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日发(作者:汗绮琴)
结肠癌患者舌苔类型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
作者:辛红 脱璐尧 初旭 徐巍
来源:《世界中医药》2021年第17期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结肠癌患者常见舌苔类型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
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种常见舌苔类型的结肠癌患
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16S rDNA测序方法分析各组患者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及物
种组成。结果:患者中薄白苔18例、薄黄苔12例、白腻苔22例、黄腻苔26例。4种舌苔类
型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门分类水平上,各组丰度最
高的5个菌门为厚壁菌门(Fi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
(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属分类水平
上,各组排前10名的菌属丰度主要集中在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
(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阿克曼氏
菌属(Akkermansia)、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incertae-sedis)、布劳特氏菌属
(Blautia)、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丹毒丝菌科未命名属(Erysipelotrichaceae-incertae-
sedi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结论:结肠癌患者不同舌苔类型的肠道菌群在生物
多样性与物种组成方面均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为进一步研究以舌象变化为主要辨证依据的结肠
癌诊疗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 结肠癌;舌苔类型;肠道菌群;相关性;16S rDNA;生物多样性;辨证依据;诊疗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ypes of Tongue Coating and Intestinal Flora in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XIN Hong,TUO Luyao,CHU Xu,XU Wei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n tongue coating types and
intestinal flora in patients with colon s:A total of 78 cases of colon cancer patients
with 4 common tongue coating types admitted to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March 2019 to Sept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biodiversity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flora of each group of patients were analyzed by high-throughput 16S
rDNA s:Among the patients,there were 18 cases of thin moss,12 cases of thin
yellow moss,22 cases of white moss and 26 cases of yellow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testinal flora diversity among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with four kinds of tongue coating(all
P<0.05).At the level of phylum classification,the five phyla with the highest abundance in each
group were Fimicutes,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 and the
taxonomic level,the richness of the top 10 genera in each group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Enterococcus,Escherichia/Shigella,Streptococcus,Klebsiella,Akkermansia,Lachnospiracea-
incertae-sedis,Blautia,Bacteroides,Erysipelotrichaceae-incertae-sedis,
sion: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iodiversity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with different tongue coating in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which
provides experimental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lon cancer based on
tongue image change.
Keywords Colon cancer; Tongue coating type; Intestinal flora; Relationship; 16s rDNA;
Biodiversity; Diagnosis;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R241;R735.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1673-7202.2021.17.024
结肠癌(Colon Cancer)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3位,
死亡率居第2位[1-3]。研究发现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态、代谢调节紊乱等因素密切相
关[4-6]。中医药因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等特点,在结肠癌的早期预防以及诊疗中具有重要优势;
随着中医药在结肠癌的综合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中医药与结肠癌的临床研究也日益增多[7-
9]。中医药在防治结肠癌方面一直以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证候是辨证论治和临床诊疗的基
础,而中医舌诊在证候的判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舌苔的形成与舌苔
上皮细胞中的促凋亡基因Bax、Fas、TGF-β3等的调控有关[10-11]。然而有关结肠癌患者舌苔
类型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探明结肠癌患者舌苔类型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
系,对于结肠癌的中医药治疗能起到指导作用,并为结肠癌的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结肠
癌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平均年龄(64.96±9.24)岁;女37例,平均年龄
(60.14±10.48)岁。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出版的《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2010年第4版的
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作为本研究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经肠镜及病理诊断为结肠癌;2)年龄20~80岁;3)6个月内未应用抗生素
或微生物制剂;4)腹部和盆腔超声、CT或胸片检查提示无远处转移;5)神志清楚,能够进行交
流;6)符合伦理委员会要求,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有其他癌症病史;2)有严重的肝、肾、心、脑等脏器器质性或功能性病
变;3)有精神类病史,不能参加并规范完成临床调查;4)孕妇或哺乳期妇女;5)6个月内接受过
放化疗治疗。
1.5 样本采集
在样本采集前,采用调查问卷详细记录受试者的年龄、性别、饮食习惯及饮食等基本资
料,详细记录患者的舌苔特征。粪便样本采集前应先排净小便,防止尿液污染粪便。
1.5.1 舌象诊断及图像摄取 由2名主治中医师分别独立对患者的舌象进行判断,对舌象判
断结果有异议者讨论后确定,如未达成一致则请教上一级医师。患者在做肠镜检查前1日,口
服泻药前,用清水漱口,进行舌象的观察,检测条件为自然光线,取坐位观察,统一采用华为
P20 Pro手机(像素4 000万)进行拍摄。采集舌象并判定苔色和苔质,将舌苔分为薄白苔、薄
黄苔、白厚/腻苔、黄厚/腻苔4组。
1.5.2 DNA提取、扩增和测序 收集结肠癌患者和健康人群粪便样本,-80 ℃保存。标本检
测由天昊生物公司完成,采用粪便DNA提取试剂盒(MiSeq Reagent Kit v3,QIAGEN德国,
货号:142578)进行粪便DNA的提取。引物对应区域:16SV3-V4区,使用Illuminam MiSeq
平台进行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
1.6 统计学方法 Alpha多样性用于分析样品内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通过多变量统计学方
法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非加权组平均聚类(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UPGMA)等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
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K-W非秩和检验或Wilcoxon检验进行统计学
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收集结肠癌患者78例,其中薄白苔组(BBT)18例,薄黄苔组(BHT)12例,白腻苔
组(BNT)22例,黄腻苔组(HNT)26例。见表1。
2.2 各组间Alpha多样性分析
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差异,结果显示,HNT组
和BNT组与BBT组和BHT组比较,菌群的多样性指数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丰富度用Chao1指数表示,多样性用ACE、Shannon、Simpson指数表示。见图1。
2.3 各组菌群分水平比较
在门分类水平上,所有样本中丰度最高的5个菌门分别为厚壁菌门(Fimicutes)、变形菌
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
(Verrucomicrobia)。BNT组变形菌门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BNT组厚壁菌门明显低
于其他各组(P<0.05)。见表2。
2.4 各组菌群属水平比较
属水平差异分析,各组排前10名的菌属丰度主要集中在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大肠
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克雷伯菌属(Klebsiel--
la)、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incertae-sedis)、布劳特氏菌
属(Blautia)、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丹毒丝科未命名属(Erysipelotrichaceae-incertae-
sedi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BBT组菌属间菌群含量最丰富的是肠球菌属
(Enterococcus)、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相对丰度最低的是梭形杆菌
(Fusobacterium)。BHT组菌属间菌群含量最丰富的是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大肠埃希
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相对丰度最低的是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粪球菌
(Coprococcus)。BNT组菌属间菌群含量最丰富的是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
(Escherichia/Shigell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相对丰度最低的是柔嫩梭菌
(Faecaliobacterium)、微小單胞菌(Parvimonas)。HNT组菌属间菌群含量最丰富的是大肠
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最低的是柠檬
酸杆菌(Citrobacter)、狄氏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见图2。
Keywords Colon cancer; Tongue coating type; Intestinal flora; Relationship; 16s rDNA;
Biodiversity; Diagnosis;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R241;R735.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1673-7202.2021.17.024
结肠癌(Colon Cancer)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3位,
死亡率居第2位[1-3]。研究发现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态、代谢调节紊乱等因素密切相
关[4-6]。中医药因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等特点,在结肠癌的早期预防以及诊疗中具有重要优势;
随着中医药在结肠癌的综合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中医药与结肠癌的临床研究也日益增多[7-
9]。中医药在防治结肠癌方面一直以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证候是辨证论治和临床诊疗的基
础,而中医舌诊在证候的判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舌苔的形成与舌苔
上皮细胞中的促凋亡基因Bax、Fas、TGF-β3等的调控有关[10-11]。然而有关结肠癌患者舌苔
类型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探明结肠癌患者舌苔类型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
系,对于结肠癌的中医药治疗能起到指导作用,并为结肠癌的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结肠
癌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平均年龄(64.96±9.24)岁;女37例,平均年龄
(60.14±10.48)岁。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出版的《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2010年第4版的
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作为本研究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经肠镜及病理诊断为结肠癌;2)年龄20~80岁;3)6个月内未应用抗生素
或微生物制剂;4)腹部和盆腔超声、CT或胸片检查提示无远处转移;5)神志清楚,能够进行交
流;6)符合伦理委员会要求,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有其他癌症病史;2)有严重的肝、肾、心、脑等脏器器质性或功能性病
变;3)有精神类病史,不能参加并规范完成临床调查;4)孕妇或哺乳期妇女;5)6个月内接受过
放化疗治疗。
1.5 样本采集
在样本采集前,采用调查问卷详细记录受试者的年龄、性别、饮食习惯及饮食等基本资
料,详细记录患者的舌苔特征。粪便样本采集前应先排净小便,防止尿液污染粪便。
1.5.1 舌象诊断及图像摄取 由2名主治中医师分别独立对患者的舌象进行判断,对舌象判
断结果有异议者讨论后确定,如未达成一致则请教上一级医师。患者在做肠镜检查前1日,口
服泻药前,用清水漱口,进行舌象的观察,检测条件为自然光线,取坐位观察,统一采用华为
P20 Pro手机(像素4 000万)进行拍摄。采集舌象并判定苔色和苔质,将舌苔分为薄白苔、薄
黄苔、白厚/腻苔、黄厚/腻苔4组。
1.5.2 DNA提取、扩增和测序 收集结肠癌患者和健康人群粪便样本,-80 ℃保存。标本检
测由天昊生物公司完成,采用粪便DNA提取试剂盒(MiSeq Reagent Kit v3,QIAGEN德国,
货号:142578)进行粪便DNA的提取。引物对应区域:16SV3-V4区,使用Illuminam MiSeq
平台进行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
1.6 统计学方法 Alpha多样性用于分析样品内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通过多变量统计学方
法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非加权组平均聚类(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UPGMA)等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數
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K-W非秩和检验或Wilcoxon检验进行统计学
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收集结肠癌患者78例,其中薄白苔组(BBT)18例,薄黄苔组(BHT)12例,白腻苔
组(BNT)22例,黄腻苔组(HNT)26例。见表1。
2.2 各组间Alpha多样性分析
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差异,结果显示,HNT组
和BNT组与BBT组和BHT组比较,菌群的多样性指数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丰富度用Chao1指数表示,多样性用ACE、Shannon、Simpson指数表示。见图1。
2.3 各组菌群分水平比较
在门分类水平上,所有样本中丰度最高的5个菌门分别为厚壁菌门(Fimicutes)、变形菌
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
(Verrucomicrobia)。BNT组变形菌门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BNT组厚壁菌门明显低
于其他各组(P<0.05)。见表2。
2.4 各组菌群属水平比较
属水平差异分析,各组排前10名的菌属丰度主要集中在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大肠
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克雷伯菌属(Klebsiel--
la)、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incertae-sedis)、布劳特氏菌
属(Blautia)、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丹毒丝科未命名属(Erysipelotrichaceae-incertae-
sedi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BBT组菌属间菌群含量最丰富的是肠球菌属
(Enterococcus)、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相对丰度最低的是梭形杆菌
(Fusobacterium)。BHT组菌属间菌群含量最丰富的是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大肠埃希
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相对丰度最低的是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粪球菌
(Coprococcus)。BNT组菌属间菌群含量最丰富的是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
(Escherichia/Shigell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相对丰度最低的是柔嫩梭菌
(Faecaliobacterium)、微小单胞菌(Parvimonas)。HNT组菌属间菌群含量最丰富的是大肠
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最低的是柠檬
酸杆菌(Citrobacter)、狄氏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见图2。
2024年4月2日发(作者:汗绮琴)
结肠癌患者舌苔类型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
作者:辛红 脱璐尧 初旭 徐巍
来源:《世界中医药》2021年第17期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结肠癌患者常见舌苔类型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
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种常见舌苔类型的结肠癌患
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16S rDNA测序方法分析各组患者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及物
种组成。结果:患者中薄白苔18例、薄黄苔12例、白腻苔22例、黄腻苔26例。4种舌苔类
型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门分类水平上,各组丰度最
高的5个菌门为厚壁菌门(Fi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
(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属分类水平
上,各组排前10名的菌属丰度主要集中在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
(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阿克曼氏
菌属(Akkermansia)、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incertae-sedis)、布劳特氏菌属
(Blautia)、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丹毒丝菌科未命名属(Erysipelotrichaceae-incertae-
sedi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结论:结肠癌患者不同舌苔类型的肠道菌群在生物
多样性与物种组成方面均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为进一步研究以舌象变化为主要辨证依据的结肠
癌诊疗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 结肠癌;舌苔类型;肠道菌群;相关性;16S rDNA;生物多样性;辨证依据;诊疗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ypes of Tongue Coating and Intestinal Flora in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XIN Hong,TUO Luyao,CHU Xu,XU Wei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n tongue coating types and
intestinal flora in patients with colon s:A total of 78 cases of colon cancer patients
with 4 common tongue coating types admitted to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March 2019 to Sept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biodiversity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flora of each group of patients were analyzed by high-throughput 16S
rDNA s:Among the patients,there were 18 cases of thin moss,12 cases of thin
yellow moss,22 cases of white moss and 26 cases of yellow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testinal flora diversity among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with four kinds of tongue coating(all
P<0.05).At the level of phylum classification,the five phyla with the highest abundance in each
group were Fimicutes,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 and the
taxonomic level,the richness of the top 10 genera in each group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Enterococcus,Escherichia/Shigella,Streptococcus,Klebsiella,Akkermansia,Lachnospiracea-
incertae-sedis,Blautia,Bacteroides,Erysipelotrichaceae-incertae-sedis,
sion: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iodiversity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with different tongue coating in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which
provides experimental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lon cancer based on
tongue image change.
Keywords Colon cancer; Tongue coating type; Intestinal flora; Relationship; 16s rDNA;
Biodiversity; Diagnosis;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R241;R735.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1673-7202.2021.17.024
结肠癌(Colon Cancer)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3位,
死亡率居第2位[1-3]。研究发现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态、代谢调节紊乱等因素密切相
关[4-6]。中医药因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等特点,在结肠癌的早期预防以及诊疗中具有重要优势;
随着中医药在结肠癌的综合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中医药与结肠癌的临床研究也日益增多[7-
9]。中医药在防治结肠癌方面一直以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证候是辨证论治和临床诊疗的基
础,而中医舌诊在证候的判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舌苔的形成与舌苔
上皮细胞中的促凋亡基因Bax、Fas、TGF-β3等的调控有关[10-11]。然而有关结肠癌患者舌苔
类型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探明结肠癌患者舌苔类型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
系,对于结肠癌的中医药治疗能起到指导作用,并为结肠癌的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结肠
癌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平均年龄(64.96±9.24)岁;女37例,平均年龄
(60.14±10.48)岁。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出版的《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2010年第4版的
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作为本研究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经肠镜及病理诊断为结肠癌;2)年龄20~80岁;3)6个月内未应用抗生素
或微生物制剂;4)腹部和盆腔超声、CT或胸片检查提示无远处转移;5)神志清楚,能够进行交
流;6)符合伦理委员会要求,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有其他癌症病史;2)有严重的肝、肾、心、脑等脏器器质性或功能性病
变;3)有精神类病史,不能参加并规范完成临床调查;4)孕妇或哺乳期妇女;5)6个月内接受过
放化疗治疗。
1.5 样本采集
在样本采集前,采用调查问卷详细记录受试者的年龄、性别、饮食习惯及饮食等基本资
料,详细记录患者的舌苔特征。粪便样本采集前应先排净小便,防止尿液污染粪便。
1.5.1 舌象诊断及图像摄取 由2名主治中医师分别独立对患者的舌象进行判断,对舌象判
断结果有异议者讨论后确定,如未达成一致则请教上一级医师。患者在做肠镜检查前1日,口
服泻药前,用清水漱口,进行舌象的观察,检测条件为自然光线,取坐位观察,统一采用华为
P20 Pro手机(像素4 000万)进行拍摄。采集舌象并判定苔色和苔质,将舌苔分为薄白苔、薄
黄苔、白厚/腻苔、黄厚/腻苔4组。
1.5.2 DNA提取、扩增和测序 收集结肠癌患者和健康人群粪便样本,-80 ℃保存。标本检
测由天昊生物公司完成,采用粪便DNA提取试剂盒(MiSeq Reagent Kit v3,QIAGEN德国,
货号:142578)进行粪便DNA的提取。引物对应区域:16SV3-V4区,使用Illuminam MiSeq
平台进行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
1.6 统计学方法 Alpha多样性用于分析样品内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通过多变量统计学方
法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非加权组平均聚类(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UPGMA)等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
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K-W非秩和检验或Wilcoxon检验进行统计学
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收集结肠癌患者78例,其中薄白苔组(BBT)18例,薄黄苔组(BHT)12例,白腻苔
组(BNT)22例,黄腻苔组(HNT)26例。见表1。
2.2 各组间Alpha多样性分析
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差异,结果显示,HNT组
和BNT组与BBT组和BHT组比较,菌群的多样性指数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丰富度用Chao1指数表示,多样性用ACE、Shannon、Simpson指数表示。见图1。
2.3 各组菌群分水平比较
在门分类水平上,所有样本中丰度最高的5个菌门分别为厚壁菌门(Fimicutes)、变形菌
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
(Verrucomicrobia)。BNT组变形菌门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BNT组厚壁菌门明显低
于其他各组(P<0.05)。见表2。
2.4 各组菌群属水平比较
属水平差异分析,各组排前10名的菌属丰度主要集中在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大肠
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克雷伯菌属(Klebsiel--
la)、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incertae-sedis)、布劳特氏菌
属(Blautia)、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丹毒丝科未命名属(Erysipelotrichaceae-incertae-
sedi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BBT组菌属间菌群含量最丰富的是肠球菌属
(Enterococcus)、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相对丰度最低的是梭形杆菌
(Fusobacterium)。BHT组菌属间菌群含量最丰富的是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大肠埃希
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相对丰度最低的是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粪球菌
(Coprococcus)。BNT组菌属间菌群含量最丰富的是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
(Escherichia/Shigell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相对丰度最低的是柔嫩梭菌
(Faecaliobacterium)、微小單胞菌(Parvimonas)。HNT组菌属间菌群含量最丰富的是大肠
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最低的是柠檬
酸杆菌(Citrobacter)、狄氏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见图2。
Keywords Colon cancer; Tongue coating type; Intestinal flora; Relationship; 16s rDNA;
Biodiversity; Diagnosis;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R241;R735.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1673-7202.2021.17.024
结肠癌(Colon Cancer)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3位,
死亡率居第2位[1-3]。研究发现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态、代谢调节紊乱等因素密切相
关[4-6]。中医药因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等特点,在结肠癌的早期预防以及诊疗中具有重要优势;
随着中医药在结肠癌的综合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中医药与结肠癌的临床研究也日益增多[7-
9]。中医药在防治结肠癌方面一直以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证候是辨证论治和临床诊疗的基
础,而中医舌诊在证候的判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舌苔的形成与舌苔
上皮细胞中的促凋亡基因Bax、Fas、TGF-β3等的调控有关[10-11]。然而有关结肠癌患者舌苔
类型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探明结肠癌患者舌苔类型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
系,对于结肠癌的中医药治疗能起到指导作用,并为结肠癌的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结肠
癌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平均年龄(64.96±9.24)岁;女37例,平均年龄
(60.14±10.48)岁。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出版的《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2010年第4版的
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作为本研究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经肠镜及病理诊断为结肠癌;2)年龄20~80岁;3)6个月内未应用抗生素
或微生物制剂;4)腹部和盆腔超声、CT或胸片检查提示无远处转移;5)神志清楚,能够进行交
流;6)符合伦理委员会要求,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有其他癌症病史;2)有严重的肝、肾、心、脑等脏器器质性或功能性病
变;3)有精神类病史,不能参加并规范完成临床调查;4)孕妇或哺乳期妇女;5)6个月内接受过
放化疗治疗。
1.5 样本采集
在样本采集前,采用调查问卷详细记录受试者的年龄、性别、饮食习惯及饮食等基本资
料,详细记录患者的舌苔特征。粪便样本采集前应先排净小便,防止尿液污染粪便。
1.5.1 舌象诊断及图像摄取 由2名主治中医师分别独立对患者的舌象进行判断,对舌象判
断结果有异议者讨论后确定,如未达成一致则请教上一级医师。患者在做肠镜检查前1日,口
服泻药前,用清水漱口,进行舌象的观察,检测条件为自然光线,取坐位观察,统一采用华为
P20 Pro手机(像素4 000万)进行拍摄。采集舌象并判定苔色和苔质,将舌苔分为薄白苔、薄
黄苔、白厚/腻苔、黄厚/腻苔4组。
1.5.2 DNA提取、扩增和测序 收集结肠癌患者和健康人群粪便样本,-80 ℃保存。标本检
测由天昊生物公司完成,采用粪便DNA提取试剂盒(MiSeq Reagent Kit v3,QIAGEN德国,
货号:142578)进行粪便DNA的提取。引物对应区域:16SV3-V4区,使用Illuminam MiSeq
平台进行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
1.6 统计学方法 Alpha多样性用于分析样品内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通过多变量统计学方
法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非加权组平均聚类(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UPGMA)等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數
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K-W非秩和检验或Wilcoxon检验进行统计学
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收集结肠癌患者78例,其中薄白苔组(BBT)18例,薄黄苔组(BHT)12例,白腻苔
组(BNT)22例,黄腻苔组(HNT)26例。见表1。
2.2 各组间Alpha多样性分析
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差异,结果显示,HNT组
和BNT组与BBT组和BHT组比较,菌群的多样性指数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丰富度用Chao1指数表示,多样性用ACE、Shannon、Simpson指数表示。见图1。
2.3 各组菌群分水平比较
在门分类水平上,所有样本中丰度最高的5个菌门分别为厚壁菌门(Fimicutes)、变形菌
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
(Verrucomicrobia)。BNT组变形菌门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BNT组厚壁菌门明显低
于其他各组(P<0.05)。见表2。
2.4 各组菌群属水平比较
属水平差异分析,各组排前10名的菌属丰度主要集中在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大肠
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克雷伯菌属(Klebsiel--
la)、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incertae-sedis)、布劳特氏菌
属(Blautia)、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丹毒丝科未命名属(Erysipelotrichaceae-incertae-
sedi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BBT组菌属间菌群含量最丰富的是肠球菌属
(Enterococcus)、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相对丰度最低的是梭形杆菌
(Fusobacterium)。BHT组菌属间菌群含量最丰富的是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大肠埃希
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相对丰度最低的是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粪球菌
(Coprococcus)。BNT组菌属间菌群含量最丰富的是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
(Escherichia/Shigell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相对丰度最低的是柔嫩梭菌
(Faecaliobacterium)、微小单胞菌(Parvimonas)。HNT组菌属间菌群含量最丰富的是大肠
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最低的是柠檬
酸杆菌(Citrobacter)、狄氏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