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镜博涛)
-
结肠传输试验
一、定义:通过口服的方法向胃肠道中投入标志物,然后定时观察
和计算标志物在结肠中运行、分布的情况,借以观察结肠的传输情
况,则称为结肠传输试验。
二、历史回顾:1969年Hinton首先使用不透*线标志物测定结肠传
输时间,利用不透*线标志物在腹平片的消失情况进行观察、计算。
1978年Martelli提出了正常人大肠运动的一些参数,指出5天排出标
志物小于80%为结肠传输异常。1981年Arhan提出了结肠分段通过
时间的测量方法。尽管前人对胃肠通过时间的测定方法很多,但效
果不理想,仍以Hinton法测定结肠传输时间、Arhan法测定结肠分
段通过时间简单易行,被广泛应用。
三、检查前准备:大多数文献中提到检查前48h-72小时内不得行
钡剂或碘剂胃肠道造影,也不得服用其他重金属药物。凡近期曾
服用上述药物者,必须经摄片证实确已全部排空方能开始结肠运
输试验。不使用任何影响消化功能及胃肠道动力的药物、泻剂、
润肠剂,不清洁灌肠,直至检查结束。检查期间要求受式者保
持正常的起居和生活规律,膳食合理,情绪稳定。外地患者应
缓行结肠运输试验,避免因“水土不服”影响检查结果。
在汪志杰的《结肠运输试验应用常规》一文中提到除上述
检查前的准备外,还要求受检者做到以下几点:
. z.
-
1、饮食要求:
(1)保证每日摄入主食量不少于200g,应适当摄入麦片、黑面
包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及玉米、小米、薯类、南瓜等杂粮。
(2)保证每日摄入各类蔬菜,特别是叶类蔬菜不少于500g,不
过量摄入水果。
(3)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水分(包括牛奶、豆浆、汤等),总
量不少于2000ml,其中包括晨起后即饮温热淡盐水500ml。
2、运动和保健要求:
(1)保证每天适当体育活动,或大步快走不少于30min,至少
要微微出汗。
(2)保证每日早晚各按摩腹部1次,每次10分钟,逆时针方向。
按上述这些要求,对便秘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指导,可使相
当一部分便秘患者恢复正常排便,排除了那些由于不良饮食和
生活习惯、不健康的精神情绪以及滥用泻剂引起的对药物的依
赖性导致的便秘,可以更准确的筛查出真正存在结肠运输缓慢
及出口梗阻的患者。
四、检查方法:
结肠传输试验的检查方法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各地区、
各医院所应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仍然
为
Hinton法,现介绍如下:
. z.
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镜博涛)
-
结肠传输试验
一、定义:通过口服的方法向胃肠道中投入标志物,然后定时观察
和计算标志物在结肠中运行、分布的情况,借以观察结肠的传输情
况,则称为结肠传输试验。
二、历史回顾:1969年Hinton首先使用不透*线标志物测定结肠传
输时间,利用不透*线标志物在腹平片的消失情况进行观察、计算。
1978年Martelli提出了正常人大肠运动的一些参数,指出5天排出标
志物小于80%为结肠传输异常。1981年Arhan提出了结肠分段通过
时间的测量方法。尽管前人对胃肠通过时间的测定方法很多,但效
果不理想,仍以Hinton法测定结肠传输时间、Arhan法测定结肠分
段通过时间简单易行,被广泛应用。
三、检查前准备:大多数文献中提到检查前48h-72小时内不得行
钡剂或碘剂胃肠道造影,也不得服用其他重金属药物。凡近期曾
服用上述药物者,必须经摄片证实确已全部排空方能开始结肠运
输试验。不使用任何影响消化功能及胃肠道动力的药物、泻剂、
润肠剂,不清洁灌肠,直至检查结束。检查期间要求受式者保
持正常的起居和生活规律,膳食合理,情绪稳定。外地患者应
缓行结肠运输试验,避免因“水土不服”影响检查结果。
在汪志杰的《结肠运输试验应用常规》一文中提到除上述
检查前的准备外,还要求受检者做到以下几点:
. z.
-
1、饮食要求:
(1)保证每日摄入主食量不少于200g,应适当摄入麦片、黑面
包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及玉米、小米、薯类、南瓜等杂粮。
(2)保证每日摄入各类蔬菜,特别是叶类蔬菜不少于500g,不
过量摄入水果。
(3)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水分(包括牛奶、豆浆、汤等),总
量不少于2000ml,其中包括晨起后即饮温热淡盐水500ml。
2、运动和保健要求:
(1)保证每天适当体育活动,或大步快走不少于30min,至少
要微微出汗。
(2)保证每日早晚各按摩腹部1次,每次10分钟,逆时针方向。
按上述这些要求,对便秘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指导,可使相
当一部分便秘患者恢复正常排便,排除了那些由于不良饮食和
生活习惯、不健康的精神情绪以及滥用泻剂引起的对药物的依
赖性导致的便秘,可以更准确的筛查出真正存在结肠运输缓慢
及出口梗阻的患者。
四、检查方法:
结肠传输试验的检查方法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各地区、
各医院所应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仍然
为
Hinton法,现介绍如下:
.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