚书侍郎、卿、监、诸卫将军及内臣奉使宣召,不限匹数多少,临时听旨。)若不足者,即以私马充。其私马因公致死者,官为酬替。40.(补)诸殿中省尚乘每配习驭调马,东宫配翼驭调马,其检行牧马之官,昕乘官马,即令调习。41.(唐24条)诸府官马,府别差校尉、旅帅二人,折冲、果毅内一人,专令检校。若折冲、果毅不在,即令别将、长史、兵曹一人专知,不得令有损瘦。42.(唐25条)诸府官马及传送马、驴,若官马、驴差从军行者,即令行军长史共骑曹同知孔目,明立肤、第,亲自检领。军还之日,令同受官司及专典等,部领送输,亦注肤、第;并赍死失、病留及随便附文钞,具造帐一道,军将以下联署,赴省句勘讫,然后昕还。43.(唐26条)诸官人乘传送马、驴及官马出使者,所至之处,皆用正仓,准品供给。无正仓者,以官物充;又无官物者,以公廨充。其在路,即于道次驿供;无驿之处,亦于道次州县供给。其于驿供给者,年终州司总勘,以正租草填之。44.(唐27条)诸当路州县置传马处,皆量事分番,于州县承直,以应急速。仍准承直马数,每马一疋,于州县侧近给官地四亩,供种苜蓿。当直之马,依例供饲。其州县跨带山泽,有草可求者,不在此例。其苜蓿,常令县司检校,仰耘锄以时(手力均出养马之家),勿使荒秽,及有费损;非给传马,不得浪用。若给用不尽,亦任收茭草,拟至冬月,其比界传送使至,必知少乏者,亦即量给。45.(原宋10条)劳韵么阑遗马、鸵、骡、手、驴、半等,直有官印、更无私记者,送官牧。若无官印及虽有官印、复有私记者,经一年无主识认,即印入官,勿破本印,并送随近牧,别群牧放。若有失杂畜者,令赴牧识认,检实印作“还”字付主。莫诸州镇等所得阑遗方,亦仰当界内访主。若经二季无主识认者,并当处出卖。先卖充传马,得价入官。后有主识认,勘当知实,还其本价。46.(唐28条)诸赃马、驴及杂畜,事未分决,在京者,付太仆寺,于随近牧放(在外者,于推断之所,随近牧放)。断定之日,若合没官,在京者,送牧;在外者,准前条估。47.(唐29条)诸官畜及私马帐,每年附朝集使送省。其诸王府官马,亦准此。万方数据
030/唐史论丛第二十辑太仆寺官畜帐,十一月上旬送省。其马帐勘校,讫至来年三月。48.(唐30条)诸有私马五十匹以上,欲申牒造印者听,不得与官印同,并印项。在余处有印者,没官。蕃马不在此例。如当官印处有瘢痕者,亦括没。其官羊,任为私计,不得截耳。其私牧,皆令当处州县检校。49.(唐3l条)诸官马、骡、驼、牛死者,各收筋五两、脑二两四铢;驴,筋三两、脑一两十二铢;羊,筋、脑各一两;驹、犊三岁以下,羊羔二岁以下者,筋、脑各减半。50.(原宋13条)诸因公使乘官、私马以理致死,证见分明者,并免征纳。其皮肉,所在官司出卖,价纳本司。若非理死失者,征陪。51.(原宋14条)诸官畜在道有赢病,不堪前进者,留付随近州县养饲、疗救,粟、草及药官给。差日,遣专使送还本司。其死者,并申所司,收纳皮角。(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万方数据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侯振兵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唐史论丛Tangshi Luncong2015(1)
引用本文格式:侯振兵
唐《厩牧令》复原研究的再探讨[期刊论文]-唐史论丛 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