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4日发(作者:历海荣)
论组织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发展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
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充分认识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的文明进步,主
要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繁荣的经济,也离不
开繁荣的文化。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党的性质、宗
旨和任务相联系,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这反
映了我们党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及其特征的深刻把握。在当代,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
和政治的反映,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通
过培育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健康和谐的组织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
极的促进作用,是时代赋予组织的神圣使命和重要的社会责任。
一、组织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
如果说组织的经营活动构成了组织摩天大厦的钢筋铁骨,那么,组织文化就是构建和谐组
织的灵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优秀的组织文化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
通过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对内形成组织凝聚力,对外提高组织竞争力,形
成组织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和道德纽带,并从各个环节调动并合理配置有助于组织发展的积
极因素。所以,组织文化是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是组织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田电力有限
责任公司正是在充分认识到组织文化的核心力、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基础上,制定了
具有丰富内涵的《组织文化建设总体设想》和《组织精神》,紧紧围绕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
总体目标,积极塑造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诚实守信的敬业精神,与
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让这些精神深入员工心中,化作员工的行动准则,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
同感、归属感,培育一种“忠诚(组织)、奉献(岗位)、服务(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人人尽
责,事事创优”的组织精神。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组织员工的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职工牢固树立起“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方针,
将人性化、精细化、亲情化服务融入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客户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质量
的唯一标准。培育员工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爱岗敬业的道德观念,为广大客户营造一种团
结互助、平等友爱的和谐环境。使组织文化成为组织发展壮大的源泉,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
内在动力。
二、组织文化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力量源泉
组织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是以人为本,将“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根本追求”的物化目标转移
到社会责任上来。近年来,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深刻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始终把
组织的社会责任放在“人人尽责,事事创优”的组织精神上,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并在履
行社会责任中实现发展。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在对电力行业特点、组织自身发展前景、
国有组织使命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的基础上,作出的必然选择。
1998年以来,在和田地委、行署和新疆电力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和田农村电网建设与改
造累计投入资金6.2亿元,使和田电网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善,主电网由35千伏上升到110
千伏,城乡供电能力和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城乡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农网建设
与改造过程中,广大电力员工在村庄、沙漠、戈壁中安营扎寨,在茫茫的戈壁上竖起一根根
电杆,竖起沙漠、绿洲中一道崭新的风景。据统计,至2004年底农网建设改造为农牧民减
负3900多万元。
2005年冬以来,在和田电网负荷不断攀升,冬季枯水期水电出力不足的情况下,公司从
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出发,积极落实和田地委、行署的安排,不讲条件,不讲困
难,不计高成本开启火电,尽最大能力保障人民生活用电,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
阿克其格村坐落在离策勒县乌鲁克萨依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处,是一个自然条件十分恶
劣的山村。全村共有牧民群众202户、721人,其中:低保护157户,特困户24户,救济
户17户,“五保户”4户。公司党委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阿克其格村的扶贫工作,2006年3
月,安排了3名干部进行蹲点调研,据实地调查了解,该村在进行村部建设过程中,由于资
金缺乏,工程建设困难,为了保证该村支部建设顺利进行,公司无偿资助25000元用于村支
部建设,在公司的有力支持下,该村村支部建设顺利完成。
2006年9月7日,新疆电力公司与和田行署就“十一五”期间共同推进和田电网建设发
展进行会谈并签署了“两项会谈纪要”。为全面落实“两项会谈纪要”成果,今年3月,“和
田-莎车”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公司积极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联
系和沟通,争取到地方政府理解和全力支持220千伏电网建设,地委行署领导多次亲临工地
一线视察工程进展情况,帮助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公司全力以赴配合新疆电
力公司进行220千伏工程建设,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为优化和田电网结构,造福和田各族
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是组织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组织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履行
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新世纪新时代对组织提出的新要求。正是基于这个意义,和
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在组织文化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以“奉
献清洁能源、服务和谐社会”为主线,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和沟通,主动融入地方经
济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了良好的公共关系,实现了组织、社会全面和谐。
三、组织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8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只
有农村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坚持文化兴企战略,认真贯彻国家电
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方针,把“户户通电”工程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
成,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2006年11月2日,地处策勒县最南缘的独木村与皮山县的康克尔民族自治乡乌拉其村“户
户通电”工程终于通电了。他们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件喜事,几代人的通电愿望终于实现
了!独木村和乌拉其村都是离县城很远的小山村,人口少,交通不便,村民聚居分散,公司
在沙漠荒山中施工,难度大和成本高,但电力员工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这两个村的通
电任务,实现了几代人期盼用上电的梦想。乌拉其村一位70岁老人激动地说:“我活了70
年,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还能用上电,前几天我儿子还买了一台21英寸电视,我全家人每天
都能看到电视,了解党的政策,我们这里离县城有110公里,交通不方便,也听不到广播,
现在我们在家就什么事情都了解了,非常感谢电力公司,感谢共产党”。
墨玉县吐孜奥达克管理区位于墨玉县城北105公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管辖8个行
政村、2354人,这里交通极为不便,每星期去县城只有两趟车,单趟需7-8小时。通电前,
因为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农牧民陆续往外迁移,通电以后,迁移出的当地农牧民又
搬了回来。电力之光照亮了这里的一方百姓,人们告别了祖祖辈辈点煤油灯的历史。类似这
样的村子还有民丰县叶亦克乡金泉村、牧场村,策勒县固拉哈玛乡依力瓦提村,于田县奥依
托格拉克乡也斯尤勒洪村,这些都是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边远村落。条件更为艰苦
的还有和田县喀什塔什乡,是距市区130公里的高海拔地区,村民居住分散,山高坡陡施工
难度大,自然环境恶劣。面对一个个艰难险阻,电力员工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奉献、
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户户通电”的攻坚战,向党和政府交送了一份满
2024年4月4日发(作者:历海荣)
论组织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发展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
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充分认识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的文明进步,主
要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繁荣的经济,也离不
开繁荣的文化。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党的性质、宗
旨和任务相联系,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这反
映了我们党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及其特征的深刻把握。在当代,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
和政治的反映,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通
过培育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健康和谐的组织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
极的促进作用,是时代赋予组织的神圣使命和重要的社会责任。
一、组织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
如果说组织的经营活动构成了组织摩天大厦的钢筋铁骨,那么,组织文化就是构建和谐组
织的灵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优秀的组织文化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
通过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对内形成组织凝聚力,对外提高组织竞争力,形
成组织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和道德纽带,并从各个环节调动并合理配置有助于组织发展的积
极因素。所以,组织文化是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是组织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田电力有限
责任公司正是在充分认识到组织文化的核心力、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基础上,制定了
具有丰富内涵的《组织文化建设总体设想》和《组织精神》,紧紧围绕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
总体目标,积极塑造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诚实守信的敬业精神,与
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让这些精神深入员工心中,化作员工的行动准则,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
同感、归属感,培育一种“忠诚(组织)、奉献(岗位)、服务(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人人尽
责,事事创优”的组织精神。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组织员工的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职工牢固树立起“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方针,
将人性化、精细化、亲情化服务融入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客户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质量
的唯一标准。培育员工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爱岗敬业的道德观念,为广大客户营造一种团
结互助、平等友爱的和谐环境。使组织文化成为组织发展壮大的源泉,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
内在动力。
二、组织文化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力量源泉
组织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是以人为本,将“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根本追求”的物化目标转移
到社会责任上来。近年来,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深刻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始终把
组织的社会责任放在“人人尽责,事事创优”的组织精神上,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并在履
行社会责任中实现发展。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在对电力行业特点、组织自身发展前景、
国有组织使命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的基础上,作出的必然选择。
1998年以来,在和田地委、行署和新疆电力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和田农村电网建设与改
造累计投入资金6.2亿元,使和田电网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善,主电网由35千伏上升到110
千伏,城乡供电能力和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城乡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农网建设
与改造过程中,广大电力员工在村庄、沙漠、戈壁中安营扎寨,在茫茫的戈壁上竖起一根根
电杆,竖起沙漠、绿洲中一道崭新的风景。据统计,至2004年底农网建设改造为农牧民减
负3900多万元。
2005年冬以来,在和田电网负荷不断攀升,冬季枯水期水电出力不足的情况下,公司从
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出发,积极落实和田地委、行署的安排,不讲条件,不讲困
难,不计高成本开启火电,尽最大能力保障人民生活用电,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
阿克其格村坐落在离策勒县乌鲁克萨依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处,是一个自然条件十分恶
劣的山村。全村共有牧民群众202户、721人,其中:低保护157户,特困户24户,救济
户17户,“五保户”4户。公司党委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阿克其格村的扶贫工作,2006年3
月,安排了3名干部进行蹲点调研,据实地调查了解,该村在进行村部建设过程中,由于资
金缺乏,工程建设困难,为了保证该村支部建设顺利进行,公司无偿资助25000元用于村支
部建设,在公司的有力支持下,该村村支部建设顺利完成。
2006年9月7日,新疆电力公司与和田行署就“十一五”期间共同推进和田电网建设发
展进行会谈并签署了“两项会谈纪要”。为全面落实“两项会谈纪要”成果,今年3月,“和
田-莎车”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公司积极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联
系和沟通,争取到地方政府理解和全力支持220千伏电网建设,地委行署领导多次亲临工地
一线视察工程进展情况,帮助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公司全力以赴配合新疆电
力公司进行220千伏工程建设,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为优化和田电网结构,造福和田各族
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是组织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组织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履行
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新世纪新时代对组织提出的新要求。正是基于这个意义,和
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在组织文化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以“奉
献清洁能源、服务和谐社会”为主线,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和沟通,主动融入地方经
济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了良好的公共关系,实现了组织、社会全面和谐。
三、组织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8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只
有农村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坚持文化兴企战略,认真贯彻国家电
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方针,把“户户通电”工程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
成,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2006年11月2日,地处策勒县最南缘的独木村与皮山县的康克尔民族自治乡乌拉其村“户
户通电”工程终于通电了。他们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件喜事,几代人的通电愿望终于实现
了!独木村和乌拉其村都是离县城很远的小山村,人口少,交通不便,村民聚居分散,公司
在沙漠荒山中施工,难度大和成本高,但电力员工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这两个村的通
电任务,实现了几代人期盼用上电的梦想。乌拉其村一位70岁老人激动地说:“我活了70
年,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还能用上电,前几天我儿子还买了一台21英寸电视,我全家人每天
都能看到电视,了解党的政策,我们这里离县城有110公里,交通不方便,也听不到广播,
现在我们在家就什么事情都了解了,非常感谢电力公司,感谢共产党”。
墨玉县吐孜奥达克管理区位于墨玉县城北105公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管辖8个行
政村、2354人,这里交通极为不便,每星期去县城只有两趟车,单趟需7-8小时。通电前,
因为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农牧民陆续往外迁移,通电以后,迁移出的当地农牧民又
搬了回来。电力之光照亮了这里的一方百姓,人们告别了祖祖辈辈点煤油灯的历史。类似这
样的村子还有民丰县叶亦克乡金泉村、牧场村,策勒县固拉哈玛乡依力瓦提村,于田县奥依
托格拉克乡也斯尤勒洪村,这些都是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边远村落。条件更为艰苦
的还有和田县喀什塔什乡,是距市区130公里的高海拔地区,村民居住分散,山高坡陡施工
难度大,自然环境恶劣。面对一个个艰难险阻,电力员工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奉献、
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户户通电”的攻坚战,向党和政府交送了一份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