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乱世之文,有英伟气”:《战国策》人文思想研究

IT圈 admin 32浏览 0评论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凌芳华)

“乱世之文,有英伟气”:《战国策》人文思想研究

在先秦史书中,《左传》反映春秋年间的历史,《国语》反映周初至战国初期的历史,

而《战国策》则反映战国年间的历史。

与《国语》以记言为主相似,《战国策》亦以记言为主,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或游说之士

策谋、言论的汇编。现有497篇,非一时一人之作,作者不可考,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

后。编订者为西汉末年的刘向。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语》《修书》等名

称和本子,刘向删其重复,勘其错讹,编订为33卷,定名《战国策》。与《国语》是国别

体史书一样,《战国策》也是国别体史书,分“东周”“西周”“ 秦 ”“ 楚 ”“ 齐 ”“ 赵 ”

“ 魏 ”“ 韩 ”“ 燕 ”“ 宋 ”“ 卫 ”“ 中 山 ”十二国,上起战国初年,下止秦灭六

国,记述245年间的各国情事。

《战国策》成书以后,东汉高诱为之作注。由于种种原因,到北宋时,已缺失很多。曾

巩奉旨“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得以校补。现今所见《战国策》已非旧本,清学者

多疑为取自《史记》之伪书。其中有一些记载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包含虚构的文学故

事。

尽管如此,研究战国时期的思想史如果完全抛开《战国策》,势必又是不完整的。毫无

疑问,《战国策》应当成为认识和研究战国时代思想状况的重要历史依据。

一、“乱世之文”“有英伟气”

关于周代思想史的发展演变,刘向《〈战国策〉序》有一个精辟的分析。他将周代思想

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周,这是一个道德礼义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周室自文、武

始兴,崇道德,隆礼义……叙人伦,正夫妇……仁义之道,满乎天下。”“下及康、昭之后,

虽有衰德,其纲纪尚明。”第二个阶段是东周的春秋时代,这是道德礼义走向解体的过渡阶

段。西周的道德礼义“余业遗烈,流而未灭”。“时君虽无德,人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

晋之叔向,齐之晏婴,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天子之命,犹有所行……

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第三个阶段是战国时代,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个

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国与国之间以势力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

策士,以自己的才智纵横捭阖,迎合不同的国君,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已司空见惯。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早期的情况是:“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

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

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后期的情况是:“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

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

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由此给思想界带来的结果是:

“道德大废,上下失序。”“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

矣。”“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战国策》反映的就是这个阶段“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

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奇事异闻。

[1](p725-728)

由此可见,《战国策》是一部反映战国乱世策士为诸侯国君兼并他国效力服务的“乱世

之书”。曾巩《〈战国策〉目录叙》指出:“战国之游士……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会。

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

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1](p729)

因此,自古以来,《战

国策》就被视为“乱乎圣人之经”,

[2](程夔初序p1)

“或以其坏人心术而摈之”,

[2](王崇炳序p3)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1](p729)

不过,古代另有一些有识之士,从立此存照、以警世人的角度,认为《战国策》不可

“放而绝之”:“君子之禁邪说出,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凌芳华)

“乱世之文,有英伟气”:《战国策》人文思想研究

在先秦史书中,《左传》反映春秋年间的历史,《国语》反映周初至战国初期的历史,

而《战国策》则反映战国年间的历史。

与《国语》以记言为主相似,《战国策》亦以记言为主,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或游说之士

策谋、言论的汇编。现有497篇,非一时一人之作,作者不可考,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

后。编订者为西汉末年的刘向。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语》《修书》等名

称和本子,刘向删其重复,勘其错讹,编订为33卷,定名《战国策》。与《国语》是国别

体史书一样,《战国策》也是国别体史书,分“东周”“西周”“ 秦 ”“ 楚 ”“ 齐 ”“ 赵 ”

“ 魏 ”“ 韩 ”“ 燕 ”“ 宋 ”“ 卫 ”“ 中 山 ”十二国,上起战国初年,下止秦灭六

国,记述245年间的各国情事。

《战国策》成书以后,东汉高诱为之作注。由于种种原因,到北宋时,已缺失很多。曾

巩奉旨“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得以校补。现今所见《战国策》已非旧本,清学者

多疑为取自《史记》之伪书。其中有一些记载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包含虚构的文学故

事。

尽管如此,研究战国时期的思想史如果完全抛开《战国策》,势必又是不完整的。毫无

疑问,《战国策》应当成为认识和研究战国时代思想状况的重要历史依据。

一、“乱世之文”“有英伟气”

关于周代思想史的发展演变,刘向《〈战国策〉序》有一个精辟的分析。他将周代思想

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周,这是一个道德礼义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周室自文、武

始兴,崇道德,隆礼义……叙人伦,正夫妇……仁义之道,满乎天下。”“下及康、昭之后,

虽有衰德,其纲纪尚明。”第二个阶段是东周的春秋时代,这是道德礼义走向解体的过渡阶

段。西周的道德礼义“余业遗烈,流而未灭”。“时君虽无德,人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

晋之叔向,齐之晏婴,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天子之命,犹有所行……

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第三个阶段是战国时代,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个

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国与国之间以势力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

策士,以自己的才智纵横捭阖,迎合不同的国君,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已司空见惯。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早期的情况是:“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

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

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后期的情况是:“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

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

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由此给思想界带来的结果是:

“道德大废,上下失序。”“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

矣。”“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战国策》反映的就是这个阶段“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

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奇事异闻。

[1](p725-728)

由此可见,《战国策》是一部反映战国乱世策士为诸侯国君兼并他国效力服务的“乱世

之书”。曾巩《〈战国策〉目录叙》指出:“战国之游士……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会。

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

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1](p729)

因此,自古以来,《战

国策》就被视为“乱乎圣人之经”,

[2](程夔初序p1)

“或以其坏人心术而摈之”,

[2](王崇炳序p3)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1](p729)

不过,古代另有一些有识之士,从立此存照、以警世人的角度,认为《战国策》不可

“放而绝之”:“君子之禁邪说出,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