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2023北京重点校高二(上)期末生物汇编:群落的结构

IT圈 admin 36浏览 0评论

2024年3月6日发(作者:尾寻桃)

2023北京重点校高二(上)期末生物汇编

群落的结构

一、单选题

1.(2023秋·北京平谷·高二统考期末)在德克萨斯州的大本德国家公园,刺蜥和树蜥有共享的食物资源。1974—1977年分别从实验区移走刺蜥后,检测树蜥种群数量变化;移走树蜥后,检测刺蜥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其中,1975年和1977年是干旱年,降雨量较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移走刺蜥后,树蜥种群数量增长显著

B.结果表明竞争对刺蜥种群数量影响更大

C.种间关系和自然因素可能限制种群数量增长

D.刺蜥和树蜥的生态位重叠取决于觅食行为的重叠度

2.(2023秋·北京·高二清华附中校考期末)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栖息空间等。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资源短缺时,生态位存在重叠的两个物种间的竞争加剧

B.两个食性完全不同的种群,其生态位一定不重叠

C.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之间的差异提高了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D.生态位的形成是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3.(2023秋·北京朝阳·高二统考期末)下列有关调查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

B.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调查的方法

C.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估算有趋光性的昆虫的种群密度

D.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4.(2023秋·北京朝阳·高二统考期末)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栎树林中几种鸟类的生态位时发现,林鸽主要生活在树冠层,以栎树等高大乔木的核果和种子为食;煤山雀、大山雀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主要觅食昆虫;鹪鹩主要生活在草本层,取食毒蛾、天牛和椿象等昆虫。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两种鸟的食性相同,则它们的生态位就完全相同

B.如果两种鸟类的生态位相近,则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

第1页/共20页

C.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鸟类的生态位可能发生改变

D.不同鸟类占据的生态位不同,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5.(2023秋·北京西城·高二统考期末)蚂蚁将棉蚜卵放置于花椒嫩叶上并定期巡逻,赶走瓢虫等棉蚜的天敌。待棉蚜若虫取

食花椒叶片一段时间后,蚂蚁会拍打棉蚜腹部,促使其排出新鲜蜜露供蚂蚁食用。当

棉蚜种群数量急剧上升时,蚂蚁会选择性地保护部分健壮蚜虫,令其继续提供蜜露,并将多余的棉蚜转移到其他花椒叶片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蚂蚁与棉蚜的种间关系为原始合作

B.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棉蚜的种群数量

C.采取诱捕蚂蚁的措施可提高花椒树产量

D.蚂蚁与棉蚜的关系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6.(2023秋·北京通州·高二统考期末)2014年,重庆市推广“稻+N”循环生态种养殖模式,将单一的农田变成了复合式的绿色生态田。“稻+N”就是在种植水稻的同时,通过降低种植密度,营造生存环境。让鸭、鱼、泥鳅、小龙虾、蛙等物种在稻田中生长,形成一个生态互补、高效、高质的种养殖模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仅在稻、

鸭、鱼等生物构成的群落内完成

B.物种组成是该群落与其他普通稻田群落的重要区别

C.“稻+N”生态模式可以提高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

D.此生态模式应该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和协调等原理

7.(2023秋·北京·高二清华附中校考期末)将3种食性相同且只存在竞争关系的原生动物Ⅹ、Y、Z置于相同大小的容器中进行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会持续每天喂等量食物,实验开始时不同原生动物的个体数比例为1: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Ⅹ和Ⅹ分别代表Z和Y

B.X、Y共同培养时,X在竞争中占优势

C.X、Z共同培养时环境容纳量降低可能与空间限制有关

D.将X放在更大容器中单独培养将呈现J型增长

二、综合题

8.(2023秋·北京平谷·高二统考期末)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5)题。

蚜虫与共生菌

蚜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昆虫,以吸食植物韧皮部汁液为食。蚜虫体内栖息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蚜虫的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共生菌具有为蚜虫提供营养、消化植第2页/共20页

物组织等功能,从而影响蚜虫的寄主利用范围。

蚜虫体内共生菌分为原生和次级共生菌两大类,研究表明,原生共生菌布氏菌与蚜虫建立共生关系已有约1.5亿年历史,是蚜虫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除布氏菌外,蚜虫体内还携带有多种次级共生菌,次级共生菌虽然不是蚜虫存活和繁殖所必需的,但是与宿主蚜虫的生态适应性密切相关。原生和次级共生菌在宿主内长期共存,对宿主蚜虫的生物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

共生菌在蚜虫与植物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韧皮部汁液营养不平衡,其中许多必需氨基酸的浓度都很低,常常低于氨基酸总浓度的20%。布氏菌能合成蚜虫不能从植物汁液中获得但又是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所必需的氨基酸,从而扩大蚜虫可利用的寄主植物范围。并且布氏菌可以像线粒体一样,为其宿主昆虫提供能源(如ATP,NADPH等)。次级共生菌能改变宿主蚜虫的寄主范围,但是这种现象受共生菌和蚜虫基因型的影响。例如,次级共生菌R提高了豌豆蚜利用首蓿的能力,但没有提高其对野豌豆的利用能力;并且R只能提高蚜虫部分基因型对首蓿的利用能力。

蚜虫种群中普遍携带有共生菌,蚜虫为共生菌提供生活场所和养分,共生菌为宿主合成必需的营养或共同抵抗外来压力。目前对单种共生菌的功能作用研究较多,因此阐明共生菌种间关系将是研究蚜虫与共生菌相互关系的发展方向。

(1)蚜虫的种群密度由___________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由于蚜虫的移动速率很小,所以可采用___________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2)蚜虫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蚜虫与布氏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原因是___________。

(3)去除蚜虫体内的原生共生菌布氏菌后,次级共生菌S会弥补布氏菌大部分功能,说明布氏菌和S菌的___________是相似的。

(4)布氏菌为蚜虫发育提供必需氨基酸,下列哪个选项可以作为证据______

A.去除布氏菌后,蚜虫仅能合成少量的苯丙氨酸和色氨酸,且无法正常发育

B.布氏菌的氨基酸生物合成基因发生突变,蚜虫提高食物中氨基酸需求

C.蚜虫体内布氏菌处于中等密度时,对宿主植物的适合度最高

D.布氏菌具有功能性ATP合成酶,可转换ADP为ATP

E.布氏菌全基因组测序几乎发现了全部合成必需氨基酸的基因

(5)请提出一个课题,进一步研究蚜虫与共生菌的相互关系______。

9.(2023秋·北京东城·高二统考期末)黑松是我国北方防护林的重要树种之一

,松墨天牛和褐梗天牛是黑松上两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近年来给黑松造成了严重危害。

(1)松墨天牛与褐梗天牛之间存在 ________

,因此被认为分属不同物种。

(2)野外调查发现,松墨天牛和褐梗天牛能长期共存、共同取食和危害同一株黑松。

两种天牛属于

__________

关系

根据图1

、图2分析二者能共存的原因是_______。

第3页/共20页

(3)研究发现,黑松的营养物质含量在树干不同高度存在一定差异,靠近土壤的根基

部淀粉、纤维素含量稍高,蛋白质含量稍低。此外,被昆虫机械破坏或取食时,植

物会产生酚类、生物碱等有毒的次生代谢物进行抵御(如图3),而昆虫的解毒系

统会被诱导激活,产生可化解酚类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化解生物碱的乙酰胆碱酯酶等(如图4),对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进行防御。

综合以上信息,进一步分析两种天牛可以共存于同一株黑松的原因是_________

(4)目前常用的防虫措施之一是施加外源酚类化合物(类似于植物的防御物质),采用该措施前需要研究的问题是 ________

。(写出

一条即可)

10.(2023秋·北京东城·高二统考期末)人类活动导致呼伦贝尔草原退化不断加剧。研究围栏封育和自由放牧两种管理方式下草原植物群落的特征,以期为制定退化草原的恢复措施提供依据。

(1)生物量是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欲研究围栏封育对草原生物量的影响,可采用 ________

法在围栏内外进行 ________取样。

图中结果显示,围栏内外的地下生物量 ________

;地上生物量_________。

第4页/共20页

(2)科研人员在本研究中发现,围栏封育可使草原的物种丰富度增大。但另有研究曾得出相反的结论。可能导致不同研究的结论不一致的因素有 ________

。(填字母序号)

a.封育前草地退化程度不同

b.草地类型或生境不同

c.封育时间长短不同

d.对照组放牧强度不同

(3)进一步研究围栏封育对群落中植物生态位的影响。生态位宽度可反映种群对资源的利用及对

环境的

_________

能力。由表可知一

些植物的围

栏内生态位宽度大于围栏外,原因是 _________。

生态位宽度(相对值)

物种编号

围栏内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0.873

0.681

0.757

0.200

0.224

0.530

围栏外

0.534

0.496

0.586

0.429

0.507

0.912

0.273

(4)本研究是否为“围栏封育是应对退化草原恢复的

有效措施”提供了一定的证据?请陈述理由_____。

11.(2023秋·北京丰台·高二统考期末)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白皮书显示,随着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快速优质增长,实现野外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但保护大熊猫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为了防止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加深,我国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川、陕、甘三省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高密度区、主要栖息地、局域种群遗传交流廊道等80多个保护区有机整合,形成一片基本相互连接起来的国家公园。请回答:

(1)直接决定大熊猫数量的种群特征是_____。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提高_____(即K值),具体措施有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大熊猫在野外数量稀少,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大熊猫的新鲜粪便外包裹有肠道黏膜,可提取_____进行个体识别和数量统计。

(3)为了更好的进行野化放归,科研人员对公园内某一区域大熊猫及同域分布的金钱豹、黄喉貂和豹猫3种潜在捕食者的空间分布、日常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这些调查属于对其_____的研究。结果发现大熊猫与金钱豹的空间分布重叠程度很低,而黄喉貂和豹猫与大熊猫的空间分布重叠程度很高;日常节律调查结果如下:

第5页/共20页

结果表明:大熊猫日活动节律以_____(填“昼间”、“夜间”)为主,与潜在天敌中的_____相同。综合以上信息判断,_____是该区域内大熊猫所面临的最具威胁的捕食者。以上结果有助于综合评价野生大熊猫所面临的潜在捕食压力,为大熊猫种群保护与复壮提供科学依据。

(4)除上述因素外,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因素还有_____(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各举一例)。

12.(2023秋·北京西城·高二统考期末)梨小食心虫以蛀食梨、桃等果树的果实和嫩梢为食,具有分布广、季节性转移寄主、防治困难等特点。寻找有效的防治手段,对果树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进行迷向防治,干扰雄虫对雌虫的定向,降低雌虫的交配率,

从而使__________

下降,导致种群密度降低。而果业生产中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常以每年

多次施用高毒性的化学农药为主,与之相比生物防治的优越性在于_________

(2)由于迷向防治不能杀死梨小食心虫,当其密度过高时,依然能产生一定数量的幼虫,

且幼虫之间的_____减弱,存活率升高,导致蛀果率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3)研究人员尝试采用迷向防治配合每年 2

次喷洒易被生物降解的杀虫剂防治。以梨园为

试验点设置迷向防治区、杀虫剂防治区、迷向+杀虫剂防治区和空白对照区,进行了

连续两年的实验。结果如图 1、图

2。

第6页/共20页

Ⅹ在各处理区及对照区_____设置 5

个诱捕器,根据诱捕到梨小食心虫数量可以估算其_____。

Ⅹ据图 1

分析每年 2

次使用杀虫剂的时间分别为 4

月 5-12

日之间和_____之间。

Ⅹ结合图 1、图 2

实验结果,_____处理防治的效果最佳,理由是_____。

(4)利用性信息素迷向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哪些研究

13.(2023秋·北京海淀·高二统考期末)红胸律点跳甲(简称跳甲)和乌桕卷象(简称卷象)为两种植食性昆虫,取食植物乌柏,为研究三者相互关系,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1)卷象成虫取食乌桕叶片并在叶片上产卵。跳甲成虫以乌桕叶片为食,但在根部的土壤里产卵,幼虫以树第7页/共20页

根为食(图1所示)。根据跳甲与卷象的食物、空间位置和占用资源情况,可知两个物种的______________有重叠。

(2)研究发现乌柏叶片损伤面积与在其上接种跳甲和卷象成虫的密度呈正相关。向由两种成虫取食造成的叶片不同损伤面积的乌桕根部土壤中,分别移入相同数量刚孵出的跳甲幼虫,以移入无昆虫取食的健康植株根部土壤的幼虫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统计幼虫的存活率,结果见图2。

据图2可知,对照组跳甲幼虫的存活率约40%,卷象成虫对叶片的取食______________了跳甲幼虫的存活。跳甲成虫取食程度较低时,______________幼虫存活,表现为种内互助;叶片损伤面积超过约______________%时,跳甲幼虫存活率低于对照组。

(3)为进一步研究两种成虫取食叶片影响跳甲幼虫存活的机制,研究人员检测了上述实验中乌桕根部的代谢产物(葡萄糖和单宁)含量,结果如图3和图4。

Ⅹ对比图2可知,根部______________含量的变化与跳甲幼虫存活率变化趋势相同,此物质为幼虫提供营养;而______________为植物防御类物质,可抑制幼虫成活。

Ⅹ据此分析,植物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昆虫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有关。

(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分析两种昆虫间的相互关系及相关机制。

Ⅹ跳甲成虫与幼虫的种内关系包括______________,这与成虫的密度有关,其机制是:______________。

Ⅹ卷象与跳甲成虫及跳甲幼虫的种间关系均为______________,体现在______________。

14.(2023秋·北京通州·高二统考期末)最近,武汉市部署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治理工作,鼓励市民一旦发现这种花,就积极上报并除掉它。原产于北美的加拿大一枝黄花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我国,近年来在我国东部地区大肆扩散,对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危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地点通常为荒地,它一般在土地抛荒的初始阶段就进入,此时的_____和资源状况正虚位以待,对其定居和生长都十分有利,能顺利地占据一个空生态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种群呈_____形增长。

第8页/共20页

(2)除了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以外,下表中显示了造成此植物大肆扩散的另三个主要原因,请判断其中提到的生物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关系。

原因

具体描述

种间关系类型

_____

向体外分泌代谢的化学物质,对其生存环境中其他植物产生有害影响。

....根与土壤中的真菌形成菌根,菌根可以促进植物对营养的吸收,并提高植物的耐受..性。

原产地有一种昆虫,其雌性成虫专门将卵产在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茎干或芽里,幼虫孵..二

_____

化后就在茎干皮层下取食,且唾液中含有的化学物质会使植物生长停滞甚至死亡。而在我国尚未发现这种昆虫。

_____

(3)某区域10年前很多农田被弃耕,受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较为严重。研究者在此地以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不同阶段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本土植物物种多样性以及常见优势种的生态位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

Ⅹ下图为不同入侵梯度样地中本土植物物种多样性,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Ⅹ下表为不同入侵梯度样地中常见本土植物的生态位宽度。

Ⅹ野老鹳草

Ⅹ禺毛茛

Ⅹ天胡荽

入侵梯度(株数/m2)

0 5-7 11-13

>18

0.6753 0.4864 0.3955 0.1991

0.2000 0.3827 0.3997 0.4894

0.2982 0.3476 0.3816 0.4503

第9页/共20页

Ⅹ蛇含委陵菜

0.3875 0.4727 0.4869 0.5878

Ⅹ细柄草

Ⅹ白茅

Ⅹ雀稗

0.6979 0.6864 0.7885 0.8715

0.7695 0.5438 0.4660 0.3839

0.8876 0.4648 0.2810 0.1993

注:生态位宽度表示生态位的大小,值越大则生态位越大

表中数据表明,常见本土植物种群随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呈现不同的变化动态。在未入侵阶段,群落的四个优势种群是_____(填植物名称前的序号)。随着加拿大一枝黄花从开始入侵到密度逐渐增加,各种群的生态位宽度都发生了变化,其中_____的生态位宽度明显减少(填序号)。

Ⅹ测量上述几种植物体内氮元素的含量,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和生态位宽度明显增加的几种植物氮元素含量远高于生态位宽度明显减少的植物。说明_____成为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过程中决定本土植物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

(4)请结合题中信息及你所学的生态学知识,提出治理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的建议。_____

三、实验题

15.(2023秋·北京石景山·高二统考期末)三裂叶豚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被我国列为外来入侵物种。

(1)三裂叶豚草刚开始入侵某地时,其种群往往呈“_____”形增长,种群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有 _____。

(2)研究发现某锈菌对三裂叶豚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的专一性寄生,科研人员进行了侵染实验。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 _____,实验结果应为 _____。

(3)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控制实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实验结果见表。

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

组别

第1年

A:三裂叶豚草

B:三裂叶豚草+锈菌

8.07

7.65

第2年

12.24

6.43

12.43

4.02

第3年

12.24

4.77

12.78

3.12

C: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 8.10

D:三裂叶豚草+野艾蒿 4.89

注:锈菌—真菌;广聚萤叶甲—昆虫;野艾蒿—植物

表格中体现出的种间关系除了寄生外,还包括 _____。分析表中数据初步判断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野艾蒿,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_____。

(4)有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通过种植野艾蒿预防其第10页/共20页

入侵,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可以通过喷洒锈菌以防治其入侵。请你评价一下上述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

第11页/共20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近的种群之间,生态位较近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

【详解】A、结合图示可以看出,移走刺蜥后,树蜥种群获得更多的食物,因而表现为数量增长显著,但由于空间、资源的限制,树蜥种群最终数量下降,A正确;

B、移走刺蜥后,树蜥种群数量增长显著,而移走树蜥后,刺蜥种群数量反而表现有所下降,但并不明显,这说明竞争对刺蜥种群数量影响更大,B正确;

C、种间关系和自然因素均可成为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C正确;

D、刺蜥和树蜥的生态位重叠主要取决于食物资源的重叠程度,D错误。

故选D。

2.B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研究内容:Ⅹ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Ⅹ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当两个种群存在生态位的重叠,如果环境资源短缺,就会导致物种的竞争加剧,A正确;

B、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两个食性完全不同的种群,也可能会出现空间位置、水源等的竞争,生态位可能会重叠,B错误;

C、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这减少了生物之间的竞争,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C正确;

D、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态位的形成是因为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3.D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2)标记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A、针对不同种群及物种的特点,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分可为逐个计数法(适用于个体大、数量少的类型)和估算法,A正确;

B、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故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B正确;

C、趋光性昆虫具有趋光的特点,可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

D、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D错误。

第12页/共20页

故选D。

4.A

【分析】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

【详解】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故食性相同的两种鸟生态位不一定完全相同,A错误;

B、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态位相同,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竞争,B正确;

C、生态位包括一个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鸟类的生态位可能发生改变,C正确;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比如不同鸟类占据的生态位不同,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正确。

故选A。

5.B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A、蚂蚁将棉蚜卵放置于花椒嫩叶上并定期巡逻,赶走瓢虫等棉蚜的天敌,此后,蚂蚁能取食棉蚜若虫的新鲜蜜露,二者之间的关系可看作是原始合作,A正确;

B、棉蚜虽然是动物,但其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适宜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数量,B错误;

C、采取诱捕蚂蚁的措施可使蚜虫失去保护进而可被天敌捕获,进而可降低棉蚜的数量,由于棉蚜寄生在花椒上,会影响花椒的产量,因而通过诱捕蚂蚁的措施可提高花椒树产量,C正确;

D、蚂蚁与棉蚜的关系是二者之间相互选择、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6.A

【分析】1.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2.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3.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其目的是将生物群落内不同物种共生、物质与能量多级利用、环境自净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与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相结合,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

【详解】A、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

B、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因此,物种组成是该群落与其他普通稻田群落的重要区别,B正确;

C、“稻+N”生态模式可以提高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正确;

D、此生态模式应该运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和协调等原理,D正确。

第13页/共20页

故选A。

【点睛】

7.D

【分析】1.S型曲线:

(1)条件:自然条件下,食物和空间条件有限。

(2)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2时达到最大。

2.由图1可知,原生动物Ⅹ、Y、Z单独培养时,均呈现S型增长;由图2可知,X、Y共同培养时,二者为竞争关系,X在竞争中占优势,Y被淘汰;由图3可知,X、Z共同培养的最终结果是两种群共存,二者环境容纳量降低。据此答题。

【详解】A、由图3可知,X和Z无压制关系,由图2知,X、Y共同培养时,X在竞争中占优势,Y被淘汰,X对Y有压制关系,再结合图1中X的曲线,得出结论X对Y有压制关系,Z对Y也有压制关系,因此Ⅹ代表Z,Ⅹ代表Y,A正确;

B、由图2知,X和Y共同培养时,二者为竞争关系,X在竞争中占优势,Y被淘汰,B正确;

C、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X、Z共同培养时环境容纳量降低可能与空间限制有关,C正确;

D、J型增长的条件是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即使将X放在更大容器中,资源空间仍是有限的,因此不会呈现J型增长,D错误。

故选D。

8.(1)

出生率和死亡率

样方

(2)

群落

蚜虫为布氏菌提供生活场所和养分,布氏菌为宿主合成必需的营养或共同抵抗外来压力

(3)合成蚜虫不能从植物汁液中获得但又是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所必需的氨基酸的作用、以及提供能源的作用

(4)ABE

(5)探究是否只有蚜虫可以为共生菌提供营养物质

【分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群落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的。群落具有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详解】(1)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蚜虫的种群密度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蚜虫个体较小,运动能力弱,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2)蚜虫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群落,布氏菌能合成蚜虫不能从植物汁液中获得但又是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所必需的氨基酸,从而扩大蚜虫可利用的寄主植物范围。并且布氏菌可以像线粒体一样,为其宿主昆虫提供能源(如ATP,NADPH等),而蚜虫为布氏菌提供生活场所和养分,故蚜虫与布氏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3)去除蚜虫体内的原生共生菌布氏菌后,次级共生菌S会弥补布氏菌大部分功能,说明S菌也可以为蚜虫合成必需的营养或共同抵抗外来压力,说明布氏菌和S菌的合成蚜虫不能从植物汁液中获得但又是其第14页/共20页

生长发育和繁殖所必需的氨基酸的作用、以及提供能源的作用是相似的。

(4)A、必需氨基酸是指自身细胞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去除布氏菌后,蚜虫由于缺少部分氨基酸无法正常发育,可以证明布氏菌为蚜虫发育提供必需氨基酸,A符合题意;

B、布氏菌的氨基酸生物合成基因发生突变,不能为蚜虫提供必需氨基酸,蚜虫提高了食物中氨基酸需求,可以证明布氏菌为蚜虫发育提供必需氨基酸,B符合题意;

C、布氏菌的密度对宿主植物的影响,不能证明布氏菌为蚜虫发育提供必需氨基酸,C不符合题意;

D、布氏菌具有功能性ATP合成酶,证明其可以为蚜虫提供能源,不能证明布氏菌为蚜虫发育提供必需氨基酸,D不符合题意;

E、布氏菌全基因组测序几乎发现了全部合成必需氨基酸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了布氏菌可以为蚜虫发育提供必需氨基酸,E符合题意。故选ABE。

(5)为了进一步研究蚜虫与共生菌的相互关系,可以进行探究蚜虫是否可以为共生菌提供营养物质的实验。(合理即可)

9.(1)生殖隔离

(2)

种间竞争

生态位重叠较少

(3)两种天牛的消化道内均含有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化解生物碱的乙酰胆碱酯酶,因而可以黑松为食,而松墨天牛消化道内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较低,而蛋白酶活性较高,因而生活在较高处,而褐梗天牛消化道内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较高,蛋白酶活性较低,因而更适合生活在黑松的较低处,这些生理特性也使得两种天牛可以共同生活

(4)施用的对象昆虫是否有该解毒系统,或者设法破坏该系统,或者设法使该系统变得迟钝,即无法被激活,这样才能使使用的酚类化合物有效果。

【分析】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生态位指的是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1)松墨天牛和褐梗天牛是黑松上两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松墨天牛与褐梗天牛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被认为分属不同物种,因为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2)野外调查发现,松墨天牛和褐梗天牛能长期共存、共同取食和危害同一株黑松。

即这两种天牛有共同的食物和空间,因而二者属于

种间竞争关系。

根据图1

、图2可以看出二者的生态位重叠较少,因而能长期共存在一棵树上,如图1显示二者的种群数量最大值错峰出现,在7.15左右时褐梗天牛可能表现位夏眠的特征,而松墨天牛没有该特征,同时该时段松墨天牛的数量较多,从分布高度可以看出,褐梗天牛主要分布在松树0~300cm范围内,而松墨天牛分布高度较广。

(3)图3显示随着松树高度的增加总酚含量逐渐增加,而生物碱集中分布在松树高度较低处,而褐梗天牛就分布在松树的这一高度处,根据题目信息可推测在褐梗天牛消化道内应该存在可化解酚类的谷胱甘肽第15页/共20页

-S-转移酶,且消化道内应该富含纤维素酶和淀粉酶,这一推测结果与图4的结果相同,综合3、4的调查结果可知两种天牛的消化道内均含有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化解生物碱的乙酰胆碱酯酶,因而可以黑松为食,而松墨天牛消化道内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较低,而蛋白酶活性较高,因而生活在较高处,而褐梗天牛消化道内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较高,蛋白酶活性较低,因而更适合生活在黑松的较低处,这些生理特性也使得两种天牛可以共同生活。

(4)目前常用的防虫措施之一是施加外源酚类化合物(类似于植物的防御物质),由于昆虫体内可能含有解毒系统,如产生可化解酚类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化解生物碱的乙酰胆碱酯酶等,因此在采用该措施前需要研究的问题是施用的对象昆虫是否有该解毒系统,或者设法破坏该系统,或者设法使该系统变得迟钝,即无法被激活,这样才能使使用的酚类化合物有效果。

10.(1)

样方

随机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围栏内外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且无论哪个深度均表现为围栏内的生物量大于围栏外的生物量

围栏内的生物量大于围栏外的生物量

(2)abcd

(3)

适应

围栏封育情况下群落中植物长势良好、发育较快,进而表现利用空间资源能力增强,适应环境能力增强

(4)在围栏封育状态下,草原植物群落无论地上,还是地下其生物量均高于围栏外,且草原生物群落多数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增加,说明围栏封育状态下也提高了草原植物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分析】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中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总和,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详解】(1)生物量是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欲研究围栏封育对草原生物量的影响,可采用

样方法在围栏内外进行随机取样调查。图中结果显示,围栏内外的地下生物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围栏内外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且无论哪个深度均表现为围栏内的生物量大于围栏外的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同样表现为围栏内的生物量大于围栏外的生物量,据此可推测围栏封育情况下有利于草原植物生物量的增加。

(2)科研人员在本研究中发现,围栏封育可使草原的物种丰富度增大。但另有研究曾得出相反的结论,植物的生长不仅仅受到草原是否封育的影响,还会受到放牧量和无机环境的影响,据此可推测导致出现不同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因素有abcd,即封育前草地退化程度不同、草地类型或生境不同

、封育时间长短不同

、对照组放牧强度不同等这些因素均会影响草原植物生物量的变化,进而会影响调查的结果,因而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故选abcd。

(3)进一步研究围栏封育对群落中植物生态位的影响。生态位宽度可反映种群对资源的利用及对

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强弱,即生态位越宽说明种群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越强、适应性越强。由表可知一

些植物的围

栏内生态位宽度大于围栏外,说明在围栏封育情况下群落中植物长势良好、发育较快,进而表现利用空间资源能力增强,适应环境能力增强,因为生态位的宽度可表示物种利用各种资源能力的综合指标。

(4)本研究可作为围栏封育是应对退化草原恢复的

有效措施的证据,因为实验结果显示在围栏封育状态下,草原植物群落无论地上,还是地下其生物量均高于围栏外,且草原生物群落多数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增第16页/共20页

加,说明围栏封育状态下也提高了草原植物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11.(1)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环境容纳量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栖息环境、增加大熊猫的食物来源

(2)DNA

(3)

生态位

昼间

金钱豹和黄喉貂

黄喉貂

(4)流行性传染病、气候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详解】(1)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提高环境容纳量;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都是保护大熊猫的措施。

(2)DNA具有特异性,为进行大熊猫个体识别,可采用DNA识别法,由于肠道上皮细胞能随食物残渣通过粪便排出,DNA识别法需要从大熊猫的新鲜粪便中提取DNA,对大熊猫肠道上皮细胞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进行分析。

(3)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科研人员对公园内某一区域大熊猫及同域分布的金钱豹、黄喉貂和豹猫3种潜在捕食者的空间分布、日常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这些调查属于对其生态位的研究;据图可知,大熊猫的活动时间,集中在8:00-18:00,故大熊猫日活动节律以昼间活动为主;该活动时间段与金钱豹和黄喉貂相同;结合题干信息“大熊猫与金钱豹的空间分布重叠程度很低,而黄喉貂和豹猫与大熊猫的空间分布重叠程度很高”,又因为大熊猫与黄喉貂活动时间重合,故黄喉貂是该区域内大熊猫所面临的最具威胁的捕食者。

(4)除上述因素外,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因素还有密度制约因素如流行性传染病(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气候等(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

12.(1)

出生率

不污染环境,不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也不会消灭害虫的天敌

(2)种内竞争

(3)

分别

种群密度 6

月 1-07日

迷向防治配合每年 2

次喷洒易被生物降解的杀虫剂

该处理条件下梨小食心虫的种群密度最低

(4)探究利用性信息素迷向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对梨树产量的影响?还可探究这种防治方法对梨小食心虫天敌种群数量的研究进行调查。

【分析】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另外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节约能源。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的生物活性,将有害生物种群或群体密度压低到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化学防治优点:在一定条件下,能快速消灭害虫,压低虫口密度。化学防治缺点:长期使用易产生药害,第17页/共20页

使病虫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杀伤天敌。

【详解】(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进行迷向防治,干扰雄虫对雌虫的定向,降低雌虫的交配率,

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

下降,而出生率是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而果业生产中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常以每年

多次施用高毒性的化学农药为主,农药的使用属于化学防治的范畴,化学防治具有污染环境,且能消灭天敌,而且还会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等缺点,因此,与之相比生物防治的优越性表现在不污染环境,不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也不会消灭害虫的天敌。

(2)由于迷向防治不能杀死梨小食心虫,当其密度过高时,依然能产生一定数量的幼虫,

且幼虫能活动更多的空间资源,因而幼虫之间的种内竞争减弱,存活率升高,导致蛀果率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3)Ⅹ在各处理区及对照区分别设置 5

个诱捕器,根据诱捕到梨小食心虫数量可以估算其种群密度。

Ⅹ据图 1

分析结合曲线表示的梨小食心虫的种群密度变化可推测,每年 2

次使用杀虫剂的时间分别为 4

月 5-12

日之间和6

月 1-07

日之间。

Ⅹ结合图 1、图 2

实验结果,迷向防治配合每年 2

次喷洒易被生物降解的杀虫剂防治效果最佳,因为该处理条件下梨小食心虫的种群密度最低,因而说明防治效果最好。

(4)根据防治效果还可进一步探究利用性信息素迷向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对梨树产量的影响?还可探究这种防治方法对梨小食心虫天敌种群数量的研究进行调查。

13.(1)生态位

(2)

抑制

促进(或“有利于”) 38(35~40范围内均可)

(3)

葡萄糖

单宁

种类

密度

(4)

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

跳甲成虫密度较低时,使乌桕根部产生的营养物质葡萄糖增加,而抑制幼虫成活的物质单宁减少,提高跳甲幼虫的存活率;跳甲成虫密度较高时,根部产生的葡萄糖减少,同时单宁含量增加,抑制了跳甲幼虫的存活

种间竞争

两种成虫取食相同的食物,有共同的生存空间;卷象成虫通过取食乌桕叶片改变植物根部代谢产物含量,抑制跳甲幼虫的存活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分为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两种:种间关系又分互利共生(如藻类和真菌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地衣,二者密不可分)、原始合作(如海葵和寄居蟹在一起,互惠互利)、种间竞争(如水稻与稗草)、捕食(如狼吃羊)和寄生(如蛔虫寄生在人体内)等;种内关系又分种内互助(如蜜蜂之间的合作)和种内斗争(如狼群争抢猎物)等。

【详解】(1)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卷象成虫取食乌桕叶片并在叶片上产卵。跳甲成虫以乌桕叶片为食,但在根部的土壤里产卵,幼虫以树根为食,说明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

(2)分析图2,与对照组跳甲幼虫的存活率约40%相比,卷象成虫取食的跳甲幼虫的存活率均低于40%,说明卷象成虫对叶片的取食抑制了跳甲幼虫的存活;据图可知,与对照相比,跳甲成虫取食程度较低时,跳甲幼虫的存活率较高,说明跳甲成虫取食程度较低时促进了跳甲幼虫的存活;题图显示,叶片损伤面积超过约38%时,跳甲幼虫存活率低于对照组。

(3)Ⅹ对比图2可知,根部葡萄糖含量的变化与跳甲幼虫存活率变化趋势相同,且葡萄糖可作为呼吸的底物,能为幼虫提供营养;而图4的变化趋势与图2跳甲幼虫存活率变化趋势相反,说明单宁为植物防御类第18页/共20页

物质,可抑制幼虫成活。

Ⅹ据上述分析可知,植物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昆虫的种类(如跳甲成虫与卷象成虫等)和密度有关。

(4)Ⅹ跳甲成虫与幼虫的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竞争食物和资源等),这与成虫的密度有关,其机制是:跳甲成虫密度较低时,使乌桕根部产生的营养物质葡萄糖增加,而抑制幼虫成活的物质单宁减少,提高跳甲幼虫的存活率;跳甲成虫密度较高时,根部产生的葡萄糖减少,同时单宁含量增加,抑制了跳甲幼虫的存活。

Ⅹ卷象与跳甲成虫及跳甲幼虫均存在竞争关系,种间关系均为种间竞争,具体体现为:两种成虫取食相同的食物,有共同的生存空间;卷象成虫通过取食乌桕叶片改变植物根部代谢产物含量,抑制跳甲幼虫的存活。

14.(1)

空间 J

(2)

种间竞争

互利共生

捕食

(3)

加拿大一枝黄花会造成本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下降,且随入侵程度的增加多样性下降程度增加

ⅩⅩⅩⅩ ⅩⅩⅩ

氮元素的积累能力

(4)制定法规禁止随意出售加拿大一枝黄花或者散播其种子和繁殖体;废弃地及时种植上其他绿化植物,减少抛荒;种植积累氮能力强的植物;在其开花前彻底铲除(答案合理给分)

【分析】加拿大一枝黄花形色泽亮丽,常用于插花中的配花。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中国,是外来生物。引种后逸生成杂草,并且是恶性杂草。主要生长在河滩、荒地、公路两旁、农田边、农村住宅四周,是多年生植物,根状茎发达,繁殖力极强,传播速度快,生长优势明显,生态适应性广阔,与周围植物争阳光、争肥料,直至其它植物死亡,从而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详解】(1)生物生长受空间、资源及其天敌制约,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地点通常为荒地,此时空间、资源状况都适宜其大量增殖;由于没有天敌制约,空间、资源又相对充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种群呈J形增长。

(2)一、一枝黄花分泌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有害,是种间关系;二、根可以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可以促进植物对有机物的吸收,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三、该昆虫取食一枝黄花的茎干皮层,属于捕食关系。

(3)从曲线图可知,加拿大一枝黄花会造成本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下降,且随入侵程度的增加多样性下降程度增加;在未入侵即入侵梯度为0时,生态位较大的是ⅩⅩⅩⅩ,因此四个优势种群是ⅩⅩⅩⅩ;随着加拿大一枝黄花从开始入侵到密度逐渐增加,Ⅹ(0.6753-0.1991=0.4726,占初始值70%)、Ⅹ(0.7695-0.3839=0.3856,占初始值50%)、Ⅹ(0.8876-0.1993=0.6883,占初始值78%)的生态位都明显减少;加拿大一枝黄花和生态位宽度明显增加的几种植物氮元素含量远高于生态位宽度明显减少的植物,说明氮元素的积累能力起主要作用。

(4)制定法规禁止随意出售加拿大一枝黄花或者散播其种子和繁殖体;废弃地及时种植上其他绿化植物,减少抛荒;种植积累氮能力强的植物;在其开花前彻底铲除,都可以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增长起到抑制作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数量变化及原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且能第19页/共20页

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5.(1) J

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没有敌害等

(2)

发病情况

只有三裂叶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

(3)

捕食和种间竞争 D组的三裂叶豚草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4)合理;因为在被三裂叶豚草入侵前可进行生物预防,即种植野艾蒿,通过种间竞争抑制三裂叶豚草入侵;当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了,再种植野艾蒿,在竞争中野艾蒿处于劣势,有可能被三裂叶豚草淘汰,因此需要进行喷洒锈菌及时治理

【分析】1、“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

【详解】(1)三裂叶豚草刚开始入侵某地时,由于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无限增殖,呈现J形增长。

(2)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发病情况。根据题干信息“某锈菌对三裂叶脉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可知,在三裂叶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适宜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只有三裂叶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

(3)由表格中各组的处理可知,三裂叶豚草和锈菌,种间关系为寄生;三裂叶豚草和广聚萤叶甲,种间关系为捕食;三裂叶豚草和野艾蒿,种间关系为竞争。由表格数据可知,D组和B组与对照组相比,都降低了三裂叶豚草生物量,由此可得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野艾蒿。

(4)合理。因为在被三裂叶豚草入侵前可进行生物预防,即种植野艾蒿,通过种间竞争抑制三裂叶豚草入侵;当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了,再种植野艾蒿,在竞争中野艾蒿处于劣势,有可能被三裂叶豚草淘汰,因此需要进行喷洒锈菌及时治理。

第20页/共20页

2024年3月6日发(作者:尾寻桃)

2023北京重点校高二(上)期末生物汇编

群落的结构

一、单选题

1.(2023秋·北京平谷·高二统考期末)在德克萨斯州的大本德国家公园,刺蜥和树蜥有共享的食物资源。1974—1977年分别从实验区移走刺蜥后,检测树蜥种群数量变化;移走树蜥后,检测刺蜥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其中,1975年和1977年是干旱年,降雨量较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移走刺蜥后,树蜥种群数量增长显著

B.结果表明竞争对刺蜥种群数量影响更大

C.种间关系和自然因素可能限制种群数量增长

D.刺蜥和树蜥的生态位重叠取决于觅食行为的重叠度

2.(2023秋·北京·高二清华附中校考期末)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栖息空间等。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资源短缺时,生态位存在重叠的两个物种间的竞争加剧

B.两个食性完全不同的种群,其生态位一定不重叠

C.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之间的差异提高了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D.生态位的形成是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3.(2023秋·北京朝阳·高二统考期末)下列有关调查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

B.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调查的方法

C.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估算有趋光性的昆虫的种群密度

D.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4.(2023秋·北京朝阳·高二统考期末)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栎树林中几种鸟类的生态位时发现,林鸽主要生活在树冠层,以栎树等高大乔木的核果和种子为食;煤山雀、大山雀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主要觅食昆虫;鹪鹩主要生活在草本层,取食毒蛾、天牛和椿象等昆虫。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两种鸟的食性相同,则它们的生态位就完全相同

B.如果两种鸟类的生态位相近,则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

第1页/共20页

C.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鸟类的生态位可能发生改变

D.不同鸟类占据的生态位不同,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5.(2023秋·北京西城·高二统考期末)蚂蚁将棉蚜卵放置于花椒嫩叶上并定期巡逻,赶走瓢虫等棉蚜的天敌。待棉蚜若虫取

食花椒叶片一段时间后,蚂蚁会拍打棉蚜腹部,促使其排出新鲜蜜露供蚂蚁食用。当

棉蚜种群数量急剧上升时,蚂蚁会选择性地保护部分健壮蚜虫,令其继续提供蜜露,并将多余的棉蚜转移到其他花椒叶片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蚂蚁与棉蚜的种间关系为原始合作

B.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棉蚜的种群数量

C.采取诱捕蚂蚁的措施可提高花椒树产量

D.蚂蚁与棉蚜的关系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6.(2023秋·北京通州·高二统考期末)2014年,重庆市推广“稻+N”循环生态种养殖模式,将单一的农田变成了复合式的绿色生态田。“稻+N”就是在种植水稻的同时,通过降低种植密度,营造生存环境。让鸭、鱼、泥鳅、小龙虾、蛙等物种在稻田中生长,形成一个生态互补、高效、高质的种养殖模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仅在稻、

鸭、鱼等生物构成的群落内完成

B.物种组成是该群落与其他普通稻田群落的重要区别

C.“稻+N”生态模式可以提高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

D.此生态模式应该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和协调等原理

7.(2023秋·北京·高二清华附中校考期末)将3种食性相同且只存在竞争关系的原生动物Ⅹ、Y、Z置于相同大小的容器中进行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会持续每天喂等量食物,实验开始时不同原生动物的个体数比例为1: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Ⅹ和Ⅹ分别代表Z和Y

B.X、Y共同培养时,X在竞争中占优势

C.X、Z共同培养时环境容纳量降低可能与空间限制有关

D.将X放在更大容器中单独培养将呈现J型增长

二、综合题

8.(2023秋·北京平谷·高二统考期末)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5)题。

蚜虫与共生菌

蚜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昆虫,以吸食植物韧皮部汁液为食。蚜虫体内栖息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蚜虫的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共生菌具有为蚜虫提供营养、消化植第2页/共20页

物组织等功能,从而影响蚜虫的寄主利用范围。

蚜虫体内共生菌分为原生和次级共生菌两大类,研究表明,原生共生菌布氏菌与蚜虫建立共生关系已有约1.5亿年历史,是蚜虫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除布氏菌外,蚜虫体内还携带有多种次级共生菌,次级共生菌虽然不是蚜虫存活和繁殖所必需的,但是与宿主蚜虫的生态适应性密切相关。原生和次级共生菌在宿主内长期共存,对宿主蚜虫的生物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

共生菌在蚜虫与植物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韧皮部汁液营养不平衡,其中许多必需氨基酸的浓度都很低,常常低于氨基酸总浓度的20%。布氏菌能合成蚜虫不能从植物汁液中获得但又是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所必需的氨基酸,从而扩大蚜虫可利用的寄主植物范围。并且布氏菌可以像线粒体一样,为其宿主昆虫提供能源(如ATP,NADPH等)。次级共生菌能改变宿主蚜虫的寄主范围,但是这种现象受共生菌和蚜虫基因型的影响。例如,次级共生菌R提高了豌豆蚜利用首蓿的能力,但没有提高其对野豌豆的利用能力;并且R只能提高蚜虫部分基因型对首蓿的利用能力。

蚜虫种群中普遍携带有共生菌,蚜虫为共生菌提供生活场所和养分,共生菌为宿主合成必需的营养或共同抵抗外来压力。目前对单种共生菌的功能作用研究较多,因此阐明共生菌种间关系将是研究蚜虫与共生菌相互关系的发展方向。

(1)蚜虫的种群密度由___________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由于蚜虫的移动速率很小,所以可采用___________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2)蚜虫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蚜虫与布氏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原因是___________。

(3)去除蚜虫体内的原生共生菌布氏菌后,次级共生菌S会弥补布氏菌大部分功能,说明布氏菌和S菌的___________是相似的。

(4)布氏菌为蚜虫发育提供必需氨基酸,下列哪个选项可以作为证据______

A.去除布氏菌后,蚜虫仅能合成少量的苯丙氨酸和色氨酸,且无法正常发育

B.布氏菌的氨基酸生物合成基因发生突变,蚜虫提高食物中氨基酸需求

C.蚜虫体内布氏菌处于中等密度时,对宿主植物的适合度最高

D.布氏菌具有功能性ATP合成酶,可转换ADP为ATP

E.布氏菌全基因组测序几乎发现了全部合成必需氨基酸的基因

(5)请提出一个课题,进一步研究蚜虫与共生菌的相互关系______。

9.(2023秋·北京东城·高二统考期末)黑松是我国北方防护林的重要树种之一

,松墨天牛和褐梗天牛是黑松上两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近年来给黑松造成了严重危害。

(1)松墨天牛与褐梗天牛之间存在 ________

,因此被认为分属不同物种。

(2)野外调查发现,松墨天牛和褐梗天牛能长期共存、共同取食和危害同一株黑松。

两种天牛属于

__________

关系

根据图1

、图2分析二者能共存的原因是_______。

第3页/共20页

(3)研究发现,黑松的营养物质含量在树干不同高度存在一定差异,靠近土壤的根基

部淀粉、纤维素含量稍高,蛋白质含量稍低。此外,被昆虫机械破坏或取食时,植

物会产生酚类、生物碱等有毒的次生代谢物进行抵御(如图3),而昆虫的解毒系

统会被诱导激活,产生可化解酚类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化解生物碱的乙酰胆碱酯酶等(如图4),对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进行防御。

综合以上信息,进一步分析两种天牛可以共存于同一株黑松的原因是_________

(4)目前常用的防虫措施之一是施加外源酚类化合物(类似于植物的防御物质),采用该措施前需要研究的问题是 ________

。(写出

一条即可)

10.(2023秋·北京东城·高二统考期末)人类活动导致呼伦贝尔草原退化不断加剧。研究围栏封育和自由放牧两种管理方式下草原植物群落的特征,以期为制定退化草原的恢复措施提供依据。

(1)生物量是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欲研究围栏封育对草原生物量的影响,可采用 ________

法在围栏内外进行 ________取样。

图中结果显示,围栏内外的地下生物量 ________

;地上生物量_________。

第4页/共20页

(2)科研人员在本研究中发现,围栏封育可使草原的物种丰富度增大。但另有研究曾得出相反的结论。可能导致不同研究的结论不一致的因素有 ________

。(填字母序号)

a.封育前草地退化程度不同

b.草地类型或生境不同

c.封育时间长短不同

d.对照组放牧强度不同

(3)进一步研究围栏封育对群落中植物生态位的影响。生态位宽度可反映种群对资源的利用及对

环境的

_________

能力。由表可知一

些植物的围

栏内生态位宽度大于围栏外,原因是 _________。

生态位宽度(相对值)

物种编号

围栏内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0.873

0.681

0.757

0.200

0.224

0.530

围栏外

0.534

0.496

0.586

0.429

0.507

0.912

0.273

(4)本研究是否为“围栏封育是应对退化草原恢复的

有效措施”提供了一定的证据?请陈述理由_____。

11.(2023秋·北京丰台·高二统考期末)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白皮书显示,随着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快速优质增长,实现野外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但保护大熊猫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为了防止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加深,我国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川、陕、甘三省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高密度区、主要栖息地、局域种群遗传交流廊道等80多个保护区有机整合,形成一片基本相互连接起来的国家公园。请回答:

(1)直接决定大熊猫数量的种群特征是_____。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提高_____(即K值),具体措施有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大熊猫在野外数量稀少,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大熊猫的新鲜粪便外包裹有肠道黏膜,可提取_____进行个体识别和数量统计。

(3)为了更好的进行野化放归,科研人员对公园内某一区域大熊猫及同域分布的金钱豹、黄喉貂和豹猫3种潜在捕食者的空间分布、日常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这些调查属于对其_____的研究。结果发现大熊猫与金钱豹的空间分布重叠程度很低,而黄喉貂和豹猫与大熊猫的空间分布重叠程度很高;日常节律调查结果如下:

第5页/共20页

结果表明:大熊猫日活动节律以_____(填“昼间”、“夜间”)为主,与潜在天敌中的_____相同。综合以上信息判断,_____是该区域内大熊猫所面临的最具威胁的捕食者。以上结果有助于综合评价野生大熊猫所面临的潜在捕食压力,为大熊猫种群保护与复壮提供科学依据。

(4)除上述因素外,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因素还有_____(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各举一例)。

12.(2023秋·北京西城·高二统考期末)梨小食心虫以蛀食梨、桃等果树的果实和嫩梢为食,具有分布广、季节性转移寄主、防治困难等特点。寻找有效的防治手段,对果树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进行迷向防治,干扰雄虫对雌虫的定向,降低雌虫的交配率,

从而使__________

下降,导致种群密度降低。而果业生产中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常以每年

多次施用高毒性的化学农药为主,与之相比生物防治的优越性在于_________

(2)由于迷向防治不能杀死梨小食心虫,当其密度过高时,依然能产生一定数量的幼虫,

且幼虫之间的_____减弱,存活率升高,导致蛀果率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3)研究人员尝试采用迷向防治配合每年 2

次喷洒易被生物降解的杀虫剂防治。以梨园为

试验点设置迷向防治区、杀虫剂防治区、迷向+杀虫剂防治区和空白对照区,进行了

连续两年的实验。结果如图 1、图

2。

第6页/共20页

Ⅹ在各处理区及对照区_____设置 5

个诱捕器,根据诱捕到梨小食心虫数量可以估算其_____。

Ⅹ据图 1

分析每年 2

次使用杀虫剂的时间分别为 4

月 5-12

日之间和_____之间。

Ⅹ结合图 1、图 2

实验结果,_____处理防治的效果最佳,理由是_____。

(4)利用性信息素迷向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哪些研究

13.(2023秋·北京海淀·高二统考期末)红胸律点跳甲(简称跳甲)和乌桕卷象(简称卷象)为两种植食性昆虫,取食植物乌柏,为研究三者相互关系,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1)卷象成虫取食乌桕叶片并在叶片上产卵。跳甲成虫以乌桕叶片为食,但在根部的土壤里产卵,幼虫以树第7页/共20页

根为食(图1所示)。根据跳甲与卷象的食物、空间位置和占用资源情况,可知两个物种的______________有重叠。

(2)研究发现乌柏叶片损伤面积与在其上接种跳甲和卷象成虫的密度呈正相关。向由两种成虫取食造成的叶片不同损伤面积的乌桕根部土壤中,分别移入相同数量刚孵出的跳甲幼虫,以移入无昆虫取食的健康植株根部土壤的幼虫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统计幼虫的存活率,结果见图2。

据图2可知,对照组跳甲幼虫的存活率约40%,卷象成虫对叶片的取食______________了跳甲幼虫的存活。跳甲成虫取食程度较低时,______________幼虫存活,表现为种内互助;叶片损伤面积超过约______________%时,跳甲幼虫存活率低于对照组。

(3)为进一步研究两种成虫取食叶片影响跳甲幼虫存活的机制,研究人员检测了上述实验中乌桕根部的代谢产物(葡萄糖和单宁)含量,结果如图3和图4。

Ⅹ对比图2可知,根部______________含量的变化与跳甲幼虫存活率变化趋势相同,此物质为幼虫提供营养;而______________为植物防御类物质,可抑制幼虫成活。

Ⅹ据此分析,植物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昆虫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有关。

(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分析两种昆虫间的相互关系及相关机制。

Ⅹ跳甲成虫与幼虫的种内关系包括______________,这与成虫的密度有关,其机制是:______________。

Ⅹ卷象与跳甲成虫及跳甲幼虫的种间关系均为______________,体现在______________。

14.(2023秋·北京通州·高二统考期末)最近,武汉市部署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治理工作,鼓励市民一旦发现这种花,就积极上报并除掉它。原产于北美的加拿大一枝黄花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我国,近年来在我国东部地区大肆扩散,对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危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地点通常为荒地,它一般在土地抛荒的初始阶段就进入,此时的_____和资源状况正虚位以待,对其定居和生长都十分有利,能顺利地占据一个空生态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种群呈_____形增长。

第8页/共20页

(2)除了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以外,下表中显示了造成此植物大肆扩散的另三个主要原因,请判断其中提到的生物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关系。

原因

具体描述

种间关系类型

_____

向体外分泌代谢的化学物质,对其生存环境中其他植物产生有害影响。

....根与土壤中的真菌形成菌根,菌根可以促进植物对营养的吸收,并提高植物的耐受..性。

原产地有一种昆虫,其雌性成虫专门将卵产在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茎干或芽里,幼虫孵..二

_____

化后就在茎干皮层下取食,且唾液中含有的化学物质会使植物生长停滞甚至死亡。而在我国尚未发现这种昆虫。

_____

(3)某区域10年前很多农田被弃耕,受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较为严重。研究者在此地以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不同阶段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本土植物物种多样性以及常见优势种的生态位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

Ⅹ下图为不同入侵梯度样地中本土植物物种多样性,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Ⅹ下表为不同入侵梯度样地中常见本土植物的生态位宽度。

Ⅹ野老鹳草

Ⅹ禺毛茛

Ⅹ天胡荽

入侵梯度(株数/m2)

0 5-7 11-13

>18

0.6753 0.4864 0.3955 0.1991

0.2000 0.3827 0.3997 0.4894

0.2982 0.3476 0.3816 0.4503

第9页/共20页

Ⅹ蛇含委陵菜

0.3875 0.4727 0.4869 0.5878

Ⅹ细柄草

Ⅹ白茅

Ⅹ雀稗

0.6979 0.6864 0.7885 0.8715

0.7695 0.5438 0.4660 0.3839

0.8876 0.4648 0.2810 0.1993

注:生态位宽度表示生态位的大小,值越大则生态位越大

表中数据表明,常见本土植物种群随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呈现不同的变化动态。在未入侵阶段,群落的四个优势种群是_____(填植物名称前的序号)。随着加拿大一枝黄花从开始入侵到密度逐渐增加,各种群的生态位宽度都发生了变化,其中_____的生态位宽度明显减少(填序号)。

Ⅹ测量上述几种植物体内氮元素的含量,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和生态位宽度明显增加的几种植物氮元素含量远高于生态位宽度明显减少的植物。说明_____成为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过程中决定本土植物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

(4)请结合题中信息及你所学的生态学知识,提出治理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的建议。_____

三、实验题

15.(2023秋·北京石景山·高二统考期末)三裂叶豚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被我国列为外来入侵物种。

(1)三裂叶豚草刚开始入侵某地时,其种群往往呈“_____”形增长,种群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有 _____。

(2)研究发现某锈菌对三裂叶豚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的专一性寄生,科研人员进行了侵染实验。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 _____,实验结果应为 _____。

(3)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控制实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实验结果见表。

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

组别

第1年

A:三裂叶豚草

B:三裂叶豚草+锈菌

8.07

7.65

第2年

12.24

6.43

12.43

4.02

第3年

12.24

4.77

12.78

3.12

C: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 8.10

D:三裂叶豚草+野艾蒿 4.89

注:锈菌—真菌;广聚萤叶甲—昆虫;野艾蒿—植物

表格中体现出的种间关系除了寄生外,还包括 _____。分析表中数据初步判断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野艾蒿,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_____。

(4)有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通过种植野艾蒿预防其第10页/共20页

入侵,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可以通过喷洒锈菌以防治其入侵。请你评价一下上述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

第11页/共20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近的种群之间,生态位较近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

【详解】A、结合图示可以看出,移走刺蜥后,树蜥种群获得更多的食物,因而表现为数量增长显著,但由于空间、资源的限制,树蜥种群最终数量下降,A正确;

B、移走刺蜥后,树蜥种群数量增长显著,而移走树蜥后,刺蜥种群数量反而表现有所下降,但并不明显,这说明竞争对刺蜥种群数量影响更大,B正确;

C、种间关系和自然因素均可成为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C正确;

D、刺蜥和树蜥的生态位重叠主要取决于食物资源的重叠程度,D错误。

故选D。

2.B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研究内容:Ⅹ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Ⅹ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当两个种群存在生态位的重叠,如果环境资源短缺,就会导致物种的竞争加剧,A正确;

B、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两个食性完全不同的种群,也可能会出现空间位置、水源等的竞争,生态位可能会重叠,B错误;

C、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这减少了生物之间的竞争,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C正确;

D、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态位的形成是因为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3.D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2)标记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A、针对不同种群及物种的特点,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分可为逐个计数法(适用于个体大、数量少的类型)和估算法,A正确;

B、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故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B正确;

C、趋光性昆虫具有趋光的特点,可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

D、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D错误。

第12页/共20页

故选D。

4.A

【分析】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

【详解】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故食性相同的两种鸟生态位不一定完全相同,A错误;

B、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态位相同,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竞争,B正确;

C、生态位包括一个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鸟类的生态位可能发生改变,C正确;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比如不同鸟类占据的生态位不同,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正确。

故选A。

5.B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A、蚂蚁将棉蚜卵放置于花椒嫩叶上并定期巡逻,赶走瓢虫等棉蚜的天敌,此后,蚂蚁能取食棉蚜若虫的新鲜蜜露,二者之间的关系可看作是原始合作,A正确;

B、棉蚜虽然是动物,但其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适宜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数量,B错误;

C、采取诱捕蚂蚁的措施可使蚜虫失去保护进而可被天敌捕获,进而可降低棉蚜的数量,由于棉蚜寄生在花椒上,会影响花椒的产量,因而通过诱捕蚂蚁的措施可提高花椒树产量,C正确;

D、蚂蚁与棉蚜的关系是二者之间相互选择、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6.A

【分析】1.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2.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3.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其目的是将生物群落内不同物种共生、物质与能量多级利用、环境自净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与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相结合,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

【详解】A、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

B、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因此,物种组成是该群落与其他普通稻田群落的重要区别,B正确;

C、“稻+N”生态模式可以提高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正确;

D、此生态模式应该运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和协调等原理,D正确。

第13页/共20页

故选A。

【点睛】

7.D

【分析】1.S型曲线:

(1)条件:自然条件下,食物和空间条件有限。

(2)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2时达到最大。

2.由图1可知,原生动物Ⅹ、Y、Z单独培养时,均呈现S型增长;由图2可知,X、Y共同培养时,二者为竞争关系,X在竞争中占优势,Y被淘汰;由图3可知,X、Z共同培养的最终结果是两种群共存,二者环境容纳量降低。据此答题。

【详解】A、由图3可知,X和Z无压制关系,由图2知,X、Y共同培养时,X在竞争中占优势,Y被淘汰,X对Y有压制关系,再结合图1中X的曲线,得出结论X对Y有压制关系,Z对Y也有压制关系,因此Ⅹ代表Z,Ⅹ代表Y,A正确;

B、由图2知,X和Y共同培养时,二者为竞争关系,X在竞争中占优势,Y被淘汰,B正确;

C、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X、Z共同培养时环境容纳量降低可能与空间限制有关,C正确;

D、J型增长的条件是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即使将X放在更大容器中,资源空间仍是有限的,因此不会呈现J型增长,D错误。

故选D。

8.(1)

出生率和死亡率

样方

(2)

群落

蚜虫为布氏菌提供生活场所和养分,布氏菌为宿主合成必需的营养或共同抵抗外来压力

(3)合成蚜虫不能从植物汁液中获得但又是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所必需的氨基酸的作用、以及提供能源的作用

(4)ABE

(5)探究是否只有蚜虫可以为共生菌提供营养物质

【分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群落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的。群落具有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详解】(1)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蚜虫的种群密度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蚜虫个体较小,运动能力弱,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2)蚜虫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群落,布氏菌能合成蚜虫不能从植物汁液中获得但又是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所必需的氨基酸,从而扩大蚜虫可利用的寄主植物范围。并且布氏菌可以像线粒体一样,为其宿主昆虫提供能源(如ATP,NADPH等),而蚜虫为布氏菌提供生活场所和养分,故蚜虫与布氏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3)去除蚜虫体内的原生共生菌布氏菌后,次级共生菌S会弥补布氏菌大部分功能,说明S菌也可以为蚜虫合成必需的营养或共同抵抗外来压力,说明布氏菌和S菌的合成蚜虫不能从植物汁液中获得但又是其第14页/共20页

生长发育和繁殖所必需的氨基酸的作用、以及提供能源的作用是相似的。

(4)A、必需氨基酸是指自身细胞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去除布氏菌后,蚜虫由于缺少部分氨基酸无法正常发育,可以证明布氏菌为蚜虫发育提供必需氨基酸,A符合题意;

B、布氏菌的氨基酸生物合成基因发生突变,不能为蚜虫提供必需氨基酸,蚜虫提高了食物中氨基酸需求,可以证明布氏菌为蚜虫发育提供必需氨基酸,B符合题意;

C、布氏菌的密度对宿主植物的影响,不能证明布氏菌为蚜虫发育提供必需氨基酸,C不符合题意;

D、布氏菌具有功能性ATP合成酶,证明其可以为蚜虫提供能源,不能证明布氏菌为蚜虫发育提供必需氨基酸,D不符合题意;

E、布氏菌全基因组测序几乎发现了全部合成必需氨基酸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了布氏菌可以为蚜虫发育提供必需氨基酸,E符合题意。故选ABE。

(5)为了进一步研究蚜虫与共生菌的相互关系,可以进行探究蚜虫是否可以为共生菌提供营养物质的实验。(合理即可)

9.(1)生殖隔离

(2)

种间竞争

生态位重叠较少

(3)两种天牛的消化道内均含有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化解生物碱的乙酰胆碱酯酶,因而可以黑松为食,而松墨天牛消化道内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较低,而蛋白酶活性较高,因而生活在较高处,而褐梗天牛消化道内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较高,蛋白酶活性较低,因而更适合生活在黑松的较低处,这些生理特性也使得两种天牛可以共同生活

(4)施用的对象昆虫是否有该解毒系统,或者设法破坏该系统,或者设法使该系统变得迟钝,即无法被激活,这样才能使使用的酚类化合物有效果。

【分析】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生态位指的是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1)松墨天牛和褐梗天牛是黑松上两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松墨天牛与褐梗天牛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被认为分属不同物种,因为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2)野外调查发现,松墨天牛和褐梗天牛能长期共存、共同取食和危害同一株黑松。

即这两种天牛有共同的食物和空间,因而二者属于

种间竞争关系。

根据图1

、图2可以看出二者的生态位重叠较少,因而能长期共存在一棵树上,如图1显示二者的种群数量最大值错峰出现,在7.15左右时褐梗天牛可能表现位夏眠的特征,而松墨天牛没有该特征,同时该时段松墨天牛的数量较多,从分布高度可以看出,褐梗天牛主要分布在松树0~300cm范围内,而松墨天牛分布高度较广。

(3)图3显示随着松树高度的增加总酚含量逐渐增加,而生物碱集中分布在松树高度较低处,而褐梗天牛就分布在松树的这一高度处,根据题目信息可推测在褐梗天牛消化道内应该存在可化解酚类的谷胱甘肽第15页/共20页

-S-转移酶,且消化道内应该富含纤维素酶和淀粉酶,这一推测结果与图4的结果相同,综合3、4的调查结果可知两种天牛的消化道内均含有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化解生物碱的乙酰胆碱酯酶,因而可以黑松为食,而松墨天牛消化道内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较低,而蛋白酶活性较高,因而生活在较高处,而褐梗天牛消化道内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较高,蛋白酶活性较低,因而更适合生活在黑松的较低处,这些生理特性也使得两种天牛可以共同生活。

(4)目前常用的防虫措施之一是施加外源酚类化合物(类似于植物的防御物质),由于昆虫体内可能含有解毒系统,如产生可化解酚类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化解生物碱的乙酰胆碱酯酶等,因此在采用该措施前需要研究的问题是施用的对象昆虫是否有该解毒系统,或者设法破坏该系统,或者设法使该系统变得迟钝,即无法被激活,这样才能使使用的酚类化合物有效果。

10.(1)

样方

随机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围栏内外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且无论哪个深度均表现为围栏内的生物量大于围栏外的生物量

围栏内的生物量大于围栏外的生物量

(2)abcd

(3)

适应

围栏封育情况下群落中植物长势良好、发育较快,进而表现利用空间资源能力增强,适应环境能力增强

(4)在围栏封育状态下,草原植物群落无论地上,还是地下其生物量均高于围栏外,且草原生物群落多数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增加,说明围栏封育状态下也提高了草原植物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分析】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中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总和,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详解】(1)生物量是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欲研究围栏封育对草原生物量的影响,可采用

样方法在围栏内外进行随机取样调查。图中结果显示,围栏内外的地下生物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围栏内外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且无论哪个深度均表现为围栏内的生物量大于围栏外的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同样表现为围栏内的生物量大于围栏外的生物量,据此可推测围栏封育情况下有利于草原植物生物量的增加。

(2)科研人员在本研究中发现,围栏封育可使草原的物种丰富度增大。但另有研究曾得出相反的结论,植物的生长不仅仅受到草原是否封育的影响,还会受到放牧量和无机环境的影响,据此可推测导致出现不同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因素有abcd,即封育前草地退化程度不同、草地类型或生境不同

、封育时间长短不同

、对照组放牧强度不同等这些因素均会影响草原植物生物量的变化,进而会影响调查的结果,因而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故选abcd。

(3)进一步研究围栏封育对群落中植物生态位的影响。生态位宽度可反映种群对资源的利用及对

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强弱,即生态位越宽说明种群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越强、适应性越强。由表可知一

些植物的围

栏内生态位宽度大于围栏外,说明在围栏封育情况下群落中植物长势良好、发育较快,进而表现利用空间资源能力增强,适应环境能力增强,因为生态位的宽度可表示物种利用各种资源能力的综合指标。

(4)本研究可作为围栏封育是应对退化草原恢复的

有效措施的证据,因为实验结果显示在围栏封育状态下,草原植物群落无论地上,还是地下其生物量均高于围栏外,且草原生物群落多数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增第16页/共20页

加,说明围栏封育状态下也提高了草原植物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11.(1)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环境容纳量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栖息环境、增加大熊猫的食物来源

(2)DNA

(3)

生态位

昼间

金钱豹和黄喉貂

黄喉貂

(4)流行性传染病、气候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详解】(1)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提高环境容纳量;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都是保护大熊猫的措施。

(2)DNA具有特异性,为进行大熊猫个体识别,可采用DNA识别法,由于肠道上皮细胞能随食物残渣通过粪便排出,DNA识别法需要从大熊猫的新鲜粪便中提取DNA,对大熊猫肠道上皮细胞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进行分析。

(3)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科研人员对公园内某一区域大熊猫及同域分布的金钱豹、黄喉貂和豹猫3种潜在捕食者的空间分布、日常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这些调查属于对其生态位的研究;据图可知,大熊猫的活动时间,集中在8:00-18:00,故大熊猫日活动节律以昼间活动为主;该活动时间段与金钱豹和黄喉貂相同;结合题干信息“大熊猫与金钱豹的空间分布重叠程度很低,而黄喉貂和豹猫与大熊猫的空间分布重叠程度很高”,又因为大熊猫与黄喉貂活动时间重合,故黄喉貂是该区域内大熊猫所面临的最具威胁的捕食者。

(4)除上述因素外,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因素还有密度制约因素如流行性传染病(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气候等(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

12.(1)

出生率

不污染环境,不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也不会消灭害虫的天敌

(2)种内竞争

(3)

分别

种群密度 6

月 1-07日

迷向防治配合每年 2

次喷洒易被生物降解的杀虫剂

该处理条件下梨小食心虫的种群密度最低

(4)探究利用性信息素迷向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对梨树产量的影响?还可探究这种防治方法对梨小食心虫天敌种群数量的研究进行调查。

【分析】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另外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节约能源。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的生物活性,将有害生物种群或群体密度压低到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化学防治优点:在一定条件下,能快速消灭害虫,压低虫口密度。化学防治缺点:长期使用易产生药害,第17页/共20页

使病虫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杀伤天敌。

【详解】(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进行迷向防治,干扰雄虫对雌虫的定向,降低雌虫的交配率,

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

下降,而出生率是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而果业生产中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常以每年

多次施用高毒性的化学农药为主,农药的使用属于化学防治的范畴,化学防治具有污染环境,且能消灭天敌,而且还会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等缺点,因此,与之相比生物防治的优越性表现在不污染环境,不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也不会消灭害虫的天敌。

(2)由于迷向防治不能杀死梨小食心虫,当其密度过高时,依然能产生一定数量的幼虫,

且幼虫能活动更多的空间资源,因而幼虫之间的种内竞争减弱,存活率升高,导致蛀果率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3)Ⅹ在各处理区及对照区分别设置 5

个诱捕器,根据诱捕到梨小食心虫数量可以估算其种群密度。

Ⅹ据图 1

分析结合曲线表示的梨小食心虫的种群密度变化可推测,每年 2

次使用杀虫剂的时间分别为 4

月 5-12

日之间和6

月 1-07

日之间。

Ⅹ结合图 1、图 2

实验结果,迷向防治配合每年 2

次喷洒易被生物降解的杀虫剂防治效果最佳,因为该处理条件下梨小食心虫的种群密度最低,因而说明防治效果最好。

(4)根据防治效果还可进一步探究利用性信息素迷向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对梨树产量的影响?还可探究这种防治方法对梨小食心虫天敌种群数量的研究进行调查。

13.(1)生态位

(2)

抑制

促进(或“有利于”) 38(35~40范围内均可)

(3)

葡萄糖

单宁

种类

密度

(4)

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

跳甲成虫密度较低时,使乌桕根部产生的营养物质葡萄糖增加,而抑制幼虫成活的物质单宁减少,提高跳甲幼虫的存活率;跳甲成虫密度较高时,根部产生的葡萄糖减少,同时单宁含量增加,抑制了跳甲幼虫的存活

种间竞争

两种成虫取食相同的食物,有共同的生存空间;卷象成虫通过取食乌桕叶片改变植物根部代谢产物含量,抑制跳甲幼虫的存活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分为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两种:种间关系又分互利共生(如藻类和真菌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地衣,二者密不可分)、原始合作(如海葵和寄居蟹在一起,互惠互利)、种间竞争(如水稻与稗草)、捕食(如狼吃羊)和寄生(如蛔虫寄生在人体内)等;种内关系又分种内互助(如蜜蜂之间的合作)和种内斗争(如狼群争抢猎物)等。

【详解】(1)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卷象成虫取食乌桕叶片并在叶片上产卵。跳甲成虫以乌桕叶片为食,但在根部的土壤里产卵,幼虫以树根为食,说明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

(2)分析图2,与对照组跳甲幼虫的存活率约40%相比,卷象成虫取食的跳甲幼虫的存活率均低于40%,说明卷象成虫对叶片的取食抑制了跳甲幼虫的存活;据图可知,与对照相比,跳甲成虫取食程度较低时,跳甲幼虫的存活率较高,说明跳甲成虫取食程度较低时促进了跳甲幼虫的存活;题图显示,叶片损伤面积超过约38%时,跳甲幼虫存活率低于对照组。

(3)Ⅹ对比图2可知,根部葡萄糖含量的变化与跳甲幼虫存活率变化趋势相同,且葡萄糖可作为呼吸的底物,能为幼虫提供营养;而图4的变化趋势与图2跳甲幼虫存活率变化趋势相反,说明单宁为植物防御类第18页/共20页

物质,可抑制幼虫成活。

Ⅹ据上述分析可知,植物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昆虫的种类(如跳甲成虫与卷象成虫等)和密度有关。

(4)Ⅹ跳甲成虫与幼虫的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竞争食物和资源等),这与成虫的密度有关,其机制是:跳甲成虫密度较低时,使乌桕根部产生的营养物质葡萄糖增加,而抑制幼虫成活的物质单宁减少,提高跳甲幼虫的存活率;跳甲成虫密度较高时,根部产生的葡萄糖减少,同时单宁含量增加,抑制了跳甲幼虫的存活。

Ⅹ卷象与跳甲成虫及跳甲幼虫均存在竞争关系,种间关系均为种间竞争,具体体现为:两种成虫取食相同的食物,有共同的生存空间;卷象成虫通过取食乌桕叶片改变植物根部代谢产物含量,抑制跳甲幼虫的存活。

14.(1)

空间 J

(2)

种间竞争

互利共生

捕食

(3)

加拿大一枝黄花会造成本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下降,且随入侵程度的增加多样性下降程度增加

ⅩⅩⅩⅩ ⅩⅩⅩ

氮元素的积累能力

(4)制定法规禁止随意出售加拿大一枝黄花或者散播其种子和繁殖体;废弃地及时种植上其他绿化植物,减少抛荒;种植积累氮能力强的植物;在其开花前彻底铲除(答案合理给分)

【分析】加拿大一枝黄花形色泽亮丽,常用于插花中的配花。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中国,是外来生物。引种后逸生成杂草,并且是恶性杂草。主要生长在河滩、荒地、公路两旁、农田边、农村住宅四周,是多年生植物,根状茎发达,繁殖力极强,传播速度快,生长优势明显,生态适应性广阔,与周围植物争阳光、争肥料,直至其它植物死亡,从而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详解】(1)生物生长受空间、资源及其天敌制约,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地点通常为荒地,此时空间、资源状况都适宜其大量增殖;由于没有天敌制约,空间、资源又相对充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种群呈J形增长。

(2)一、一枝黄花分泌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有害,是种间关系;二、根可以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可以促进植物对有机物的吸收,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三、该昆虫取食一枝黄花的茎干皮层,属于捕食关系。

(3)从曲线图可知,加拿大一枝黄花会造成本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下降,且随入侵程度的增加多样性下降程度增加;在未入侵即入侵梯度为0时,生态位较大的是ⅩⅩⅩⅩ,因此四个优势种群是ⅩⅩⅩⅩ;随着加拿大一枝黄花从开始入侵到密度逐渐增加,Ⅹ(0.6753-0.1991=0.4726,占初始值70%)、Ⅹ(0.7695-0.3839=0.3856,占初始值50%)、Ⅹ(0.8876-0.1993=0.6883,占初始值78%)的生态位都明显减少;加拿大一枝黄花和生态位宽度明显增加的几种植物氮元素含量远高于生态位宽度明显减少的植物,说明氮元素的积累能力起主要作用。

(4)制定法规禁止随意出售加拿大一枝黄花或者散播其种子和繁殖体;废弃地及时种植上其他绿化植物,减少抛荒;种植积累氮能力强的植物;在其开花前彻底铲除,都可以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增长起到抑制作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数量变化及原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且能第19页/共20页

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5.(1) J

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没有敌害等

(2)

发病情况

只有三裂叶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

(3)

捕食和种间竞争 D组的三裂叶豚草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4)合理;因为在被三裂叶豚草入侵前可进行生物预防,即种植野艾蒿,通过种间竞争抑制三裂叶豚草入侵;当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了,再种植野艾蒿,在竞争中野艾蒿处于劣势,有可能被三裂叶豚草淘汰,因此需要进行喷洒锈菌及时治理

【分析】1、“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

【详解】(1)三裂叶豚草刚开始入侵某地时,由于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无限增殖,呈现J形增长。

(2)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发病情况。根据题干信息“某锈菌对三裂叶脉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可知,在三裂叶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适宜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只有三裂叶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

(3)由表格中各组的处理可知,三裂叶豚草和锈菌,种间关系为寄生;三裂叶豚草和广聚萤叶甲,种间关系为捕食;三裂叶豚草和野艾蒿,种间关系为竞争。由表格数据可知,D组和B组与对照组相比,都降低了三裂叶豚草生物量,由此可得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野艾蒿。

(4)合理。因为在被三裂叶豚草入侵前可进行生物预防,即种植野艾蒿,通过种间竞争抑制三裂叶豚草入侵;当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了,再种植野艾蒿,在竞争中野艾蒿处于劣势,有可能被三裂叶豚草淘汰,因此需要进行喷洒锈菌及时治理。

第20页/共20页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