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6日发(作者:蹇涵阳)
幼儿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分析及纠正的重要性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开始,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说明对幼儿的教育非常重要。
孩子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多数行为习惯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不过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交往习惯等。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幼教一线的我们,一定要深刻的理解到这个点。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初始阶段,是培养孩子习惯的最佳时期,是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如果这个时间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对于幼儿以后的成长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就像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孩子的将来。协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健康成长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反之不良习惯养成了,就可能会一辈子吃它的亏。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最主要的并不是学到了多少的文化知识,理解了多少字,会做很多数学题,而是能否养成良好的习惯。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不良的行为习惯易于纠正。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所以我们作为一线的幼教人员,就有必要让幼儿对其不良习惯就加以纠正,养成良好习惯并得到发展。
一、根据调查研究,幼儿的不良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幼儿不良习惯的表现在学前期,幼儿一些十分常见的行为习惯,有的易发脾气、和别人争吵、容易发生冲动、喜欢动来动去、时常心不在焉的走神、对待某些事情的兴趣持续性强等,有些孩子就又太沉闷,不喜欢去活动、去交流。他们比较害怕、害羞、对于陌生的事物就恐惧的心理等。现在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孩子喜欢依靠父母的帮忙,依赖性比较强,生活的自理水平比较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合一个新的环境。有的孩子连衣服都不会穿,或总是把鞋穿反。幼儿行为问题还有表现的是偏食、咬指甲、吮吸手指、口吃等。
1、挑食偏食是最让人头痛的
有的幼儿对进餐不感兴趣,不会使勺子或筷子,有时甚至表现为厌恶,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有时还故意将饭菜吐在碗内或吐在桌上,老师和家长束手无策。调查研究,了解到孩子在家中因为父母和家中老人对孩子过于宠爱,平时是点菜点饭,家长喂着吃,遇到孩子不开心而不肯进餐时,不引导孩子,一味地迁就。使孩子形成较任性,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因为幼儿园里,每天的菜和点心都是根据营养成分实行合理的搭配好的,不过这些偏食的幼儿,觉得这个菜不好吃那个菜不好吃,从而只吃个人喜欢的菜肴。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营养方面不协调。
2、幼儿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长辈都比较多,长辈们总认为孩子们年龄还小,有很多的事情他们都做得不够好,所以很多的家长就会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很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也要家长帮忙。爱在心中,不在手中。正是因为家长的包办代替,反而让幼儿失去了很多的锻炼机会。所以来到幼儿园,有些宝宝还坐着等,想等老师喂。
2、幼儿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孩子们的好奇心很强,很容易在地面上发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实物。例如树叶、糖果袋、掉在地上的小零食等,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对事物的分辨水平有限,看到似乎是能够吃的东西,不管干净与否都会塞进嘴巴里,所以卫生习惯的养成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要引导幼儿注意个人卫生,还要让孩子们注意保护好家里或园里的卫生,对于小班的宝贝们也要让他们养成垃圾不能随地乱扔,要扔进垃圾桶的好习惯。并协助大人一起整理玩具、书本等。并让幼儿了解一些简单的卫生保健知识。
3、幼儿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们经常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耐心,不感兴趣的事物就没有耐心。展开主题活动时,很多年龄小的孩子就不懂得倾听,活动中随意走动,看书时撕书或大声吵闹、不遵守活动秩序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持续引导他们需要注意的方向。
4、幼儿没有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
孩子们多以自己为中心,特别是刚入园的孩子,不懂得如何与同龄人及陌生人相处,他们就会以他们自己觉得对的方式去做,争抢喜欢的玩具,也不管玩具是否已经有小朋友在玩,有时为了抢到玩具拉起同伴的手就咬,任性、乱发脾气,当看到不对的地方时就会出手打人,孩子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耍赖打滚、大声哭闹,不满足要求就趴在地上不起来,有时甚至拒绝进食,乱掷玩具发泄不满。当需要引起别人注意的时候,也会用例如打人、咬人、踢人、骂人、吐口水等方式。所以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能总是不加思考就一口应承充分满足,要让孩子们把幼儿园当成家,把伙伴当家人,之处他们的错误,协助他们交到更多的朋友。
5、幼儿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
有的孩子不爱运动,游戏、户外活动时,不积极参与,躲在一旁置身事外,注意力不集中,运动少,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均衡发展。要培养孩子们热爱运动,不断提醒幼儿在运动中应注意的事项。引导幼儿遵循游戏规则等。
6、幼儿没有良好的遵守秩序习惯
有的幼儿没有秩序观念,做活动时乱抢、乱动,故意损坏别人的东西,抢别人游戏时的玩具,不排队、不按约定和小朋友活动,惟我独尊,一切以我为中心,蛮横霸道不讲理。究其原因多为独生子女,平时在家习惯了。
二、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常听到一些这样说法“这孩子天生聪明乖巧”、“我们孩子生
来就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等等。他们常常把幼儿的个性、智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突出差异归因于先天,而对于一些形成原因不明又难以纠正的不良行为习惯称之为“秉性难移”。是认为孩子的行为是先天就有的。
而幼儿心理学家认为:遗传与生理的成熟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条件,而环境与教育则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纵观幼儿的各种不良行为表现,并不是在入园后才形成的,而是在他们来园前就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家长的抚养教育方式等方面有着直接关系。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让幼儿的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独生子女家庭情况,既有利于幼儿的生活学习,但也无形中减少了幼儿与外界的接触。幼儿与小伙伴交往机会越来越少。渐渐地,幼儿容易产生孤独感,性格变得孤僻不合群。有的父母因为工作忙、压力大且又要忙于应付学习,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较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这种环境和社会家庭片面方式的熏陶下,不少幼儿养成了任性、固执、依赖、挑食、胆小、多动不安、好斗、霸道、不能违背等不良行为习惯,使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和道德面貌的形成受到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二)、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幼儿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初、最根本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影
响既表现在遗传的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1)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
由于几千年传统观念及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影响,大多数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不少家长盲目地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能一鸣惊人。忽视了孩子们的正当需求,更不愿让孩子去干能干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现代家庭中,存在重视知识灌输,轻视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的满足,轻情感需要的满足;侧重成人包办代替,轻视幼儿独立性培养。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问题,家长嫌烦,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2)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
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
(3) 家长的教育观点不一样
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说谎的原因很多,比如学龄前幼儿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家长把孩子说出来的想象误以为是说谎,这实际是幼儿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也有家长需要检讨的地方。例如,家长双方教育方式方法相反,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在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4) 祖辈代替父母养育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必然会请老人帮忙照看孩子。一方面祖辈的知识水平通常比父母要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远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祖辈较为溺爱孩子,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包办或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孩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形成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不良习惯。
(三)、陌生环境和不恰当的教育,使幼儿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当幼儿离开熟悉的家庭,来到幼儿园这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害怕、焦虑的、退缩的情绪反应,有的幼儿甚至将在家中养成的坏脾气带到幼儿园,来掩饰恐惧的心态。教师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粗暴的斥责、冰冷的管束都会伤害他们的心理,
并不能达到教育效果,进而束手无策。总之,作为教育者,不仅要注重幼儿躯体的、生理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幼儿精神的、心理的健康,积极地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在幼儿园集体环境中,得到有效的矫正并健康成长。
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还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求得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习惯是在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影响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幼儿自身的,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经过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的训练所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行为倾向。行为习惯包括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又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
种命运。”从这首富有哲理的诗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习惯决定人的一生,习惯铸就未来。习惯养得好,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
四、幼儿期是良好习惯的养成的关键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古语说的是幼儿阶段的养成教育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养成教育呢?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习惯和素质之间是划等号的,幼儿阶段是人生的起始阶段,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能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就能使他们更好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从而整个人的素质就提高了
抓住了关键期进行养成教育,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是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得多了。如果从小就养成了坏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幼儿的特点,利用他们的优势,严格要求,强化训练。因此,一定要把握关键期将养成教育抓紧、抓好、抓细、抓实、抓小、抓早。
养成教育要反复抓,持续抓。幼儿可塑性强,控制能力弱,这就决定了幼儿的养成教育绝非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幼儿在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出现行为偏差和反复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
在教育中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即养成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简单粗暴一刀切,既要讲究德育的形式,又要不怕反复、不停变化、不断强化,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好习惯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一个良好的习惯由为重要”。形成良好的习惯是很不容易的,在形成过程中,常常有相反力量在作祟。有句谚语说得好: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要形成好习惯,贵在行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长辈的过分溺爱阻碍着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应成为我们重要的任务命题。就让我们的幼儿在学习、活动、一日生活的行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吧。只有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消除5﹤2的影响,培养塑造出新一代的高素质的社会人才。
2024年3月6日发(作者:蹇涵阳)
幼儿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分析及纠正的重要性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开始,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说明对幼儿的教育非常重要。
孩子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多数行为习惯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不过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交往习惯等。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幼教一线的我们,一定要深刻的理解到这个点。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初始阶段,是培养孩子习惯的最佳时期,是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如果这个时间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对于幼儿以后的成长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就像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孩子的将来。协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健康成长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反之不良习惯养成了,就可能会一辈子吃它的亏。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最主要的并不是学到了多少的文化知识,理解了多少字,会做很多数学题,而是能否养成良好的习惯。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不良的行为习惯易于纠正。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所以我们作为一线的幼教人员,就有必要让幼儿对其不良习惯就加以纠正,养成良好习惯并得到发展。
一、根据调查研究,幼儿的不良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幼儿不良习惯的表现在学前期,幼儿一些十分常见的行为习惯,有的易发脾气、和别人争吵、容易发生冲动、喜欢动来动去、时常心不在焉的走神、对待某些事情的兴趣持续性强等,有些孩子就又太沉闷,不喜欢去活动、去交流。他们比较害怕、害羞、对于陌生的事物就恐惧的心理等。现在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孩子喜欢依靠父母的帮忙,依赖性比较强,生活的自理水平比较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合一个新的环境。有的孩子连衣服都不会穿,或总是把鞋穿反。幼儿行为问题还有表现的是偏食、咬指甲、吮吸手指、口吃等。
1、挑食偏食是最让人头痛的
有的幼儿对进餐不感兴趣,不会使勺子或筷子,有时甚至表现为厌恶,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有时还故意将饭菜吐在碗内或吐在桌上,老师和家长束手无策。调查研究,了解到孩子在家中因为父母和家中老人对孩子过于宠爱,平时是点菜点饭,家长喂着吃,遇到孩子不开心而不肯进餐时,不引导孩子,一味地迁就。使孩子形成较任性,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因为幼儿园里,每天的菜和点心都是根据营养成分实行合理的搭配好的,不过这些偏食的幼儿,觉得这个菜不好吃那个菜不好吃,从而只吃个人喜欢的菜肴。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营养方面不协调。
2、幼儿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长辈都比较多,长辈们总认为孩子们年龄还小,有很多的事情他们都做得不够好,所以很多的家长就会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很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也要家长帮忙。爱在心中,不在手中。正是因为家长的包办代替,反而让幼儿失去了很多的锻炼机会。所以来到幼儿园,有些宝宝还坐着等,想等老师喂。
2、幼儿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孩子们的好奇心很强,很容易在地面上发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实物。例如树叶、糖果袋、掉在地上的小零食等,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对事物的分辨水平有限,看到似乎是能够吃的东西,不管干净与否都会塞进嘴巴里,所以卫生习惯的养成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要引导幼儿注意个人卫生,还要让孩子们注意保护好家里或园里的卫生,对于小班的宝贝们也要让他们养成垃圾不能随地乱扔,要扔进垃圾桶的好习惯。并协助大人一起整理玩具、书本等。并让幼儿了解一些简单的卫生保健知识。
3、幼儿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们经常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耐心,不感兴趣的事物就没有耐心。展开主题活动时,很多年龄小的孩子就不懂得倾听,活动中随意走动,看书时撕书或大声吵闹、不遵守活动秩序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持续引导他们需要注意的方向。
4、幼儿没有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
孩子们多以自己为中心,特别是刚入园的孩子,不懂得如何与同龄人及陌生人相处,他们就会以他们自己觉得对的方式去做,争抢喜欢的玩具,也不管玩具是否已经有小朋友在玩,有时为了抢到玩具拉起同伴的手就咬,任性、乱发脾气,当看到不对的地方时就会出手打人,孩子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耍赖打滚、大声哭闹,不满足要求就趴在地上不起来,有时甚至拒绝进食,乱掷玩具发泄不满。当需要引起别人注意的时候,也会用例如打人、咬人、踢人、骂人、吐口水等方式。所以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能总是不加思考就一口应承充分满足,要让孩子们把幼儿园当成家,把伙伴当家人,之处他们的错误,协助他们交到更多的朋友。
5、幼儿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
有的孩子不爱运动,游戏、户外活动时,不积极参与,躲在一旁置身事外,注意力不集中,运动少,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均衡发展。要培养孩子们热爱运动,不断提醒幼儿在运动中应注意的事项。引导幼儿遵循游戏规则等。
6、幼儿没有良好的遵守秩序习惯
有的幼儿没有秩序观念,做活动时乱抢、乱动,故意损坏别人的东西,抢别人游戏时的玩具,不排队、不按约定和小朋友活动,惟我独尊,一切以我为中心,蛮横霸道不讲理。究其原因多为独生子女,平时在家习惯了。
二、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常听到一些这样说法“这孩子天生聪明乖巧”、“我们孩子生
来就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等等。他们常常把幼儿的个性、智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突出差异归因于先天,而对于一些形成原因不明又难以纠正的不良行为习惯称之为“秉性难移”。是认为孩子的行为是先天就有的。
而幼儿心理学家认为:遗传与生理的成熟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条件,而环境与教育则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纵观幼儿的各种不良行为表现,并不是在入园后才形成的,而是在他们来园前就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家长的抚养教育方式等方面有着直接关系。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让幼儿的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独生子女家庭情况,既有利于幼儿的生活学习,但也无形中减少了幼儿与外界的接触。幼儿与小伙伴交往机会越来越少。渐渐地,幼儿容易产生孤独感,性格变得孤僻不合群。有的父母因为工作忙、压力大且又要忙于应付学习,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较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这种环境和社会家庭片面方式的熏陶下,不少幼儿养成了任性、固执、依赖、挑食、胆小、多动不安、好斗、霸道、不能违背等不良行为习惯,使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和道德面貌的形成受到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二)、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幼儿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初、最根本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影
响既表现在遗传的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1)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
由于几千年传统观念及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影响,大多数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不少家长盲目地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能一鸣惊人。忽视了孩子们的正当需求,更不愿让孩子去干能干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现代家庭中,存在重视知识灌输,轻视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的满足,轻情感需要的满足;侧重成人包办代替,轻视幼儿独立性培养。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问题,家长嫌烦,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2)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
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
(3) 家长的教育观点不一样
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说谎的原因很多,比如学龄前幼儿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家长把孩子说出来的想象误以为是说谎,这实际是幼儿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也有家长需要检讨的地方。例如,家长双方教育方式方法相反,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在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4) 祖辈代替父母养育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必然会请老人帮忙照看孩子。一方面祖辈的知识水平通常比父母要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远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祖辈较为溺爱孩子,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包办或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孩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形成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不良习惯。
(三)、陌生环境和不恰当的教育,使幼儿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当幼儿离开熟悉的家庭,来到幼儿园这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害怕、焦虑的、退缩的情绪反应,有的幼儿甚至将在家中养成的坏脾气带到幼儿园,来掩饰恐惧的心态。教师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粗暴的斥责、冰冷的管束都会伤害他们的心理,
并不能达到教育效果,进而束手无策。总之,作为教育者,不仅要注重幼儿躯体的、生理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幼儿精神的、心理的健康,积极地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在幼儿园集体环境中,得到有效的矫正并健康成长。
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还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求得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习惯是在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影响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幼儿自身的,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经过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的训练所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行为倾向。行为习惯包括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又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
种命运。”从这首富有哲理的诗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习惯决定人的一生,习惯铸就未来。习惯养得好,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
四、幼儿期是良好习惯的养成的关键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古语说的是幼儿阶段的养成教育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养成教育呢?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习惯和素质之间是划等号的,幼儿阶段是人生的起始阶段,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能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就能使他们更好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从而整个人的素质就提高了
抓住了关键期进行养成教育,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是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得多了。如果从小就养成了坏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幼儿的特点,利用他们的优势,严格要求,强化训练。因此,一定要把握关键期将养成教育抓紧、抓好、抓细、抓实、抓小、抓早。
养成教育要反复抓,持续抓。幼儿可塑性强,控制能力弱,这就决定了幼儿的养成教育绝非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幼儿在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出现行为偏差和反复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
在教育中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即养成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简单粗暴一刀切,既要讲究德育的形式,又要不怕反复、不停变化、不断强化,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好习惯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一个良好的习惯由为重要”。形成良好的习惯是很不容易的,在形成过程中,常常有相反力量在作祟。有句谚语说得好: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要形成好习惯,贵在行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长辈的过分溺爱阻碍着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应成为我们重要的任务命题。就让我们的幼儿在学习、活动、一日生活的行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吧。只有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消除5﹤2的影响,培养塑造出新一代的高素质的社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