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利用索尼DSC—F717数码相机进行红外反射摄影
2024年4月1日发(作者:却清心)
维普资讯
刑事现场照相方法研究专题
利用索尼DSC—F7 1 7数码相机
进行红外反射摄影
周口市公安局刑科所王海生
摘要:从理论上讲,CCD的感光范围为380一l200nm,这为数码相机进行红外摄影提供了可能。本文以索尼
DSC—F7l 7为例,说明数码相机红外摄影的方法,阐明数码红外摄影与传统红外摄影的许多不同之处。
关键词:数码相机数码红外摄影传统红外摄影红外滤光镜
数码相机和传统相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数码
相机使用特殊的感光元件CCD/CMOS感光而不是使
用胶片感光。下面给大家介绍使用索尼DSC—F717数
码相机(以下简称“717”)进行红外反射摄影的方法,
并阐明数码红外摄影和传统红外摄影存在许多不同之
处。
一
对被摄体在可见光下进行调焦,调焦清晰后用相机的
手动档往近距离调整少许或者机位后退一点拍摄;也
可以缩小一至二档光圈,加大景深来补偿聚焦的偏差。
这种估计法误差大,须多次试验才能调焦清晰,关键
是能即拍即看,当然比普通相机方便得多。
第二,计算法。可以精确计算调焦的距离,准确
、
原理
调焦。由于红外线波长大于可见光波长,镜头的红外
线焦距比可见光焦距长一些。在成像时,红外图像的
焦平面比可见光图像的焦平面更远离镜头,即红外图 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为CCD/CMOS,CCD/CMOS的
光谱敏感范围为380—1200nm,我们进行红外反射摄
影通常使用近红外线780—1 100nm,因此原理上数码相
机可以进行红外摄影。实际上大多数普通数码相机都
不能红外摄影,原因是这些普通数码相机中由于使用
固定的ICF(红外截止滤镜),将进入CCD/CMOS的可见
光中红外线滤除掉了(防止红外线干扰成像造成偏
像落在可见光图像的后面。因此,红外反射摄影必须
对焦点进行修正。修正红外焦点的基本方法是在可见
光调焦之后,适当增加像距。红外焦点的修正量由镜
头色差校正曲线、红外波长、物距等因素决定。有些
镜头需要的修正量大一些,有些镜头需要的修正量小
一
些。在大多数情况下,红外反射摄影是按照镜头焦
红外调焦计算公式:L=l+dl2/fz式中:
色),使其光谱敏感范围与人眼敏感范围基本一致,因
此不能进行红外摄影。“717”是一款普通的民用级数
码相机,而“717”中使用的是可以弹起的ICF,当使
用“夜景模式”功能即ICF弹起时,可进行红外摄影。
距的1/200~1/500修正焦点。
L——红外反射摄影时的物距:数码相机手动调焦时
液晶屏上显示距离数值
l——可见光下的物距:数码相机手动调焦时液晶屏上
显示距离数值
f——镜头焦距
二、操作步骤和方法
“7 1 7”本身带有红外线发射器,操作前应将镜头
上的两个红外发射孑L用不透红外线的黑纸遮挡,以免
在红外摄影中产生两块干扰光斑。
d——镜头红外焦距修正量:取值为if200~if500,一
般取值为ff250
1.调焦
传统红外摄影最大的困难在于调焦。“7 1 7”调焦
可自动和手动。自动调焦,使用液晶屏观察调焦情况
非常方便,不必介绍。手动调焦方式有二:
第一,估计法。用“717”的“A”或“s”档,先
举例说明:设镜头焦距f=5Omm;d=U250,即
0.2mm;设物距l=100mm,则L=100+0.2 X 100 2/
50 =1000+80=108mm意思是:在使用焦距为50mm的
镜头,对lOOmm处的物体对焦完成后,进行红外摄影
时需要调整物距为108mm,才是红外线聚焦的距离。
维普资讯
刑l摹现场照相方法研究专题
2.配光
配光技术可分为室外配光和室内配光。
进行红外图像记录,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第一、在图像分辨率方面
室外配光,太阳光是最好的光源。因为太阳光中
含有丰富的红外线,“717”镜头前加上红外滤光镜,菜
单旋钮拨至“夜景模式”功能即可拍照。根据个人需
要可选用各种红外滤光镜,这种方法常用于红外风光摄
红外感光胶片的分辨率随着红外波长峰值增大而
减小、随感光范围增加而降低,因此在拍摄中要考虑
图像分辨率是否满足实际需要;对于数码相机来说,
在CCD/CMOS的感光范围内,其分辨率与波长无关。
影。值得注意的是“717”不加红外滤光镜(或中性滤
光镜)绝对不能在阳光下直接红外拍摄,这样光量过
度很容易烧坏CCD。
室内配光,最好在暗室中。普通白炽灯即可作为
光源,因其光源中含有丰富的红外线。使用两盏或四
盏looow ̄L白色白炽灯,视情况调整光照角度和光照
距离,均匀照射被摄体即可。此方法常用于室内物证
照相。
第二、在感光范围方面
普通红外感光胶片的感光范围为600—900nm。而数
码相机的CCD/CMOS感光范围为380—1200nm,两者
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在调焦方面
许多普通相机的镜头的调焦环上都有一个红外调
焦标志“R”(或一条红线或一个红点),即先按在可见
光下对被摄体进行调焦,调焦清晰后记下焦点刻度线,
3.曝光
红外反射摄影的曝光除了受与普通摄影同样的因
再将焦点刻度线旋至“R”处,就可达到休正红外焦点
的目的。或者缩小光圈增加景深,即算对焦完成。整
素影响外,还受所使用的红外滤光镜、被摄体对红外
线的反射(或透射)能力、照明光源中红外线的含量
等因素的影响。
调焦、构图完成之后,把红外滤光镜安装到镜头
上,将“夜景拍摄/夜景取景”按钮置于“NIGHTSHOT”
位置,曝光模式为“M”进行梯级系列曝光。拍摄时可
依次加装不同的红外滤光镜以选择最佳的拍摄效果。
进行红外反射摄影,需要长时间曝光,须用三脚架同
时使用自拍装置以防振动。建议使J ̄Jiso200,光圈f2~
5.6,曝光时间控制在2-4秒左右。“717”有直方图曲
个过程需二次调焦,带有盲目性;用数码相机进行红
外摄影,在半按快门时调焦即可自动完成,十分准确、
方便,也可按上述手动调焦法调焦。
第四、在曝光方面
由于红外感光胶片的宽容度较小,不能通过测量
的方法确定曝光量,只能利用梯级曝光法通过系列曝
光寻找正确曝光值;数码红外摄影,可自动控制曝光
量。通过改变CCD/CMOS的感光度和光照强度来改变
曝光量,以达到理想曝光。
第五、后期处理方面
线功能,可以利用该功能观察曝光情况。被摄体的影
像会显现在液晶屏上。通过多次改变曝光参数进行曝
光,总能拍到满意的图像。利用此技术可再现纸张、织
物等上的污损字迹、图像等。此技术已在刑事技术上
传统的方法是将感光的红外胶片在暗房中冲洗放
大,非常麻烦,这里不再详述;数码红外摄影得到的
图像输入计算机,利用强大的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图像
处理,最后通过打印设备或冲洗设备加工成图片。总
充分利用。
红外反射摄影的曝光、调焦需多次尝试以便找出
之,在后期处理上数码红外摄影有许多传统的暗房加
工技术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规律。并在红外滤光镜、iso值、光圈、曝光时间、光
照强度等中组合使用,以获得最佳画质的图像。
由此可见,利用索尼DSC—F717数码相机进行红
外反射摄影是可行的,而且非常实用。
三、分析与研究
与传统红外摄影比较
传统红外摄影必须使用红外感光胶片完成红外图
像记录,而数码红外摄影是使用感光元件CCD/CMOS
参考文献:
【1】李苑、杨洪臣.刑事数码摄影技术应用【M】.北
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21王桂强
指印的光学显现和照相技术.北京,群
众出版社2001
■
.
.
18警察技术2007/4
2024年4月1日发(作者:却清心)
维普资讯
刑事现场照相方法研究专题
利用索尼DSC—F7 1 7数码相机
进行红外反射摄影
周口市公安局刑科所王海生
摘要:从理论上讲,CCD的感光范围为380一l200nm,这为数码相机进行红外摄影提供了可能。本文以索尼
DSC—F7l 7为例,说明数码相机红外摄影的方法,阐明数码红外摄影与传统红外摄影的许多不同之处。
关键词:数码相机数码红外摄影传统红外摄影红外滤光镜
数码相机和传统相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数码
相机使用特殊的感光元件CCD/CMOS感光而不是使
用胶片感光。下面给大家介绍使用索尼DSC—F717数
码相机(以下简称“717”)进行红外反射摄影的方法,
并阐明数码红外摄影和传统红外摄影存在许多不同之
处。
一
对被摄体在可见光下进行调焦,调焦清晰后用相机的
手动档往近距离调整少许或者机位后退一点拍摄;也
可以缩小一至二档光圈,加大景深来补偿聚焦的偏差。
这种估计法误差大,须多次试验才能调焦清晰,关键
是能即拍即看,当然比普通相机方便得多。
第二,计算法。可以精确计算调焦的距离,准确
、
原理
调焦。由于红外线波长大于可见光波长,镜头的红外
线焦距比可见光焦距长一些。在成像时,红外图像的
焦平面比可见光图像的焦平面更远离镜头,即红外图 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为CCD/CMOS,CCD/CMOS的
光谱敏感范围为380—1200nm,我们进行红外反射摄
影通常使用近红外线780—1 100nm,因此原理上数码相
机可以进行红外摄影。实际上大多数普通数码相机都
不能红外摄影,原因是这些普通数码相机中由于使用
固定的ICF(红外截止滤镜),将进入CCD/CMOS的可见
光中红外线滤除掉了(防止红外线干扰成像造成偏
像落在可见光图像的后面。因此,红外反射摄影必须
对焦点进行修正。修正红外焦点的基本方法是在可见
光调焦之后,适当增加像距。红外焦点的修正量由镜
头色差校正曲线、红外波长、物距等因素决定。有些
镜头需要的修正量大一些,有些镜头需要的修正量小
一
些。在大多数情况下,红外反射摄影是按照镜头焦
红外调焦计算公式:L=l+dl2/fz式中:
色),使其光谱敏感范围与人眼敏感范围基本一致,因
此不能进行红外摄影。“717”是一款普通的民用级数
码相机,而“717”中使用的是可以弹起的ICF,当使
用“夜景模式”功能即ICF弹起时,可进行红外摄影。
距的1/200~1/500修正焦点。
L——红外反射摄影时的物距:数码相机手动调焦时
液晶屏上显示距离数值
l——可见光下的物距:数码相机手动调焦时液晶屏上
显示距离数值
f——镜头焦距
二、操作步骤和方法
“7 1 7”本身带有红外线发射器,操作前应将镜头
上的两个红外发射孑L用不透红外线的黑纸遮挡,以免
在红外摄影中产生两块干扰光斑。
d——镜头红外焦距修正量:取值为if200~if500,一
般取值为ff250
1.调焦
传统红外摄影最大的困难在于调焦。“7 1 7”调焦
可自动和手动。自动调焦,使用液晶屏观察调焦情况
非常方便,不必介绍。手动调焦方式有二:
第一,估计法。用“717”的“A”或“s”档,先
举例说明:设镜头焦距f=5Omm;d=U250,即
0.2mm;设物距l=100mm,则L=100+0.2 X 100 2/
50 =1000+80=108mm意思是:在使用焦距为50mm的
镜头,对lOOmm处的物体对焦完成后,进行红外摄影
时需要调整物距为108mm,才是红外线聚焦的距离。
维普资讯
刑l摹现场照相方法研究专题
2.配光
配光技术可分为室外配光和室内配光。
进行红外图像记录,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第一、在图像分辨率方面
室外配光,太阳光是最好的光源。因为太阳光中
含有丰富的红外线,“717”镜头前加上红外滤光镜,菜
单旋钮拨至“夜景模式”功能即可拍照。根据个人需
要可选用各种红外滤光镜,这种方法常用于红外风光摄
红外感光胶片的分辨率随着红外波长峰值增大而
减小、随感光范围增加而降低,因此在拍摄中要考虑
图像分辨率是否满足实际需要;对于数码相机来说,
在CCD/CMOS的感光范围内,其分辨率与波长无关。
影。值得注意的是“717”不加红外滤光镜(或中性滤
光镜)绝对不能在阳光下直接红外拍摄,这样光量过
度很容易烧坏CCD。
室内配光,最好在暗室中。普通白炽灯即可作为
光源,因其光源中含有丰富的红外线。使用两盏或四
盏looow ̄L白色白炽灯,视情况调整光照角度和光照
距离,均匀照射被摄体即可。此方法常用于室内物证
照相。
第二、在感光范围方面
普通红外感光胶片的感光范围为600—900nm。而数
码相机的CCD/CMOS感光范围为380—1200nm,两者
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在调焦方面
许多普通相机的镜头的调焦环上都有一个红外调
焦标志“R”(或一条红线或一个红点),即先按在可见
光下对被摄体进行调焦,调焦清晰后记下焦点刻度线,
3.曝光
红外反射摄影的曝光除了受与普通摄影同样的因
再将焦点刻度线旋至“R”处,就可达到休正红外焦点
的目的。或者缩小光圈增加景深,即算对焦完成。整
素影响外,还受所使用的红外滤光镜、被摄体对红外
线的反射(或透射)能力、照明光源中红外线的含量
等因素的影响。
调焦、构图完成之后,把红外滤光镜安装到镜头
上,将“夜景拍摄/夜景取景”按钮置于“NIGHTSHOT”
位置,曝光模式为“M”进行梯级系列曝光。拍摄时可
依次加装不同的红外滤光镜以选择最佳的拍摄效果。
进行红外反射摄影,需要长时间曝光,须用三脚架同
时使用自拍装置以防振动。建议使J ̄Jiso200,光圈f2~
5.6,曝光时间控制在2-4秒左右。“717”有直方图曲
个过程需二次调焦,带有盲目性;用数码相机进行红
外摄影,在半按快门时调焦即可自动完成,十分准确、
方便,也可按上述手动调焦法调焦。
第四、在曝光方面
由于红外感光胶片的宽容度较小,不能通过测量
的方法确定曝光量,只能利用梯级曝光法通过系列曝
光寻找正确曝光值;数码红外摄影,可自动控制曝光
量。通过改变CCD/CMOS的感光度和光照强度来改变
曝光量,以达到理想曝光。
第五、后期处理方面
线功能,可以利用该功能观察曝光情况。被摄体的影
像会显现在液晶屏上。通过多次改变曝光参数进行曝
光,总能拍到满意的图像。利用此技术可再现纸张、织
物等上的污损字迹、图像等。此技术已在刑事技术上
传统的方法是将感光的红外胶片在暗房中冲洗放
大,非常麻烦,这里不再详述;数码红外摄影得到的
图像输入计算机,利用强大的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图像
处理,最后通过打印设备或冲洗设备加工成图片。总
充分利用。
红外反射摄影的曝光、调焦需多次尝试以便找出
之,在后期处理上数码红外摄影有许多传统的暗房加
工技术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规律。并在红外滤光镜、iso值、光圈、曝光时间、光
照强度等中组合使用,以获得最佳画质的图像。
由此可见,利用索尼DSC—F717数码相机进行红
外反射摄影是可行的,而且非常实用。
三、分析与研究
与传统红外摄影比较
传统红外摄影必须使用红外感光胶片完成红外图
像记录,而数码红外摄影是使用感光元件CCD/CMOS
参考文献:
【1】李苑、杨洪臣.刑事数码摄影技术应用【M】.北
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21王桂强
指印的光学显现和照相技术.北京,群
众出版社2001
■
.
.
18警察技术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