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木材常见害虫介绍

IT圈 admin 48浏览 0评论

2024年2月21日发(作者:过星腾)

第一节 昆虫概论

根据国际粮农组织发布的“国际植物检疫标准措施”中的定义,有害生物是指任何对植物或植物产品有害的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种、株(品)系或生物型;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对受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不广并进行官方防治的有害生物;植物产品是指未经加工的植物性材料(包括谷物)和那些虽经加工,但由于其性质或加工的性质而仍有可能造成有害生物传入和扩散危险的加工品。出境竹木草制品作为植物产品,其携带的有害生物包括害虫、病原、杂草等。

昆虫和其它生物一样,有着自己特殊的分类位置。它在动物界中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纲。其主要特征如下(仿彩万志图):

1、身体的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是感觉和取食中心,具有口器(嘴)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

3、胸部是运动中心,具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与代谢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器和大部分内脏;

5、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成虫。这种体态上的改变称为变态。

因此,昆虫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体躯三段头、胸、腹,2对翅膀6只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性家族。”

近年来,全国口岸在进境木质包装检疫中,截获频次较高的危险性有害生物依次有:松材线虫、双钩异翅长蠹、大家白蚁等三种,偶尔截获的有:马铃薯甲虫(一类)、中欧山松大小蠹(二类)、美国白蛾(二类)、冬夜蛾(三类)等。

此外,在进境木质包装检疫中发现的一般性有害生物有100多种,常见的种类按类别划分如下。

线虫类:滑刃线虫、真滑刃线虫、伞滑刃线虫、垫刃线虫、腐生线虫等最为常见。

蠹虫类(含长蠹和小蠹):包括黑双棘长蠹、双棘长蠹、拟双棘长蠹、二突异翅长蠹等。

天牛类:包括家茸天牛、松褐天牛、锈斑白条天牛、松脊虎天牛、褐梗天牛等。

白蚁类:包括台湾乳白蚁、木白蚁等。

其它钻蛀类害虫:包括象甲、粉蠹、树蜂等。

仓库害虫类:包括拟谷盗、锯谷盗、扁甲、蕈甲、薪甲、皮蠹、米象、书虱等。

第二节 木材常见害虫介绍

一、光肩星天牛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分布于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浙江省也有分布。危害杨、柳、榆、杉、桦、桑、槭、国槐、樱桃、梨、苹果、李等树种,在浙江地区还危害枫香、悬铃木、苦楝、柿、柑桔、枣等树种。该虫分布广,寄主杂,以幼虫在木材木质部危害,虫道集中分布,致使树干局部中空。1998年美国以危害美国糖槭的光肩星天牛是从我国传入为由,要求所有来自中国的木质包装必须经过热处理、熏蒸处理或特定处理。

二、双钩异翅长蠹

双钩异翅长蠹(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Waterhouse))主要分布于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危害白格、黑格、橡胶树、橄榄、柳安、木棉、合欢、芒果、紫檀、柚木、巴丹、等木材、竹材和藤材,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重要钻蛀性害虫,食性极杂,成虫的钻蛀性极强,在环境不适的条件下,可蛀穿尼龙薄膜、玻璃胶、木板等,以各种虫态通过木、竹、藤料制品和包装辅垫材料传播。

1.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长蠹科Bostrichidae

2.寄主植物:

白格、黑格、华楹、黄桐、橡胶树、木棉、琼楠、橄榄、苹婆、柳安、乳香、合欢、翅果麻、厚皮树、银合欢、洋椿、黄檀、龙竹、龙脑香、嘉榄、芒果、桑、紫檀、柚木、榆绿木、榄仁树、翻白叶、利藤、温武汝、楠榜、巴丹、道以治、大磷刨等木材、竹材和藤材。也能危害衰弱树和树木的枝条。

3. 分布: 中国(台湾、香港)、日本、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以色列、马达加斯加、巴巴多斯、古巴、美国的佛罗里达和迈阿密曾零星发生。

4.危害情况

该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重要钻蛀性害虫,食性极杂。被该虫危害的木材表面可明显地看到蛀孔及其附近的排泄物,里面轻则蛀成许多洞,重则蛀成蜂窝状,极易折断。危害藤科,可降低藤料的韧性,重则使藤料拉断,严重地影响藤料的经济价值。据报道,该虫是马来西亚橡胶木上重要的害虫。我国许多口岸局多次从进口的木材、藤料、木质模具、

木质包装箱上截获此虫。

5.形态特征

成虫: 赤褐色,圆筒形,体长6—15mm,宽2.1—。头部黑色,具细粒状突起。触角10节,锤状部3节,其长度超过触角全长的一半,端节呈椭圆形。前胸背板前缘呈弧状凹入,前缘角有一个较大的齿状突起,与之相连的还有5—6个锯齿状突起,前半部密布粒状突起。鞘翅刻点清晰,排列成行,有光泽,刻点沟间光滑无毛。鞘翅两侧缘自基缘向后几乎平行延伸,至翅后l/4处急剧收缩。雄虫的鞘翅斜面两侧有两对钩状突起,上面的一对较大,呈尖钩状,向上弯曲;下面的一对较小,位于鞘翅边缘,无尖钩,仅稍隆起。雌虫鞘翅斜面仅有稍微隆起的瘤粒,无尖钩。

幼虫: 成熟幼虫体肥胖,长8.5-15mm,宽3.5—4mm,乳白色。体节12节,体壁皱褶。头部大部分被前胸背板覆盖,背面中央有一白色中线,前额密被黄褐色的短柔毛。体向腹节弯曲,胸部特别粗,中央明显具一条白色而稍下陷的中线,中线后端较大。胸部侧面中间有一浅黄色的骨化片,长1.5-1.8mm,斜向,其下方有一椭圆形的气门,黄褐色,长约0.4mm,宽约0.18mm。

蛹: 体长7—15mm。前蛹期体乳白色,可见触角轮廓,锤状部3节,复眼为暗褐色。前胸背板前缘凹入,两侧密布乳白色锯齿状突起,且密布浅褐色柔毛。中胸背板具一瘤突,后胸背板中央有一纵向凹入,后缘具一束浅褐色毛。腹部各节后缘中部有一列浅褐色毛,第6节的毛呈倒“V”形。鞘翅弯向腹部。后蛹期体转浅黄色,复眼和上颚黑色,触角可见柄节、鞭节6节和锤状部3节。前胸背板两侧锯齿状突起呈褐色,鞘翅逐渐向背中 会合,鞘翅斜面的一对突起明显,成虫轮廓明显。

6.生物学

亚热带和热带地区1年1—2代,偶尔2年1代。成虫的发生期长,成虫羽化的时间与气候和环境条件有关。成虫在夜间活动,具弱趋光性和较强的飞行能力,白天常隐蔽在木材或木竹藤制品形成的缝隙中。雌虫喜欢在锯材、剥皮原木、木质包装箱或藤科上产卵,不作母坑道,仅钻进缝隙或孔洞中,或咬一不规则的产卵窝,产卵其中,卵较分散。幼虫的坑道大多数沿木材的纵向伸展,弯曲并相互交错,长可达30cm,直径约6mm。坑道中充满粉状的排泄物。成虫危害时一般排泄大量的蛀屑。成虫的钻蛀性极强,在环境不适的条件下,可蛀穿尼龙薄膜、玻璃胶、木板等。

7.传播途径

远距离以各种虫态通过木竹藤料、制品和包装铺垫材料传播。我国口岸动植物检疫系统多次截获该虫。近距离靠成虫飞行扩散。

8.检疫要点

现场查找直径约6mm的虫孔以及木屑状排泄物,多数情况下,木材内部蛀成许多孔洞或蛀成蜂窝状,极易撬开或折断,在蛀孔内检查有无长蠹。

三、大家白蚁

大家白蚁(Coptotermes curvignathus Holmgren)主要分布于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文莱等国家。为害活树的危险白蚁,群体生活,是社会性昆虫,品级分化为生殖型(包括原始蚁王和蚁后)和非生殖型(包括公蚁和兵蚁),营隐蔽生活,除有翅成虫外,各个品级均隐蔽于巢内,公蚁外出觅食,兵蚁跟随防卫,一般都要事先筑以泥被、隧道隐蔽身躯。随原木和锯材传播。

以上2种害虫是我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规定的二类危险害虫,我国口岸检验检疫局在进境原木检疫中已多次截获该害虫,使用进口原木作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应特别关注。

四、切梢小蠹属

切梢小蠹属(Blastophagus Eichhoff)是中俄植检植保双边协定中,中方提出的检疫性害虫,主要有3种切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横切梢小蠹、多毛切梢小蠹,在我国部分省份均有分布,主要危害松属树种,随木材远距离传播。其中纵坑切梢小蠹在浙江省也有分布。

五、松材线虫

学名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 Buhrer)Nickle,1970

异名 Aphelenchoides xylophilus Steiner & Buhrer,1934;Bursaphelenchus lignicolus

Mamiya,1972

英文名 Pine wood nematode

1.分类地位:属于滑刃目(Aphelenchida)、滑刃亚目(Aphelenchina)、滑刃科(Aphelenchoididae)、伞滑刃属(Aphelenchoides)。

2.寄主植物:43种松属植物及11种非松属针叶树。

3.分布:在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葡萄牙、中国等国均有发生,但危害程度不一,其中以日本受害最重。此病1982年我国在南京市中山陵首次发现,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又相继在安徽、广东、山东、浙江、台湾、香港等省(区)局部地区发现并流行成灾。

4.危害情况:松材线虫侵入树木后,外部症状的显著特点是:先是针叶失水,褪绿,继而变褐,而后整株枯死,针叶全呈红黄色。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或停止,蒸腾作用下降;②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通常能够观察到天牛或其它甲虫侵害和产卵的痕迹;③大部分针叶变为黄褐色,萎蔫,通常可见到甲虫的蛀屑;④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病树干枯死亡,但针叶不脱落。此时树体上一般有多种害虫栖居。

5.形态特征

雌(20):L=1140µm;a=39.4;b=11.1;c=27.3;v=72.9%;st=15.2 µm;

雄(20):L=1070µm;a=47.6;b=11.0;c=31.3;st=15.1 µm;sp=29.8 µm

雌雄虫都呈蠕虫形,虫体细长,长1mm左右。唇区高,缢缩显著。口针细长,其基部微增厚。中食道球卵圆形,占体宽的2/3以上,瓣膜清晰。食道腺细长叶状,覆盖于肠背面。排泄孔的开口大致和食道与肠交接处平行,半月体在排泄孔后约2/3体宽处。卵巢单个,前伸;阴门开口于虫体中后部73%处。上覆以宽的阴门盖。后子宫囊长190µm,约为阴肛距的3/4。雌虫尾亚圆锥形,末端宽圆,少数有微小的尾尖突。雄虫交合刺大,弓状,成对,喙突显著,交合刺远端膨大如盘。雄虫尾似鸟爪,向腹面弯曲,尾端为小的卵状交合伞包裹,退火的交合伞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见,交合伞(为翼)是尾的角质膜的延伸,在问短呈铲状,由于边缘向内卷曲,从背面观呈卵形,从侧面观呈尖圆形。病材中的幼虫虫体前部和成虫相似,但其后部则因肠内积聚大量颗状内含物,以至呈暗色并接结构模糊。幼虫尾亚圆锥形。

6.生物学

松材线虫引发的松树萎蔫病的发生与流行与寄主树种,环境条件,媒介昆虫密切相关。在我国主要发生在黑松、赤松、马尾松上。苗木接种试验,火炬松、海岸松、黄松、云南松、乔松红松、樟子松也能感病,但在自然界尚未发生成片死亡的现象。低温能限制病害的发展,干旱可加速病害的流行。

在我国传播松材线虫的媒介昆虫主要是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在日本

除松褐天牛外还有小灰长角天牛(Acanthocinus griseus (Fabricius))、褐幽天牛(Arthopalus

rusticus(Linne))、(Corymbia succedanea Lewis)、短角幽天牛(Shondylis buprestoides Linne)、(Acaloculata fraudatrix Bates)、(Monochamus nitens Bates)、双斑泥色天牛(Uraecha bimaculata

Thomoson)等7种。在美国携带松材线虫的几种天牛主要以卡来罗纳黑天牛(Monochamus

carolinensis)为主。

我国南京地区松褐天牛每年发生1代。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从罹病树中羽化出来的天牛几乎100%携带松材线虫。天牛体中的松材线虫均为耐久型幼虫,主要在天牛的气管中,一只天牛可携带上万条,多者可达28万。2月份前后分散型松材线虫幼虫聚集到松褐天牛幼虫蛀道和蛹室周围,在天牛化蛹时分散型幼虫脱皮变为耐久型幼虫,并向天牛成虫移动,从气门进入气管,这样天牛从羽化孔飞出时就携带了大量线虫。当天牛补充营养时,耐久型幼虫就从天牛取食造成的伤口进入树脂道,然后脱皮形成成虫。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松树往往是松褐天牛产卵的对象,翌年松褐天牛羽化时又会携带大量的线虫,并“接种”到健康的松树上,导致病害的扩散蔓延。

7.传播途径

近距离传播靠天牛等媒介昆虫传带,远距离传播则主要借助感病苗木、松材、枝桠及其他松木制品的调运进行。

8.检疫要点

现场检查蓝变针叶树木材,特别是新鲜的蓝变针叶木,取样送实验室分离鉴定。

六、红木蠹象、东北四眼小蠹

红木蠹象(Pissodes nitidus Roelofs)为鞘翅目、象虫科、木蠹象属害虫,主要为害红松、黑松、马尾松等。东北四眼小蠹(Polyqraphus sachalinensis Eggers)为鞘翅目、小蠹科、海小蠹亚科、四眼小蠹属害虫,主要为害红皮云杉、鱼鳞松、落叶松等。两者在我国东北均有分布,主要随寄主植物、原木的运输传播,是中俄双边植检植保协定中规定的检疫性害虫,采用东北针叶树为原料的木质包装企业应加强对这两种害虫的检疫。

七、美国白蛾

学名 Hyphantria cunea (Drury)

异名 Bombyx cunea Drury 1773;Phalrna punctatissima Abbot & Smith 1797;Cycnia

budea Hubn. 1827;Hyphantria textor Harr. 184l;Spilosoma mutans Wlk. 1856;Hyphantria

puctata Fitch.1856;Spilosoma candida Wlk. 1864;Hyphantria pallida Pack. 1864

英文名 Fall webworm

1.分类地位 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

2.寄主植物

此虫属典型的多食性害虫。据报道可危害200多种林木、果树、农作物和野生植物,其中主要危害多种阔叶树。最嗜食的植物有桑、白腊槭(糖槭),其次为胡桃、苹果、梧桐、李、樱桃、柿、榆和柳等。

3.分布

朝鲜半岛、日本、土耳其、前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希腊、加拿大、美国、墨西哥。

4.危害情况

此虫以幼虫取食树叶,并常群集叶上吐丝作网巢,在其内食害。网巢有时可长达lm或

更大,稀松不规则,把小枝和叶片包进网内,形如天幕;因常出现于仲夏到初秋,因此,该虫又叫秋幕毛虫。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果树被害,常年减产显著,甚至造成当年和次年不结果。此外,被害树长势衰弱,易遭其它病虫害的侵袭,并减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虫喜食桑叶,构成对养蚕业的威胁。

5.形态特征

美国白蛾主要有两个型,即红头型与黑头型。形态上的主要区别在于红头型幼虫的头和背部毛瘤呈桔红色,而黑头型幼虫的头和背部毛瘤为黑色。红头型只发生在美洲,欧洲和亚洲的美国白蛾都是黑头型。

黑头型特征如下:

成虫: 雄虫翅展23—35mm,雌虫33—45mm。头部密被白色长毛;雄虫触角双栉齿状,雌虫锯齿状;复眼大而突出,黑色,有单眼;下唇须小;喙短而弱。翅的底色为纯白色,雄虫前翅由无斑到有多数的暗褐色斑,雌虫翅无斑或斑点较少。在一年发生两代的地区,春季由越冬蛹羽化出的成虫翅斑较多,夏季羽化的成虫翅斑较退化。前翅R1脉由中室单独发出,R2-R5共柄;Ml由中室前角发出,M2、M3由中室后角上方发出;Cu1由中室后角发出。后翅Sc+R1由中室前缘中部发出;Rs和M1由中室前角发出;M2、M3有一短的共柄,由中室后角上方发出;Cul由中室后角发出。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桔黄色,胫节及跗节大部黑色;胫节有两个端刺,一个长而弯曲,另一个短而直。后足胫节仅有一对端距,缺中距。雄性外生殖器的钩形突向腹方弯曲呈钩状,基部颇宽;抱握瓣对称,具一发达的中央突;阳茎稍弯,顶端着生微刺突;阳茎基环呈梯形板状;基腹弧近“U”形。

卵:球形,直径0.4-0.5mm。初产时淡绿或黄绿色。

幼虫: 初孵幼虫体长约lmm。老熟幼虫体长达22—37mm。头黑色发亮,仅后唇基白色。体呈圆筒状,背方有一条深褐色至黑色宽纵带,暗色带内分布黑色毛瘤,体侧淡黄色,多着生桔黄色毛瘤。老熟幼虫头壳宽2.5—2.7mm,头宽大于头高;每侧有单眼6个。

蛹: 体长8—15mm,宽3—5mm。暗红褐色,中胸背面稍凹。头部、前胸及中胸布满小而不规则的皱纹刻点;后胸及腹部各节除节间沟外密布浅的凹刻;胸部背中央有一纵脊。头圆形,额及触角基部稍膨大;下颚(mx)大,伸过前翅长的2/3处;下颚须和前足腿节不可见;前足伸至下颚顶端附近;中足前方不达眼部,后方不达翅端,彼此在腹方中央相遇;触角不达中足端部。前翅约伸展到第4腹节的3/4处,在腹中央相遇;后翅及后足隐藏不见。臀棘由10-15根几乎等长的细刺组成,刺的端部膨大,末端凹入。蛹茧淡灰色,薄,由稀疏的丝混杂幼虫的体毛组成。

6.生物学

在加拿大和美国北部,黑头型美国白蛾1年发生l代,在美国中部和南部年生2—4代。在欧亚发生区,均年生2代,有时出现不完全的第3代,仅以蛹越冬。

幼虫孵化后营群居生活,吐丝结网。开始一个群体缀叶一片,随着幼虫生长,越来越多的叶片被包进网幕内。幼虫在网幕内群居的时间约占整个幼虫期的60%。幼虫有6—7龄,进入5龄后,开始抛弃网幕,分散取食。

1、2龄幼虫只在叶背面咬食叶肉,被害叶呈天窗状;3龄幼虫可将叶片食成小孔,4、5龄幼虫开始从叶缘啮食,造成边缘缺刻;幼虫进入5龄之后,离开网幕,活动量增加,食量也开始明显增加,而末龄幼虫的食量达最高峰,约占幼虫期取食总量的1/2以上;6—7龄幼虫往往将整片叶子甚至连同主脉一并吃光,仅留叶柄。

幼虫有较强的耐饥力,1—4龄幼虫可耐饥3—9天;5—7龄幼虫为8—15天。这对幼虫随运载工具作远距离传播很有利。

老熟幼虫沿树干下行,寻觅隐蔽处做茧化蛹。蛹主要集中在树干的老皮下及树干洞穴内、树周围的表土内或砖瓦土块下。若发生在居民区,相当数量的幼虫群集在建筑物的缝隙

内化蛹。

成虫羽化主要集中在下午或傍晚。成虫羽化后,迅速爬到附近与地面垂直的物体上(如树干、草本植物的茎秆、墙壁等)静伏不动,天黑之后做选择寄主植物的慢速飞翔活动。寄主选定后,成虫落到寄主树冠周缘的叶片上静止不动,多数在次日晨日出前0.5—1小时进行交尾,交尾可持续7.5—36h。

成虫在春季的羽化进展受到低温和降水的影响。当日均气温达15℃时羽化开始,日均气温17-19℃时羽化达高峰。

雌虫交尾后,当天下午或夜间便可产卵。卵块产于树冠周缘枝条的叶背面,单层排列。一般每头雌蛾只产一个卵块(平均700—800多粒)。夏季产卵量多于春季。

此虫喜生活于温暖、阳光充足的地方,因此多分布于公园、果园、庭园及交通沿线、街道两旁的树上,从不深入大片林子内部。

由于此虫寄主范围很广,极易在新区找到适宜的寄主;只要气候条件适合,便可在新区定居。再加上新区往往缺少原产地的有效天敌,因此,一旦传入新区,常常猖獗危害,造成巨大损失。

7.传播途径

美国白蛾的飞翔力虽然不强,但仍具有一定的飞翔能力;老龄幼虫又有转移危害的习性。因此,它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由于幼虫周身多毛,成虫具有毛和大的翅,因此幼虫和成虫均有较大的乘风面积,可被大风吹到数百米甚至数千米远的地方。美国白蛾扩展最主要的途径还是随货物借助于交通工具进行传播。美国白蛾的在洲与洲之间的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美国白蛾的各个虫态,都是有可能借助交通工具进行传播的。但总的来看,以4龄以上的幼虫和蛹传播的机会最多。

8.检疫要点

现场在木质包装表面、拐角等处查找蛾类高龄幼虫和蛹,取样后送实验室饲养鉴定。

八、松褐墨天牛

学名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异名 Monochamus tesserula White

英文名 Pine longicorn beetle, Pine gawyer

1.分类地位:鞘翅目、天牛科。

2.寄主植物:马尾松、黑松、雪松、落叶松、红松、冷杉、云杉、柳杉、鸡眼藤及桧属。

3.分布:国内:北京、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西藏、陕西、河南、台湾。国外:日本、朝鲜。

4.危害情况:幼虫蛀食衰弱松树的内皮和边材,成不规则的扁平坑道,后蛀入木质部,致松树逐渐枯死;在松萎蔫病区,成虫常携带松材线虫,在取食健康松树幼枝时传播,引起松树枯萎,致使大片松树死亡,是松萎蔫病的主要传染媒介。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28mm,体橙黄至赤褐色。头额部刻点细雨密,头顶的较粗,头顶略具皱纹。触角棕栗角,雄虫触角长度超过身体长度一倍多,其第一、二节全部及第三节基部具有稀疏的灰白色绒毛;雌虫触角长度超过身体长度的1/3,除末端2-3节外,各节大部分灰魄,仅末端一小环为深色。前胸宽大于长、刻点粗密,多皱纹,中瘤不明显,侧刺突较大。前胸背板有2条宽阔的橙黄色纵纹,与3条黑褐色纵纹相间。小盾片具橙黄色绒毛。鞘翅上布有黑色与灰白色斑点,每鞘翅上具5条纵纹。

老熟幼虫:体长40-50mm,乳白色,具黄褐色体毛。头扁平,两侧中部稍内缩,额中沟明显,额中区前方每侧具4-5根毛。前胸背板侧沟明显;前背片褐色,每侧前缘中部具弧形陷,背板中区褐色,光滑,中后方具凸形后片;盾片周缘暗褐色,上有刻点状皱纹,无后背板褶。中胸背板、后胸及腹部1-7节具步泡突,腹部背面步泡突具二横沟和两侧弧形沟,沟的两侧表面具有细刺乳头状突起,有的突起连成带状。

卵:长椭圆形,长4毫米,乳白色。蛹:长20-30毫米。白色略黄。

6.生物学 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坑道中越冬。湖南3月底、浙江5月初,越冬幼虫在虫道末端蛹室中化蛹。5月中旬成虫羽化,此时虫道中有成虫、蛹、幼虫同时存在。5月下旬成虫咬1个圆形羽化孔出树,取食幼枝嫩皮为补充营养。成虫喜在疏林、光线充足的林地内活动产卵。产卵时,先在病树或衰弱树干或枝上,咬1个近圆锥形的产卵痕,每痕产卵1粒。5月下旬至7月为卵期。幼虫孵后蛀入皮下为害,晚秋蛀入木质部,虫道长扁圆形,老熟幼虫在虫道末端咬成宽大的蛹室,化蛹前以木屑堵塞蛀屑两头。蛹期半个月。

7.传播途径:主要随木材及运输工具传播。

8.检疫要点

现场查找天牛木屑状排泄物及其虫孔,发现幼虫、成虫后取样送实验室饲养鉴定。

九、非洲大蜗牛

学名 Achatina fulica Bowditch

英文名 African giant snail

1.分类地位 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柄眼目Stylommatophora,玛瑙螺科Achatinidae。

2. 分布 日本、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西班牙、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北马里亚纳群岛、加拿大、美国。

3. 寄主植物 木瓜、木薯、仙人掌、面包果、橡胶、可可、茶、柑桔、椰子、菠萝、香蕉、竹芋、番薯、花生、菜豆、落地生根、铁角蕨、谷类植物(高粱、粟等)。

4. 危害情况 该种可危害草本、木本、藤本植物100多种。不仅十分贪食,而且繁殖力强,抗逆性强。一般情况下,可对蔬菜、花卉、甘薯、花生造成严重危害,有时可将植物枝叶吃光。1932年,我国台湾省从新加坡引入非洲大蜗牛,人工饲养作为食物,随后有的被弃于田野,结果在50年代导致台湾农业的毁灭性灾难。同时,非洲大蜗牛传播速度快,一旦传入某地,即可通过各种途径迅速扩散。1966年,只因一个孩子从夏威夷携带了2-3只该蜗牛到迈阿密,结果3年内,传遍了整个迈阿密州,花园内花卉植物枝叶几乎被吃光,成为最可怕的旱生蜗牛。

非洲大蜗牛也是重要寄生虫、植物病菌的传播媒介。如可传播棕榈疫霉Phtophthora

palmivora(Butl.)造成可可黑荚病的扩散,传播芋疫霉菌P.parasitica Dast.及烟草疫霉P.colocasiae Rac等病害;同时可传播肝吸虫及人畜共患的广眼线虫。此外,由于非洲大蜗牛的危害,降低了产品质量,引起经济损失。

5. 形态特征

成螺 贝壳大型,壳质稍厚,有光泽,呈长卵圆形。壳高130mm,宽54mm,螺层为6.5-8个,螺旋部呈圆锥形。体螺层膨大,其高度约为壳高的3/4。壳顶尖,缝合线深。壳面为黄或深黄底色,带有焦褐色雾状花纹(见图1)。胚壳一般呈玉白色。其他各螺层有断续的棕色条纹。生长线粗而明显,壳内为淡紫色或蓝白色,体螺层上的螺纹不明显,中部各螺层的螺层与生长线交错。壳口呈卵圆形,口缘简单,完整。外唇薄而锋利,易碎。内唇贴缩于体螺层上,形成“S”形的蓝白色的胼胝部,轴缘外折,无脐孔。足部肌肉发达,背面呈暗棕黑色,蹒面呈灰黄色,其粘液无色。

卵 椭圆形,色泽乳白或淡青黄色,外壳石灰质。卵长4.5—7mm,宽4—5mm,积约35-85mm2。

幼螺 刚孵化的幼螺为2.5个螺层,各螺层增长缓慢。壳面为黄或深黄底色,似成螺。

6. 生物学 原产地为东非马达加斯加。一般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喜欢栖息于阴暗潮湿杂草丛、农田等荫蔽处及腐殖质多而疏松的土壤表层枯草堆中、乱石穴下。产卵最适土壤含水量50%-75%,土壤pH值6.3—6.7。非洲大蜗牛具群居性,昼伏夜出。该种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繁殖力强。每年可产卵4次,每次产卵150-300粒。卵孵化后,经5个月性发育成熟。成螺寿命一般为5-6年,最长可达9年。

7. 传播途径 非洲大蜗牛属软体动物,自然传播能力较弱。活动能力最强的幼螺期,半年中只移动约500m;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人为方式,一是通过轮船、火车、汽车、飞机等运输工具,随观赏植物、苗木、板材、集装箱、货物包装箱传播;二是由于非洲大蜗牛个体大,外形美观以及肉质鲜美,因此被人们作观赏品和食物直接引入。

8. 检疫要点

由于其外形较大,幼螺、成螺附着于物体表面,卵以卵块的形式附着于物体表面,仔细检查是不难发现的。

1951年该种传到美国大陆,随后被列入对外检疫对象名单,1977年被列入澳大利亚对外检疫对象名单。从1822年发现该种开始,此后的170余年,从原产地东非向东、西方向不断扩散,目前已有18个国家分布。

我国最早于1993年由上海口岸从来自台湾的集装箱地板中截获,以后其他口岸又相继从来自韩国、越南的鲜槟榔、汽车中截获。

2024年2月21日发(作者:过星腾)

第一节 昆虫概论

根据国际粮农组织发布的“国际植物检疫标准措施”中的定义,有害生物是指任何对植物或植物产品有害的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种、株(品)系或生物型;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对受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不广并进行官方防治的有害生物;植物产品是指未经加工的植物性材料(包括谷物)和那些虽经加工,但由于其性质或加工的性质而仍有可能造成有害生物传入和扩散危险的加工品。出境竹木草制品作为植物产品,其携带的有害生物包括害虫、病原、杂草等。

昆虫和其它生物一样,有着自己特殊的分类位置。它在动物界中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纲。其主要特征如下(仿彩万志图):

1、身体的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是感觉和取食中心,具有口器(嘴)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

3、胸部是运动中心,具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与代谢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器和大部分内脏;

5、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成虫。这种体态上的改变称为变态。

因此,昆虫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体躯三段头、胸、腹,2对翅膀6只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性家族。”

近年来,全国口岸在进境木质包装检疫中,截获频次较高的危险性有害生物依次有:松材线虫、双钩异翅长蠹、大家白蚁等三种,偶尔截获的有:马铃薯甲虫(一类)、中欧山松大小蠹(二类)、美国白蛾(二类)、冬夜蛾(三类)等。

此外,在进境木质包装检疫中发现的一般性有害生物有100多种,常见的种类按类别划分如下。

线虫类:滑刃线虫、真滑刃线虫、伞滑刃线虫、垫刃线虫、腐生线虫等最为常见。

蠹虫类(含长蠹和小蠹):包括黑双棘长蠹、双棘长蠹、拟双棘长蠹、二突异翅长蠹等。

天牛类:包括家茸天牛、松褐天牛、锈斑白条天牛、松脊虎天牛、褐梗天牛等。

白蚁类:包括台湾乳白蚁、木白蚁等。

其它钻蛀类害虫:包括象甲、粉蠹、树蜂等。

仓库害虫类:包括拟谷盗、锯谷盗、扁甲、蕈甲、薪甲、皮蠹、米象、书虱等。

第二节 木材常见害虫介绍

一、光肩星天牛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分布于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浙江省也有分布。危害杨、柳、榆、杉、桦、桑、槭、国槐、樱桃、梨、苹果、李等树种,在浙江地区还危害枫香、悬铃木、苦楝、柿、柑桔、枣等树种。该虫分布广,寄主杂,以幼虫在木材木质部危害,虫道集中分布,致使树干局部中空。1998年美国以危害美国糖槭的光肩星天牛是从我国传入为由,要求所有来自中国的木质包装必须经过热处理、熏蒸处理或特定处理。

二、双钩异翅长蠹

双钩异翅长蠹(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Waterhouse))主要分布于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危害白格、黑格、橡胶树、橄榄、柳安、木棉、合欢、芒果、紫檀、柚木、巴丹、等木材、竹材和藤材,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重要钻蛀性害虫,食性极杂,成虫的钻蛀性极强,在环境不适的条件下,可蛀穿尼龙薄膜、玻璃胶、木板等,以各种虫态通过木、竹、藤料制品和包装辅垫材料传播。

1.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长蠹科Bostrichidae

2.寄主植物:

白格、黑格、华楹、黄桐、橡胶树、木棉、琼楠、橄榄、苹婆、柳安、乳香、合欢、翅果麻、厚皮树、银合欢、洋椿、黄檀、龙竹、龙脑香、嘉榄、芒果、桑、紫檀、柚木、榆绿木、榄仁树、翻白叶、利藤、温武汝、楠榜、巴丹、道以治、大磷刨等木材、竹材和藤材。也能危害衰弱树和树木的枝条。

3. 分布: 中国(台湾、香港)、日本、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以色列、马达加斯加、巴巴多斯、古巴、美国的佛罗里达和迈阿密曾零星发生。

4.危害情况

该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重要钻蛀性害虫,食性极杂。被该虫危害的木材表面可明显地看到蛀孔及其附近的排泄物,里面轻则蛀成许多洞,重则蛀成蜂窝状,极易折断。危害藤科,可降低藤料的韧性,重则使藤料拉断,严重地影响藤料的经济价值。据报道,该虫是马来西亚橡胶木上重要的害虫。我国许多口岸局多次从进口的木材、藤料、木质模具、

木质包装箱上截获此虫。

5.形态特征

成虫: 赤褐色,圆筒形,体长6—15mm,宽2.1—。头部黑色,具细粒状突起。触角10节,锤状部3节,其长度超过触角全长的一半,端节呈椭圆形。前胸背板前缘呈弧状凹入,前缘角有一个较大的齿状突起,与之相连的还有5—6个锯齿状突起,前半部密布粒状突起。鞘翅刻点清晰,排列成行,有光泽,刻点沟间光滑无毛。鞘翅两侧缘自基缘向后几乎平行延伸,至翅后l/4处急剧收缩。雄虫的鞘翅斜面两侧有两对钩状突起,上面的一对较大,呈尖钩状,向上弯曲;下面的一对较小,位于鞘翅边缘,无尖钩,仅稍隆起。雌虫鞘翅斜面仅有稍微隆起的瘤粒,无尖钩。

幼虫: 成熟幼虫体肥胖,长8.5-15mm,宽3.5—4mm,乳白色。体节12节,体壁皱褶。头部大部分被前胸背板覆盖,背面中央有一白色中线,前额密被黄褐色的短柔毛。体向腹节弯曲,胸部特别粗,中央明显具一条白色而稍下陷的中线,中线后端较大。胸部侧面中间有一浅黄色的骨化片,长1.5-1.8mm,斜向,其下方有一椭圆形的气门,黄褐色,长约0.4mm,宽约0.18mm。

蛹: 体长7—15mm。前蛹期体乳白色,可见触角轮廓,锤状部3节,复眼为暗褐色。前胸背板前缘凹入,两侧密布乳白色锯齿状突起,且密布浅褐色柔毛。中胸背板具一瘤突,后胸背板中央有一纵向凹入,后缘具一束浅褐色毛。腹部各节后缘中部有一列浅褐色毛,第6节的毛呈倒“V”形。鞘翅弯向腹部。后蛹期体转浅黄色,复眼和上颚黑色,触角可见柄节、鞭节6节和锤状部3节。前胸背板两侧锯齿状突起呈褐色,鞘翅逐渐向背中 会合,鞘翅斜面的一对突起明显,成虫轮廓明显。

6.生物学

亚热带和热带地区1年1—2代,偶尔2年1代。成虫的发生期长,成虫羽化的时间与气候和环境条件有关。成虫在夜间活动,具弱趋光性和较强的飞行能力,白天常隐蔽在木材或木竹藤制品形成的缝隙中。雌虫喜欢在锯材、剥皮原木、木质包装箱或藤科上产卵,不作母坑道,仅钻进缝隙或孔洞中,或咬一不规则的产卵窝,产卵其中,卵较分散。幼虫的坑道大多数沿木材的纵向伸展,弯曲并相互交错,长可达30cm,直径约6mm。坑道中充满粉状的排泄物。成虫危害时一般排泄大量的蛀屑。成虫的钻蛀性极强,在环境不适的条件下,可蛀穿尼龙薄膜、玻璃胶、木板等。

7.传播途径

远距离以各种虫态通过木竹藤料、制品和包装铺垫材料传播。我国口岸动植物检疫系统多次截获该虫。近距离靠成虫飞行扩散。

8.检疫要点

现场查找直径约6mm的虫孔以及木屑状排泄物,多数情况下,木材内部蛀成许多孔洞或蛀成蜂窝状,极易撬开或折断,在蛀孔内检查有无长蠹。

三、大家白蚁

大家白蚁(Coptotermes curvignathus Holmgren)主要分布于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文莱等国家。为害活树的危险白蚁,群体生活,是社会性昆虫,品级分化为生殖型(包括原始蚁王和蚁后)和非生殖型(包括公蚁和兵蚁),营隐蔽生活,除有翅成虫外,各个品级均隐蔽于巢内,公蚁外出觅食,兵蚁跟随防卫,一般都要事先筑以泥被、隧道隐蔽身躯。随原木和锯材传播。

以上2种害虫是我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规定的二类危险害虫,我国口岸检验检疫局在进境原木检疫中已多次截获该害虫,使用进口原木作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应特别关注。

四、切梢小蠹属

切梢小蠹属(Blastophagus Eichhoff)是中俄植检植保双边协定中,中方提出的检疫性害虫,主要有3种切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横切梢小蠹、多毛切梢小蠹,在我国部分省份均有分布,主要危害松属树种,随木材远距离传播。其中纵坑切梢小蠹在浙江省也有分布。

五、松材线虫

学名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 Buhrer)Nickle,1970

异名 Aphelenchoides xylophilus Steiner & Buhrer,1934;Bursaphelenchus lignicolus

Mamiya,1972

英文名 Pine wood nematode

1.分类地位:属于滑刃目(Aphelenchida)、滑刃亚目(Aphelenchina)、滑刃科(Aphelenchoididae)、伞滑刃属(Aphelenchoides)。

2.寄主植物:43种松属植物及11种非松属针叶树。

3.分布:在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葡萄牙、中国等国均有发生,但危害程度不一,其中以日本受害最重。此病1982年我国在南京市中山陵首次发现,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又相继在安徽、广东、山东、浙江、台湾、香港等省(区)局部地区发现并流行成灾。

4.危害情况:松材线虫侵入树木后,外部症状的显著特点是:先是针叶失水,褪绿,继而变褐,而后整株枯死,针叶全呈红黄色。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或停止,蒸腾作用下降;②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通常能够观察到天牛或其它甲虫侵害和产卵的痕迹;③大部分针叶变为黄褐色,萎蔫,通常可见到甲虫的蛀屑;④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病树干枯死亡,但针叶不脱落。此时树体上一般有多种害虫栖居。

5.形态特征

雌(20):L=1140µm;a=39.4;b=11.1;c=27.3;v=72.9%;st=15.2 µm;

雄(20):L=1070µm;a=47.6;b=11.0;c=31.3;st=15.1 µm;sp=29.8 µm

雌雄虫都呈蠕虫形,虫体细长,长1mm左右。唇区高,缢缩显著。口针细长,其基部微增厚。中食道球卵圆形,占体宽的2/3以上,瓣膜清晰。食道腺细长叶状,覆盖于肠背面。排泄孔的开口大致和食道与肠交接处平行,半月体在排泄孔后约2/3体宽处。卵巢单个,前伸;阴门开口于虫体中后部73%处。上覆以宽的阴门盖。后子宫囊长190µm,约为阴肛距的3/4。雌虫尾亚圆锥形,末端宽圆,少数有微小的尾尖突。雄虫交合刺大,弓状,成对,喙突显著,交合刺远端膨大如盘。雄虫尾似鸟爪,向腹面弯曲,尾端为小的卵状交合伞包裹,退火的交合伞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见,交合伞(为翼)是尾的角质膜的延伸,在问短呈铲状,由于边缘向内卷曲,从背面观呈卵形,从侧面观呈尖圆形。病材中的幼虫虫体前部和成虫相似,但其后部则因肠内积聚大量颗状内含物,以至呈暗色并接结构模糊。幼虫尾亚圆锥形。

6.生物学

松材线虫引发的松树萎蔫病的发生与流行与寄主树种,环境条件,媒介昆虫密切相关。在我国主要发生在黑松、赤松、马尾松上。苗木接种试验,火炬松、海岸松、黄松、云南松、乔松红松、樟子松也能感病,但在自然界尚未发生成片死亡的现象。低温能限制病害的发展,干旱可加速病害的流行。

在我国传播松材线虫的媒介昆虫主要是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在日本

除松褐天牛外还有小灰长角天牛(Acanthocinus griseus (Fabricius))、褐幽天牛(Arthopalus

rusticus(Linne))、(Corymbia succedanea Lewis)、短角幽天牛(Shondylis buprestoides Linne)、(Acaloculata fraudatrix Bates)、(Monochamus nitens Bates)、双斑泥色天牛(Uraecha bimaculata

Thomoson)等7种。在美国携带松材线虫的几种天牛主要以卡来罗纳黑天牛(Monochamus

carolinensis)为主。

我国南京地区松褐天牛每年发生1代。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从罹病树中羽化出来的天牛几乎100%携带松材线虫。天牛体中的松材线虫均为耐久型幼虫,主要在天牛的气管中,一只天牛可携带上万条,多者可达28万。2月份前后分散型松材线虫幼虫聚集到松褐天牛幼虫蛀道和蛹室周围,在天牛化蛹时分散型幼虫脱皮变为耐久型幼虫,并向天牛成虫移动,从气门进入气管,这样天牛从羽化孔飞出时就携带了大量线虫。当天牛补充营养时,耐久型幼虫就从天牛取食造成的伤口进入树脂道,然后脱皮形成成虫。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松树往往是松褐天牛产卵的对象,翌年松褐天牛羽化时又会携带大量的线虫,并“接种”到健康的松树上,导致病害的扩散蔓延。

7.传播途径

近距离传播靠天牛等媒介昆虫传带,远距离传播则主要借助感病苗木、松材、枝桠及其他松木制品的调运进行。

8.检疫要点

现场检查蓝变针叶树木材,特别是新鲜的蓝变针叶木,取样送实验室分离鉴定。

六、红木蠹象、东北四眼小蠹

红木蠹象(Pissodes nitidus Roelofs)为鞘翅目、象虫科、木蠹象属害虫,主要为害红松、黑松、马尾松等。东北四眼小蠹(Polyqraphus sachalinensis Eggers)为鞘翅目、小蠹科、海小蠹亚科、四眼小蠹属害虫,主要为害红皮云杉、鱼鳞松、落叶松等。两者在我国东北均有分布,主要随寄主植物、原木的运输传播,是中俄双边植检植保协定中规定的检疫性害虫,采用东北针叶树为原料的木质包装企业应加强对这两种害虫的检疫。

七、美国白蛾

学名 Hyphantria cunea (Drury)

异名 Bombyx cunea Drury 1773;Phalrna punctatissima Abbot & Smith 1797;Cycnia

budea Hubn. 1827;Hyphantria textor Harr. 184l;Spilosoma mutans Wlk. 1856;Hyphantria

puctata Fitch.1856;Spilosoma candida Wlk. 1864;Hyphantria pallida Pack. 1864

英文名 Fall webworm

1.分类地位 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

2.寄主植物

此虫属典型的多食性害虫。据报道可危害200多种林木、果树、农作物和野生植物,其中主要危害多种阔叶树。最嗜食的植物有桑、白腊槭(糖槭),其次为胡桃、苹果、梧桐、李、樱桃、柿、榆和柳等。

3.分布

朝鲜半岛、日本、土耳其、前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希腊、加拿大、美国、墨西哥。

4.危害情况

此虫以幼虫取食树叶,并常群集叶上吐丝作网巢,在其内食害。网巢有时可长达lm或

更大,稀松不规则,把小枝和叶片包进网内,形如天幕;因常出现于仲夏到初秋,因此,该虫又叫秋幕毛虫。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果树被害,常年减产显著,甚至造成当年和次年不结果。此外,被害树长势衰弱,易遭其它病虫害的侵袭,并减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虫喜食桑叶,构成对养蚕业的威胁。

5.形态特征

美国白蛾主要有两个型,即红头型与黑头型。形态上的主要区别在于红头型幼虫的头和背部毛瘤呈桔红色,而黑头型幼虫的头和背部毛瘤为黑色。红头型只发生在美洲,欧洲和亚洲的美国白蛾都是黑头型。

黑头型特征如下:

成虫: 雄虫翅展23—35mm,雌虫33—45mm。头部密被白色长毛;雄虫触角双栉齿状,雌虫锯齿状;复眼大而突出,黑色,有单眼;下唇须小;喙短而弱。翅的底色为纯白色,雄虫前翅由无斑到有多数的暗褐色斑,雌虫翅无斑或斑点较少。在一年发生两代的地区,春季由越冬蛹羽化出的成虫翅斑较多,夏季羽化的成虫翅斑较退化。前翅R1脉由中室单独发出,R2-R5共柄;Ml由中室前角发出,M2、M3由中室后角上方发出;Cu1由中室后角发出。后翅Sc+R1由中室前缘中部发出;Rs和M1由中室前角发出;M2、M3有一短的共柄,由中室后角上方发出;Cul由中室后角发出。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桔黄色,胫节及跗节大部黑色;胫节有两个端刺,一个长而弯曲,另一个短而直。后足胫节仅有一对端距,缺中距。雄性外生殖器的钩形突向腹方弯曲呈钩状,基部颇宽;抱握瓣对称,具一发达的中央突;阳茎稍弯,顶端着生微刺突;阳茎基环呈梯形板状;基腹弧近“U”形。

卵:球形,直径0.4-0.5mm。初产时淡绿或黄绿色。

幼虫: 初孵幼虫体长约lmm。老熟幼虫体长达22—37mm。头黑色发亮,仅后唇基白色。体呈圆筒状,背方有一条深褐色至黑色宽纵带,暗色带内分布黑色毛瘤,体侧淡黄色,多着生桔黄色毛瘤。老熟幼虫头壳宽2.5—2.7mm,头宽大于头高;每侧有单眼6个。

蛹: 体长8—15mm,宽3—5mm。暗红褐色,中胸背面稍凹。头部、前胸及中胸布满小而不规则的皱纹刻点;后胸及腹部各节除节间沟外密布浅的凹刻;胸部背中央有一纵脊。头圆形,额及触角基部稍膨大;下颚(mx)大,伸过前翅长的2/3处;下颚须和前足腿节不可见;前足伸至下颚顶端附近;中足前方不达眼部,后方不达翅端,彼此在腹方中央相遇;触角不达中足端部。前翅约伸展到第4腹节的3/4处,在腹中央相遇;后翅及后足隐藏不见。臀棘由10-15根几乎等长的细刺组成,刺的端部膨大,末端凹入。蛹茧淡灰色,薄,由稀疏的丝混杂幼虫的体毛组成。

6.生物学

在加拿大和美国北部,黑头型美国白蛾1年发生l代,在美国中部和南部年生2—4代。在欧亚发生区,均年生2代,有时出现不完全的第3代,仅以蛹越冬。

幼虫孵化后营群居生活,吐丝结网。开始一个群体缀叶一片,随着幼虫生长,越来越多的叶片被包进网幕内。幼虫在网幕内群居的时间约占整个幼虫期的60%。幼虫有6—7龄,进入5龄后,开始抛弃网幕,分散取食。

1、2龄幼虫只在叶背面咬食叶肉,被害叶呈天窗状;3龄幼虫可将叶片食成小孔,4、5龄幼虫开始从叶缘啮食,造成边缘缺刻;幼虫进入5龄之后,离开网幕,活动量增加,食量也开始明显增加,而末龄幼虫的食量达最高峰,约占幼虫期取食总量的1/2以上;6—7龄幼虫往往将整片叶子甚至连同主脉一并吃光,仅留叶柄。

幼虫有较强的耐饥力,1—4龄幼虫可耐饥3—9天;5—7龄幼虫为8—15天。这对幼虫随运载工具作远距离传播很有利。

老熟幼虫沿树干下行,寻觅隐蔽处做茧化蛹。蛹主要集中在树干的老皮下及树干洞穴内、树周围的表土内或砖瓦土块下。若发生在居民区,相当数量的幼虫群集在建筑物的缝隙

内化蛹。

成虫羽化主要集中在下午或傍晚。成虫羽化后,迅速爬到附近与地面垂直的物体上(如树干、草本植物的茎秆、墙壁等)静伏不动,天黑之后做选择寄主植物的慢速飞翔活动。寄主选定后,成虫落到寄主树冠周缘的叶片上静止不动,多数在次日晨日出前0.5—1小时进行交尾,交尾可持续7.5—36h。

成虫在春季的羽化进展受到低温和降水的影响。当日均气温达15℃时羽化开始,日均气温17-19℃时羽化达高峰。

雌虫交尾后,当天下午或夜间便可产卵。卵块产于树冠周缘枝条的叶背面,单层排列。一般每头雌蛾只产一个卵块(平均700—800多粒)。夏季产卵量多于春季。

此虫喜生活于温暖、阳光充足的地方,因此多分布于公园、果园、庭园及交通沿线、街道两旁的树上,从不深入大片林子内部。

由于此虫寄主范围很广,极易在新区找到适宜的寄主;只要气候条件适合,便可在新区定居。再加上新区往往缺少原产地的有效天敌,因此,一旦传入新区,常常猖獗危害,造成巨大损失。

7.传播途径

美国白蛾的飞翔力虽然不强,但仍具有一定的飞翔能力;老龄幼虫又有转移危害的习性。因此,它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由于幼虫周身多毛,成虫具有毛和大的翅,因此幼虫和成虫均有较大的乘风面积,可被大风吹到数百米甚至数千米远的地方。美国白蛾扩展最主要的途径还是随货物借助于交通工具进行传播。美国白蛾的在洲与洲之间的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美国白蛾的各个虫态,都是有可能借助交通工具进行传播的。但总的来看,以4龄以上的幼虫和蛹传播的机会最多。

8.检疫要点

现场在木质包装表面、拐角等处查找蛾类高龄幼虫和蛹,取样后送实验室饲养鉴定。

八、松褐墨天牛

学名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异名 Monochamus tesserula White

英文名 Pine longicorn beetle, Pine gawyer

1.分类地位:鞘翅目、天牛科。

2.寄主植物:马尾松、黑松、雪松、落叶松、红松、冷杉、云杉、柳杉、鸡眼藤及桧属。

3.分布:国内:北京、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西藏、陕西、河南、台湾。国外:日本、朝鲜。

4.危害情况:幼虫蛀食衰弱松树的内皮和边材,成不规则的扁平坑道,后蛀入木质部,致松树逐渐枯死;在松萎蔫病区,成虫常携带松材线虫,在取食健康松树幼枝时传播,引起松树枯萎,致使大片松树死亡,是松萎蔫病的主要传染媒介。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28mm,体橙黄至赤褐色。头额部刻点细雨密,头顶的较粗,头顶略具皱纹。触角棕栗角,雄虫触角长度超过身体长度一倍多,其第一、二节全部及第三节基部具有稀疏的灰白色绒毛;雌虫触角长度超过身体长度的1/3,除末端2-3节外,各节大部分灰魄,仅末端一小环为深色。前胸宽大于长、刻点粗密,多皱纹,中瘤不明显,侧刺突较大。前胸背板有2条宽阔的橙黄色纵纹,与3条黑褐色纵纹相间。小盾片具橙黄色绒毛。鞘翅上布有黑色与灰白色斑点,每鞘翅上具5条纵纹。

老熟幼虫:体长40-50mm,乳白色,具黄褐色体毛。头扁平,两侧中部稍内缩,额中沟明显,额中区前方每侧具4-5根毛。前胸背板侧沟明显;前背片褐色,每侧前缘中部具弧形陷,背板中区褐色,光滑,中后方具凸形后片;盾片周缘暗褐色,上有刻点状皱纹,无后背板褶。中胸背板、后胸及腹部1-7节具步泡突,腹部背面步泡突具二横沟和两侧弧形沟,沟的两侧表面具有细刺乳头状突起,有的突起连成带状。

卵:长椭圆形,长4毫米,乳白色。蛹:长20-30毫米。白色略黄。

6.生物学 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坑道中越冬。湖南3月底、浙江5月初,越冬幼虫在虫道末端蛹室中化蛹。5月中旬成虫羽化,此时虫道中有成虫、蛹、幼虫同时存在。5月下旬成虫咬1个圆形羽化孔出树,取食幼枝嫩皮为补充营养。成虫喜在疏林、光线充足的林地内活动产卵。产卵时,先在病树或衰弱树干或枝上,咬1个近圆锥形的产卵痕,每痕产卵1粒。5月下旬至7月为卵期。幼虫孵后蛀入皮下为害,晚秋蛀入木质部,虫道长扁圆形,老熟幼虫在虫道末端咬成宽大的蛹室,化蛹前以木屑堵塞蛀屑两头。蛹期半个月。

7.传播途径:主要随木材及运输工具传播。

8.检疫要点

现场查找天牛木屑状排泄物及其虫孔,发现幼虫、成虫后取样送实验室饲养鉴定。

九、非洲大蜗牛

学名 Achatina fulica Bowditch

英文名 African giant snail

1.分类地位 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柄眼目Stylommatophora,玛瑙螺科Achatinidae。

2. 分布 日本、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西班牙、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北马里亚纳群岛、加拿大、美国。

3. 寄主植物 木瓜、木薯、仙人掌、面包果、橡胶、可可、茶、柑桔、椰子、菠萝、香蕉、竹芋、番薯、花生、菜豆、落地生根、铁角蕨、谷类植物(高粱、粟等)。

4. 危害情况 该种可危害草本、木本、藤本植物100多种。不仅十分贪食,而且繁殖力强,抗逆性强。一般情况下,可对蔬菜、花卉、甘薯、花生造成严重危害,有时可将植物枝叶吃光。1932年,我国台湾省从新加坡引入非洲大蜗牛,人工饲养作为食物,随后有的被弃于田野,结果在50年代导致台湾农业的毁灭性灾难。同时,非洲大蜗牛传播速度快,一旦传入某地,即可通过各种途径迅速扩散。1966年,只因一个孩子从夏威夷携带了2-3只该蜗牛到迈阿密,结果3年内,传遍了整个迈阿密州,花园内花卉植物枝叶几乎被吃光,成为最可怕的旱生蜗牛。

非洲大蜗牛也是重要寄生虫、植物病菌的传播媒介。如可传播棕榈疫霉Phtophthora

palmivora(Butl.)造成可可黑荚病的扩散,传播芋疫霉菌P.parasitica Dast.及烟草疫霉P.colocasiae Rac等病害;同时可传播肝吸虫及人畜共患的广眼线虫。此外,由于非洲大蜗牛的危害,降低了产品质量,引起经济损失。

5. 形态特征

成螺 贝壳大型,壳质稍厚,有光泽,呈长卵圆形。壳高130mm,宽54mm,螺层为6.5-8个,螺旋部呈圆锥形。体螺层膨大,其高度约为壳高的3/4。壳顶尖,缝合线深。壳面为黄或深黄底色,带有焦褐色雾状花纹(见图1)。胚壳一般呈玉白色。其他各螺层有断续的棕色条纹。生长线粗而明显,壳内为淡紫色或蓝白色,体螺层上的螺纹不明显,中部各螺层的螺层与生长线交错。壳口呈卵圆形,口缘简单,完整。外唇薄而锋利,易碎。内唇贴缩于体螺层上,形成“S”形的蓝白色的胼胝部,轴缘外折,无脐孔。足部肌肉发达,背面呈暗棕黑色,蹒面呈灰黄色,其粘液无色。

卵 椭圆形,色泽乳白或淡青黄色,外壳石灰质。卵长4.5—7mm,宽4—5mm,积约35-85mm2。

幼螺 刚孵化的幼螺为2.5个螺层,各螺层增长缓慢。壳面为黄或深黄底色,似成螺。

6. 生物学 原产地为东非马达加斯加。一般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喜欢栖息于阴暗潮湿杂草丛、农田等荫蔽处及腐殖质多而疏松的土壤表层枯草堆中、乱石穴下。产卵最适土壤含水量50%-75%,土壤pH值6.3—6.7。非洲大蜗牛具群居性,昼伏夜出。该种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繁殖力强。每年可产卵4次,每次产卵150-300粒。卵孵化后,经5个月性发育成熟。成螺寿命一般为5-6年,最长可达9年。

7. 传播途径 非洲大蜗牛属软体动物,自然传播能力较弱。活动能力最强的幼螺期,半年中只移动约500m;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人为方式,一是通过轮船、火车、汽车、飞机等运输工具,随观赏植物、苗木、板材、集装箱、货物包装箱传播;二是由于非洲大蜗牛个体大,外形美观以及肉质鲜美,因此被人们作观赏品和食物直接引入。

8. 检疫要点

由于其外形较大,幼螺、成螺附着于物体表面,卵以卵块的形式附着于物体表面,仔细检查是不难发现的。

1951年该种传到美国大陆,随后被列入对外检疫对象名单,1977年被列入澳大利亚对外检疫对象名单。从1822年发现该种开始,此后的170余年,从原产地东非向东、西方向不断扩散,目前已有18个国家分布。

我国最早于1993年由上海口岸从来自台湾的集装箱地板中截获,以后其他口岸又相继从来自韩国、越南的鲜槟榔、汽车中截获。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