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春江花月夜教案

IT圈 admin 46浏览 0评论

2024年3月2日发(作者:渠莹莹)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衡南五中 莫小玲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个单元学习重点是通过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作为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诗人通过对春江月夜美景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引领读者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全诗景、情、理完美融合,既描绘了一幅月夜的美丽画面,又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情韵悠长而又不乏深刻。

【学生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任务分析】

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春江花月夜》这篇诗歌中欣赏景、情、理交融的艺术;掌握“明月”、“江水”“落花”三个典型的诗歌意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意境,体验诗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赏析诗歌的景致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掌握写景、抒情、言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设想】

第一步: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第二步: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第三步: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惜时——相思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美吟美诵

(一)导入语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

1

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工诗,尤擅七言。其作品今仅存诗两首,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三)文体简介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四)指导诵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欣赏配乐朗读的视频,感受诗歌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A、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B、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五)内容简析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1、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译文: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3、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

1)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第一层,写思妇怀人 。

2)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第二层,写游子想家 。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

2

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板书: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远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暂——永恒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凄清婉转

(五)读熟

示范朗读、齐读全文、自由朗读

第二课时

美品美评

一、精读赏析

(一) 欣赏诗的景致美:

思考:看题目,春、江、花、月、夜是五种景物。请想象一下这五种景物可以组成一

幅怎样的图画?用语言描述一下

学生回答后,师导:这两位同学是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的,让我们读一读诗歌,看看诗人张若虚如何用诗歌的语言描绘这幅美景。

朗读集中写景的句子

赏析意象、品位意境: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啊!请展开你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一下这幅美景。

参考:春江的潮水涌动,江面更加宽阔,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升起。月光照在江潮上,泛起粼粼波光,绵延到千里万里之外,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原野,月光下,花林中的花朵像小冰珠一样闪着银光,晶莹剔透。空中的月光好像天降流霜,人们却感觉不到它的飘飞;月光落在江边的平地上,与白沙融成茫茫一片,不见踪影。

思考:诗人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创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请用几个简洁的词语形容一下。

参考:开阔、清幽、静谧、纯净

师小结:诗人以水月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清幽静谧的春江月照图。

有感情地朗读写景的八句,再次品味诗歌意境。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导:面对这样的美景,诗歌中通常会写到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思乡怀人之类

读读下面六句,看你猜得对吗 不对,那诗人想到了什么?

师导: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个涉及宇宙生成、人类起源的问题。这种对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的探索,古已有之,如汉魏时期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东晋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思考:面对浩瀚江天、皎皎明月,诗人有何领悟?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而且,一个“只“字,写出了江月的单调,人生的多变。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月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人间的悲欢离合。

学生品味诵读。

(三) 感受诗的情感美

思考:读读下面的二十句,看看诗人又想到了什么,诗歌内容又有了什么转换?

师导:学生应能答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内容,可适当引导:女子为何思念丈夫?“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

3

思明月楼?”“此时相望不相闻”“碣石潇湘无限路”这里,我们又看到两个形象跃然纸上:一个是离家独自乘舟漂泊在遥远水上的男子,一个是月下独守闺房的女子,他们水天相隔,音讯难通,因而思念无限。在诗歌中我们可称之为“游子”、“思妇”。茫茫江月使诗人想到了月下的思妇和江上的游子,进而抒写了他们之间的相思离愁。

思考:首先看诗人如何描写月下的思妇。这一部分诗句未见一思字,你怎么体会到思念之情的?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谈谈诗人是如何描写这种相思离愁的?自读赏析。后自由作答。

赏析示例: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月光因云的遮挡而流转不定,人因为思念而坐立不安。恼人的月光偏又照在那弃置不用的妆镜台上。“女为悦己者容”,“悦己者”不在,着意装扮又有谁来欣赏呢?这月光使思妇心头徒增伤感。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句把“月”拟人化,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怎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化实为虚,生动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这又平添了思妇心头几多愁苦啊。这里巧妙地化用传说,写出了思妇心头久聚难消的离愁。

师小结:诗中处处见月,句句含情。明写月光,暗寓离愁。

思考:读读最后八句,看看诗人怎样写江上游子想家的?

可引导学生联想学过的诗歌王湾《次北固山下》,看有何相似之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朝阳的升起,新的一天开始;写春天的到来,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写月亮落下,旧的一天即将过去;写春之欲去,美好的时光要逝去了,都是借时间的流逝来写游子思家之情。

师结:月西斜、春欲尽,美好的时光匆匆逝去,而游子仍漂泊远方,不知归期,那不绝如缕的相思之情借残余的月光洒落在江边的树上,也洒落在我们的心上,情韵袅袅,久久不去。

请学生深情朗读这二十句。

二、 讨论探究

探讨(一):诗歌主要运用了哪几种意象来抒发情感及阐述哲理思考?

明确:“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

1)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赏古诗。

2)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

3)研究材料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4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

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附板书)

春江花月夜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远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暂——永恒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凄清婉转

探究(二)诗歌是如何融景、理、情于一体的。

设计问题:诗人写思妇怀人、游子想家是否远离了诗歌的题目“春江花月夜”?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点拨:诗人紧扣题目,从月光徘徊写到落月西斜,从思妇怀人写到游子想家。写思妇月下怀人,处处见月,句句含情。写游子江上想家,则用落月西斜、江水流春来寓时光流逝、青春老去,景中含情。诗人将游子思妇的相思离愁置于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背景之上,将这一传统题材升华到一种优美动人的境界,心物交感、情景相生,缠绵悱恻,哀而不伤,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诗人还将它放到对人生与宇宙关系的哲理思考中,使之成为代代无穷的人生中的一幕悲欢离合,达到了理与情的有机融合。

三、写法鉴赏(结合学生作文的角度讲解,提高写作)

1、结构严谨,环环紧扣,自然生成。

第一层写景,良辰美景,诗情画意,读起来很美,皎洁、静谧的夜景,明月高悬,由这引出哲理的思考,有对宇宙奥秘的探寻,有对人生的思考,由人生的思考,联系现实,才会有人生短暂的感慨,引出了抒情,一种相思,两地离愁。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以“月”为主体,以“月”为线索,在时间上、情感上两条线索,在时间上,月升、高悬、西斜、落下,逐字吐出、逐字收束。在情感上,既写月的美景,更写月光引起的思乡之情。写月就是抒情啊,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月引发议论,由思考引出相思,在月的照耀下,一切意象都附有人的思乡之情。月光引发了、渲染着、暗示着、寓托着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也包含着诗人对美景的感叹,对月长圆而人难圆的感怀。

5

2、诗情、画意、哲理相交融。

景和情是很难分开的,写景中含情,抒情中又含有人对美的思索,对理想的思考,情感中包含着淡淡的相思之情,包含人对幸福的追求,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思索中,在两地相思之情中,包含着人对这种亲情的追求,对美好的愿望的追求。珍惜生命的美好,即使是离愁,也是那种透过表层的,对情感的专一的、强烈的,也是一个辩证的统一。

总的来说,诗情画意的境界,情景交融的手法,自然生成的语言,圆润优美的旋律,使之成为“诗中的诗,顶风上的顶峰。”

3、语言清晰,韵律婉转。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另外,诗句韵律婉转,对仗工整,加上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又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

4、鸿篇巨制,一字统领。

张若虚之前,也出现过不少的长诗,如《诗经》、《楚辞》中有些诗,还有一些乐府诗也比较长,初唐时期,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也是长诗。但象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用一字统领鸿篇巨制的情况实属罕见。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事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和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5、思想艺术,超越传统。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四、研讨比较

盛唐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一诗历来为人们广泛传颂的上乘之作,试与本诗对照,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远,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五、作业(任选一题):

1、随笔《剪不断的思乡情结》———赏析《春江花月夜》中的情感

2、再读诗歌,选择一个角度(景致美、哲理美和情感美等)写一段赏析文字

【教学总结】

《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作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背诵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而应注意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相机强化。

对张若虚为代表的初唐诗人的思想进行由点到面的把握、由表入里的挖掘,可以引导学生作比较学习,整体把握,做综合的研究。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意地联系以前学过的诗歌意象,既可以帮助理解新文章,又可以激活已有的积累,有新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联系的意识,整体把握的意识,思维能力提高。

【教学反思】

我觉得诗歌教学很重要的两点是引导学生入境读和出境品。在教学设计中,我精心选择了配乐诗朗诵

6

这一环节来使学生很快地沉浸于诗歌营造的优美意境中。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计由易入难的问题使他们步步深入地赏析诗歌,既不会只流于表面的读,又不会觉得赏析难度太高而望而却步。适当的时候拿学过的诗歌进行比较鉴赏,既可巩固已学的知识,又深化了对诗歌的理解。教学实践证明,这个教学设计还是切实可行的。

7

2024年3月2日发(作者:渠莹莹)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衡南五中 莫小玲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个单元学习重点是通过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作为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诗人通过对春江月夜美景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引领读者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全诗景、情、理完美融合,既描绘了一幅月夜的美丽画面,又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情韵悠长而又不乏深刻。

【学生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任务分析】

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春江花月夜》这篇诗歌中欣赏景、情、理交融的艺术;掌握“明月”、“江水”“落花”三个典型的诗歌意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意境,体验诗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赏析诗歌的景致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掌握写景、抒情、言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设想】

第一步: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第二步: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第三步: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惜时——相思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美吟美诵

(一)导入语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

1

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工诗,尤擅七言。其作品今仅存诗两首,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三)文体简介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四)指导诵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欣赏配乐朗读的视频,感受诗歌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A、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B、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五)内容简析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1、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译文: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3、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

1)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第一层,写思妇怀人 。

2)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第二层,写游子想家 。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

2

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板书: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远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暂——永恒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凄清婉转

(五)读熟

示范朗读、齐读全文、自由朗读

第二课时

美品美评

一、精读赏析

(一) 欣赏诗的景致美:

思考:看题目,春、江、花、月、夜是五种景物。请想象一下这五种景物可以组成一

幅怎样的图画?用语言描述一下

学生回答后,师导:这两位同学是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的,让我们读一读诗歌,看看诗人张若虚如何用诗歌的语言描绘这幅美景。

朗读集中写景的句子

赏析意象、品位意境: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啊!请展开你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一下这幅美景。

参考:春江的潮水涌动,江面更加宽阔,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升起。月光照在江潮上,泛起粼粼波光,绵延到千里万里之外,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原野,月光下,花林中的花朵像小冰珠一样闪着银光,晶莹剔透。空中的月光好像天降流霜,人们却感觉不到它的飘飞;月光落在江边的平地上,与白沙融成茫茫一片,不见踪影。

思考:诗人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创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请用几个简洁的词语形容一下。

参考:开阔、清幽、静谧、纯净

师小结:诗人以水月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清幽静谧的春江月照图。

有感情地朗读写景的八句,再次品味诗歌意境。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导:面对这样的美景,诗歌中通常会写到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思乡怀人之类

读读下面六句,看你猜得对吗 不对,那诗人想到了什么?

师导: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个涉及宇宙生成、人类起源的问题。这种对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的探索,古已有之,如汉魏时期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东晋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思考:面对浩瀚江天、皎皎明月,诗人有何领悟?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而且,一个“只“字,写出了江月的单调,人生的多变。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月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人间的悲欢离合。

学生品味诵读。

(三) 感受诗的情感美

思考:读读下面的二十句,看看诗人又想到了什么,诗歌内容又有了什么转换?

师导:学生应能答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内容,可适当引导:女子为何思念丈夫?“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

3

思明月楼?”“此时相望不相闻”“碣石潇湘无限路”这里,我们又看到两个形象跃然纸上:一个是离家独自乘舟漂泊在遥远水上的男子,一个是月下独守闺房的女子,他们水天相隔,音讯难通,因而思念无限。在诗歌中我们可称之为“游子”、“思妇”。茫茫江月使诗人想到了月下的思妇和江上的游子,进而抒写了他们之间的相思离愁。

思考:首先看诗人如何描写月下的思妇。这一部分诗句未见一思字,你怎么体会到思念之情的?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谈谈诗人是如何描写这种相思离愁的?自读赏析。后自由作答。

赏析示例: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月光因云的遮挡而流转不定,人因为思念而坐立不安。恼人的月光偏又照在那弃置不用的妆镜台上。“女为悦己者容”,“悦己者”不在,着意装扮又有谁来欣赏呢?这月光使思妇心头徒增伤感。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句把“月”拟人化,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怎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化实为虚,生动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这又平添了思妇心头几多愁苦啊。这里巧妙地化用传说,写出了思妇心头久聚难消的离愁。

师小结:诗中处处见月,句句含情。明写月光,暗寓离愁。

思考:读读最后八句,看看诗人怎样写江上游子想家的?

可引导学生联想学过的诗歌王湾《次北固山下》,看有何相似之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朝阳的升起,新的一天开始;写春天的到来,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写月亮落下,旧的一天即将过去;写春之欲去,美好的时光要逝去了,都是借时间的流逝来写游子思家之情。

师结:月西斜、春欲尽,美好的时光匆匆逝去,而游子仍漂泊远方,不知归期,那不绝如缕的相思之情借残余的月光洒落在江边的树上,也洒落在我们的心上,情韵袅袅,久久不去。

请学生深情朗读这二十句。

二、 讨论探究

探讨(一):诗歌主要运用了哪几种意象来抒发情感及阐述哲理思考?

明确:“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

1)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赏古诗。

2)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

3)研究材料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4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

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附板书)

春江花月夜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远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暂——永恒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凄清婉转

探究(二)诗歌是如何融景、理、情于一体的。

设计问题:诗人写思妇怀人、游子想家是否远离了诗歌的题目“春江花月夜”?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点拨:诗人紧扣题目,从月光徘徊写到落月西斜,从思妇怀人写到游子想家。写思妇月下怀人,处处见月,句句含情。写游子江上想家,则用落月西斜、江水流春来寓时光流逝、青春老去,景中含情。诗人将游子思妇的相思离愁置于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背景之上,将这一传统题材升华到一种优美动人的境界,心物交感、情景相生,缠绵悱恻,哀而不伤,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诗人还将它放到对人生与宇宙关系的哲理思考中,使之成为代代无穷的人生中的一幕悲欢离合,达到了理与情的有机融合。

三、写法鉴赏(结合学生作文的角度讲解,提高写作)

1、结构严谨,环环紧扣,自然生成。

第一层写景,良辰美景,诗情画意,读起来很美,皎洁、静谧的夜景,明月高悬,由这引出哲理的思考,有对宇宙奥秘的探寻,有对人生的思考,由人生的思考,联系现实,才会有人生短暂的感慨,引出了抒情,一种相思,两地离愁。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以“月”为主体,以“月”为线索,在时间上、情感上两条线索,在时间上,月升、高悬、西斜、落下,逐字吐出、逐字收束。在情感上,既写月的美景,更写月光引起的思乡之情。写月就是抒情啊,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月引发议论,由思考引出相思,在月的照耀下,一切意象都附有人的思乡之情。月光引发了、渲染着、暗示着、寓托着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也包含着诗人对美景的感叹,对月长圆而人难圆的感怀。

5

2、诗情、画意、哲理相交融。

景和情是很难分开的,写景中含情,抒情中又含有人对美的思索,对理想的思考,情感中包含着淡淡的相思之情,包含人对幸福的追求,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思索中,在两地相思之情中,包含着人对这种亲情的追求,对美好的愿望的追求。珍惜生命的美好,即使是离愁,也是那种透过表层的,对情感的专一的、强烈的,也是一个辩证的统一。

总的来说,诗情画意的境界,情景交融的手法,自然生成的语言,圆润优美的旋律,使之成为“诗中的诗,顶风上的顶峰。”

3、语言清晰,韵律婉转。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另外,诗句韵律婉转,对仗工整,加上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又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

4、鸿篇巨制,一字统领。

张若虚之前,也出现过不少的长诗,如《诗经》、《楚辞》中有些诗,还有一些乐府诗也比较长,初唐时期,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也是长诗。但象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用一字统领鸿篇巨制的情况实属罕见。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事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和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5、思想艺术,超越传统。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四、研讨比较

盛唐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一诗历来为人们广泛传颂的上乘之作,试与本诗对照,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远,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五、作业(任选一题):

1、随笔《剪不断的思乡情结》———赏析《春江花月夜》中的情感

2、再读诗歌,选择一个角度(景致美、哲理美和情感美等)写一段赏析文字

【教学总结】

《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作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背诵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而应注意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相机强化。

对张若虚为代表的初唐诗人的思想进行由点到面的把握、由表入里的挖掘,可以引导学生作比较学习,整体把握,做综合的研究。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意地联系以前学过的诗歌意象,既可以帮助理解新文章,又可以激活已有的积累,有新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联系的意识,整体把握的意识,思维能力提高。

【教学反思】

我觉得诗歌教学很重要的两点是引导学生入境读和出境品。在教学设计中,我精心选择了配乐诗朗诵

6

这一环节来使学生很快地沉浸于诗歌营造的优美意境中。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计由易入难的问题使他们步步深入地赏析诗歌,既不会只流于表面的读,又不会觉得赏析难度太高而望而却步。适当的时候拿学过的诗歌进行比较鉴赏,既可巩固已学的知识,又深化了对诗歌的理解。教学实践证明,这个教学设计还是切实可行的。

7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