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案例-联强国际 何以为强

IT圈 admin 32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6日发(作者:撒奇思)

联强国际 何以为强?

——与联强国际总裁杜书伍的访谈

访谈地点:联强国际大厦 访谈时间:2007年12月27日

受访者:杜书伍(简称杜) 访谈者:陈时奋(简称陈)

基本背景

联强国际集团是全球第三大、亚太第一大的 5C(Component,Computer,Communication,

Consumer,Commercial) 专业渠道商,针对高科技产业供应链提供整合型服务,全球渠道版

图涵盖中国大陆、台湾、港澳、澳大利亚与泰国,并投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及印度等地,

营运据点遍布全球 26 个国家、141 个城市。2007 年,联强国际集团亚太合并营收达 52 亿

美元,泛联强集团全球总营收则为 150 亿美元。

联强货是联强国际所代理产品的服务品牌,联强在通路产品的彩盒上贴有“联强货”标

志,让渠道、零售店面及消费者识别联强国际通路销售的产品。“联强货”标志代表联强代理

的正品行货,更是联强对于消费者充满信心的承诺。购买“联强货”,售后服务有保障。联强

根据不同产品需要分别提供多样化的专业服务,如全国联保的高水准维修服务、为消费者提

供 800 免费电话技术支持、周到的上门服务、以及免费维修件取送服务等等。“联强货”以

送修便利、维修速度快、维修品质好的口碑,得到了客户的广泛信赖。

访谈内容

陈:杜先生,从您开始接手从神通集团分出来且只有20位员工的联强至今,员工人数成长至

多少人?

杜:到96年约5000多人。

陈:从20人成长到5000多人,那营业额的成长自然更不用讲了。我记得到2006年营业额是

破18亿。从公司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成长。若要您找出三个有关联强成

长的主要关键因素,会是什么?

杜:其实从85年到90年我一直在思考产业供应链的整个结构,一直到下游渠道这一块。想

通了这个结构之后,就去找出这个结构中不合理的地方以及能够解决不合理之处的政策

及技术去改变它。想通了之后,做了几个重要决定。第一个是渠道管理。当时大家都不

喜欢做小客户,因为做小客户的成本高,但我们当时的渠道政策是大客户跟小客户都做,

所以渐渐就把渠道扁平化,否则那些小客户原本都是你的大客户去做的,所以这是一个

重要决策。

陈:你们不挑客户?

杜:对,不挑。当然这里还有一些机制与管理的方法。因为客户那么多而大家都不想做,因

为成本高,那就要想办法如何让成本相对不高。第二个关键就是物流。因为那时候我看

到一个现象,就是IT产品的规格同质性很高,价格开始下降。过去因为产品单价高,所

以物流占整个运营成本与营业额的比例非常小,小到大家都把它忽略到。但是若这个趋

势继续下去,产品都一样,将来一定玩不下去,成本结构在那,所以物流会变得很重要。

我经常举可口可乐的例子,你今天去7-11(便利店)去买一瓶可乐,其实你是进到库房,

然后自己拿了再到库房门口结账。没有人卖啊,只有结账人员。一个成熟的产品应该没

有人在卖的。所以你就会认识到物流太重要了,所以我们大力投资在物流,以及如何让

物流运作的非常有效率上。当你去做一个小客户时候,因为你做的有效率所以成本会下

降。回过头来,你才有资格与能力去做小客户。那以前大家不愿意做小客户,最主要是

因为做不起。

陈:成本太高。

杜:对。所以这两个决策使得我们整个市场就展开了,当然还需要细致的机制去推动。第三

个是产品种类要多,但产品种类多而且产品单价有高有低时要怎么管理?!这就需要一

套管理方法及产品策略。即使客户只购买一个单价很低的产品,我们也卖。因为小客户

可能一次没有办法购买大量,若只准备一个产品给他买,这个订单不划算,所以必须准

备很多产品给他买。小客户每种产品都买一点,则每次购买总量就提高,整个物流成本

就有办法降低。这三个环节的交互搭配,使我们在整个市场上完全改变传统的做法。这

三方面内容也成为联强的核心能力。

陈:杜先生说了三点,一个是大小客户不挑,第二个是让物流效率提高,当产品规格同质性

变高而开始降价时,你们才有足够的竞争力。最后是产品种类多,顾客对个别产品的订

单量虽然少,可是订单的种类多。以上三点是针对下游渠道的,那我记得联强定位为高

科技产业的桥梁,这个桥梁一边是下游客户,一边是上游的供应商。针对上游供应商,

过去二三十年,你们有没有特别的策略管理上游供应商?

杜:过去上游供应商在某种程度来说,对下游厂商予取予求,呼之则来,挥之则去。那最主

要的原因是因为要去拿代理的人多如牛毛,而当时的商业模式是只要代理一个品牌就可

以了,而我们从下游把渠道建立起来后,回过头来,上游看到后说我要这个渠道,这是

一个最大转变。也就是说原本主客是一个相对不平等的地位,现在至少拉到一个比较平

等的状态。这样比较小的分销商就渐渐没有市场了。另外一个是我们从整个产品管理到

渠道管理所创造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我认为也是整个产业链长期一直追寻的东西,

就是如何能更准确的预知需求。

陈:也就是说,对上游供应商,比如手机、打印机厂家,你们能定期提供给他们相关市场数

字,帮他们预估市场需求,让他们自己做生产上的安排?

杜:关键在于,以前供应链这样一层层下来,到最底层接近消费者那一块,数量太庞大了,

所以没有办法将这些信息、需求整合上来,所以大家就变成不会做预测了,而是代理商

在做预测。但这个预测是依据客户订货多少的趋势再加上对整个市场的判断,再告诉供

应商。但往往末端零售商会依据过去的采购习惯一次就购买某种数量,买回去以后再慢

慢消化。

陈:那实际上是没有办法反应实际状况的。

杜:对!有时候分销商自己判断生意好的时候,就多买,然后上游看到他们多订,就开始增

加生产,但实际上市场上已经堆了很多库存。所以供需一直是整个市场上各行业头疼的

问题。因为我们交付、配送很快,所以我们就告诉下面的零售商,卖多少补多少。当然

价格有可能会跌,但我们的政策是,你买了以后跌价我不会理你。以前这个行业有一个

习惯,因为想让零售商进货多一些,你买了以后跌价,多少会补贴你一点,而我们的政

策是不补差价,你卖多少就买多少。

陈:那零售商喜欢这样吗?

杜:一开始非常反对,因为传统商业里是以量制价,然后卖的人是以量来铺货、来塞货、来

调价格,用价格来引诱他们来买多一点,这是商业的一个非常原始的基础和逻辑,所以

一开始他们很不愿意。

陈:什么原因让你这么做,而且在他们抗拒之下你还是坚持不塞货?

杜:原因很简单,因为塞货到最后问题还是回到你自己身上,跌价了以后要补差价,补多少?

零售商不满意,下次就不跟你做生意。甚至销售人员跟某个零售商关系好,甚至拿了红

包,那会不会发生说他买了100个,早就卖了50个,结果销售人员说她还有90个,要

补90个差价,成本太高。当不补差价的政策实施以后,就可以卖多少补多少货,统计的

数字就会很准确,非常接近销售数字。

陈:所以就提供给你的上游供应商,让他们有非常精准的数字来预测。

杜:对!然后这个精准的数字也让我的库存比较好管理。我的库存管理好了,上游供应商就

会发现这一家分销体系很好,不像其他中间商库存如山,这样信任就会在我们跟上游之

间形成。特别当我们由台湾向大陆、东南亚发展时,就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助力。我们的

供应商到处帮我们宣传,说你们要学联强,要求当地的代理商应该向联强这样的模式去

做。所以我们变成很有名。

陈:零售商是什么时候接受不补差价的?

杜:95年下半年以后,他们逐渐接受的。因为之前价格变动的还不是那么厉害,后来产品价

格变动很大,所有商家都面临很大问题,就是没有利润,他们才开始想说是不是要改变

经营方法,寻求一些战略伙伴。

陈:那联强是什么时候向外扩展的?

杜:97年。我们开始向外扩展时候,几乎都是我们的供应商帮我们介绍的,包括并购、合资

等,很多是跟他们原来的经销商,他们希望在那个市场把占有率做大。

陈:也就是从上游供应商予取予求,到后来大家地位比较平等,有没有到后来变成你们可以

予取予求的地步?

杜:也没有。我们的政策不要这个样子,那是一个短期的利益,长期来看并没有好处。我认

为台湾的厂商有一个心态的学习的过程。厂家都有一个“要专注做我的东西”的心态。

但商家就觉得专注做你的,他就没有经济规模,竞争力就差,最后就会死掉,就希望能

做大的品牌。比较看重“掌控”,而不是垂直分工。比如AMD是Intel的死对头,而Intel

又占有主导性地位,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去碰AMD,Intel禁止经销商拿AMD的货。所以

AMD就只能找小的经销商,而小的他又不放心,所以他就要找很多家为维持市场占有量,

但又在造成每个市场都较为混乱。后来在一个适当时机,我们把两家代理权都拿下来了,

AMD整个销售立马上去了。

陈:那你怎么说服Intel让你们同时代理对手厂牌的产品的?

杜:分销商的角色是怎样去满足顾客的需求。我的经销商要什么我就必须给他什么。在平时

我们就会跟Intel说一下市场占有率的情形,经常试探,尤其在他们比较对不住我们的时

候,抓住机会要一点回报,这个工作做了好久,才有突破的。并且当同时代理对手厂商

的产品后,反而比之前对我们更好了一些,呵呵……

陈:因为你们现在有制衡的东西了。当初Intel也是神通独家代理的,后来也宏碁也加入了。

杜:整个产业的发展就是这样的,原来权力都集中在上游,愈下游愈没有,当中间渠道做起

来,变成啤酒桶样,中间渠道的力量就起来了。任何一个上游的产品都是有限的,但作

为分销商,是所有厂家都要代理的,所以后来营业额还是比他们大。我们现在有300多

家上游供应商,6000多种产品。

陈:其实你们很多都是反传统做法。传统是挑顾客,你不挑,传统是补差价,你不补,传统

是塞货,你不塞货。如果对联强的经营可以重来一遍,有没有哪些地方可以做的更好或

你的想法后来事实证明不一样……

杜:其实某种程度来讲,有些东西并不是完全能确定的。像我们在做往外扩展的决策制定上,

例如我们要进军大陆、进军泰国、到印度,成功的理由在于我们不燥进,也不会设定短

期目标,我们会从长期观点去考量。例如,前几年跟印度某家公司的合作案,起初对方

甚至愿意卖我们70%,而且价格非常好。但是我想一想,觉得文化差异太大了。所以我

们回过头来想想,不想因为股份占太大比例而必须直接管理。所以,后来我决定只要36%

就好。结果去年股票上市,我们投资2400万变成1.5亿。但我想说这还不确定,因为这

是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的,假设当初我埋下70%,那可能三年五年后,我会立刻面临管

理的问题。但是你又看到说,印度这个市场是在蓬勃发展,就会想说36%是不是很可惜,

然后股票价格都相当不错,再加上我们跟供应商的关系很不错,所以帮他们带了很多产

品进去,当然一方会觉得当初只有拿下36%的股权很可惜,但是另一方面又觉得也还不

一定啦。不要贪心!不要贪心!

陈:你现在来看联强的经营模式,在别的国家或别的公司有没有类似的商业模式?

杜:其实现在的企业都朝这样的趋势发展。一开始我有讲,我先研究这个产业供应链的问题

在哪里,有些问题是已经存在的,而有些问题是潜在的,这些都叫做显性化问题。所以

在显性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分销商,不管是上游的政策逼迫他改变或是他自己也注意到

这样的情形,我先前讲的那些要点,现在已变成业界内的每一家公司多多少少具备一些

东西,差别只是在于执行彻底度的问题。当然要找一个跟联强商业模式完全一样的公司,

倒没有。但刚才讲的那些特质,现在很多公司都必须要具备。例如,大家都不敢做库存,

因为下游现在都不做库存,自然而然就比较不愿意去跟你买大量,所以身为一个分销商

只好人家买多少,你就卖人家。很多事情是一种观念,然后变成普及性了,到底谁影响

谁,过去我们是去影响下面,而当我们这样做之后,我们的竞争者就自动没有办法再塞

货给下面。

陈:所以,你们的竞争者间接受到你们的影响,营运模式会向你们接近。

杜:而我们一个很大的特点在于我们很重视后勤运营保障,当我们把后勤运营绑在一起时,

它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是很大的。就这个部分来看,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还是最独特的。

讲的白一点,运营保障对工程背景的人来说是不屑一顾的。目前台湾有两个运筹中心,

在大陆我们预计要投资30个。

陈:运筹中心(MIS)是你们的一个重要决策,也成为日后联强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它的主

要功能是什么?

杜:运筹中心包括仓储、配送、为顾客组装以及一些技术支援等。当然,一些设备客户(消

费者、经销商都有)不会安装时,也可以来客服中心。我们现在的商业模式强调越来越

有效率而且越来越通透化,这是IT行业用IT的技巧跟工具使得自己变得非常微利。因

为资讯变得非常透明及有效率,没有隐蔽的超额利润。当这个行业变成这样的一个特质

时,毛利低,则成本就必须更低,赚的差额其实不高,差不多2%。而关键点在于周转的

次数要快,才能得到好的净资产收益率。在这样的观念下,照理说不应该将资金放在周

转率低的事情上,比如说,投资运筹中心。像办公室都租的,但钱投在购置运筹中心上

是因为当业务量越来越大时,你要去租仓库都还租不到,而承租的仓库也不一定是适合

我们有效率运作的方式。所以,我们必须去投资运筹中心。

陈:据我了解,运营中心有专门的接单系统,顾客不必透过经销商就可直接订货,你们也做

部分的宅配。订单收到后,夜间会进行配货,第二天就会有车队进行快速的物流配送。

杜:对,车队主要做配送以及维修取送。早上六点车队就出发,根据线路进行运作,比如花

莲,平均一天一部,宜兰要两部。台湾大概有130辆车,1日2-3配。平均每部车出去的

营业额大概接近百万,扣除掉油料、折旧、人员等有6%-8%的毛利。

陈:车子出去之后,有没有可以追踪或控管车辆的机制?

杜:当然。司机都有PDA,可以追踪定位。每辆车就一个司机,本身也是配送人员,再没有

其他人员。无论是订单、配货还是管控都依赖于IT技术及系统。

陈:像你们在台湾建立的这套运营模式在移植到其他国家时,有没有去调整?

杜:核心完全一样,但是有些地方要调整,例如其他国家的税法不一样,或他们有些交易的

行规不太一样。澳洲的客户会自己到运筹中心来拿货。

陈:澳洲的零售商是小小的吗?

杜:都有,当我们在看公司时,必须能梳理出层级关系,例如,常有人问我,我们跟燦坤是

什么关系?燦坤是零售,而我们是分销,所以燦坤有些货还是得跟我们拿,而有些东西

他们就直接跟供应商拿。但是因为供应商没有后勤的能力来搭配他,所以他有些部分还

是必须透过我们,就像三方在拔河,到每一个时候会达到平衡。

陈:有关你们自我品牌的产品推出,你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构想,你们不只是做代理而已,而

是正式做营销去推自己的品牌,不一定是自己制造的可能是代工的,但是有自己的产品。

杜:我们的品牌定位基本上是在于说,因为PC本来就是一个组装式的产品,今天可以说我的

CPU要多快,内存要多大,PC就像大面团你要加什么料都可以自己选择的,所以我们是

以这个为主轴的情形下来推我们PC的品牌,去为了填补这个需求为主的,我们并不是要

去做大量生产的,跟一般在推品牌的PC厂商不太一样,我们是本土化,每一个区我们有

的组及装线,我们可以依照客户的需求来组出不同的规格。

陈:所以这跟其他PC制造商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基本上,除了Dell可以让客户自己选择

外,其他厂商是把PC组装好再去找顾客,而你们是有了顾客后再去组装PC。

杜:对!因为假如我要完全跟他走同样的模式的话,那我的量绝对没有他们多,他们是全世

界的量。第二点是说,所有的产品都是三长两短,也就是有时候强势而有时候弱势,这

是必然的情形。那我的政策就是说,没有必要去扛一个在先天上就比较弱势的自有品牌,

所以我们所选择的利基市场是为了要去满足客制化的市场而已。

陈:因为这样的市场对那些大厂来说服务的成本太高。

杜:而且我们又是唯一有能力跟条件去做这样利基的厂商,第一个是说,我们本来就是在分

销,所有的PC零组件我都有,所以我不必为了要组件而去准备零件,那对经济规模会产

生问题。所以对我们来说,东西都存在,只是你必须要有组装的设备与能力。

陈:你这一套运营模式能不能进入其它产业?

杜:其实当初我想到过药妆,因为这种东西相对来说单价高而体积小,仓储、配送较为方便。

陈:你们现在的产品都是那种生命周期很短的,厂商不断推陈出新而消费者也不断换新。

杜:其实服装的特质也比较符合我们的产品选择,因为他的生命周期很短而且必须随时知道

一个设计出来,到底需求如何。另外,服装的每个品项数量不会很大,尤其适合走利基

市场。

陈:你们有产品、发货中心、自己的运送车队,别人的网上购物要透过货运公司,你们都不

必,直接由自己的车队送到客户那里即可。

杜: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有维修,因为现在透过网络交易最担心的就是,不知道厂商在哪里,

而我们具有可见性。

陈:消费者要维修,如何跟联强联系?

杜:一方面可以拨打客服专线,另一部分客户也会习惯找经销商。在大陆主要是透过经销商

的。在一些地区,我们有专门的直营维修站。经销商只负责卖,其他不需要管,并且维

修站就开在经销商附近。但对于非“联强货”我们不维修,经销商只能拿到厂家那里去

维修、周期、服务都会差很多。

陈:如何判断是否为“联强货”?

杜:我们会贴保固贴纸,有些PC类产品,我们也有序号管理。尽管建达、捷元也有维修服务,

但时效没有我们快,他们要回原厂维修,而我们有自己的维修系统。

陈:那你们的维修人员哪里来?

杜:基本上内部自己训练,厂家也会过来帮我们训练。我们有两种送修管道,一是直营维修

点,80%可以解决掉,第二是代收站,就是消费者找习惯性的经销商,附近又没有维修

点,我们车队会做2次取送,效率也很高。

陈:那在国际市场拓展方面,有没有准备进入哪些国家?

杜:我们最近比较关心越南,印尼跟菲律宾根本没办法接近,这两个市场都走私比较多,而

马来西亚太小了。

陈:那韩国跟日本呢?

杜:其实我们要看的是销售区域的运营够不够规模经济。若不够规模,成本高,就容易亏钱。

陈:中东有哪些国家你们在进入?

杜:主要的大概都有啦。

陈:这真的是不容易,像制造业在跨国时就把工厂建立起来,然后照表操课,可是服务业每

天都面对不同的事情。

杜:其实有些东西也是蛮好了解的,只要那个国家过去是封闭且有管制的地方,他旁边一定

会出现一个很小的贸易中心,就像香港之余中国大陆,然后新加坡是对印度、泰国跟马

来西亚,然后杜拜是对整个中东,东欧也有,南美就是对迈阿密。

课堂流程

1、简要的课堂前言,明确主题。(明确本次授课的形式,案例分析的目的、流程)

(10分钟)

2、分组、介绍各组的指导教师 (5分钟)

3、提供思考题,要求各组就每题内容进行答案梳理。

4、案例阅读 (35-40分钟)

5、小组讨论(指导教师主持,掌控讨论流程、时间,并注意引导) (35-40分钟)

休息 (15-20分钟)

6、由主讲教师主持,以小组间互相补充的方式,对思考题进行归纳总结 (20分钟)

7、点明各思考题背后的理论点,并进行理论及问题扩展,引导进一步讨论。 (40-50分钟)

思考题:(指导老师)

1、 传统经销商的做法是什么?原因是什么,面临的风险/挑战是什么?

1

2

3

做法

大客户

塞货

补差价

原因

提高销售量

客户少,易于管理,易形成惯性

……

销售及时、充分满足

竞争问题(排除对手)

补货次数降低,减轻运输成本

完成销售任务

……

产品价格波动大/生命周期短

维护上下游关系

……

风险

权力失衡,处于劣势

一旦失去,影响大

补差价、产品回收等

市场信息难对称

占用库存、资金

业务员勾结

市场信息难对称

扩展:传统做法适应的条件?

2、 反传统的做法是什么?原因是什么,面临的风险/困境是什么?

1

2

3

反传统

大小通吃

不塞货

不补差价

原因

提高市场占有量

规模、范围效应

……

不补差价

市场信息对称

提高周转

……

……

风险/困境

订单多,订单处理能力?

小客户的配送成本高,配送效率及能力?

供货不及时

竞争对手机会上升

补货次数增多、配送成本高

抵制

扩展:反传统做法对产业链中的权力分配起了哪些作用?(企业行为对行业的影响)

3、 面对反传统做法的困境,联强重要的策略是什么?

增加产品品种,增加单笔业务金额

组建运筹中心

提高车队效率及成本

建立品牌

扩展:建立品牌的战略考虑?

引申题:(主讲教师)

1、 传统与反传统分别所代表的产业模式是什么?

2、 渠道效率体现在哪里?渠道成员的角色?

3、 符合联强商业模式的产品有何特征?给出适合联强分销的产品例子。

4、 联强模式若扩展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应具备什么条件?

2024年4月6日发(作者:撒奇思)

联强国际 何以为强?

——与联强国际总裁杜书伍的访谈

访谈地点:联强国际大厦 访谈时间:2007年12月27日

受访者:杜书伍(简称杜) 访谈者:陈时奋(简称陈)

基本背景

联强国际集团是全球第三大、亚太第一大的 5C(Component,Computer,Communication,

Consumer,Commercial) 专业渠道商,针对高科技产业供应链提供整合型服务,全球渠道版

图涵盖中国大陆、台湾、港澳、澳大利亚与泰国,并投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及印度等地,

营运据点遍布全球 26 个国家、141 个城市。2007 年,联强国际集团亚太合并营收达 52 亿

美元,泛联强集团全球总营收则为 150 亿美元。

联强货是联强国际所代理产品的服务品牌,联强在通路产品的彩盒上贴有“联强货”标

志,让渠道、零售店面及消费者识别联强国际通路销售的产品。“联强货”标志代表联强代理

的正品行货,更是联强对于消费者充满信心的承诺。购买“联强货”,售后服务有保障。联强

根据不同产品需要分别提供多样化的专业服务,如全国联保的高水准维修服务、为消费者提

供 800 免费电话技术支持、周到的上门服务、以及免费维修件取送服务等等。“联强货”以

送修便利、维修速度快、维修品质好的口碑,得到了客户的广泛信赖。

访谈内容

陈:杜先生,从您开始接手从神通集团分出来且只有20位员工的联强至今,员工人数成长至

多少人?

杜:到96年约5000多人。

陈:从20人成长到5000多人,那营业额的成长自然更不用讲了。我记得到2006年营业额是

破18亿。从公司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成长。若要您找出三个有关联强成

长的主要关键因素,会是什么?

杜:其实从85年到90年我一直在思考产业供应链的整个结构,一直到下游渠道这一块。想

通了这个结构之后,就去找出这个结构中不合理的地方以及能够解决不合理之处的政策

及技术去改变它。想通了之后,做了几个重要决定。第一个是渠道管理。当时大家都不

喜欢做小客户,因为做小客户的成本高,但我们当时的渠道政策是大客户跟小客户都做,

所以渐渐就把渠道扁平化,否则那些小客户原本都是你的大客户去做的,所以这是一个

重要决策。

陈:你们不挑客户?

杜:对,不挑。当然这里还有一些机制与管理的方法。因为客户那么多而大家都不想做,因

为成本高,那就要想办法如何让成本相对不高。第二个关键就是物流。因为那时候我看

到一个现象,就是IT产品的规格同质性很高,价格开始下降。过去因为产品单价高,所

以物流占整个运营成本与营业额的比例非常小,小到大家都把它忽略到。但是若这个趋

势继续下去,产品都一样,将来一定玩不下去,成本结构在那,所以物流会变得很重要。

我经常举可口可乐的例子,你今天去7-11(便利店)去买一瓶可乐,其实你是进到库房,

然后自己拿了再到库房门口结账。没有人卖啊,只有结账人员。一个成熟的产品应该没

有人在卖的。所以你就会认识到物流太重要了,所以我们大力投资在物流,以及如何让

物流运作的非常有效率上。当你去做一个小客户时候,因为你做的有效率所以成本会下

降。回过头来,你才有资格与能力去做小客户。那以前大家不愿意做小客户,最主要是

因为做不起。

陈:成本太高。

杜:对。所以这两个决策使得我们整个市场就展开了,当然还需要细致的机制去推动。第三

个是产品种类要多,但产品种类多而且产品单价有高有低时要怎么管理?!这就需要一

套管理方法及产品策略。即使客户只购买一个单价很低的产品,我们也卖。因为小客户

可能一次没有办法购买大量,若只准备一个产品给他买,这个订单不划算,所以必须准

备很多产品给他买。小客户每种产品都买一点,则每次购买总量就提高,整个物流成本

就有办法降低。这三个环节的交互搭配,使我们在整个市场上完全改变传统的做法。这

三方面内容也成为联强的核心能力。

陈:杜先生说了三点,一个是大小客户不挑,第二个是让物流效率提高,当产品规格同质性

变高而开始降价时,你们才有足够的竞争力。最后是产品种类多,顾客对个别产品的订

单量虽然少,可是订单的种类多。以上三点是针对下游渠道的,那我记得联强定位为高

科技产业的桥梁,这个桥梁一边是下游客户,一边是上游的供应商。针对上游供应商,

过去二三十年,你们有没有特别的策略管理上游供应商?

杜:过去上游供应商在某种程度来说,对下游厂商予取予求,呼之则来,挥之则去。那最主

要的原因是因为要去拿代理的人多如牛毛,而当时的商业模式是只要代理一个品牌就可

以了,而我们从下游把渠道建立起来后,回过头来,上游看到后说我要这个渠道,这是

一个最大转变。也就是说原本主客是一个相对不平等的地位,现在至少拉到一个比较平

等的状态。这样比较小的分销商就渐渐没有市场了。另外一个是我们从整个产品管理到

渠道管理所创造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我认为也是整个产业链长期一直追寻的东西,

就是如何能更准确的预知需求。

陈:也就是说,对上游供应商,比如手机、打印机厂家,你们能定期提供给他们相关市场数

字,帮他们预估市场需求,让他们自己做生产上的安排?

杜:关键在于,以前供应链这样一层层下来,到最底层接近消费者那一块,数量太庞大了,

所以没有办法将这些信息、需求整合上来,所以大家就变成不会做预测了,而是代理商

在做预测。但这个预测是依据客户订货多少的趋势再加上对整个市场的判断,再告诉供

应商。但往往末端零售商会依据过去的采购习惯一次就购买某种数量,买回去以后再慢

慢消化。

陈:那实际上是没有办法反应实际状况的。

杜:对!有时候分销商自己判断生意好的时候,就多买,然后上游看到他们多订,就开始增

加生产,但实际上市场上已经堆了很多库存。所以供需一直是整个市场上各行业头疼的

问题。因为我们交付、配送很快,所以我们就告诉下面的零售商,卖多少补多少。当然

价格有可能会跌,但我们的政策是,你买了以后跌价我不会理你。以前这个行业有一个

习惯,因为想让零售商进货多一些,你买了以后跌价,多少会补贴你一点,而我们的政

策是不补差价,你卖多少就买多少。

陈:那零售商喜欢这样吗?

杜:一开始非常反对,因为传统商业里是以量制价,然后卖的人是以量来铺货、来塞货、来

调价格,用价格来引诱他们来买多一点,这是商业的一个非常原始的基础和逻辑,所以

一开始他们很不愿意。

陈:什么原因让你这么做,而且在他们抗拒之下你还是坚持不塞货?

杜:原因很简单,因为塞货到最后问题还是回到你自己身上,跌价了以后要补差价,补多少?

零售商不满意,下次就不跟你做生意。甚至销售人员跟某个零售商关系好,甚至拿了红

包,那会不会发生说他买了100个,早就卖了50个,结果销售人员说她还有90个,要

补90个差价,成本太高。当不补差价的政策实施以后,就可以卖多少补多少货,统计的

数字就会很准确,非常接近销售数字。

陈:所以就提供给你的上游供应商,让他们有非常精准的数字来预测。

杜:对!然后这个精准的数字也让我的库存比较好管理。我的库存管理好了,上游供应商就

会发现这一家分销体系很好,不像其他中间商库存如山,这样信任就会在我们跟上游之

间形成。特别当我们由台湾向大陆、东南亚发展时,就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助力。我们的

供应商到处帮我们宣传,说你们要学联强,要求当地的代理商应该向联强这样的模式去

做。所以我们变成很有名。

陈:零售商是什么时候接受不补差价的?

杜:95年下半年以后,他们逐渐接受的。因为之前价格变动的还不是那么厉害,后来产品价

格变动很大,所有商家都面临很大问题,就是没有利润,他们才开始想说是不是要改变

经营方法,寻求一些战略伙伴。

陈:那联强是什么时候向外扩展的?

杜:97年。我们开始向外扩展时候,几乎都是我们的供应商帮我们介绍的,包括并购、合资

等,很多是跟他们原来的经销商,他们希望在那个市场把占有率做大。

陈:也就是从上游供应商予取予求,到后来大家地位比较平等,有没有到后来变成你们可以

予取予求的地步?

杜:也没有。我们的政策不要这个样子,那是一个短期的利益,长期来看并没有好处。我认

为台湾的厂商有一个心态的学习的过程。厂家都有一个“要专注做我的东西”的心态。

但商家就觉得专注做你的,他就没有经济规模,竞争力就差,最后就会死掉,就希望能

做大的品牌。比较看重“掌控”,而不是垂直分工。比如AMD是Intel的死对头,而Intel

又占有主导性地位,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去碰AMD,Intel禁止经销商拿AMD的货。所以

AMD就只能找小的经销商,而小的他又不放心,所以他就要找很多家为维持市场占有量,

但又在造成每个市场都较为混乱。后来在一个适当时机,我们把两家代理权都拿下来了,

AMD整个销售立马上去了。

陈:那你怎么说服Intel让你们同时代理对手厂牌的产品的?

杜:分销商的角色是怎样去满足顾客的需求。我的经销商要什么我就必须给他什么。在平时

我们就会跟Intel说一下市场占有率的情形,经常试探,尤其在他们比较对不住我们的时

候,抓住机会要一点回报,这个工作做了好久,才有突破的。并且当同时代理对手厂商

的产品后,反而比之前对我们更好了一些,呵呵……

陈:因为你们现在有制衡的东西了。当初Intel也是神通独家代理的,后来也宏碁也加入了。

杜:整个产业的发展就是这样的,原来权力都集中在上游,愈下游愈没有,当中间渠道做起

来,变成啤酒桶样,中间渠道的力量就起来了。任何一个上游的产品都是有限的,但作

为分销商,是所有厂家都要代理的,所以后来营业额还是比他们大。我们现在有300多

家上游供应商,6000多种产品。

陈:其实你们很多都是反传统做法。传统是挑顾客,你不挑,传统是补差价,你不补,传统

是塞货,你不塞货。如果对联强的经营可以重来一遍,有没有哪些地方可以做的更好或

你的想法后来事实证明不一样……

杜:其实某种程度来讲,有些东西并不是完全能确定的。像我们在做往外扩展的决策制定上,

例如我们要进军大陆、进军泰国、到印度,成功的理由在于我们不燥进,也不会设定短

期目标,我们会从长期观点去考量。例如,前几年跟印度某家公司的合作案,起初对方

甚至愿意卖我们70%,而且价格非常好。但是我想一想,觉得文化差异太大了。所以我

们回过头来想想,不想因为股份占太大比例而必须直接管理。所以,后来我决定只要36%

就好。结果去年股票上市,我们投资2400万变成1.5亿。但我想说这还不确定,因为这

是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的,假设当初我埋下70%,那可能三年五年后,我会立刻面临管

理的问题。但是你又看到说,印度这个市场是在蓬勃发展,就会想说36%是不是很可惜,

然后股票价格都相当不错,再加上我们跟供应商的关系很不错,所以帮他们带了很多产

品进去,当然一方会觉得当初只有拿下36%的股权很可惜,但是另一方面又觉得也还不

一定啦。不要贪心!不要贪心!

陈:你现在来看联强的经营模式,在别的国家或别的公司有没有类似的商业模式?

杜:其实现在的企业都朝这样的趋势发展。一开始我有讲,我先研究这个产业供应链的问题

在哪里,有些问题是已经存在的,而有些问题是潜在的,这些都叫做显性化问题。所以

在显性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分销商,不管是上游的政策逼迫他改变或是他自己也注意到

这样的情形,我先前讲的那些要点,现在已变成业界内的每一家公司多多少少具备一些

东西,差别只是在于执行彻底度的问题。当然要找一个跟联强商业模式完全一样的公司,

倒没有。但刚才讲的那些特质,现在很多公司都必须要具备。例如,大家都不敢做库存,

因为下游现在都不做库存,自然而然就比较不愿意去跟你买大量,所以身为一个分销商

只好人家买多少,你就卖人家。很多事情是一种观念,然后变成普及性了,到底谁影响

谁,过去我们是去影响下面,而当我们这样做之后,我们的竞争者就自动没有办法再塞

货给下面。

陈:所以,你们的竞争者间接受到你们的影响,营运模式会向你们接近。

杜:而我们一个很大的特点在于我们很重视后勤运营保障,当我们把后勤运营绑在一起时,

它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是很大的。就这个部分来看,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还是最独特的。

讲的白一点,运营保障对工程背景的人来说是不屑一顾的。目前台湾有两个运筹中心,

在大陆我们预计要投资30个。

陈:运筹中心(MIS)是你们的一个重要决策,也成为日后联强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它的主

要功能是什么?

杜:运筹中心包括仓储、配送、为顾客组装以及一些技术支援等。当然,一些设备客户(消

费者、经销商都有)不会安装时,也可以来客服中心。我们现在的商业模式强调越来越

有效率而且越来越通透化,这是IT行业用IT的技巧跟工具使得自己变得非常微利。因

为资讯变得非常透明及有效率,没有隐蔽的超额利润。当这个行业变成这样的一个特质

时,毛利低,则成本就必须更低,赚的差额其实不高,差不多2%。而关键点在于周转的

次数要快,才能得到好的净资产收益率。在这样的观念下,照理说不应该将资金放在周

转率低的事情上,比如说,投资运筹中心。像办公室都租的,但钱投在购置运筹中心上

是因为当业务量越来越大时,你要去租仓库都还租不到,而承租的仓库也不一定是适合

我们有效率运作的方式。所以,我们必须去投资运筹中心。

陈:据我了解,运营中心有专门的接单系统,顾客不必透过经销商就可直接订货,你们也做

部分的宅配。订单收到后,夜间会进行配货,第二天就会有车队进行快速的物流配送。

杜:对,车队主要做配送以及维修取送。早上六点车队就出发,根据线路进行运作,比如花

莲,平均一天一部,宜兰要两部。台湾大概有130辆车,1日2-3配。平均每部车出去的

营业额大概接近百万,扣除掉油料、折旧、人员等有6%-8%的毛利。

陈:车子出去之后,有没有可以追踪或控管车辆的机制?

杜:当然。司机都有PDA,可以追踪定位。每辆车就一个司机,本身也是配送人员,再没有

其他人员。无论是订单、配货还是管控都依赖于IT技术及系统。

陈:像你们在台湾建立的这套运营模式在移植到其他国家时,有没有去调整?

杜:核心完全一样,但是有些地方要调整,例如其他国家的税法不一样,或他们有些交易的

行规不太一样。澳洲的客户会自己到运筹中心来拿货。

陈:澳洲的零售商是小小的吗?

杜:都有,当我们在看公司时,必须能梳理出层级关系,例如,常有人问我,我们跟燦坤是

什么关系?燦坤是零售,而我们是分销,所以燦坤有些货还是得跟我们拿,而有些东西

他们就直接跟供应商拿。但是因为供应商没有后勤的能力来搭配他,所以他有些部分还

是必须透过我们,就像三方在拔河,到每一个时候会达到平衡。

陈:有关你们自我品牌的产品推出,你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构想,你们不只是做代理而已,而

是正式做营销去推自己的品牌,不一定是自己制造的可能是代工的,但是有自己的产品。

杜:我们的品牌定位基本上是在于说,因为PC本来就是一个组装式的产品,今天可以说我的

CPU要多快,内存要多大,PC就像大面团你要加什么料都可以自己选择的,所以我们是

以这个为主轴的情形下来推我们PC的品牌,去为了填补这个需求为主的,我们并不是要

去做大量生产的,跟一般在推品牌的PC厂商不太一样,我们是本土化,每一个区我们有

的组及装线,我们可以依照客户的需求来组出不同的规格。

陈:所以这跟其他PC制造商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基本上,除了Dell可以让客户自己选择

外,其他厂商是把PC组装好再去找顾客,而你们是有了顾客后再去组装PC。

杜:对!因为假如我要完全跟他走同样的模式的话,那我的量绝对没有他们多,他们是全世

界的量。第二点是说,所有的产品都是三长两短,也就是有时候强势而有时候弱势,这

是必然的情形。那我的政策就是说,没有必要去扛一个在先天上就比较弱势的自有品牌,

所以我们所选择的利基市场是为了要去满足客制化的市场而已。

陈:因为这样的市场对那些大厂来说服务的成本太高。

杜:而且我们又是唯一有能力跟条件去做这样利基的厂商,第一个是说,我们本来就是在分

销,所有的PC零组件我都有,所以我不必为了要组件而去准备零件,那对经济规模会产

生问题。所以对我们来说,东西都存在,只是你必须要有组装的设备与能力。

陈:你这一套运营模式能不能进入其它产业?

杜:其实当初我想到过药妆,因为这种东西相对来说单价高而体积小,仓储、配送较为方便。

陈:你们现在的产品都是那种生命周期很短的,厂商不断推陈出新而消费者也不断换新。

杜:其实服装的特质也比较符合我们的产品选择,因为他的生命周期很短而且必须随时知道

一个设计出来,到底需求如何。另外,服装的每个品项数量不会很大,尤其适合走利基

市场。

陈:你们有产品、发货中心、自己的运送车队,别人的网上购物要透过货运公司,你们都不

必,直接由自己的车队送到客户那里即可。

杜: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有维修,因为现在透过网络交易最担心的就是,不知道厂商在哪里,

而我们具有可见性。

陈:消费者要维修,如何跟联强联系?

杜:一方面可以拨打客服专线,另一部分客户也会习惯找经销商。在大陆主要是透过经销商

的。在一些地区,我们有专门的直营维修站。经销商只负责卖,其他不需要管,并且维

修站就开在经销商附近。但对于非“联强货”我们不维修,经销商只能拿到厂家那里去

维修、周期、服务都会差很多。

陈:如何判断是否为“联强货”?

杜:我们会贴保固贴纸,有些PC类产品,我们也有序号管理。尽管建达、捷元也有维修服务,

但时效没有我们快,他们要回原厂维修,而我们有自己的维修系统。

陈:那你们的维修人员哪里来?

杜:基本上内部自己训练,厂家也会过来帮我们训练。我们有两种送修管道,一是直营维修

点,80%可以解决掉,第二是代收站,就是消费者找习惯性的经销商,附近又没有维修

点,我们车队会做2次取送,效率也很高。

陈:那在国际市场拓展方面,有没有准备进入哪些国家?

杜:我们最近比较关心越南,印尼跟菲律宾根本没办法接近,这两个市场都走私比较多,而

马来西亚太小了。

陈:那韩国跟日本呢?

杜:其实我们要看的是销售区域的运营够不够规模经济。若不够规模,成本高,就容易亏钱。

陈:中东有哪些国家你们在进入?

杜:主要的大概都有啦。

陈:这真的是不容易,像制造业在跨国时就把工厂建立起来,然后照表操课,可是服务业每

天都面对不同的事情。

杜:其实有些东西也是蛮好了解的,只要那个国家过去是封闭且有管制的地方,他旁边一定

会出现一个很小的贸易中心,就像香港之余中国大陆,然后新加坡是对印度、泰国跟马

来西亚,然后杜拜是对整个中东,东欧也有,南美就是对迈阿密。

课堂流程

1、简要的课堂前言,明确主题。(明确本次授课的形式,案例分析的目的、流程)

(10分钟)

2、分组、介绍各组的指导教师 (5分钟)

3、提供思考题,要求各组就每题内容进行答案梳理。

4、案例阅读 (35-40分钟)

5、小组讨论(指导教师主持,掌控讨论流程、时间,并注意引导) (35-40分钟)

休息 (15-20分钟)

6、由主讲教师主持,以小组间互相补充的方式,对思考题进行归纳总结 (20分钟)

7、点明各思考题背后的理论点,并进行理论及问题扩展,引导进一步讨论。 (40-50分钟)

思考题:(指导老师)

1、 传统经销商的做法是什么?原因是什么,面临的风险/挑战是什么?

1

2

3

做法

大客户

塞货

补差价

原因

提高销售量

客户少,易于管理,易形成惯性

……

销售及时、充分满足

竞争问题(排除对手)

补货次数降低,减轻运输成本

完成销售任务

……

产品价格波动大/生命周期短

维护上下游关系

……

风险

权力失衡,处于劣势

一旦失去,影响大

补差价、产品回收等

市场信息难对称

占用库存、资金

业务员勾结

市场信息难对称

扩展:传统做法适应的条件?

2、 反传统的做法是什么?原因是什么,面临的风险/困境是什么?

1

2

3

反传统

大小通吃

不塞货

不补差价

原因

提高市场占有量

规模、范围效应

……

不补差价

市场信息对称

提高周转

……

……

风险/困境

订单多,订单处理能力?

小客户的配送成本高,配送效率及能力?

供货不及时

竞争对手机会上升

补货次数增多、配送成本高

抵制

扩展:反传统做法对产业链中的权力分配起了哪些作用?(企业行为对行业的影响)

3、 面对反传统做法的困境,联强重要的策略是什么?

增加产品品种,增加单笔业务金额

组建运筹中心

提高车队效率及成本

建立品牌

扩展:建立品牌的战略考虑?

引申题:(主讲教师)

1、 传统与反传统分别所代表的产业模式是什么?

2、 渠道效率体现在哪里?渠道成员的角色?

3、 符合联强商业模式的产品有何特征?给出适合联强分销的产品例子。

4、 联强模式若扩展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应具备什么条件?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