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大器免成——力量层级与国家安全战略决策

IT圈 admin 28浏览 0评论

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万芷雪)

大器免成——力量层级与国家安全战略决策

大国的形成,往往不是靠当下某个战略短期内的人为催生,而是自然与社会历史综合

成就。正如《道德经》所说:大器免成。免就是无为,伟大的事情不能仅靠人为设计。中

国长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力量,但近代以来一度濒临“算不算个大国”的窘境,用毛泽

东、邓小平等领袖的话说,一度还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如今的中国积健为雄,逐

渐被世界所重视,但一些国家对中国的防范与遏制之心也在增长。如何应对大国,如何成

为大国,如何作为大国应对小国……这些都正在成为我们的焦点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观察

国际战略场上不同力量层级决定的不同国家战略取向,在体察大国小国各自的优劣势中,

超越狭隘的大小思维定式,形成适合自己的战略。

前几年有记者报道过这样一个细节:独联体首脑会议开幕,各国元首们在会场里没有

落座,等待着俄罗斯领导人普京的到来。普京进来很随和地说“大家都坐吧”。于是,大家

坐下,开始开会。

大国是国际战略的主要玩家

国与国的平等只是抽象理论上的,不用说军事对抗,就连国际组织投票,大国也有“加

权投票”、大国“一票否决”的特权。国际战略场上,大国才是布局者、施动者,中小国家

往往只是棋子、被动者。随着民族国家日渐成型,主权边界日益固化,小国变成大国日益

艰难。像美国、俄罗斯那种在几百年间迅速从很小一块地区壮大成世界大国的神话,以后

不太可能发生了。

大国决策具有塑造格局的现实基础

第 1 页 共 9 页

什么样的国家算是大国?理论上会有很复杂的说法。但如果用人来比拟,至少在块头

和力量上有一样拿得出手。

大国首先是领土、人口、资源力量对比方面有优势。中、美、俄、印等几个主要国家

的面积或人口,不要说加起来,就是单独拿出一个,也是一些小国的几倍甚至几百倍。

地理面积大决定了大国资源更丰富,人口多决定了军队数量可以很大,即使教育科技

平均水平不及某些小国,但国家人才总量加起来仍然可观。这就使得大国天然具有战略能

力,进攻时排山倒海不可挡,防御时千锤万击而不倒。纳粹的“闪电战”在东欧所向披靡

却在苏联受挫,日本侵略军在东南亚占领多国,但始终无法占领中国全境,原因都在于此。

大国在军事、经济、政治力量方面往往强劲。军事与经济力量可以通过数量叠加形成

优势,因此大国即使在军事技术水平、人均收入等方面不及小国,但国家对抗是总量对抗,

优势仍在大国一边。除非像清朝末年那种大的历史转换期,大国原有体制、技术水平、社

会状态全面落后于小国。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只有生产方式发生根本代际更替时才会出现,

一般来说在同时代条件下仍然是大国优于小国。至于政治优势,是因为大国能将庞大地区

和人口治理起来,必然拥有较好的政治经验和体制,而且大国也有手段和力量把自己的体

制优势向世界宣扬。

大国在文化、思想、发展道路榜样方面也有自然的优势。一个大国如果不是在历史中

转瞬即逝(如庞大的蒙古帝国迅速瓦解消融),它就会形成自己的文化、思想。这片庞大国

土上的人民、宗教、文字、制度、生活方式等就会向外辐射,形成“软实力”。有时大国不

需要向外施压或频繁言说,中小国家会自然而然向大国致敬、学习。这使得大国从古到今

往往比小国更容易不经动武就实现意志,一呼百应聚拢盟友。

第 2 页 共 9 页

大国决策往往是主动的

块头大,利益相关面就多,有力量,就不甘心被他人摆布命运,因此大国往往主动设

计未来、谋势造势。大国主动提出战略有程度之别,有是否明智之分,但不会根本没有一

比如,古代有些大国帝王为了享受,或为了征服,会提出非常怪异的目标;现代有些大国

会提出非常无视别国权益的霸权主张;有些大国在军事冲突和海外行动方面非常谨慎,但

在经济领域会大力发展国际合作……但是,没有哪个大国会毫无战略主张地被动挨打。

在提出战略方面,无论全球战略还是局部区域,不管一些中小国家显得多么张扬,真

正能控局的往往还是大国。在中东,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以色列再善战也难度过被阿拉

伯国家围攻灭国的几次凶险。有时,力量较小一方会寄希望于先发制人、突然袭击来击败

大国,日本二战中偷袭美军珍珠港基地可算一例,但结果仍是美国扳回局面,直到战胜并

占领日本。

谁是大国

自然物质基础、现实军事经济实力、战略主动几方面共同决定着大国标准。如果在古

代,自然物质基础的分量较重。但近代以来,战略主动权日益显得重要。英国、法国、西

班牙、葡萄牙、荷兰在本土面积和人口方面在世界上并不算太出众,但它们都曾凭海权、

海外殖民地、先进生产力和对世界市场某种控制权等成就一番大业。

如果单单从战略主动权来看,冷战结束以来始终主动布局、掀动风浪的只有美国。尽

管美国已经没有了幻想把一种文明普及到全世界的豪气,但美国的霸权仍在。奥巴马今年

5月28日在西点军校年度毕业典礼上演讲,宣称美国要再领导世界100年。这虽是大话,

但只有美国敢讲。美国经济虽然不像二战刚结束时那样主导世界,但它在新工业革命、能

第 3 页 共 9 页

源变局、技术革新上继续有优势,它在全球国际组织、安全、经贸、金融机制上有超出别

国的影响力,它仍是唯一能在全球各处用兵的国家。因此,美国在反恐、防核扩散等议题

上,在重返亚洲、大中东等地缘战略上,都还拥有先布局、先出手的条件,别国可能在个

别地区和领域可以与美国较量,但没有哪个国家或组织能在全球向美国发出挑战。

那么,其它“大国”、其它中小国家就只能俯首听命,任美国摆布吗?答案是“NO”。

外交界有这样一个经典小故亊:美国外交官高傲地对一个欧洲小国的外交官说:“你们

那种小国,还有什么国防部,真是笑话!”小国外交官平静地回答:“是的先生,我们要向

美国学习,没有的就是没有,比如你们美国就没有文化部。”

中小国家绝非旁观和盲从者

国际社会的“文明程度”远远低于国内社会,基本上还是弱肉强食的“无政府状态”,

尽管有理论家不断强调国际“无政府状态”也有秩序,有规则和道德约束,但谁也不能否

认一切仍以大国为主导。这种情况下,中小国家不是很可怜吗?那么,是不是一个小国就

只有任人摆布、宰割这一种出路呢?事实并非如此。

大国决策总有不如意

力量大不一定就所向披靡,比如越南战争中的美国。有很多因素使得大国在小国面前

并非战无不胜。13世纪,元朝军队差一点就征服日本,但由于海战和两栖进攻经验不足,

元军没有充分估算到对日作战的自然地理、海情、天气等,意外出现的台风摧毁了其主力,

救了日本一命。日本神话体系中由此有了“神风”概念。越南战争其实也有这类自然地理

条件不帮大国的因素。如果越南处于拉美,美国干预起来会更容易,中国和苏联支持起越

第 4 页 共 9 页

南来会更困难,那么战争的结局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大国虽有仰慕者,但大国经常搞不好与周边的关系,这几乎是一种常态。美国在拉美、

俄罗斯在东欧都有这种情况。中小国家总是对身边大国充满疑惧,如果大国不多低点头、

吃点亏,即使公平的妥协也会让小国觉得受了胁迫,于是联合远方大国来制造麻烦。美国

在拉美被骂,俄罗斯在东欧被提防,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国的宿命。

可见,中小国家在国际战略场上不能被视为可有可无。很多时候,大国轻视中小国家

的作用都会栽跟头。美国败于越南,苏联含恨撤离阿富汗,美苏的失败不仅是当时军事和

政治上的,还更长远地被束缚了手脚。

中小国家的决策往往充满纵横术

日本靠“神风”、越南靠热带丛林和中苏支持抗衡大国,概括起来都是靠外部因素制胜。

其实,中小国家还有很多靠“动心忍性”谋划、靠策略使大国不敢造次的办法,总体来说,

往往就是借力、借势,发挥特定情势下自身的优势。

扮演平衡者,使大国必须争取。意大利在一战中就扮演过这种角色。欧洲古典外交时

期,各国频繁变换联盟对象,使自己处于平衡点上。很多国家的崛起就是通过这种机会完

成的。当然,扮演平衡者也需要条件,首先是自身不能太弱,再就是要善于选择平衡点。

否则不自量力、不顾时机场合地玩平衡,就可能被大国视为“敌方隐形盟友”或“借机敲

诈”,因而激起大国的愤怒,采取消灭、吞并的动作让自己彻底沦为附庸。

打造必杀技,使大国不敢欺凌。以色列、瑞士、新加坡等国,国家虽小,但军事科技

水平高,动员体制好,擅长在国际社会树立好形象或背靠强大国家,都是这类策略的代表。

第 5 页 共 9 页

还有伊朗、朝鲜等,以发展核武器形成战略筹码,也算是在努力形成防身“必杀技”的策

略。

形成利益链,使大国觉得有用。有些小国会自愿充当大国代理人和马前卒。在掌握霸

权的世界强国身边,总会有追随者效力,它们主动提供军事基地、共享情报,甚至在霸主

与其它国家的矛盾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前锋。想想2008年的格鲁吉亚、2013年的乌

克兰,它们招致俄罗斯打击都并非单纯的两国间问题,打在它们身上的拳头其实也是在打

美国耳光。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这些追随大国的中小国家,有些是出于文化相投、地理

相近和经济关系紧密而追随,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国家追随霸权国是“搭便车”,借此享受安

全保护,分享更大经贸便利或投资援助。目前,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地中海的漫长弧线上,

以及沿中国东部到西南的另一条弧线上,都有一些国家怀着追随美国借势自保的心态。

中小国家联合自强的战略趋势

除围着大国转以外,中小国家还有一种联合自强的战略趋向。如资源联盟(石油输出

国组织)、地区联盟(东盟、非盟),以及一些新兴领域(如气候变化、经济发展)联盟,

它们形成自己统一的立场,给大国以有力制衡。

当然,还必须留意的一点是,力量层级处处存在。在大国看来都是中小国家的群体,

实际内部还有较强的领头者和较弱的追随者之分。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就曾扮演这种角色,

凭自己的石油收入向一些非洲国家提供援助,支持他们联合自强、抗衡东西方。今天的中

东,沙特、卡塔尔对一些阿拉伯国家的逊尼派力量支撑作用非常明显,而伊朗对相关的什

叶派力量也不时施以援手。还有越南,在印支三国中明显是一个主导者,地区影响力不可

小视。

第 6 页 共 9 页

在中小国家出于抗衡大国或联合自保而发起的种种阵线中,因争夺主导权而发生内部

矛盾、因阵线内部大小力量不同而发生的种种情况,一点也不比全球大国同这些国家之间

的少。如果内部矛盾加剧,或者联合起来仍不足以抗衡大国,这些联合自强就又会倒向被

某个大国所利用的情况。

中国官员经常举出人均GDP和东西部差距等事实,来说明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但

有位熟悉中国的西方学者曾可爱地回应:“您说的都对,我知道中国人讲究低调做人,或者

韬光养晦。可是,大象想躲在一群蚂蚁中间,那又怎么可能?”

将强未强的战略两难

力量大小之分处处存在,各国因力量不同而产生的战略取向差异、自觉或不自觉形成

联弱制强习惯等等,在国际战略观察者眼中是常见的。讨论这些不是空谈,而可以通过这

些讨论来观察中国的力量层级处境。从力量群体的角度看,中国是大国成员之一。但中国

处于将强未强的崛起、复兴路上,面临战略两难。

在自身定位上,面临我们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两难。中国一贯站在发展中国

家定位中,对外也是这样宣称的,但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如果按一些国际组织

的购买力评价算法,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中国的军事科技这些年追赶步伐很快,中国的

海外经济影响和文化影响正在上升。无论如何强调我们的内部发展差异、收入差异,强调

我们人均财富还不高,都不能有效说服外界承认“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因为,国与国的

对抗始终是总量对抗。除非我们能清楚表明,中国力量虽大但意图始终善良。但国家的意

图在国际社会是最难表白和判断清楚的。于是,国际社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希望中国更多承担责任,而且很多国家正日益把中国正常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视为“财

大气粗”、“国强必霸”。

第 7 页 共 9 页

在与大国相处时,面临做伙伴还是做敌手的两难:中国清楚地意识到,每当新兴大国

崛起,若不善于运作与应对,往往导致国际矛盾上升,甚至与霸权国发生腥风血雨的争斗。

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种种“伙伴关系”,与美国尤其强调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但伙伴关系

不代表有现实矛盾绕着走,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不是中国单方面妥协退让。这就在实践中

往往形成大国的一种怀疑:“中国的口号很美,但实际上日益强硬。”当大国预防性遏制开

始,中国做必要防卫准备时,这种“表里称伙伴,暗里为敌手”的担忧就会加深。

在与小国相处时,面临多行怀柔还是强硬的两难。中国对非洲“真实亲诚”、对周边“亲

诚惠容”,对外理念是大度宽容的。但现实问题是,中国与中小国家并非没有矛盾,与周边

陆地边界、海洋权益存在着很多未解难题,在更远的海外则不时有安全利益受损情况。若

一味宽仁,则现实利益“硬实力”受损,若果断维护权益,则“和善大国”的“软实力”

受损。中国不得不在两者间不断权衡、因时因地因情势而变换政策组合。这种灵活和精妙

变换,会让国际社会感觉摸不准中国的战略脉搏,怀疑或恶意炒作也就借此而起。

成就自己的大国战略

大国不仅在力量上与小国相比截然不同,而且在战略意志上也有着天壤之别。大国必

须是一个不甘于沉沦、不甘于被动的国家,否则体积庞大只是给别人当靶子,资源丰富只

是给别国当廉价供货商。中国在将强未强之际,需要一套成就自己的战略:既依此成为真

正大国,又依此展开不像以往大国那样争强谋霸的作为。

被动中的主动。在将强未强之际,须防止处处被动应对,多做主动布局。当前舆论有

一种看法,认为不论别国是出于防范的防御心理还是遏制的进攻心态,从海洋冲突到传统

支点国家的松动迹象,都让人有一种安全环境收紧的感觉,敏感的人甚至会说亚太的冲突

“山雨欲来”。应该说,这是大国崛起中必然面临的一种情况,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不

第 8 页 共 9 页

轻易被环境所挑动。但同时,中国也绝不能静待问题明朗、敌我阵营分明。如果那样就会

在被动中迎来“摊牌”。毛泽东对“摊牌”的思想精要是“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

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其核心在于不争意气,而争主动,不争则已,争则必

在有把握中完成。被动中寻找主动的策略,要求中国尽量发挥自身优势,寻找突破口,在

整体守势中不断设置有利于中国的新议题,开拓有利于中国的新领域,在一个个局部突破

中慢慢积累优势。

内线中的外线。在大国与周边安全挑战始终如影随形之际,不仅着眼身边,也须提早

思谋远方。世界很关注中国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战略构想,很关注中国领导人对非洲、拉美的访问,很在意中欧关系的发展和中俄在复

杂局势中的协同。原因就在于,中国没有仅局限于近周边,以及海洋缠斗和角力,而是在

保持这些涉及主权利益问题上的持续用力同时,在外线开始发力。而且,这种发力不是传

统地缘战略、结盟对抗的形式。发力是综合多元的,既有充满经济利益的共赢合作,也有

文化和人文交流。从战略文化的成长看,中国几代领导集体都很善于从重重包围中打到外

线寻求主动,无论革命战争、维护主权斗争还是面临国际压力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都

时常带有这一种特征。今天的事实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英雄榜外论英雄。以力量大小转换来看世界的变化,这是西方文化和思维中固有的二

元对立意识表现。中国人如果长期接受这个观念,就会不断强化“受害者心态”,慢慢产生

一种“不争霸就受欺,两害相权还是要拼”的对抗思想。事实上,中国给自己确定的复兴

目标绝对没有取代美国领导世界的内涵。无论对美国还是对周边中小国家,都应避免以“世

界第几”、“大国小国”的思维去相处和应对。国人应避免过度关注力量层级的倾向,因为

“天下第一”是个害死人的虚名。中国的大国战略不应体现在排行榜上,而须超越这一幻

象多铸炼实质内容。□P

第 9 页 共 9 页

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万芷雪)

大器免成——力量层级与国家安全战略决策

大国的形成,往往不是靠当下某个战略短期内的人为催生,而是自然与社会历史综合

成就。正如《道德经》所说:大器免成。免就是无为,伟大的事情不能仅靠人为设计。中

国长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力量,但近代以来一度濒临“算不算个大国”的窘境,用毛泽

东、邓小平等领袖的话说,一度还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如今的中国积健为雄,逐

渐被世界所重视,但一些国家对中国的防范与遏制之心也在增长。如何应对大国,如何成

为大国,如何作为大国应对小国……这些都正在成为我们的焦点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观察

国际战略场上不同力量层级决定的不同国家战略取向,在体察大国小国各自的优劣势中,

超越狭隘的大小思维定式,形成适合自己的战略。

前几年有记者报道过这样一个细节:独联体首脑会议开幕,各国元首们在会场里没有

落座,等待着俄罗斯领导人普京的到来。普京进来很随和地说“大家都坐吧”。于是,大家

坐下,开始开会。

大国是国际战略的主要玩家

国与国的平等只是抽象理论上的,不用说军事对抗,就连国际组织投票,大国也有“加

权投票”、大国“一票否决”的特权。国际战略场上,大国才是布局者、施动者,中小国家

往往只是棋子、被动者。随着民族国家日渐成型,主权边界日益固化,小国变成大国日益

艰难。像美国、俄罗斯那种在几百年间迅速从很小一块地区壮大成世界大国的神话,以后

不太可能发生了。

大国决策具有塑造格局的现实基础

第 1 页 共 9 页

什么样的国家算是大国?理论上会有很复杂的说法。但如果用人来比拟,至少在块头

和力量上有一样拿得出手。

大国首先是领土、人口、资源力量对比方面有优势。中、美、俄、印等几个主要国家

的面积或人口,不要说加起来,就是单独拿出一个,也是一些小国的几倍甚至几百倍。

地理面积大决定了大国资源更丰富,人口多决定了军队数量可以很大,即使教育科技

平均水平不及某些小国,但国家人才总量加起来仍然可观。这就使得大国天然具有战略能

力,进攻时排山倒海不可挡,防御时千锤万击而不倒。纳粹的“闪电战”在东欧所向披靡

却在苏联受挫,日本侵略军在东南亚占领多国,但始终无法占领中国全境,原因都在于此。

大国在军事、经济、政治力量方面往往强劲。军事与经济力量可以通过数量叠加形成

优势,因此大国即使在军事技术水平、人均收入等方面不及小国,但国家对抗是总量对抗,

优势仍在大国一边。除非像清朝末年那种大的历史转换期,大国原有体制、技术水平、社

会状态全面落后于小国。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只有生产方式发生根本代际更替时才会出现,

一般来说在同时代条件下仍然是大国优于小国。至于政治优势,是因为大国能将庞大地区

和人口治理起来,必然拥有较好的政治经验和体制,而且大国也有手段和力量把自己的体

制优势向世界宣扬。

大国在文化、思想、发展道路榜样方面也有自然的优势。一个大国如果不是在历史中

转瞬即逝(如庞大的蒙古帝国迅速瓦解消融),它就会形成自己的文化、思想。这片庞大国

土上的人民、宗教、文字、制度、生活方式等就会向外辐射,形成“软实力”。有时大国不

需要向外施压或频繁言说,中小国家会自然而然向大国致敬、学习。这使得大国从古到今

往往比小国更容易不经动武就实现意志,一呼百应聚拢盟友。

第 2 页 共 9 页

大国决策往往是主动的

块头大,利益相关面就多,有力量,就不甘心被他人摆布命运,因此大国往往主动设

计未来、谋势造势。大国主动提出战略有程度之别,有是否明智之分,但不会根本没有一

比如,古代有些大国帝王为了享受,或为了征服,会提出非常怪异的目标;现代有些大国

会提出非常无视别国权益的霸权主张;有些大国在军事冲突和海外行动方面非常谨慎,但

在经济领域会大力发展国际合作……但是,没有哪个大国会毫无战略主张地被动挨打。

在提出战略方面,无论全球战略还是局部区域,不管一些中小国家显得多么张扬,真

正能控局的往往还是大国。在中东,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以色列再善战也难度过被阿拉

伯国家围攻灭国的几次凶险。有时,力量较小一方会寄希望于先发制人、突然袭击来击败

大国,日本二战中偷袭美军珍珠港基地可算一例,但结果仍是美国扳回局面,直到战胜并

占领日本。

谁是大国

自然物质基础、现实军事经济实力、战略主动几方面共同决定着大国标准。如果在古

代,自然物质基础的分量较重。但近代以来,战略主动权日益显得重要。英国、法国、西

班牙、葡萄牙、荷兰在本土面积和人口方面在世界上并不算太出众,但它们都曾凭海权、

海外殖民地、先进生产力和对世界市场某种控制权等成就一番大业。

如果单单从战略主动权来看,冷战结束以来始终主动布局、掀动风浪的只有美国。尽

管美国已经没有了幻想把一种文明普及到全世界的豪气,但美国的霸权仍在。奥巴马今年

5月28日在西点军校年度毕业典礼上演讲,宣称美国要再领导世界100年。这虽是大话,

但只有美国敢讲。美国经济虽然不像二战刚结束时那样主导世界,但它在新工业革命、能

第 3 页 共 9 页

源变局、技术革新上继续有优势,它在全球国际组织、安全、经贸、金融机制上有超出别

国的影响力,它仍是唯一能在全球各处用兵的国家。因此,美国在反恐、防核扩散等议题

上,在重返亚洲、大中东等地缘战略上,都还拥有先布局、先出手的条件,别国可能在个

别地区和领域可以与美国较量,但没有哪个国家或组织能在全球向美国发出挑战。

那么,其它“大国”、其它中小国家就只能俯首听命,任美国摆布吗?答案是“NO”。

外交界有这样一个经典小故亊:美国外交官高傲地对一个欧洲小国的外交官说:“你们

那种小国,还有什么国防部,真是笑话!”小国外交官平静地回答:“是的先生,我们要向

美国学习,没有的就是没有,比如你们美国就没有文化部。”

中小国家绝非旁观和盲从者

国际社会的“文明程度”远远低于国内社会,基本上还是弱肉强食的“无政府状态”,

尽管有理论家不断强调国际“无政府状态”也有秩序,有规则和道德约束,但谁也不能否

认一切仍以大国为主导。这种情况下,中小国家不是很可怜吗?那么,是不是一个小国就

只有任人摆布、宰割这一种出路呢?事实并非如此。

大国决策总有不如意

力量大不一定就所向披靡,比如越南战争中的美国。有很多因素使得大国在小国面前

并非战无不胜。13世纪,元朝军队差一点就征服日本,但由于海战和两栖进攻经验不足,

元军没有充分估算到对日作战的自然地理、海情、天气等,意外出现的台风摧毁了其主力,

救了日本一命。日本神话体系中由此有了“神风”概念。越南战争其实也有这类自然地理

条件不帮大国的因素。如果越南处于拉美,美国干预起来会更容易,中国和苏联支持起越

第 4 页 共 9 页

南来会更困难,那么战争的结局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大国虽有仰慕者,但大国经常搞不好与周边的关系,这几乎是一种常态。美国在拉美、

俄罗斯在东欧都有这种情况。中小国家总是对身边大国充满疑惧,如果大国不多低点头、

吃点亏,即使公平的妥协也会让小国觉得受了胁迫,于是联合远方大国来制造麻烦。美国

在拉美被骂,俄罗斯在东欧被提防,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国的宿命。

可见,中小国家在国际战略场上不能被视为可有可无。很多时候,大国轻视中小国家

的作用都会栽跟头。美国败于越南,苏联含恨撤离阿富汗,美苏的失败不仅是当时军事和

政治上的,还更长远地被束缚了手脚。

中小国家的决策往往充满纵横术

日本靠“神风”、越南靠热带丛林和中苏支持抗衡大国,概括起来都是靠外部因素制胜。

其实,中小国家还有很多靠“动心忍性”谋划、靠策略使大国不敢造次的办法,总体来说,

往往就是借力、借势,发挥特定情势下自身的优势。

扮演平衡者,使大国必须争取。意大利在一战中就扮演过这种角色。欧洲古典外交时

期,各国频繁变换联盟对象,使自己处于平衡点上。很多国家的崛起就是通过这种机会完

成的。当然,扮演平衡者也需要条件,首先是自身不能太弱,再就是要善于选择平衡点。

否则不自量力、不顾时机场合地玩平衡,就可能被大国视为“敌方隐形盟友”或“借机敲

诈”,因而激起大国的愤怒,采取消灭、吞并的动作让自己彻底沦为附庸。

打造必杀技,使大国不敢欺凌。以色列、瑞士、新加坡等国,国家虽小,但军事科技

水平高,动员体制好,擅长在国际社会树立好形象或背靠强大国家,都是这类策略的代表。

第 5 页 共 9 页

还有伊朗、朝鲜等,以发展核武器形成战略筹码,也算是在努力形成防身“必杀技”的策

略。

形成利益链,使大国觉得有用。有些小国会自愿充当大国代理人和马前卒。在掌握霸

权的世界强国身边,总会有追随者效力,它们主动提供军事基地、共享情报,甚至在霸主

与其它国家的矛盾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前锋。想想2008年的格鲁吉亚、2013年的乌

克兰,它们招致俄罗斯打击都并非单纯的两国间问题,打在它们身上的拳头其实也是在打

美国耳光。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这些追随大国的中小国家,有些是出于文化相投、地理

相近和经济关系紧密而追随,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国家追随霸权国是“搭便车”,借此享受安

全保护,分享更大经贸便利或投资援助。目前,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地中海的漫长弧线上,

以及沿中国东部到西南的另一条弧线上,都有一些国家怀着追随美国借势自保的心态。

中小国家联合自强的战略趋势

除围着大国转以外,中小国家还有一种联合自强的战略趋向。如资源联盟(石油输出

国组织)、地区联盟(东盟、非盟),以及一些新兴领域(如气候变化、经济发展)联盟,

它们形成自己统一的立场,给大国以有力制衡。

当然,还必须留意的一点是,力量层级处处存在。在大国看来都是中小国家的群体,

实际内部还有较强的领头者和较弱的追随者之分。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就曾扮演这种角色,

凭自己的石油收入向一些非洲国家提供援助,支持他们联合自强、抗衡东西方。今天的中

东,沙特、卡塔尔对一些阿拉伯国家的逊尼派力量支撑作用非常明显,而伊朗对相关的什

叶派力量也不时施以援手。还有越南,在印支三国中明显是一个主导者,地区影响力不可

小视。

第 6 页 共 9 页

在中小国家出于抗衡大国或联合自保而发起的种种阵线中,因争夺主导权而发生内部

矛盾、因阵线内部大小力量不同而发生的种种情况,一点也不比全球大国同这些国家之间

的少。如果内部矛盾加剧,或者联合起来仍不足以抗衡大国,这些联合自强就又会倒向被

某个大国所利用的情况。

中国官员经常举出人均GDP和东西部差距等事实,来说明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但

有位熟悉中国的西方学者曾可爱地回应:“您说的都对,我知道中国人讲究低调做人,或者

韬光养晦。可是,大象想躲在一群蚂蚁中间,那又怎么可能?”

将强未强的战略两难

力量大小之分处处存在,各国因力量不同而产生的战略取向差异、自觉或不自觉形成

联弱制强习惯等等,在国际战略观察者眼中是常见的。讨论这些不是空谈,而可以通过这

些讨论来观察中国的力量层级处境。从力量群体的角度看,中国是大国成员之一。但中国

处于将强未强的崛起、复兴路上,面临战略两难。

在自身定位上,面临我们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两难。中国一贯站在发展中国

家定位中,对外也是这样宣称的,但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如果按一些国际组织

的购买力评价算法,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中国的军事科技这些年追赶步伐很快,中国的

海外经济影响和文化影响正在上升。无论如何强调我们的内部发展差异、收入差异,强调

我们人均财富还不高,都不能有效说服外界承认“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因为,国与国的

对抗始终是总量对抗。除非我们能清楚表明,中国力量虽大但意图始终善良。但国家的意

图在国际社会是最难表白和判断清楚的。于是,国际社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希望中国更多承担责任,而且很多国家正日益把中国正常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视为“财

大气粗”、“国强必霸”。

第 7 页 共 9 页

在与大国相处时,面临做伙伴还是做敌手的两难:中国清楚地意识到,每当新兴大国

崛起,若不善于运作与应对,往往导致国际矛盾上升,甚至与霸权国发生腥风血雨的争斗。

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种种“伙伴关系”,与美国尤其强调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但伙伴关系

不代表有现实矛盾绕着走,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不是中国单方面妥协退让。这就在实践中

往往形成大国的一种怀疑:“中国的口号很美,但实际上日益强硬。”当大国预防性遏制开

始,中国做必要防卫准备时,这种“表里称伙伴,暗里为敌手”的担忧就会加深。

在与小国相处时,面临多行怀柔还是强硬的两难。中国对非洲“真实亲诚”、对周边“亲

诚惠容”,对外理念是大度宽容的。但现实问题是,中国与中小国家并非没有矛盾,与周边

陆地边界、海洋权益存在着很多未解难题,在更远的海外则不时有安全利益受损情况。若

一味宽仁,则现实利益“硬实力”受损,若果断维护权益,则“和善大国”的“软实力”

受损。中国不得不在两者间不断权衡、因时因地因情势而变换政策组合。这种灵活和精妙

变换,会让国际社会感觉摸不准中国的战略脉搏,怀疑或恶意炒作也就借此而起。

成就自己的大国战略

大国不仅在力量上与小国相比截然不同,而且在战略意志上也有着天壤之别。大国必

须是一个不甘于沉沦、不甘于被动的国家,否则体积庞大只是给别人当靶子,资源丰富只

是给别国当廉价供货商。中国在将强未强之际,需要一套成就自己的战略:既依此成为真

正大国,又依此展开不像以往大国那样争强谋霸的作为。

被动中的主动。在将强未强之际,须防止处处被动应对,多做主动布局。当前舆论有

一种看法,认为不论别国是出于防范的防御心理还是遏制的进攻心态,从海洋冲突到传统

支点国家的松动迹象,都让人有一种安全环境收紧的感觉,敏感的人甚至会说亚太的冲突

“山雨欲来”。应该说,这是大国崛起中必然面临的一种情况,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不

第 8 页 共 9 页

轻易被环境所挑动。但同时,中国也绝不能静待问题明朗、敌我阵营分明。如果那样就会

在被动中迎来“摊牌”。毛泽东对“摊牌”的思想精要是“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

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其核心在于不争意气,而争主动,不争则已,争则必

在有把握中完成。被动中寻找主动的策略,要求中国尽量发挥自身优势,寻找突破口,在

整体守势中不断设置有利于中国的新议题,开拓有利于中国的新领域,在一个个局部突破

中慢慢积累优势。

内线中的外线。在大国与周边安全挑战始终如影随形之际,不仅着眼身边,也须提早

思谋远方。世界很关注中国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战略构想,很关注中国领导人对非洲、拉美的访问,很在意中欧关系的发展和中俄在复

杂局势中的协同。原因就在于,中国没有仅局限于近周边,以及海洋缠斗和角力,而是在

保持这些涉及主权利益问题上的持续用力同时,在外线开始发力。而且,这种发力不是传

统地缘战略、结盟对抗的形式。发力是综合多元的,既有充满经济利益的共赢合作,也有

文化和人文交流。从战略文化的成长看,中国几代领导集体都很善于从重重包围中打到外

线寻求主动,无论革命战争、维护主权斗争还是面临国际压力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都

时常带有这一种特征。今天的事实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英雄榜外论英雄。以力量大小转换来看世界的变化,这是西方文化和思维中固有的二

元对立意识表现。中国人如果长期接受这个观念,就会不断强化“受害者心态”,慢慢产生

一种“不争霸就受欺,两害相权还是要拼”的对抗思想。事实上,中国给自己确定的复兴

目标绝对没有取代美国领导世界的内涵。无论对美国还是对周边中小国家,都应避免以“世

界第几”、“大国小国”的思维去相处和应对。国人应避免过度关注力量层级的倾向,因为

“天下第一”是个害死人的虚名。中国的大国战略不应体现在排行榜上,而须超越这一幻

象多铸炼实质内容。□P

第 9 页 共 9 页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